-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课堂演练:第二单元4《聊斋志异》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4 《聊斋志异》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为了写好《聊斋志异》,专门作的一首自勉的对联。 ⊙精彩运用 请认真体会上面的这副对联,选择某一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 【示例】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古往今来,不管是帝王将相、开国元勋,还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他们从小都立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也就是这个志向,支持着他们不断进取,不断奋斗。 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他的上进心就越强,求知欲就越强烈,而奋斗也就更为努力。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高昂的志气,代表了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灵魂。 立志,就是在为你的人生打基础。有什么样的理想,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你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古至今,无数事例表明:一个人在生活的起点,选择了什么目标,树立了什么志向,就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命运,对人类有什么样的贡献。只有那些立志高远、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才能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把一个个“?”变成“!”,最后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 11 - 走近蒲松龄(节选) “走,咱们先去看一看蒲老先生的生平。”走出蒲松龄的聊斋,无影之带领我们来到了介绍蒲松龄生平的展厅里。 “在前几年,我来过一次。”无影之对我们说。 “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他把满腔愤怒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 “社会的黑暗,贪官污吏的横行,再加上他那足迹不践公门的处事,使他终生不第。这《聊斋志异》正是他的孤愤之作呀!”我看了感慨地说。 无影之接着说:“是啊,《聊斋志异》不但鞭挞了黑暗的科举制度,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说包罗万象,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故事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述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真不愧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呀!”大家听了,都赞叹不已。 “来,你们看,这是什么?”无影之指着展柜里的一叠叠的影印件问我们。 我看了,大吃一惊:“这是蒲老先生《聊斋志异》的手写稿的影印件。” - 11 - 手稿的影印件,全都是用蝇头小楷写成,字迹大小一致,就像刻印的一般,整篇无一处改动,可见蒲老先生之认真和专注。 “他的手稿,现在存放在黑龙江博物馆。”无影之介绍说,“蒲老先生的后人,在家难以维持生活,便下了关东,《聊斋志异》的手稿,他随身携带,后来捐献给了黑龙江博物馆。” “原来如此,这可是为国家保存下来的一笔财富呀!”我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快来看,这是蒲老先生的遗物。”无影之的妻子喊了一声,我们围过去仔细地观看:一支烟袋,一盏菜油灯,一个酒壶,一个香炉,一串佛珠,还有四枚印章。据介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蒲老的坟墓遭红卫兵破坏,出土了这些遗物,可见老先生在世的时候是多么清贫。 管理员介绍,这四枚印章弥足珍贵,是国家一级文物,所以,只有印记,实物没有展出。 站在这些遗物前,我们仿佛看到,蒲老先生在昏暗的菜油灯下,奋笔疾书;有时候,拿出旱烟袋,放上烟叶,狠狠地吸上几口,闭目沉思,然后,又伏案书写;劳累了的时候,他抬起头,凝视着案前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便忘记了疲劳,又继续写作。 “生逢乱世心怀孤愤善恶难言神仙妖总不忘灯下著稗史,隐居穷乡目注尘寰是非混淆人狐鬼最可敬笔端绽鲜花。”望着著名作家姚雪垠的亲手题词,我感慨地说:“这真是对蒲老先生高度的概括呀!”我陷入了无限的遐想和思考之中。 “走,我带你们再到别的展厅里看一看。”无影之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考,我们几个人,跟着无影之,走出了这个展厅。 - 11 -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朝暾(tūn) 怅惋(chànɡ) 汍澜(wán) 连袂(mèi) B.愀然(qiū) 悲恸(tònɡ) 诘问(jié) 夙夜(sù) C.酹地(lèi) 觇视(chān) 窥伺(sì) 忌惮(dàn) D.溺水(nì) 殉情(xùn) 腆物(tiǎn) 綦贫(qí) 解析:B项,“愀”应读“qiǎo”。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原配夫人王弗和他是少年夫妻,情浓爱深,据说这个夫人秀外慧中,十分机灵。 B.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学好所从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要得陇望蜀,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C.班会上,老师义正词严地要求大家,对于某些同学的不良行为,要勇于批判,决不能助纣为虐,听之任之。 D.大家在一起相处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言差语错,产生隔阂的现象,这时应该多找一找自身的不足,毕竟我们都是有恻隐之心的。 解析:A项,“秀外慧中”形容容貌清秀,内心聪慧(多指女子)。符合语境。B项,“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C项,“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使用对象有误。D项,“恻隐之心”是指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不合语境。 - 11 - 答案: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隐身丛书中,以伺其至 使生以两爪齐搔之 B.及坐,生把之觉虚 前君之获鱼,独胜于他人者 C.不知君乃骚雅士 乃往祭于祠而祝曰 D.数年于此矣 兄于河畔视之 解析:A项“以”,前者为目的连词;后者为介词,用。B项中的“之”前者为代词,代香玉;后者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中的“乃”前者是表肯定的副词,就是、原来是;后者是表顺接的连词,于是、便。D项两个“于”均为介词,在。 答案:D 4.下列加点字与“许亦异之”中的“异”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生怪之 B.醒而异之 C.生急止之 D.见白牡丹,悦之 解析:C项中的“止”为使动用法,其余各项与例句均为意动用法。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 11 -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沈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 ①沈:弄脏。②狃:因袭。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11 - A.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B.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C.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D.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解析:“余习”偏正结构,不能断开;“势不……不止也”句式比较固定。 答案: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解析:A项“而”:①连词,表转折,但是,却;②连词,表转折,但是,却。B项“以”: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因为。C项“所”:① 助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②助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项“于”:①介词,对于;②介词,在。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 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 B - 11 - .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解析:原文中的说法是“于是渐不信狐”,可以知道并不是“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②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 【参考译文】 - 11 - 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缪等人的作品,风格典雅,文辞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缪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 - 11 - 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蒲松龄说:“自满招来损失,谦虚则能受益,这是真理。刚刚小有名气,就自以为是,拿着叶公等人的文章,因袭、模仿而不改变,以至于一败涂地,骄傲、自满就是带来如此的祸害!” 三、语言运用 9.为下面一段话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不超过18字) 从《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首先可以看到,蒲松龄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痴于情”是他人格构成中的基础,并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的形象;其次,蒲松龄使魏晋风流自我层面的“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以高扬的自我精神傲视一切不合理的世态人情,通过《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狂生的形象;最后,对魏晋风流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蒲松龄又通过笔下的人物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蒲松龄(或《聊斋志异》)对魏晋风流的借鉴与超越(或发展) 10.《聊斋志异》中有《曹操冢》一文: 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异史氏曰:“后贤诗云:‘尽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葬君尸。’ - 11 - 宁知竟在七十二冢之外乎?奸哉瞒也!然千余年而朽骨不保,变诈亦复何益?呜呼,瞒之智,正瞒之愚耳!” 阅读以上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在此小说的描述中,曹操墓是怎么被发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曹操设七十二疑冢以避世人掘墓一事,蒲松龄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在盛夏时节,先后有两人在许昌城外的河里洗澡,突然像被刀斧砍了一样死去,尸体浮出水面引起人们惊恐,县令派人断流竭水,才发现了曹操墓。 (2)蒲松龄认为曹操相当奸诈,把坟墓修在72疑冢之外,但再奸诈也没有用,千年后尸骨照样不保,曹操的机智之处也正是他的愚蠢之处。(此题要求学生在读懂文言大意的基础上来作答,故事情节和蒲松龄的观点概括得当才得分。)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