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高考语文精优预测卷新课标全国卷试题(一)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精优预测卷新课标全国卷(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的礼记・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阿时吸救道家与法家思想,是出界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也是最早论述礼乐教化即美育的论著。《乐记》及其礼乐教化理论,以“礼乐交融”为其东方特色,以“正声”“德青”为其艺さ求,以“天人合ー"为其文化理念,明显区別于西方的美育观念,彰显光彩照人的中国精神,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在文化艺术特别是美学与美育上的成熟与伟大,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礼记》记载,当年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统一天下。中国古代的“礼”起源于宗教祭祀之礼仪,发展为政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之人文礼仪等;“乐”是乐舞歌诗的总称。礼乐教化是一种集政治治、道德与审美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充分体現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特点,相异予西方文化区分性的特点,强调发浑礼乐刑政文融互补的综合性治理作用。礼乐教化还可以发特有的和合父子君臣族长乡里的团结教育作用,还有感染熏陶、移风易俗之用,所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总之,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充分发挥交融性与綜合性作用,是治国之重器。 《乐记)言:“乐者,伦理者也。儒家学说认为乐与道德相通,乐音是人与禽兽的区别,而对整体音乐的理解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礼乐教化之乐教包含乐德、乐语与乐舞等部分,所谓“乐德”指“中、和、祗、庸、孝、友”等德性的核心内涵,是乐教最重要的成分。礼乐教化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抛弃溺乐与溺音。《乐记》说:“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又说:“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恩礼,不接心术。”这里将正声与德音提到“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的政治高度,将奸声与淫乐视作扰乱思想与破坏心术的负面现象。礼乐教化涵养德性的精神需要提倡与继承,以纠正重利益而轻道德的价值倾向。 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有其独特意蕴与魅力。《乐记》阐明礼乐与天地宇宙相应相和的特点,从而带来四海之内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合敬同爱的结果,充分强调礼乐教化沟通天地人的巨大作用。《乐记》还阐述礼乐教化所形成的一种礼乐交融、天地相合、阴阳相得、万物繁茂的生命之美,诚如《周易》所言“生生之谓大德也”。这种生命美学体现于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乐记》还强调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诚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万物一体。这些美育观念不同于西方古代的人类中心论,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 23 - 中华美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发扬其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美育精神。 (摘编自曾繁仁《珍视并发扬中华优秀美育传统—从(礼记,乐记>美育思想谈起》)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认为礼乐教化即美育,将“正声”与“德音”提到治国的高度,又强调了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 B. 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交融性与综合性的作用,体现了传统文化关联性特点,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 C. 乐包括乐舞歌诗,儒家学说认为其与伦理道德相通,有教化作用,都可以改善人心,乐音可以区别人与禽兽,乐教最重要的部分是乐德。 D. 生命美学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包含礼乐交融、天地相合、阴阳相得等内容,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直接指出美学论著《乐记》的历史地位、内容特性、价值意义。 B. 文章主体内容分别论证了中华美育是家国天下的教育、涵养德性的教育和天人相和的教育。 C. 全文依次通过中西方美育观念的对比来突出中华美育的三个特点,强调中华美育的成熟与伟大。 D. 文中引用《周易》中断里的活,是补充论证《乐记》中中华美育“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只是一种礼仪规范的礼不同,礼乐教化是一种融合了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制渡,具有综合治理、团结人心、移风易俗等作用。 B. 如果发挥好礼乐教化政治、道德和市类的教育功能,与刑政交融互补综合治理,能有效地纠正重利益而轻道德的倾向。 C. 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行学指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是合敬同爱的,所以天地与礼乐是相应相合的,礼乐教化能沟通天地人 D. 中华美育传承几千年,足今天我们美育工作的宝货财富,需要全面继辰,并发扬其民族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的美育精神。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 23 -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都可以改善人心”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乐中也有奸声与淫乐,而这些被视作扰乱思想与破坏心术的负面现象。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C项,“全文依次通过中西方美育观念的对比来突出中华美育的三个特点”说法错误,文章第三段在论述中华美育以“正声”“德音”为其艺术诉求这一特点时没有与西方对比。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礼乐教化是一种融合了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制度”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礼乐教化是一种集政治、道德与审美等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C项,因果关系颠倒,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是“礼乐与天地宇宙相应相和的特点,从而带来四海之内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合敬同爱的结果”。D项,“需要全面继承”说法不当。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是“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故选B。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这意味着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一阶段,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媒体仅仅生产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 23 -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正朝着“5G领跑”迈进。信息技术的选代演进大幅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让图文、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信息传播载体愈加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主流媒体要跟上时代,就必须跟上信息革命的步伐,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摘编自谢新洲《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人民要论)》,《人民日报》2019年3月26日) 材料二: 图表一 2016年、2017年国民阅读各类媒介接触时长(分钟) 图书 报纸 期刊 电脑 手机 电子书阅读器 2016年 20.20 13.15 6.61 57.22 74.40 5.51 2017年 20.38 12.00 6.88 60.70 80.43 8.12 图表二 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成年人接触报刊图书时长不及手机一半》,《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材料三: 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不少传媒人认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衰落,就是传播渠道不畅造成的,在这个新技术、新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渠道才是王道,谁拥有了新技术传播渠道,谁就拥有了天下。所以不少媒体转向“渠道为王”“技术为王”,媒体生产内容因此被削弱了。 - 23 - 媒体发展的历史有力地证明,无论技术、环境如何变化,内容才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不管技术再新、渠道再快,不管制作多么漂亮,缺少高质量信息内容的支撑,最终必然会失去用户读者。在传统纸媒被唱衰的今天,作为地方性报纸的《羊城晚报》等却一直风行于天下,就是因为其内容受到了读者青睐。新媒体似乎以渠道、技术赢人,其实更加需要内容的支撑。“澎湃新闻”之所以受到追捧,就在于专注时政与思想,坚持“内容为王”。 (摘编自冯桢《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研究》2018年第8期) 材料四: BBC近年来一直侧重于对数字内容的新媒体渠道和终端的拓展,在电视、PC电脑终端、移动终端均建立起新媒体业务。“分享”是BBC转型的核心战略理念之一。基于这一理念,BBC大力开展新媒体平台建设和技术研发,鼓励用户建立博客、播客、微博、社交区和讨论区,大量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他们所要扮演的仍然是“把关人”的角色,要用BBC传统的新闻规范和价值理念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 我国传统媒体应借鉴国外经验,一方面要保持和发扬自身专业采集、深度分析的优势,更充分占有海量数据,通过深度挖掘,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正确引导;开放媒体平台,让内容生产变得更加多元、专业和智能,从而为传统媒体平台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生动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传统媒体需要通过整合,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的用户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比如整合国内各种星级酒店、个性餐厅、民间美食等资源,向国外用户提供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等服务,可以使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 (摘编自匡文波、邵楠《国外融媒体实践及启示——以英国BBC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第11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都可能成为信息源;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媒体仅仅生产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B. 《羊城晚报》和“澎湃新闻”,都重视内容支撑,坚持“内容为王”的正确导向,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C. 英国BBC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注重“分享”理念,大量采用来自观众和读者的内容,实现角色转换,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 D. - 23 - 在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同时,也要开放媒体平台,坚持“内容为王”,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这是我国传统媒体应当重视的。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通信技术从2G到5G,是加速进步的,这种进步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使信息传播载体和新闻报道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B. 不少传媒人认为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衰落的原因是传播渠道不畅,所以不少媒体转向“渠道为王”“技术为王”,这就削弱了媒体生产内容。 C. 传统媒体要重视信息革命以跟上时代,其路径之一是学习国外经验,建立数据中心,力争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D. 传统媒体建立更精确、更有价值用户数据库,是为了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如收费的“中国文化课堂”服务。 6. 这四则材料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材料二对该问题的阐发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D 6. (1)中心问题: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2)作用:①材料二图表一显示国民阅读的主流是数字化阅读,突出传统媒体加快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的紧迫性;②图表二显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是中青年群体,突出传统媒体要加快媒体融合速度,加强对中青年群体关注和引导。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实现角色转换”错误,于文无据;“其新闻专业者只是生产内容的把关者”错误,原文是“对于新闻专业者来说……对用户生产内容以及用户评论做出甄别、评估和把关”。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项,“是为了向国外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错误,原文是“为用户提供精确的营销服务”,不仅仅是“国外用户”。 - 23 - 故选D。 【6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第一问,综合四则材料的内容加以分析,不难得出其共同指向的中心问题是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第二问,材料二中的图表一显示,电脑、手机等数字化阅读是当前国民阅读的主流,传统媒体明显落后,这突出了传统媒体加快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发展的紧迫性;图表二是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数据显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是中青年群体,这表明传统媒体要加快媒体融合速度,加强对中青年群体的关注和引导。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米缸山下播绿记 白莹 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峦苍翠,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的一件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 - 23 - 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这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 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接微喷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曝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既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笑声又冲淡了疲惫感。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开水是由二台护林点供应的,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看到我拍照,他便乐呵呵地说,多给我拍几张。我知道,在大家心里,自己的工作太过平凡,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是,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支撑并筑牢了六盘山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屏障。风来了,一阵吹得紧似一阵,唤醒了阵阵林涛,草木们也随风舞动,像在普天狂欢。日影在移动,时光在奔走,地塄上一株株白色的绣线菊热烈地摇曳着花球;山洼里地埂上像繁星一样缀满白色的野草莓花和黄色的蕨麻花,每一丛叶子都在合力擎起一朵朵小花,每一朵小花的脸庞都在灿然仰望着太阳。风来,它们欢舞;风去,它们静默。像是听到了风的召唤,云也渐渐聚拢了过来,太阳躲进了云层,山谷里变得阴凉起来。 育苗进行了一多半,我们停了下来,开始给育好的苗床盖遮阴网。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比较弱,种子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盖好遮阴网,浇上水,种子们就可以在这张舒适的“席梦思”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待哪天睡醒了,睁开惺忪的眼睛,伸一伸懒腰,相互招呼上一声,就纷纷把小小的脑袋从土里探出来了,然后一天天长大,一天天长出叶瓣,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那时,它们一定会惊呼着,舒展小小的叶片,来拥抱这个世界。 - 23 - 下午,育苗工作早早结束。风慢下了脚步,太阳也钻出了云缝。微喷管已接好,细雨般喷洒的水滴迎着西斜的阳光开始滋润这块土地。我爬上山洼,坐在树荫下,眺望我们的苗圃地。清凉的风从米缸山上吹过来,吹动了绿波荡漾,吹来了丝丝寒意。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而每一片随风而舞的叶子,是否都会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处穿插了对风、云以及太阳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这样处理既有利于交代育苗工作的时间变化,又丰富了文章的审美意蕴。 B. 将茫茫林海比喻成“绿罗裙”,形象生动;“裁剪合体而又别致”写出了针叶林与天然林既“融接为一体”又“林相迥异,林界清晰”的状态。 C.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独句成段,颇具匠心,“热闹”既呼应了上文山谷的“宁静”,也开启了对下文育苗工作的叙写。 D. 文章明暗线交织,育苗工作是明线,“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行,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挖掘文章内涵。 8. 文章把育苗工作写得如此详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写到的“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D 8. ①照应标题,标题为“米缸山下播绿记”,详写育苗工作符合作品写作的内容。②突出育苗工作的艰辛,表现了护林员默默付出和积极乐观的品质。③详写育苗工作,提醒人们要保护大自然,珍爱人类的家园。 9. ①从生长的环境来看,指的是对种子所生长的山谷和土地的记忆。②从与人的关系来看,指的是护林员艰辛育苗细心呵护的记忆。③从情感的表达来看,指的是种子与护林员之间的真挚情感。④从主旨的揭示来看,指的是人与自然共筑家园的记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艺术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 D项,“文章明暗线交织”“‘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理解错误。由文本内容可知,文章并没有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形式,只是叙写了在米缸山下进行育苗工作的过程,而且“我”的情感也没有发生变化。 故选D。 【8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内容理解及分析文本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从标题“米缸山下播绿记”上看,详细写育苗工作是围绕题目进行写作的。 结合“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条”“土质并不好,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接微喷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曝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大家心里都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等分析,从内容上看,详细写育苗工作是为了体现育苗工作的艰辛和护林员的不易。 结合“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峁梁,或是被移植到一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分析,从主题上看,详细写育苗工作是为了突出绿化环境的意义,也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从生长环境来看,“一份最初的记忆”是种子对所生长的山谷和土地的一种记忆。 从主旨上来看,从原文文句“是否都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是反问句,作者旨在表达要“保留一份最初的记忆”,这“最初的记忆”是指小苗最初在育苗时的记忆,“一份最初的记忆”是一种描绘人与自然共同构筑家园的记忆,是一份精神情怀等。 结合“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比较弱,种子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等分析,是指护林员艰辛育苗细心呵护的记忆,通过“记忆”,表达种子与护林员之间的真挚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薛万徹,雍州咸阳人。万徹少与兄万均随父在幽州,俱以武略为罗艺所亲待。寻与艺归附高祖。及太宗平刘黑闼,引万均为右二护军,恩顾甚至。隐太子 - 23 - 建成又引万徹置于左右。建成被诛,万徹率宫兵战于玄武门,鼓噪欲入秦府,将士大惧。及枭建成首示之,万徹与数十骑亡于终南山。太宗累遣使谕意,万徹释仗而来。太宗以其忠于所事,不之罪也。万徹寻丁母忧解职,俄起为右卫将军,出为蒲州刺史。会薛延陀率回纥、同罗之众渡碛,南击李思摩,万徹副李勣援之。与虏相遇,率数百骑为先锋,击其阵后,骑皆散,贼顾见,遂大溃。追奔数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获马万五千匹。十八年,授左卫将军,尚丹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太宗从容谓从臣曰:“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徹三人而已。李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徹非大胜,即大败。”太宗尝召司徒长孙无忌等十余人宴于丹霄殿,各赐以貘皮,万徹预焉。太宗意在赐万徹,而误呼万均,因怆然曰:“万均朕之勋旧,不幸早亡,不觉呼名,岂其魂灵欲朕之赐也?”因令取貘皮,呼万均以同赐而焚之于前,侍坐者无不感叹。二十二年,万徹又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甲士三万自莱州泛海伐高丽,入鸭绿水,百余里至泊沟城,高丽震惧,多弃城而遁。万徹在军,仗气凌物,人或奏之。及谒见,太宗谓曰:“上书者论卿与诸将不协,朕录功弃过,不罪卿也。”因取书焚之。寻为副将裴行方言其怨望。于是廷验之万徹辞屈英国公李勣进曰万徹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因除名徙边会赦得还。 (节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廷验之万徹/辞屈英国公/李勣进曰/万徼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因除名/徙边会赦/得还 B. 于是/廷验之万徹/辞屈英国公/李勣进曰/万徼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因除名徙边/会赦得还 C. 于是廷验之/万徹辞屈/英国公李勣进曰/万徼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因除名徙边/会赦得还 D. 于廷验之/万徹辞屈/英国公李勣进曰/万徼职乃将军/亲惟主婿/发言怨望/罪不容诛/因除名/徙边会赦/得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隐太子,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立太子,玄武门事变遇害,李世民追谥曰“隐”。 B. 尚丹阳公主,娶帝王之女为妻或帝王之女出嫁谓“尚”,有时也用于贵族之女出嫁。 C. 长孙无忌,“长孙”为复姓,在我国姓氏中,“诸葛”“欧阳”“东方”等均为复姓。 D. 高丽,即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政权,首都开京,由王建所立,曾为元朝附属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薛万徹胸藏武略,因而得到亲待。他和哥哥万均跟着父亲在幽州的时候,凭着武略被罗艺亲近优待;后来他又被隐太子李建成安排在身边任职。 B. - 23 - 薛万徹忠心侍主,但能认清形势。在玄武门之变中,他率兵想攻入秦王府,李建成被杀,他逃到终南山隐居,李世民请他出山,他扔掉木杖而来。 C. 薛万徹打仗勇猛,颇得太宗欣赏。他率领几百名骑兵作为先锋,袭击薛延陀的后方,并乘胜追击,斩获颇丰,唐太宗对他善于打大胜仗颇为赞赏。 D. 薛万徹性情傲慢,心中不满朝廷。他在军队中不能宽厚地对待属下,曾经被人参奏,而唐太宗并没有治他的罪;但最后他因对朝廷不满而身败名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均朕之勋旧,不幸早亡,不觉呼名,岂其魂灵欲朕之赐也? (2)上书者论卿与诸将不协,朕录功弃过,不罪卿也。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万均是我的有功勋的旧臣,不幸早逝,不自觉地喊出他的名字,难道是他的灵魂想让我赏赐他吗? (2)上奏章的人说你与众将不和,我记着你的功劳,舍弃你的过错,不治你的罪。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辞屈”的主语是“万徹”,排除A项、B项。“除名”“徙边”是并列关系,“会”是恰逢的意思,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D项。句意:于是朝廷核实情况,万徹理屈词穷,英国公李勣进谏说:“万徹论职务是将军,论亲戚关系是皇上的女婿,说对朝廷不满的话,罪不容诛。”于是除去官名,流放边境,正赶上大赦,得以返回。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帝王之女出嫁”“有时也用于贵族之女出嫁”均不正确,“尚”是指娶帝王之女为妻。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隐居终南山”错,他逃到终南山是为了避祸,“扔下木杖”错,文中“释仗”的意思是放下兵器,意谓归顺,不再反抗。故选B。 - 23 -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万均朕之勋旧”(判断句);“之”,助词,的;“勋旧”,有功勋的旧臣;“不觉”,不自觉地,“其”,代词,他的;“欲朕之赐”(宾语前置句);“之”,代词,他;“岂……也”,难道……吗。(2)“论”,说;“不协”,不和;“录”,记录着、记着;“罪”,治罪。 【点睛】参考译文: - 23 - 薛万徹,是雍州咸阳人。薛万徹年少时和哥哥万均跟着父亲在幽州,都凭着军事谋略被罗艺亲近优待。不久薛万徹同罗艺归附唐高祖。等到唐太宗平定刘黑闼,唐太宗召见并任用万均担任右二护军,对他非常关心照顾。后来隐太子李建成又将万徹安排在自己的身边,李建成被杀时,万徹率领宫里的侍卫在玄武门作战,击鼓呐喊想要攻入秦府,秦府将士非常害怕。等到李建成被袅首示众,万徹与几十名骑兵逃到终南山。唐太宗多次派使者告谕旨意,万徹放下兵器前来投奔,唐太宗认为他忠于其主,没有治他的罪。万徹不久遇到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没过多久被起用担任右卫将军,出京担任蒲州刺史。恰逢薛延陀率领回纥、同罗的军队渡过水滩,向南攻打李恩摩,万徹辅佐李勣前往援救。与敌人相遇,率领几百骑兵作先锋,攻击敌人的后阵,他的骑兵都散开,敌人回头看到,于是溃败。万徹追击奔跑几十里,斩杀敌人三千多,缴获战马一万五千匹。贞观十八年,被任命为左卫将军,娶丹阳公主为妻,被授官驸马都尉。唐太宗不慌不忙地对旁边的大臣说:“当今名将,只有李勣、道宗、万徹三人罢了。李勣、道宗不能打大胜仗,也不会打大败仗;万徹不是打大胜仗,就是打大败仗。”唐太宗曾召集司徒长孙无忌等十几人在丹霄殿宴饮,各用貘皮赏赐,万微参加了宴会。唐太宗心里想着赏赐万徼,可嘴上误喊成万均,于是悲伤地说:“万均是我的有功勋的旧臣,不幸早逝,不自觉地喊出他的名字,难道是他的灵魂想让我赏赐他吗?”于是让人拿来貘皮,喊着万均的名字同样赏赐,然后在众人面前焚烧了貘皮,陪侍的大臣没有不感慨的。二十二年,万徼又担任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三万士兵从莱州出发在海上攻打高丽,进入鸭绿江,行军一百多里,到泊沟城,高丽非常恐惧,大多丢弃城池逃跑。万徼在军中,盛气凌人,有人上奏弹劾他。等到万徼入宫觐见,唐太宗对他说:“上奏章的人说你与众将不和,我记着你的功劳,舍弃你的过错,不治你的罪。”于是拿过奏章烧掉。不久万徼被副将裴行方告发,说他对朝廷心怀不满。于是朝廷核实情况,万徼理屈词穷,英国公李勣进谏说:“万徼论职务是将军,论亲戚关系是皇上的女婿,说对朝廷不满的话,罪不容诛。”于是除去官名,流放边境,正赶上大赦,得以返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4.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 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 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 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15. 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14. B 15. 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 23 - 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遣词造句、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分析,此题“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句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是“借景抒情”;从意象选取看,“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从结构看,前后呼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______,______”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想的愁若,但末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 【答案】 (1). 不过数仞而下, (2). 翱翔蓬蒿之间 (3). 地崩山摧壮士死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浊酒一杯家万里 (6). 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仞”“翱翔”“蓬蒿”“栈”“勒”的书写。 - 2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俯拾皆是 因而 B. 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不一而足 然而 C. 功成身退 层出不穷 不一而足 然而 D. 韬光隐晦 应接不暇 俯拾皆是 因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B.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C. 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 23 - 【答案】17. C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做此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第一组:“功成身退”,大功告成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第一处的语境是张良“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正是大功告成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故此处应选“功成身退”,从而排除BD两项。 第二组:“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语境是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故此处应选“层出不穷”。 第三组:“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此处的语境是列举印章丰富的品类之后,故应选“不一而足”,从而排除A项。 第四组:“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然而”,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从语境来看,最后一空的后面说“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据此可以判断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故此处应选“然而”。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画线句: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其主要病因是搭配不当。应将关联词“即使”改为“无论”,与后面的“都”搭配。从语序的角度看,应先“外形”,然后深入到“印文、章法”。 AB两项,没有修改关联词,未将“即使”改为“无论”,故排除。 D项,语序不当,应先“外形”, 然后深入到“印文、章法”。 - 23 -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括号前的语境是“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语境后文是:已显露其“出蓝”之势,显然“出蓝”之势是相对于“秦汉范型来说”,所以最后一个地方应是“对‘秦汉范型来说’”。而“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之间是有逻辑先后的,先有一系列的创作、展评活动,才能有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之作。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传统文人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示自信。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①_____________,“气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文化范围像大海那样宽广,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中国人爱喝茶,俄国人喜饮酒,美国人放不下枪,诸如此类,统属文化。按文化大逻辑,理论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种类;②_____________,再有理论,如同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之根伸得广、扎得深,③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腹有诗书”是自信的基础 (2). ②先有文化 (3). ③理论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解析】 - 23 -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①处,根据前文“腹有诗书气自华”以及后文“‘气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可推知,应填写“‘腹有诗书’是自信的基础”。②处,根据后文“再有理论,如同……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推知,应填写“先有文化”。③处,根据前文“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之根伸得广、扎得深”可推知,应填写“理论之树才会枝繁叶茂”。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本报合肥9月18日电(记者常河)由墨子量子科技基金会设立的“墨子量子奖”颁奖典礼2019年9月18日下午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这是该奖项设置以来的首次颁奖仪式。 为鼓励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发现与突破,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2018年由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国元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共同捐资成立了墨子量子科技基金会,设立了“墨子量子奖”,在国际范围内奖励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墨子量子奖”的每位获奖者将获得人民币100万元(约15万美元)的奖金和一块黄金奖章。 - 23 - 2018年度和2019年度“墨子量子奖”的遴选领域分别是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颁奖现场,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内的12位中外科学家分别荣获2018年度和2019年度“墨子量子奖”。 【答案】2019年9月18日,“墨子量子奖” 首次颁奖典礼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包括潘建伟在内的12位中外科学家获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属于语言表达题,语言表达要求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试题的解答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考生可用第三种连缀放解答本题,本题属于压缩新闻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找出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组织语言时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本则新闻时间是:2019年9月18日,地点是:安徽省合肥市,人物是:包括潘建伟在内的12位中外科学家,事件是:“墨子量子奖” 首次颁奖典礼,包括潘建伟在内的12位中外科学家获奖。考生据此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爱玲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好地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某人吃饭前,总是拿出手机对饭菜拍照,有人说她是让手机先“吃”菜,她说:“你们太没有仪式感了!” 一所只有几十个学生的乡村小学,没有像样的升旗台,没有漂亮的旗杆,老师却每周都组织孩子们举行庄严的升仪式。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诚于中者,必形于外 外在的形式承载着内心的重量,有仪式感,生活才过得美好而精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一个形于外的细节,都绽放着内在的馥郁。恰如《大学》所云:诚于中,形于外。 - 23 - 无论是那个吃饭前总要先让手机“尝”菜的姑娘,还是那所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却每周都要认真举行升旗仪式的学校,都深谙仪式感对生活的重要性。张爱玲嫁给胡兰成时没有举办像样的婚礼,但依然走了一遍结婚的流程,即便婚礼现场只有新郎、新娘及证婚人三人。纵使婚书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承诺成了一纸空话,张爱玲依旧坚守着对仪式感的信仰。她说:“仪式感能唤起我们对内心自我的尊重,也让我们更认真地去过属于我们生命里的每一天。” 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的责任与义务。 中国自古有“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的礼仪,这种古老的礼节何尝不是一种仪式感?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学校为年满十八岁的学生们举行盛大的成年礼,这样的仪式可以让他们明确成年的意义,在仪式感中体悟肩头的责任。《周礼》中除了嘉礼,更有吉礼、凶礼、军礼以及宾礼,每一种“礼”,都诠释着仪式的重要性。虽然现代社会中许多繁文缛节早已退出历史,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礼仪文化却代代相传,永不止息。 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衣食无忧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仪式感,在枯鱼涸辙的环境下更需要保留仪式感。逆溯民国岁月,我们看到北大、清华及南开三所学校坚持在炮火烽烟中保留学校的形式,时至今日,长沙及昆明依然流传着西南联大的传奇。八年的坚守,西南联大为国家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也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卓越人才。困厄之中,仪式感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璀璨于茫茫夜空的希望之星辉。 仪式感可以继往开来,让我们一面告别过去,一面走向更美好明天。 总有一些时光节点的仪式,成为生命或民族的丰碑。七十年前,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彼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从此中华民族跨入了崭新的时代,那场盛大的仪式,曾令多少中华儿女热泪盈眶。从个人,到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要用仪式感来书写时光的轨迹,当许许多多的仪式连在一起,便构成了命运的广厦,也汇成了历史的星河。 诚于中者,必形于外。许多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麻木的神经深陷物质世界的尘埃,而仪式感却是那尘埃中开出的花,以淡雅的芬芳呼唤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有人预言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网店会取代实体店,甚至虚拟课堂会取代校园。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一天,因为仪式感不是柏拉图的精神乐园,它需要现实的阳光雨露去滋养,生活有了仪式感,我们会更加热爱生活。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新材料作文。作文类型上,属于“社会生活型”和“理论观点型”的综合体。本题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在明确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 【立意】参考立意: ① 生活需要有仪式感;②仪式对人有激励作用;③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仪式。 【素材】1、《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说:“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 无论是“斋戒五日”还是“设九宾礼于廷”这些仪式确实是繁琐的,但它可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23 - 可以让“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可见有些仪式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打开友好交流之门,消除分歧与猜疑,建立理解与互信,最终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世界各国的和平相处,共同发展、进步。2、保持对仪式的敬重感是必需的,它有助于规范我们的行为礼仪,监督我们不犯或少犯错误。像杨绛先生在《走在人生边上》所言:“我们的一生是个犯错误与改错误的过程,在人生路上,向后看看,再向前看看,才能走得更远。”保持应有的仪式感就是对礼仪规范的尊重,“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对礼仪规范尊重后的收获。3、环顾身边,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不喜欢穿校服的同学大都内心浮躁,行为懒散;而那些按规矩穿校服的同学则往往踏实认真,积极进取。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守规矩尊重仪式的人都懂得严于律己,不会被外界浮华蒙蔽内心的准则。这种自律和坚定也是一种教养,所以统一着装是在校生无条件遵守、执行的仪式。上课铃响前走进教室,喊起立后齐声向老师问好,这也是一种日常必需的仪式。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敬重,更表现了学生对一节课甚而对待学习严肃认真绝不懈怠的态度。带着这种无比虔诚的仪式感听讲,师生间相处必然是和睦融洽的,学习效率自然也会特别高。4、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是最隆重的爱国主义教育,它更能展现一个人的仪式感和教养。曾经看到过两个有趣的视频。第一个视频中的学生在国歌声中望着国旗哈欠连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另一个视频中的学生在国歌声时,纷纷放下手中的书本,挺直腰板,庄严地对国旗行注目礼。行为举止的悬殊背后,显示了截然不同的行事态度、为人教养。我心目中的升旗仪式应该是这样一幅画面、场景:齐刷刷的队伍,亮晶晶的眼睛,随着嘹亮的国歌响起,国旗迎着朝阳徐徐升起,心中便会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感动。那一刻的庄严肃穆,那一刻的骄傲自豪,是不言而喻、不约而同的。歌声里满含着对国旗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冉冉的五星红旗,象征着国家的发展方兴未艾。深情地注视那抹永恒的红色,刹那间染红了的天空,也染红了一颗颗中国心。每一次抬头仰望,都会升腾起一股无形的莫可名状的力量。5、升旗仪式,是神圣而庄严的,对它的虔诚态度表达了我们对为和平捐躯的革命战士深深的敬佩和对伟大祖国浓浓的爱意,这种家国情怀也体现了一个人最深刻的教养。人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在于:人除了满足一日三餐,还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一切举止做为都适合所处的场合,这也叫教养。我国是礼仪之邦,作为新一代青年,认真对待仪式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仪式展现深刻的教养,它扎根于心灵,它无花而自芳!让我们共同尊重仪式,提升教养!。 【结构】首先从材料中提炼出主题,如,“仪式对人有激励作用”(或其他方面)。文章开头,可以在简短的升旗仪式的描写中引出主题,也可以由其他仪式引出主题。接着,根据收集的材料,进行论证。列举事实时要注意语言简洁,分析时要有针对性。可以采取正反论证的方式进行论证。然后,练习自身实际,并联系时代特点,进行分析。重在自我剖析。最后是文章总结,强化观点,展望未来。 【点睛】考场作文的立意技巧: 考场作文最重要的是准、稳。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标新立异。要做到“准”“稳”要善于找到命题人在立意方面有相关暗示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 -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