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重庆市北碚区高一11月联合性测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重庆市北碚区高一11月联合性测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重庆市北碚区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联合性测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     ),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赤壁赋》中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______________,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仍如______________一般,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 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虽____________,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物我合一,景情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____________,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 B.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 C.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 B.秀丽的景象加上才华卓越的文人 C.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D.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时不我待  身临其境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B.时过境迁  设身处地  放荡不羁  金科玉律 C.时不我待  设身处地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 D.时过境迁  身临其境  放浪形骸  至理名言(www.jtyhjy.com)‎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时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把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 ‎4.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 B.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 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 D.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5.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B.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C.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6.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C.‎ 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树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C.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D.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手法,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8.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9.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二篇。‎ B.望:农历每月十五日。苏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 C.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 D.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悲伤的心情。‎ 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 C.苏轼的前赋和后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 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西湖梦寻》序 ‎[明]张岱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①他,已二十二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傒②,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③,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余犹山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④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⑤,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第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注①僦(jiù)居:租屋居住。②傒:同“奚”,仆役。③蘧榻纡徐:蘧榻,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纡徐,从容缓慢。④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⑤金齑瑶柱:食品名。‎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B.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C.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D.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午”“丁酉”“辛亥”都是天干地支纪年方式,其中天干有12个,地支有10个。‎ B.“供奉”指李白,他曾任过翰林供奉一职。‎ C.‎ ‎“总角”指少年儿童时期,因古时儿童束发为两髺,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D.“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文集《西湖梦寻》所作的序言,作者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之情。‎ B.作者阔别西湖多年,当他再至西湖,却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西湖虽仍旧歌舞升平,灯红酒绿,但作者却只能作“‘梦寻’七十二则”,“以作西湖之影”。‎ C.作者认为,他对西湖的“梦寻”不同于李白的梦游天姥,他的梦是如同“家园眷属”,梦中所见皆是西湖本来就有的事物,是真实的,而李白的梦中所见都是未曾见过的想象之景,是虚幻的。‎ D.作者在文末以从海上归来作比,用“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再次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与写作本文的目的。‎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 ‎(2)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纡徐,惟吾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 评卷人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诗人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B.第二句写俗世之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可以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C.第三句写大石丛错、凹凸不平的坡头路,很磨难人。这“荦确坡头路”正象征了诗人脚下坎坷的仕途,暗含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 D.此诗之所以感人,正在于诗人将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19.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1.下面这段话有四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张晶同学,这次考试你的成绩一落千丈,作为同学,在学习上如果你有需要帮忙的地方,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如果在一些难题上需要指点的话,我们会不吝赐教。虽然我们的水平有限,可是是否需要帮忙,请你认真考虑。‎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5月20日“网络情人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C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A项,“成为……机会”搭配不当。‎ B项,语序不当,“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应改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项,语序不当,“我国”应移至句首。‎ 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补写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照应和语言的表达效果,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 本题所填句子是引领下文,通过下文内容可知先写文人,再写景色,故排除BC两项;D项语言平淡无神,不符合本文特色,故排除D项;‎ A项,具有承前启后的关联作用,且语言凝练有力,符合文本内容。‎ 故选A。‎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第一空: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本文中指时间的推移,故填“时过境迁”。‎ 第二空: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通过文中“如”字可知此句意思是“亲自到了那个境地”,故填“身临其境”。‎ 第三空: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放荡不羁:形容行为放纵随便,不受约束。从前句“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可知这里指“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故填“放浪形骸”。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第四空:至理名言: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本题中“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不是“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故填“至理名言”。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故选D。‎ ‎4.D ‎5.C ‎6.C ‎【解析】‎ ‎4.试题分析:D选项中“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的是魏晋士人的气魄和感染力,而非魏晋风度。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语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选项是魏晋风度的具体表现,而非形成原因。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语句,并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A选项中“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不是由“人的觉醒”促进的,而是“人的觉醒”的表现;B选项属于强加因果,从第2段可知,魏晋文人名士内心大都崇尚老庄之学。D选项原文为“追求精神解放”,而非“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当然,运用排除法选择或验证也是必要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A ‎8.①因为秋唤醒了苏东坡沉寂的热情,给了他精神力量,疗救了他的精神危机。②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给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9.①秋的天空是辽阔的,天是湛蓝的,它启迪我们,要有开阔的心胸,要有包容一切的情怀。②秋是收获的季节,它启示我们,要心怀感激,珍惜拥有,脚踏实地把握现在。③秋凄清、冷寂,但又成熟、丰盈,这如同人生一样,有坎坷也有机遇,它启示我们,要乐观地对待眼前的困难,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解析】‎ ‎7.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和结构特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修辞分析、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因果关系错误,由原文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可知这是作者表述的自己的情感,“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这是作者分析的是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的特点,但是并不能与“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构成因果关系,所以选项中因果关系不成立。 ‎ 故选A。‎ ‎8.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句子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通常从句子内容、情感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所写内容如果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如果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再总结作者的情感。‎ 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第7段找出描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的相关语段,然后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答题时可联系前文“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总结内容:秋唤醒了苏东坡沉寂的热情,给了他精神力量,疗救了他的精神;再从本句所在句子“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树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提炼性的概括情感。‎ ‎9.‎ 本题考查考生联系实际理解句子内涵的能力,此类试题考生通常从句子内容、情感两方面联系生活感悟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所写内容如果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再联系自身的感悟来作答;如果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再总结作者的情感,写出自己的感想。‎ 本题实际分为两部分:“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是本题的第一部分,考生解答这一部分时,可根据文章中有关秋的描写及评价,总结得出文章中秋天的特点:①秋的天空是辽阔的,②秋天是湛蓝的,凄清、冷寂,但又成熟、丰盈;“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是本题的第二部分,本问实际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所以解答此题时,考生应结合着苏东坡与秋的渊源,联系自身实际来探究秋给我们的人生启迪与感悟:①秋启迪我们,要有开阔的心胸,要有包容一切的情怀答题时,②联系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文章内容“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分析出秋如同人生一样,有坎坷也有机遇,它启示我们,要乐观地对待眼前的困难,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考生结合题干“联系实际加以探究”想到现实,想到现在的人们赞美秋天是收获季节,从而得出“它启示我们,要心怀感激,珍惜拥有,脚踏实地把握现在”,然后把概括的文章内容和体会的感悟综合分析整理答案。‎ ‎10.A ‎11.B ‎12.D ‎13.(1)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2)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解析】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10.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本句“今者薄暮”表时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状如”意为“形状像”不能断开,故排除C项。‎ 故选A。‎ ‎11.‎ 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本题B项“苏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分析错误,苏轼第一次游览赤壁是在“既望”(农历十六日);‎ 故选B。‎ ‎12.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D项“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分析错误,文中“问其姓名”但是道士却“俯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结合前文内容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可理解出这鹤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苏轼迷惘了,所以选项“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错;‎ 故选D。‎ ‎13.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答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句子词达句顺,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的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下列字词:第一句中,划然:是一种象声形容词;;谷应,深谷响起了回声;“草木震动”,被动句。 ‎ 第二句中,反:通“返”,返回;听:听凭,任凭;所止:停的地方,止,动词,前面加“所”构成所字结构,使动词名词化,即小船停止的地点;休:休止、结束;焉:代词,那里、那个地方。‎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比如本题第一句翻译“慕”“重”可组词“仰慕”“看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14.A ‎15.A ‎16.B ‎17.(1)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我是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却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才是恰当的主意。‎ ‎(2)我只是对着冷清寂寞的蝶庵,从容缓慢地躺在粗席上,只求保全我的西湖梦,那么,先前的一派西湖景色,仍将像原来一样保持不动。‎ ‎【解析】‎ ‎14.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本题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李白梦到的天姥,像神仙美女,是从未见过的(事物),他的梦是虚幻的。我的梦到的西湖,像房子家人,梦到的是本身就有的(事物),即使是梦也是真实的。‎ 本题“供奉之梦天姥也”意为“李白梦到的天姥”,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如神女名姝”翻译为“像神仙美女”,“梦所未见”翻译为“是从未见过的(事物)”,所以断句为“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排除B项。‎ 故选A。‎ ‎15.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本题A项应是“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 故选A。‎ ‎16.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本题B项,“歌舞升平,灯红酒绿”分析不当,曲解文意,从原文第二段“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凡昔日之歌楼舞榭,弱柳夭桃,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可知作者阔别西湖多年,西湖已没有“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景象,故选项分析错误。‎ 故选B。‎ ‎17.‎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句子词达句顺,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的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下列字词:第一句中,“急急走避”的意思是“赶快跑开”;“得计”的意思是“恰当的主意”;“反不若保吾梦中之西湖为得计也”是以“为”作标志的判断句;‎ 第二句中,“但”,只;“蝶庵岑寂”定语后置,冷清寂寞的蝶庵。‎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比如本题第一句翻译“慕”“重”可组词“仰慕”“看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生不得时,离开西湖已经28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也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 前甲午、丁酉,(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祁家,钱家,余家的庄园 ,只剩下一堆瓦砾。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等到到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亭台楼阁,柳树,桃树,像被洪水淹没了一样,几乎没有了。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看到如此模样,反倒不如我梦中的西湖,还能保持完整没有毛病。 ‎ ‎ 因为想到我的梦与李白的梦不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到的天姥,像神仙美女,是从未见过的(事物),他的梦是虚幻的。我的梦到的西湖,像房子家人,梦到的是本身就有的(事物),即使是梦也是真实的。如今,我已租别人的房子居住二十二年了,而梦中依然生活在从前的家。以前使唤的小仆人,现在老得头发已经白了,在我梦中,他却还是未成年以前的习惯没有改变,从前的姿态也没有消失。从此以后,我躺在床上,将我从前的梦中的西湖景色,一点不改的保护住。孩童追问(我),(我)偶然回答他们,也总是说着梦里梦到的东西,不是疯话就是梦话。‎ 我像是由海上归来的山里人,(向乡亲)大肆赞美海鲜的美味,乡亲们竟然一起来舔他的眼睛。唉!再好吃的东西,吃下去也就没了,舔眼怎么能解馋呢?因此,写了《梦寻》七十二则,保留到以后,用来当做西湖的影子。‎ 辛亥七月十六日,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18.C ‎19.“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诗人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诗人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18.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题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第三句“暗含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错。这首诗的第三四句是说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也是有缺憾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所以选项中“暗含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分析错误。‎ 故选C。‎ ‎19.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分析鉴赏能力,属于炼字题,答题时一般从三个层面来组织答案:(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本诗考生通分析诗句中“铿然”一词时要联系全诗分析,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 “荦确坡头路”正像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铿然曳杖”表达出了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从而得出本题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诗人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诗人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变”“皆”“臾”“羡”“蜉”“蝣”“粟”。‎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21.①“一落千丈”改为“不太理想”。②“鼎力相助”改为“尽力相助”。③“指点”改为“解答”。④“不吝赐教”改为“毫不保留”。‎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生活实际及平时的积累做出答案。‎ 本题(1)“一落千丈”指下降得很厉害,用来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用在这里语气过重,应改为“不太理想”,(2)“鼎力相助”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这里谦敬不当,应改为“尽力相助”,(3)“指点”与“难题”不搭配,应改为“解答”;(4)“不吝赐教”指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本句中不是请人指教,使用不当,应改为“毫不保留”。‎ ‎【点睛】‎ 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的各种情景条件),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此类题型的设置角度及解题技巧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考查不同场合语言的转换 语言转换,是对信息进行转达。这个信息传递过程共有三方参与:发出信息者、接受信息者、转达信息者。转达者的任务是将两者的信息进行有效沟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不能简单地“依样画葫芦”,而要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否则,信息就不能顺利的转换。‎ ‎2、考查特定语言环境的用语得体 所谓特定语言环境就是指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针对特定对象使用的特定语言,这类场合使用的语言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3、考查不同文体的用语得体 文体不同,使用的语体也不同,如果生搬硬套,只能弄巧成拙。文艺语体生动形象,政论语体庄重有力,广播语体通俗易懂,科技语体科学准确,事务语体言简意赅。重视不同文体的不同语体,是高考语言得体题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4、考查谦敬易混用的词语 谦称是表示谦逊的自称,敬称是尊敬对方的称谓。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自己,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对方,两者不可混用。‎ ‎22.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本文节日,甚至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5月20日“网络情人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我们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却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先给定了一个“年轻人对各类节日的不同态度”的材料,再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三个问题,并明确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切忌对材料和问题不管不顾、随意发挥。立意角度:(1)题目提出了三个问题,围绕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均可;作文不必对所有问题都要一一作答。(2)可以结合材料提出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并加以阐述,也是可以的。诸如:文化与生活。(3)如果以本材料为由头(并表明了对题中问题的明确态度),从而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视为切题。参考构思材料涉及三种节——传统节日、外来节日、人造节日,传统节日渐被淡化,后二者日益张扬;其中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也有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关系,充满思辨性。学生可择其一端,生发思考。可侧重对传统的继承,也可侧重于中外文化的融合,也可侧重于文化的创造。但不限于这几个方面。‎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