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安徽省舒城一中高三寒假模拟(二)(2018-0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安徽省舒城一中高三寒假模拟(二)(2018-02)

‎2018届高三模拟卷二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衙门是旧时代官府的俗称,由“牙门”转化而来。在古代,凶猛野兽的利牙为武力的象征,如果军事长官们的办事处摆有此物,那是引以为豪的事情,是荣誉的象征。后来军营门上常刻兽牙图案作为装饰,故也被称为“牙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军政合一,军事长官便常在军营内处理民政事务。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泛流传开来。封演所撰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而为‘衙’也。”北宋以后,多数人所知道的就只有“衙门”了。衙役,顾名思义就是“衙门里的差役”,又被老百姓尊称为“公差”。‎ 衙役最早是衙门中帮工打杂的人。宋朝起,衙役成为衙门里一种专门的“职务”。衙役事务繁杂,要负责衙门的站堂、缉捕、拘提等工作。衙役一般分为内外两班,内班是在衙门内部服役,如门役之类。门役的主要职责是帮办衙门公务,他们是衙门长官的私人随从和奴仆,但又和一般奴仆有不同之处,他们并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可以自由选择主子。外人同衙门长官接触时,必须经过他们,于是他们经常利用这一点作威作福,赚取外快。外班分为壮班、皂班、快班。他们办事的地方被称作“班房”,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坐班房”作为进监狱的代称。壮班是由衙门临时召集来的人组成的,主要负责打杂工,也在危急状况时看守城门。皂班的人是负责给县官老爷站班和做仪仗队的,在审案时兼做行刑手,帮同震慑犯人。快班的任务是侦察案件、缉捕盗贼、巡街守夜和催租赋税等。‎ 唐宋以后,由于科举制度完善,从任用体制上来讲,官与吏的区别逐渐拉大。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走上仕途,官位可以不断升迁;而吏基本上是终身不变的,为读书人所不屑。衙役的地位比吏员还要低,虽然吏员没有品级,但人家也属于官方人员,属于“正式编”,而衙役根本就没有官方身份,他们仅仅是为衙门服役的,履行职役性质的义务。起初,衙役是由当地百姓按户口出人充当,后来由本地人自愿充当。清代的户籍制度规定,衙役分两种:民壮、库丁等属于良民;皂、快、捕等属于贱民。在统治阶层眼中,衙役是政府的行政奴才,而奴才就是低等人;有的衙役甚至连科考结亲都会受到限制——子孙三代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不允许当官。‎ 衙役毕竟只是衙门中的跑腿人,对于衙门长官来说,他们地位卑贱,对于他们横行霸道、勒索讹诈百姓的行为,衙门长官常睁一眼闭一眼,根本目的是使衙役能全心全意地为衙门做事。一旦衙役们办事不力危及到长官们自身的利益时,衙门长官也会给衙役最严苛的制裁。作为处理衙门事务的“公务人员”和“执法人员”,衙役的待遇却极差。以清代为例,各种衙役在清朝可得到的年薪为白银三至十二两,平均下来,每天的薪水在两文左右,相当于自己的一顿饭钱。仅仅两文钱,并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和家人。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道:“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贿为生。”可见,衙役并不是靠薪水生活,而是靠陋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灰色收入”。        ‎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衙门”与“衙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衙门,由“牙门”转化而来。在古代,野兽的利牙象征着武力;放在军事长官的办事处,也象征 ‎ 着一种荣誉。‎ B.衙门,最早称为“牙门”,指军营门,因其上装饰有兽牙图案;唐朝以后,“衙门”一词广泛流传 ‎ 开来。‎ C.衙役,一般分为内外两班,内班在衙门内部服役;外班负责外部事务,他们办事的地方被称作“班 ‎ 房”。‎ D.衙役,即“衙门里的差役”,是衙门中帮工打杂的人,负责衙门的各种事务,宋朝起是衙门里一 ‎ 种专门的“职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衙役起初是由当地百姓按户口出人充当,在清代分良民、贱民两种;衙役是政府的行政奴才,其 ‎ 子孙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允许当官。‎ B.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官与吏的区别逐渐拉大,官大多由读书人担任,既可升迁,‎ ‎ 又有品级;而吏基本上终身不变,且无品级。‎ C.衙役事务繁杂,其中壮班主要负责打杂工,皂班主要负责给县官老爷站班和做仪仗队,快班负 ‎ 责侦察案件、缉捕盗贼、巡街守夜和催租赋税等。‎ D.为了使衙役能够全心全意地为衙门做事,衙门长官对于衙役横行霸道、勒索讹诈百姓的行为,‎ ‎ 常常睁一眼闭一眼,而不会给予严苛的制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封演《封氏闻见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衙门”起初应为“牙门”,后经人们误传,且以讹 ‎ 传讹、习非成是,“牙门”最后便成了“衙门”。‎ B.衙役虽称“公差”,却不属于官方人员,因此有的衙役虽为衙门长官的私人随从与奴仆,却与衙 ‎ 门长官并无人身依附关系,衙役可自由选择主子。‎ C.衙役仅是为衙门服役,履行职役性质的义务,因此其待遇极差,如清朝衙役可得到的年薪为白 ‎ 银三至十二两,他们主要是靠“灰色收入”维持生计。‎ D.虽然衙役只是衙门中的跑腿人,但又是处理衙门事务的“公务人员”和“执法人员”,他们常会 ‎ 利用手中权力在百姓面前横行霸道、勒索讹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金丝雀 ‎[美]戴夫·泽尔瑟曼 卡尔·哈斯凯尔不喜欢警察,坐在一个警察环伺的房间里让他感到紧张,不过他别无选择:如果想拿回那把储物柜的钥匙,他只好如此。几个月前,他跟皮特·西弗尔抢劫了一辆运钞车,发了笔横财——30万美元。现在这笔钱正放在EZ租赁公司的一个储物柜里,但西弗尔把事情给搞砸了。那个蠢货因为半磅海洛因被抓,他的财产被查扣,其中包括那幅名叫《鸣禽》的画。‎ 多年来,他俩一起干了十几票。西弗尔总是把他所得的一部分投资艺术品。储物柜钥匙藏在了那幅《鸣禽》里。在哈斯看来这幅画只不过像是个5岁的孩子用蜡笔画的一只黄色的小金丝雀。但根据拍卖信息表,这幅画价值2000美元,正常情况下,这个东西哈斯连50美分都不愿意出。‎ 当那幅《鸣禽》开始拍卖的时候,哈斯凯尔率先出价2000美元,他以为竞价就此结束了。他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出价2500美元。他转过身来,看了一眼那位竞拍者——一个又瘦更高的男人,留着山羊胡。穿一套廉价的西装,看不清脸。真讨厌这个家伙。‎ ‎“2600。”‎ ‎“3000。”‎ 那人的声音听起来犹如他正在竞买的那只金丝雀发出的一声鸣叫。哈斯转身怒视着他。‎ ‎“4900。”哈斯凯尔挤出了这个数字。‎ 好长一段时间里鸦雀无声。哈斯松了一口气,他站起身来。‎ ‎“10000美元。”身后发出了刺耳的声音。‎ 哈斯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个刺头肯定是知道了钥匙的事,要不然没有其他理由来高价竞买这件垃圾。无论怎样,已经结束了。他迅速走向出口,他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得到。‎ 当哈斯来到自己的车前时,身上的衬衫都湿透了,人也喘息得厉害。他那该死的心脏感觉好像要从胸腔里爆出来。他坐进了驾驶室,从贮物箱里取出一把手枪。‎ 不一会儿,那个留着山羊胡子的男人就带着那幅画进入了停车场。哈斯一路跟踪,等那家伙进入一个公寓区后,把车逼过去。哈斯动作迅速,从车上跳下来,将枪口顶在了那人的后背上。‎ ‎“把金丝雀给我,不准转身。”‎ 那人进行了抵抗,但哈斯从他身上抽走了画。‎ ‎“有人给你透露了消息,对不对?”哈斯问道。‎ ‎“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有人把钥匙的事透露给你了。不然你不会为这件废物出价10000美元!”‎ ‎“没有,这是一件稀有作品,有了这幅画我的收藏就完整了——”‎ ‎“闭嘴!”哈斯命令道,“趴到地上,把头贴在路面上。”‎ 那个男人小心冀翼地趴下,把头抵在地上。‎ 哈斯快速地驶离了那里。他满头大汗,紧握着方向盘的双手颤抖着。“撒谎的混蛋。”他嘟囔道,肾上腺素流遍了他的全身,“那个蠢货知道这笔钱,我本来应该照他的头上来一枪。”‎ 他把车开进了一个离EZ租赁大楼一个街区远的停车场。他把画布的背面划开。出乎意料,他没有看到钥匙,却看见了两个小小的电子物件:窃听器和全球定位跟踪器。他坐在那里盯着画布,想弄明白为什么这些东西会在画框里。当他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时,警察已经把他包围了。‎ ‎“马上从车里出来!”‎ 哈斯抬头看到一个穿着廉价西装的男人,伸着胳膊正用手枪对着他。正是那个竞买画的人,他的山羊胡子不见了,声音也比哈斯此前听到的鸟叫声深沉。哈斯感到头昏眼花。‎ ‎“西弗尔出卖了我,对不对?”哈斯问道。‎ 那个身穿廉价西装的侦探播了摇头,“不是。我们用金属探测器找到了储物柜的钥匙。西弗尔一个字也没说出来。而你给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哈斯凯尔哈哈大笑起来。那咯咯的杂音在那位侦探听来分外刺耳。哈斯能够看到侦探眼睛里的担忧。可是,无论如何,他无法停下来。他想到那幅画着金丝雀的画,想到自己如何自投罗网,越想笑得越厉害,一直笑到自己心脏病发作。‎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第一、二段采用倒叙的手法,交代了哈斯在拍卖室看到警察感到紧张的原因,这也是整个 ‎ 故事的背景,为后文设置悬念。‎ B.《鸣禽》其实是一幅稀有的名贵艺术品,但不太符合哈斯的审美取向,在他眼里这幅画就像五岁 ‎ 孩子的画作一样,简直一文不值。‎ C.小说通过刻画哈斯这一人物形象,告诉读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特别是不要怀着 ‎ 侥幸心理而违法犯罪。‎ D.小说以“金丝雀”为题,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小说中的主要物品《鸣禽》,又讽刺了哈斯的无知,‎ ‎ 暗示他早已成了“笼中鸟”。 ‎ ‎5.侦探作为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的情节结构颇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6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040万辆攀升至1.9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6.7亿辆,急剧下降至3.3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升。而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的同时,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摩拜提供的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的出现,直接使黑摩的的出行次数减少了53%。根据基于摩拜用户的问卷调查,共享单车出现前,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为40余单,司机日收入约200元人民币,共享单车出现后,黑摩的每天接单量下降到十几单,有70%韵黑摩的司机转行。‎ 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光明日报》)‎ 材料二:‎ 调查显示,被访者对共享单车投放后运营管理维护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8%和9.3%;有35%的被访者希望加大投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问题。‎ 在使用共享单车遇到的问题中,“车辆有破损”问题最突出,主要表现在: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车把或车座损坏,有72.2%的被访者遇到过这种情形,其中有25.4%的被访者把它排在问题首位。‎ 有58.4%的被访者在早晚高峰期间有过寻车困难的经历,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三位,其中有19.40%的被访者认为这个问题最严重。‎ 针对使用者素质问题,有70.5%的被访者遇到过车辆遭恶意损坏,在所有问题中位居第二位,其中有40.9%的被访者认为这是首要问题。‎ 许多被访者认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十分严重。还有部分被访者反映使用者随意将共享单车停放在人行道或盲道上,甚至直搂将车停放在机动车道内,这些行为不但破坏了市容市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出行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摘编自王海亮《四成人每天至少骑1次共享单车》,《北京晨报》)‎ 材料三:‎ 没有共享单车,“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出行难题;有了共享单车,交通秩序问题又惹人烦。“我国从‘自行车王国’转而进入汽车社会后,自行车的行车与停车空间被小汽车大量侵占,骑车出行的连续性、舒适性大打折扣。”‎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说。共享单车登陆、抢滩,短短一年,全国已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30多家,累计投放车辆超过1000万辆,注册用户超1亿人次,累计服务超过10亿人次。考虑到仍有不少大城市的远郊区县及中小城市尚未普及,规模增势一时恐难削减。目前,不少单车平台都建立了信用积分体系。如果有些市民总是不文明骑车,那么在注册时使用的信息可能被锁定拉入“黑名单”,不允许使用共享单车。专家建议,可以将其与政府主导的“信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互联互通,以实现数据共享和奖惩联动。‎ ‎(摘编自刘志强《共享单车,如何骑得又稳又远?》,《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共享单车是在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急剧上涨,而自行车保有量急剧下降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产 ‎ 物。‎ B.共享单车的出现,意味着我国绿色出行的开始,将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的 ‎ 压力。‎ C.不少使用者认为,在使用共享单车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刹车失灵、车胎没气、掉链子等。‎ D.乱停乱放共享单车不但增加了使用者的寻车难度,破坏了市容市貌,而且也对出行安全带来不 ‎ ‎ 利影响。‎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影响了黑摩的司机的利益收成,他们大多转行,从而增加了共享单车破损 ‎ 的数量。‎ B.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改善了我国国民的出行模式,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C.针对车辆有破损、早晚高峰期间寻车难、使用者素质低等问题,被采访者希望运营公司加大投 ‎ 入,解决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问题。‎ D.城市留给自行车的空间有限,共享单车规模又在快速扩大,这促使新的应对机制的逐步建立。‎ E.为让共享单车骑得又稳又远,一些共享单车平台建立的信用积分体系与政府主导的社会信用体 ‎ 系互联互通,以实现奖惩联动。‎ ‎9.怎样才能使我国的共享单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籍没其家。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又欲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瑝、琇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 ‎10.下列对义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 ‎ 水/为捕者所获/‎ B.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 ‎ 承/为捕者所获/‎ C.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 ‎ 水/为捕者所获/‎ D.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 ‎ 水/为捕者所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益州,是中国古地名,也是古代的“九州”之一。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B.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C.中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 D.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散文写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家里被抄,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 ‎ 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B.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 ‎ 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C.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因李林甫 ‎ 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 D.张琇死后,深受士民哀怜。他们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瑝兄弟,不但安葬了二人,还设置了几 ‎ 座疑冢,使仇家无法找到。‎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 ‎(2)近闻士庶,颇有喧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注】‎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翚(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 D.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意兴阑珊。‎ E.前两联叙写了诗人在洛阳载酒傍花的经历,表明他出身富贵,为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 ‎15.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以“           ,           ”两句描绘了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中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2)苏轼在《赤壁赋》里深情地描绘曹操在战场之上饮酒作诗的豪雄形象的三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在大学毕业后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就从一位普通员工成了管理数百人的部门经理,这令曾经的同学侧目而视。‎ ‎②近日,俄美关系发展再现波澜,美国国会众议员再提制裁俄罗斯的法案,俄罗斯舆论对此却表现得不以为意。‎ ‎③现代社会需要团队意识,当个人和集体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做到三人成虎,个人的价值才会得到最大实现。‎ ‎④最近,一则女子带男友回家见父母,不想却开门揖盗,男子趁人不备窃取对物,最终被判处刑罚的新闻在微信圈广为流传。‎ ‎⑤在小儿子的眼里,父母的爱情平淡得不能再平淡,但在别人看来,陈桂英夫妇面对人生困境始终相濡以沫,着实令人感动。‎ ‎⑥在海南发展史上,有不少“外来者”为海南教育处心积虑,如北宋时曾担任琼州府学教授的古革,就是琼北教育的先行者。‎ ‎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海外的潮汕人,在一杯功夫茶之后,美美地回味那“九曲回肠、心旷神 ‎ 怡”,故乡的一草一木也由此映入眼帘。‎ B.新《广告法》规范了原《广告法》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了公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些广告乱象,‎ ‎ 在制度层面更加完善、健全、合理。‎ C.造成“提笔忘字”的因素很多,但不可否认,造成“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 D.华工附中继承了《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一教育思想,于2017年 ‎ 提出了“率性教育”的理念。‎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 A.如今人的“网行”和文的“网行”都是“无人驾驶”般潜行,心下感慨不知不觉换了人间。鄙 ‎ 人虽廉颇老矣,好在尚能饭,弄微信不亦乐乎。‎ B.春阳和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有机茶基地,头茶终于开摘了。一年尝鲜就在这几天,当我 ‎ 赶到时,相约的老茶友们已经恭候我多时了。‎ C.公司经理给开发部门开会时说:“我们要借重自己在市场上关于投资的专业知识,来发现不同领 ‎ 域的投资方向,以达到公司多元化经营的目的。”‎ D.热浪翻滚的酷暑天气,朋友特意做了拿手菜“凤鹅烧冬瓜汤”招待我们,并不断嘱咐:“你家小 ‎ 女最爱吃这道菜了,一定要带孩子来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臭氧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是正还是邪,      ①     :在距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臭氧能吸收紫外线,    ②      ,是当之无愧的地球卫士;到了距地面10~100米的近地面,臭氧就换了一副面孔,    ③   ,使人头痛、胸闷甚至产生肺气肿等病症。‎ ‎21.下图是某班级考察大蜀山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学习是一种投资,考虑投入产出,权衡风险收益……‎ 有人说,学习是一种消费,如果有可能,他要去读n个PhD(博士)‎ 对于你来说,学习是投资还是消费?请从这个问题出发,可以回顾你的学习经历,也可以遐想你的学习前景,来审视你的学习生活,阐述你的思索和体会。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0‎ ‎400‎ ‎600‎ ‎800‎ ‎1000‎ 答 案 模拟卷二 ‎1.C(C项“外班负责外部事务”,于文无据)‎ ‎2.A(A项“其子孙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不允许当官”错, 应是“有的衙役”)‎ ‎3.C(C项“衙役仅是为衙门服役, 履行职役性质的义务, 因此其待遇极差”强加因果关系)‎ ‎4.D(A.应为“插叙”。B.“其实是一幅稀有的名贵艺术品”不准确,小说开头提到“这描画价值2000美元”,文中仅通过侦探之口说“这是一件稀有作品”,但根据当时的情况,侦探很有可能是在欺骗哈斯。C.应是告诉读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 ‎5.①侦探作为整个故事发展的参与者和设计者,是线索人物;他的行为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2分)②通过对侦探的肖像、语言等描写,侧面衬托出哈斯多疑、无知的特点。(2分)③有利于表达小说的主题。(1分)‎ ‎6.①情节结构上采用伏笔(或暗示)的手法。②情节叙述上采用明暗线交织的形式。⑧开头设置悬念;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 ‎7.B“意味着我国绿色出行的开始”错误,原文是“‎ 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8.C、D(A.“共享单车破损的数量”与“黑摩的司机的转行”没有关系,强加因果。B.“改善了我国国民的出行模式”错误,原文是“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以偏概全。E.原文是“专家建议……”,变“未然”为“已然”)‎ ‎9.①从使用者来说,要提升自己的素养,不故意损坏车辆,不乱停乱放车辆。②从政府来说,要做好宣传教育,提升国民文明骑行素养。③从共亨单车平台来说,要搞好投放后的运营和维护,解决好有限的城市空间快速增长的单车供给之间的矛盾。(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10.C(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关键词判断。标点如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11.D(“多以散文写成”错误。应是多以韵文写成)‎ ‎12.C(因果关系不成立。皇帝也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法律权威)‎ ‎13.(1)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句意通顺2分,“纠”“敕”“按”各1分)‎ ‎(2)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句意通顺2分,“庶”“喧词”“矜”各1分)‎ ‎14.D、E(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D.分析片面,根据原文,“意萧索”的原因除了只看到残花外,还有诗人对白己、对牡丹命运的感伤。E.理解错误,说诗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不当,前两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15.①虚实结合(想象、联想也可):前三联虚写回想过去十年由喜到悲的人生经历,后一联实写眼前所见的暮春时节山寺的牡丹,虚实结合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和无奈。②对比(反衬也可):通过前两联写自己十年前游历洛阳在富贵人家见到牡丹的喜爱之情与后两联写现在年老漂泊、在山寺见到牡丹感到失落的对比,更突出诗人现在的处境和伤感之情。(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解说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解释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6.(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17.B(①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不合语境。②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③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此处望文生义。④开门揖盗: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⑤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⑥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费尽心思。含贬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对)‎ ‎18.D(A项的错误是成分残缺。“品味”之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心旷神怡”后加上“的滋味”。B项的错误是动宾搭配不当。“规范了……问题”“解决了……乱象”这两处表述,谓语动词与其后的宾语中心词搭配不当。C项的错误是重复累赘或句式杂糅,可以删去“导致的”;或者将最后一个分句改为“‘能识不能写’这一尴尬局面是由触屏操控和电子输入方式导致的”)‎ ‎19.A(A.鄙人:谦称自己。正确。B.恭候:用于等待对方。错用。C.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错用。D.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错用)‎ ‎20.①这取决于它所处的高度 ②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③变成健康的杀手 ‎21.本次大蜀山考察活动要求事先温习相关地质内容,小组讨沦确定号考察内容,备好行装;考察期间主要活动有参观、听讲座和知识抢答;考察结束后以组为单位上交考察日记。‎ ‎22.略 ‎【参考译文】‎ 张琇,是蒲州解县人。父亲张审素,任巂州都督,在边塞多年。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杨汪在路上,被张审素的党羽劫持,当着杨汪面杀掉告发者,胁迫杨汪,命令他上奏昭雪张审素的罪名。不久州人反过来杀掉张审素的党羽,杨汪才得以回去。到了益州,上奏说张审素谋反,于是深入审查张审素,编造他的罪名,杀掉了他,抄没了他家。张琇和哥哥张瑝,因为年幼被判流放到岭外。不久各自逃回,隐姓埋名了多年。杨汪多次升官后调任为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张瑝、张琇在都城等候杨万顷,拔刀杀了他。张瑝虽然年长,但发起谋划和亲手杀人,都是张琇干的。杀掉杨万顷后,他们把表文系在斧刃上,自述报仇的情况。然后逃跑了,将要去江南,杀掉和杨万顷同谋给父亲编造罪名的人。走到汜水,被追捕他们的人抓获。当时都城的男男女女,都怜悯张琇兄弟年纪幼小,孝顺刚烈,能报父仇,大多数人都说他们应当受到怜悯和宽恕。中书令张九龄也想让他们活下来。裴耀卿、李林甫坚持说:“国家法律不能纵容报仇。”皇上认为他们说得对,于是对张九龄等人说:“报仇虽然是礼法所允许的,而杀人抵罪也是法律条令规定的。孝子的心情,为了道义而不顾惜生命,但是国家设立法律,怎能容许这样做?杀了他们可以成全他们的报仇之志,赦免了他们有损法律条令。然而人们议论纷纷,所以必须告示百姓。”于是下令说:“张瑝兄弟一同杀人,经过审问已经服罪。法律有正式条文,两人都应该被处死。近来听说士人百姓,很有一些纷杂的议论,同情他们为父报仇,甚至有人说本案冤枉失实。但国家设立法律,目的在于能长久执行,用法律来帮助人,以期阻止杀戮。假如每个人都强调做儿子(为父报仇)的志向,可谁不是舍身求孝的人,那么辗转反复,互相杀戮还有什么尽头?咎繇作法官时,法令存在就一定执行;曾参杀了人,也不可宽恕。不宜加以刑戮,陈尸在集市上,应当交付河南府告示百姓后处死。张琇、张瑝死后,士人百姓都哀怜他们,给他们写了表示哀悼的诔文,张贴在大道旁。市民们凑钱,在他们死去的地方建造义井,把张瑝、张琇一起安葬在北邙,又恐怕杨万顷家人发掘,同时修建了几座疑冢。他们被当时人哀怜到这等地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