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测试 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牡一中2019级高二学年8月份开学测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B.《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C.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D.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C.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D.“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家有门户石 吴昌勇 汉江由陕入鄂前,在陕南白河环环绕绕,被两岸青山搀着挽着。白河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有条白石河,碎银一样的白火石铺满河床和河岸,太阳底下泛着银光。和白石河齐名的,是县里当做景区打造的红石河。红石河铺满赭红色的卵石,大小不一,密密麻麻,远看河水浸着石头激起层层细浪,近看俨然石头抬着河流一路欢歌。 红石河附近的村庄,百姓房前屋后尽是从河里捡回来的石头,柴垛一样码着,各家各户门前修着花坛,花坛四壁镶嵌着核桃大小,或拳头大小的石头,看上去亲切自然。稍大一点的石头放在屋门口,当做凳子坐。到了夏季,在屋外乘凉,坐着石凳摇着蒲叶扇,神仙一样快活自在。 在红石河中下游有个石梯村,一道名曰“阳坡梁子” 语文试题第 5 页 共 5 页 的大山成为陕鄂分界线,山这边是陕南白河,山那边是湖北郧县。相对于其他村组,这是一个好不容易有个平坦处的小山村。镇上干部想,既然村子是湖北的老乡到了陕南的第一脚,就当做门脸一样建设,村子里的屋舍整整齐齐地建在路旁,徽派民居的建筑格调,门前有花坛,屋后是红石河,各家各户房连房,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很安静,也很悠然。 房子建好后,镇上想着得有点文化气息,让村子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动脑一想,首先想到的是红石河,以及红石河里一窝一窝的石头,于是就将重好几吨的大石头从河岸上搬进村子。很快,这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石梯村,卧着的,躺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和花花草草在一起,石头就有了文化,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老百姓都说,真真地没有想到,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也能为村子壮门面。 日子一久,镇上又生出新主意,能不能借助石头把文化往家里送,让河里的石头学会说话,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像样子的门户石,把核心价值观镌刻在石头上,让百姓出门进屋一眼就能看到石头上的字。镇上干部心存忐忑地进村开会征求意见,没想到老百姓满口答应,都说有了门户石,我们就真的成了高门大户的庄稼人,就真的有门户了。 群众会前脚结束,村里的百姓后脚就到红石河里选了称心如意的石头扛回来。石头上刻啥字,百姓说了算。各家各户晚上回家坐在一起好生商量,细细揣摩,像给初生的娃娃起名字一样挖空心思,然后归拢定夺。第二天师傅到家,要了字样,按照各家意思一锤一凿隶书刻字。石质坚硬,落锤下凿火星四溅。 半个月之后,村子里家家户户有了刻上字的门户石,有刻上厚道的,有刻上平安的,有刻上和谐美满的,也有刻上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嵌进石身的字体遒劲有力,后经红漆统一上色,喜庆且规整。百姓每天早起洒扫庭院,非要用湿抹布擦去石身上的灰尘,他们笑着说,门户石就是门脸,不洗把脸咋能成。镇上干部走村入户提醒百姓,要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兴家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不能冷落石头上的字。 村里有个姓寇的中年妇女,门户石上刻着“富宅”二字,想来想去拿不定发家致富的门道,就到镇上讨主意。镇上干部到她家一看,房屋宽敞通透,灶台收拾得干净利落,就问她炒菜做饭的手艺如何。她呵呵一笑,家常饭菜倒是拿得出手。邻居搭话,她的几个菜弄得有滋有味,逢年过节,我们都尝过,一点儿也不比城里馆子里炒的菜差。镇上干部遂建议她开办农家乐,日后村子来游客观光赏景,起码能有口热饭菜嘛。 “行不行?”寇姓主妇是个急性子。 “保准行!”镇上干部打了包票。 “得起个响亮点的名字?”女主人笑吟吟地望着干部。 “‘女人不是月亮’咋样?你的事业像日头一样才美气哩。” 女主人再笑,“是不是月亮,得先试试哟。” 寇姓妇女在村里第一个开起了农家乐,如今生意红火,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她逢人便说,多亏了这面门户石,多亏了镇上干部的好点子。 这之后,门户石就成了百姓心里的一面镜子,百姓时时处处端己正身,走正道,干正事,生怕怠慢门户石,怠慢好日子。见到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粗或细的门户石,心里安稳,也暖和。门户石不再是一块石头,是家里的长者,像早前村里教书的先生,一直站在那里,一声不吭,但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门户石提起村里的精气神,也让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有了乡村表达。红石河里的石头也一下子成了宝贝,外地游客到白河,都要到村里走走看看,看刻字的石头如何种子一般播撒在人心。 临别时,都到河里捡一块石头带着。村里人说,红石河里的石头是最好的礼物。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 (摘编自《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红石河的特点,为全文奠定了欢快明朗的感情基调。 B.第二段交代红石的用途,体现了村民对红石的喜爱,为下文他们接受镇干部的建议,用刻有核心价值观的石头做门户石作铺垫。 C.“笑吟吟”和“再笑”是神态描写,文中描写寇姓主妇的两次笑,体现了她对镇上干部建议他开办农家乐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D.文章风格明快,语言朴实,虽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读者感受干部和村民火热的情怀,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发展。 5.如何理解“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6.文章以“家有门户石”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劢,字敬德,渤海落人也,齐太尉、清河王岳之子也。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为齐显祖所爱。年七岁,袭爵清河王。十四为青州刺史,后改封乐安王。性刚直,有才干,甚为时人所重。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迁侍中、尚书右仆射。及后主为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时宦官放纵,仪同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太后救之,乃释。刘文殊窃谓劢曰:“子溢之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劢攘袂曰:“今者西寇日侵,朝贵多叛,正由此辈弄权,致使衣冠解体。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文殊甚愧。既至邺,劢劝后主:“五品已上家累,悉置三台之上,因胁之曰:‘若战不捷,则烧之。’此辈惜妻子,必当死战,可败也。”后主不从,遂弃邺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武帝见之,与语,大悦,因问齐亡所由。劢发言流涕,悲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司。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高祖甚器之,以劢检校扬州事。后拜楚州刺史,民安之。先是,城北有仆子仆庙,其俗敬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乃告谕所部,射此遂止,百姓赖之。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下车大崇威惠,民夷悦附,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豪猾屏迹,路不拾遗,在职数年,称为治理。后遇吐谷浑来寇,劢遇疾不能拒战,贼遂大掠而去。宪司奏劢亡失户口,又言受羌馈遗,竟坐免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隋书·高劢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B.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语文试题第 5 页 共 5 页 C.励/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D.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速官谤/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男子二十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沿用。汉成帝建始四年,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 C.我国古代根据亡者社会地位不同,对亡者“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薨、崩、不禄、卒、死。 D.伍子胥是楚大夫伍奢之子,父亲为楚王所杀,后他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劢性格刚直,嫉恶如仇。他要斩杀专弄权术的苟子溢,并表态若能杀他,纵然明天被杀也无憾。 B.高劢仁孝忠良,深受器重。他自幼被北齐显祖宠爱,得以进爵和封官;后又屡被隋高祖委以重任。 C.高劢见解独到,建言献策。他先是向后主提出取胜的方法,又给周武帝、隋高祖进言,均受到采纳。 D.高劢安定百姓,甚得民心。他任楚州刺史时禁止滥祭,任洮州刺史时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的信赖。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 (2)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中开头三句从五岭荔枝成熟写起。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 B.“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的心理与口吻,又似作者意味深长的讽刺,用笔巧妙。 C.下片“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承接上片的妃子专宠,引出下文杨贵妃的凄凉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她深深的同情。 D.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就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不远千里驰驿进献一事抒发感慨,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诗的主旨是追忆往昔,曲折表达诗人对往事不可追的惆怅苦痛。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在浔阳早晚听到鸟兽悲啼,而“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乡村乐声的难以入耳,从而表现自己贬谪之苦。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景物,除了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7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西非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 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 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C.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语文试题第 5 页 共 5 页 A. 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 B. 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 C. 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D. 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16.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家道中落国势危 ②别求新声于异邦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3分)( ) A.凤凰涅槃,女神再生 B.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我以我血荐轩辕 D.当年海上惊雷雨 17.“像字句”有的是比喻句,有的不是比喻句。下列几个“像字句”,全是比喻句的一组是(3分)( ) ①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④ 1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属文(zhǔ) 帷幄(wò) 征辟(pì) 璇机(xuán) B.逾侈(yú) 邓骘(zhì) 不徙(xǐ) 驿站(yì) C.都柱(dū) 合契(qì) 陇西(lǒng) 蟾蜍(chán) D.骸骨(hái) 肃然(sù) 收禽(qín) 伺机(sì)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A.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B.素善留侯张良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时天下承平日久 2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 A.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召有司案图 D.拜送书于庭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相如廷叱之 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庸人尚羞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 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22.下列不是倒装句的是(3分)( ) A.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何以过陵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示降职的一项是(3分)( ) A.公车特征拜郎中 B.再迁为太史今 C.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D.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24.下列诗句描写的民间风俗,不是迎接新春的一项是(3分)( ) A.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B.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C.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D.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冰雪茫茫的北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天晚上,老爷爷与孙子们围炉夜话,老爷爷说:“孩子们,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直住着两只狼。这两只狼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只是恶狼,它代表着委屈、怨恨、不满、愤怒、嫉妒、仇视;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感恩、仁厚、友善、宽容、慈悲。”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问道:“最后,哪只狼赢了呢?” 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你喂过的那只!”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牡一中2019级高二8月份开学测试 语文答案 1.C 2.B 3. B 4. C 语文试题第 5 页 共 5 页 5.【参考答案】①石头记录着村民和干部建设家乡的奋斗历程;②石头映照出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③石头折射出干部引领村民发展的智慧;④石头承载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认同;⑤石头传递出游客对红石精神的感动与赞美。 6.【参考答案】①门户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不蔓不枝,重点突出;②门户石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干部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③门户石提起村里的精气神,也让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有了乡村表达,暗示了文章主题。 7. A 8. C 9. C 10. (1)斛律明月向来钦敬他,每次有征伐,就任他为副帅。 (2)陇右羌人各部多次叛乱侵扰,朝廷因高劢很有威名,任他为洮州刺史。 参考译文: 高劢,字敬德,是渤海硌县人,北齐太尉、清河王高岳的儿子。自幼聪明慧敏,风度仪容美好,以仁爱孝悌闻名,被北齐显祖宠爱。七岁时,承袭清河王的爵位。十四岁任青州刺史,后来改封爵位为乐安王。性格刚直,有才干,很受当时人敬重。斛律明月向来钦敬他,每次有征伐,就任他为副帅。后来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等到齐后主被周军打败,高劢侍奉太后回到邺地。当时宦官任性胡为,仪同苟子溢尤其被宠幸,高劢将要杀他示众。太后救他,高劢才放了他。刘文殊私下里对高劢说:“子溢这些人,一句话就能给人带来祸患或福气,你怎么能这样做?”高劢捋起袖子说:“如今西边的敌人一天天侵扰,朝廷中很权贵叛国投敌,正是因为这些人把握权力,操持朝政,才导致缙绅、士大夫人心离散。如果今天能杀掉他,明天我就算被处死,也没有什么遗憾。”文殊非常惭愧。回到邺城后,高劢劝后主说:“把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儿老小,全都置于三台上面,就胁迫他们说:‘如果出战不胜,就烧了三台。’这些人舍不得妻子儿女,必当死战,可以打败敌人。”后主没有听从,于是弃离邺城东逃。高劢常常殿后,被北周军队俘获。周武帝见到他,与他交谈,很高兴,接着问北齐灭亡的原因。高劢说话流泪不止,悲伤不能自持,武帝也为之变了神色。他被授任开府仪同三司。高祖杨坚此时任丞相,对高劢说:“北齐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任用邪佞的人。你们父子忠良闻名于邻国,应当善自珍爱。”高劢两次下拜谦逊地说:“我是亡国的下等官僚,世代蒙受恩泽荣宠,不能拯救危亡之国,以致倾覆。既然已经获得宽宥,所受恩德已多,何况又充数占得官位,致使招来官中谤议。”高祖很器重他,让他检校扬州职事。后拜任楚州刺史,百姓安定。先前,城北有一座伍子胥庙,当地风俗敬鬼事神。祈祷的人必须杀牛备酒,以致败家破产。高劢叹道:“子胥是贤者,怎么会损害百姓呢?”于是告诚辖区之内的人,从此停止滥祭,百姓多亏了他。院右羌人各部多次叛乱侵扰,朝廷因高劢很有威名,任他为洮州刺史。到任后振扬威严广施恩泽,民众悦服归顺,那些山谷中的土著羌人相继到州府拜见,先后前来的,有好几千户。凶横奸猾之徒隐迹无踪;路不拾遗,在独几年,被称为治理有方。后来遇上吐谷浑来进犯,高动生病不能作战,戚人于是大肆抢掠而去。御史上奏高劢丢失了人口,又说他受了羌人的贿赂,最终因获罪被免职。后来他在家中去世。 11.C 12. (1). 此情可待成追忆 (2). 只是当时已惘然 (3). 杜鹃啼血猿哀鸣 (4). 呕哑嘲哳难为听 (5). 惊涛拍岸 (6). 卷起千堆雪 (7). 吾师道也 (8).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3. B 14. C 15. A 16.C 17.B 18.A 19.B 20.B 21.A 22.C 23.D 24.B 25.略 语文试题第 5 页 共 5 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