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1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 ‎(全卷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 ‎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得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节选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也是足球艺人赖以保障生活的方式。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的团结互助,维护切身利益,组织蹴鞠比赛和宣传推广蹴鞠活动。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和国子监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开篇即表明宋朝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重点以清明节为中 心,展现了宋代娱乐、饮食、风俗等多方面构成的繁荣富足的社会面貌。   B.作者引用杜甫和陆游的诗,来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且这两种习俗在唐朝都已很盛行。   C.文章第三段例举众多事实论证了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并对蹴鞠流行的原因作了简单明了的分析。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一结论 ‎,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为炊饼,蒸笼改为扇笼。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来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从而提高射门的准确性。   C.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统治阶层的贪图享乐。   D.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我们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根据《清明上河图》,我们可看出宋朝节日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7年中央推出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而《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是《改革方案》的配套措施。‎ ‎《意见》抓住了技工短缺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多年来全国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也涌现了一大批大国工匠和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全国的就业人员有7.7亿,技术工人1.65亿,其中高技能人才有4700多万。技能劳动者约占就业人员的20%,而高技能人才不足6%,这两个比例都比较低。目前,就业市场上每100个技术工人对应150至200个岗位需求,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非常短缺。技工短缺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体现,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存在。‎ ‎《意见》抓住了技术工人的利益问题并推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当前存在问题的主因是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够高,受社会环境、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收入水平偏低,许多青年人不愿当技术工人,这些问题需要统筹研究、综合施策、长期努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的推出,第一次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摆在一个重要位置。‎ ‎(摘编自《<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政策解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5月2日)‎ 材料二:‎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条件,才能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广大劳动群众勤于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就一定能够成就闪光的人生。‎ ‎(摘自社论《书写新时代劳动者新的荣光》,《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 材料三:‎ 在实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强化激励性与基础性,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劳动教育不是专门的课程,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育人任务、指标、考核标准;它不是刻意、强制的观念和行为,而是依存于自觉意识、自觉追求和自觉行为中。劳动教育虽难以落到实处,却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它不仅能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能够培养爱劳动、依靠劳动生存与创造的品质,还能够丰富对人生的理解,增强对自我发展以及成功体验的审美意义,能够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功能。‎ 在学校教育层面,各地方政府要在国家相关文件指导下,制订劳动教育的实施细则,学校要结合学科教学制订劳动教育计划、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活动。在家庭教育层面,既要规定学校指导家庭配合实施家庭生活劳动教育计划,又要通过对学生个人劳动教育过程与成果的记载考核,督促引导家庭开展劳动教育。在社会教育方面,政府要制定政策要求社会各单位、企业有接收中小学生现场劳动教育观摩实践的义务和责任;规定各种公益性场馆、教育基地有接收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以及开展实验演示教育的任务;允许并支持社会助学机构开展多样化创新和实践活动。最后要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 ‎(摘编自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新华文摘》2019年第9期)‎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国家推出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及其配套措施,从规划路径到释放红利,使劳动者更有保障,有利于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氛围。‎ B. 技术工人推动了经济发展,而自身队伍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具体的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 C.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使新增劳动力难以就业,另一方面使技术工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导致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现象。‎ D. 《意见》不回避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了技术工人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聚焦人才瓶颈并推出相应政策,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劳动者素质对国家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B. 因为劳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应该把劳动理念和行为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C. 劳动教育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综合性教育。‎ D. 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对学生、学校等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这种措施能强化基础性,有利于重建劳动教育观。‎ ‎6.请结合材料,分析“重塑劳动教育观,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的意义。(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来源:Zxxk.Com]‎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 B. 小说在塑造王老汉和吴亚龙时,都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 C. 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信,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 ‎ D. 小说的结尾应了题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且,使得吴亚龙“诚信”的形象更为突出。‎ ‎ 8. 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5分)‎ ‎ 9. 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崔郾(yǎn),字广略,姿仪伟秀,人望而慕之,然不可狎也。中进士第,补集贤校书郎,累迁吏部员外郎,下不敢欺。每拟吏,亲挟格,褒黜必当,寒远无留才。三迁谏议大夫。穆宗立,荒于游畋,内酣荡,昕曙不能朝。郾进曰:“十一圣①之功德,四海之大,万国之众,其治其乱,系于陛下。自山以东百城,地千里,昨日得之,今日失之。西望戎垒,距宗庙十舍,百姓憔悴,畜积无有。愿陛下亲政事以幸天下。”帝动容慰谢,迁给事中。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讲学士,旋进中书舍人,谢曰:“‎ 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帝惭曰:“朕少间当请益。”高釴(yì)适在旁,因言:“陛下乐善而无所咨询,天下之人不知有向儒意。”帝重咎谢,咸赐锦、币。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十篇,上之,以便观省。迁礼部侍郎,出为虢州观察使。先是,上供财乏,则夺吏奉助输,岁率八十万。郾曰:“吏不能赡私,安暇恤民?吾不能独治,安得自封?”即以府常费代之。又诏赋粟输太仓者,岁数万石,民困于输,则又辇而致之河。郾乃旁流为大敖②受粟,窦而注诸艚。民悦,忘输之劳。改鄂、岳等州观察使。自蔡人叛,鄂、岳常苦兵,江湖盗贼显行。郾修治铠仗,造蒙冲,驶追穷蹑,上下千里,岁中悉捕平。又观察浙西,迁检校礼部尚书,卒于官。赠吏部尚书,谥日德。郾不藏赀,有辄周给亲旧,为治其昏丧。居家怡然,不训子弟,子弟自化。室处庳漏,无步庑,至霖淖,则客盖而屐以就外位。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闻者服焉。‎ ‎(节选自《新唐书•崔郾传》,有删改)[来源:学科网]‎ ‎【注】①十一圣:穆宗之前的十一个皇帝。②敖: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B.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C.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政/所以贵知变者也/‎ D.或问其故曰/陕土瘠而民劳/吾抚之/不暇犹恐其扰/鄂土沃民剽/杂以夷俗/非用威莫能治/所以贵知变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军队住一宿也叫舍。‎ B.《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周易》和《春秋》六部经书。‎ C.礼部,古代的官署,隋唐起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等事宜。‎ D.赠,追赠,古代皇帝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郾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官员。他在吏部任职,亲自考查官员,注重选拔人才;在虢州为官,对下属官吏不赡养父母、不体恤百姓的行为给予了严厉批评。‎ B.崔郾为人耿直,善于劝谏皇帝。他从祖上基业、国家安危和百姓生计的角度直谏穆宗勤于朝政,后委婉劝谏敬宗习读儒家经典:他的建议都被采纳。‎ C.崔郾推行善政,体恤百姓疾苦。他在虢州修建粮仓和运粮通道,免去了百姓长途运粮之苦;在鄂州、岳州整治军务,消除了老百姓所受的盗匪之患。‎ D.崔郾居室简陋,关心亲朋故友。他的房屋低湿又没有走廊,客人在雨天只能站在屋外:他不积蓄钱财,经常周济亲朋好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来源:学。科。网]‎ ‎(1)陛下使臣侍讲,历半岁不一问经义。臣无功,不足副厚恩。(5分)‎ ‎ (2)治虢以宽,经月不笞一人。及莅鄂,则严法峻诛,一不贷。(5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西江月①‎ 苏轼 ‎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是水盛的样子。③层霄,即层云。④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5.“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精妙,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分)‎ ‎(1)《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2)《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两句是“ , ”。‎ ‎(3)《陈情表》结尾用“ , ”两句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 ,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鹞的诗歌。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金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 ‎ 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财富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所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 。贵族王室对猎鹰 ,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唐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俯拾即是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顶礼膜拜 B. 目不暇接 有板有眼 历久弥坚 情有独钟 C. 目不暇接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顶礼膜拜 D. 俯拾即是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情有独钟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来源:学&科&网]‎ B. 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 C. 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 D. 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B.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C.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D.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 礼,是从行为举止上讲。个人的修养、社会的运行都包含①__ __和行为举止,内和外两个方面。内在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而落实和体现。行为举止必须有规范。在中华文化中,这种规范就是礼。守礼一项,如何做创新性的继承和发展,特别需要研究。一方面,礼的特点是②__ __。今日的中国和世界,与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而礼的变革远未能跟上。另一方面,近代以来在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批判旧礼教的影响下,③___ _。由此造成礼的严重缺失,带来了社会失序和风气浇薄的不良现象。‎ ‎ 21.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分)‎ 北京大学招生办:‎ 我是华清学校高三(六)班学生王梓,鄙人学习成绩优秀,综合素质突出,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现惠赠文章一篇,盼望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怜。‎ ‎ 华清中学 王梓 ‎ 2019年4月20日 ‎①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田野里有一口井,常常有小动物掉进去被淹死。一次小狐狸不慎掉了进去,被小猴发现了,就设法用藤条将它救了上来。小猴因此成了被人们称颂的英雄。‎ 有一个石匠知道了,就为那口井做了一个石盖,从那以后,再也没发生过动物落井事件。可是,却没有谁因此说石匠一声好,倒是有用水的人因为嫌麻烦,常常抱怨他多事。‎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考点】现代文阅读 1. C 扩大对象范围。“宋朝太学和国子监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表述不当,原文是“冬天供应太学馒头”,不包括国子监。 2. C 没有对原因的分析。 3. A B项,是为了提高灵巧度和控制球的技术。C项统治阶层的贪图享受,过度解读,与本文无关。D项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可看出宋朝节日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根据《清明上河图》,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4. C C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使新增劳动力难以就业,另一方面使技术工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错误,选项因果倒置,从材料一来看,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技工短缺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第三段说“当前存在问题的主因是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够高,受社会环境、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收入水平偏低,许多青年人不愿当技术工人”,由此可知,“新增劳动力难以就业……技术工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是原因,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是结果。故选C。 ‎ ‎5. D D项,“……这种措施能强化基础性,有利于重建劳动教育观”错误,材料三最后说“最后要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由此可知,“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对学生、学校等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这种措施在于强化激励性。故选D。 ‎ ‎6. ①将学校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②以劳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教育,从而使其与德智体美教育融合起来。③以劳动教育联通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风尚。④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贯彻国家战略任务。‎ ‎【解析】从文中来看,题干的引文源自材料三,由“劳动教育……它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它不仅能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能够培养爱劳动、依靠劳动生存与创造的品质,还能够丰富对人生的理解,增强对自我发展以及成功体验的审美意义,能够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功能”可知,应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基础中,与其他教育融合起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由“在学校教育层面,各地方政府要……学校要……在家庭教育层面……在社会教育方面,……”“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可知,用劳动教育将学校、家 庭和社会联通起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风尚。考生可以围绕上面的内容分点作答。‎ ‎【考点】文学文本阅读 ‎7. B 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项,对王老汉没有外貌描写,对吴亚龙没有心理描写。‎ ‎8. ①第一处:“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渲染气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②第二处:“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也暗指了吴亚龙选择在雪停之夜偷苕片,其实意并不在偷。 ‎ ‎9. (一)我认为王老汉是主人公。①形象塑造上,作者在塑造王老汉时,着墨最多,运用了动作、神态、心理、细节以及正侧面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塑造。②内容主题上,小说的结尾写到“门口堆了一些东西”“竟找不出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虽只字未提王老汉,但很明显能看出是王老汉的善举,从而体现人性之美,深化了主题。③情节结构上,作为明线,王老汉的活动贯穿情节始终。④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中的“借给”也昭示着主人公应是王老汉。(二)我认为吴亚龙是主人公。①形象上,小说虽然对吴亚龙的描写刻画着墨不多,但吴亚龙勤劳、憨厚、淳朴、善良、诚信的形象非常突出。②内容上,正是因为有吴亚龙偷“苕片”留借条,有吴亚龙与他父亲的那番对话,才有了结尾的那幕感人场景。③主题上,小说《借给你的温暖》宣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诚推,一种互助,一种信任,一种大爱,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④结构上,吴亚龙借粮食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小说始终。(三)两位都是主人公。①形象上,两位都是着力塑造的形象。②主题上,吴亚龙用偷“苕片”留借条、准备靠做帮工来抵粮钱的憨厚淳朴换来王老汉的无私帮助,正好揭示了小说颂扬人性美的主题。③结构上,两个人物的活动作为明暗两条线索贯穿小说始终。④内容(题目)上,“借给你的温暖”是建立在两人的高尚人格上的。‎ ‎【考点】文言文阅读 ‎【答案】10. B 11. B 12. A ‎ ‎13. (1)陛下让我担任侍讲学士,过了半年并没问过一次经书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厚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5 分。“使”“侍讲”“历”“不一问”“副”各1分。) “使”1分,可以翻译为“让”,或者“派遣”,或者“任命”等;“侍讲”1分,可以翻译为“担任侍讲学士”,或者“为皇帝讲学”“历”1分,可以翻译为“经过”,或者“经历”,或者“过了” “不一问”1分,可以翻译为“没问过一次” “副”1分,可以翻译为“符合”‎ ‎,或者“与……相称(相符)”或者“对得起”。‎ ‎(2)(崔郾)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没有鞭打过一个人。等到了鄂州任职,却施用严法重罚,对罪犯一概不予宽免。(5 分。“治虢以宽”状语后置、“经月”“莅”“诛”“贷”各1分。)“治虢以宽”状语后置,可以翻译为“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 “经月”可以翻译为“一个月”,或者“整一个月”,或者“整月” “莅”可以翻译为“到任”,或者“到职” “诛”可以翻译为“惩罚”,或者“处罚”,翻译成“诛杀”不得分; “贷”可以翻译为“宽容”“宽恕”“宽免”“宽宥”皆可。‎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 “或问其故”的主语是“有的人”,“曰”的主语是崔郾,“曰”应属下句;“吾抚之不暇”表意完整,“不暇”应属上句;“犹恐其扰”表意完整,另外“鄂土沃民剽”与前文的“陕土瘠而民劳”句式对称,因此“鄂”应属下句:“非用威莫能治”表意完整,“政”是“所以贵知变者也”的主语,因此 “政”应属下句。‎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 B项《论语》不属于《六经》,应改为“《乐经》”。有时,《六经》也写成《诗》《书》《礼》《易》《乐》《春秋》。‎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 “不能赡私”指不能供养自己和家人,而不是不赡养父母:“不能赡私”和“安暇恤民”都是崔郾的假设,不是事实。‎ ‎【参考译文】‎ 崔郾,字广略,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人们远望仰慕他,却不敢亲近。崔郾考中进士,补缺担任集贤校书郎,多次升迁后担任吏部员外郎,下属不敢欺瞒他。每次选拔官吏,都亲自把握标准考查,褒扬贬黜官员一定得当,无论出身贫寒还是居处僻远的人才都不会遗漏。多次升迁后担任谏议大夫。穆宗登基,荒废政务,沉溺于游猎,在宫中纵饮放荡恣意,天亮了还不能上朝处理政务。崔郾进谏说:“靠十一代先帝的功德,才拥有广大的疆域,众多的百姓,天下安定还是混乱,都系在陛下您一人身上。从崤山往东有百座城池,地广千里,昨天刚得到,今天就失去了。西望敌寇的营垒,距离宗庙只有十舍的距离,百姓憔悴,没有积蓄。希望陛下亲自处理政事而使天下人有幸。”穆宗十分感动深袁谢意,提拔他为给事中。敬宗继承帝位,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不久又升任他为中书舍人,他入宫谢恩说:“‎ 陛下让我担任侍讲学士,过了半年没问过一次经书义理。臣下没有功劳,不能与皇上的厚恩相称(对不起皇上的厚恩)。”敬宗惭愧地说:“我不久一定向你请教。”高釴恰好在旁边,趁机进言说:“陛下乐意向善却没有咨询什么,这样天下的人就不知道您有尊崇儒家的意愿。”敬宗又自责道歉,都赐给他们锦缎财物。崔郾与高重将《六经》中的主要言论按类编为十篇.进献给皇上,以便于皇帝阅读思考。崔郾升任礼部侍郎,后出京外任虢州观察使。先前,上供朝廷的财物缺乏,就剥夺官吏的俸禄来资助进献的费用,一年大概有八十万钱。崔郾说:“官吏不能供养自己和家人,哪里有精力抚恤百姓呢?我一个人不能治理好地方,怎么能使自己富厚呢?”就拿官府日常费用代替上供的缺额。皇上又下诏将征收的粮食运到太仓,一年有数万石,老百姓苦于运输,还要用车子把粮食运到河边。崔郾就在河的支流设置粮仓收粮,修建通道将粮食装入漕运船。百姓高兴,减轻了转运的辛苦。崔郾改任鄂州、岳州等地观察使。自从蔡州人反叛,鄂州、岳州的百姓常常苦于战乱,长江和两湖一带盗贼公开横行。崔郾修造铠甲兵器,制造战船,穷追紧随,上下千里,一年之内盗贼全都被捕获平定。又担任浙西观察使,升任检校礼部尚书,死在官任上。他死后被追赠为吏部尚书,谥号德。崔郾不积蓄财物,有了钱财就周济亲朋故友,供他们办理婚丧大事。他居家怡然自得,不训斥子弟,但子弟们都自然得到教化。他的房屋地势低洼,地面泥泞,又没有走廊,客人们只能打着伞穿着木屐站在屋外。他用宽松的政策治理虢州,整月都没有鞭打过一个人。等到了鄂州任职,却施用严法重罚,对罪犯一概不予宽免。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陕地贫瘠,百姓穷苦,我抚慰他们还来不及,唯恐打扰了他们:鄂地肥沃,百姓剽悍,夹杂有夷人风俗,不用威严就无法治理。所以说为政贵在知道变化。”听到这话的人无不佩服。‎ ‎【考点】古代诗歌鉴赏 ‎14.B(B是借喻,不是借代。)‎ ‎15.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⑤俯仰结合。“弥弥浅浪”是俯视,“隐隐层霄”是仰视。(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16.(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考点】语言文字运用 ‎17. D 18. B 19. C ‎【17题详解】‎ 俯拾即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语境中强调文献资料多,选用“俯拾即是”。‎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通真。有板有眼:形容言语行动,有条不素,富有节奏或章法。语境中说描绘了野猎生活,应为“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历久弥坚:经历的时间长久,更加坚定不移。语境中说从汉唐至明清猎鹰、驯鹰艺术一直都有,应为“历久不衰”。‎ 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顶礼膜拜:形容对人崇拜崇敬到了极点。语境中说贵族王室对猎鹰非常喜欢,应选“情有独钟”。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语境,“宗教文化”与上句末尾“文化色彩”衔接紧密,排除CD;“天神”与下句“神乌圣禽”衔接紧密,排除A。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找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通读划线句子所在的上下文,A项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B项句式杂糅,改为“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D项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故选C。‎ ‎20. ①情感精神(思想情感或情感意识)②因时而变(或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③守礼的传统遭到极大破坏 ‎【解析】‎ 试题分析:①处既要与“行为举止”相对,又要与下文的“内在的感”一致,故填写“情感精神”、“思想情感”或“情感 意识”等都可以;②处根据下文“而礼的变革远未能跟上”变化,可以推断出此处应填写“因时而变”或“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既然是“特点”,语言要简练,答案不宜过长;③处根据上文“否定”“批判”影响,和下文“造成严重缺失”的语境,只要填写出表示“礼教传统渐渐丧失”或“礼教文化遭到破坏”的意思就可以了。意思对即可。‎ ‎21. (1). “鄙人”改成“本人” (2). “大作”改成“作品” (3). “惠赠”改成“‎ 随寄” (4). “你校”改成“贵校” (5). “垂怜”改成 “垂青/垂爱”‎ ‎【详解】‎ 自荐信是给你自己一个机会以最佳的候选人形象去应聘一个具体的职位,因此自荐信用语要得体。本题的自荐信有用语不当的地方,“鄙人”,知识浅陋的人;谦辞,对人称自己。自荐信的用语不要过度谦卑。“大作”称别人作品的敬词,使用不得体。“惠赠”,称别人赠与的敬词。自己寄赠文章给别人,可以用“随寄”。“你校”显得疏远,不够尊重,应用“贵校”。“垂怜”赐予怜悯;给予同情,显得太卑微。‎ ‎22.这则材料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1.从小猴角度:救人义举(壮举)视为英雄行为。 (此点基本合题)‎ ‎2.从石匠角度:做平常的杜绝危险的好事难以引人关注,倒是稍有使人不便哪怕是做好事的行为就常受到抱怨和指责。[来源:学科网ZXXK]‎ ‎3.从人们评判的角度:见义勇为,值得称赞;人们眼里只有壮举,无视平常防微杜渐的行为,折射出功利主义的思想。‎ ‎4.从用水的人的角度:只要不方便自己,哪怕是好事也要指责,属于自私自利思想。‎ ‎5.也可以从两段内容对比的角度入手,一时解决问题固然受人尊敬,但从根本解决渐的行为渐的行为,更是难能可贵。‎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