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文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 学年高一下学期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 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 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 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 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的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 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 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 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 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 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 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 于 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 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 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 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 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 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 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 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 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人服务的。中 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 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 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 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 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 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2016 年 11 月 8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 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 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 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 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 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 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 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 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 为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 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 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 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 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 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回,像主任一样“吱” 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 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 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 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 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 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 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子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 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 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 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 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 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 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 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 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 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 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 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 “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 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 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 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 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 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月 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 见的青年。 B.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 巧妙地将两个孩子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 C.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极为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 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D.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 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也很烦恼。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5. 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葛”这个人物形象。(6 分) 6. 小说中有明暗双线,这两条线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这样构思的好处。(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7~9 题。(12 分) 材料一来自腾讯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在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中,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领域 的融资总金额排名第三位,达 107 亿元,仅次于计算机视觉图像和自然语音处理领域。有分 析认为,由于我国在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领域的企业仅有 31 家左右,却拥有排名第三的融 资额,意味着投资者十分看好这一领域。然而,实现人工智能与交通的深度融合仍然存在难 点。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核心场景,实际上是一个涉及城市整体交通运营 的综合性问题,包括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和规划、智能控制等多个领域,在这些相关领域都 取得突破尚需时日。(节选自林英《人工智能改变传统驾驶智慧交通离我们还有多远?》) 材料二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全球职场社交平台 Linkedln(领英)发布的《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人才与就业》报告显示,中国数字人才 储备表现出明显的“南强北弱”,同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技术+管理” 人才一将难求。从职能角度而言,目前中国 85%以上的数字人才分布在产品研发类,而深度 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职能的人才加起来只有不到 5%。虽然当前网络上关于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的新闻和信息铺天盖地,但从数字人才的分析来看,大数据分析、先进制造、数 字营销等新兴技术相关职能的数字人才存在较大缺口,新兴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 存在滞后和不足。(节选自林英《我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 材料三 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虚实的利器。诚然,人工智能 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 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 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即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 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 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 应用的前景,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 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 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节选自赵展 慧《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是鉴别人工智能真伪利器》) 材料四 随着一款款功能“破冰”和应用落地,随着人工智能在认知和决策层面能力 的不断提升,最终,人工智能产品将形成一套集成解决方案。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 当人工智能与其它互补性技术(如机器人)结合时,可生成多种集成解决方案,如自动驾驶、 机器人手术,以及能够对刺激作出响应的家用机器人等。 新技术总带来新的担忧和挑战。一份由第三方机构发布的《人工智能影响力报告》显示, 目前用户最为关注的三个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分别是: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取代.AI 发 展带来的危害,以及 AI 发展带来的法律、道德问题,几乎都有负面倾向。这些担忧并非“空 穴来风”,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快速成长,但真正与人类社会良性互动,还要解决诸如规范、 监管、安全、伦理等诸多问题。 (节选自陈静、秦海波《必须正确地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失控吗?》)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目前,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总金额排名第三位意味着投资者十分看好这一领域, 但实现人工智能与交通的深度融合仍任重道远。 B.中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明显、“技术十管理”人才一将难求的现实,表明中 国数字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应加大力度培养这类人才。 C.鉴别人工智能的真伪虚实是看它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挖应用、提升其通用性是中国 未来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最佳途径和不二法门。 D.自动驾驶、机器人手术等将是人工智能与其它互补性技术结合而生成的集成解决方案的产 物,但新的技术总会给人类带来新的担忧和挑战。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二用具体数字显示出中国数字人才在地区分布和领域分布不平衡,这将严重制约中国 人工智能的发展。 B.材料三从我国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和人工智能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合理建议, 指明了发展方向。 C.材料四中指出目前用户最为关注的三个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话题,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严重 障碍,应尽快解决。 D.四则材料较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发展前景和国人的担忧,展现了人工 智能的优势和劣势。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当前我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应注意的问题。(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共 19 分。 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韩暹、杨奉,负功恣睢,未可卒制”。荀 彧曰:“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 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 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 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韩暹、杨奉,安足恤哉!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虽 为虑,亦无及矣。”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 议郎董昭,以杨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操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 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诫非一人所能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 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 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 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 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 天子,辅翼王室,此五霸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 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 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 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时遣使厚遗答 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 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操曰:“善!”即遣使诣 奉。庚申,车驾出 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 众心 B.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 厌众心 C.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 众心 D.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 众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缟素”,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在古文中即指丧服,也比喻俭朴。在这 里是“俭朴”的意思。 B.“万乘”,一万辆兵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干里,能出兵万乘。因此常以“万乘” 指天子、帝王。 C.“四海”,指全国各地。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D.“五霸”,即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 一种说法是指齐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献帝将返回旧京,曹操认为,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 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 B.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杨奉接到信 后极为高兴,诸将也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 C.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向他问计,董昭提出只有做不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 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曹操作出利多弊少的选择。 D.曹操听从了董昭的建议,派使者给杨奉送去重礼,献帝迁都于许,献帝抵达曹操军营后, 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5 分) (2)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5 分)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共 9 分)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 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滋于言表。 C.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狠”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亲心情。 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冬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5.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一分,共 6 分) (1)《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人生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 (2)《赤壁赋》中,用,。写出经过月亮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3)《游褒禅山记》中,然力足以至焉,,。是说有“力”而无“志”,最终未达到目 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小题。(共 9 分) 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 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 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随着时代的发 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 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 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 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 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 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 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 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 创新之路来。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 新之路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 的创新之路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 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 受的创新之路来。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 分) 自助式养老是今年来人们在探寻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显然,不依靠政府养老,这就 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沉重的养老负担。而熟悉的人们在一起生活,就不会发生矛盾; 不会发生矛盾,人们的心情自然就舒畅;这样,每个人都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①熟悉的人在一起,不一定就不会发生矛盾。 ② ③ 21.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及表达特点,仿写句子。(6 分) 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不是粉笔屑,那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 教室前方有一块黑板,不,, 。 学生的面前堆着厚厚的一摞书,不,, 。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 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 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 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字数不得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A 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保存 下来的古建筑”。C 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D 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 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2.D【解析】“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国传统建 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3.A【解析】“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4.B【解析】A 项,“不懂事”不对,毛毛是个懂事体贴的人,只是他的父亲认为他不够懂 事。C 项,“对儿子极为不满”,“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言过其实。D 项,老葛什么都没 说出来,不是因为主任,而是因为他既为女儿的冷漠而感到难过、失落不愿说,又因为面子 问题而不愿说。 5. ①任劳任怨。作为父亲,为了孩子,他劳心劳力;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妻子住院也 没告诉孩子。 ②关爱孩子。中秋节,把家中唯一的月饼寄给了孩子,还责怪自己寄迟了。 ③爱面子。孩子明明是打电话来要钱的,可他却撒谎说孩子是打电话来问候节日的。 ④只关注孩子成绩而不关注孩子人格的培养。 6.小说的明线是老葛和主任两人中秋节喝酒时围绕孩子而进行的谈话。暗线是老葛和女儿为 了买衣服的钱而进行的短信、电话往来。(3 分)好处:①使小说情节集中②明暗线形成互 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使小说主旨更加深刻丰富。(3 分) 7.C【解析】C 项,“最佳途径和不二法门”曲解文意,原文为“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 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故选 C。 8.B【解析】A 项,“用具体数字显示出中国数字人才在地区分布和领域分布不平衡”说法错 误,材料二中,中国数字人才在“地区分布”上没有用数字。C 项,“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 严重障碍”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相关信息。D 项,“国人的担忧”范围有误,这个 担忧应是世界性的,不仅是中国人的;“展现了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劣势”曲解文意,文章并 没有展现人工智能的劣势。故选 B。 9. ①加快培养大数据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新兴技术相关职能的数字人才和创新型 人才;注意数字人才储备区域性差异,解决数字人才储备“南强北弱”的问题。②进一步挖 掘人工智能的应用功能,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解决人工智能的规 范、监管、安全、伦理等诸多问题。 10.C 11.A 12.A. 13.(1)现在,各地不法之徒扰乱华夏,天下不宁,政权至关重要,事情主要靠辅佐大臣。 (2)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此计一定不会被他怀疑,等到使者返回后,就足以定下大计, 杨奉怎么阻挠得了呢!” 【参考译文】 曹操在许县,计划迎接献帝。部下众人都认为:“崤山以东尚未平定,而且韩暹、杨奉 等人自认为护驾有功,骄横凶暴,不能马上制服。”荀彧说:“以前晋文公重耳迎接周襄王, 各诸侯国像影子一样跟随他,汉高祖为义帝身穿孝服,使得天下百姓诚心归附。自从天子流 离在外,将军首先提倡兴起义军,只因崤山以东局势混乱,来不及远行迎驾。如今献帝返回 洛阳,但洛阳荒废, 忠义之士有存续国家正统的想法,黎民百姓有怀念旧的王室的哀伤。 如果借此时机,奉迎 天子以顺从民心,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 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坚守君臣大义,招揽天下英才,是最大的德行。这样,尽管四方 还有叛逆者,但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韩暹、杨奉之辈,有什么值得担心呢!如果不及时决 定,使别的豪杰生出奉迎的念头,以后就算再费尽心思,也来不及了。”曹操于是派遣扬武 中郎将曹洪率兵向西,到洛阳迎接献帝。董承等扼守险要之地阻拦曹洪,曹洪不能前进。 议郎董昭认为杨奉的兵马最强,但缺少外援,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说:“我和将 军相互倾慕,只听到名声,便已推心置腹。如今,将军在艰难之中救出天子,护送他回到旧 都洛阳,护卫辅佐的功勋盖世无双,是何等的美善!现在,各地不法之徒扰乱华夏,天下不 宁,政权至关重要,事情主要靠辅佐大臣;所有的贤明之士必须一齐努力,来肃清君王道路 上的障碍,这绝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得到的,心脏、胸腹与四肢,实际上是互相依存的, 缺少了任何一件,都不完整。将军应当在朝廷主持事务,我则作为外援,如今我有粮草,将 军有兵马,互通有无,足以相辅相成,我们生死相约,祸福同当。”杨奉接到信后十分高兴, 对其他将领说:“兖州的军队已经靠近许县,有兵有粮,正是朝廷可以倚靠仰仗的对象。” 于是诸将联名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并承袭他父亲曹嵩的爵位费亭侯。 曹操请董昭与自己并坐在一起,问他:“现在我已到洛阳,应当采取什么策略?”董昭 说:“将军兴起义兵,讨伐作乱之人,入京朝见天子,辅佐王室,这是像春秋五霸一样的功 业。现在洛阳的各位将领都有自己的打算,未必服从将军的指挥。如今留在洛阳匡正辅佐朝 政,有许多不利因素,只有请天子移驾到许县。但是天子在外流离多时,刚回到旧都城,远 近都踮起脚跟观望,盼望迅速获得安定,如今再要移驾,是不符合民心的。不过,只有做不 同寻常的事情,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希望将军作出利多弊少的选择。”曹操说:“这 也是我的想法啊。只是杨奉近在梁县,听说他兵强马壮,难道不会阻挠我吗?”董昭说: “杨奉缺少与他结援相助的人,所以他愿与将军结交。任命您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的事情, 都是杨奉的主意,应该及时派遣使者送去重礼表示感谢,使他安心。并告诉他说‘洛阳没有 粮食,想让献帝暂时移驾鲁阳,鲁阳靠近许县,运输较为便利,可以免去粮食匮乏的忧虑’。 杨奉这个人有勇无谋,此计一定不会被他怀疑,等到使者返回后,就足以定下大计,杨奉怎 么阻挠得了呢!”曹操说:“很好!”立即派使者去拜见杨奉。庚申,献帝车驾出 辕关, 向东行进,于是迁都于许县。己巳,献帝抵达曹操军营,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他为武平侯。 14. BD 15.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 无法安定地生活. 16.(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17.C【解析】本题要求“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根据文章内容, 从第一段的开头第一句话可知,强调的是中国戏曲艺术缺乏创新精神,因此排除 AB,根据 语言表达的简洁,可以排除 D。 18.C【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语意义的理解能力。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 灭亡。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 灭了。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 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 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 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 而仅得其仿佛。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 照线索去寻求。根据语境意第一空应是戏曲的灭亡。排除 BD,根据语境意和成语意第二空 应为功业巨大,永垂不朽。排除 C。故选 A。 19.B【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强调了考生的阅读能力。 整体更侧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试题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符合主 流价值观。 20.①不发生矛盾,人们的心情不一定就舒畅。 ②心情舒畅,不一定都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21. 不,那不是黑板,那是播种知识的沃土。 不,那不是一摞书,那是学生通向成功的阶梯。 22.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