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高考真题方向练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高考真题方向练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高考真题方向练 学案 ‎[考点要求] 文言文阅读 B 给文言材料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 一、(2010·江苏)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 专 门 之 攻 习 犹 未 达 古 人 之 精 微 况 泛 览 所 及 爱 憎 由 己 耶 夫 不 传 者 有 部 目 空 存 之 慨 其 传 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 ‎2.“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通常指哪四类?‎ 答: ‎ ‎3.《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 答: ‎ 二、(2011·江苏)阅读材料,完成4~6题。‎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 班固 不 讥 文 帝 之 远 贤 痛 贾 生 之 不 用 但 谓 其 天 年 早 终 且 谊 以 失 志 忧伤 而 横 夭 岂 曰 天 年 乎 则 固 之 善 志 逮 与 《 春 秋 》 褒 贬 万 一 矣。‎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5.说说文中班固与欧阳修对贾谊之死的不同论断。‎ 答: ‎ ‎6.何谓“春秋笔法”?‎ 答: ‎ ‎ ‎ 三、(2012·江苏)阅读材料,完成7~9题。‎ ‎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 素 波 而 傍 流 干 青 云 而 直 上 语 时 事 则 指 而 可 想 论 怀 抱 则 旷 而 且 真 自 非 大 贤 笃 志 与 道 污 隆 孰 能 如 此 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8.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 答: ‎ ‎ ‎ ‎9.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 答: ‎ ‎ ‎ 四、(2013·江苏)阅读材料,完成10~12题。‎ ‎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11.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 答: ‎ ‎12.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 答: ‎ 五、(2014·江苏)阅读材料,完成13~16题。‎ 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 琰 之 流 离 必 在 父 死 之 后 董 卓 既诛 伯 喈 乃 遇 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节选自苏轼《题蔡琰传》)‎ ‎1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 ‎14.作为地名,文中“东京”即今天的 。(限填城市名)‎ ‎15.依据材料,其中的《列女传》出自(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宋史》‎ ‎16.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 ‎ ‎ ‎ 六、(2015·江苏)阅读材料,完成17~19题。‎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手订《今世说》一书,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予受而读之,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下逮岩穴之士、章句之儒,凡 一 言 一 行 之 可 纪 述者 靡 不 旁 搜 广 辑 因 文 析 类 以 成 一 家 言 其 大 要 采 诸 序 记 杂 文 之 行世 者 而 不 敢 妄 缀 一 词,其详慎不惮烦如是。(节选自严允肇《〈今世说〉序》)‎ ‎17.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18.《世说新语》的作者是 。‎ ‎19.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 答: ‎ ‎ ‎ 七、(2016·江苏)阅读材料,完成20~22题。‎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 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觚 窜 定 其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目 心 亦 何 所 发 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1.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 ‎22.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答: ‎ 八、(2017·江苏)阅读材料,完成23~25题。‎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 后 来 卑 陋 之 士 不 满 其 相 业 因 并 废 其 文 此 公 生 平 所 谓 流 俗 胡 于 公 死 后 而 犹 然 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 ‎2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4.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 、 。‎ ‎25.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 答: ‎ ‎ ‎ 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1)所选文段不长,约在100字以内,全为议论性语段,内容多是唐宋学者的文论、诗话和史论等。‎ ‎(2)考查内容主要是断句、文学文化常识和语段的文意理解或概括。‎ ‎①断句题通常是只断不点,限五到六处,有难度的只是其中的一两处,只要在通读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即可。近两年要断的仅四处,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②‎ 文学文化常识题,所考的一般不是考生熟悉的,而是考生应知应会的,而且结合文段随机命题,答题只有靠平时积累,加以推断。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 ‎③语段的文意理解或概括题主要是针对语段的核心内容或关键处进行筛选、提取或概括,提问明确、具体,答案明确、简要。该题稍有难度。题型主要是简答题,答题须注意是用文中词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该部分命题自2008年以来一直很稳定,只是在某年某个题型及分值略有变化,不过,并未改变考查的内容。‎ 答案精析 ‎1.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解析 通读文段,结合语意、语气进行断句。‎ ‎2.经、史、子、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及课外积累作答。‎ ‎3.章学诚(章实斋)。‎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及课外积累作答。‎ 参考译文 欧阳修曾经感慨《七略》四部,仅存目录,而内容已亡佚,因此认为那些人很不幸,大概是感伤文章不值得依靠吧……但是阅读《史记》《汉书》这些书,考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各家的注释,他们当中不能领会司马迁、班固意思的,十家之中经常有四五家。凭着他们专业的研究,尚且不能通晓古人的精髓之处,何况那些泛泛浏览所接触到的书,喜好厌恶任由自己的人呢!没有流传下来的作品,有空存目录的慨叹;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又有探究推求失去主旨的弊端,和有人喜爱有人厌恶各不相同的命运。‎ ‎4.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解析 开头“讥……”“痛……”是对比句式,后面依据虚词“但”“且”“岂”的提示性作用进行断句。‎ ‎5.班固认为是“天年早终”,即虽然死得早,但属自然死亡。欧阳修认为是“失志忧伤而横夭”,即无法实现大志,抑郁忧伤而早逝。‎ 解析 在上一题断句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句意,注意两者不同论断的根本性差异。‎ ‎6.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寓褒贬,后来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解析 可联想“仲尼厄而作《春秋》”,抓住本段的“褒贬”二字对春秋笔法作解答。‎ 参考译文 所以贾谊在长沙作赋来凭吊屈原,太史公司马迁将他和屈原一并作传,表明他是像屈原一样忠诚而遭到舍弃流放的。然而班固不但不讥讽汉文帝疏远贤臣,哀伤贾谊不被任用,反而认为贾谊寿命已尽。何况贾谊是因无法完成大志而抑郁以致英年早逝,难道说是自然寿终吗!班固真是善于写史,他用春秋笔法,但褒贬人物却不及《春秋》的万分之一。‎ ‎7.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句式的对应关系和特殊虚词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先通读画线部分,疏通大意。画线部分对偶句多,不难看出“横”与“干”相对,“语”与“论”相对,这四个动词领起的句子构成两组对偶句。“孰”表疑问,领起最后一句。剩下“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部分,“笃志”是一个词,应在“笃志”后断开。‎ ‎8.《文选》(或《昭明文选》)。‎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纂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9.文章不群,大贤笃志。(前一点也可答“辞采精拔”,后一点也可答“与道污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本段文字介绍了陶渊明两个方面的事迹,即“文”和“志”,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就能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有人说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用酒来寄托自己的心迹。他的文章与一般的不一样,辞藻精简。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上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出污泥而不染呢?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遗憾自己没能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10.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11.“表”“世家”。‎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要求记住《史记》的五种体例。《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12.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材料的概括能力。本段第一、二句话介绍了齐国和魏国成为诸侯强国的原因,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就能概括出答案来。‎ 参考译文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谋划,通过对物价贵贱的控制,开发山海资源物产,使得诸侯前来朝拜,凭借小小的齐国,显赫地成就了霸主的名声。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开发土地资源,使魏文侯成为强有力的国君。从这以后,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之间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使他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延续到秦,最终使海内统一。‎ ‎13.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断句。“琰”“董卓”“伯喈”是三个人名,做主语,应在“董卓”“伯喈”前断开;又根据句意,在“流离”后断开。‎ ‎14.洛阳 ‎15.C [根据下文中的“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知是《后汉书》。]‎ ‎16.时代诗风、家庭影响、创作时间。‎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①“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说明这两首诗有其时代特点,诗风明白感慨。②“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说明蔡琰受其父影响,不会尽情发泄。③“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说明创作时间是在其父死后。‎ 参考译文 今天读了《列女传》中蔡琰的两首诗,诗的语言明白晓畅,感情慷慨激昂,很像世上流传的《木兰诗》,东京没有这样的风格。建安七子,还收敛锋芒,不尽情发泄,更何况是蔡伯喈的女儿呢?蔡琰的流离失所一定是在她父亲死了之后。董卓被诛杀,蔡伯喈才遭遇了灾祸。现在这首诗说的是蔡琰被董卓驱赶俘虏到了胡地,更加知道了这两首诗不是蔡琰所写。大概是拟作的人的疏忽,而范晔又草率,于是被载入了本传,可以一笑了之。‎ ‎17.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语段的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先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标志词多为虚词,画线句中的两个“者”后面要断开,虚词“因”“以”“其”前面要断开。点断之后,再翻译一遍看能不能读通,最后确定点断处。‎ ‎18.刘义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经典《世说新语》的识记能力。平时注意对文学常识的积累与识记。‎ ‎19.模仿《世说新语》而条目略有减少;搜集广泛;分类合理;对所用文字不妄评述。‎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材料中从“盖祖刘氏所作《世说新语》而稍节其条目”到“不敢妄缀一词”都在介绍《今世说》,所以应抓住关键句从中概括其特点。‎ 参考译文 我在杭州的朋友王丹麓,手写装订了《今世说》一书,大概是模仿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稍微删其条目而写成的。我得到并阅读了它,上自清朝以来有名而贤良的大臣,下至隐士、儒生,凡是可以记载的言行,无不广泛搜求收集,根据内容分类,自成一家一言。它的大多内容摘自那些流行于世的序、记、杂文之类的书中,不敢妄自修饰点缀一个字。他的详细谨慎不害怕麻烦就像这样。‎ ‎20.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心/亦何所发明?‎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文段内容。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虽”“亦”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21.司马迁 班固 范晔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 ‎22.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材料中“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点出了书的内容;“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点出了所记录的“宪章”的时间;“聊辑见闻,以备遗忘”点出了目的。分析总结,归纳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以前江淹曾说过:“写史书没有比写‘志’更难的了。”实在是因为“志”‎ 是典章制度所依赖的,不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的人是不能写的。陈寿号称擅长叙事,李延寿也被称为是非常了解过去的史实(的人),但是他们所写的两部史书,都有纪、传,却唯独不能够写志,只侧重记事。何况上下几千年,横贯二十五个朝代,而我想要凭借自己微不足道的学问和浅陋的见识,执笔删改订正那些典章制度,即使我穷尽一生精力,呕心沥血,又能对世人有什么启迪呢?姑且记载自己看到听到的东西,来防备自己遗漏忘记罢了。‎ ‎23.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解析 根据语意、句式和标志词可判断。“后来卑陋之士”是名词性短语,作“不满”的主语。主谓间停顿,可在“卑陋之士”后停顿。“因并废其文”与前面构成承接关系,“因”是“于是,就”的意思,前面可断开。“此”指代前面“卑陋之士”的行为,前面可断开。且“此公生平所谓流俗”是一个独立的判断句,后面应停顿。“胡……也”是一个疑问句式,单独成句,“胡”前面应断开。‎ ‎24.苏洵 苏轼 解析 苏洵、苏轼、苏辙为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被称为“三苏”。“三苏”并称始见于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才识”条:“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25.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 解析 注意题目要求概括的是《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文中讲《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的句子为前三句。第一句是政和年间官署的做法;第二、三句是说靖康之祸后《临川集》的遭遇。‎ 参考译文 宋代政和年间,官府编撰书稿,各位大臣的文章,只有《临川集》能够入选其中。靖康之祸发生后,官府编撰的书籍分散失落。个人所收藏的《临川集》竟然没有完善的本子,不如欧阳修的文集、曾巩的文集、苏洵苏轼的文集在当时流行。王公超过众人的才华,是他闲适超然的性情所致。同时期的文人,虽然见解主张一向不同,尚且都推崇王公的文章,口上称赞心中佩服,常常达到极点。可是后来平庸浅陋的人,因为对他担任宰相的功绩不满意,于是连王公的文章一块鄙弃,这就是王公生前所说的流俗吧,为什么在王公死后仍然是这样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