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波与相对论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波与相对论学案

第十四章 波与相对论[选修3-4]‎ ‎[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 未曾独立命题的考点 命题概率较小的考点 命题概率较大的考点 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像(Ⅱ) ‎ 单摆、单摆的周期公式(Ⅰ) ‎ 受迫振动和共振(Ⅰ) ‎ 机械波、横波和纵波(Ⅰ) ‎ 多普勒效应(Ⅰ) ‎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Ⅰ) ‎ 电磁波谱(Ⅰ) ‎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假设(Ⅰ) ‎ 质能关系(Ⅰ) ‎ 实验十四:探究单摆的运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十五: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简谐运动(Ⅰ)‎ ‎'13Ⅱ卷T34(1)(5分)‎ 横波的图像(Ⅱ)‎ ‎'17‎ Ⅲ卷T34(1)(5分)‎ 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Ⅰ)‎ ‎'17Ⅰ卷T34(1)(5分)‎ ‎'16‎ Ⅱ卷T34(2)(10分)‎ 光的折射定律(Ⅱ)‎ ‎'17Ⅰ卷T34(2)(10分) ‎ ‎'17Ⅱ卷T34(2)(10分)‎ ‎'15‎ Ⅰ卷T34(2)(10分),Ⅱ卷T34(2)(10分)‎ 折射率(Ⅰ)‎ ‎'14Ⅱ卷T34(2)(10分)‎ ‎'14‎ Ⅰ卷T34(1)(6分),Ⅱ卷T34(1)(5分)‎ 电磁波的产生(Ⅰ)‎ ‎'16Ⅱ卷T34(1)(5分)‎ 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Ⅰ)‎ ‎'17‎ Ⅰ卷T34(1)(5分) ‎ Ⅲ卷T34(1)(5分)‎ ‎'16‎ Ⅱ卷T34(2)(10分)‎ Ⅰ卷T34(1)(5分)‎ ‎'13‎ Ⅰ卷T34(1)(6分)‎ 电磁波的发射、传播和接收(Ⅰ)‎ ‎'16Ⅱ卷T34(1)(5分)‎ 全反射、光导纤维(Ⅰ)‎ ‎'17‎ Ⅲ卷T34(2)(10分)‎ ‎'16‎ Ⅰ卷T34(2)(10分),Ⅲ卷T34(2)(10分)‎ ‎'15‎ Ⅱ卷T34(1)(5分)‎ 实验十六: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 ‎'17Ⅱ卷T34(1)(5分) ‎ ‎'15Ⅰ卷T34(1)(5分)‎ ‎'14‎ Ⅰ卷T34(2)(9分)‎ ‎'13‎ Ⅰ卷T34(2)(9分),Ⅱ卷T34(2)(10分)‎ 常考角度 ‎(1)简谐运动的基本概念及规律 ‎(2)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3)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4)光的干涉和衍射 ‎(5)光学与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6)电磁场理论与电磁波的性质 ‎(7)电磁振荡与电磁波谱 第1节机_械_振_动 ‎(1)简谐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2)周期、频率是表征物体做简谐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3)振幅等于振子运动轨迹的长度。(×)‎ ‎(4)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可以是恒力。(×)‎ ‎(5)弹簧振子每次经过平衡位置时,位移为零、动能最大。(√)‎ ‎(6)单摆在任何情况下的运动都是简谐运动。(×)‎ ‎(7)物体做受迫振动时,其振动频率与固有频率无关。(√)‎ ‎(8)简谐运动的图像描述的是振动质点的轨迹。(×)‎ ‎1.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当远离平衡位置运动时,其位移、加速度增大,而速度减小。‎ ‎2.在关于平衡位置对称的两点,振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回复力均大小相等。‎ ‎3.单摆振动时在平衡位置回复力为零,但摆球所受合力不为零。‎ ‎4.物体做受迫振动的频率一定等于驱动力的频率,但不一定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 突破点(一) 简谐运动 ‎1.动力学特征 F=-kx,“-”表示回复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k是比例系数,不一定是弹簧的劲度系数。‎ ‎2.运动学特征 简谐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而方向相反,为变加速运动,远离平衡位置时,x、F、a、Ep均增大,v、Ek均减小,靠近平衡位置时则相反。‎ ‎3.周期性特征 相隔T或nT的两个时刻,振子处于同一位置且振动状态相同。‎ ‎4.对称性特征 ‎(1)如图所示,振子经过关于平衡位置O对称的两点P、P′(OP=OP′)时,速度的大小、动能、势能相等,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相等。‎ ‎(2)振子由P到O所用时间等于由O到P′所用时间,即tPO=tOP′。‎ ‎(3)振子往复过程中通过同一段路程(如OP段)所用时间相等,即tOP=tPO。‎ ‎(4)相隔或(n为正整数)的两个时刻,振子位置关于平衡位置对称,位移、速度、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能量特征 振动的能量包括动能Ek和势能Ep,简谐运动过程中,系统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例1] 一位游客在千岛湖边欲乘坐游船,当日风浪较大,游船上下浮动。可把游船浮动简化成竖直方向的简谐运动,振幅为‎20 cm,周期为3.0 s。当船上升到最高点时,甲板刚好与码头地面平齐。地面与甲板的高度差不超过‎10 cm时,游客能舒服地登船。在一个周期内,游客能舒服登船的时间是(  )‎ A.0.5 s        B.0.75 s C.1.0 s D.1.5 s ‎[解析] 由于振幅A为‎20 cm,振动方程为y=Asin ωt,由于高度差不超过‎10 cm时,游客能舒服登船,代入数据可知,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临界时刻为t1=,t2=,所以在一个周期内能舒服登船的时间为Δt=t2-t1==1.0 s,选项C正确。‎ ‎[答案] C ‎[例2] [多选](2015·山东高考)如图,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连接一小物块,物块沿竖直方向做简谐运动。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物块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y=0.1sin(2.5πt)m。t=0时刻,一小球从距物块h高处自由落下;t=0.6 s时,小球恰好与物块处于同一高度。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 m/s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h=‎‎1.7 m B.简谐运动的周期是0.8 s C.0.6 s内物块运动的路程为‎0.2 m D.t=0.4 s时,物块与小球运动方向相反 ‎[思路点拨]‎ ‎(1)由物块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确定物块的振幅和振动周期。‎ ‎(2)确定0.6 s时物块所在的位置。‎ ‎(3)确定0.6 s时小球下落的高度与h的关系。‎ ‎[解析] 由物块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y=0.1sin(2.5πt)m知,ω=2.5π,T== s=0.8 s,选项B正确;t=0.6 s时,y=-‎0.1 m,对小球:h+|y|=gt2,解得h=‎1.7 m,选项A正确;物块0.6 s内运动的路程为‎0.3 m,t=0.4 s时,物块经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与小球运动方向相同,故选项C、D错误。‎ ‎[答案] AB ‎[方法规律] 分析简谐运动的技巧 ‎(1)分析简谐运动中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时,一定要以位移为桥梁,位移增大时,振动质点的回复力、加速度、势能均增大,速度、动能均减小;反之,则产生相反的变化。另外,各矢量均在其值为零时改变方向。‎ ‎(2)分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简谐运动的周期性和对称性。‎ ‎[集训冲关]‎ ‎1.[多选]如图所示,物体A置于物体B上,一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另一端与B相连,在弹性限度范围内,A和B一起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往复运动(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A和B一起做简谐运动 B.作用在A上的静摩擦力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C.B对A的静摩擦力对A做功,而A对B的静摩擦力对B不做功 D.物体A和B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解析:选AB A和B一起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往复运动,对整体研究,整体在水平方向上只受弹簧的弹力,因为弹簧的弹力和位移成正比,所以回复力F=-kx,而对A,在B 给的静摩擦力作用下,做往返运动,设弹簧的形变量为x,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的质量分别为M和m,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到整体的加速度为a=-,对A:f=|Ma|=,可见,作用在A上的静摩擦力大小f与弹簧的形变量x成正比,满足F=-kx形式,故两者都做简谐运动,A、B正确;在简谐运动过程中,B对A的静摩擦力与位移方向相同或相反,B对A的静摩擦力对A做功,同理,A对B的静摩擦力对B也做功,C错误;由于A、B组成的系统中弹簧对系统做功,所以机械能不守恒,D错误。‎ ‎2.(2017·上海高考)做简谐运动的单摆,其摆长不变,若摆球的质量增加为原来的倍,摆球经过平衡位置的速度减为原来的,则单摆振动的(  )‎ A.周期不变,振幅不变 B.周期不变,振幅变小 C.周期改变,振幅不变 D.周期改变,振幅变大 解析:选B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 可知,当摆长l不变时,周期不变,故C、D错误;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mv2=mgh,其摆动的高度与质量无关,因平衡位置的速度减小,则最大高度减小,即振幅减小,选项B正确、A错误。‎ ‎3.[多选](2016·海南高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地点,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周期的平方与其摆长成正比 B.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时,振动系统的势能与动能之和保持不变 C.在同一地点,当摆长不变时,摆球质量越大,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周期越小 D.系统做稳定的受迫振动时,系统振动的频率等于周期性驱动力的频率 E.已知弹簧振子初始时刻的位置及其振动周期,就可知振子在任意时刻运动速度的方向 解析:选ABD 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g为定值,根据单摆周期公式T=2π 可知,周期的平方与摆长成正比,故选项A正确;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时,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根据机械能守恒条件可知,振动系统的势能与动能之和保持不变,故选项B正确;根据单摆周期公式T=2π 可知,单摆的周期与质量无关,故选项C错误;当系统做稳定的受迫振动时,系统振动的频率等于周期性驱动力的频率,故选项D正确;若弹簧振子初始时刻在波峰或波谷位置,知道周期后,可以确定任意时刻运动速度的方向,若弹簧振子初始时刻不在波峰或波谷位置,则无法确定任意时刻运动的方向,故选项E错误。‎ 突破点(二) 简谐运动的图像 ‎1.对简谐运动图像的认识 ‎(1)简谐运动的图像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如图所示。‎ ‎(2)图像反映了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不代表质点运动的轨迹。‎ ‎2.图像信息 ‎(1)由图像可以得出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 ‎(2)可以确定某时刻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3)可以确定某时刻质点回复力、加速度的方向:因回复力总是指向平衡位置,故回复力和加速度的方向在图像上总是指向t轴。‎ ‎(4)确定某时刻质点速度的方向:速度的方向可以通过下一时刻位移的变化来判定,若下一时刻位移增加,振动质点的速度方向就是远离t轴,若下一时刻位移减小,振动质点的速度方向就是指向t轴。‎ ‎(5)比较不同时刻回复力、加速度的大小。‎ ‎(6)比较不同时刻质点的动能、势能的大小。‎ ‎[典例] 如图所示为某弹簧振子在0~5 s内的振动图像,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振动周期为5 s,振幅为‎8 cm B.第2 s末振子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为负向的最大值 C.从第1 s末到第2 s末振子在做加速运动 D.第3 s末振子的速度为正向的最大值 ‎[解析] 振幅是位移的最大值的大小,故振幅为‎8 cm,而周期是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振动周期为4 s,故A错误;第2 s末振子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为正向的最大值,故B错误;从第1 s末到第2 s末振子的位移逐渐增大,速度逐渐减小,振子做减速运动,C错误;第3 s末振子的位移为零,经过平衡位置,故速度最大,且方向为正,故D正确。‎ ‎[答案] D ‎[方法规律]‎ ‎(1)简谐运动图像中,任意时刻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质点的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速度的方向。‎ ‎(2)振动质点的加速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与质点的位移的大小变化规律相同,两者方向始终相反。在振动图像中,根据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比较加速度的大小比较直观。‎ ‎[集训冲关]‎ ‎1.(2017·北京高考)某弹簧振子沿x轴的简谐运动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t=1 s时,振子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为负的最大值 B.t=2 s时,振子的速度为负,加速度为正的最大值 C.t=3 s时,振子的速度为负的最大值,加速度为零 D.t=4 s时,振子的速度为正,加速度为负的最大值 解析:选A 由题图可知,t=1 s和t=3 s时振子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分别为负向最大值、正向最大值;而t=2 s和t=4 s时振子在平衡位置,加速度为零,而速度分别为负向最大、正向最大。综上所述,A项说法正确。‎ ‎2.[多选]如图1所示,弹簧振子以点O为平衡位置,在A、B两点之间做简谐运动。取向右为正方向,振子的位移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8 s,振子的速度方向向左 B.t=0.2 s时,振子在O点右侧‎6 cm处 C.t=0.4 s和t=1.2 s时,振子的加速度相同 D.t=0.4 s到t=0.8 s的时间内,振子的速度逐渐增大 解析:选AD 从t=0.8 s起,再过一段微小时间,振子的位移为负值,因为取向右为正方向,故t=0.8 s时,速度方向向左,选项A正确;由题中图像得振子的位移x=12sint cm,故t=0.2 s时,x=‎6 cm,选项B错误;t=0.4 s和t=1.2 s时,振子的位移方向相反,由a=-知,加速度方向相反,选项C错误;从t=0.4 s到t=0.8 s的时间内,振子的位移逐渐变小,故振子逐渐靠近平衡位置,其速度逐渐变大,选项D正确。‎ ‎3.[多选]图1、2分别是甲、乙两个单摆在同一位置处做简谐运动的图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单摆的振幅之比为2∶1‎ B.t=2 s时,甲单摆的重力势能最小,乙单摆的动能为零 C.甲、乙两单摆的摆长之比为4∶1‎ D.甲、乙两单摆的摆球在最低点时,向心加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解析:选AB 由题图知,甲、乙两单摆的振幅分别为‎4 cm、‎2 cm,故选项A正确;t=2 s时,甲单摆在平衡位置处,乙单摆在振动的正方向最大位移处,故选项B正确;由单摆的周期公式,推出甲、乙两单摆的摆长之比为l甲∶l乙=T甲2∶T乙2=1∶4,故选项C错误;设摆球摆动的最大偏角为θ,由mgl(1-cos θ)=mv2及a=可得,摆球在最低点时向心加速度a=‎2g(1-cos θ),因两摆球的最大偏角θ满足sin θ=,故θ甲>θ乙,所以a甲>a乙,故选项D错误。‎ 突破点(三) 受迫振动和共振 ‎1.自由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的关系比较 自由振动 受迫振动 共振 受力情况 仅受回复力 受驱动力作用 受驱动力作用 振动周期 或频率 由系统本身性质决定,即固有周期T0或固有频率f0‎ 由驱动力的周期或频率决定,即T=T驱或f=f驱 T驱=T0或f驱=f0‎ 振动能量 振动物体的 机械能不变 由驱动 力提供 振动物体获得 的能量最大 ‎ 常见例子 弹簧振子或 单摆(θ≤5°)‎ 机械工作时底 座发生的振动 共振筛、声 音的共鸣等 ‎2.对共振的理解 ‎(1)共振曲线:如图所示,横坐标为驱动力频率f,纵坐标为振幅A。它直观地反映了驱动力频率对某固有频率为f0的振动系统受迫振动振幅的影响,由图可知,f与f0越接近,振幅A越大;当f=f0时,振幅A最大。‎ ‎(2)受迫振动中系统能量的转化:做受迫振动的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系统与外界时刻进行能量交换。‎ ‎[题点全练]‎ ‎1.[多选]一个单摆在地面上做受迫振动,其共振曲线(振幅A与驱动力频率f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单摆的固有周期约为2 s B.此单摆的摆长约为‎1 m C.若摆长增大,单摆的固有频率增大 D.若摆长增大,共振曲线的峰将向左移动 E.此单摆的振幅是‎8 cm 解析:选ABD 由共振曲线知此单摆的固有频率为0.5 Hz,固有周期为2 s;再由T=2π 得此单摆的摆长约为‎1 m;若摆长增大,则单摆的固有周期增大,固有频率减小,共振曲线的峰将向左移动,A、B、D正确,C错误;此单摆做受迫振动,只有共振时的振幅最大为‎8 cm,E错误。‎ ‎2.[多选]正在运转的机器,当其飞轮以角速度ω0匀速转动时,机器的振动不强烈,切断电源,飞轮的转动逐渐慢下来,在某一小段时间内机器却发生了强烈的振动,此后飞轮转速继续变慢,机器的振动也随之减弱,在机器停下来之后若重新启动机器,使飞轮转动的角速度从0较缓慢地增大到ω0,在这一过程中(  )‎ A.机器不一定还会发生强烈的振动 B.机器一定还会发生强烈的振动 C.若机器发生强烈振动,强烈振动可能发生在飞轮角速度为ω0时 D.若机器发生强烈振动,强烈振动时飞轮的角速度肯定不为ω0‎ 解析:选BD 以角速度ω0转动逐渐慢下来,在某一小段时间内机器却发生了强烈的振动,说明此过程机器的固有频率与驱动频率相等达到了共振,当飞轮转动的角速度从0较缓慢地增大到ω0,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机器的固有频率与驱动频率相等即达到共振的现象,机器一定还会发生强烈的振动,故A错误,B正确;由已知当机器的飞轮以角速度ω0匀速转动时,其振动不强烈,则机器若发生强烈振动,强烈振动时飞轮的角速度肯定不为ω0,故C错误,D正确。‎ ‎3.[多选](2018·沈阳检测)某简谐振子,自由振动时的振动图像如图甲中实线所示,而在某驱动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动时,稳定后的振动图像如图甲中虚线所示,那么,此受迫振动对应的状态可能是图乙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一定不是c点 解析:选AD 简谐振子自由振动时,设周期为T1;而在某驱动力作用下做受迫振动时,设周期为T2;显然T1<T2;根据f=,有f1>f2;题图乙中c点处代表发生共振,驱动力频率等于固有频率f1;做受迫振动时,驱动力频率f2<f1‎ ‎,故此受迫振动对应的状态可能是图乙中的a点,且一定不是c点,故A、D正确。‎ ‎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摆运动到平衡位置时,回复力为零 B.只有发生共振时,受迫振动的频率才等于驱动力的频率 C.水平放置的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时的能量等于在平衡位置时振子的动能 D.单摆的周期随摆球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E.同一地点,两单摆的摆长相等时,周期也相等 解析:选ACE 对于单摆,在平衡位置,所受到的回复力为零,A正确;受迫振动的频率总等于周期性驱动力的频率,与是否发生共振没有关系,B错误;振动能量是振动系统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在平衡位置时弹性势能为零,故C正确;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 可知,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D错误,E正确。‎ ‎2.做简谐运动的单摆摆长不变,若摆球质量减小为原来的,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单摆振动的(  )‎ A.频率、振幅都不变 B.频率、振幅都改变 C.频率不变、振幅改变 D.频率改变、振幅不变 解析:选C 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 ,单摆摆长不变,则周期不变,频率不变;振幅A是反映单摆运动过程中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据动能公式可知,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的动能不变,但质量减小,所以摆动最大高度增加,因此振幅改变,故A、B、D错误,C正确。‎ ‎3.(2016·北京高考)如图所示,弹簧振子在M、N之间做简谐运动。以平衡位置O为原点,建立Ox轴,向右为x轴正方向。若振子位于N点时开始计时,则其振动图像为(  )‎ 解析:选A 从振子位于N点开始计时,则在0时刻,振子位于正向最大位移处,分析振动图像可知选项A正确。‎ ‎4.如图所示,弹簧下面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振幅为A的简谐运动,当物体振动到最高点时,弹簧正好处于原长,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则物体在振动过程中(  )‎ A.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等于2mgA B.弹簧的弹性势能和物体动能总和不变 C.物体在最低点时的加速度大小应为‎2g D.物体在最低点时所受弹簧的弹力大小应为mg 解析:选A 因物体振动到最高点时,弹簧正好处于原长,此时弹簧弹力等于零,物体的重力 mg=F回=kA,当物体在最低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等于2mgA,A对;在最低点,由F回=mg=ma知,C错;由F弹-mg=F回得F弹=2mg,D错;由能量守恒知,弹簧的弹性势能和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三者的总和不变,B错。‎ ‎5.[多选]一个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振动的频率为4 Hz B.在10 s内质点经过的路程是‎20 cm C.在5 s末,质点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 D.t=1.5 s和t=2.5 s两个时刻质点的位移和速度方向都相反 E.t=1.5 s和t=4.5 s两时刻质点的位移大小相等,都是 cm 解析:选BCE 由题图可知,振幅A=‎2 cm,周期T=4 s,频率f==0.25 Hz,A错误;t=10 s=2.5T,故10 s内质点经过的路程s=‎10A=‎20 cm,B正确,t=5 s时,质点位移最大,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C正确;t=1.5 s和t=2.5 s两个时刻的位移方向相反,但速度方向相同,D错误;由x=Asin ωt=2sin t cm可知,t=1.5 s和t=4.5 s两个时刻的位移大小相等,都为 cm,E正确。‎ ‎6.[多选]有一个在y方向上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其振动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图甲、乙、丙、丁的判断不正确的是(选项中v、F、a分别表示物体的速度、受到的回复力和加速度)(  )‎ A.甲可作为该物体的vt图像 B.乙可作为该物体的Ft图像 C.丙可作为该物体的Ft图像 D.丙可作为该物体的at图像 E.丁可作为该物体的at图像 解析:选ABE 在简谐运动中,速度与位移是互余的关系,故图乙可作为vt图像,A、B错误;由F=-kx可知,回复力的图像与位移图像的相位相反,故丙可作为Ft图像,C正确;又由F=ma可知a与F的图像形状相同,丙可作为at图像,D正确,E错误。‎ ‎7.[多选]关于受迫振动和共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车过桥时限制速度是为了防止火车发生共振 B.若驱动力的频率为5 Hz,则受迫振动稳定后的振动频率一定为5 Hz C.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时,受迫振动的振幅最大 D.一个受迫振动系统在非共振状态时,同一振幅对应的驱动力频率一定有两个 E.受迫振动系统的机械能守恒 解析:选BCD 火车过桥时限制速度是为了防止桥发生共振,A错误;对于一个受迫振动系统,若驱动力的频率为5 Hz,则振动系统稳定后的振动频率也一定为5 Hz,B正确;由共振的定义可知,C正确;根据共振现象可知,D正确;受迫振动系统,驱动力做功,系统的机械能不守恒,E错误。‎ ‎8.[多选](2018·鞍山模拟)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O为平衡位置,当它经过点O时开始计时,经过0.3 s,第一次到达点M,再经过0.2 s第二次到达点M,则弹簧振子的周期不可能为(  )‎ A.0.53 s   B.1.4 s   C.1.6 s D.2 s E.3 s 解析:选BDE 如图甲所示,设O为平衡位置,OB(OC)代表振幅,振子从O→C所需时间为。因为简谐运动具有对称性,所以振子从M→C所用时间和从C→M所用时间相等,故=0.3 s+=0.4 s,解得T=1.6 s;如图乙所示,若振子一开始从平衡位置向点B运动,设点M′与点M关于点O对称,则振子从点M′经过点B到点M′所用的时间与振子从点M经过点C到点M所需时间相等,即0.2 s。振子从点O到点M′、从点M′到点O及从点O到点M所需时间相等,为= s,故周期为T=0.5 s+ s≈0.53 s,所以周期不可能为选项B、D、E。‎ ‎9.(2018·温州十校联考)弹簧振子以O点为平衡位置,在B、C两点间做简谐运动,在t ‎=0时刻,振子从O、B间的P点以速度v向B点运动;在t=0.2 s时,振子速度第一次变为-v;在t=0.5 s时,振子速度第二次变为-v。‎ ‎(1)求弹簧振子振动周期T;‎ ‎(2)若B、C之间的距离为‎25 cm,求振子在4.0 s内通过的路程;‎ ‎(3)若B、C之间的距离为‎25 cm,从平衡位置计时,写出弹簧振子位移表达式,并画出弹簧振子的振动图像。‎ 解析:(1)弹簧振子简谐运动示意图如图所示,由对称性可得:‎ T=0.5×2 s=1.0 s。‎ ‎(2)若B、C之间距离为‎25 cm,则振幅A=×‎25 cm=‎12.5 cm,振子4.0 s内通过的路程 s=×4×‎12.5 cm=‎200 cm。‎ ‎(3)根据x=Asin ωt,A=‎12.5 cm,ω==2π 得x=12.5sin (2πt) cm。振动图像为 答案:(1)1.0 s (2)‎200 cm (3)x=12.5sin (2πt) cm 图像见解析图 ‎10.如图所示,ACB为光滑弧形槽,弧形槽半径为R,C为弧形槽最低点,R≫A。甲球从弧形槽的球心处自由下落,乙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问:‎ ‎(1)两球第1次到达C点的时间之比;‎ ‎(2)若在弧形槽的最低点C的正上方h处由静止释放甲球,让其自由下落,同时将乙球从弧形槽左侧由静止释放,欲使甲、乙两球在弧形槽最低点C处相遇,则甲球下落的高度h是多少?‎ 解析:(1)甲球做自由落体运动 R=gt12,所以t1= 乙球沿弧形槽做简谐运动(由于A≪R,可认为偏角θ<5°)。此运动与一个摆长为R的单摆运动模型相同,故此等效摆长为R,因此乙球第1次到达C处的时间为 t2=T=×2π = ,‎ 所以t1∶t2=2∶π。‎ ‎(2)甲球从离弧形槽最低点h高处自由下落,到达C点的时间为t甲= 由于乙球运动的周期性,所以乙球到达C点的时间为 t乙=+n= (2n+1) (n=0,1,2,…)‎ 由于甲、乙两球在C点相遇,故t甲=t乙 联立解得h= (n=0,1,2,…)。‎ 答案:(1)2∶π (2) (n=0,1,2,…)‎ ‎11.如图所示,房顶上固定一根长‎2.5 m的细线沿竖直墙壁垂到窗沿下,细线下端系了一个小球(可视为质点)。打开窗子,让小球在垂直于窗子的竖直平面内小幅度摆动,窗上沿到房顶的高度为‎1.6 m,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则小球从最左端运动到最右端的最短时间为(  )‎ A.0.2π s         B.0.4π s C.0.6π s D.0.8π s 解析:选B 小球的摆动可视为单摆运动,摆长为线长时对应的周期:T1=2π =π s,摆长为线长减去墙体长时对应的周期T2=2π =0.6π s,故小球从最左端到最右端所用的最短时间为t==0.4π s,B正确。‎ ‎12.[多选]如图所示,长度为l的轻绳上端固定在点O,下端系一小球(小球可以看成质点)。在点O正下方,距点O为处的点P固定一颗小钉子。现将小球拉到点A处,轻绳被拉直,然后由静止释放小球。点B是小球运动的最低位置,点C(图中未标出)是小球能够到达的左方最高位置。已知点A与点B之间的高度差为h,h≪l。A、B、C、P、O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C与点B高度差小于h B.点C与点B高度差等于h C.小球摆动的周期等于 D.小球摆动的周期等于 解析:选BC 由于h≪l,故小球的运动可看成单摆运动,其周期T=·2π +·2π = ,故C正确,D错误;小球摆动过程不计空气阻力,其机械能守恒,点A、C 应等高,故A错误,B正确。‎ 第2节机_械_波 ‎(1)在水平方向传播的波为横波。(×)‎ ‎(2)在机械波中各质点不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3)通过波的图像可以找出任一质点在任意时刻的位移。(×)‎ ‎(4)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各质点振动的周期、起振方向都相同。(√)‎ ‎(5)机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就是振幅的4倍。(×)‎ ‎(6)波速表示介质中质点振动的快慢。(×)‎ ‎(7)两列波在介质中叠加,一定产生干涉现象。(×)‎ ‎(8)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现象。(√)‎ ‎(9)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变化。(×)‎ ‎1.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起振的方向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2.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只在其平衡位置两侧做简谐运动,并不随波迁移。‎ ‎3.波的周期性、波传播的双向性及质点振动的双向性是波动问题产生多解的主要因素。‎ ‎4.当两波源为同相波源时,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波长的整数倍的点为加强点,而两波 源为反相波源时,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波长的整数倍的点为减弱点。‎ ‎5.多普勒效应是由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 突破点(一) 机械波的传播与图像 ‎1.机械波的传播特点 ‎(1)波传到任意一点,该点的起振方向都和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2)介质中每个质点都做受迫振动,因此,任一质点的振动频率和周期都和波源的振动频率和周期相同。‎ ‎(3)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由于介质不同,波长和波速可以改变,但频率和周期都不会改变。‎ ‎(4)波源经过一个周期T完成一次全振动,波恰好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以v==λf。‎ ‎2.波的图像的特点 ‎(1)质点振动nT(波传播nλ)(n=0,1,2,3,…)时,波形不变。‎ ‎(2)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当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nλ(n=1,2,3,…)时,它们的振动步调总相同;当两质点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2n+1)(n=0,1,2,3,…)时,它们的振动步调总相反。‎ ‎(3)波源质点的起振方向决定了它后面的质点的起振方向,各质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3.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互判方法 方法解读 图像演示 ‎“上下坡”法 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坡”时质点向下振动,“下坡”时质点向上振动 ‎“同侧”法 波形图上某点表示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的箭头在图线同侧 ‎“微平移”法 将波形沿传播方向进行微小的平移,再由对应同一x坐标的两波形曲线上的点来判断振动方向 ‎[题点全练]‎ ‎1.[多选](2017·全国卷Ⅲ)如图,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实线为t=0时的波形图,虚线为t=0.5 s时的波形图。已知该简谐波的周期大于0.5 s。关于该简谐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长为‎2 m B.波速为‎6 m/s C.频率为1.5 Hz D.t=1 s时,x=‎1 m处的质点处于波峰 E.t=2 s时,x=‎2 m处的质点经过平衡位置 解析:选BCE 由图像可知简谐横波的波长为λ=‎4 m,A项错误;波沿x轴正向传播,t=0.5 s=T,可得周期T= s、频率f==1.5 Hz,波速v==‎6 m/s,B、C项正确;t=0时刻,x=‎1 m处的质点在波峰,经过1 s=T,一定在波谷,D项错误;t=0时刻,x=‎2 m处的质点在平衡位置,经过2 s=3T,质点一定经过平衡位置,E项正确。‎ ‎2.[多选](2016·全国卷Ⅰ)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 B.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 C.该水面波的波长为‎3 m D.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 E.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解析:选ACE 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说法A正确;根据题意得周期T= s= s,频率f==0.6 Hz,说法B错误;波长λ== m=‎3 m,说法C正确;波传播过程中,传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可以传递出去,但质点并不随波迁移,说法D错误,说法E正确。‎ ‎3.[多选](2016·天津高考)在均匀介质中坐标原点O处有一波源做简谐运动,其表达式为y=5sin,它在介质中形成的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波刚好传播到x=‎12 m处,波形图像如图所示,则(  )‎ A.此后再经6 s该波传播到x=‎24 m处 B.M点在此后第3 s末的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 C.波源开始振动时的运动方向沿y轴负方向 D.此后M点第一次到达y=-‎3 m处所需时间是2 s 解析:选AB 根据表达式y=5sin,得ω=,因此波的周期T==4 s。由波形图像可得波长λ=‎8 m。从x=‎12 m的位置到x=‎24 m的位置传播距离为1.5λ,所用的时间为1.5T=6 s,选项A正确;M点经过T时振动方向沿y轴正方向,选项B正确;波刚好传到‎12 m处时,起振方向沿y轴正方向,则波源开始振动的方向也沿y轴正方向,选项C错误;M点从此位置第一次到达y=-‎3 m处所需的时间小于=2 s,选项D错误。‎ 突破点(二) 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的综合应用 两种图像的比较 振动图像 波的图像 图像 物理意义 表示某质点各个时刻的位移 表示某时刻各质点的位移 图像信息 ‎(1)质点振动周期 ‎(2)质点振幅 ‎(3)各时刻质点位移 ‎(4)各时刻速度、加速度方向 ‎(1)波长、振幅 ‎(2)任意一质点在该时刻的位移 ‎(3)任意一质点在该时刻加速度方向 ‎(4)传播方向、振动方向的互判 图像变化 随时间推移,图像延续,但已有形状不变 随时间推移,图像沿传播方向平移 形象比喻 记录着一个人一段时间内活动的录像带 记录着许多人某时刻动作、表情的集体照片 ‎[典例] [多选](2018·邢台模拟)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10 s时刻的波形图,P是平衡位置为x=‎1 m处的质点,Q是平衡位置为x=‎4 m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Q的振动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波的周期是0.10 s B.该波的传播速度是‎40 m/s C.该波沿x轴的负方向传播 D.t=0.10 s时,质点Q的速度方向向下 E.从t=0.10 s到t=0.25 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30 cm ‎[解析] 由题图乙可知该波的周期是0.20 s,A错误;由题图甲可知该波的波长λ=‎8 m,则波速v==‎40 m/s,B正确;由题图乙可知t=0.10 s时质点Q正向下运动,故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C、D正确;t=0.10 s时质点P正向上运动,从t=0.10 s到t=0.25 s经过的时间为t=0.15 s=T,质点P通过的路程应小于‎3A=‎30 cm,故E错误。‎ ‎[答案] BCD ‎[方法规律]‎ ‎1.巧解图像问题 求解波的图像与振动图像综合类问题可采用“一分、一看、二找”的方法。‎ ‎(1)分清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此步骤最简单,只要看清横坐标即可,横坐标为x则为波的图像,横坐标为t则为振动图像。‎ ‎(2)看清横、纵坐标的单位。尤其要注意单位前的数量级。‎ ‎(3)找准波的图像对应的时刻。‎ ‎(4)找准振动图像对应的质点。‎ ‎2.图像问题的易错点 ‎(1)不理解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的区别。‎ ‎(2)误将振动图像看作波的图像或将波的图像看作振动图像。‎ ‎(3)不知道波传播过程中任意质点的起振方向就是波源的起振方向。‎ ‎(4)不会区分波的传播位移和质点的振动位移。‎ ‎(5)误认为质点随波迁移。‎ ‎[集训冲关]‎ ‎1.(2015·天津高考)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a、b两质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a=‎2 m和xb=‎6 m,图乙为质点b从该时刻开始计时的振动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波沿+x方向传播,波速为‎1 m/s B.质点a经4 s振动的路程为‎4 m C.此时刻质点a的速度沿+y方向 D.质点a在t=2 s时速度为零 解析:选D 由题图乙可知,简谐横波的周期T=8 s,且t=0时质点b沿+y方向运动,根据振动和波动的关系,波沿-x方向传播,质点a沿-y方向运动,选项A、C错误;质点a经过4 s振动的路程s=·‎4A=‎1 m,选项B错误;质点a在t=2 s时,处于负向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选项D正确。‎ ‎2.[多选]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x=‎2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甲所示,在x=‎8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波的周期为12 s B.x=‎2 m处的质点在平衡位置向y轴正方向振动时,x=‎8 m处的质点在波峰位置 C.在0~4 s内x=‎2 m处和x=‎8 m处的质点通过的路程均为‎6 cm D.该波的波长可能为‎8 m E.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2 m/s 解析:选ABD 由题图可知,该波的周期为12 s,故A正确;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x=‎2 m处的质点在平衡位置向y轴正方向振动时(如t=3 s时),x=‎8 m处的质点在波峰位置,故B正确;由题图可知,在0~4 s内x=‎2 m处的质点通过的路程为‎6 cm,而x=‎8 m处的质点通过的路程小于‎6 cm,故C错误;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由题图可知,t=0时刻,x=‎2 m处的质点位于波谷,x=‎8 m处的质点在t=9 s时刻才位于波谷,时间相差T,结合波形得(8-2)m=‎6 m=λ(n=0,1,2,…),得到波长λ= m,当n=0时,λ=‎8 m,故D正确;该波的波速v== m/s,当n=0时,v= m/s,当n=1时,v= m/s,可知该波的传播速度不可能为‎2 m/s,故E错误。‎ ‎3.[多选]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2 s时的波形图,图乙为媒质中平衡位置在x=‎1.5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像,P是平衡位置为x=‎2 m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速为‎0.5 m/s B.波的传播方向向右 C.0~2 s时间内,P运动的路程为‎8 cm D.0~2 s时间内,P沿y轴正方向运动 E.当t=7 s时,P恰好回到平衡位置 解析:选ACE 根据题图甲可知:该波的波长λ=‎2 m,由题图乙可知,周期T=4 s,故波速v==‎0.5 m/s,A正确;从题图乙中可知:x=‎1.5 m处的质点在t=2 s时,正处于平衡位置沿y轴负方向运动,在题图甲中,沿波的传播方向,“下坡上,上坡下”,故该波的传播方向向左,B错误;0~2 s,P运动的路程s=·‎4A=‎8 cm,C正确;0~2 s,P从正向最大位移处运动到负向最大位移处,即沿y轴负方向运动,D错误;当t=7 s时,P点从图示(t=2 s)经历了5 s,即T,到达平衡位置,E正确。‎ 突破点(三) 波的多解问题 ‎1.造成波动问题多解的主要因素 ‎(1)周期性:‎ ‎①时间周期性:时间间隔Δt与周期T的关系不明确。‎ ‎②空间周期性:波传播距离Δx与波长λ的关系不明确。‎ ‎(2)双向性:‎ ‎①传播方向双向性:波的传播方向不确定。‎ ‎②振动方向双向性:质点振动方向不确定。‎ 如:a.质点达到最大位移处,则有正向和负向最大位移两种可能。‎ b.质点由平衡位置开始振动,则起振方向有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两种可能。‎ c.只告诉波速不指明波的传播方向,应考虑沿两个方向传播的可能,即沿x轴正方向或沿x轴负方向传播。‎ d.只给出两时刻的波形,则有两时刻间相同波形重复出现的可能。‎ ‎(3)波形的隐含性:‎ 在波动问题中,往往只给出完整波形的一部分,或给出几个特殊点,而其余信息均处于隐含状态。这样,波形就有多种情况,形成波动问题的多解性。‎ ‎2.解决波的多解问题的思路 一般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即找出一个周期内满足条件的关系Δt或Δx,若此关系为时间,则t=nT+Δt(n=0,1,2,…);若此关系为距离,则x=nλ+Δx(n=0,1,2,…)。‎ ‎[典例] [多选]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的正向传播,振幅为‎2 cm,周期为T。已知为t=0时刻波上相距‎50 cm的两质点a、b的位移都是‎1 cm,但运动方向相反,其中质点a沿y轴负向运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列简谐横波波长可能为‎150 cm B.该列简谐横波波长可能为‎12 cm C.当质点b的位移为+‎2 cm时,质点a的位移为负 D.在t=时刻质点b速度最大 E.质点a、质点b的速度始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解析] 根据质点的振动方程:x=Asin ωt,设质点的起振方向向上,且a、b中间的距离小于1个波长,则b点:1=2sin ωt1,所以ωt1=,a点振动的时间比b点长,所以由1=2sin ωt2,得ωt2=,a、b两个质点振动的时间差:Δt=t2-t1=-==,所以a、b之间的距离:Δx=vΔt=v·=。则通式为λ=‎50 cm,n=0,1,2,3,…;则波长可以为λ= cm(n=0,1,2,3,…);当n=0时,λ=‎150 cm,由于n是整数,所以λ不可能为‎12 cm,故A正确,B错误。当质点b的位移为+‎2 cm时,即b到达波峰时,结合波形知,质点a在平衡位置下方,位移为负,故C正确。由ωt1=,得t1==,当t=-t1=时质点b到达平衡位置处,速度最大,故D正确。由题意及以上分析可知,a、b两质点间的距离不可能是半波长的整数倍,则两质点的速度不可能始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E错误。‎ ‎[答案] ACD ‎[方法规律] 波的多解问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根据初、末两时刻的波形图确定传播距离与波长的关系通式。‎ ‎(2)根据题设条件判断是唯一解还是多解。‎ ‎(3)根据波速公式v=或v==λf求波速。‎ ‎[集训冲关]‎ ‎1.[多选]A、B两列简谐横波均沿x轴正向传播,在某时刻的波形分别如图中甲、乙所示,经过时间t(t小于A波的周期TA ‎),这两列简谐横波的波形分别变为图中丙、丁所示,则A、B两列波的波速vA、vB之比可能是(  )‎ A.1∶1     B.2∶‎1 ‎    C.1∶2 D.3∶1 E.1∶3‎ 解析:选ACE 由题图读出,A波波长为λA=‎24 cm,甲图到丙图一定相隔半个周期,所以周期TA=2t;B波波长为λB=‎12 cm,乙图与丁图的波形图相同,经过的时间一定是整数个周期,所以周期TB=(n=1,2,3,…),波速vA===,vB===,得到vA∶vB=1∶n,所以A、B两列波的波速vA、vB之比可能是A、C、E,不可能是B、D。‎ ‎2.(2018·武汉华中师大附中模拟)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在传播方向上有P、Q两个质点,它们相距为‎0.8 m,当t=0时,P、Q两点的位移恰好是正最大值,且P、Q间只有一个波谷,t=0.6 s末时,P、Q两点正好都处在平衡位置,且P、Q两点间只有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且波峰距Q点的距离为,试求:‎ ‎(1)若波由P传至Q,波的周期;‎ ‎(2)若波由Q传至P,波的速度;‎ ‎(3)若波由Q传至P,从t=0时开始观察,哪些时刻P、Q间(P、Q除外)只有一个质点的位移大小等于振幅?‎ 解析:(1)若波由P传到Q,由题结合波形得到,‎ t=T,得T== s(n=0,1,2,…)。‎ ‎(2)若波由Q传到P,由题结合波形得到,t=T,‎ 得T= s。‎ 又由题意可得波长λ=‎0.8 m,‎ 则波速v==(4n+1)m/s(n=0,1,2,…)。‎ ‎(3)从t=0开始,波形每隔半个周期时,P、Q间(P、Q除外)只有一个波峰或波谷,即只有一个质点的位移等于振幅,‎ 则t=m·= s(m=1,2,3,…;n=0,1,2,…)。‎ 答案:(1) s(n=0,1,2,…)‎ ‎(2)(4n+1)m/s(n=0,1,2,…)‎ ‎(3) s(m=1,2,3,…;n=0,1,2,…)‎ 突破点(四) 波的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 ‎1.波的干涉现象中加强点、减弱点的两种判断方法 ‎(1)公式法:‎ 某质点的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取决于该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之差Δr。‎ ‎①当两波源振动步调一致时 若Δr=nλ(n=0,1,2,…),则振动加强;‎ 若Δr=(2n+1)(n=0,1,2,…),则振动减弱。‎ ‎②当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时 若Δr=(2n+1)(n=0,1,2,…),则振动加强;‎ 若Δr=nλ(n=0,1,2,…),则振动减弱。‎ ‎(2)图像法:‎ 在某时刻波的干涉的波形图上,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加强点,而波峰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减弱点,各加强点或减弱点各自连接而成以两波源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连线,形成加强线和减弱线,两种线互相间隔,加强点与减弱点之间各质点的振幅介于加强点与减弱点的振幅之间。‎ ‎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分析 ‎(1)接收频率: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2)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 ‎[题点全练]‎ ‎1.[多选](2018·湖南重点中学模拟)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的干涉引起的 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并未发生改变 C.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发生的 D.只有声波才有多普勒效应 E.若声源向观察者靠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声源发出声波的频率 解析:选BCE 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其波源的频率不发生变化,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变化,故B、C正确,A错误;当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声源发出声波的频率,E正确;机械波和光波都有多普勒效应现象,故D错误。‎ ‎2.[多选]如图所示,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一列横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为一正弦曲线,其波速为‎200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示时刻开始,质点b比质点a先回到平衡位置 B.从图示时刻开始,经0.01 s时间x=‎2 m处质点通过的路程为‎0.4 m C.若该波波源从x=0处沿x轴正方向运动,则在x=2 ‎000 m处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将小于50 Hz D.若该波传播过程中遇到宽约为‎3 m的障碍物,则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E.a质点的振动频率为50 Hz 解析:选BDE 根据“上坡下,下坡上”知,题图所示时刻质点b正向y轴负方向振动,故质点a比质点b先回到平衡位置,选项A错误;根据题图知波长为‎4 m,由T==0.02 s知,fa=50 Hz,经过0.01 s,x=‎2 m处的质点回到平衡位置,运动的路程为‎0.4 m,选项B、E正确;由于波源靠近观察者所在处,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大于50 Hz,选项C错误;波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接近或小于波长,选项D正确。‎ ‎3.(2017·全国卷Ⅰ)如图(a),在xy平面内有两个沿z方向做简谐振动的点波源S1(0,4)和S2(0,-2)。两波源的振 动图线分别如图(b)和图(c)所示。两列波的波速均为‎1.00 m/s。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A(8,-2)的路程差为________ m,两列波引起的点B(4,1)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点C(0,0.5)处质点的振动相互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 解析:点波源S1(0,4)的振动形式传播到点A(8,-2)的路程为L1=‎10 m,点波源S2(0,-2)的振动形式传播到点A(8,-2)的路程为L2=‎8 m,两列波从波源传播到点A(8,-2)的路程差为ΔL=L1-L2=‎2 m。由于两列波的波源到点B(4,1)的路程相等,路程差为零,且t=0时两列波的波源的振动方向相反,所以两列波到达点B时振动方向相反,引起点B处质点的振动相互减弱;由振动图线可知,波动周期为T=2 s,波长λ=vT=‎‎2 m ‎。由于两列波的波源到点C(0,0.5)的路程分别为‎3.5 m和‎2.5 m,路程差为‎1 m,而t=0时两列波的波源的振动方向相反,所以两列波到达点C时振动方向相同,引起点C处质点的振动相互加强。‎ 答案:2 减弱 加强 ‎1.[多选]下列关于两列波相遇时叠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遇之后,振幅小的一列波将减弱,振幅大的一列波将加强 B.相遇之后,两列波的振动情况与相遇前完全相同 C.在相遇区域,任一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在该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D.几个人在同一房间说话,相互间听得清楚,这说明声波在相遇时互不干扰 E.相遇之后,振动加强区域内质点的位移始终最大 解析:选BCD 两列波相遇时,每一列波引起的振动情况都保持不变,而质点的振动情况由两列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故A错误,B、C正确;几个人在同一房间内说话,发出的声波在空间中相互叠加后,每列波的振幅和频率并不改变,所以声波传到人的耳朵后,仍能分辨出不同的人所说的话,故选项D正确;两列波相遇后,振动加强区域内质点的振幅最大,振动的位移仍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故E错误。‎ ‎2.[多选](2018·开封五校联考)如图所示,空间同一平面内有A、B、C三点,AB=‎5 m,BC=‎4 m,AC=‎3 m。A、C两点处有完全相同的波源做简谐振动,振动频率为1 360 Hz,波速为‎340 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点的位移总是最大 B.A、B间有7个振动加强的点 C.两列波的波长均为‎0.25 m D.B、C间有8个振动减弱的点 E.振动减弱点的位移总是为零 解析:选CDE 波的波长λ== m=‎0.25 m,B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Δx=‎1 m=4λ,该点为振动加强点,但位移不总是最大,故A错误,C正确;AC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O点,则点O到A、C的距离相等,为振动加强点,OB上到A、C的距离之差为‎0.25 m、‎0.5 m、‎0.75 m、‎1 m的点为加强点,OA上到C、A的距离之差为‎0.25 m、‎0.5 m、‎0.75 m、‎1 m、‎1.25 m、‎1.5 m、‎1.75 m、‎2 m、‎2.25 m、‎2.5 m、‎2.75 m的点为加强点,共16个加强点,故B错误;BC上到A、C的距离之差为‎1.125 m、‎1.375 m、‎1.625 m、‎1.875 m、‎2.125 m、‎2.375 m、‎2.625 m、‎2.875 m的点为振动减弱点,共8个减弱点,故D正确;由于两波源的振幅相同,故振动减弱点的位移总是为零,故E正确。‎ ‎3.如图甲所示,某均匀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相邻两点间距离为 d。质点1开始振动时速度方向竖直向上,振动由此开始向右传播。经过时间t,前13个质点第一次形成如图乙所示的波形。关于该波的周期与波长说法正确的为(  )‎ A.t  9d         B.t  8d C.  9d D.  8d 解析:选D 根据振动的周期性和波的传播特点可知,质点13此时的振动方向向下,而波源的起振方向向上,所以从质点13算起,需要再经时间振动的方向才能向上,即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图上还有半个波长的波没有画出,设周期为T,则t=T+=2T,即T=;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由题图知波长为8d,故D正确。‎ ‎4.[多选](2016·上海高考)甲、乙两列横波在同一介质中分别从波源M、N两点沿x轴相向传播,波速为‎2 m/s,振幅相同;某时刻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 A.甲、乙两波的起振方向相反 B.甲、乙两波的频率之比为3∶2‎ C.再经过3 s,平衡位置在x=‎7 m处的质点振动方向向下 D.再经过3 s,两波源间(不含波源)有5个质点位移为零 解析:选ABD 根据题意,甲波向右传播,起振方向向下,乙波向左传播,起振方向向上,故选项A正确;据题图可知甲波波长为‎4 m,甲波周期为:T==2 s,频率f= Hz,乙波波长为‎6 m,周期为:T==3 s,频率为:f= Hz,故选项B正确;再经过3 s,甲波波谷到达x=‎7 m处,乙波是平衡位置与波峰之间某一振动到达x=‎7 m处,所以该质点应该向上振动,选项C错误;此时除了波源还有x=9~10 m处、x=7~8 m处、x=‎6 m处、x=4~5 m处、x=2~3 m处共5个质点位移为零,故选项D正确。‎ ‎5.[多选](2017·南宁一模)如图所示为某时刻的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介质中沿相同方向传播的波形图,此时a波上某质点P的运动方向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列波具有相同的波速 B.此时b波上的质点Q正向上运动 C.一个周期内,Q质点沿x轴前进的距离是P质点的1.5倍 D.在P质点完成30次全振动的时间内Q质点可完成20次全振动 E.a波和b波在空间相遇处会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解析:选ABD 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介质中波速相同,故A正确。此时a波上某质点P的运动方向向下,由波形平移法可知,波向左传播,可知此时b波上的质点Q正向上运动,故B正确。在简谐波传播过程中,介质中质点只上下振动,不会沿x轴前进,故C错误。由题图可知,两列波波长之比λa∶λb=2∶3,波速相同,由波速公式v=λf得a、b两波频率之比为fa∶fb=3∶2,所以在P质点完成30次全振动的时间内Q质点可完成20次全振动,故D正确。两列波的频率不同,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故E错误。‎ ‎6.[多选](2016·全国卷Ⅲ)由波源S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波源振动的频率为20 Hz,波速为‎16 m/s。已知介质中P、Q两质点位于波源S的两侧,且P、Q和S的平衡位置在一条直线上,P、Q的平衡位置到S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15.8 m、‎14.6 m。P、Q开始振动后,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Q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同 B.P、Q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 C.当S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P、Q两点也正好通过平衡位置 D.当S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在波峰 E.当S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Q在波峰 解析:选BDE 简谐横波的波长λ== m=‎0.8 m。P、Q两质点距离波源S的距离PS=‎15.8 m=19λ+λ,SQ=‎14.6 m=18λ+λ。因此P、Q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A错误,B正确;当S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在波峰的位置,Q在波谷的位置。当S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P在波谷的位置,Q在波峰的位置。C错误,D、E正确。‎ ‎7.[多选](2018·宝鸡一模)一列简谐横波沿着x轴正方向传播,波中A、B两质点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0.5 m,且小于一个波长,如图甲所示,A、B两质点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  )‎ A.波中质点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为‎8 cm B.该机械波的波长为‎4 m C.该机械波的波速为‎0.5 m/s D.t=1.5 s时A、B两质点的位移相同 E.t=1.5 s时A、B两质点的振动速度相同 解析:选ACE 由题图可知,该波的振幅为‎2 cm,波中质点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为4倍的振幅,即‎8 cm,故A正确;由题图知,t=0时刻B点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A点位于波峰,则有:Δx=x2-x1=λ,n=0,1,2,3…,‎ 由题知λ>Δx=‎0.5 m,则n只能取0,故λ=‎2 m,故B错误;‎ 由题图知周期T=4 s,则波速为v== m/s=‎0.5 m/s,故C正确;在t=1.5 s时刻,A的位移为负,而B的位移为正,故D错误;t=1.5 s时A、B两质点到平衡位置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振动的速度大小相等;又由题图可知,在t=1.5 s时刻二者运动的方向相同,所以它们的振动速度相同,故E正确。‎ ‎8.[多选](2018·乌鲁木齐模拟)一列横波在t=0时的波动图像如图所示,从此时开始,质点d比质点e早0.1 s到达波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列波向左传播 B.此列波的波速为‎10 m/s C.1.0 s内质点通过的路程为‎0.5 m D.t=0.45 s时质点c在向y轴负方向振动 E.经过0.1 s,质点a第一次到达波峰 解析:选BCD 由题分析可知,此时d点的速度向上,由波形平移法可知,此波向右传播,而且有T=0.1 s,则得该波的周期为T=0.4 s,由题图读出波长为λ=‎4 m,故波速为v== m/s=‎10 m/s,故A错误,B正确。由于t=1.0 s=2.5T,则1.0 s内质点通过的路程是s=2.5×‎4A=‎10A=‎0.5 m,故C正确。因为t=0.45 s=T+,所以t=0.45 s时质点c在向y轴负方向振动,故D正确。t=0时刻质点a正向下振动,所以经过T=0.3 s,质点a第一次到达波峰,故E错误。‎ ‎9.如图甲所示,在均匀介质中P、Q两质点相距d=‎0.4 m,质点P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已知t=0时刻,P、Q两质点都在平衡位置,且P、Q之间只有一个波峰。求:‎ ‎(1)波的传播速度;‎ ‎(2)质点Q下一次出现在波谷的时间。‎ 解析:(1)由图乙可得该波的周期T=0.2 s 若P、Q间没有波谷,P、Q间距离等于半个波长,‎ 即λ=‎0.8 m,波速v==‎4 m/s 若P、Q间有一个波谷,P、Q间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即λ=‎0.4 m,波速v==‎2 m/s 若P、Q间有两个波谷,则λ=‎0.4 m,即λ= m,‎ 波速v== m/s。‎ ‎(2)t=0时刻,质点P向下振动,经过0.05 s到波谷处,经过0.15 s到波峰处 若P、Q间距为一个波长,P、Q同时出现在波谷处,则质点Q下一次出现在波谷的时间是t=0.05 s 若P、Q间距为半波长的1倍或3倍,质点Q在波谷时,质点P在波峰,则质点Q下一次出现在波谷的时间是t=0.15 s。‎ 答案:(1)‎4 m/s、‎2 m/s或 m/s (2)0.05 s或0.15 s ‎10.(2018·福州质检)一列简谐横波正在沿x轴的正方向传播,波速为‎0.5 m/s,t=0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 ‎(1)求横波中质点振动的周期T;‎ ‎(2)在图乙中画出t=1 s时刻的波形图(至少画出一个波长);‎ ‎(3)在图丙中画出平衡位置为x=‎0.5 m处质点的振动图像(t=0时刻开始计时,在图中标出横轴的标度,至少画出一个周期)。‎ 解析:(1)由于波速为‎0.5 m/s,波长为‎2 m,‎ 故质点振动的周期T== s=4 s。‎ ‎(2)当t=1 s时刻,相当于经过了,又因为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故振源向下运动到负的最大位置处,然后依次画出波上各质点即可。如图(a)所示。‎ ‎(3)x=‎0.5 m处的质点在t=0时处于波峰的位置,故其振动图像如图(b)所示。‎ 答案:(1)4 s (2)见解析图(a) (3)见解析图(b)‎ ‎11.如图所示,t=0时,位于原点O处的波源,从平衡位置(在x轴上)开始沿y轴正方向做周期T=0.2 s、振幅A=‎4 cm的简谐振动。该波源产生的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当平衡位置坐标为(‎9 m,0)的质点P刚开始振动时,波源刚好位于波谷。‎ ‎(1)质点P在开始振动后的Δt=1.05 s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该简谐波的最大波速是多少?‎ ‎(3)若该简谐波的波速为v=‎12 m/s,质点Q的平衡位置坐标为(‎12 m,0)(图中未画出)。请写出以t=1.05 s时刻为新的计时起点的质点Q的振动方程。‎ 解析:(1)由于质点P从平衡位置开始振动,且Δt=1.05 s=5 T,故在Δt=1.05 s内质点P通过的路程s=‎21A=‎84 cm。‎ ‎(2)设该简谐波的波速为v,两质点O、P间的距离为Δx 由题意可得Δx=λ=‎9 m (n=0,1,2,…)‎ 所以v== m/s (n=0,1,2,…)‎ 当n=0时,该简谐波的波速最大,vm=‎60 m/s。‎ ‎(3)简谐波从波源传到(‎12 m,0)点所用时间 t1= s=1 s 再经t2=t-t1=0.05 s,质点Q位于波峰位置,则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质点Q的振动方程为 y=0.04cos 10πt (m)。‎ 答案:(1)‎84 cm (2)‎60 m/s (3)y=0.04cos 10πt(m)‎ 第3节光的折射__全反射 ‎(1)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2)折射率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3)只要入射角足够大,就能发生全反射。(×)‎ ‎(4)折射定律是托勒密发现的。(×)‎ ‎(5)若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它的传播速度一定减小。(√)‎ ‎(6)已知介质对某单色光的临界角为C,则该介质的折射率等于。(√)‎ ‎(7)密度大的介质一定是光密介质。(×)‎ ‎1.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为折射现象,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后又返回原介质的现象为反射现象。‎ ‎2.光发生全反射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②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3.无论折射现象还是反射现象,光路都是可逆的。‎ ‎4.在同种介质中,光的频率越高,折射率越大,传播速度越小,全反射的临界角越小。  ‎ 突破点(一) 折射定律与折射率的应用 ‎1.对折射率的理解 ‎(1)公式n=中,不论光是从真空射入介质,还是从介质射入真空,θ1总是真空中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θ2总是介质中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2)折射率与入射角的大小无关,与介质的密度无关,光密介质不是指密度大的介质。‎ ‎(3)折射率的大小不仅与介质本身有关,还与光的频率有关。同一种介质中,频率越大的色光折射率越大,传播速度越小。‎ ‎(4)同一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虽然波速、波长不同,但频率不变。‎ ‎2.平行玻璃砖、三棱镜和圆柱体(球)对光路的控制 平行玻璃砖 三棱镜 圆柱体(球)‎ 结构 玻璃砖上下表面是平行的 横截面为三角形的三棱镜 横截面是圆 对光线的作用 通过平行玻璃砖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但要发生侧移 通过三棱镜的光线经两次折射后,出射光线向棱镜底面偏折 圆界面的法线是过圆心的直线,光线经过两次折射后向圆心偏折 应用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全反射棱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 ‎ ‎[典例] (2017·全国卷Ⅱ)一直桶状容器的高为‎2l,底面是边长为l的正方形;容器内装满某种透明液体,过容器中心轴DD′、垂直于左右两侧面的剖面图如图所示。容器右侧内壁涂有反光材料,其他内壁涂有吸光材料。在剖面的左下角处有一点光源,已知由液体上表面的D点射出的两束光线相互垂直,求该液体的折射率。‎ ‎[解析] 设从光源发出直接射到D点的光线的入射角为i1,折射角为r1。在剖面内作光源相对于反光壁的镜像对称点C,连接C、D,交反光壁于E点,由光源射向E点的光线,反射后沿ED射向D点。光线在D点的入射角为i2,折射角为r2,如图所示。设液体的折射率为n,由折射定律有 nsin i1=sin r1①‎ nsin i2=sin r2②‎ 由题意知 r1+r2=90°③‎ 联立①②③式得 n2=④‎ 由几何关系可知 sin i1==⑤‎ sin i2==⑥‎ 联立④⑤⑥式得 n=1.55。‎ ‎[答案] 1.55‎ ‎[方法规律] 解决光的折射问题的思路 ‎(1)根据题意画出正确的光路图。‎ ‎(2)利用几何关系确定光路中的边、角关系,要注意入射角、折射角均以法线为标准。‎ ‎(3)利用折射定律、折射率公式求解。‎ ‎(4)注意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集训冲关]‎ ‎1.(2016·四川高考)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n。如图甲所示,O是圆心,MN是法线,AO、BO分别表示某次测量时光线在空气和玻璃砖中的传播路径。该同学测得多组入射角i和折射角r,作出sin isin r图像如图乙所示。则(  )‎ A.光由A经O到B,n=1.5‎ B.光由B经O到A,n=1.5‎ C.光由A经O到B,n=0.67‎ D.光由B经O到A,n=0.67‎ 解析:选B 由sin isin r图像可知,同一光线sin r>sin i,即r>i,故r为光线在空气中传播时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BO为入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即光线由B经O到A ‎,折射率n===1.5,故选项B正确,选项A、C、D错误。‎ ‎2.(2015·安徽高考)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入射到棱镜的AB面上,经AB和AC两个面折射后从AC面进入空气。当出射角i′和入射角i相等时,出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偏转的角度为θ。已知棱镜顶角为α,则计算棱镜对该色光的折射率表达式为(  )‎ A.          B. C. D. 解析:选A 当出射角i′和入射角i相等时,由几何知识 ,作角A的平分线,角平分线过入射光线的延长线和出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两法线的交点,如图所示。‎ 可知∠1=∠2=,∠4=∠3= 而i=∠1+∠4=+ 由折射率公式n==,选项A正确。‎ ‎3.(2018·沈阳模拟)如图所示,一玻璃砖的横截面为半圆形,O为圆心,半径为R,MN为直径,P为OM的中点,MN与水平放置的足够大光屏平行,两者间距为d=R,一单色细光束沿垂直于玻璃砖上表面的方向从P点射入玻璃砖,光从弧形表面上某点A射出后到达光屏上某处Q点,已知玻璃砖对该光的折射率为n=。求光束从OM上的P点射入玻璃砖后到达光屏上Q点所用的时间(不考虑反射光,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c)。‎ 解析:完成光路图如图所示,P为OM的中点。‎ 设出射点处的入射角为α,折射角为β 由几何关系知:‎ sin α=,得α=30°‎ PA=Rcos 30°‎ 设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速度为v,传播时间为t1,则:‎ v= 则光线在玻璃砖内传播的时间为t1= 由折射定律得:n= 由图知,AQ= 设光从A到Q所用时间为t2,则:‎ t2= 由以上关系可求得从P到Q的时间为:‎ t=t1+t2=。‎ 答案: 突破点(二) 光的全反射 ‎1.求解光的折射、全反射问题的四点提醒 ‎(1)光密介质和光疏介质是相对而言的,介质A相对于介质B可能是光密介质,而相对于介质C可能是光疏介质。‎ ‎(2)如果光线从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则无论入射角多大,都不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3)光的反射和全反射现象,均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光路均是可逆的。‎ ‎(4)全反射现象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发生变化,即v=。‎ ‎2.解决全反射问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光是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2)应用sin C=确定临界角。‎ ‎(3)根据题设条件,判定光在传播时是否发生全反射。‎ ‎(4)如发生全反射,画出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的临界光路图。‎ ‎(5)运用几何关系或三角函数关系以及反射定律等进行分析、判断、运算,解决问题。‎ ‎[典例] (2016·海南高考)如图,半径为R的半球形玻璃体置于水平桌面上,半球的上表面水平,球面与桌面相切于A点。一细束单色光经球心O从空气中射入玻璃体内(入射面即纸面),入射角为45°,出射光线射在桌面上B点处。测得AB之间的距离为。现将入射光束在纸面内向左平移,求射入玻璃体的光线在球面上恰好发生全反射时,光束在上表面的入射点到O点的距离。不考虑光线在玻璃体内的多次反射。‎ ‎[解析] 当光线经球心O入射时,光路图如图(a)所示。设玻璃的折射率为n ‎,由折射定律有n= 式中,入射角i=45°,r为折射角。‎ ‎△OAB为直角三角形,因此sin r= 发生全反射时,临界角C满足sin C= 光线左移,恰好在玻璃体球面发生全反射时,光路图如图(b)所示。设此时光线入射点为E,折射光线射到玻璃体球面的D点。由题意有∠EDO=C 在△EDO内,根据正弦定理有= 联立以上各式并利用题给条件得OE=R。‎ ‎[答案] R ‎[方法规律] 解答全反射类问题的技巧 ‎(1)解答全反射类问题时,要抓住发生全反射的两个条件。‎ ‎①光必须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②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2)利用好光路图中的临界光线,准确地判断出恰好发生全反射的光路图是解题的关键,且在作光路图时尽量与实际相符。‎ ‎[集训冲关]‎ ‎1.[多选]关于全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可能发生全反射 B.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可能发生全反射 C.光从折射率大的介质射向折射率小的介质时可能发生全反射 D.光从其传播速度大的介质射向其传播速度小的介质时可能发生全反射 解析:选AC 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有可能发生全反射;由n=可知,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越大的介质,折射率越小,传播速度越小的介质,折射率越大,故A、C正确。‎ ‎2.[多选]如图所示是一玻璃球体,其半径为R,O为球心,AB为水平直径。M点是玻璃球的最高点,来自B点的光线BD从D点射出,出射光线平行于AB,已知∠ABD ‎=30°,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则(  )‎ A.此玻璃的折射率为 B.光线从B到D需用时 C.该玻璃球的临界角应小于45°‎ D.若增大∠ABD,光线不可能在DM段发生全反射现象 E.若减小∠ABD,从AD段射出的光线均平行于AB 解析:选ABC 由题图可知光线在D点的入射角为i=30°,折射角为r=60°,由折射率的定义得n=,解得n=,A正确;光线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v==c,由题图知BD=R,所以光线从B到D需用时t==,B正确;若增大∠ABD,则光线射向DM段时入射角增大,射向M点时为45°,而临界角满足sin C==<=sin 45°,即光线可以在DM段发生全反射现象,C正确,D错误;要使出射光线平行于AB,则入射角必为30°,E错误。‎ ‎3.(2017·全国卷Ⅲ)如图,一半径为R的玻璃半球,O点是半球的球心,虚线OO′表示光轴(过球心O与半球底面垂直的直线)。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现有一束平行光垂直入射到半球的底面上,有些光线能从球面射出(不考虑被半球的内表面反射后的光线)。求 ‎(1)从球面射出的光线对应的入射光线与光轴距离的最大值;‎ ‎(2)距光轴的入射光线经球面折射后与光轴的交点到O点的距离。‎ 解析:(1)如图,从底面上A处射入的光线,在球面上发生折射时的入射角为i,当i等于全反射临界角ic时,对应入射光线到光轴的距离最大,设最大距离为l。‎ i=ic①‎ 设n是玻璃的折射率,由全反射临界角的定义有nsin ic=1②‎ 由几何关系有 sin i=③‎ 联立①②③式并利用题给条件,得 l=R。④‎ ‎(2)设与光轴相距的光线在球面B点发生折射时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分别为i1和r1,由折射定律有 nsin i1=sin r1⑤‎ 设折射光线与光轴的交点为C,在△OBC中,由正弦定理有 =⑥‎ 由几何关系有 ‎∠C=r1-i1⑦‎ sin i1=⑧‎ 联立⑤⑥⑦⑧式及题给条件得 OC=R≈2.74R。⑨‎ 答案:(1)R (2)2.74R 突破点(三) 色散现象 ‎1.光的色散 ‎(1)现象: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屏上会形成彩色光带。‎ ‎(2)成因:棱镜材料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对红光的折射率最小,红光通过棱镜后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折射率最大,紫光通过棱镜后的偏折程度最大,从而产生色散现象。‎ ‎2.各种色光的比较 颜 色 红橙黄绿青蓝紫 频率ν 低―→高 同一介质中的折射率 小―→大 同一介质中的速度 大―→小 波长 大―→小 通过棱镜的偏折角 小―→大 临界角 大―→小 双缝干涉时的条纹间距 大―→小 ‎[题点全练]‎ ‎1.(2015·福建高考)如图,一束光经玻璃三棱镜折射后分为两束单色光a、b,波长分别为λa、λb,该玻璃对单色光a、b的折射率分别为na、nb,则(  )‎ A.λa<λb,na>nb      B.λa>λb,naλb,na>nb 解析:选B 一束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折射率小的光偏折较小,而折射率小的光波长较长。所以λa>λb,nan2,α大于某一值 B.n1n2,α小于某一值 D.n1m0,即物体的质量改变了,故经典力学不适用 C.当物体以较小的速度运动时,质量变化十分微弱,经典力学理论仍然适用 D.通常由于物体的速度太小,质量的变化不能被我们感觉到,在分析地球上物体的运动时,不必考虑质量变化 解析:选CD 公式中的m0是物体静止时的质量,A错误;在v远小于光速时,质量的变化不明显,经典力学依然成立,B错误,C、D正确。‎ ‎3.(2016·江苏高考)一艘太空飞船静止时的长度为‎30 m,它以‎0.6c(c为光速)的速度沿长度方向飞行越过地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船上的观测者测得该飞船的长度小于‎30 m B.地球上的观测者测得该飞船的长度小于‎30 m C.飞船上的观测者测得地球上发来的光信号速度小于c D.地球上的观测者测得飞船上发来的光信号速度小于c 解析:选B 飞船上的观测者相对飞船静止,测得飞船的长度为飞船静止时的长度l0=‎30 m,选项A错误;地球上的观测者与飞船有相对运动,测得飞船的长度l=l0<l0,故应小于‎30 m,选项B正确;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即飞船上和地球上的观测者测得的光信号速度都等于c,选项C、D错误。‎ ‎1.[多选]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巧妙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第一次在实验室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图为实验装置简图,M为竖直线状光源,N和O均为有狭缝的遮光屏,P为像屏。现有四种刻有不同狭缝的遮光屏,实验时正确的选择是(  )‎ A.N应选用遮光屏 1    B.N应选用遮光屏 3‎ C.O应选用遮光屏 2 D.O应选用遮光屏 4‎ 解析:选AC 先通过单缝发生单缝衍射,再通过双缝,才能形成相干光发生双缝干涉,再根据像屏P上条纹分布可知,N应选用遮光屏 1,O应选用遮光屏 2,故A、C正确,B、D错误。‎ ‎2.(2016·天津高考)我国成功研发的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堪称隐身飞机的克星,它标志着我国雷达研究又创新的里程碑。米波雷达发射无线电波的波长在1~‎10 m范围内,则对该无线电波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米波的频率比厘米波频率高 B.和机械波一样须靠介质传播 C.同光波一样会发生反射现象 D.不可能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解析:选C 由ν=可知,波长越长,频率越低,故米波的频率比厘米波频率低,选项A错误;无线电波是电磁波,它的传播不须靠介质,选项B错误;无线电波与光波一样具有波的特性,会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现象,选项C正确,选项D错误。‎ ‎3.关于电磁场和电磁波,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均匀变化的电场在它的周围产生稳定的磁场 B.电磁波中每一处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总是互相垂直的,且都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C.电磁波和机械波一样依赖于介质传播 D.只要空间中某个区域有振荡的电场或磁场,就能产生电磁波 解析:选C 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可知,均匀变化的电场在它的周围产生稳定的磁场,A正确;因电磁波中每一处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总是互相垂直的,且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电磁波是横波,B正确;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错误;只要空间中某个区域有振荡的电场或磁场,就在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周围产生同周期变化的磁场,周期性变化的磁场周围产生同周期变化的电场,这样由近及远传播,形成了电磁波,D正确。‎ ‎4.(2016·上海高考)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屏上出现了明暗相间的条纹,则(  )‎ A.中间条纹间距较两侧更宽 B.不同色光形成的条纹完全重合 C.双缝间距离越大条纹间距离也越大 D.遮住一条缝后屏上仍有明暗相间的条纹 解析:选D 据干涉图样的特征可知,干涉条纹特征是等间距、彼此平行,故选项A错误;不同色光干涉条纹分布位置不相同,因此选项B错误;据公式Δx=λ可知,双缝间距d越大,干涉条纹距离越小,故选项C错误;遮住一条缝后,变成了单缝衍射,屏上仍有明暗相间的条纹,故选项D正确。‎ ‎5.如图所示,光源S从水面下向空气斜射一束复色光,在A点分成a、b两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水中a光折射率大于b光 B.在水中a光的速度大于b光 C.a、b光由水中射向空气发生全反射时,a光的临界角较小 D.分别用a、b光在同一装置上做双缝干涉实验,a光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小于b光 解析:选B 由题意可知,两光束的入射角i相同,折射角ra<rb,根据折射定律得到,折射率na<nb,故A错误;由公式v=,分析得知,在水中a光的速度比b光的速度大,故B正确;a光的折射率小,根据临界角公式sin C=,可知a光的临界角较大,故C错误;频率fa<fb,波长λa>λb,根据公式Δx=λ,则知a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大于b光的,故D错误。‎ ‎6.如图所示,市场上有种灯具俗称“冷光灯”,用它照射物品时能使被照物品处产生的热效应大大降低,从而广泛地应用于博物馆、商店等处。这种灯降低热效应的原因之一是在灯泡后面放置的反光镜玻璃表面上镀一层薄膜(例如氟化镁),这种膜能消除不镀膜时玻璃表面反射回来的热效应最显著的红外线。以λ表示红外线的波长,则所镀薄膜的最小厚度应为(  )‎ A.λ         B.λ C.λ D.λ 解析:选B 红外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热效应,当光照射物体时,一般都伴随着大量的红外线。在灯泡后面放置的反光镜玻璃表面上镀一层薄膜(相当于增透膜),当增透膜最小厚度等于红外线在其中传播的波长的时,灯泡发出的红外线射到增透膜后,从增透膜的前后表面反射回来的两束红外线发生干涉,相互抵消,使反射的红外线强度减弱,达到冷光效果。故B正确。‎ ‎7.假设一接近光速运行的高速列车在轨道上运行,列车上的窗户高为h,宽为d,高速列车轨道旁边有一广告牌,广告牌高为H,宽为L。在高速列车上有一观察者甲,另一观察者乙站在高速列车轨道旁边,有关两位观察者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者乙看到车窗高度小于h B.观察者乙看到车窗宽度小于d C.观察者甲看到轨道旁边的广告牌宽度大于L D.观察者甲看到轨道旁边的广告牌高度小于H 解析:选B 根据相对论运动的“尺缩效应”,站在高速列车轨道旁边的观察者乙看到车窗宽度小于d,车窗高度等于h,B正确,A错误;高速列车上的观察者甲看到轨道旁边的广告牌宽度小于L,广告牌高度等于H,C、D错误。‎ ‎8.如图所示,用频率为f的单色光(激光)垂直照射双缝,在光屏的P点出现第3条暗条纹,已知光速为c,则P到双缝S1、S2的距离之差|r1-r2|应为(  )‎ A. B. C. D. 解析:选D 出现第3条暗条纹,说明S1、S2到P点距离之差为×(2n-1)=(2×3-1)=λ,而λ=,所以|r1-r2|=λ=,因而D是正确的。‎ ‎9.(2018·南充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全息照片的拍摄利用了光的衍射原理 B.只有发生共振时,受迫振动的频率才等于驱动力频率 C.高速飞离地球的飞船中的宇航员认为地球上的时钟变慢 D.鸣笛汽车驶近路人的过程中,路人听到的声波频率与该波源的频率相比减小 解析:选C 全息照相利用了激光的频率单一,相干性好的特点,利用了光的干涉现象,故A错误;受迫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发生共振,故B错误;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可知,时间间隔的相对性:t=,可知高速飞离地球的飞船中的宇航员认为地球上的时钟变慢,故C正确;根据多普勒效应可知,鸣笛汽车驶近路人的过程中,路人听到的声波频率与该波源的频率相比增大,故D错误。‎ ‎10.[多选](2018·淮安质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面附近有一高速水平飞过的火箭,地面上的人观察到“火箭长度”要比火箭上的人观察到的短一些 B.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一个偏振片以减弱反射光的强度 C.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声波,频率越高,波长也越长 D.玻璃内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因为光线从气泡中射出的原因 解析:选AB 根据相对论可知,地面附近高速水平飞过的火箭,地面上的人观察到的火箭长度比火箭上的人观察到的要短一些,故A正确;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一个偏振片以减弱玻璃反射的光的强度,故B正确;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声波,波速一定,根据公式v=λf可得,频率越高,波长越短,C错误;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明亮是因为光从玻璃射向气泡时,一部分光在界面上发生了全反射,D错误。‎ ‎11.[多选]某一质检部门为检测一批矿泉水的质量,利用干涉原理测定矿泉水的折射率。方法是将待测矿泉水填充到特制容器中,放置在双缝与荧光屏之间(之前为空气),如图所示,特制容器未画出,通过比对填充后的干涉条纹间距x2和填充前的干涉条纹间距x1就可以计算出该矿泉水的折射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设空气的折射率为1)(  )‎ A.x2x1‎ C.该矿泉水的折射率为 D.该矿泉水的折射率为 解析:选AC 把空气换成矿泉水后,根据v=λf可知,入射光的频率f不变,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减小,波长减小。根据干涉的条纹间距公式Δx=λ可知,对同一个装置来说,波长减小,条纹间距减小,即x2”“=”或“<”)。若实验中红光的波长为630 nm,双缝与屏幕的距离为‎1.00 m,测得第1条到第6条亮条纹中心间的距离为‎10.5 mm,则双缝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mm。‎ 解析:由公式Δx=λ可知,Δx1>Δx2。相邻亮条纹之间的距离为Δx= mm=‎2.1 mm,双缝间的距离d=,代入数据得d=‎0.300 mm。‎ 答案:> 0.300 ‎ ‎4.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实验中,将双缝干涉实验仪按要求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甲所示,并选用缝间距d=‎0.2 mm的双缝屏。从仪器注明的规格可知,像屏与双缝屏间的距离l=‎700 mm。然后,接通电源使光源正常工作。‎ ‎(1)已知测量头主尺的最小刻度是毫米,副尺上有50个分度。某同学调整手轮后,从测量头的目镜看去,第一次映入眼帘的干涉条纹如图乙(a)所示,图乙(a)中的数字是该同学给各暗纹的编号,此时图乙(b)中游标尺上的读数x1=‎1.16 mm;接着再转动手轮,映入眼帘的干涉条纹如图丙(a)所示,此时图丙(b)中游标尺上的读数x2=________ mm。‎ ‎(2)利用上述测量结果,经计算可得两个相邻明纹(或暗纹)间的距离Δx=______ mm;这种色光的波长λ=______ nm。‎ 解析:(1)由游标尺的读数规则可知:x2=(15.0+1×0.02)mm=‎15.02 mm。‎ ‎(2)题图乙(a)中暗纹与题图丙(a)中暗纹间的间隔为6个,故Δx==‎2.31 mm;由Δx=‎ λ可知λ==660 nm。‎ 答案:(1)15.02 (2)2.31 660‎ ‎5.(2018·德州模拟)现有:A毛玻璃屏、B双缝、C白光光源、D单缝、E透红光的滤光片等光学元件。要把它们放在如图甲所示的光具座上组装成双缝干涉装置,用以测量红光的波长。‎ ‎(1)将白光光源C放在光具座的最左端,依次放置其它光学元件,由左至右,表示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为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2)将测量头的分划板中心刻线与某亮条纹的中心对齐,将该亮条纹定为第一条亮条纹,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记为x1。然后同方向转动测量头,使分划板中心刻线与第六条亮条纹中心对齐,此时手轮上的示数如图丙所示,记为x2。则x2=________mm。‎ ‎(3)已知双缝间距d为2.0×10-‎4 m,测得双缝到屏的距离L为‎0.700 m,由计算式λ=__________,求得所测红光波长为________nm。(公式要求按题目所给具体符号填写,计算结果保留整数,1 nm=10-‎9 m)‎ 解析:(1)为获取单色线光源,白色光源后面要有滤光片、单缝、双缝。所以各光学元件的字母排列顺序应为C、E、D、B、A。‎ ‎(2)测第6条亮条纹时,测量头固定刻度读数为‎13.5 mm,可动刻度读数为0.01×‎37.0 mm=‎0.370 mm,所以最终读数为‎13.870 mm。‎ ‎(3)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Δx=λ,又Δx=,所以λ=,测第1条亮条纹时,测量头固定刻度读数为‎2 mm,可动刻度读数为0.01×‎32.0 mm=‎0.320 mm,所以最终读数为‎2.320 mm。Δx== mm=‎2.310 mm。所以计算式λ== m=660 nm。‎ 答案:(1)E D B (2)13.870 (3) 660‎ ‎[阶段综合检测(五)]第十三、十四章验收 选修3-3‎ ‎1.(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的温度升高,每个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都增大 B.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算出该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C.空调机作为制冷机使用时,将热量从温度较低的室内送到温度较高的室外,所以制冷机的工作不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 D.附着层内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时,液体与固体间表现为浸润 E.若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则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均增大 ‎(2)如图所示,固定的绝缘汽缸内有一质量为m的“T”型绝热活塞(体积可忽略),距汽缸底部h0处连接一U形管(管内气体的体积忽略不计),初始时,封闭气体温度为T0,活塞距离汽缸底部为1.5h0,两边水银柱存在高度差,已知水银的密度为ρ,大气压强为p0,汽缸横截面积为S,活塞竖直部分长为1.2h0,重力加速度为g,试问:‎ ‎(ⅰ)初始时,水银柱两液面高度差多大?‎ ‎(ⅱ)缓慢降低汽缸内封闭气体的温度,当U形管水银面相平时封闭气体的温度是多少?‎ 解析:(1)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宏观表现,气体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不是每个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都增大,故A错误;知道气体的摩尔质量和密度,可求出气体的摩尔体积,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可求出每个气体分子占据的空间大小,从而能求出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故B正确;将热量从温度较低的室内送到温度较高的室外,产生了其他影响,即消耗了电能,所以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故C错误;‎ 附着层内分子间距离小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时,液体与固体间表现为浸润,故D正确;若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如图所示,则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均增大,故E正确。‎ ‎(2)(ⅰ)被封闭气体压强p=p0+=p0+ρgh 初始时,液面高度差为h=。‎ ‎(ⅱ)降低温度直至液面相平的过程中,气体先等压变化,后等容变化。‎ 初状态:p1=p0+,V1=1.5h0S,T1=T0‎ 末状态:p2=p0,V2=1.2h0S,T2=?‎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代入数据,得T2=。‎ 答案:(1)BDE (2)(ⅰ) (ⅱ) ‎2.(2018·皖南八校联考)‎ ‎(1)[多选]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液体温度越高,悬浮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剧烈 B.分子间距离为r0时没有作用力,大于r0时只有引力,小于r0时只有斥力 C.液晶的微观结构介于晶体和液体之间,其光学性质会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D.天然石英表现为各向异性,是由于该物质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不规则 E.当人们感觉空气干燥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一定较小 ‎(2)如图所示,某水银气压计的玻璃管顶端高出水银槽液面‎100 cm不变,因上部混有少量的空气使读数不准,当气温为‎27 ℃‎时,实际大气压为76 cmHg,而该气压计读数为70 cmHg。求:‎ ‎(ⅰ)若气温为‎27 ℃‎时,该气压计中水银柱高度为‎64 cm,则此时实际气压为多少cmHg?‎ ‎(ⅱ)在气温为-‎3 ℃‎时,该气压计中水银柱高度变为‎73 cm,则此时实际气压应为多少cmHg?‎ 解析:(1)影响布朗运动的因素是温度和颗粒大小,温度越高、颗粒越小,布朗运动就越明显,故A正确;分子在相互作用的距离内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故B错误;液晶的光学性质随温度、压力、外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选项C正确;天然石英表现为各向异性,是由于该物体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规则,故D错误;在一定气温条件下,大气中相对湿度越小,水蒸发就越快,人们就越感到干燥,故当人们感到干燥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一定较小,故E正确。‎ ‎(2)(ⅰ)根据平衡知识得:‎ 上部混有少量的空气压强为:‎ p1=76 cmHg-70 cmHg=6 cmHg 上部混有少量的空气体积:‎ V1=(‎100 cm-‎70 cm)S=‎30 cm·S 若在气温为‎27 ℃‎时,用该气压计测得的气压读数为64 cmHg,‎ 空气体积:V2=(‎100 cm-‎64 cm)S=‎36 cm·S 气体温度不变,根据玻意耳定律得:p1V1=p2V2‎ 代入数据解得p2=5 cmHg p0′=64 cmHg+5 cmHg=69 cmHg。‎ ‎(ⅱ)T1=273 K+27 K=300 K V3=(‎100 cm-‎73 cm)S=‎27 cm·S T3=273 K-3 K=270 K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C得:= 代入数据解得:p3=6 cmHg p0″=73 cmHg+6 cmHg=79 cmHg。‎ 答案:(1)ACE (2)(ⅰ)69 cmHg (ⅱ)79 cmHg ‎3.(2018·清远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一模)‎ ‎(1)[多选]布朗运动是生物学家布朗首先发现的物理现象,成为分子动理论和统计力学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就是小颗粒分子的运动 B.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不停地无规则互相碰撞是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 C.在尽量排除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如振动、液体对流等),布朗运动依然存在 D.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与颗粒大小、温度有关 E.布朗运动说明了小颗粒周围液体或气体分子是运动的 ‎(2)如图所示,A、B是放置在水平面上的两个形状相同的汽缸,其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在B汽缸左端有无摩擦滑动的活塞,它的厚度可忽略,A、B之间有一个体积不计的细管联通,K为阀门,A汽缸和细管是导热材料制成的,B汽缸是绝热材料制成的。开始时阀门关闭,A、B汽缸内分别密闭压强为2p0和p0的两种理想气体,气体温度和环境温度均为T0,打开阀门K后,活塞向右移动的距离并达到平衡(此过程环境温度不变)。求:‎ ‎(ⅰ)A汽缸内气体的压强;‎ ‎(ⅱ)B汽缸内气体的温度。‎ 解析:(1)布朗运动是固体颗粒的运动,为宏观运动,不是单个分子的运动,故A错误。悬浮小颗粒受到周围液体分子的无规则碰撞,若各个方向的碰撞效果不平衡,就导致了小颗粒的布朗运动,故B错误。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可以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布朗运动始终是存在的,故C正确。温度越高,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布朗运动也就越明显,故D正确。布朗运动说明了小颗粒周围的液体或气体分子是运动的,故E正确。‎ ‎(2)(ⅰ)打开阀门K后,A汽缸内气体等温膨胀,‎ 有2p0LS=pAS 解得A汽缸内气体的压强pA=p0。‎ ‎(ⅱ)打开阀门K后,B汽缸内气体绝热压缩,平衡后的气体压强为pB=pA=p0‎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 解得B汽缸内气体的温度TB=T0。‎ 答案:(1)CDE (2)(ⅰ)p0 (ⅱ)T0‎ 选修3-4‎ ‎1.(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红外摄影可以不受天气(阴雨、大雾等)的影响,因为红外线比可见光波长,更容易绕过障碍物 B.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时,往往在镜头前加一个偏振片以增加透射光的强度 C.紫光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可能大于红光双缝干涉条纹间距 D.我们在地球上接收到来自遥远星球的光波的波长变长,可以判断该星球正在离我们远去 E.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干涉现象引起的 ‎(2)如图所示,某种透明物质制成的直角三棱镜ABD,光在透明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为2.4×‎108 m/s,一束光线在纸面内垂直AB面射入棱镜,发现光线刚好不能从AD面射出,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0×‎108 m/s,sin 53°=0.8,cos 53°=0.6,求:‎ ‎(ⅰ)透明物质的折射率和直角三棱镜∠A的大小;‎ ‎(ⅱ)光线从BD面首次射出时的折射角α。(结果可用α的三角函数表示)‎ 解析:(1)红外线波长长,容易发生衍射,容易绕过障碍物,选项A正确。偏振片的作用是减弱反射光的强度,选项B错误。双缝干涉条纹的间距不但与波长有关,还与双缝间距及双缝到光屏的距离有关,若装置不同则结果不同,选项C正确。接收到的波长变长,说明频率变小,根据多普勒效应,可知在远离波源,选项D正确。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选项E错误。‎ ‎(2)(ⅰ)由折射率与光速间的关系:n= 解出透明物质的折射率n=1.25‎ 由题意可知,光线从AB面垂直射入,恰好在AD面发生全反射,光线从BD面射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设该透明物质的临界角为C,由几何关系可知:‎ sin C= 解得:∠C=∠A=53°。‎ ‎(ⅱ)由几何关系知:β=37°‎ 由折射定律知:n= 解得:sin α=。‎ 答案:(1)ACD (2)(ⅰ)1.25 53° (ⅱ)sin α= ‎2.(1)[多选]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中实线所示,t=0.1 s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波源不在坐标原点O,P是传播介质中离坐标原点xP=‎2.5 m处的一个质点。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P的振幅为‎0.1 m B.波的频率可能为7.5 Hz C.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50 m/s D.在t=0.1 s时刻与P相距‎5 m处的质点一定沿x轴正方向运动 E.在t=0.1 s时刻与P相距‎5 m处的质点可能是向上振动,也可能是向下振动 ‎(2)如图甲所示,在平静的水面下深d处有一个点光源S,它发出的是两种不同颜色的a光和b光,在水面上形成了一个被照亮的圆形区域,该区域的中间为由a、b两种单色光所构成的复色光的圆形区域,其半径为R,周边为环状区域,其宽度为ΔL,且为a光的颜色,如图乙所示,则:两种单色光的折射率na和nb分别是多少?‎ 解析:(1)质点P的振幅即波的振幅,为‎0.1 m,故A正确。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Δt=nT+,周期为T= s,频率为f=== Hz,(n=0,1,2,3,…),所以波的频率可能为2.5 Hz,12.5 Hz,不可能为7.5 Hz,故B错误。波速为v=λf=4× m/s=(40n+10) m/s,所以当n=1时,v=‎50 m/s,故C正确。在t=0.1 s时刻与P相距‎5 m处的质点只能上下振动,不可能沿x轴正方向运动,故D错误。由于波传播的周期性,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t=0.1 s时刻与P相隔‎5 m处的质点与P点相距‎1 m的质点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即距原点为‎3.5 m或‎1.5 m的质点的振动情况相同;据虚线波形图和波向右传播可知,x=‎3.5 m处的质点沿y轴正方向,即与P相距‎5 m处的质点也一定向上振动;x=‎1.5 m处的质点沿y轴负方向,即与P相距‎5 m处的质点也一定向下振动,故E正确。‎ ‎(2)作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由全反射规律可得:sin C=,‎ 可得n=,‎ 由几何知识:sin Cb=,‎ 则nb= sin Ca=,‎ 则na=。‎ 答案:(1)ACE (2)  ‎3.(2018·武汉模拟)(1)[多选]如图所示,实线为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一束蓝光从空气中的A点沿AO1方向(O1点在分界面上,图中O1点和入射光线都未画出)射向水中,折射后通过水中的B点。图中O点为A、B连线与分界面的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1点在O点的右侧 B.蓝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时,速度变小 C.若沿AO1方向射向水中的是一束紫光,则折射光线有可能通过B点正下方的C点 D.若沿AO1方向射向水中的是一束红光,则折射光线有可能通过B点正上方的D点 E.若蓝光沿AO方向射向水中,则折射光线有可能通过B点正上方的D点 ‎(2)如图所示实线是一列简谐横波在t1=0时刻的波形,虚线是这列波在t2=0.5 s时刻的波形。‎ ‎(ⅰ)若这列波的周期T符合:3T<t2-t1<4T,求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多大;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多大;‎ ‎(ⅱ)若波速大小为‎74 m/s,波速方向如何。‎ 解析:‎ ‎(1)光由空气中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如图所示,所以O1在O点的左侧,A选项错误;由n=知,蓝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变小,B选项正确;若沿AO1方向射向水中的是一束紫光,而紫光的折射率大于蓝光的折射率,折射角减小,则光线有可能通过B点正下方的C点,C选项正确;若沿AO1方向射向水中的是一束红光,而红光的折射率小于蓝光的折射率,折射角增大,则折射光线有可能通过B点正上方的D点,D选项正确;若蓝光沿AO方向射向水中,则折射光线有可能通过B点正下方的C点,故E选项错误。‎ ‎(2)(ⅰ)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时,传播距离Δx满足 Δx=kλ+λ(k=0,1,2,3,…)‎ 由Δt=,波速v=知 传播时间满足Δt=kT+T(k=0,1,2,3,…)‎ 由3T<t2-t1<4T,可知k=3‎ 故Δt=3T+T,解得T= s,‎ 由波形图知λ=‎‎8 m 解得v=‎54 m/s。‎ 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时,传播距离Δx满足 Δx=kλ+λ(k=0,1,2,3,…),由波速v=,知 传播时间满足Δt=kT+T(k=0,1,2,3,…)‎ 由3T<t2-t1<4T,可知k=3,‎ 故Δt=3T+T,解得T= s,‎ 由λ=‎8 m,‎ 解得v=‎58 m/s。‎ ‎(ⅱ)波速大小为‎74 m/s时,波在Δt时间内传播的距离为Δx=vΔt=74×‎0.5 m=‎37 m=4λ+λ 所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答案:(1)BCD (2)(ⅰ)‎54 m/s ‎58 m/s (ⅱ)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