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 作业 选择题(1~7题为单项选择题,8~14题为多项选择题)‎ ‎1.(2018·天津卷·1)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于2017年8月28日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可以为诸多领域的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先进的研究平台。下列核反应中放出的粒子为中子的是(  )‎ A.N俘获一个α粒子,产生O并放出一个粒子 B.Al俘获一个α粒子,产生P并放出一个粒子 C.B俘获一个质子,产生Be并放出一个粒子 D.Li俘获一个质子,产生He并放出一个粒子 解析: 根据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各选项核反应方程如下:‎ A错:N+He→O+H B对:Al+He→P+n C错:B+H→Be+He D错:Li+H→He+He 答案: 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a衰变为Rn要经过1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 B.U+n→Ba+Kr+3n此方程是核裂变方程 C.He+Be→C+X此方程中X是质子 D.H+H→n+Y此方程中Y是质子 解析: 设经过x次α衰变、y次β衰变,则由226-222=4x,88-2x+y=86,解得x=1,y=0,故A错误;裂变是质量较重的核裂变为质量中等的核,则U+n→Ba+Kr+3n是核裂变方程,故B正确;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知:X为n,即为中子,故C错误;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知:Y为He,即为氦核,故D错误。‎ 答案: B ‎3.(2018·湖北黄冈二模)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束传播的光,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B.光子与光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光波与机械波是同样的一种波 C.光的波长越短,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长,其粒子性越显著 D.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解析: 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于性,个别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波动性,不能说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故A错误;光子是电磁波,而光电子的本质是电子,它们不是同样的一种粒子,光波与机械波也不是同样的一种波,故B错误;光的波长越长,光的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光的粒子性越显著,故C错误;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所以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而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D正确。‎ 答案: D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无论入射光的频率多么低,只要该入射光照射金属的时间足够长,也能产生光电效应 B.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由离核较远的轨道自发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的过程中,最多放出4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铀原子核内的某一核子与其他核子间都有核力作用 D.质子、中子、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释放的能量是(2m1+2m2-m3)c2‎ 解析: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Ekm=hν-W0,可知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才能发生光电效应,与入射的时间无关,选项A错误;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最多可释放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选项B错误;核力只存在于相邻的核子之间,所以核内的某一核子与其他核子间不一定有核力作用,选项C错误;质子、中子、α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一个α粒子,释放的能量是(2m1+2m2-m3)c2,选项D正确。‎ 答案: D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子的衍射现象说明实物粒子也具有粒子性 B.裂变物质体积小于临界体积时,链式反应不能进行 C.原子核内部一个质子转化成一个中子时,会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 D.U的半衰期约为7亿年,随地球环境的变化,半衰期可能变短 解析: 电子是实物粒子,其衍射现象说明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故A错误;要发生链式反应要求反应物的体积达到临界体积,故B正确;原子核内部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时,同时释放一个电子,故C错误;半衰期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无关,故D错误。‎ 答案: B ‎6.H的质量是3.016 050 u,质子的质量是1.007 277 u,中子的质量是1.008 665 u。1 u相当于931.5 MeV的能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为氚核时,吸收的能量为7.97 MeV B.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为氚核时,释放的能量为7.97 MeV C.氚核的结合能为2.66 MeV D.氚核的比结合能为7.97 MeV 解析: 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氚核的核反应方程式是H+2n→H,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为mP+2mn=1.007 277 u+2×1.008 665 u=3.024 607 u ,反应后氚核的质量为m1=3.016 050 u,则此核反应过程中质量亏损为Δm=3.024 607 u-3.016 050 u=0.008 557 u,因反应前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的总质量,故此核反应为释放能量的反应,释放的能量为ΔE=Δm×931.5 MeV=0.008 557×931.5 MeV=7.97 MeV,选项A错误,B正确;氚核的结合能为ΔE=7.97 MeV,它的比结合能为=2.66 MeV,选项C、D错误。‎ 答案: B ‎7.‎ 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现有一群处于n=3能级的激发态的氢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B.波长最长的光是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产生的 C.发出的光子的最小能量为12.09 eV D.处于该能级的氢原子至少需吸收1.51 eV能量的光子才能电离 解析: 一群处于n=3能级的激发态的氢原子能发出C=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A错误;由辐射条件知氢原子由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辐射出的光子频率最大,波长最小,B错误;发出的光子的最小能量为E3-E2=1.89 eV,C错误;n=3能级对应的氢原子能量是-1.51 eV,所以处于该能级的氢原子至少需吸收1.51 eV能量的光子才能电离,故D正确。‎ 答案: D ‎8.‎ 如图所示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经典再现,用放射性元素发出的α粒子轰击金箔,用显微镜观测在环形荧光屏上所产生的亮点,关于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及实验装置的设计思想,有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卢瑟福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与组成,试图有新的发现与突破 B.之所以设计成环形荧光屏,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穿不过而反弹回来 C.整个装置封闭在玻璃罩内,且抽成真空,是为了避免粒子与气体分子碰撞而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D.采用金箔的原因是金的化学性质稳定,避免粒子与金箔发生化学反应 解析: 汤姆孙提出了枣糕式原子模型,卢瑟福为了验证汤姆孙原子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与组成,设计了该实验,A正确;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穿不过而反弹回来,所以将荧光屏设计成环形,B正确;将装置放置在接近真空的环境中,是因为α粒子的电离能力较强,在空气中运动的距离短,C错误;采用金箔的原因是因为金的质量大,延展性好,故D错误。‎ 答案: AB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 B.原子核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C.核泄漏事故污染物Cs137能够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辐射,其核反应方程式为Cs→Ba+x,可以判断x为电子 D.一个氢原子处在n=4的能级,当它跃迁到较低能级时,最多可发出3种频率的光子 解析: 光子像其他粒子一样,不但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故A正确;原子核比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故B错误;根据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知,x的电荷数为-1,质量数为0,可知x为电子,故C正确;一个氢原子处在n=4的能级,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最多可以发出4→3,3→2,和2→1三种频率的光子,故D正确。‎ 答案: ACD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碘131的半衰期大约为8天,三个月后,碘131就只剩下约为原来的 B.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深入地揭示了光的粒子性的一面。前者表明光子具有能量,后者表明光子除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C.铀235裂变的方程可能为U→Cs+Rb+10n D.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一个光子跃迁到激发态,再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光子的频率一定不大于入射光子的频率 解析: 衰变后剩余的原子核数N=N0,碘131经过3个月衰变后剩余的原子核约为原来的,A项正确;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且光电效应说明光子具有能量,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子具有动量,B项正确;铀235裂变需要高速运动的中子撞击,反应方程的左边要有中子,C项错误;因为吸收光子的能量与氢原子跃迁的两个能级差相等,所以当氢原子自发地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光子的能量只能等于或小于吸收光子的能量,因此,辐射光子的频率只能等于或小于吸收光的频率,D项正确。‎ 答案: ABD ‎11.太阳内部发生的核反应主要是轻核的聚变,太阳中存在的主要元素是氢,氢核的聚变反应可以看作是4个氢核(H)结合成1个氦核(He)。下表中列出了部分粒子的质量(1 u相当于931.5 MeV的能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粒子名称 质子p α粒子 电子e 中子n 质量/u ‎1.007 3‎ ‎4.001 5‎ ‎0.000 55‎ ‎1.008 7‎ A.核反应方程式为4H→He+2e B.核反应方程式为4H→He+2e C.4个氢核结合成1个氦核(He)时的质量亏损约为0.026 6 u D.4个氢核聚变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约为24.8 MeV 解析: 根据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判断A正确,B错误;反应过程中的质量亏损Δm=4mp-mα-2me=0.026 6 u,故该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ΔE=Δm×931.5 MeV=24.8 MeV,故选项C、D正确。‎ 答案: ACD ‎12.‎ 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若用能量为12.75 eV的光子去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则(  )‎ A.有的氢原子能从基态跃迁到n=3的激发态上去 B.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n=4的激发态上去 C.氢原子最多能发射3种波长不同的光 D.氢原子最多能发射6种波长不同的光 解析: 由氢原子的能级图得到n=4的激发态与基态的能级差为ΔE=E4-E1=-0.85 eV-(-13.6 eV)=12.75 eV,所以用能量为12.75 eV的光子去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氢原子能从基态跃迁到n=4的激发态上去,不能从基态跃迁到n=3的激发态上去,故A错误,B正确;氢原子吸收光子的能量跃迁到n=4的激发态后,向低能级跃迁时,任意两个能级之间发生一次跃迁,共发射C=6种波长不同的光,故C错误,D正确。‎ 答案: BD ‎13.受日本福岛核泄漏的影响,中国内地部分地区在空气中相继检测出极微量人工核素碘131、铯137等。已知碘131(即I)的半衰期为8天,则下列有关福岛核泄露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反应堆发生的是轻核聚变反应 B.20个放射性核素碘131(即I),经过8天后,未衰变的个数不一定是10个 C.4月份以后,随着气温升高、风力增强,碘131(即I)的半衰期会逐渐减小 D.碘131(即I)衰变放出的γ射线是原子核受激产生的 解析: 核反应堆发生的是重核裂变反应,选项A错误;因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的统计意义,对少量原子核不适用,故20个放射性核素碘131(即I),经过8天后,未衰变的个数不一定是10个,选项B正确;半衰期与外部因素无关,选项C错误;碘131(即I)衰变放出的γ射线是原子核受激产生的,选项D正确。‎ 答案: BD ‎14.(2018·江西南昌二模)用甲、乙两种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做光电效应实验,发现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普朗克常量为h,被照射金属的逸出功为W0,遏止电压为Uc,电子的电荷量为e,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光的强度大于乙光的强度 B.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 C.甲光照射时产生的光电子初动能均为eU D.乙光的频率为 解析: 根据光的强度越强,则光电子数目越多,对应的光电流越大,即可判定甲光的强度较大,故A正确;根据eUc=Ek=hν-W0,由于Uc相同,因此两种光的频率相等,故B错误;由图可知,遏止电压为Uc,可知甲光照射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Uc,而不是均为eUc,故C错误;由光电效应方程mv=eUc=hν-W0,得乙光的频率:ν=,故D正确。‎ 答案: A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