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质点的直线运动-备战2021年高考物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1 质点的直线运动-备战2021年高考物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专题 01 质点的直线运动 易错综述 一、对物理量概念的理解不清 1.对一物理量,应确定其是矢量还是标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解题时,要注意给出的物理量所对 应的时刻、位置和时间、位移,要注意要求的结果是矢量还是标量,矢量应给出方向。 2.区分名称相似的概念,如(瞬时)速度、(瞬时)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速度变化量、速度 变化率、加速度的关系。 二、物理规律和公式的使用 1.运动学公式:速度时间公式 0v v at  ,位移时间公式 2 0 1 2x v t at  ,速度位移公式 2 2 0 2v v ax  , 均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即 a=C 的运动,包括中间发生往返过程的运动。 2.运动学公式在使用前,首先应规定正方向,反向要前加负号。 3.平均速度公式 0 2 v vv  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导出公式,其他运动形式未必适用。 4.对变加速直线运动,有时对一过程可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平均加速度,也能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作出 运动图象进行分析。 三、运动图象问题的常见错误 1.看错坐标系的横、纵坐标的物理量,导致对图象的坐标、截距、斜率等的分析错误。 2.对坐标正负的理解出现问题,不能区分图象中方向的正负和加速减速的正负;v–t 图象中对图线与 时间轴所围面积的理解不当,会错误地计算图线与 v 轴所围的面积;当 v–t 图线经过 t 轴时,对总位移的计 算和理解不清,不能认识到 t 轴上下的面积代表相反方向的位移。 3.不能进行两个运动图象之间的转化。 4.不能根据运动学公式分析特殊的运动学图象。 四、临界条件和多解问题 1.追及相遇问题多临界条件就是速度相等,但可能对应的情况是距离最大或最小。 2.刹车问题中临界条件是减速到零的情况,此后若车就此停止,则位移不变。 3.竖直上抛运动中加速度始终不变,出现的多解情况,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打点计时器及纸带的分析问题 1.分不清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的结构、所用电源的区别。 2.混淆打点计时器实际打出的计时点和为实验目的选出的计数点,计算错误打点间隔。 3.不理解逐差法公式 2( )m nx x m n aT   , 2x aT  中 xi、Δx 和 T 的实际意义。 易错展示 易错点一 描述运动的几组概念 典例分析 (2018·浙江杭州命题预测)如图所示是一架正在进行航拍的四旋翼无人飞机。则下列情况下能将无 人飞机看作质点的是 A.调整无人机在空中飞行的姿态 B.调整无人机上摄像镜头的方向 C.增大无人机旋翼的转速 D.地面观察者观察无人机在空中的位置 本题选错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正确理解质点的概念,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两种情况是:(1)物 体的形状、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2)物体的运动为平动。本题易错选 B,即考虑到情况(2), 但忽略了情况(1)。 在调整无人机在空中飞行的姿态时,或者调整无人机上摄像镜头的方向时,或者增大无人机 旋翼的转速时,无人机的大小都不能忽略,不能看作质点;而地面观察者观察无人机在空中的位置时,无 人机的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可看作质点,故选项 ABC 错误,D 正确。答案:D。 1.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在 5 s 时指的是物体在 5 s 末这一时刻 B.物体在 5 s 内指的是物体在 4 s 末到 5 s 末这 1 s 的时间 C.物体在第 5 s 内指的是物体在 4 s 末到 5 s 末这 1 s 的时间 D.第 4 s 末就是第 5 s 初,指的是时刻 易错点二 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典例分析 (2018·甘肃省玉门一中)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物体相对同一位置的位移图象,它们向同一方 向开始运动,则在时间 t0 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平均速度相等 B.甲的平均速度最大 C.它们的平均速率相等 D.乙的平均速度最小 平均速度的定义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而瞬时速度对应时刻,不能直接对某过程内的瞬时速 度求平均值。 平均速度定义式 xv t  ,其中 x 代表位移。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等时间 t0 内运动走过的位移相 等,所以三者的平均速度相等,故 A 正确,BD 错误;平均速率的公式是 sv t  ,其中 s 是走过的路程,从 图象上可以看出在相同时间 t0 内的路程关系 s s s 甲 乙 丙 ,所以甲的平均速率较大,而乙和丙的平均速率相 等,故 C 错误。答案:A。 1.下列关于速度和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速度是矢量,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B.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C.汽车以速度 v1 经过某路标,子弹以速度 v2 从枪口射出,两速度均为平均速度 D.平均速度的大小就是平均速率 易错点三 运动图象的理解 典例分析 (2018·湖北鄂东南市范高中)两个质点 A、B 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从同一位置沿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 其运动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对 A、B 运动情况的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在 6 s 末,质点 A 的加速度大于质点 B 的加速度 B.在 0~12 s 时间内,质点 A 的平均速度为 7 6 ms C.质点 A 在 0~9 s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质点 B 在 0~3 s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D.在 12 s 末,A、B 两质点相遇 v–t 图中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速度突然减小,不代表开始反向运动;速度图象与时间轴 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时间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沿正方向的位移,时间轴下方的面积表示沿负方向的位移。 根据 v–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绝对值越大,加速度越大,可知质点 A 在 s 末 的加速度是 1 3 m/s2,质点 B 在 6 s 时末的加速度是 24 3 1 m/s12 3 9Ba   ,所以 A 的加速度较大,故 A 正确; 在 0~12 s 时间内,质点 A 的位移为 1 6 1 4m 3 m 10.5 m2 2x      ,平均速度为 10.5 7m/s m/s12 8 xv t    , 故 B 错误;质点 A 在 0~9 s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1 6 m 3 m2Ax   ,质点 B 在 0~3 s 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1 3 3 m 6 m2Bx    ,故 C 错误;在 12 s 末,A、B 两质点相距的距离等于它们的位移之差,为 1 3 3 4 1 6 1 43 9 m 3 m 27 m2 2 2 2B As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故 D 错误。答案:A。 1.甲、乙、丙三个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其中质点丙的图线为顶点在原点、 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质点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大小相等 B.甲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两者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C.在 t=5 s 时甲、乙两质点相距最近 D.丙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易错点四 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处理直线运动问题 (2018·湖北武汉月考)t=0 时,将小球 a 从地面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上抛,t=0.3 s 时,将小球 b 从地 面上方某处静止释放,最终两球同时落地。a、b 在 0~0.6 s 内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 速度 g=l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 a 抛出时的速率为 12 m/s B.小球 b 释放的高度为 0.45 m C.t=0.6 s 时,a、b 之间的距离为 2.25 m D.从 t=0.3 s 时刻开始到落地,a 相对 b 匀速直线运动 本题只要明白了图象的意义就可以很快解出正确答案。 由 v–t 图象可知,a 球经 0.6 s 到达最高点,则抛出时的速率为 0 10 6 m/s 6 m/sav gt    , 选项 A 错误;两球同时落地,则小球 b 落地的时间为 tb=1.2 s–0.3 s=0.9 s,则小球 b 释放的高度为 2 21 1 10 0.9 m 4.05 m2 2b bh gt     ,选项 B 错误;t=0.6 s 时,a 到达最高点,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2 1 1 10 0.6 m 1.8 m2ah     ;b 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214.05 m 10 0.3 m 3.6 m2     ,此时 ab 之间的距 离为 1.8 m,选项 C 错误;从 t=0.3 s 时刻开始到落地,两物体的加速度相同,则 a 相对 b 匀速直线运动,选 项 D 正确。答案:D。 1.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以后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匀加速后 匀减速运动,丙车先匀减速后匀加速运动,它们经过下一路标时的速度又相同,则 A.甲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B.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C.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D.三车同时到达下一个路标 易错点五 刹车类问题 (2018·福建厦门)酒后驾车严重威胁公共交通安全。若将驾驶员从视觉感知前方危险到汽车开始制 动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将反应时间和制动时间内汽车行驶的总距离称为感知制动距离。科学研究发现, 反应时间和感知制动距离在驾驶员饮酒前后会发生明显变化。一般人正常驾车的反应时间为 t0=0.5 s,在一 次酒驾的测试中,志愿者少量饮酒之后驾车以 v1=72 km/h 的速度在试验场水平路面上沿直线做匀速运动, 从发现制动信号到最终停下来,其整个感知制动距离为 s=53 m。通过查阅志愿者所驾车型资料,得知该汽 车从 v2=28 m/s 制动减速到零所需时间为 t2=3.5 s,求: (1)该汽车制动过程中的加速度 a 的大小? (2)饮酒之后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是多少? 分析清楚本题的运动过程,就可以完美解题。 (1)汽车的加速度大小: 2 2 va t  28 m / sa  (2) 1 72 km / h 20 m / sv   设物体的制动距离为 s1,则 2 1 12v as 1 25 ms  反应距离为 2 1s s s  2 28 ms  设志愿者反应时间为 t1 则 2 1 1s v t 解得: 1 1.4 st  1.汽车原以 20 m/s 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关闭发动机而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大小为 4 m/s2,则它关闭发动机后经过 6 s 内的位移大小为 A.8 m B.20 m C.40 m D.50 m 易错点六 竖直上抛运动中的多解问题 (2018·北京八十中)自然界中某个量 D 的变化量 ΔD ,与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 Δt 的比值 Δ Δ D t ,叫 做这个量 D 的变化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 D 表示某质点做平抛运动的速度,则 Δ Δ D t 是恒定不变的 B.若 D 表示某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动量,则 Δ Δ D t 是恒定不变的 C.若 D 表示某质点做竖直上抛运动离抛出点的高度,则 Δ Δ D t 一定变大。 D.若 D 表示某质点的动能,则 Δ Δ D t 越大,质点所受外力做的总功就越多 不理解题意导致本题错解。 若 D 表示某质点做平抛运动的速度,则 Δ Δ D t 表示加速度,恒定不变,故 A 正确;若 D 表示某 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动量,则 Δ Δ=Δ Δ D vm mat t  ,表示向心力,大小不变,方向不断改变,故 B 错误;若 D 表示某质点做竖直上抛运动离抛出点的高度,则 Δ Δ D t 表示平均速度,平均速度在减小,故 C 错误;若 D 表示某质点的动能,则 Δ Δ D t 所受外力的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不是做功的多少,故 D 错误。答案:A。 1.氢气球用绳子系着一个重物,以 10 m/s 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当重物到达离地面 40 m 的高度时,绳子 突然断开,重物从绳断开到落地所经历的时间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2) A.2 s B. 2 2 s C.4 s D.5 s 易错点七 追及相遇中的临界条件 (2018·安徽 A10 联盟)t=0 时,甲、乙两车同时同向行驶,其位移时间图象分别为图中直线甲和曲线 乙。已知乙车的加速度恒定,且大小为 4 m/s²,t=3 s 时,直线甲和曲线乙刚好相切,则 t=0 时甲车和乙车的 距离为 A.16 m B.18 m C.20 m D.22 m 错误原因主要是对追及相遇的判断条件(速度相等时是否能追上或反超)不清楚。 由图可知,甲车的速度为 1 Δ 16 4 4 m/sΔ 3 xv t    ,3 s 时,直线甲和曲线乙刚好相切,即此时 乙车的速度 2 4 m/sv  ,由图可知乙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即 24 m/sa   ,设乙车的初速度为 0v ,由 2 0v v at  ,得 0 16 m/sv  ,由图可知甲车的位移为 1 12 mx  ,乙车的位移为 0 2 2 16 4 3 30 m2 2 v vx t     , t=3 s 时,甲车和乙车到达同一位置,则 2 1Δ 18 mx x x   ,答案:B。 1.入冬以来,雾霾天气频发,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平常高出许多,保证雾霾中行车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在雾天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两汽车同向匀速行驶,乙在前,甲在后。某时刻两车司机听到警笛提示, 同时开始刹车,结果两车刚好没有发生碰撞。图示为两车刹车后匀减速运动的 v–t 图象,以下分析正确 的是 A.甲刹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0.5 m/s2 B.两车刹车后间距一直在减小 C.两车开始刹车时的距离为 87.5 m D.两车都停下来后相距 12.5 m 易错点八 纸袋问题的处理 (2018·江苏苏州高新区一中)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了一条纸带,已知计时器 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0.02 s,他按打点先后顺序每 5 个点取 1 个计数点,得到了 O、A、B、C、D 等几个计数 点,如图所示,用刻度尺量得点 A、B、C、D 到 O 点的距离分别为 x1=1.50 cm,x2=3.40 cm,x3=5.70 cm, x4=8.40 cm.由此可知,打 C 点时小车的速度 v 大小和小车的加速度 a 大小分别为为 A.v=0.25 m/s、a=0.4 m/s2 B.v=0.25 m/s、a=1.9 m/s2 C.v=1.25 m/s、a=0.4 m/s2 D.v=1.25 m/s、a=10 m/s2 此题选错的主要原因是把重力加速度 g 作为运动的加速度直接使用了,实验题中一般用运动 学方法计算速度和加速度,而动力学涉及的量往往作为探究的物理量而不在计算过程中使用,只是作为数 据对比使用。 由于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0.02 s,他按打点先后顺序每 5 个点取 1 个计数点,所以相邻两 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1 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4 2 0.25 m/s2 2 BD C x x xv T T   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Δx=aT2 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 x3–x1=2a1T2;x4–x2=2a2T2,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两个加速度取平均值,得:a= 1 2 (a1+a2), 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4 3 2 1 24 x x x x T    ,整理: 24 2 2 2 2 0.4 m/s 4 4 BD OBx x x x xa T T      。答 案:A。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获得如图所示的纸带,A、B、C、D、E、F、G 为计数点, 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T, 1x 、 2x 、 3x 、 4x 、 5x 、 6x 分别为 AB、BC、CD、DE、EF、FG 间的距 离,下列可用来计算打 D 点时小车速度的表达方式有 A. 3 4x x T  B. 2 3 4 5 4 x x x x T    C. 3 4 4 x x T  D. 3 4 2 x x T  一、物理量概念辨析 物理量 表示方法 大小 方向 状态或过程 位置 空间中的点、坐标(x,y,z) — — 状态量 位移 两个位置间的线段 线段长度 矢量 过程量 路程 两个位置间的运动轨迹 轨迹长度 标量 过程量 时刻 时间轴上的点、坐标 t — — 状态量 时间(间隔) 时间轴上两时刻间的距离 t2–t1 标量 过程量 (瞬时)速度 极短时间内的位移 Δt→0,v= x t   矢量 状态量 (瞬时)速率 速度的大小 |v| 标量 状态量 平均速度 某时间内的位移 v = 2 1 2 1 x x t t   矢量 过程量 平均速率 某时间内的路程 v = 2 1 s t t 标量 过程量 加速度 极短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 Δt→0,a= v t   矢量 状态量 二、常用运动学公式 1.定义式: xv t   , va t   , xv t  2.匀变速直线运动: 0v v at  , 2 0 1 2x v t at  , 2 2 0 2v v ax  , 0 2 v vv  3.三个基本运动学公式之间并不独立,可以相互推导,对某过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列式联立求解时, 要注意避免无效列式。 三、竖直方向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竖直下落的运动。 2.仅在重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在规定正方向后,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皆可适用。 3.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从开始抛出到最高点为匀减速直线运动,从最高点回到抛出点为匀加速直线 运动,两过程的加速度大小相等、位移相等,故两段运动以最高点为分界具有对称性。 四、运动图象的分析 1.一看“轴”:先要看清两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图象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二看“线”:图象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如在 v–t 图象和在 x–t 图象中倾斜的直线分别表示 匀变速运动和匀速运动。 3.三看“斜率”:x–t 图象中斜率表示速度,v–t 图象中斜率表示加速度。 4.四看“面积”:即图线和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如 v–t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x–t 图线与时间 轴所围面积无意义,a–t 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速度变化量。 5.五看“截距”:截距一般表示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如 t=0 时的位移或速度。 6.六看“特殊点”:例如交点、拐点(转折点)等。如 x–t 图象的交点表示相遇,v–t 图象的交点表示速 度相等,可能对应临界情况。 1.(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考)在一次爬山比赛中。某人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沿原路返回到山脚。 上山的平均速率为 v1,下山的平均速率为 v2,则此人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的大小和平均速率是 A. 1 2 2 v v , 1 2 2 v v B. 1 2 2 v v , 1 2 1 2 2v v v v C.0, 1 2 1 2 v v v v   D.0, 1 2 1 2 2v v v v 2.(2018·山西太原五中)如图所示为甲、乙两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 A.甲、乙两质点会相遇,但不在 1 s 时相遇 B.甲、乙两质点在 1 s 时相距 4 m C.甲、乙两质点在第 1 s 内运动方向相反 D.在 5 s 内两质点速度方向一直不同 3.(2018·启慧全国大联考)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同一车道行驶,甲在前乙在后,突然出现紧急情况,甲乙 两车同时刹车,刚开始刹车时两车相距 18 m,刹车过程中两车的 v–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 是 A.在 t=2 s 时刻乙车与甲车发生追尾事故 B.在 t=2 s 时刻之前乙车与甲车发生追尾事故 C.甲乙两车不会追尾,在 t=2 s 时刻两车相距最近距离为 8 m D.甲乙两车会在甲车停止之后发生追尾事故 4.(2018·河南中原名校)做直线运动的小车,牵引一条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交流电源的频率是 50 Hz, 由纸带上打出的某一个点开始,每 5 个点剪下一段纸带,如图所示,毎一小段纸带的一端与 x 轴相重合, 两边与 y 轴平行,将纸带贴在坐标系中,根据图象可求其加速度为 A.0.008 m/s B.0.08 m/s C.0.8 m/s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5.(2018·北京西城区高中)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其速度 v 随时间 t 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在 0~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10 m/s2 B.在 2~4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10 m/s2 C.在 0~4 s 内物体的位移大小为 60 m D.在 0~4 s 内物体的位移大小为 80 m 6.(2018·百校联盟)平直的公路上有 a、b 两辆汽车同向行驶,t=0 时刻 b 车在前 a 车在后,且辆车相距 s0。已知 a、b 两车的 v–t 图象如下图所示,在 0~t1 时间内,b 车的位移为 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t1 时间内 a 车的位移为 3s B.若 a、b 在 t1 时刻相遇,则 s0=s C.若 a、b 在 1 2 t 时刻相遇,则 0 2 3s s D.若 a、b 在 1 2 t 时刻相遇,它们将在 1 3 2 t 时刻再次相遇 7.(2018·福建泉州三中)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时,在纸带上打出一系 列的点,如图所示。设各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s1,s2,s3,s4,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T。则 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s2–s1=aT2 B.s4–s1=3aT2 C.与计数点 2 对应的速度为 v2= 1 2 2 s s T  D.s1= 21 2 aT 8.(2018·吉林实验中学)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在同一水平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甲的初速度 v 甲 =16 m/s,加速度大小 a 甲=2 m/s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以初速度 v 乙=4 m/s,加速度大小 a 乙=1 m/s2,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两车再次相遇前二者间的最大距离; (2)到两车再次相遇所需的时间。 9.(2018·河南南阳一中)在操场 400 米标准跑道上有相距 L=31 m 的甲,乙两名同学,如图所示(图就是 一个 400 m 跑道,左边一个甲,右边一个乙,两人开始在直道上)。甲同学以 4 m/s 的速率绕操场逆时针 慢跑,乙同学开始处于静止状态,他加速的最大加速度为 1 m/s2,跑步中最大速率为 5 m/s。乙同学此时 开始沿跑道跑,则至少需要多长时间与甲相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