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学案

突破23 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 ‎ 源: st ^ep ]‎ ‎1. 由于多过程问题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比较复杂,从动力 的角度分析往往比较复杂,利用动能定理分析此类问题,是从总体上把握研究对象运动状态的变化,并不需要从细节上了解。‎ ‎2.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全过程列式,另一种是分段列式。‎ ‎3.全过程列式时,涉及重力、弹簧弹力、大小恒定的阻力或摩擦力做功时,要注意运用它们的特点:‎ ‎(1)重力、弹簧弹力做功取决于物体的初、末位置,与路径无关。‎ ‎(2)大小恒定的阻力或摩擦力做功等于力的大小与路程的乘积。‎ ‎4. 利用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的基本思路[来 源 :^中国教育出版 ]‎ ‎(1)弄清物体的运动由哪些过程组成。‎ ‎(2)分析每个过程中物体的受力情况。[来 源: 中 教^ ]‎ ‎(3)各个力做功有何特点,对动能的变化有无影响。‎ ‎(4)从总体上把握全过程,写出总功表达式,找出初、末状态的动能。[中国教^ 育出 版 ]‎ ‎(5)对所研究的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列方程。‎ ‎【典例1】如图所示,AB、CD为两个对称斜面,其上部足够长,下部B、C分别与一个光滑的圆弧面的两端相切,圆弧圆心角为120°,半径R为2.0 m,一个物体在离弧底E高度为h=3.0 m处,以初速度v=4.0 m/s沿斜面运动,若物体与两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02,则物体在两斜面上(不包括圆弧部分)一共运动的路程是多少?(g取10 m/s2)[来 源 :中^国教 育出版 ]‎ ‎ ‎ ‎【答案】 280 m 对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得 mgh-R(1-cos 60°)-μmgscos 60°=0-mv2,‎ 解得s=280 m。‎ ‎【典例2】如图所示,质量m=6.0 kg的滑块(可视为质点),在F=60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拉力F,当滑块由平台边缘B点飞出后,恰能从水平地面上的C点沿切线方向落入竖直圆弧轨道CDE,并从轨道边缘E点竖直向上飞出,经过0.4 s后落回E点。已知A、B间的距离L=2.3 m,滑块与平台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平台离地面高度h=0.8 m,B、C两点间水平距离x=1.2 m,圆弧轨道半径R=1.0 m。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求:‎ ‎(1)滑块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 ‎(2)滑块在平台上运动时受水平拉力F作用的时间;[ :中国 教育 出版 ]‎ ‎(3)滑块沿圆弧轨道由C到E过程克服摩擦做的功。‎ 解题指导: 通过“三遍”读题,完成“拆分”过程。‎ ‎(1)A→B过程中,有F作用时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个小题)[ :中国教育 出版 ^ ]‎ ‎(2)A→B过程中,无F作用时匀减速直线运动。(第2个小题)‎ ‎(3)B→C过程中,平抛运动。(第3个小题)[来 源:中^国 教育出 版 ]‎ ‎(4)C→E过程中,有摩擦力存在的圆周运动。(第4个小题)[来 源: s tep.^ com]‎ ‎(5)从E点抛出到落回E点过程中,竖直上抛运动。(第5个小题)[中^国教育 出版 ]‎ ‎【答案】 (1)3 m/s (2)0.8 s (3)27 J x1=a1t(1分)[w w w. ste p ]‎ 撤去F后滑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第2个小题)‎ a2=μg(1分) 中 国教育出版 ^ ]‎ vB=v1-a2t2(1分)[ : 中^ 国 教育出版 ]‎ x2=vBt2+a2t(1分)‎ L=x1+x2(1分)‎ 联立可得 t1=0.8 s(1分)‎ ‎(3)由B至C过程根据动能定理(第3个小题)‎ mgh=mv-mv(2分)‎ 得:vC=5 m/s 所以cos α==0.6(1分)‎ ‎ ^ st ep. com ]‎ ‎【典例3】如图所示,倾斜轨道AB的倾角为37°,CD、EF轨道水平,AB与CD通过光滑圆弧管道BC连接,CD右端与竖直光滑圆周轨道相连。小球可以从D进入该轨道,沿轨道内侧运动,从E滑出该轨道进入EF水平轨道。小球由静止从A点释放,已知AB长为5R,CD长为R,重力加速度为g,小球与倾斜轨道AB及水平轨道CD、EF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5,sin 37°=0.6,cos 37°=0.8,圆弧管道BC入口B与出口C的高度差为1.8R。求:(在运算中,根号中的数值无需算出)‎ ‎(1)小球滑到斜面底端C时速度的大小;‎ ‎(2)小球刚到C时对轨道的作用力;‎ ‎(3)要使小球在运动过程中不脱离轨道,竖直圆周轨道的半径R′应该满足的条件。‎ ‎【答案】 (1)  (2)6.6mg,方向竖直向下 中 国 教育出版 ]‎ ‎(3)R′≤0.92R或R′≥2.3R ‎【解析】 (1)设小球到达C时速度为vC,小球从A运动至C过程,由动能定理有:‎ mg(5Rsin 37°+1.8R)-μmgcos 37°·5R=mvC2‎ 可得:vC= 。‎ ‎(2)小球沿BC轨道做圆周运动,设在C时轨道对小球的作用力为FN,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N-mg=m 其中r满足:r+rcos 37°=1.8R 联立解得:FN=6.6mg 情况二:小球上滑至四分之一圆周轨道的最高点时,速度减为零,然后滑回D。则由动能定理有:‎ ‎-μmgR-mgR′=0-mvC2 解得:R′≥2.3R 所以要使小球不脱离轨道,竖直圆周轨道的半径R′应该满足R′≤0.92R或R′≥2.3R。xk/w ‎ ‎【跟踪短训】‎ ‎1. 如图所示,ABCD是一个盆式容器,盆内侧壁与盆底BC的连接处都是一段与BC相切的圆弧,BC是水平的,其宽度d=0.50 m,盆边缘的高度为h=0.30 m,在A处放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并让其从静止开始下滑。已知盆内侧壁是光滑的,而盆底BC面与小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0。小物块在盆内来回滑动,最后停下来,则停的地点到B点的距离为(  )‎ A.0.50 m        B.0.25 m ste^ p.co m ]‎ ‎ C.0.10 m D.0‎ ‎【答案】 D ‎【解析】 设小物块在BC面通过的总路程为s,由于只有BC面上存在摩擦力,则小物块从A 点开始运动到最终静止的整个过程中,摩擦力做功为-μmgs,而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由动能定理得:mgh-μmgs=0-0,代入数据可解得s=3 m。由于d=0.50 m,所以,小物块在BC面经过3次往复运动后,停在B点。‎ ‎2. 如图所示,斜面的倾角为θ,质量为m的滑块与挡板P的距离为x0,滑块以初速度v0沿斜面上滑,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若滑块每次与挡板相碰均无机械能损失,滑块经过的总路程是(  )[www . s tep.c om^]‎ A. B.[中 国 教育 出^版 ]‎ C. D. ‎【答案】 A ‎[中国 ^教 育出版 ]‎ ‎3.在某游乐闯关节目中,选手需借助悬挂在高处的绳飞越到水面的浮台上,两位同 观看后对此进行了讨论。如图所示,他们将选手简化为质量m=60 kg的质点,选手抓住绳由静止开始摆动,此时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53°,绳的悬挂点O距水面的高度为H=3 m。不考虑空气阻力和绳的质量,浮台露出水面的高度不计,水足够深。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sin 53°=0.8,cos 53°=0.6。‎ ‎(1)求选手摆到最低点时对绳拉力的大小F;‎ ‎(2)若绳长l=2 m,选手摆到最高点时松手落入水中。设水对选手的平均浮力F1=800 N,平均阻力F2=700 N,求选手落入水中的深度d;‎ ‎(3)若选手摆到最低点时松手,甲同 认为绳越长,在浮台上的落点距岸边越远;乙同 却认为绳越短,落点距岸边越远。请通过推算说明你的观点。‎ ‎【答案】:(1)1 080 N (2)1.2 m (3)见【解析】‎ ‎【解析】:(1)由静止至摆动到最低点,对选手由动能定理得[中国教 育出 版 ]‎ mgl(1-cos α)=mv2-0‎ 选手在最低点处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m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F′=1 080 N。‎ ‎(2)选手摆到最高点时松手落入水中,如图所示:[www. step ]‎ 对选手由动能定理得 可知当l==1.5 m时,x取最大值,落点距岸边最远。‎ ‎4.如图甲所示,轻弹簧左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右端点在O位置。质量为m的物块A(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0从距O点右方x0的P点处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压缩弹簧,将弹簧右端压到O′点位置后,A又被弹簧弹回。A离开弹簧后,恰好回到P点。A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 ‎(1)A从P点出发又回到P点的过程,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2)O点和O′点间的距离x1;‎ ‎(3)如图乙所示,若将另一个与A完全相同的物块B(可视为质点)与弹簧右端拴接,将A放在B右边,向左推A、B,使弹簧右端压缩到O′点位置,然后从静止释放,A、B共同滑行一段距离后分离。分离后A向右滑行的最大距离x2。‎ ‎【答案】:(1)mv02 (2)-x0 (3)x0- ‎【解析】:(1)A从P点出发又回到P点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 : s t ep.co m]‎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f=mv02。‎ ‎(2)A从P点出发又回到P点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 ‎2μmg(x1+x0)=mv02‎ ‎[中国 教 育出版^ ]‎ 解得x2=x0-。‎ ‎5. 如图,一轻弹簧原长为2R,其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7°的固定直轨道AC的底端A处,另一端位于直轨道上B处,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直轨道与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相切于C点,AC=7R,A、B、C、D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质量为m的小物块P自C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最低到达E点(未画出),随后P沿轨道被弹回,最高到达F点,AF=4R,已知P与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取sin 37°=,cos 37°=)‎ ‎[ :中国教^育 出版 ]‎ ‎(1)求P第一次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大小;‎ ‎(2)求P运动到E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中国 教育出^ 版 ]‎ ‎(3)改变物块P的质量,将P推至E点,从静止开始释放。已知P自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处水平飞出后,恰好通过G点。G点在C点左下方,与C点水平相距R、竖直相距R,求P运动到D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改变后P的质量。 中国教^育出版 ]‎ ‎【答案】 (1)2 (2)mgR (3)m ‎【解析】 (1)由题意可知:lBC=7R-2R=5R①[来^ 源 : 中 教 ]‎ 设P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vB,由动能定理得 mglBCsin θ-μmglBCcos θ=mv②‎ 式中θ=37°,联立①②式并由题给条件得 中国教^育 出版 ]‎ vB=2③‎ ‎(2)设BE=x,P到达E点时速度为零,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由B→E过程,根据动能定理得 mgxsin θ-μmgxcos θ-Ep=0-mv④‎ E、F之间的距离l1为l1=4R-2R+x⑤[来 ^ 源:中国教 育出版 ]‎ P到达E点后反弹,从E点运动到F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有 st ep ^.c om]‎ Ep-mgl1sin θ-μmgl1cos θ=0⑥‎ 联立③④⑤⑥式得 x=R⑦‎ Ep=mgR⑧‎ ‎(3)设改变后P的质量为m1,D点与G点的水平距离为x1和竖直距离为y1,θ=37°。由几何关系(如图所示)得:‎ x1=R-Rsin θ=3R⑨‎ y1=R+R+Rcos θ=R⑩‎ P由E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 Ep-m1g(x+5R)sin θ-μm1g(x+5R)cos θ=m1v⑮‎ 联立⑦⑧⑬⑭⑮得 m1=m ‎6. 如图所示,质量为m=1 kg的可视为质点的小物体轻轻放在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的P点,随传送带运动到A点后水平抛出,小物体恰好无碰撞地沿圆弧切线从B点进入竖直光滑圆弧轨道下滑,圆弧轨道与质量为M=2 kg的足够长的小车左端在最低点O点相切,小物体在O点滑上小车,水平地面光滑,当小物体运动到障碍物Q处时与Q发生无机械能损失的碰撞。碰撞前小物体和小车已经相对静止,而小车可继续向右运动(小物体始终在小车上),小车运动过程中和圆弧无相互作用。已知圆弧半径R=1.0 m,圆弧对应的圆心角θ为53°,A点距水平地面的高度h=0.8 m,小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重力加速度g=10 m/s2,sin53°=0.8,cos53°=0.6。试求:[来^源 : 中 教 ]‎ ‎(1)小物体离开A点的水平速度v1;‎ ‎(2)小物体经过O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3)第一次碰撞后直至静止,小物体相对小车的位移和小车做匀减速运动的总时间。‎ ‎(3)摩擦力Ff=μmg=1 N,‎ 加速度am=μg=1 m/s2,aM==0.5 m/s2,‎ 小物体滑上小车后经过时间t达到的共同速度为vt,则 t==,得vt= m/s 由于碰撞不损失能量,小物体在小车上重复做匀减速和匀加速运动,相对小车始终向左运动,小物体与小车最终静止,摩擦力做功使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故有:‎ Ff·l相=(M+m)v,得[来 源:中国教育出版 ^ ]‎ l相=5.5 m 小车从小物体碰撞后开始匀减速运动,(每个减速阶段)加速度不变,aM==0.5 m/s2,vt=aMt,得t= s ‎[来 源 : step^.co m]‎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