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四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物理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新余四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物理试卷

‎2016-2017学年江西省新余四中高三(上)第三次段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关于物理方法或物理学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使用了“月﹣﹣地检验”‎ B.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质点”“点电荷”“电流元”“元电荷”等都是理想化模型 C.重心、合力和分力都体现了等效替换的思想 D.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都是采取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2.如图,小球C置于光滑的半球形凹槽B内,B放在长木板A上,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在缓慢减小木板的倾角θ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对B的压力逐渐变大 B.C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C.B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 D.A受到的压力逐渐减小 ‎3.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一质量为2m小车在沿斜面向下的外力F作用下下滑,在小车下滑的过程中,小车支架上连接着小球(质量为m)的轻绳恰好水平.则外力F的大小为(  )‎ A.2mg B. mg C.6mg D.4.5mg ‎4.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测,弥补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双星的运动是产生引力波的来源之一,假设宇宙中有一双星系统由a、b两颗星体组成,这两颗星绕它们连线的某一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作匀速圆周运动,测得a星的周期为T,a、b两颗星的距离为l、a、b两颗星的轨道半径之差为△r(a星的轨道半径大于b星的),则(  )‎ A.b星的周期为T B.a星的线速度大小为 C.a、b两颗星的半径之比为 D.a、b两颗星的质量之比为 ‎5.如图为静电除尘机理示意图,废气先经过一个机械过滤装置再进入静电除尘区,带负电的尘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集尘极迁移并沉积,以达到除尘目的,图中虚线为电场线(方向未标).不考虑尘埃在迁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电量变化,则.‎ A.电场线方向由放电极指向集尘极 B.图中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 C.尘埃在迁移过程中做匀变速运动 D.尘埃在迁移过程中电势能减小 ‎6.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0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其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在连续两段时间m和n内对应面积均为S,设经过b时刻的加速度和速度分别为a和vb,则(  )‎ A.a= B.a=‎ C.vb= D.vb=‎ ‎7.如图,在一半经为R的球面顶端放一质量为m的物块,现给物块一初速度v0,则(  )‎ A.若v0=,则物块落地点离A点R B.若球面是粗糙的,当v0<时,物块可能会沿球面下滑一段,再斜抛离球面 C.若v0<,则物块落地点离A点为R D.若移v0≥,则物块落地点离A点至少为2R ‎8.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弹簧连接的物块A和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3m和2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C为一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沿斜面方向的恒力拉物块A使之沿斜面向上运动,当B刚离开C时,A的速度为v,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上、大小为a,则(  )‎ A.从静止到B刚离开C的过程中,A发生的位移为 B.从静止到B刚离开C的过程中,重力对A做的功为 C.B刚离开C时,恒力对A做功的功率为(5mgsinθ+2ma)v D.当A的速度达到最大时,B的加速度大小为 ‎ ‎ 二、非选择题 ‎9.某兴趣小组要测量木块与较粗糙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他们先将粗糙木板水平固定,再用另一较光滑的板做成斜面,倾斜板与水平板间由一小段光滑曲面连接,保证木块在两板间通过时速度大小不变.‎ ‎(1)使木块从相对水平木板高h处由静止滑下,并在水平板上滑行一段距离x后停止运动,改变h大小,进行多次实验,若忽略木块与倾斜板间的摩擦,以x为横坐标、h为纵坐标,从理论上得到的图象应为  ;‎ ‎(2)如果考虑木块与倾斜板之间的摩擦,在改变h时,他们采取的办法是:每次改变倾斜板的倾角,让木块每次由静止开始下滑的位置在同一条竖直线上,且测出该竖直线与两板连接处的水平距离为l,如图甲所示.将每次实验得到的h、x相关数据绘制出的h﹣x图象如图乙所示,图线的延长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分别为(﹣a,0)和(0,b),则木块与倾斜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木块与水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以上两空用a、b和l中的某些物理量表示)‎ ‎10.(8分)如图1所示为探究物体运动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装置,砂和砂桶质量用m表示,小车和车上所加砝码总质量用M表示,小车运动加速度用a表示.‎ ‎①实验过程中需要适当抬起长木板的一端以平衡小车所受到的摩擦力,该步骤中木板被抬起的角度与小车质量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在探究加速度与小车受力关系过程中,甲和乙两小组分别用下列两组数据进行实验操作,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选填“甲”或“乙”);‎ M甲=500g M乙=500g 甲m(g)‎ ‎20‎ ‎22‎ ‎24‎ ‎26‎ 乙m(g)‎ ‎20‎ ‎30‎ ‎40‎ ‎50‎ ‎③在探究加速度与小车质量关系过程中,应该保持  ‎ 不变,通过增减小车中砝码改变小车质量M,实验测出几组a、M数据,图2中的图线能直观合理且正确反映a﹣M关系的是  .‎ ‎11.(13分)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小球(可看做质点)从y轴上的A点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两长为L的平行金属板M、N倾斜放置且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为θ=37°.(sin 37°=0.6)‎ ‎(1)若带电小球恰好能垂直于M板从其中心小孔B进入两板间,试求带电小球在y轴上的抛出点A的坐标及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v0;‎ ‎(2)若该平行金属板M、N间有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且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与小球质量之间的关系满足E=,试计算两平行金属板M、N之间的垂直距离d至少为多少时才能保证小球不打在N板上.‎ ‎12.(20分)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辆小车在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以速率v0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底面上紧靠左端面处有一光滑的小球,车的质量是小球质量的2倍,小球到车右端面的距离为L,车所受路面的摩擦阻力大小等于车对水平面压力的0.3倍.某时刻撤去水平拉力,经一段时间小球与车的右端面相撞,小球与车碰撞时间极短且碰撞后不再分离,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撤去拉力后,求:‎ ‎(1)小车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2)再经多长时间小球与车右端面相撞;‎ ‎(3)小车向右运动的总路程.‎ ‎ ‎ 三、选考题 ‎13.如图甲所示,物体以一定初速度从倾角α=37°的斜面底端沿斜面向上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为3.0m.选择地面为参考平面,上升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E机随高度h的变化如图乙所示.g=10m/s2,sin37°=0.60,cos37°=0.80.则(  )‎ A.物体的质量m=1.0kg B.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80‎ C.物体上升过程的加速度大小a=10m/s2‎ D.物体回到斜面底端时的动能Ek=10J ‎14.(9分)某人在相距40m的A、B两点间练习折返跑,他在A点由静止出发跑向B点,到达B点后立即返回A点.设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都是匀变速运动,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分别是4m/s2和8m/s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8m/s,从B点返回的过程中达到最大速度后即保持该速度运动到A点.求:‎ ‎(1)从B点返回A点的过程中以最大速度运动的时间;‎ ‎(2)从A点运动到B点与从B点运动到A点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 ‎ ‎ ‎2016-2017学年江西省新余四中高三(上)第三次段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下列关于物理方法或物理学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使用了“月﹣﹣地检验”‎ B.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质点”“点电荷”“电流元”“元电荷”等都是理想化模型 C.重心、合力和分力都体现了等效替换的思想 D.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都是采取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考点】物理学史.‎ ‎【分析】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使用了“月﹣﹣地检验”;“质点”“点电荷”“电流元”等都是理想化模型;重心和合力与分力均采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电阻等均采取了比值定义法.‎ ‎【解答】解:A、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后,首先使用了“月﹣﹣地检验”来检验万有引力定律.故A正确;‎ B、“质点”“点电荷”“电流元”等都是理想化模型,“元电荷”是最小的电量的单位,不是物理模型.故B错误.‎ C、重心、合力和分力都体现了等效替换的思想,故C正确;‎ D、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都是采取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故D正确.‎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物理学史以及经典力学的使用范围等多个知识点的内容,要求能牢记各物理量的定义方法,明确它们所采用的基本思想.‎ ‎ ‎ ‎2.如图,小球C置于光滑的半球形凹槽B内,B放在长木板A上,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在缓慢减小木板的倾角θ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对B的压力逐渐变大 B.C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C.B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 D.A受到的压力逐渐减小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先对BC研究:分析BC整体的受力,由平衡条件分析A对B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变化,即可知道B对A的压力和摩擦力如何变化;C球只受两个力,对B的压力不变 ‎【解答】解:A、由于半球形凹槽光滑,小球只受两个力:重力和支持力,由平衡条件得到,支持力与重力大小相等,保持不变,则C对B的压力也保持不变.故AB错误.‎ C、对BC整体:分析受力情况:重力mg、斜面A的支持力N和摩擦力f,由平衡条件得知:N=mgcosθ,f=mgsinθ,减小θ,N增大,f减小,由牛顿第三定律得知:B对A的压力也增大,B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三个物体的平衡问题,关键要灵活选择研究的对象,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结合研究,比较简便.‎ ‎ ‎ ‎3.如图所示,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一质量为2m小车在沿斜面向下的外力F作用下下滑,在小车下滑的过程中,小车支架上连接着小球(质量为m)的轻绳恰好水平.则外力F的大小为(  )‎ A.2mg B. mg C.6mg D.4.5mg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 本题中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两者加速度相同,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再对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得F的大小.‎ ‎【解答】解: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可知:重力mg、绳的拉力T,小球的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则mg和T的合力定沿斜面向下.如图,‎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a,‎ 解得:a=2g,‎ 再对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2m+m)gsin30°=3ma 解得:F=4.5mg; ‎ 故选:D.‎ ‎【点评】本题是小球受到两个力,运用合成法进行处理,也可以采用正交分解法进行研究.还要注意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做好受力分析,才能准确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注意在求拉力时需要用整体法进行分析.‎ ‎ ‎ ‎4.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测,弥补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双星的运动是产生引力波的来源之一,假设宇宙中有一双星系统由a、b两颗星体组成,这两颗星绕它们连线的某一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作匀速圆周运动,测得a星的周期为T,a、b两颗星的距离为l、a、b两颗星的轨道半径之差为△r(a星的轨道半径大于b星的),则(  )‎ A.b星的周期为T B.a星的线速度大小为 C.a、b两颗星的半径之比为 D.a、b两颗星的质量之比为 ‎【考点】人造卫星的加速度、周期和轨道的关系.‎ ‎【分析】双星系统靠相互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角速度的大小相等,周期相等,根据向心力的关系求出转动的半径之比,从而得出线速度大小之比,根据向心力相等求出质量关系.‎ ‎【解答】解:A、双星系统靠相互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角速度大小相等,则周期相等,所以b星的周期为T,故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ra+rb=l,ra﹣rb=△r,‎ 解得:,,则a星的线速度大小,,故B正确,C错误;‎ D、双星系统靠相互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角速度大小相等,向心力大小相等,则有:‎ 解得:,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双星系统的特点,角速度大小相等,向心力大小相等,难度适中.‎ ‎ ‎ ‎5.如图为静电除尘机理示意图,废气先经过一个机械过滤装置再进入静电除尘区,带负电的尘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集尘极迁移并沉积,以达到除尘目的,图中虚线为电场线(方向未标).不考虑尘埃在迁移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电量变化,则.‎ A.电场线方向由放电极指向集尘极 B.图中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 C.尘埃在迁移过程中做匀变速运动 D.尘埃在迁移过程中电势能减小 ‎【考点】*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分析】根据电场方向,分析尘埃所受的电场力方向,判断其电性.放电极与集尘极间建立非匀强电场,尘埃所受的电场力是变化的.电场力对尘埃做正功.‎ ‎【解答】解:A、由题带负电的尘埃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集尘极迁移,则知集尘极带正电荷,是正极,所以电场线方向由集尘极指向放电极.故A错误.‎ B、集尘极带正电荷,是正极,A点更靠近放电极,所以图中A点电势低于B点电势.故B错误.‎ C、放电极与集尘极间建立非匀强电场,尘埃所受的电场力是变化的.故C错误.‎ D、带电尘埃所受的电场力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做正功,所以在迁移过程中电势能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分析实际问题工作原理的能力,剖题时,抓住尘埃的运动方向是突破口.‎ ‎ ‎ ‎6.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0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其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在连续两段时间m和n内对应面积均为S,设经过b时刻的加速度和速度分别为a和vb,则(  )‎ A.a= B.a=‎ C.vb= D.vb=‎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图象中面积表示位移,再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列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设b点的速度为vb,加速度为a,根据得:‎ ‎ s=vam﹣①‎ ‎②‎ ‎ vb=va﹣am③‎ ‎①②③联立得:,vb=,故AD正确,BC错误;‎ 故选:AD ‎【点评】本题是图象与运动规律相结合的题目,关键是知道利用图象中的面积表示位移,然后在利用位移时间和速度时间关系列式求解即可.‎ ‎ ‎ ‎7.如图,在一半经为R的球面顶端放一质量为m的物块,现给物块一初速度v0,则(  )‎ A.若v0=,则物块落地点离A点R B.若球面是粗糙的,当v0<时,物块可能会沿球面下滑一段,再斜抛离球面 C.若v0<,则物块落地点离A点为R D.若移v0≥,则物块落地点离A点至少为2R ‎【考点】向心力;平抛运动.‎ ‎【分析】在最高点,物体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判断是否有支持力,从而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即可解题 ‎【解答】解:A、在最高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N=,v0=,解得N=0,知物体在顶部仅受重力,有水平初速度,做平抛运动,则t=,则水平运动的位移x=vt=2R,故A错误;‎ B、当v0<时,在最高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N=,解得N>0,如果物块受到的摩擦力足够大,物块可能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2、如果物块受到的摩擦力处于临界状态,可能刚好滑到边沿竖直下抛;3、如果摩擦力再减少的话就可能在某一位置斜下抛,故B正确;‎ C、当v0<时,在到达与O点等高的位移做斜抛运动,落地时离A点的距离大于R,故C错误;‎ D、若v0≥,有A的分析可知,水平位移x≥2R,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圆周运动径向的合力提供向心力.以及知道仅受重力,有水平初速度将做平抛运动.‎ ‎ ‎ ‎8.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弹簧连接的物块A和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3m和2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C为一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用一沿斜面方向的恒力拉物块A使之沿斜面向上运动,当B刚离开C时,A的速度为v,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上、大小为a,则(  )‎ A.从静止到B刚离开C的过程中,A发生的位移为 B.从静止到B刚离开C的过程中,重力对A做的功为 C.B刚离开C时,恒力对A做功的功率为(5mgsinθ+2ma)v D.当A的速度达到最大时,B的加速度大小为 ‎【考点】动能定理的应用.‎ ‎【分析】未加拉力F时,物体A对弹簧的压力等于其重力的下滑分力;物块B刚要离开C时,弹簧的拉力等于物体B重力的下滑分力,根据平衡条件并结合胡克定律求解出两个状态弹簧的形变量,得到弹簧的长度变化情况,从而求出A发生的位移,根据功的公式求出重力对A做功的大小.‎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F的大小,结合P=Fv求出恒力对A做功的功率.‎ 当A的加速度为零时,A的速度最大,根据合力为零求出弹簧的拉力,从而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出B的加速度.‎ ‎【解答】解:A、开始A处于静止状态,弹簧处于压缩,根据平衡有:3mgsinθ=kx1,解得弹簧的压缩量,当B刚离开C时,B对挡板的弹力为零,有:kx2=2mgsinθ,解得弹簧的伸长量,可知从静止到B刚离开C的过程中,A发生的位移x=,故A正确.‎ B、从静止到B刚离开C的过程中,重力对A做的功W=﹣3mgxsinθ=﹣,故B错误.‎ C、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3mgsinθ﹣kx2=3ma,解得F=5mgsinθ+3ma,则恒力对A做功的功率P=Fv=(5mgsinθ+3ma)v,故C错误.‎ D、当A的速度达到最大时,A受到的合外力为0,则:F﹣3mgsinθ﹣T′=0‎ 所以:T′=2mgsinθ+3ma B沿斜面方向受到的力:FB=T′﹣2mgsinθ=2ma′,‎ 解得,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关键抓住两个临界状态,开始时的平衡状态和最后的B物体恰好要滑动的临界状态,然后结合功能关系分析,难度适中.‎ ‎ ‎ 二、非选择题 ‎9.某兴趣小组要测量木块与较粗糙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他们先将粗糙木板水平固定,再用另一较光滑的板做成斜面,倾斜板与水平板间由一小段光滑曲面连接,保证木块在两板间通过时速度大小不变.‎ ‎(1)使木块从相对水平木板高h处由静止滑下,并在水平板上滑行一段距离x后停止运动,改变h大小,进行多次实验,若忽略木块与倾斜板间的摩擦,以x为横坐标、h为纵坐标,从理论上得到的图象应为 过坐标原点的倾斜向上直线(或正比例函数) ;‎ ‎(2)如果考虑木块与倾斜板之间的摩擦,在改变h时,他们采取的办法是:每次改变倾斜板的倾角,让木块每次由静止开始下滑的位置在同一条竖直线上,且测出该竖直线与两板连接处的水平距离为l,如图甲所示.将每次实验得到的h、x相关数据绘制出的h﹣x图象如图乙所示,图线的延长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分别为(﹣a,0)和(0,b),则木块与倾斜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木块与水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以上两空用a、b和l中的某些物理量表示)‎ ‎【考点】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分析】(1)根据动能定理列式求解x与h的关系表达式;‎ ‎(2)再次根据动能定理列式,得到x﹣h图象的表达式.‎ ‎【解答】解:(1)对全程运用动能定理,有:‎ mgh﹣μmgx=0‎ 得到:h=μx;‎ 故x﹣h图象是过坐标原点的倾斜向上直线(或正比例函数);‎ ‎(2)对全程运用动能定理,有:mgh﹣μ1mgcosθ•x1﹣μ2mgx=0(θ为斜面的坡角)‎ 由几何关系得到:L=x1cosθ 得到:h=μ2x+μ1L 图线的延长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分别为(a,0)和(0,﹣b),故:μ2=(斜率)‎ μ1l=b (截距)‎ 解得:‎ μ1=‎ μ2=‎ 故答案为:(1)过坐标原点的倾斜向上直线(或正比例函数);(2),.‎ ‎【点评】本题关键是两次根据动能定理列式求解出x﹣h图象的函数表达式,然后结合图象进行分析,不难.‎ ‎ ‎ ‎10.如图1所示为探究物体运动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装置,砂和砂桶质量用m表示,小车和车上所加砝码总质量用M表示,小车运动加速度用a表示.‎ ‎①实验过程中需要适当抬起长木板的一端以平衡小车所受到的摩擦力,该步骤中木板被抬起的角度与小车质量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在探究加速度与小车受力关系过程中,甲和乙两小组分别用下列两组数据进行实验操作,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乙 (选填“甲”或“乙”);‎ M甲=500g M乙=500g 甲m(g)‎ ‎20‎ ‎22‎ ‎24‎ ‎26‎ 乙m(g)‎ ‎20‎ ‎30‎ ‎40‎ ‎50‎ ‎③在探究加速度与小车质量关系过程中,应该保持 砂和砂筒质量 不变,通过增减小车中砝码改变小车质量M,实验测出几组a、M数据,图2中的图线能直观合理且正确反映a﹣M关系的是 C .‎ ‎【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分析】1、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通过公式可以说明平衡摩擦力时与小车的质量无关,与倾角的大小有关.‎ ‎2、在实验的过程中,测量的数据要有明显的变化,才能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3、在验证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在重物质量m远小于小车质量M时,可近似认为小车受到的拉力等于重物重力,当不能满足这个条件时,将会出现误差,图象将偏离直线.‎ ‎【解答】解:(1)做该实验需要平衡摩擦力,所以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木块,反复移动木块的位置,让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满足:‎ mgsinθ=μmgcosθ 由等式可知,平衡摩擦力时,与小车的质量无关.‎ ‎(2)在在探究加速度与小车受力关系实验的过程中,测量的数据要有明显的变化,才能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甲的实验过程中拉力的大小变化很小,则加速度的变化也会很小,这样的实验误差可能会比较大,是不合理的.相比之下,乙的数据更合理.‎ ‎(3)在研究加速度跟小车质量M的关系时,保持砂和砂筒质量m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在小车质量M远大于砂桶及砂桶中砂质量m时,‎ 即当满足M≫m时,可以认为小车受到的拉力(合力)F=mg,此时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成反比,与拉力成正比,以横轴,a为纵轴,则a﹣图象应是过原点的直线,当小车质量M不远大于重物质量m时,小车受到的拉力明显小于重物重力,a﹣图象向下弯曲.‎ 故选:C.‎ 故答案为:①)无关;②乙;③砂和砂筒质量,C ‎【点评】该题考查了力学问题,把长木板的一端垫得过高,使得倾角偏大,会导致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增大,摩擦力减小等现象,这些我们都要从学过的力学知识中解决.‎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控制拉力不变而改变小车质量,实验时要注意小车质量应远大于重物质量.‎ ‎ ‎ ‎11.(13分)(2015秋•安庆校级期末)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带正电小球(可看做质点)从y轴上的A点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两长为L的平行金属板M、N倾斜放置且与水平方向间的夹角为θ=37°.(sin 37°=0.6)‎ ‎(1)若带电小球恰好能垂直于M板从其中心小孔B进入两板间,试求带电小球在y轴上的抛出点A的坐标及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v0;‎ ‎(2)若该平行金属板M、N间有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且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与小球质量之间的关系满足E=,试计算两平行金属板M、N之间的垂直距离d至少为多少时才能保证小球不打在N板上.‎ ‎【考点】匀强电场中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的关系;平抛运动.‎ ‎【分析】(1)根据平抛运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结合进入两板间的速度方向,通过运动学公式求出初速度的大小以及竖直位移,从而得出A点的坐标.‎ ‎(2)根据动能定理求出小球进入电场时的速度,结合小球的受力分析出合力方向与电场方向垂直,通过类平抛运动的规律求出平行金属板M、N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最小值.‎ ‎【解答】解:(1)设小球由y轴上的A点运动到金属板M的中点B的时间为t,由题意,在与x轴平行的方向上,有:‎ cos θ=v0t tan θ=‎ 带电小球在竖直方向上下落的距离为:h=gt2‎ 所以小球抛出点A的纵坐标为:y=h+sin θ,‎ 以上各式联立并代入数据可解得:v0=,y=L,‎ t=2,h=.‎ 所以小球抛出点A的坐标为(0, L)‎ 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大小为:v0=.‎ ‎(2)设小球进入电场时的速度大小为v,则由动能定理可得:‎ mgh=mv2﹣mv02‎ 解得:v=.‎ 带电小球进入匀强电场后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因为E=,所以qE=mgcos θ,‎ 因此,带电小球进入该匀强电场之后,将做类平抛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a==gsin θ,‎ 设带电小球在该匀强电场中运动的时间为t′,欲使小球不打在N板上,由类平抛运动的规律可得:d=vt′,‎ ‎=at′2‎ 以上各式联立求解并代入数据可得:d=L.‎ 答:(1)带电小球在y轴上的抛出点A的坐标及小球抛出时的初速度为;‎ ‎(2)两平行金属板M、N之间的垂直距离d至少为L时才能保证小球不打在N板上.‎ ‎【点评】本题考查了带电小球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掌握处理平抛运动或类平抛运动的方法,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运动学公式综合求解,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 ‎ ‎12.(20分)(2016秋•黄山校级月考)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辆小车在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以速率v0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车内底面上紧靠左端面处有一光滑的小球,车的质量是小球质量的2倍,小球到车右端面的距离为L,车所受路面的摩擦阻力大小等于车对水平面压力的0.3倍.某时刻撤去水平拉力,经一段时间小球与车的右端面相撞,小球与车碰撞时间极短且碰撞后不再分离,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撤去拉力后,求:‎ ‎(1)小车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2)再经多长时间小球与车右端面相撞;‎ ‎(3)小车向右运动的总路程.‎ ‎【考点】动量守恒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分析】(1)由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2)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可以求出运动时间;‎ ‎(3)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求出碰撞后的速度,然后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求出位移,再求出总路程.‎ ‎【解答】解:(1)设小球的质量为m,则车的质量为2m,所受路面阻力:f=0.3×3mg=9m.‎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车与球相撞前,车的加速度大小 车与球相撞后,车的加速度大小:‎ ‎(2)①若小球与车相撞时车还未停下,设相撞经历时间为t1,则 车的位移:,‎ 小球的位移:x2=v0t1又 x2=L+x1‎ 由以上各式解得:‎ ‎②若小球与车相撞时车已停下,设相撞经历时间为t2,则车的位移为:,小球的位移为:x'2=v0t2又 x'2=L+x'1‎ 由以上各式解得:;‎ ‎(3)①若小球与车相撞时车还未停下,则相撞前车的位移为:,‎ 相撞时车的速度:,‎ 相撞后共同速度为v,系统动量守恒,以碰撞前小车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2mv1+mv0=3mv,‎ 解得:;‎ 相撞后共同滑行位移:,‎ 小车向右运动的总路程:;‎ ‎②若小球与车相撞时车已停下,则相撞前车的位移为:‎ 相撞后共同速度为v',以小球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mv0=3mv',‎ 解得:,‎ 车相撞后位移:,‎ 小车向右运动的总路程:;‎ 答:(1)小车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为4.5m/s2、3m/s2;‎ ‎(2)再经过时间: 或+小球与车右端面相撞;‎ ‎(3)小车向右运动的总路程为或.‎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加速度、运动时间与路程问题,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过程是解题的关键,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公式与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解题;解题时注意讨论,否则会漏解.‎ ‎ ‎ 三、选考题 ‎13.如图甲所示,物体以一定初速度从倾角α=37°的斜面底端沿斜面向上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为3.0m.选择地面为参考平面,上升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E机随高度h的变化如图乙所示.g=10m/s2,sin37°=0.60,cos37°=0.80.则(  )‎ A.物体的质量m=1.0kg B.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80‎ C.物体上升过程的加速度大小a=10m/s2‎ D.物体回到斜面底端时的动能Ek=10J ‎【考点】动能定理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分析】当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机械能等于物体的重力势能,由重力势能计算公式可以求出物体质量;‎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量等于摩擦力做的功,由图象求出摩擦力的功,由功计算公式求出动摩擦因数;‎ 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上升过程的加速度;由动能定理求出物体回到斜面底端时的动能.‎ ‎【解答】解:A、物体到达最高点时,动能为零,机械能E=EP=mgh,则 m==kg=1kg,故A正确;‎ B、物体上升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减少,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克服摩擦力的功,由功能原理得:‎ ‎△E=﹣μmgcosα,即30﹣50=﹣μ×1×10×cos37°×,得μ=0.5,故B错误;‎ C、物体上升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α+μmgcosα=ma,解得 a=10m/s2,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物体上升过程中摩擦力做功W=30﹣50=﹣20J,在整个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EK﹣EK0=2W,则物体回到斜面底端时的动能 EK=EK0+2W=50+2×(﹣20)=10J,故D正确;‎ 故选:ACD ‎【点评】‎ 解答本题时要知道:重力做功不改变物体的机械能,摩擦力做功使物体机械能减少,由图象求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应用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动能定理即可正确解题.‎ ‎ ‎ ‎14.某人在相距40m的A、B两点间练习折返跑,他在A点由静止出发跑向B点,到达B点后立即返回A点.设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都是匀变速运动,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的加速度大小分别是4m/s2和8m/s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8m/s,从B点返回的过程中达到最大速度后即保持该速度运动到A点.求:‎ ‎(1)从B点返回A点的过程中以最大速度运动的时间;‎ ‎(2)从A点运动到B点与从B点运动到A点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1)设最大速度为vm,抓住总位移,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和匀速运动的位移求出从B点返回A点过程中以最大速度运动的时间.‎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分别求出从A点运动到B点和B点到A点的时间,结合平均速度的定义式求出平均速度大小之比.‎ ‎【解答】解:(1)设此人从静止到加速至最大速度时所用的时间为t1,加速运动的位移大小为x1,从B点返回A点的过程中做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2,A、B两点间的距离为L,由运动学公式可得vm=a1t1‎ L﹣x1=vmt2‎ 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可得t2=4 s.‎ ‎(2)设此人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做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3,减速运动的位移大小为x2,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4,由运动学方程可得 vm=a2t4,‎ x2=t4,‎ L﹣x1﹣x2=vmt3‎ 联立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可得.‎ 答:(1)从B点返回A点的过程中以最大速度运动的时间4s;‎ ‎(2)从A点运动到B点与从B点运动到A点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并能灵活运用,有时运用推论求解会使问题更加简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