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广西桂林市高考二模试卷物理
2018 年广西桂林市高考二模试卷物理 一、选择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 1~5 题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第 6~8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 选错的得 0 分。 1.(6 分)氢原子能级如图所示,当氢原子从 n=3 跃迁到 n=2 的能级时,辐射光子 Z 的波长 为 656nm。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氢原子从 n=3 跃迁到 n=1 的能级时,辐射光子的波长大于 656nm B.氢原子从 n=3 跃迁到 n=1 的能级时辐射光子照射某金属表面有光电子逸出,若换用光子 Z 照射该金属表面时不一定有光子逸出 C.一个处于 n=3 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的 3 种谱线 D.用波长 633nm 的光照射,能使氢原子从 n=2 跃迁到 n=3 的能级 解析:A、从 n=3 跃迁到 n=2 的能级时,辐射光的波长为 656nm,即有: 656nm hc =(﹣1.51 ﹣(﹣3.4)) ×1.6×10﹣19,而当从 n=3 跃迁到 n=1 的能级时,辐射能量更多,则频率更高, 则波长小于 656nm。故 A 错误。 B、氢原子从 n=3 跃迁到 n=1 的能级时辐射光子照射某金属表面有光电子逸出,若换用光子 Z 照射该金属表面时,辐射能量小于前者辐射的能量,因此不一定有光子逸出;故 B 正确; C、根据数学组合C =3,可知一群n=3能级上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3种谱线,然 而一个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产生2种谱线,故C错误。 D、当氢原子从 n=3 跃迁到 n=2 的能级时,辐射光子 Z 的波长为 656nm,用波长 633nm<656nm 的光照射,其能量大于波长为 656nm 的能量,因此不能使氢原子从 n=2 跃迁到 n=3 的能级, 故 D 错误。 答案:B 2.(6 分)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 x 和时间平方 t2 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该质点( ) A.第 2s 内的位移是 2m B.加速度大小为 1m/s2 C.第 3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5m/s D.任意相邻 2s 内的位移差都为 2m 解析:A、根据 x 和 t2 的关系图象得:位移时间关系式为:x=t2,对照匀变速运动的位移时 间公式 x=v0t+ 2at 2 1 有: 2 1 a=1,解得加速度为:a=2m/s2,初速度为 0,前 2s 内的位移为为: 2 3 x= 2at 2 1 =4m,第 1s 内的位移为: m1at 2 1'x 2 ,故第 2s 内的位移是 2m△x=x﹣x′=3m, 故 AB 错误; C、第 2s 末的速度为:v=at=4m/s,3s 末的速度为:v′=at′=6m/s,故平均速度为: smvvv /5 2 ' =3.0m/s,故 C 正确; D、任意相邻 2s 内的位移差都为△x=aT2=8m,故 D 错误。 答案:C 3.(6 分)2017 年 10 月 16 日,多国科学家同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探测到了来自双中子 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若太空中有一组双星系统,它们绕两者连线上的某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该双星系统中体积较小的星体能“吸食”另一颗体积较大的星球表面的物质,达到质量转移 的目的,假设在演变的过程中两者球心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双星密度相同。则在最初演变 的过程中( ) A.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保持不变 B.它们的角速度不断变化 C.体积较小的星体的向心加速度变大 D.体积较大的星体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变大 解析:A、设体积较小的星体质量为 m1,轨道半径为 r1,体积大的星体质量为 m2,轨道半径 为 r2.双星间的距离为 L。转移的质量为△m。 则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 F=G 2 21 )m)(m( L mm , 由于它们的密度是相等的,根据数学知识得知,随着△m 的增大,F 先逐渐增大增大。故 A 错误。 B、对 m1:G =(m1+△m)ω 2r1① 对 m2:G =(m2﹣△m)ω 2r2② 由①②得:ω = 3 21 )m( L mG ,总质量 m1+m2 不变,两者距离 L 不变,则角速度 ω 不变。故 B 错误。 C、D、由②得:ω 2r2= 2 1 )m( L mG ,ω 、L、m1 均不变,△m 增大,则 r2 增大,即体积较 大星体圆周运动轨迹半径变大,体积较小星体圆周运动轨迹半径变小。 由 a=ω 2r1 得体积较小的星体的向心加速度减小。故 C 错误。D 正确。 答案:D 4.(6 分)如图所示,物块 A 质量为 2m,物块 B、C 质量均为 m,A 与天花板之间、B 与 C 之 间均用轻弹簧相连,A 与 B 之间用细绳相连,当系统静止后,突然剪断 A、B 间的细绳,则 此瞬间 A、B、C 的加速度分别为(取向下为正)( ) A.﹣g,2g,0 B.﹣2g,g,0 C.﹣4g,2g,0 D.﹣g,g,g 解析:剪断细线前,对 BC 整体受力分析,受到总重力和细线的拉力而平衡,故 T=2mg;再 对物体 A 受力分析,受到重力、细线拉力和弹簧的拉力; 剪断细线后,重力和弹簧的弹力不变,细线的拉力减为零,故物体 B 受到的力的合力等于 2mg,向下,物体 A 受到的合力为 2mg,向上,物体 C 受到的力不变,合力为零,故物体 B 有向下的 2g 的加速度,物体 A 具有 g 的向上的加速度,物体 C 的加速度为零;故 A 正确、 BCD 错误。 答案:A 5.(6 分)如图所示,半径 R= 3 m 的圆形区域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重力不计、 电荷量一定的带电粒子以速度 v=1m/s 正对着圆心 O 射入磁场,若粒子射入、射出磁场点间 的距离为 m,则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为( ) A. 4 s B. 2 s C. 3 s D. 3 2 s 解析: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画出轨迹,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知其轨道半径:r=Rtan30°=1m,故在磁场中的运动时间:t= 3 1 T= v r2 3 1 = s,故选项 ABC 错误,选项 D 正确。 答案:D 6.(6 分)如图甲所示,Q1、Q2 为两个被固定的点电荷,其中 Q1 为正点电荷,在它们连线的 延长线上有 a、b 两点,现有一检验电荷 q(电性未知)以一定的初速度沿直线从 b 点开始 经 a 点向远处运动(检验电荷只受电场力作用),q 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则( ) A.Q2 必定是负电荷 B.Q2 的电荷量必定大于 Q1 的电荷量 C.从 b 点经 a 点向远处运动的过程,检验电荷 q 所受的电场力一直减小 D.a 点比 b 点电势高 解析:A、由于试探电荷从 b 向 a 运动的过程是先减速后加速,速度向右,故电场力的合力 先向左后向右,在平衡点左侧时是向左的吸引力大,故试探电荷的电性与 Q2 相反(可以假 设无限靠近 Q2,是吸引力大),带正电, 由图乙可知,检验电荷先减速运动,若 Q2 为正电荷,ba 间电场线方向向右,电荷将一直加 速,故 Q2 为负电荷,故 A 正确; B、由于试探电荷从 b 向 a 运动的过程是先减速后加速,故 ba 之间存在平衡点, 根据平衡条件,有:= 2 2 2 2 1 1 kk r qQ r qQ ;由于 r1>r2,故 Q1>Q2,故 B 错误; C、由速度图象可知,q 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故电场力也是先向减小后增大,故 C 错误; D、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是降低的,因此 a 点比 b 点电势高,故 D 正确。 答案:AD 7.(6 分)如图所示,光滑且足够长的金属导轨 MN、PQ 平行地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两导 轨间距 L=0.20m,两导轨的左端之间连接的电阻 R=0.40Ω ,导轨上停放一质量 m=0.10kg 的 金属杆 ab,位于两导轨之间的金属杆的电阻 r=0.10Ω ,导轨的电阻可忽略不计。整个装置 处于磁感应强度 B=0.50T 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竖直向下。现用一水平外力 F 水平向右拉 金属杆,使之由静止开始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金属杆始终与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若理 想电压表的示数 U 随时间 t 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求金属杆开始运动经 t=5.0s 时,( ) A.通过金属杆的感应电流的大小为 1A,方向由 b 指向 a B.金属杆的速率为 4m/s C.外力 F 的瞬时功率为 1W D.0~5.0s 内通过 R 的电荷量为 5C 解析:A、由图象可知,t=5.0s 时,U=0.40V。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即通过金属杆的电流) 为: I= R U = 0.40 0.40 A=1A。用右手定则判断出,此时电流的方向由 b 指向 A。故 A 正确。 B、金属杆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 E=I(R+r)=1×(0.4+0.1)V=0.50V 因 E=BLv,所以金属杆的速度大小为:v= BL E = 2.05.0 5.0 =5.0m/s,故 B 错误。 C、金属杆速度为 v 时,电压表的示数应为 U= rR R BLv。 由图象可知,U 与 t 成正比,由于 R、r、B 及 L 均与不变量,所以 v 与 t 成正比,即金属杆 应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金属杆运动的加速度为:a= t v = 5 5 =1.0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 5.0s 末时对金属杆有:F﹣BIL=ma, 解得:F=0.20N。 此时 F 的瞬时功率为:P=Fv=1.0W,故 C 正确。 D、t=5.0s 时间内金属杆移动的位移为:x= 2at 2 1 = 2 1 ×1×52=12.5m。 通过 R 的电荷量为:q= rR = rR x BL = 0.10.4 12.52.05.0 =2.5C,故 D 错误。 答案:AC 8.(6 分)一个物体在拉力 F 的作用下在倾角 θ =30°的粗糙斜面上向上始终匀速运动,物 体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 μ =0.5、F 与斜面的夹角 α 从零逐渐增多,物体离开斜面前,拉力 F 的大小与 F 的功率 P 的变化情况( ) A.F 变大 B.P 一直变小 C.F 先变小后变大 D.P 一直变大 解析:对物体受力分析可知: Fcosα ﹣μ (mgcosθ ﹣Fsinα )=0 解得:F= sincos mgcos 故拉力的瞬时功率为: P=Fvcosα = tan1 mgcos 当 α 增大时,P 减小,故 B 正确。 答案:BC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一)必考题 9.(10 分)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图示实验装置做“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 (1)在平衡摩擦力后,要使细线的拉力可以近似认为等于砝码盘及盘中砝码受到的总重力, 小车的质量 M 和砝码盘及盘中砝码的总质量 m 应满足的条件是 。 解析:当小车的质量远大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才能近似认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 等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大小。 答案:M>>m。 (2)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调节定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B.每次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 C.实验中应先放小车,然后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D.平衡摩擦力后,通过增减小车上的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解析: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故 A 正确; B、不需要每次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故 B 错误; C、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故 C 错误; D、平衡摩擦力后,通过增减小车上的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 D 正确。 答案:AD。 10.(20 分)要精确测量国产某手机的锂聚合物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给定了下列实验器材: A.待测电源(电动势约 3.8V,内阻约 1Ω ) B.电流表 A1(量程 0.6A,内阻未知) C.电压表 V1(量程 15V,内阻 r1=5kΩ ) D.电压表 V2(量程 3V,内阻 r2=3kΩ ) E.定值电阻 R1=500Ω F.定值电阻 R2=1000Ω ) G.滑动变阻器 R(阻值范围 0~20Ω ) H.滑动变阻器 R(阻值范围 0~100Ω ) I.开关及导线 (1)该实验中电压表应选 ,定值电阻应选 ,为操作方便滑动变阻器应 选 。(填选项前面的序号) 解析:由题意可知,电源电压为 3.8V;若采用 15V 的电压表,量程太大,则测量结果不准 确;而采用 3V 的电压表,则量程太小,不过可以串联电阻分压来扩大量程;故电压表应选 用 D;采用电阻与电压表串联的方式后,总量程与电阻成正比;则若选用 1000V 的定值电阻, 改装后量程为 3000 5003000 ×3=3.5V;仍小于电动势不适用;采用 1KΩ 的电阻串联,则改装 后电压表量程为: 3000 10003000 ×3=4V;故定值电阻选用 F;因电源内阻较小,为了便于调 节控制,应选择总阻值较小的 G。 答案:D;F;G。 (2)在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解析:本实验中电源内阻与电流表内阻相差不多,故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相对于电源)故 电路图为: 答案:如图所示。 (3)若将滑动变阻器滑到某一位置,读出此时电压表读数为 U,电流表读数为 I,测得多组数 据后作出 U﹣I 图象,若图象的纵截距为 b,斜率为绝对值为 k,忽略电压表的分流作用,则 电动势 E= ,电源内阻 r= 。(这两空要求用题目给的符号,r1,r2,R1,R2 及 k, b 表示) 解析: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以及改装原理可知: 2 22r r R U=E﹣Ir 变形可得: U= 22 2 r R r E﹣ rI 则由图象可知: E=b r=k 解得:E= br 2 22 r R ;r= 。 答案: ; kr 2 22 r R 。 11.(20 分)如图,相邻两个匀强磁场区域 I 和 II,设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分别为 B1、B2。已 知:磁感应强度方向相反且垂直纸面;两个区域的宽度都为 d;质量为 m、电量为+q 的粒子 由静止开始经电压恒为 U 的电场加速后,垂直于区域Ⅰ的边界线 MN,从 A 点进入并穿越区 域Ⅰ时速度方向与边界线 xy 成 60°角进入区域 II,最后恰好不能从边界线 PQ 穿出区域Ⅱ。 不计粒子重力。求: (1)B1 的大小; 解析:设粒子经 U 加速后获得的速度为 v,根据动能定理有:qU= 2v 2 1 m …① 在区域Ⅰ的磁场中偏转,有:qB1v=m 1 2 R V …② 粒子在磁场Ⅰ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恰好不从上边界穿出,粒子与 PQ 相切,画出轨迹如图。 由几何关系得 R1= 30sin d =2d…③ 根据 qvB1=m 联立得 B1= mqu d 2 2q 1 …④。 答案:B1 的大小是 mqu d 2 2q 1 。 (2)B1 与 B2 的比值。 解析:两区域磁场方向相反(如Ⅰ垂直纸向处,Ⅱ垂直纸面向里),则粒子的运动轨迹如图: 线 ACD。带电粒子在区域Ⅱ的磁场中偏转,由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 由:qB2v=m 2 2 R v ⑤ 由几何关系有:R2sin30°+R2=d ⑥ 联立得: 3 1 1 2 B B ⑦。 答案:B1 与 B2 的比值是 1:3。 12.(20 分)如图 1 所示,一质量为 m=1kg 的木板 A 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在 t=0 时刻, 质量为 M=2kg 的小物块 B 以初速度 v0=3m/s 滑上木板左端,经过一段时间后木板与墙发生弹 性碰撞。木板长度可保证小物块在运动过程中不与墙接触。木板 A 在 0~0.8s 内的速度随时 间的变化关系如图 2 所示,重力加速度为 g=10m/s2,求: (1)t=0 时刻木板的右端到墙的距离 L 以及 t=0.4s 时刻 B 的速度大小; 解析:由图 2 可知,t1=0.4s 时,A 与墙第一次碰撞,碰前 A 的速度为:vA1=0.8m/s t=0 时刻木板的右端到墙的距离为:L= 11 tv 2 1 A 代入数据解得:L=0.16m A 与墙第一次碰撞前,对 A、B 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v0=MvB1+mvA1 解得:vB1=2.6m/s。 答案:t=0 时刻木板的右端到墙的距离 L 为 0.16m,t=0.4s 时刻 B 的速度大小为 2.6m/s。 (2)A、B 间发生相对滑动过程中各自加速度大小; 解析:只要 A 与墙壁碰前 A、B 未达到共同速度,A 就在 0~L 之间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向左 做匀减速运动,与墙壁碰前的速度始终为 vA1, B 的加速度为:aB= 2 1 B10 /1 t v-v sm A 的加速度大小为:aA= 2 1 1 /2 t v smA 。 答案:A、B 间发生相对滑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分别为 1m/s2,2m/s2。 (3)从 t=0 至 A 与墙第 5 次碰前,A、B 组成的整体因摩擦产生的总热量。 解析:设 A 与墙发生 n 次碰撞后 A、B 第一次达到共同速度 v1,以向右为正,对 B:v1=v0﹣ aBt 对 A:v1=aA(t﹣2nt1), n=1,2,3… 联立解得: 3 1.6n-6v1 第一次到达共同速度 v1 应满足 0≤v1≤vA1,联立解得:2.25≤n≤3.75,故 n=3,v1=0.4m/s 设第 4 次碰撞后可能的共同速度 v2,对 A,B 系统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1﹣mv1=(M+m)v2 可以得到 12 v 3 1v ,因为 v2<v1,故在第 5 次碰撞前 A、B 已经达到共同速度, 对 A、B 整体,由能量守恒定律: 2 2 2 0 )v( 2 1v 2 1 mMMQ 解得:Q=8.97J。 答案:从 t=0 至 A 与墙第 5 次碰前,A、B 组成的整体因摩擦产生的总热量为 8.97J。 【物理选修 3-3】 13.(6 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气体的摩尔体积和阿伏伽德罗常数就可以算出气体分子的体积 B.热量不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C.在一定温度下,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越小,布朗运动就越明显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当其温度变化时,气体内能一定变化 E.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压强不变时,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对器壁单位面积的平均碰撞次数随 着温度升高而减小 解析:A、摩尔体积除以阿伏伽德罗常数算出的是气体分子占据的空间,气体分子间的空隙 很大,所以气体分子占据的空间不等于气体分子的体积。故 A 错误; B、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故 B 错误; C、固体颗粒越小,分子撞击的不平衡性就越明显;则布朗运动越明显;故 C 正确; D、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其内能由温度决定,温度变化气体内能一定变化,故 D 正确; E、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压强不变时,温度升高时,气体体积一定增大,则气体分子单位时 间内对器壁单位面积的平均碰撞次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故 E 正确。 答案:CDE 14.(20 分)如图所示,长为 31cm,内径均匀的细玻璃管开口向上竖直放置,管内水银柱的 上端正好与管口齐平,封闭气体的长为 10cm,温度为 27℃,外界大气压强不变。若把玻璃 管在竖直平面内缓慢转至开口竖直向下,这时留在管内的水银柱长为 15cm,求: (1)大气压强 p0 的值; 解析:初态:P1=P0+21cmHg V1=10S 末态:P2=P0﹣15cmHg V2=(31﹣15)S=16S 由玻意耳定律,得 P1V1=P2V2 P0=75cmHg。 答案:大气压强 p0 的值 75cmHg。 (2)缓慢转回到开口竖直向上,再对管内气体加热,当温度升高到多少℃时,水银柱的上端 恰好重新与管口齐平? 解析:P3=75+15=90cmHg V3=LS P1V1=P3V3 P4=P3=90cmHg V4=(31﹣15)S=16S T3=300K 由吕萨克定律 4 4 3 3 T V T V T4=450K 得 t=177℃。 答案:当管内气体温度升高到 177℃时,水银柱的上端恰好重新与管口齐平。 【物理选修 3-4】 15.(6 分)从坐标原点 O 产生的简谐横波分别沿 x 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t=0 时刻波的图 象如图所示,此时波刚好传播到 M 点,x=1m 的质点 P 的位移为 10cm,再经△t=0.1s,质点 P 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质点 N 坐标 x=﹣81m(图中未画出),则( ) A.波源的起振周期为 1.2s B.波源的起振方向向下 C.波速为 8m/s D.若观察者从 M 点以 2m/s 的速度沿 x 轴正方向移动,则观察者接受到波的频率变大 E.从 t=0 时刻起,当质点 N 第一次到达波峰位置时,质点 P 通过的路程为 5.2m 解析:B、由 M 可知:波前向下振动,故波源的起振方向向下;故 B 正确; A、根据 P 点处波的传播方向向右可得:质点向下振动,根据正弦函数表达式可得: T t 360 30 , 所以,周期 T=1.2s,故 A 正确; C、由 P 的横坐标为 1m,根据正弦函数表达式可得: m1 360 30 ,所以,λ =12m,故波速 sm T v /10 ,故 C 错误; D、若观察者从 M 点以 2m/s 的速度沿 x 轴正方向移动,那么,波相对观察者的相对速度减小, 那么,观察者接受到波的频率减小,故 D 错误; E、根据正弦函数表达式及对称性可知:x 轴负方向的波峰的横坐标为 x=﹣3m; 质点 N 第一次到达的波峰即 t=0 时刻 x=﹣3m 处的波峰传播而来,故需要经过时间 Tss 2 138.7 10 )81(3t ; 那么,质点 P 通过的路程为 26A=5.2m,故 E 正确。 答案:ABE 16.(20 分)如图所示,三角形 ABC 为某透明介质的横截面,O 为 BC 边的中点,位于截面所 在平面内的一束光线自 O 以角 i=45°入射,第一次到达 AB 边恰好发生全反射。已知 θ =15°, BC边长为2L。计算过程可能用到sin75°= 4 26 ,cos75°= 4 2-6 ,tan15°=2﹣ 3 , 求: (1)介质的折射率 n; 解析:设光线在 AB 上的折射角为 r,由折射定律得 n= rsin isin 根据全反射定律可知,光线在 AB 面上的 P 点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C,则:sinC= n 1 由几何关系得:r+C=75° 联立解得:r=30°,n= 2 。 答案:介质的折射率 n 是 。 (2)从入射到发生第一次全反射所用的时间(设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 c)。 解析:在△OPB 中,根据正弦定理得: 45sin75sin LOP 设所求时间为 t,光线在介质中的速度为 v,得:OP=vt v= n c 联立得:t= c2 26 L。 答案:从入射到发生第一次全反射所用的时间为 L。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