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智能手机上装载的众多APP软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图所示为某地图APP软件的一张截图,表示了某次导航的路径,其推荐路线中有两个数据:22分钟、9.8公里,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可以把汽车看做质点 B. 22分钟表示的是某个时刻 C. 9.8公里表示了此次行程位移的大小 D. 根据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算出此次行程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答案】A ‎【解析】‎ A.研究汽车在导航图中的位置时,汽车的大小和形状可忽略不计,则可以把汽车看做质点,故A项正确;‎ B.22分钟表示的是时间间隔,故B项错误;‎ C.9.8公里表示了此次行程的路程的大小,故C项错误;‎ D.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则根据这两个数据,我们可以算出此次行程的平均速率的大小,不能算出此次行程的平均速度的大小,故D项错误。‎ ‎2.一质点在连续的6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一个2s内位移为12m,最后一个2s内位移为36m,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是3m/s2 B. 质点在第2个2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18m/s C. 质点第2s末的速度大小是12m/s D. 质点在第1s内的位移大小是6m ‎【答案】A ‎【解析】‎ A项:设第一个2s内的位移为x1,第三个2s内,即最后1个2s内的位移为x3,根据x3-x1=2aT2得加速度a=3m/s2,故A正确;‎ B项: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连续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为定值即,解得:,所以质点在第2个2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是,故B错误;‎ C项:第1s末的速度等于第一个2s内的平均速度,则v1=6m/s,则第2s末速度为v=v1+at=6+3×1m/s=9m/s,故C错误;‎ D项:在第1s内反向看为匀减速运动,则有:,故D错误。‎ ‎3.图中ae为珠港澳大桥上四段l10m的等跨钢箱连续梁桥,若汽车从a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ab段的时间为t,则通过ce段的时间为 A. t B. t C. (2-)t D. (2+) t ‎【答案】C ‎【解析】‎ 设汽车的加速度为a,经历bc段、ce段的时间分别为t1、t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有:, ,,解得:,故C正确,A、B、D错误;‎ ‎4.如图所示,两个小球用长为1 m的细线连接,用手拿着球,球竖直悬挂,且A、B两球均静止。现由静止释放球,测得两球落地的时间差为0.2 s,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则球释放时离地面的高度为 A. 1.25 m B. 1.80 m C. 3.60 m D. 6.25m ‎【答案】B ‎【解析】‎ 设释放时A球离地高度为h,则,求得,。‎ A. 1.25 m与上述计算结果不相符,故A错误;‎ B. 1.80 m与上述计算结果相符,故B正确;‎ C. 3.60 m与上述计算结果不相符,故C错误;‎ D. 6.25m与上述计算结果不相符,故D错误。‎ ‎5.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2-x(其中v为速度,x为位置坐标),下列关于物体从x=0动至x=x0过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 A. 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 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C. 当该物体速度大小为,位移大小为 D. 当该物体位移大小为,速度大小为 ‎【答案】C ‎【解析】‎ A.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公式 可得:‎ ‎ ‎ 可知物体的加速度恒定不变,由于物体的速度减小,故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故A项与题意不相符;‎ B.由可知,v2-x图象的斜率绝对值等于2a,由图可得:‎ ‎ ‎ 则得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 ‎ 故B项与题意不相符;‎ C. 当该物体速度大小为时,‎ ‎ ‎ 由图可得:‎ 故C项与题意相符;‎ D. 当该物体位移大小为时,由图可得:‎ ‎ ‎ 即 ‎ ‎ 故D项错误。‎ ‎6.在离地高h处,沿竖直方向同时向上和向下抛出两个小球,它们的初速度大小均为v,不计空气阻力,两球落地的时间差为(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当上抛的物体回到抛出点时,做初速度为v的下抛运动,之后的运动和下抛物体的运动相同,即运动时间相同,所以两者落地的时间差正好是上抛物体上升和回到抛出点的时间,上抛物体回到抛出点的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为g,初速度为v,末速度为-v,所以有,A正确 ‎7.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变化时发生位移,紧接着速度变化同样的时发生位移,则该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为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设匀加速的加速度a,物体的速度分别为和,据运动学公式可知:①,②,且,则③,联立以上三式解得,B正确.‎ ‎8.货车和客车在公路上同一车道行驶,客车在前,货车在后,突然出现紧急情况,两车同时刹车,刚开始刹车时两车相距30m,刹车过程中两车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在t=10s时刻两车发生追尾事故 B. 在t=10s时刻之前两车发生追尾事故 C. 两车不会追尾,在t=10s时刻两车相距距离为50m D. 两车会在客车停止之后发生追尾事故 ‎【答案】D ‎【解析】‎ 在10s之前,客车的速度比货车的速度快,因此货车的位移比货车的位移大,客车在货车前方,因此不会发生追尾事故,AB错误 由图像可知20s秒时客车与货车的位移大小相等,因此客车刚停止运动时不会发生追尾,客车的位移为,货车的位移为,因此,客车和货车会发生追尾,,且在客车停止运动之后;C错误D正确 ‎9.如图所示,描述的是一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其某一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关于此图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表示物体的位移,则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 若表示物体的位移,则反映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 若表示物体的速度,则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D. 若表示物体的速度,则反映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AD ‎【解析】‎ AB.若y表示物体的位移,图像的斜率等于速度,则知物体的速度不变,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项正确,B项错误;‎ CD.若y表示物体的速度,则表示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大,反映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0.在高为20 m的位置以20 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物体, g取10 m/s2,则物体离抛出点15 m时, 所经历的时间可能是:‎ A. 1s B. 3s C. D. ‎ ‎【答案】ABC ‎【解析】‎ 取竖直向上方向为正方向,当物体运动到抛出点上方离抛出点15 m时,位移为x=15 m.‎ 由竖直上抛运动的位移公式得:.解得t1=1 s,t2=3 s.‎ 当物体运动到抛出点下方离抛出点15 m时,位移为x′=-15 m,由.解得 或 (负值舍去),故选项A、B、C正确 故选:ABC。‎ ‎11.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同向行驶,以0时刻为计时起点,此时乙车在甲车前s0处,两车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图中甲、乙两车图像所夹面积为s.关于两车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t0时刻两车一定相遇 B. 0~t0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 C. 若s小于s0,两车一定可以相遇两次 D. 若s大于s0,两车一定可以相遇两次 ‎【答案】BD ‎【解析】‎ 根据速度图像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知0-t0时间内,甲车的位移大于乙车的位移,由于两者位移之差与s0之间的关系不能确定,所以t0时刻两车不一定相遇,故A错误;0-t0时间内,乙车的位移小于甲车的位移,则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甲车的平均速度,故B正确;若s小于s0,则t0时刻两车还没有相遇,之后,甲车的速度比乙车的小,两车不可能相遇,所以两车不会相遇,故C错误;若s大于s0,则t0时刻两车就相遇了,第一次相遇时甲车的速度较大,t0时刻后,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大,两车还能相遇一次,即两车一定可以相遇两次,故D正确。‎ ‎12.物体以速度v匀速通过直线上的A、B两点间需时为t,现在物体由A点静止出发,匀加速(加速度大小为a1)至某一最大速度vm后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至B点停下,历时仍为t,则物体的 A. vm可能为2v,与a1、a2的大小有关 B. vm只能为2v,无论a1、a2为何值 C. a1、a2必须满足 = D. a1、a2值必须是一定的 ‎【答案】BC ‎【解析】‎ 由于物体先做匀加速,后做匀减速,所以通过的路程,所以vm=2v与加速度无关。选项A错误,B正确;匀加速运动的时间和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之和t=,而vm=2v,代入得 =,选项C正确,D错误;综上本题选BC.‎ 二、实验题 ‎13.学生课外实验小组使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大小。实验时,他们先测量分液漏斗下端到水桶底部的距离s;然后使漏斗中的水一滴一滴地下落,调整阀门使水滴落到桶底发出声音的同时,下一滴水刚好从漏斗的下端滴落;用秒表测量第1个水滴从漏斗的下端滴落至第n个水滴落到桶底所用的时间t。‎ ‎(1)重力加速度大小可表示为g=_____(用s、n、t表示);‎ ‎(2)如果某次实验中,s=0.90m,n=30,t=13.0s,则测得的重力加速度大小g=_____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写出一条能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 9.6 (3). “适当增大n”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解析】‎ ‎(1)已知第1个水滴从漏斗的下端滴落至第n个水滴落到桶底所用的时间t,所以一个水滴从漏斗的下端滴落到桶底所用的时间,所以,故 ‎(2)2‎ ‎(3)提高精度可以提高测量时间的精度和距离的精度,也可以适当增大n,或多测几次取平均。‎ ‎14.(1)如图所示,甲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经测量发现S1=7.05cm、S2=7.68cm、S3=8.33cm、S4=8.95cm、S5=9.61cm、S6=10.26cm,则A点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 m/s,加速度的大小是 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在一次实验中,如果乙同学不知道实验所使用的交流电电源的实际频率已超过50Hz,仍然按照50Hz计算,那么他计算出来的平均速度值与真实值相比_____‎ A.偏大 B.偏小 C.相等 D.不能确定 ‎(3)丙同学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了几条较为理想的纸带.他已在每条纸带上按每5个点取好一个计数点,即两计数点之间时间间隔为0.1s,依打点先后编为0,1,2,3,4,5.由于不小心,几条纸带都被撕断了,如图所示.请根据给出的A、B、C、D四段纸带回答:在B,C,D三段纸带中选出从纸带A上撕下的那段应该是______‎ ‎【答案】(1)0.864;0.64(2)B(3)C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以求出打纸带上4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 ‎;设0到1之间的距离为x1,以后各段分别为x2、x3、x4、x5、x6,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 x4-x1=3a1T2‎ x5-x2=3a2T2‎ x6-x3=3a3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得:a=(a1+a2+a3)‎ 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 ‎(2)打点周期与交流电的周期相同,=0.02s,当电源频率高于50Hz时,实际打点周期将变小,而进行计算时,仍然用0.02s,根据,因此测出的平均速度数值将比物体的真实数值小,故B正确;‎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相邻的时间间隔位移之差相等)得出:x45-x34=x34-x23=x23-x12=x12-x01‎ 所以属于纸带A的是C图.‎ 三、解答题 ‎15.从离地面h=80m的空中自由释放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求:‎ ‎(1)经过多长时间小球落到地面;‎ ‎(2)小球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3)小球在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 ‎【答案】(1)4s;(2)20m/s;(3)35m;‎ ‎【解析】‎ ‎(1)由可得:;‎ ‎(2)由可得:;‎ ‎(3)最后1s内的位移h1=h−‎ 则h1=80−×10×(4−1)2m=35m ‎16.在有些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某型号的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可能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0m/s2,起飞速度为50m/s。求: ‎ ‎(1)如果要求该飞机在跑道上加速100 m后起飞,弹射系统必须使飞机具有的初速度;‎ ‎(2)如果不装弹射系统,要求该飞机仍能在此舰上正常起飞,该舰身长至少应多长。‎ ‎【答案】(1)m/s2 (2)250m ‎【解析】‎ ‎(1)设飞机弹射获得的速度为,再加速到起飞的速度,‎ 根据运动公式有:‎ 解得:‎ ‎(2)设飞机从静止加速需要位移,才能起飞,根据运动公式有:‎ 解得:‎ ‎17.2011年7月2日下午,在杭州滨江区的闻涛社区中,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在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接住了孩子,从而挽救了“妞妞”的生命,而吴菊萍却因此双手粉碎性骨折。她的事迹感动了亿万国人,吴菊萍被誉为“最美妈妈”。假设妞妞从离地h高的阳台由静止掉下,楼下的吴菊萍在距地面高度为h2=1m处用双手接住妞妞,妞妞在双臂的缓冲下经0.08s到地面时速度恰好为减为零,缓冲过程可看做匀减速运动.假设女童可看成质点,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 ‎ ‎ ‎(1)女童从距地面多高处下落; ‎ ‎(2)缓冲过程中妞妞的加速度大小是重力加速度的多少倍;‎ ‎(3)女童落地前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是多少。‎ ‎【答案】(1)25m/s (2)32.25m (3)2.58s ‎【解析】‎ ‎(1)匀减速运动的位移 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高度 女童下落的总高度 h=h1+h2=32.25m ‎(2)匀减速下降的加速度 所以 倍 ‎(3)自由下落的时间 总时间 t=t1+t2=2.58s ‎18.在“车让人”交通安全活动中,交警部门要求汽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以8m/s匀速行驶汽车,车头离斑马线35m时,司机看到有行人正以1m/s的速度匀速通过斑马线,如图所示。已知该车启动或刹车的最大加速度为3m/s2,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2s,车宽2m,车长5m。求:‎ ‎(1)如果司机采用加速的方法,能否安全通过斑马线?‎ ‎(2)如果司机采用刹车,让行人先通过,加速度不小于多少就能保证行人安全。‎ ‎【答案】(1)不能;(2)0.528 m/s2‎ ‎【解析】‎ ‎(1)由题意,考虑到车的宽度,行人通过来车方向斑马线需要用时间 考虑到车的宽度,行人在 时刻后进入潜在危险区域。‎ 如果司机匀速通过需要用时 t3=(35+5)m÷8m/s=5s t2<t3<t1,司机无法安全通过;‎ 如果司机以最大加速度运行,在 t2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x1<(35+5)m,司机无法安全通过;‎ ‎(2)把x2=35m代入得 解得:‎ amin= 0.528m/s2‎ 所以刹车加速度不小于 0.528m/s2就能保证行人安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