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物理试题 一、选择题 ‎1.乘客坐在行驶的火车上,看到车外的房屋和树木向车后方退去,他选择的参考系是( )‎ A. 他乘坐的火车 B. 迎面驶来的火车 C. 路旁的房屋 D. 路旁的树木 ‎【答案】A ‎【解析】‎ 路旁的房屋和树是被研究的物体,路旁的房屋和树飞速向后退去,房屋和树是运动的,火车(或乘客)和它们之间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房屋和树木向后退是以火车(乘客)为参考系的,A正确.‎ ‎2.下列计时数据指时间间隔的是 A. 《相声有新人》每周六晚8点播出 B. “嫦娥”三号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点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C. 第十八届亚运动会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中国选手孙杨以7分48秒36的成绩夺得冠军 D. 由北京开往深圳的列车于22时18分从北京站开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A. 《相声有新人》每周六晚8点播出,8点对应一个点,是指时刻。故A错误;‎ B. ‎2013年12月2日1点30分是指时刻,不是指时间间隔。故B错误;‎ C. 7分48秒36对应一段位移,是时间间隔。故C正确;‎ D. 22时18分对应一个点,是指时刻,不是指时间间隔。故D错误。‎ 故选:C.‎ ‎3.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力学中引入“质点”的概念,从科学方法上来说属于( )‎ A. 极限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 B. 控制变量的方法 C. 建立理想物理模型的方法 D. 等效替代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质点”‎ 是为了研究问题简单方便而引入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所以它们从科学方法上来说属于建立理想物理模型的方法。‎ A. 极限分析物理问题方法,与分析不符,故A错误。‎ B. 控制变量的方法,与分析不符,故B错误。‎ C. 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方法,与分析相符,故C正确。‎ D. 等效替代的方法,与分析不符,故D错误。‎ ‎4.如图,一个物体沿两个半径为R的半圆弧由A运动到C,则它的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分别是( )‎ A. 0 , 0 B. 4 R ,πR C. 4πR ,4R D. 4R ,2πR ‎【答案】D ‎【解析】‎ ‎【详解】位移的大小位移首末位置的距离,为4R,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为2πR。‎ A. 0 , 0,与分析不符,故A错误。‎ B. 4 R ,πR,与分析不符,故B错误。‎ C. 4πR ,4R,与分析不符,故C错误。‎ D. 4R ,2πR,与分析相符,故D正确。‎ ‎5.下列几组物理量中,全部为矢量的一组是( )‎ A. 时间、位移、速度 B. 加速度、速度变化量、位移 C. 速度、电流、温度 D. 路程、时间、质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时间没有方向,是标量,故A错误。‎ B. 加速度、速度变化量、位移都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都是矢量,故B正确。‎ C.电流和温度不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计算,是标量,故C错误。‎ D. 路程、时间、质量都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都是标量,故D错误。‎ ‎6.现有一苹果从树上由静止自由落下,历时0.8s落地,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则苹果下落的高度是( )‎ A. ‎1.5‎m‎ B. ‎2.4m C. ‎3.2m D. ‎‎6.4m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根据h=gt2求出0.8秒落下的高度.‎ ‎【详解】根据h=gt2得h=gt2=×10×‎0.82m=‎3.2m,故选C。‎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研究水上芭蕾演员的优美舞姿时,不可以把芭蕾演员看作质点 B. 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 C. 一个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可以比路程长 D.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研究芭蕾表演的舞姿时,要看动作,不能用一个点代替演员,故A正确。‎ B. 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并不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故B错误。‎ C. 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一定小于或等于这段时内的路程,故C错误。‎ D. 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大,速度变化不一定快,加速度不一定大,故D错误。‎ ‎8.一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的速度每秒增加‎2m/s B. 质点的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 C. 质点第2s初速度比第1s末的速度大‎2m/s D. 质点速度每秒变化‎2m/s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加速度的定义,它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即在数值上等于速度变化率的大小.‎ ‎【详解】A、D、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则质点的速度每秒的改变量为‎2m/s ‎,但不知道初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关系,可能是加速或减速;故A错误,D正确.‎ B、末速度与初速度的关系,由加速度、时间、加速或减速共同决定;故B错误.‎ C、第2s初和第1s末为同一时刻,瞬时速度相同;故C错误.‎ 故选D.‎ ‎9.关于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平均速度是质点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②平均速率就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③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④做变速运动的质点平均速度是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深刻理解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等基本概念,瞬时速度是与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相对应的速度,平均速度是质点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而平均速率是所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详解】①、④、不论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匀速运动或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的定义都为,质点在某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故①正确,④错误;‎ ‎②平均速率是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并非平均速度的大小,故②错误;‎ ‎③瞬时速度是与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相对应的速度,故③正确;‎ 综上可知①③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瞬时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注意从它们的定义入手进行概念的区分,同时注意物理概念和生活中一些概念的不同.‎ ‎10.利用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图象可知( )‎ A. 小车做曲线运动 B. 18s末的加速度大于13s末的加速度 C. 小车13s后运动方向改变 D. 13s末小车距离出发点最远 ‎【答案】B ‎【解析】‎ ‎【详解】A. v-t图象只表示直线运动的规律,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 由图象的斜率大小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可知,18s末的加速度大于13s末的加速度,故B正确。‎ C.小车速度始终是正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故C错误。‎ D. 小车在0-20内速度方向不变,故20s时小车离出发点最远,故D错误;‎ ‎1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为(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则该质点( )‎ A. 第1s内位移为‎9m B. 前两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C. 质点的加速度为‎1m/s2 D. 任意1s内的速度增加量都是‎1m/s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将t=1s代入到中得到第1s内的位移为‎6m,故A错误;‎ B. 物体在前2s内的位移 x=5×2+‎4m=‎‎14m 则前2s内的平均速度 故B正确。‎ CD.根据 得 ‎,‎ 任意1s内的速度增量 ‎△v=at=2×‎1m/s=‎2m/s 故CD错误。‎ ‎12.‎2018年9月19日22时0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题中22时07分指的是时间,3个多小时指的是时刻 B. 观测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时,可将卫星看成质点 C. 卫星升空过程若以地球为参考系,卫星是运动的 D. 卫星升空过程若以其中一颗卫星为参考系,另一颗卫星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 题中22时07分指的是时刻,3个多小时指的是时间,故A错误;‎ B. 观测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卫星的形状和大小对研究没有影响,可将卫星看成质点,故B正确 C. 卫星升空过程若以地球为参考系,卫星相对于地球向上运动,所以卫星是运动的,故C正确;‎ D. 因为同时用一个装置发射念两个卫星,两个卫星的运动状态时刻相同,所以卫星升空过程若以其中一颗卫星为参考系,另一颗卫星是静止的,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A ‎13.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某时刻甲的速度为‎2 m/s,加速度为‎-1 m/s2,乙的速度为‎-3 m/s,加速度为‎1 m/s2,则该时刻 A. 甲运动得比较快 B. 甲的速度变化比较快 C. 乙运动得比较快 D. 乙的速度变化比较快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时刻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变化一样快;甲物体的速度大小小于乙物体的速度大小,所以乙运动得比较快,故选项C正确,A、B、D错误。‎ ‎14.如图所示为某物体的x-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第1 s内物体的加速度是 B. 从第2s至第3s内物体的位移是‎3m C. 4s内通过的路程是‎4m,位移是 D. 4s内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0-1s内物体的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0,故A错误;1-3s内物体的速度为0,物体静止,则从第2s至第3s内物体的位移是0,故B错误;物体在4s内的路程为 S=(‎3m-2m)+(‎3m-0m)=‎4m,位移为 x=‎0m-2m=‎-2m,故C正确;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则物体在0-1s内的速度方向与3-4s内的速度方向相反,故D错误。‎ ‎15.下列涉及速度及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质点3 s末的速度是‎2 m/s,该质点第3 s内的位移一定是‎2 m B. 某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任何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 C. 某质点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都不等于零,但它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可能等于零 D. 某质点运动中,第2 s内的平均速度为‎3 m/s,则以后任何1 s的位移都等于‎3 m ‎【答案】BC ‎【解析】‎ ‎【详解】A. 某质点3 s末的速度是‎2 m/s,第3s内的平均速度不一定为‎2m/s,所以质点第3 s内的位移不一定是‎2 m,故A错误。‎ B. 某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任何时间或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故B正确。‎ C. 某质点运动中任何时刻的速度都不等于零,但它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可能等于零,比如圆周运动在一个周期内的情形,故C正确。‎ D. 某质点运动中,第2 s内的平均速度为‎3 m/s,但以后任何1 s内的平均速度都不确定,故D错误。‎ ‎16.关于加速度的定义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 B.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由△v、△t算出 C. a的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与v的方向无关 D. 叫速度的变化率,在速度-时间图像中与其斜率相对应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BC.公式是加速度的定义式,是采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所以与、 不存在比例关系,只是的大小可由、算出,且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同,故A错误,BC正确;‎ D.叫速度的变化率,即为加速度,在速度-时间图像中与其斜率相对应,故D正确。‎ ‎17.如图所示,表示甲、乙两运动物体相对同一地点的位移–时间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和乙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B. 甲和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x0‎ C. 乙运动的速率大于甲运动的速率 D. 乙比甲早出发t1时间 ‎【答案】BC ‎【解析】‎ ‎【详解】AC.x-t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由图可知两图象的斜率保持不变,故运动的速度不变,即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乙的斜率大于甲,可知乙运动的速率大于甲运动的速率。故A错误,C正确;‎ B.由图可知乙从原点出发,甲从距原点x0处出发。故两物体的出发点相距x0.故B正确; ‎ D.甲在t=0时刻开始运动,而乙在t1时刻开始运动,故甲比乙早出发t1时间。故D错误;‎ 故选BC。‎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的加速度不为零时,它的速度一定变化 B. 物体的速度变化快,其加速度一定大 C. 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随路程的增大,其位移一定增大 D. 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若加速度增大,则速度可能减小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加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判断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关键看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详解】A、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则加速度不为零时,物体速度一定发生改变;故A正确.‎ B、根据可知,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故B正确.‎ C、位移取决于物体的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物体的运动路线,路程增大,位移不一定增大;故C错误.‎ D、当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即使加速度的大小增大,但速度会减小;故D正确.‎ 故选ABD.‎ ‎19.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 B. 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2s后沿正方向运动 C. 在t=2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4s时回到了出发点 D. 在2s<t<4s的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B. 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正负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由于0~2s内物体的速度v<0,故物体沿负方向运动,而2~4s内物体的速度v>0,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故A错误B正确。‎ C. 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通过的位移,在横轴下方表示负位移,横轴上方表示正位移,所以在t=2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4s时总位移为零,回到了出发点,故C正确。‎ D. 在2s<t<4s的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都为正方向,图像的斜率代表加速度,故D正确。‎ ‎20.有一个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研究物体在6s内的运动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第6s内的平均速度大于6s内的平均速度 B. 前6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3s末的瞬时速度 C. 第6s内的位移与前6s内的位移之比为11:36‎ D. 第6s内的速度变化量大于第5s内的速度变化量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第6s内的平均速度为第5.5s时的瞬时速度,6s内的平均速度是第3s时的瞬时速度,所以第6s内的平均速度大于6s内的平均速度,故A正确。‎ B.匀变速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前6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3s末的瞬时速度,故B正确。‎ C.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相临相等时时间内位移之比为:‎ ‎1:3:5:2n-1‎ 所以第6s内的位移与前6s内的位移之比为11:36,故C正确。‎ D.因为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不变,所以第6s内的速度变化量等于第5s内的速度变化量,故D错误。‎ 二、实验题 ‎21.小明同学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实验时从所打几条纸带中选取了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下图所示。图中A、B、C、D、E是按打点先后顺序依次选取的计数点,在纸带上选定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没有画出。‎ ‎(1)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墨粉纸盘)、小车、平板、导线、钩码及开关外,在下面所给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需使用的还有_______。(不定项选择)‎ A.电压合适的50 Hz的交流电源 ‎ B.电压可以调节的直流电源 C.刻度尺 ‎ D.秒表 ‎ E.天平 ‎(2)从图中的纸带可以看出,该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的运动方向为_________。‎ A.从A向E方向运动 ‎ B.从E向A方向运动 ‎(3)小明选取的纸带上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______秒;‎ ‎(4)研究变速运动时,往往用 求通过某个点的瞬时速度,从理论上讲,对△t的要求是______(选填“越大越好”“越小越好”或“与大小无关”)。‎ ‎(5)如果实验时交变电流的实际频率略小于50Hz,则速度的测量值和实际值相比是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1). AC (2). B (3). 0.1s (4). 越小越好 (5). 偏大 ‎【解析】‎ ‎【详解】(1)[1] 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平板、铁架台、导线及开关外,在下列的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电压合适的50Hz交流电源给打点计时器供电,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处理数据,故AC正确BDE错误。‎ ‎(2)[2] 从纸带可以看出,位移越来越大,所以该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运动方向为从右向左,故B正确A错误。‎ ‎(3)[3] 纸带上选定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计时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是0.1s。‎ ‎(4)[4] 研究变速运动时,往往用 求通过某个点的瞬时速度,从理论上讲时间越短,误差越小,所以△t的要求是越小越好。‎ ‎(5)[5] 如果实验时交变电流的实际频率略小于50Hz,实际频率小,则实际周期长,所以实际速度要小,即速度的测量值和实际值相比是偏大。‎ ‎22.某同学要进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在实验中获得了一条纸带,并从中选取7个计数点,如图所示,其中相邻两计数点时间间隔T=0.1s,‎ ‎(1)该同学要计算打下C点时的速度,可用公式vC= ______(用字母表达式表示);算出结果为vC=______ m/s,同理,继续计算出E点速度vE=_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位置 A B C D E F 长度 OA距离S1‎ OB距离S2‎ OC距离S3‎ OD距离S4‎ OE距离S5‎ OF距离S6‎ 单位cm ‎3.18‎ ‎7.54‎ ‎13.09‎ ‎19.83‎ ‎2775‎ ‎36.87‎ 速度/ms-1‎ ‎0.377‎ ‎0496‎ ‎0.733‎ ‎(2)若要计算小车的加速度,利用C点时速度vC,E点速度vE,表示加速度a= ______(用字母表达式表示);算出结果为a=______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根据以上表格中的数据和你所计算出的数据在下面坐标系中描点画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来。( )‎ ‎【答案】 (1). (2). (3). 0.852 (4). (5). 1.19 ‎ ‎(6). ‎ ‎【解析】‎ ‎【详解】(1)[1][2][3] C点的瞬时速度等于B到D的平均速度,得:‎ 同理,继续计算出E点速度 ‎(2)[4][5]根据加速度定义式可知 ‎(3)[6]根据描点作图 三、计算题 ‎23.小明驾驶一辆汽车以‎54km/h的初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0s末该车的速度变为‎108km/h,那么 ‎(1)汽车在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为多少?‎ ‎(2)在加速后2s末时刻汽车的速度是多大?‎ ‎(3)在10s末时小明突然发现汽车前方有障碍物,所以紧急刹车,加速度的大小为‎6m/s2,请你计算7s后该车的速度为多少?‎ ‎【答案】(1)‎1.5 m/s2 (2)‎18 m/s (3) 0‎ ‎【解析】‎ ‎【详解】(1)‎54km/h=‎15m/s;‎108km/h=‎30m/s 所以加速度 ‎(2)在加速后2s末时刻汽车的速度 ‎(3)刹车时间 所以7s后该车的速度为0.‎ ‎24.有一个矿井里的升降机,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经过5s速度达到‎4m/s后,又以这个速度匀速上升20s,然后匀减速上升,经过4s停在井口,请计算矿井的深度是多少米?‎ ‎【答案】‎‎98m ‎【解析】‎ ‎【详解】匀加速上升过程的位移为 匀速上升过程的位移为 X2=vt=4×‎20m=‎‎80m 匀减速上升过程的位移为 则矿井深度为 H=X1+X2+X3=10+80+‎8m=‎‎98m ‎25.通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汽车的行驶速度:原理是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射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所示,测速仪B向迎面匀速行驶的汽车A发射两次脉冲波,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测速仪接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接收到反射信号,则汽车行驶的速度为多少?.(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答案】42.5‎ ‎【解析】‎ ‎【详解】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 s′=s1-s2=‎238m-68m=‎‎170m 这‎170m共用了:‎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