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拉萨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2016-2017学年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 ‎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5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6~8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对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物理”二字最早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同学们要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外,还要了解物理学家是如何发现物理规律的,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B.用质点来代替实际运动物体是采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 C.笛卡尔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实验证实了,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 ‎2.如图所示表示甲、乙两运动物体相对同一原点的位移﹣时间图象,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x0‎ C.甲、乙两物体在处相遇 D.乙比甲早出发t1的时间 ‎3.一名宇航员在某星球上完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让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测得在第5s内的位移是18m,则(  )‎ A.物体在2 s末的速度是20 m/s B.物体在第5 s内的平均速度是3.6 m/s C.物体在第2 s内的位移是20 m D.物体在前5 s内的位移是50 m ‎4.如图所示,A和B两物块的接触面是水平的,A与B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固定斜面匀速下滑下滑过程中A的受力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如图所示,绳与杆均不计重力,承受力的最大值一定.A端用绞链固定,滑轮O在A点正上方(滑轮大小及摩擦均可忽略),B端吊一重物P,现施加拉力FT将B缓慢上拉(均未断),在杆达到竖直前(  )‎ A.绳子越来越容易断 B.绳子越来越不容易断 C.杆越来越容易断 D.杆越来越不容易断 ‎6.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8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一t 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20 km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最近 C.在4小时前,两车已相遇 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7.如图(a)所示,用一水平外力F拉着一个静止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逐渐增大F,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请根据图(b)中所提供的信息能计算出(  )‎ A.加速度从2m/s2增加到6m/s2的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变化 B.加速度为6m/s2时物体的速度 C.斜面的倾角 D.物体的质量 ‎8.如图所示,小球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做匀变速运动,依次经a、b、c、d到达最高点e.已知ab=bd=6m,bc=1m,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设小球经b、c时的速度分别为vb、vc,则(  )‎ A.vb=m/s B.vc=3m/s C.de=4m D.从d到e所用时间为2s ‎ ‎ 二、非选择题 ‎9.“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 A.拉橡皮条的细绳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 B.拉橡皮条时,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拉力要适当大些 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 其中不正确的是  (填入相应的字母).‎ ‎10.物理小组的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器材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器材有:底座、带有标尺的竖直杆、光电门1和2组成的光电计时器(其中光电门l更靠近小球释放点),小球释放器(可使小球无初速释放)、网兜.实验时可用两光电门测量小球从光电门l运动至光电门2的时间t,并从竖直杆上读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h.‎ ‎(l)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2所示,则小球直径为   cm.‎ ‎(2)改变光电门1的位置,保持光电门2的位置不变,小球经过光电门2的速度为v,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则h、t、g、v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h=  .‎ ‎(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t图线,若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k,根据图线可求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 ‎11.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某型号的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可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m/s2,起飞速度为50m/s时,如果航母静止状态,问:‎ ‎(1)如果航母上不装装弹射系统,要求该飞机仍能从此舰上起飞,问甲板上跑道至少应多长?‎ ‎(2)若航母弹射系统给飞机一个30m/s的初速度,则要求这种飞机能在舰上起飞,甲板上跑道至少为多长?‎ ‎12.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物体甲通过三段轻绳悬挂,三段轻绳的结点为O.轻绳OB水平且B端与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乙相连,轻绳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物体甲、乙均处于静止状态.(取sin37°=0.6,cos37°=0.8,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轻绳OA、OB受到的拉力是多大.‎ ‎(2)若物体乙的质量m2=4kg,物体乙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3,则欲使物体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动,物体甲的质量m1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13.如图所示,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夹角θ可以随意改变,当θ=30°时,可视为质点的小木块恰好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若让该小木块从木板的底端以v0的速度沿木板向上运动,随着θ的改变,小木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离将发生变化.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1)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2)当θ=60°角时,小木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离;‎ ‎(3)当θ=60°角时,小木块由底端沿木板向上滑行再回到原出发点所用的时间.‎ ‎ ‎ ‎2016-2017学年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1~5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6~8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对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物理”二字最早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同学们要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外,还要了解物理学家是如何发现物理规律的,领悟并掌握处理物理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使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B.用质点来代替实际运动物体是采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 C.笛卡尔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实验证实了,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 ‎【考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分析】本题根据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如理想模型法、等效替代法等,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A、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使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故A错误.‎ B、用质点来代替实际运动物体是采用了理想模型的方法,故B正确.‎ C、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C错误.‎ D、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同一地点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 ‎ ‎2.如图所示表示甲、乙两运动物体相对同一原点的位移﹣时间图象,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x0‎ C.甲、乙两物体在处相遇 D.乙比甲早出发t1的时间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分析】位移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当两物体的纵坐标相同时,即位移相同,两物体相遇.‎ ‎【解答】解:A、甲、乙的位移都随时间均匀变化,知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由位移时间图线可知,甲乙的出发点相距x0.故B正确.‎ C、由图线可知,两物体相遇时,纵坐标相等,此时距离远点为.故C正确.‎ D、由图线可知,乙比甲迟出发t1的时间.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 ‎ ‎3.一名宇航员在某星球上完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让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测得在第5s内的位移是18m,则(  )‎ A.物体在2 s末的速度是20 m/s B.物体在第5 s内的平均速度是3.6 m/s C.物体在第2 s内的位移是20 m D.物体在前5 s内的位移是50 m ‎【考点】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自由落体运动.‎ ‎【分析】第5s内的位移等于5s内的位移减去4s内的位移,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求出星球上的重力加速度.再根据速度时间公式v=gt,位移时间公式h=gt2求出速度和位移.‎ ‎【解答】解:A、第5s内的位移是18m,有: gt12﹣gt22=18m,t1=5s,t2‎ ‎=4s,解得:g=4m/s2.所以2s末的速度:v=gt=8m/s.故A错误.‎ B、第5s内的平均速度: ==m/s=18m/s.故B错误.‎ C、t=2s,t′=1s,物体在第2s内的位移:x=gt2﹣gt′2=8﹣2m=6m.故C错误.‎ D、物体在5s内的位移:x=gt2=×4×25m=50m.故D正确.‎ 故选D.‎ ‎ ‎ ‎4.如图所示,A和B两物块的接触面是水平的,A与B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固定斜面匀速下滑下滑过程中A的受力个数为(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以A为研究对象,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根据平衡条件进行分析从而明确A受力个数.‎ ‎【解答】解:以A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重力、B的竖直向上的支持力,B对A没有摩擦力,否则A不会匀速运动.故A只受2个力作用,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 ‎ ‎5.如图所示,绳与杆均不计重力,承受力的最大值一定.A端用绞链固定,滑轮O在A点正上方(滑轮大小及摩擦均可忽略),B端吊一重物P,现施加拉力FT将B缓慢上拉(均未断),在杆达到竖直前(  )‎ A.绳子越来越容易断 B.绳子越来越不容易断 C.杆越来越容易断 D.杆越来越不容易断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以B点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作出受力图,利用三角形相似法,得出各力与三角形ABO三边边长的关系,再分析绳子上力变化.‎ ‎【解答】解:以B点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重物的拉力T(等于重物的重力G)、轻杆的支持力N和绳子的拉力F,作出力图如图:‎ 由平衡条件得知,N和FT的合力与T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根据三角形相似可得: ==‎ 又T=G,解得:‎ N=G FT=G 使∠BAO缓慢变小时,AB、AO保持不变,BO变小,则N保持不变,FT变小.故杆无所谓易断不易断,绳子越来越不容易断.故B项正确.‎ 故选:B.‎ ‎ ‎ ‎6.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80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一t 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20 km 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最近 C.在4小时前,两车已相遇 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速度﹣时间图线中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根据两车的速度关系分析何时相距最近,何时相遇.‎ ‎【解答】解:A、在第2小时末,甲的位移为 x甲=×30×2km=30km,乙的位移 x乙=﹣×30×2km=﹣30km,此时两车相距△x=80﹣30﹣30=20(km).故A正确.‎ BCD、在t=2h前,甲沿正方向运动,乙沿负方向运动,则两者间的距离越来越小,2﹣4h内,甲、乙速度方向相同,且乙在前,甲在后,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距离逐渐减小,在第4小时末,甲的位移为 x甲=×60×4km=120km,乙的位移 x乙=﹣×30×2km+×60×2km=30km,此时两车相距△x=120﹣80﹣30=10(km),甲在乙的前方,说明在4小时前,两车已相遇,相遇时相距最近.故C正确,BD错误.‎ 故选:AC ‎ ‎ ‎7.如图(a)所示,用一水平外力F拉着一个静止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的物体,逐渐增大F,物体做变加速运动,其加速度a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g取10m/s2.请根据图(b)中所提供的信息能计算出(  )‎ A.加速度从2m/s2增加到6m/s2的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变化 B.加速度为6m/s2时物体的速度 C.斜面的倾角 D.物体的质量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对物体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力F与加速度a的函数关系,然后结合图象得出相关信息.‎ ‎【解答】解:对物体受力分析,受推力、重力、支持力,如图 x方向:Fcosθ﹣mgsinθ=ma…①‎ y方向:N﹣Fsinθ﹣mgcosθ=0…②‎ 从图象中取两个点(20N,2m/s2),(30N,6m/s2)代入①式解得:‎ m=2kg,θ=37°‎ 所以物体的质量为2kg,斜面的倾角为θ=37°.故CD正确.‎ 题中并没有说明力F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故无法求出加速度为6m/s2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也无法求出加速度从2m/s2增加到6m/s2的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变化.故AB错误.‎ 故选:CD.‎ ‎ ‎ ‎8.如图所示,小球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做匀变速运动,依次经a、b、c、d到达最高点e.已知ab=bd=6m,bc=1m,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设小球经b、c时的速度分别为vb、vc,则(  )‎ A.vb=m/s B.vc=3m/s C.de=4m D.从d到e所用时间为2s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 由题,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则根据推论得知,c点的速度等于ad间的平均速度,并利用推论求出ac间和cd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可求出加速度,再由位移公式求出b点的速度,由速度公式求出从d到e所用时间.‎ ‎【解答】解:A、B、由题,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根据推论得知,c点的速度等于ad间的平均速度,则有 vc==m/s=3m/s,‎ ac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1=,cd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2=,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 ‎ a==0.5m/s.‎ 由得,‎ ‎=.故A错误,B正确;‎ C、设c点到最高点的距离为S,则:S=,则de=S﹣cd=9m﹣5m=4m.故C正确;‎ D、设d到e的时间为T,则de=,得T=4s.故D错误.‎ 故选:BC.‎ ‎ ‎ 二、非选择题 ‎9.“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1)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F′ .‎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 ‎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认为:‎ A.拉橡皮条的细绳长一些,实验效果较好 B.拉橡皮条时,弹簧秤、橡皮条、细绳应贴近木板且与木板平面平行 C.橡皮条弹性要好,拉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时,拉力要适当大些 D.拉力F1和F2的夹角越大越好 其中不正确的是 D (填入相应的字母).‎ ‎【考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析】(1)该实验采用了“等效法”,由于实验误差的存在,导致F1与F2合成的实际值与与理论值存在差别;‎ ‎(2)该实验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3)本实验的原理为:F'的作用效果应与另外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可知,F'即为两力的合力;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两个分力的合力F,再作出F'的图示,比较F与F'则可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解答】解:(1)F是通过作图的方法得到合力的理论值,而F′是通过一个弹簧称沿AO方向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O点,使得一个弹簧称的拉力与两个弹簧称的拉力效果相同,测量出的合力. ‎ 故答案为:F′.‎ ‎(2)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所以本实验采用的等效替代法,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本题答案是:B.‎ ‎(3)A、在实验中要减小拉力方向的误差,应让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尽量远些,故细绳应该长一些,故A正确;‎ B、作图时,我们是在白纸中作图,做出的是水平力的图示,若拉力倾斜,则作出图的方向与实际力的方向有有较大差别,故应使各力尽量与木板面平行,故B正确;‎ C、实验中,弹簧的读数适当大些,可以减小作图时的偶然误差,故C正确;‎ D、两个拉力的夹角过大,合力会过小,量取理论值时相对误差变大,夹角太小,会导致作图困难,也会增大偶然误差,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 ‎ ‎10.物理小组的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器材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器材有:底座、带有标尺的竖直杆、光电门1和2组成的光电计时器(其中光电门l更靠近小球释放点),小球释放器(可使小球无初速释放)、网兜.实验时可用两光电门测量小球从光电门l运动至光电门2的时间t,并从竖直杆上读出两光电门间的距离h.‎ ‎(l)使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2所示,则小球直径为 1.170  cm.‎ ‎(2)改变光电门1的位置,保持光电门2的位置不变,小球经过光电门2的速度为v,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则h、t、g、v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为h=  .‎ ‎(3)根据实验数据作出﹣t图线,若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k,根据图线可求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2k .‎ ‎【考点】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分析】游标卡尺读数的方法是主尺读数加上游标读数,不需估读.‎ 根据自由下落的公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求出h、t、g、v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整理得到﹣t图线的表达式,并找出图线的斜率和加速度关系.‎ ‎【解答】解:(1)主尺读数为1.1cm,游标读数为0.05×14=0.70mm=0.070cm,‎ 所以最终读数为1.1cm+0.070cm=1.170cm.‎ ‎(2)小球经过光电门2的速度为v,根据运动学公式得从开始释放到经过光电门2的时间t′=,‎ 所以从开始释放到经过光电门1的时间t″=t′﹣t=﹣t 所以经过光电门1的速度v′=gt″=v﹣gt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两光电门间的距离h=t=‎ ‎(3)h=‎ 所以=v﹣gt 若﹣t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k,k=g 所以重力加速度大小g=2k.‎ 故答案为:(1)1.170;‎ ‎(2);‎ ‎(3)2k.‎ ‎ ‎ ‎11.航空母舰上装有帮助飞机起飞的弹射系统,已知某型号的战斗机在跑道上加速时可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m/s2,起飞速度为50m/s时,如果航母静止状态,问:‎ ‎(1)如果航母上不装装弹射系统,要求该飞机仍能从此舰上起飞,问甲板上跑道至少应多长?‎ ‎(2)若航母弹射系统给飞机一个30m/s的初速度,则要求这种飞机能在舰上起飞,甲板上跑道至少为多长?‎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1)飞机起飞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位移关系求出起飞时飞机的位移即可;‎ ‎(2)飞机有初速度后,同样根据位移速度关系求出起飞时飞机的位移即可求出跑道长度.‎ ‎【解答】解:(1)由题意知飞机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末速度v=50m/s,加速度a=5m/s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关系有:‎ v2﹣0=2ax 飞机起飞时的位移为: =‎ ‎(2)若起飞时飞机具有初速度v0=30m/s,则根据速度位移关系有:‎ 得飞机起飞时的位移为:‎ 答:(1)问甲板上跑道至少应为250m;‎ ‎(2)有起飞速度时甲板上跑道至少为160m.‎ ‎ ‎ ‎12.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物体甲通过三段轻绳悬挂,三段轻绳的结点为O.轻绳OB水平且B端与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乙相连,轻绳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37°,物体甲、乙均处于静止状态.(取sin37°=0.6,cos37°=0.8,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轻绳OA、OB受到的拉力是多大.‎ ‎(2)若物体乙的质量m2=4kg,物体乙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3,则欲使物体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动,物体甲的质量m1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滑动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1)以结点为研究对象,受到三个拉力作用,作出力图,其中重物对O点拉力等于重物的重力.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2)当甲的质量增大到乙物体刚要滑动时,质量达到最大,此时乙受到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根据平衡条件求出OB绳拉力的最大值,再求解物体甲的质量m1最大值.‎ ‎【解答】解:(1)对结点O,如图有:‎ ‎①‎ ‎②‎ 解得=‎ ‎ TB=m1gtanθ=‎ ‎(2)当乙物体刚要滑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即 ‎ Fmax=μm2g ③‎ ‎ 又TBmax=Fmax④‎ 由②③④得:‎ 答:(1)轻绳OA的拉力为,OB受到的拉力是m1g;‎ ‎ (2)欲使物体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动,物体甲的质量m1最大不能超过1.6kg.‎ ‎ ‎ ‎13.如图所示,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夹角θ可以随意改变,当θ=30°时,可视为质点的小木块恰好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若让该小木块从木板的底端以v0的速度沿木板向上运动,随着θ的改变,小木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离将发生变化.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1)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2)当θ=60°角时,小木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离;‎ ‎(3)当θ=60°角时,小木块由底端沿木板向上滑行再回到原出发点所用的时间.‎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分析】(1)抓住小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结合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摩擦力相等,求出动摩擦因数的大小.‎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小木块上滑的加速度大小,结合速度位移公式求出上滑的距离.‎ ‎(3)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求出上滑的时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下滑的加速度,结合位移时间公式求出下滑的时间,从而得出总时间.‎ ‎【解答】解:(1)当θ=30°时,物块受重力、支持力和滑动摩擦力处于平衡,有:mgsinθ=μFN①‎ FN=mgcosθ ②‎ 联立①②得:.‎ ‎(2)当小木块向上运动时,小木块的加速度为a,则:mgsin θ+μmgcosθ=ma,‎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 代入数据解得x=.‎ ‎(3)当小木块向上运动时,小木块的加速度为a1,则:mgsin θ+μmgcos θ=ma1‎ 则上滑的时间,‎ 代入数据解得,‎ 当小木块向下运动时,小木块的加速度为a2,则:mgsinθ﹣μmgcosθ=ma2‎ 解得:,‎ 根据x=得,.‎ 则.‎ 答:(1)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2)小木块沿木板向上滑行的距离为.‎ ‎(3)小木块由底端沿木板向上滑行再回到原出发点所用的时间为.‎ ‎ ‎ ‎2017年2月25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