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物理 3.2 热力学第一定律、3.3 能量守恒定律 每课一练(粤教版选修3-3)
3.2 热力学第一定律、3.3 能量守恒定律 每课一练(粤教版选修3-3) 1.某系统的初状态具有内能1 J,在外界对它做0.5 J的功后,它放出0.2 J的热量,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内能的增量是( ) A.0.7 J B.0.3 J C.0.66 J D.-0.34 J 2.某气体温度升高了(体积不变),可能的原因是( ) A.气体一定吸收了热量 B.气体可能放出了热量 C.外界对气体可能做了功 D.气体可能吸收了热量 图3 3.(双选)如图3所示,用绝热活塞把绝热容器隔成容积相同的两部分,先把活塞锁住,将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理想气体氢气和氧气分别充入容器的两部分,然后提起销子,使活塞可以无摩擦地滑动,当活塞平衡时( ) A.氢气的温度不变 B.氢气的压强减小 C.氢气的体积减小 D.氧气的温度升高 4.(双选) 图4 如图4所示,一绝热容器被隔板K隔开a、b两部分.已知a内有一定量的稀薄气体,b内为真空.抽开隔板K后,a内气体进入b,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在此过程中( ) A.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B.气体不做功,内能不变 C.气体压强变小,温度降低 D.气体压强变小,温度不变 5.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某一状态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后又回到开始的状态,用W1表示外界对气体做的功,W2表示气体对外界做的功,Q1表示气体吸收的热量,Q2表示气体放出的热量.则在整个过程中一定有( ) A.Q1-Q2=W2-W1 B.Q1-Q2=W1-W2 C.W1=W2 D.Q1=Q2 6.如图5所示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经B至C的p—图线,则在此过程中( ) 图5 A.气体的内能改变 B.气体的体积增大 C.气体向外界放热 D.气体对外界做功 7.如图6所示,a、b、c、d表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四个状态,图中ad平行于横坐标轴,dc平行于纵坐标轴,ab的延长线过原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图6 A.从状态d到c,气体不吸热也不放热 B.从状态c到b,气体放热 C.从状态a到d,气体对外做功 D.从状态b到a,气体吸热 8.自由摆动的秋千摆动幅度越来越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机械能守恒 B.能量正在消失 C.只有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D.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但总能量守恒 9.(双选)行驶中的汽车制动后滑行一段距离,最后停下;流星在夜空中坠落并发出明亮的火焰;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条形磁铁在下落过程中穿过闭合线圈,线圈中产生电流.上述不同现象所包含的相同物理过程是( ) A.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B.物体的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C.物体的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D.物体的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图7 10.如图7所示为冲击摆实验装置,一飞行子弹射入沙箱后与沙箱合为一体,共同摆起一定高度,则下面有关能的转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子弹的动能转变成沙箱和子弹的内能 B.子弹的动能转变成了沙箱和子弹的热能 C.子弹的动能转变成了沙箱和子弹的动能 D.子弹的动能一部分转变成沙箱和子弹的内能,另一部分转变成沙箱和子弹的机械能 11.在图8所示的两端开口的“U”形管中,盛有同种液体,并用阀门K将液体隔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液面比右边液面高.现打开阀门K,从打开阀门到两边液面第一次平齐的过程中,液体向外放热为Q,内能变化量为ΔU,动能变化量为ΔEk;大气对液体做功为W1,重力做功为W2,液体克服阻力做功为W3,由功能关系可得 图8 ①W1=0 ②W2-W3=ΔEk ③W2-W3=Q=ΔU ④W3-Q=ΔU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12.空气压缩机在一次压缩中,活塞对空气做了2×105 J的功,同时空气的内能增加了1.5×105 J,这一过程中空气向外界传递的热量是多少? 13.一定量的气体从外界吸收了2.6×105 J的热量,内能增加了4.2×105 J,是气体对外界做了功,还是外界对气体做了功?做了多少功?如果气体吸收的热量仍为2.6×105 J不变,但是内能只增加了1.6×105 J,这一过程做功情况怎样? 14.一铁球从高H处由静止落到地面上,回弹速率是落地速率的一半,设撞击所转化的内能全部使铁球温度升高,则铁球的温度升高多少?(设铁的比热容为c,各物理量取国际制单位) 15.重1 000 kg的气锤从2.5 m高处落下,打在质量为200 kg的铁块上,要使铁块的温度升高40℃,气锤至少应落下多少次?(设气锤撞击铁块时做的功有60%用来使铁块温度升高,且铁的比热c=0.11 cal/(g·℃),1 cal=4.2 J,g取10 m/s2) 参考答案 1.B [因W=0.5 J,Q=-0.2 J,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知,ΔU=0.3 J.] 2.A [体积不变,说明外界对气体做的功W=0,由于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气体内能增加,由ΔU>0知Q>0,即一定吸热.] 3.BD [理想气体氢气和氧气的质量虽然相同,但由于氢气的摩尔质量小,故氢气物质的量多,又体积和温度相同,所以氢气产生的压强大,当拔掉销子后,会推动活塞向氧气一方移动,这时氢气对外做功,又无热传递,由ΔU=W+Q可知,氢气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对氧气而言,外界对它做功,体积减小,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无热传递的情况下,氧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4.BD [因b内为真空,所以抽开隔板后,a内气体可以“自发”进入b,气体不做功.又因容器绝热,不与外界发生热量传递,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判断其内能不变,温度不变.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气体体积增大,温度不变,压强必然变小,综上可判断B、D项正确.] 5.A [气体初、末状态相同,内能相同,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ΔW+ΔQ=0,即W2-W1=Q1-Q2,故选项A正确.] 6.C [由图象可知该理想气体发生的是等温变化,故气体的内能不变,ΔU=0;但气体的体积在减小,故外界对气体做功,W>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知,Q<0,气体向外界放热,故C正确.] 7.B [从状态d到c,温度不变,理想气体内能不变,但是由于压强减小,所以体积增大,对外做功,要保持内能不变,一定要吸收热量,故答案A错;气体从状态c到状态b是一个降压、降温过程,同时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而气体的内能还要减小(降温),就一定要伴随放热的过程,故选项B正确;气体从状态a到状态d是一个等压、升温的过程,同时体积增大,所以气体要对外做功,选项C正确;气体从状态b到状态a是个等容变化过程,随压强的增大,气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而在这个过程中气体的体积没有变化,就没有做功,气体内能的增大是因为气体吸热的结果,故选项D正确.] 8.D [自由摆动的秋千摆动幅度减小,说明机械能在减少,减少的机械能克服阻力、摩擦力做功,增加了内能.] 9.AD [此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从若干不同的现象中分析找出相同的规律,这四个现象中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都受到阻力,汽车主要受制动阻力,流星、降落伞受空气阻力,条形磁铁下落受磁场阻力,因而物体都克服阻力做功,A对;四个物体运动过程中,汽车是动能转化成了内能,流星、降落伞、条形磁铁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总之是机械能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能,D对.] 10.D [子弹在射入沙箱瞬间,要克服摩擦阻力做功,有一部分动能转变成沙箱和子弹的内能,一部分动能转变成沙箱和子弹的机械能.] 11.B [由动能定理可知W2-W3+W1=ΔEk,其中W1=p·ΔV左-p·ΔV右=0,可知①、②正确.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得ΔU=W3-Q,可知④正确,③错误.综合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 12.5×104 J 解析 选择被压缩的空气为研究对象,根据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有ΔU=W+Q 由题意可知W=2×105 J,ΔU=1.5×105 J,代入上式得 Q=ΔU-W=1.5×105 J-2×105 J=-5×104 J. 负号表示空气向外释放热量,即空气向外界传递的热量为5×104 J. 13.外界对气体做功,做功为1.6×105 J 气体对外界做功,做功为1.0×105 J 解析 由题意知Q=2.6×105 J,ΔU=4.2×105 J,根据ΔU=Q+W,代入可得W=1.6×105 J,W为正值,外界对气体做功,做功为1.6×105 J. 同理由题意可知Q′=2.6×105 J,ΔU′=1.6×105 J,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得W′=-1.0×105 J,这说明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体积变大),做功为1.0×105 J. 14. 解析 设落到地面时的速率为v,由v2=2gH得落地时v= 则铁球在与地面撞击时损失的动能 ΔE=mv2-m()2=mv2=m·2gH=mgH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损失的动能全部转化为铁球的内能 则ΔU=ΔE=mgH=Q 由Q=cmΔt得Δt=== 即铁球温度升高 15.247次 解析 气锤下落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因而气锤撞击铁块时动能为 Ek=mgh=103×10×2.5 J=2.5×104 J 由动能定理知气锤撞击铁块所做的功为 W=Ek-0=2.5×104 J 使铁块温度升高40℃的热量 Q=cmΔt=0.11×200×103×40 cal=3.696×106 J 设气锤下落n次才能使铁块温度升高40℃,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有:n·W·η=Q n===246.4 故气锤至少要下落247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