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9届二轮复习强化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作业(全国通用)
强化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 1.(2018·北京昌平二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 (1)下面关于此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如图甲,用两支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时,两支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必须取90°,以便算出合力的大小 B.再用一支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如图乙),必须保证仍把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 C.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D.拉橡皮条的细线要稍长一些,用以标记细线方向的两点距离要远些 (2)图丙是某同学得到的实验结果,其中________(选填“F”或“F′”)表示的是用一支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的结果。 解析:(1)用两支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时,两支弹簧测力计之间的夹角不一定要取90°,大小适当即可,选项A错误;再用一支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必须保证仍把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以保证等效性,选项B正确;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选项C正确;拉橡皮条的细线要稍长一些,用以标记细线方向的两点距离要远些,选项D正确;选不正确的,故选A。 (2)用一支弹簧测力计拉时,必与OA共线,则F′表示的是用一支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时的结果。 答案:(1)A (2)F′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长木板下垫着小木块,用来平衡摩擦力,反复移动小木块位置,直到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时可保持匀速运动为止。在小车A的前端粘有橡皮泥,轻轻推小车A一小段距离后松手,小车A将在长木板上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相碰后粘合成一体,并继续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小车A后边连着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 (1)图乙为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现用一刻度尺放于其旁对其进行测量,从图中可以判断,两车相碰发生位置可能对应刻度尺的刻度为__________。 A.4.5 cm处 B.5.5 cm处 C.6.5 cm处 D.7.5 cm处 (2)已测得小车A的质量m1=0.40 kg,小车B的质量m2=0.5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计算碰前总动量、碰后总动量。(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结合纸带数据进行分析知,小车A、B相碰发生在5~6 cm之间,所以选B。 (2)小车碰撞前的速度vA= m/s=0.5 m/s 则碰前的动量为p=mv=0.20 kg·m/s 碰后小车A、B一起运动的速度 v′= m/s=0.2 m/s p′=(m1+m2)v′=0.18 kg·m/s。 答案:(1)B (2)0.20 kg·m/s 0.18 kg·m/s 3.为了探究动能定理,某同学在实验室组装了如图甲所示的装置: (1)该同学想用钩码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了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是________。 A.平衡摩擦力 B.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C.钩码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 D.钩码的质量远大于小车的总质量 (2)如图乙所示是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B、C、D、E、F是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距离如图所示,则打B点时的速度vB=________; (3)该同学经过认真操作后,发现小车动能的变化量总是略小于拉力做的功,他猜想是由于小车所受拉力小于钩码重力造成的,若钩码质量为m,小车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车受到的实际拉力为F=________。 解析:(1)要使小车受到的合力等于钩码的重力,实验前要平衡摩擦力,实验过程中还要控制钩码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故A、C正确,B、D错误。 (2)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以知道,打B点时的速度:vB= 。 (3)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对系统:mg=(M+m)a, 对小车F=Ma 解得:F=g。 答案:(1)AC (2) (3)g 4.某同学要测量一根均匀电阻丝的电阻率。他在电阻丝两端分别接了接线柱a、b,并将电阻丝固定在直尺上,直尺的中间设置了一个可沿电阻丝滑动的触头c,c的上端为接线柱,a、c间的长度可在直尺上直接读出,如图1所示。 A.待测电阻丝(长约80 cm,总阻值小于5 Ω); B.电压表0~3 V,内阻约3 kΩ; C.电流表0~0.6 A,内阻约0.5 Ω; D.电池组:电动势3 V,内阻很小; E.滑动变阻器R,总阻值10 Ω; F.开关,导线若干; G.螺旋测微器。 (1)该同学认为,应尽量避免由于电流热效应导致的电阻率变化,为此,应使a、b间电压保持不变,只改变触头c的位置,测量a、c间的电压U,寻找U和a、c间电阻丝长度L的关系,即可实现测量电阻率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①实验中采用的思想方法是________。 A.等效替代法 B.建立理想模型法 C.控制变量法 D.实验推理法 ②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 A.调节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实现多次测量 B.使电阻丝a、b间保持适当电压,充当保护电阻 ③根据以上分析,将图2连成实验电路。 (2)该同学通过改变触头c的位置,分别测出了五组长度L与对应的电压U 的数据(电流表示数保持0.50 A不变),并已描在坐标纸上,如图3所示。请根据图3上的数据点描绘出图线,算出图线的斜率k=________ V/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若已知该电阻丝的横截面积为1.0 mm2,则该电阻丝的电阻率ρ=________ Ω·m。(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①保持a、b间电压不变,即保持电阻丝中电流不变,探究a、c间的电压U与电阻丝长度L的关系,体现了控制变量法,C正确。②滑动变阻器使电阻丝a、b间保持适当电压,充当保护电阻的作用,B正确。③电阻丝总阻值远小于电压表内阻,应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2)由图乙图线可知,斜率k==3.9 V/m。 (3)a、c间电压U=IR=I·ρ,可得电阻率ρ=k,代入k、S、I的数值,得ρ=7.8×10-6 Ω·m。 答案:(1)①C ②B ③电路如图甲所示 (2)图线如图乙所示 3.9(3.8~4.0均可) (3)7.8×10-6(7.6×10-6~8.0×10-6均可) 5.(2018·北京昌平二模)某实验小组描绘规格为“2.5 V 0.6 W”的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 A.电流表A(量程为0~300 mA,内阻约1 Ω) B.电压表V(量程为0~3 V,内阻约5 kΩ) C.滑动变阻器R(0~10 Ω,额定电流1.5 A) D.直流电源(电动势3 V,内阻忽略不计) E.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若采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电压表的右端应与电路中的________点相连(选填“a”或“b”)。开关S闭合之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该置于________端(选填“c”或“d”)。 (2)测量后,该小组根据实验数据,利用Excel拟合出小灯泡的IU特性曲线如图乙所示。图线发生了弯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1.50 V时,其实际功率P约为________ W(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在分压电路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 负载电阻R0=50 Ω,有四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R1分别为5 Ω、20 Ω、50 Ω、200 Ω。将它们分别接入如图丙所示的电路。保持M、N间电压恒定,从左向右移动滑片P,研究电压表的电压U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长度x的关系,画出Ux图像,如图丁所示。 设k=,要求滑动变阻器对电压的调节最好是线性的,不要突变,电压的变化范围要尽量大。满足上述要求的k值的理想范围为________。 A.k<0.1 B.0.1≤k≤0.5 C.k>1 解析:(1)小灯泡(2.5 V,0.6 W),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R== Ω≈10.4 Ω,灯泡电阻为10.4 Ω,电流表内阻约1 Ω,电压表内阻约为5 kΩ,电压表内阻远大于灯泡电阻,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由图甲所示电路图可知,电压表的右端应与电路中的a端相连。由图甲所示电路图可知,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开关S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置于c端 (2)图线发生了弯曲,其原因是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根据图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1.50 V时,电流为0.22 A,则其实际功率P=IU=0.33 W。 (3)由题图丁可知,当k=0.1~0.4时,图像接近于直线,且电压的变化范围也较大,则若要求滑动变阻器对电压的调节是线性的,不要突变,电压的变化范围要尽量大,则要求的k值的理想范围为0.1≤k≤0.5,故选B。 答案:(1)a c (2)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0.33 (3)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