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9届二轮复习物体的平衡及直线运动作业(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9届二轮复习物体的平衡及直线运动作业(江苏专用)

专题强化练 ‎1.(2018·无锡市期中)我国的高铁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高铁(如图1甲所示)在行驶过程中非常平稳,放在桌上的水杯几乎无晃动.图乙为高铁车厢示意图,A、B两物块相互接触地放在车厢内的水平桌面上,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A的质量比B的质量大,列车在平直的铁轨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A、B相对于桌面始终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A受到2个力的作用 B.B受到3个力的作用 C.A受到桌面对它向右的摩擦力 D.B受到A对它向右的弹力 答案 A 解析 列车在平直的铁轨上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A、B均在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B均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没有外力,故水平方向均不受摩擦力,同时A、B间也没有弹力作用,故A正确,B、C、D错误.‎ ‎2.(2018·盐城中学段考)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v-t图象如图2所示,由此可以知道(  )‎ 图2‎ A.小车做曲线运动 B.小车加速度一直在减小 C.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 m/s D.小车的最大位移约为11 m 答案 C 解析  v-t图中,v>0表示小车运动方向始终沿正方向,做直线运动,故A错误.由题图图象的斜率可知9~15 s时间内小车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当t=9 s时,速度最大,vmax≈0.8 m/s,故B错误,C正确.在v-t图中,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在数值上表示位移的大小,图中每小格的面积表示的位移大小为0.1 m,总格数约为78格(大于半格计为一格,小于半格忽略不计),总位移约为7.8 m,故D错误.‎ ‎3.(2018·盐城市期中) 图3为质点做直线运动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该图中斜线部分面积S表示t1~t2过程中质点的(  )‎ 图3‎ A.位移 B.平均速度 C.速度变化量 D.速度变化率 答案 C ‎4.(2018·江苏省高考压轴冲刺卷)将一物块以初速度v0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块运动到最高点后返回地面,整个过程所受阻力恒定,取抛出点为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x轴正方向,则物块速度的平方v2与位置坐标x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答案 A 解析 由于阻力存在,则当物块再次返回地面时速度一定小于v0,故B、D错误;由于阻力恒定,故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均为匀变速运动,由v2=2ax可得图象为倾斜的直线,故A正确,C错误. ‎ ‎5.(2018·如东调研) 如图4所示,x-t图象反映了甲、乙两车在同一条直道上行驶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已知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t轴相切于10 s处,则(  )‎ 图4‎ A.甲车的加速度大小为4.0 m/s2‎ B.乙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6 m/s2‎ C.5 s时两车速度相等 D.乙车的初位置在x0=75 m处 答案 B 解析 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 v甲== m/s=4 m/s,加速度是0,故A错误.乙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图线与t轴相切于10 s处,则t=10 s时,速度为零,将其运动反过来看成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x=at2,根据题图有:x0=a·102,20=a·52,解得:a=1.6 m/s2,x0=80 m,故B正确,D错误.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则知5 s时乙车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故C错误.‎ ‎6.(2018·泰州中学开学考) 如图5所示,用OA、OB两根轻绳将物体悬于两竖直墙之间,OA、OB两根轻绳之间的夹角为90°.当缩短OA绳,使A点下移,直至轻绳OA为水平,在此过程中保持O点位置不变.则在A点不断下移到A′的过程中,绳OA的拉力(  )‎ 图5‎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 A ‎7.如图6所示,某学习小组利用直尺估测反应时间:甲同学捏住直尺上端,使直尺保持竖直,直尺零刻度线位于乙同学的两指之间.当乙看见甲放开直尺时,立即用手指捏住直尺,根据乙手指所在位置计算反应时间.为简化计算,某同学将直尺刻度进行了改进,以相等时间间隔在直尺的反面标记反应时间的刻度线,制作了“反应时间测量仪”,下列四幅图中刻度线标度正确的是(  )‎ 图6‎ 答案 B 解析 由题可知,手的位置在开始时应放在0刻度处,所以0刻度要在下边,直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h=gt2,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所以随时间的增大,测量尺上刻度的间距增大,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只有图B是正确的.‎ ‎8.(2018·阜宁中学模拟)远距离运输鸡蛋,为减少颠簸引起的破裂损失,通常将鸡蛋放置在如图7所示的泡沫槽内.设一只鸡蛋质量为m,蛋壳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是F0,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为保证汽车在水平路面行驶时鸡蛋不致于损坏,汽车的刹车加速度不能超过(  )‎ 图7‎ A.-g ‎ B.g+ C. ‎ D. ‎ 答案 C 解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a 解得:a=,选项C正确,A、B、D错误.‎ ‎9.(2018·如皋市调研)滑板运动是许多极限运动的鼻祖,许多极限运动项目均由滑板项目发展而来.如图8所示,质量为M的滑板车放在光滑的倾角为α的斜面上,质量为m的滑板运动员站在滑板车上,若要滑板车静止在斜面上,则运动员需要(  )‎ 图8‎ A.匀速向下奔跑 B.以加速度a=gsin α向下加速奔跑 C.以加速度a=gsin α向下加速奔跑 D.以加速度a=gsin α向上加速奔跑 答案 C ‎10.(多选)(2018·徐州三中模拟) 如图9所示,质量M=2 kg的一定长度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左端放置一质量m=1 kg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长木板和小木块先相对静止,然后用一水平向右的F=4 N的力作用在小木块上,经过时间t=2 s,小木块从长木板另一端滑出,g取10 m/s2,则(  )‎ 图9‎ A.滑出瞬间,小木块的速度为2 m/s B.滑出瞬间,小木块的速度为4 m/s C.滑出瞬间,长木板的速度为2 m/s D.滑出瞬间,长木板的速度为4 m/s 答案 BC 解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小木块:a1== m/s2=2 m/s2,‎ 对长木板:a2== m/s2=1 m/s2,‎ 由题意可知,木块与长木板都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时间:t=2 s,‎ 木块滑出瞬间,小木块的速度:v1=a1t=2×2 m/s=4 m/s,‎ 长木板的速度:v2=a2t=1×2 m/s=2 m/s.‎ ‎11.(2018·苏州市模拟)如图10所示,质量m=2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20 m.用大小为30 N、方向水平向右的外力F0拉此物体,经t0=2 s,拉至B处.(取g=10 m/s2)‎ 图10‎ ‎(1)求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0大小;‎ ‎(2)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3)若用大小为20 N的力F沿水平方向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 答案 (1)10 m/s2 (2)0.5 (3) 2 s 解析 (1)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从A点由静止开始向B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L=a0t02‎ 解得:a0== m/s2=10 m/s2‎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 F0-μmg=ma0‎ 解得:μ===0.5‎ ‎(3)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从A点由静止开始向B点经历了在F和Ff共同作用下的匀加速运动和只在Ff作用下的匀减速运动.‎ 匀加速运动过程:F-Ff=ma1‎ 匀减速运动过程:Ff=ma2‎ Ff=μmg v=a1t x1=a1t2‎ ‎0-v2=-2a2x2‎ ‎ L=x1+x2‎ 解得:t=2 s.‎ ‎12.(2018·泰州中学模拟)传送带以恒定速度v=4 m/s顺时针运行,传送带与水平面的夹角θ=37°.现将质量m=2 kg的小物品轻放在其底端(小物品可看成质点),平台上的人通过一根平行于传送带的轻绳用恒力F=20 N拉小物品,经过一段时间物品被拉到离地面高为H=1.8 m的平台上,如图11所示.已知物品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取10 m/s2,已知sin 37°=0.6,cos 37°=0.8.问:‎ 图11‎ ‎(1)物品从传送带底端运动到平台上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若在物品与传送带达到同速瞬间撤去恒力F,求物品还需多少时间离开传送带?(计算结果可用根式表示)‎ 答案 (1)1 s  (2)(2-) s 解析 (1)物品在达到与传送带速度v=4 m/s相等前,有:F+μmgcos 37°-mgsin 37°=ma1‎ 解得a1=8 m/s2;‎ 由v=a1t1,得t1=0.5 s,‎ 位移x1=a1t12=1 m,‎ 随后,有:F-μmgcos 37°-mgsin 37°=ma2,‎ 解得a2=0,即物品随传送带匀速上升,‎ 位移x2=-x1=2 m;t2==0.5 s;‎ 总时间为:t=t1+t2=1 s;‎ 即物品从传送带底端运动到平台上所用的时间是1 s;‎ ‎(2)在物品与传送带达到同速瞬间撤去恒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μmgcos 37°-mgsin 37°=ma3‎ 解得:a3=-2 m/s2;‎ 假设物品向上匀减速到速度为零时,通过的位移为x,x=-=4 m>x2;‎ 即物品速度减为零前已经到达最高点;‎ ‎ 由x2=vt3+a3t32;‎ 解得:t3=(2-) s,t3=(2+) s>1 s(舍去)‎ 即物品还需(2-) s离开传送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