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中学2017届高三(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中学2017届高三(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牛顿第一定律可以在实验室操作 B.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采用了理想实验法,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C.笛卡尔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这观点是错误的 D.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经验得出的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这观点是正确的 ‎2.现有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起初乙车在后,甲车在前,相距8m,它们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有(  )‎ A.两辆汽车在第4秒时相距最远 B.汽车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乙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C.第4秒时,汽车甲的位移等于40m,汽车乙的位移大于20m D.汽车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乙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 ‎3.如图所示,有质量为m=3kg的物体A和质量为M=6kg的物体B重叠在一起,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5,在A物体上施加外力F=5N使得A物体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  )‎ A.物体B受到5个力的作用 B.物体A向右运动的加速度为1m/s2‎ C.物体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13.5N D.物体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若外力F增大到一定程度,则物体B可以运动 ‎4.如图所示,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一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将弹簧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下降.在小球接触弹簧到运动到最低点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刚接触弹簧瞬间速度最大 B.从小球接触弹簧起加速度就变为竖直向上 C.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不变 ‎5.轻绳一端系在质量为m的物块A上,另一端系在一个套在粗糙竖直杆MN的圆环上.现用水平力F拉住绳子上一点O,使物块A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下降到虚线位置,但圆环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不动.在这一过程中,环对杆的摩擦力F1和环对杆的压力F2的变化情况是(  )‎ A.F1保持不变,F2逐渐增大B.F1保持不变,F2逐渐减小 C.F1逐渐增大,F2保持不变D.F1逐渐减小,F2保持不变 ‎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相距X=1.5m,传送带以速度v0=2m/s顺时针匀速转动,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现将工件由静止轻放在传送带的A端,设到达B端的瞬时速度设为vB,则(  )‎ A.vB=2m/s B.物块从A端运动到B端时所用的时间为2s C.工件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且为动力 D.若传送带不动,给工件轻放在A端时的瞬时速度vA=4m/s,则到达B点vB=m/s ‎7.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体重为490N.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至t3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如图所示,电梯运行的v﹣t图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正)(  )‎ A.B.C.D.‎ ‎8.图甲中的塔吊是现代工地必不可少的建筑设备,图乙为150kg的建筑材料被吊车竖直向上提升过程的简化运动图象,g取10m/s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前10s的悬线的拉力恒为1515N B.46s末塔吊的材料离地面的距离为22m C.0~10s材料处于超重状态,且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 D.在30s~36s内材料处于超重状态 ‎ ‎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9~1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3~1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 ‎9.回答下列问题:‎ ‎(1)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要使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  ‎ A.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 B.两弹簧秤的夹角相同 C.每次弹簧秤示数必须相同 D.只要一个弹簧秤的读数相同就行 ‎(2)在“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有同学各自画了以下的力图,图中F1、F2是用两把弹簧秤同时拉橡皮筋时各自的拉力,F′是用一把弹簧秤拉橡皮筋时的拉力;画出了F1、F2、F′的图示,以表示F1、F2的有向线段为邻边画平行四边形,以F1、F2交点为起点的对角线用F表示,在以下四幅图中,只有一幅图是合理的,这幅图是  .‎ ‎10.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Hz,为了便于实验分析,现在每两个点之间擦掉四个点.‎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2所示,自A点起,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10cm、12.00cm、14.00cm、15.85cm、17.85cm,则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m/s,小车的加速度为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F图象,如图3所示,则 ‎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 ‎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 ‎11.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1kg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37°的固定且足够长的斜面上,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在t1=1s时撤去拉力,物体运动的部分v﹣t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试求:‎ ‎(1)拉力F的大小;‎ ‎(2)t=4s时物体的速度v的大小.‎ ‎12.如图所示,已知一传送带以 v0=5m/s 的速度顺时针转动,传送带长度为s=5.5m,将一质量为m=2kg的物块轻轻放在传送带的底端,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传送带与水平面之间成30°.‎ ‎(1)物块运动到顶端B时速度为多大;‎ ‎(2)物块从底端A运动到顶端B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3)若传送带仍以5m/s的速度逆时针转动,且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则物块轻放在传送带顶端B点由静止开始滑下,传送带长度为m,其它条件均不变,则到达底端A时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 ‎ ‎(二)选考题,任选一模块作答[选修3-3]‎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量不能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 B.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 C.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等容升压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 D.第二类永动机虽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也是不可能制成的 E.某种理想气体,温度越高,气体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分子的动能越大 ‎14.如图所示,用面积为S的活塞在气缸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活塞上放一砝码,活塞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现对气缸缓缓加热,使气缸内的空气温度从T1升高到T2,空气柱的高度增加了△L.已知加热时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外界大气压强为P0.求:‎ ‎(Ⅰ) 气缸内温度为T1时,气柱的长度为多少?‎ ‎(Ⅱ) 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 ‎ ‎ ‎[选修3-4]‎ ‎15.如图所示为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绳上传播在t=0时刻的波形图,已知甲波向右传,乙波向左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列波的波长一样长 B.甲波的频率比乙波的频率大 C.两列波同时传到坐标原点 D.由于两波振幅不等,故两列波相遇时不会发生干涉现象 E.x=0.5cm处的质点开始振动时的方向向+y方向 ‎16.如图,厚度为D的玻璃砖与水平实验桌成45°角放置.红色激光束平行于水平桌面射到玻璃砖的表面,在桌面上得到两个较亮的光点A、B,测得AB间的距离为L.求玻璃砖对该红色激光的折射率.‎ ‎ ‎ ‎[选修3-5]‎ ‎17.关于近代物理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是三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 B.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 C.重核裂变过程生成中等质量的核,反应前后质量数守恒,但质量一定减少 D.10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经一个半衰期后,一定有5个原子核发生衰变 E.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种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W0越小 ‎18.如图所示,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滑块A、B、C,质量分别为mA=mC=2m,mB=m,A、B用细绳连接,中间有一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滑块不拴接).开始时A、B以共同速度v0运动,C静止.某时刻细绳突然断开,A、B被弹开,然后B又与C发生碰撞并粘在一起,最终三滑块速度恰好相同.求B与C碰撞前B的速度.‎ ‎ ‎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中学高三(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牛顿第一定律可以在实验室操作 B.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采用了理想实验法,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C.笛卡尔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这观点是错误的 D.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经验得出的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这观点是正确的 ‎【考点】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推导过程以及主要内容,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解:A、牛顿提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是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直接用实验验证.故A错误; ‎ B、伽利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时,采用了理想实验法,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故B正确 ‎ C、笛卡尔指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方向,这一观点符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故是正确的,故C错误;‎ D、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经验得出的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这一观点已被伽利略推翻,是错误的,故D错误.‎ 故选:B.‎ ‎ ‎ ‎2.现有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起初乙车在后,甲车在前,相距8m,它们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有(  )‎ A.两辆汽车在第4秒时相距最远 B.汽车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乙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C.第4秒时,汽车甲的位移等于40m,汽车乙的位移大于20m D.汽车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乙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根据速度关系,分析两车间距离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出何时相距最远.根据图象的形状直接分析汽车的运动性质.根据图象的“面积”分析位移的大小.‎ ‎【解答】解:A、在0﹣4s内,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且起初乙车在后,甲车在前,所以两者间距逐渐增大.t=4s后,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两者间距减小,所以两辆汽车在第4秒时相距最远.故A正确.‎ BD、根据速度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可知,汽车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汽车乙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故B错误,D正确.‎ C、第4秒时,汽车甲的位移 x甲=vt=10×4m=40m,由“面积”表示位移,可知,汽车乙的位移小于=20m,故C错误.‎ 故选:AD ‎ ‎ ‎3.如图所示,有质量为m=3kg的物体A和质量为M=6kg的物体B重叠在一起,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B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5,在A物体上施加外力F=5N使得A物体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  )‎ A.物体B受到5个力的作用 B.物体A向右运动的加速度为1m/s2‎ C.物体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13.5N D.物体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若外力F增大到一定程度,则物体B可以运动 ‎【考点】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 ‎【分析】A、对B受力分析,重力、弹力与摩擦力,即可判定;‎ B、对A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解加速度大小; ‎ C、根据B的最大静摩擦力,与A对B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比较,从而确定B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进而确定摩擦力大小;‎ D、根据B的最大静摩擦力,与A对B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比较,可知,不论F多大,物体B仍是静止.‎ ‎【解答】解:A、物体B受力分析,重力,A对B的压力,地面对B的支持力,A对B的滑动摩擦力,地面对B的静摩擦力,共受到5个力的作用,故A正确;‎ B、对A受力分析,水平方向拉力与滑动摩擦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则有:a===0.67m/s2,故B错误;‎ C、根据滑动摩擦力公式,f地B=μ(M+m)g=0.15×9×10=13.5N,‎ 而A对B的滑动摩擦力fAB=μmg=0.1×3×10=3N,因此B处于静止状态,依据平衡条件,则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3N,故C错误;‎ D、物体B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若外力F增大到一定程度,A在B上加速运动,A对B的滑动摩擦力仍不变,则物体B一直处于静止,故D错误;‎ 故选:A.‎ ‎ ‎ ‎4.如图所示,轻弹簧下端固定在水平面上,一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接触弹簧后将弹簧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停止下降.在小球接触弹簧到运动到最低点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刚接触弹簧瞬间速度最大 B.从小球接触弹簧起加速度就变为竖直向上 C.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不变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要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小球的加速度如何变化,判断速度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小球接触弹簧后,受到重力和弹簧的弹力两个力作用.开始阶段弹力先小于重力,小球的合力竖直向下,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与速度方向相同,小球的速度增大,而弹簧的弹力逐渐增大,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知,加速度减小;‎ 当重力与弹力大小相等时,合力为零,加速度为零;‎ 小球继续向下运动时,弹力将大于重力,小球所受的合力竖直向上,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与速度方向相反,小球的速度减小,而弹簧的弹力逐渐增大,加速度增大.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 ‎ ‎5.轻绳一端系在质量为m的物块A上,另一端系在一个套在粗糙竖直杆MN的圆环上.现用水平力F拉住绳子上一点O,使物块A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下降到虚线位置,但圆环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不动.在这一过程中,环对杆的摩擦力F1和环对杆的压力F2的变化情况是(  )‎ A.F1保持不变,F2逐渐增大B.F1保持不变,F2逐渐减小 C.F1逐渐增大,F2保持不变D.F1逐渐减小,F2保持不变 ‎【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 ‎【分析】以圆环、物体A及轻绳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杆对环的摩擦力和弹力,再由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环对杆的摩擦力F1的变化情况.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分析F的变化,根据F与杆对环的弹力的关系,分析杆对环的弹力的变化情况.‎ ‎【解答】解:以圆环、物体A及轻绳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作出力图如图1所示. 根据平衡条件得到,‎ 杆对环的摩擦力F1=G,保持不变.‎ 杆对环的弹力F2=F.‎ 再以结点O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作出力图如图2所示.‎ 由平衡条件得到 F=mgtanθ 当物体A从图中实线位置缓慢下降到虚线位置过程中,θ逐渐减小,则F逐渐减小,F2逐渐减小.所以F1保持不变,F2逐渐减小.‎ 故选:B.‎ ‎ ‎ ‎6.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相距X=1.5m,传送带以速度v0=2m/s顺时针匀速转动,工件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现将工件由静止轻放在传送带的A端,设到达B端的瞬时速度设为vB,则(  )‎ A.vB=2m/s B.物块从A端运动到B端时所用的时间为2s C.工件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且为动力 D.若传送带不动,给工件轻放在A端时的瞬时速度vA=4m/s,则到达B点vB=m/s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 ‎【分析】分析工件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传送带运动时加速度,判断工件是先加速再匀速还是一直加速;工件从A端运动到B端由位移公式可求时间;由动能定理求当传送带不动时工件到B端的速度.‎ ‎【解答】解:A、工件由静止放上传送带由相对滑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μg=0.1×10=1m/s2,当和皮带速度相等时,由速度公式v=at可得:2=1×t,解得加速时间为:t=2s,加速运动的位移为:x=at2=×1×22=2m>L=1.5m,说明工件一直加速,加速到B端时速度还小于皮带速度,故A错误;‎ B、工件从A端运动到B端由A分析结合位移公式可得:L=at2,1.5=×1×t2,解得:t=s,故B错误;‎ C、工件由静止放上传送带由相对滑动,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与运动方向相同,为动力,故C正确;‎ D、若传送带不动,给工件轻放在A端时的瞬时速度vA=4m/s,由动能定理可得:﹣μmgL=mvB2﹣mvA2,代入数据解得:vB=m/s.故D正确.‎ 故选:CD.‎ ‎ ‎ ‎7.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体重为490N.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至t3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如图所示,电梯运行的v﹣t图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正)(  )‎ A.B.C.D.‎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牛顿第二定律.‎ ‎【分析】由图可知各段上物体的受力情况,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得物体的加速度,即可确定其运动情况,画出v﹣t图象.‎ ‎【解答】解:由图可知,t0至t1时间段弹簧秤的示数小于G,故合力为G﹣F=50N,物体可能向下加速,也可能向上减速;‎ t1至t2时间段弹力等于重力,故合力为零,物体可能为匀速也可能静止;‎ 而t2至t3时间段内合力向上,故物体加速度向上,电梯可能向上加速也可能向下减速;‎ AD均符合题意;‎ 故选AD.‎ ‎ ‎ ‎8.图甲中的塔吊是现代工地必不可少的建筑设备,图乙为150kg的建筑材料被吊车竖直向上提升过程的简化运动图象,g取10m/s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前10s的悬线的拉力恒为1515N B.46s末塔吊的材料离地面的距离为22m C.0~10s材料处于超重状态,且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 D.在30s~36s内材料处于超重状态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分析】根据速度时间图线得出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拉力的大小,根据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求出46s内的位移.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物体的超失重,从而判断何时绳子容易断裂.‎ ‎【解答】解:A、由图可知前10s内物体的加速度a==0.1m/s2,由F﹣mg=ma可知,悬线的拉力F=mg+ma=150×10.1=1515N,故A正确.‎ B、由图象面积可得整个过程上升高度是28m,下降的高度为6m,46s末塔吊的材料离地面的距离为22m.故B正确.‎ CD、因30s~36s物体加速度向下,材料处于失重状态,F<mg;前10s材料处于超重状态,F>mg,钢索最容易发生断裂.故C正确、D错误.‎ 故选:ABC.‎ ‎ ‎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9~1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3~1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 ‎9.回答下列问题:‎ ‎(1)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要使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 A ‎ A.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 B.两弹簧秤的夹角相同 C.每次弹簧秤示数必须相同 D.只要一个弹簧秤的读数相同就行 ‎(2)在“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有同学各自画了以下的力图,图中F1、F2是用两把弹簧秤同时拉橡皮筋时各自的拉力,F′是用一把弹簧秤拉橡皮筋时的拉力;画出了F1、F2、F′的图示,以表示F1、F2的有向线段为邻边画平行四边形,以F1、F2交点为起点的对角线用F表示,在以下四幅图中,只有一幅图是合理的,这幅图是 C .‎ ‎【考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分析】(1)该实验采用了“等效替代”法即要求两次拉橡皮筋时,要使橡皮筋产生的形变相同,即拉到同一位置.‎ ‎(2)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论值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实际值是用一根弹簧量出来的,故实际值一定与橡皮筋共线.‎ ‎【解答】解:(1)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即用一个力与用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故BCD错误,A正确;‎ ‎(2)以表示F1、F2的有向线段为邻边画平行四边形,以F1、F2交点为起点的对角线用F表示,故F是理论值,存在误差,不一定与F'共线.‎ F′是用一把弹簧秤拉橡皮筋时的拉力,是实际值,一定与橡皮筋共线.‎ 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1)A; (2)C ‎ ‎ ‎10.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Hz,为了便于实验分析,现在每两个点之间擦掉四个点.‎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2所示,自A点起,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10cm、12.00cm、14.00cm、15.85cm、17.85cm,则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 1.69 m/s,小车的加速度为 1.86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F图象,如图3所示,则 ‎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平衡摩擦力过大 .‎ ‎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不能满足M远远大于m .‎ ‎【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分析】(1)纸带法实验中,若纸带匀变速直线运动,测得纸带上的点间距,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推论,可计算出打出某点时纸带运动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2)若坐标轴有截距不是未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就是平衡摩擦力时过大.从图上分析两图各是什么原因即可.‎ ‎【解答】解:(1)每两个点之间擦掉四个点,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5=0.1s,‎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出:vE==≈1.69m/s,‎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2可知,小车的加速度:a==≈1.86m/s2;‎ ‎(2)①图中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不为0,说明小车的摩擦力小于重力的分力,所以原因是平衡摩擦力时角度过大.‎ ‎②设小车的加速度为a,绳子拉力为F,以砂和砂桶为研究对象得:mg﹣F=ma,以小车为研究对象F=Ma,‎ 解得:a=,F=,所以要使得绳子拉力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大小,必有m<<M,‎ 而不满足m<<M时,随m的增大物体的加速度a逐渐减小.故图象弯曲的原因是:未满足砂和砂桶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故答案为:(1)1.69;1.86;(2)①平衡摩擦力过大;②不能满足M远远大于m.‎ ‎ ‎ ‎11.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1kg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37°的固定且足够长的斜面上,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在t1=1s时撤去拉力,物体运动的部分v﹣t图象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试求:‎ ‎(1)拉力F的大小;‎ ‎(2)t=4s时物体的速度v的大小.‎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分析】(1)由图象得出加速上升过程和减速上升过程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先通过图象得到3s末速度为零,然后求出3s到4s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速度时间关系公式求解4s末速度.‎ ‎【解答】解:(1)设力F作用时物体的加速度为a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撤去力F,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根据图象可知:‎ ‎,‎ 解得:F=30N ‎(2)在物块由A到C过程中,设撤去力后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间为t2,则有 ‎,解得t2=2s 设下滑加速度为a3,由牛顿第二定律 解得:‎ 则物体沿着斜面下滑的时间为 故t=4s时速度 答:(1)拉力F的大小30N;‎ ‎(2)t=4s时物体的速度v的大小2m/s ‎ ‎ ‎12.如图所示,已知一传送带以 v0=5m/s 的速度顺时针转动,传送带长度为s=5.5m,将一质量为m=2kg的物块轻轻放在传送带的底端,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传送带与水平面之间成30°.‎ ‎(1)物块运动到顶端B时速度为多大;‎ ‎(2)物块从底端A运动到顶端B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3)若传送带仍以5m/s的速度逆时针转动,且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则物块轻放在传送带顶端B点由静止开始滑下,传送带长度为m,其它条件均不变,则到达底端A时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由运动学公式求出匀加速运动的位移,判断出匀加速位移小于传送带的长度,之后以共同速度匀速运动到顶端;‎ ‎(2)分别求出匀加速运动和匀速运动的时间,求出总时间;‎ ‎(3)物块在传送带上先做匀加速运动,求出加速度和相应的位移,速度相等后,以另一加速度继续做匀加速运动,求出时间,即可求出到底端A的时间;‎ ‎【解答】解:(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解得: m/s2‎ 由运动学知识可知 解得 即到达B端时的速度为5m/s ‎(2)由(1)可知物块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再匀速直线运动,即有 解得 解得 解得t=2.1s ‎(3)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解得: m/s2‎ ‎=,‎ 解得 当物块运动到和传送带等速时,此时物块受到传送带的摩擦力沿着斜面向上,则有 解得: =‎ 解得,(舍去)‎ 答:(1)物块运动到顶端B时速度为5m/s;‎ ‎(2)物块从底端A运动到顶端B所用的时间为2.1s;‎ ‎(3)到达底端A时所用的时间为 ‎ ‎ ‎(二)选考题,任选一模块作答[选修3-3]‎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量不能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 B.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 C.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等容升压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 D.第二类永动机虽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但也是不可能制成的 E.某种理想气体,温度越高,气体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分子的动能越大 ‎【考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另一种表述是: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第二定律说明热的传导具有方向性.‎ ‎【解答】解:A、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可以表述为:热量不能自发的由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即只要产生其他影响,热量就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故A错误.‎ B、理想气体不计分子势能,故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故B正确; ‎ C、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等容升压过程中,温度一定升高,故内能一定增加,故C正确;‎ D、有关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过程具有方向性,即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所以第二类永动机的原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是无法制成的,故D正确.‎ E、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但可能有少部分分子的速度反而减小,故E错误.‎ 故选:BCD ‎ ‎ ‎14.如图所示,用面积为S的活塞在气缸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活塞上放一砝码,活塞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现对气缸缓缓加热,使气缸内的空气温度从T1升高到T2,空气柱的高度增加了△L.已知加热时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外界大气压强为P0.求:‎ ‎(Ⅰ) 气缸内温度为T1时,气柱的长度为多少?‎ ‎(Ⅱ) 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的内能变化了多少?‎ ‎【考点】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 ‎【分析】(Ⅰ)气体发生等压变化,求出气体的状态参量,然后应用盖吕萨克定律求出空气柱的长度.‎ ‎(Ⅱ)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判断气体的内能变化,判断的时候要注意做功W和热量Q的符号,对外做功和放热为负的,对气体做功和吸热为正的.‎ ‎【解答】解:(Ⅰ)封闭气体初状态的状态参量,初状态:温度T1,体积LS,‎ 末状态参量:温度:T2,体积:(L+△L)S 气体发生等压变化,由盖吕萨克定律得: =,‎ 解得:L=;‎ ‎(2)对活塞和砝码,由平衡条件得:‎ mg+p0S=pS 解得:p=p0+,‎ 气体对外做功:W=pS△L=(p0S+mg)△L,‎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得:W+Q=△U,‎ 内能的变化量:△U=Q﹣(P0S+mg)△L;‎ 答:(Ⅰ) 气缸内温度为T1时,气柱的长度为;‎ ‎(Ⅱ) 此过程中被封闭气体的内能变化了Q﹣(P0S+mg)△L.‎ ‎ ‎ ‎[选修3-4]‎ ‎15.如图所示为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绳上传播在t=0时刻的波形图,已知甲波向右传,乙波向左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列波的波长一样长 B.甲波的频率比乙波的频率大 C.两列波同时传到坐标原点 D.由于两波振幅不等,故两列波相遇时不会发生干涉现象 E.x=0.5cm处的质点开始振动时的方向向+y方向 ‎【考点】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横波的图象.‎ ‎【分析】根据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直接比较波长的大小;两列波的波速相同,由波速公式v=λf分析频率关系;若两列波的频率相同,就能够发生干涉;介质中各点的起振方向与波最前头的起振方向相同,由波的传播方向判断.‎ ‎【解答】解:A、根据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由图读出两列波的波长都为 λ=4cm,故A正确.‎ B、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可知两列波的波速相等,由波速公式v=λf分析得知,两列波的频率相等,故B错误.‎ C、由于波速相等,所以两列波同时传到坐标原点.故C正确.‎ D、两波振幅不等,但频率相等,满足干涉的条件,故两列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故D错误.‎ E、乙波向左传播,图示时刻x=1cm处质点的起振方向沿+y方向,所以图中x=0.5cm处质点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沿+y轴方向,故E正确.‎ 故选:ACE ‎ ‎ ‎16.如图,厚度为D的玻璃砖与水平实验桌成45°角放置.红色激光束平行于水平桌面射到玻璃砖的表面,在桌面上得到两个较亮的光点A、B,测得AB间的距离为L.求玻璃砖对该红色激光的折射率.‎ ‎【考点】光的折射定律.‎ ‎【分析】根据几何关系,结合折射定律求出玻璃砖对该红色激光的折射率.‎ ‎【解答】解:由折射定律有: =n ‎ 直角三角形MNR中sinγ= MN=‎ 在直角三角形PQN中PN=L ‎ ‎ 解得n=.‎ 答:玻璃砖对该红色激光的折射率为.‎ ‎ ‎ ‎[选修3-5]‎ ‎17.关于近代物理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是三种波长不同的电磁波 B.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辐射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 C.重核裂变过程生成中等质量的核,反应前后质量数守恒,但质量一定减少 D.10个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经一个半衰期后,一定有5个原子核发生衰变 E.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种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W0越小 ‎【考点】光电效应;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跃迁.‎ ‎【分析】α射线、β射线不是电磁波;根据数学组合,即可确定辐射种类;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伴随巨大能量产生,半衰期是个统计规律;光电效应方程,即可求解判定金属的逸出功的大小.‎ ‎【解答】解:A、γ射线是电磁波,而α射线、β射线不是电磁波,故A错误;‎ B、根据数学组合=6,故B正确;‎ C、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一定有质量亏损,释放出能量,故C正确;‎ D、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显现出来的统计规律,对少量的原子核没有意义,故D错误.‎ E、据光电效应方程可知,用同种频率的光照射不同的金属表面,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则这种金属的逸出功越小,故E正确;‎ 故选:BCE.‎ ‎ ‎ ‎18.如图所示,光滑水平直轨道上有三个滑块A、B、C,质量分别为mA=mC=2m,mB=m,A、B用细绳连接,中间有一压缩的轻弹簧(弹簧与滑块不拴接).开始时A、B以共同速度v0运动,C静止.某时刻细绳突然断开,A、B被弹开,然后B又与C发生碰撞并粘在一起,最终三滑块速度恰好相同.求B与C碰撞前B的速度.‎ ‎【考点】动量守恒定律.‎ ‎【分析】在弹簧弹开过程中,A、B系统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列方程;在B、C碰撞过程中,B、C系统动量守恒,由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列方程,然后根据题意解方程组,求出B与C碰撞前B的速度.‎ ‎【解答】解:以A、B系统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A与B分开过程中,‎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A+mB)v0=mAv+mBvB,‎ 以B、C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B与C碰撞过程中,‎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BvB=(mB+mC)v,‎ 解得,B与C碰撞前B的速度vB=v0;‎ 答:B与C碰撞前B的速度为v0.‎ ‎ ‎ ‎2016年12月1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