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新国际单位体系于2019年5月的世界计量日起正式生效,正式更新包括“kg”、“A”、“K”、“mol”在内的4项基本单位的定义。下列选项中,内含2个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的是( ) A. m、N B. m、s C. J、m/s D. N、J 【答案】B 【解析】 【详解】m、s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N,m/s,J是导出单位。 ACD.由上分析知,ACD不符合题意; B.由上分析知,B符合题意。 2.为使高速公路交通有序、安全,路旁立了许多交通标志.如图所示,甲图是限速标志,表示允许的最小速度是50km/h;乙图是路线指示标志,表示到下一出口还有25km,上述两个数据的物理意义分别是( ) A. 50 km/h是平均速度,25 km是路程 B. 50 km/h是瞬时速度,25 km是路程 C. 50 km/h是瞬时速度,25 km是位移 D. 50 km/h是平均速度,25 km是位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50 km /h是在这段高速行驶的最小速度,指的是瞬时速度,故AD错。25km指到下一出口的距离,指的是路程,故B对C错。故选B。 3.如图所示,将一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竖直放在弹簧一侧,刻度尺的0刻线与弹簧上端对齐,使弹簧下端的指针恰好落在刻度尺上。当弹簧下端挂一个50 g的砝码时,指针示数为L1=3.40 cm,当弹簧下端挂两个50 g的砝码时,指针示数为L2=5.10 cm。g取9.8 m/s2。由此可知 A. 弹簧的原长是1.70 cm B. 仅由题给数据无法获得弹簧的原长 C. 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5 N/m D. 由于弹簧的原长未知,无法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公式△F=k△x,得:,故C错误;由胡克定律得:F=kx ,即 0.49=28.8x ,可得:x=0.0170m=1.70cm,弹簧的原长是:L0=3.40cm-1.70 cm=1.70cm,故A正确,BD错误。 4.如图所示,抖空竹是大家喜欢的一项运动。假设空竹光滑,软线质量不计,若表演者左手保持不动,在右手完成下面动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右手竖直向下缓慢移动的过程中,软线的拉力增大 B. 右手竖直向上缓慢移动的过程中,软线的拉力减小 C. 右手水平向右缓慢移动的过程中,软线的拉力增大 D. 右手水平向右缓慢移动的过程中,软线的拉力减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AB、如图所示,开始时两个绳子是对称的,与竖直方向夹角是相等的。 左手不动,右手竖直向下,或向上移动一小段距离,两只手之间的水平距离L不变;假设绳子的长度为X,则Xsinθ=L,绳子一端在上下移动的时候,绳子的长度不变,两手之间的距离不变,则θ角度不变;两个绳子的合力向上,大小等于空竹的重力,由于夹角不变,所以绳子的拉力不变;故AB错误; CD、左手不动,右手水平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绳子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变大,合力不变,根据2Tcosθ=mg可知,拉力大小变大,故C正确,D错误; 5.假设该高速公路上甲、乙两车在同一车道上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t=0时刻,发现前方有事故,两车同时开始刹车,行进中两车恰好没有发生碰撞。两车刹车过程的v-t图像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t=0时刻两车间距等于50m B 两车都停止运动时相距50m C. t=5s时两车间距大于t=15s时两车间距 D. 乙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是甲车的1.5倍 【答案】A 【解析】 【详解】A. 行进中两车恰好没有发生碰撞,说明t=10s时刻两车速度相等时恰好相遇,则t=0时刻两车间距等于两车在10s位移之差,为S=×10×10m=50m,故A正确; B.t=10s时两车相遇,都停止时两车的距离等于10s后两车的位移之差,为×5×10m=25m,故B错误; C. 根据“面积”表示位移,可知t=5s∼15s内两车通过的位移相等,所以t=5s时两车间距等于t=15s时两车间距,故C错误; D. 根据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甲的加速度大小为a1=20/20=1m/s2;乙的加速度大小为a2=30/15=2m/s2;故乙车的加速度是甲车的加速度的2倍。故D错误; 二、多项选择题 6.如图所示,用一轻绳将光滑球系于竖直墙壁上O点,现用一细杆压在轻绳上紧贴墙壁从O点缓慢下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轻绳对球的拉力逐渐增大 B. 轻绳对球的拉力逐渐减小 C. 球对墙壁压力逐渐增大 D. 球对墙壁的压力保持减小 【答案】AC 【解析】 【详解】分析小球受力情况如图,小球受到重力、拉力和墙壁对小球的弹力处于平衡,设拉力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根据共点力平衡有:拉力,墙壁对小球的弹力 ,因为θ逐渐增大,cosθ逐渐减小,则拉力T逐渐增大,tanθ逐渐增大,则墙壁对小球的弹力N逐渐增大,可知小球对墙壁的压力逐渐增大,故AC正确。 7.倾角为θ=37°的斜面与水平面保持静止,斜面上有一重为G的物体A,物体A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现给A施以一水平力F,如图所示.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sin 37°=0.6,cos 37°=0.8),如果物体A能在斜面上静止,水平推力F与G的比值可能是( ) A. 3 B. 2 C. 1 D. 0.05 【答案】BC 【解析】 【详解】设物体刚好不下滑时F=F1,作出受力示意图,如图。 则由平衡条件得: F1•cosθ+f1=G•sinθ, N1=F1•sinθ+G•cosθ。 又 f1=μN1 联立得: 设物体刚好不上滑时F=F2,作出受力示意图,如图。 则由平衡条件得: F2•cosθ= f 2+G•sinθ, N2=F2•sinθ+G•cosθ, 又f 2=μN2 解得: 即,则AD错误,BC正确。 8.如图所示,是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示意图,频闪仪每隔0.04s闪光一次,截取照片中的一段,将第一个球位置记为坐标原点O,图中数字是与第一个小球之间的距离,单位是cm,如果要通过这幅照片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利用h=gt2,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B. 利用△s=gt2,然后求平均值计算出重力加速度 C. 利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求出各点的速度,然后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求重力加速度 D. 先求出小球在两个不同位置的速度,然后利用a=求重力加速度 【答案】BCD 【解析】 【详解】A、公式h=gt2,说明它们均已做自由落体运动,从而由这些公式,即可求解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但本题是通过实验数据来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故A错误; B、公式△s=gt2,利用在相等时间内,结合位移之差,即可求解重力加速度,故B正确; C、利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求出各点的速度,然后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求斜率,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故C正确; D、当先求出小球在两个不同位置的速度,然后利用a=,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故D正确; 9.一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最初的连续三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5:4: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这三段的位移之比为32:42:52 B. 这三段的位移之比为25:56:63 C. 这三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之比为3:4:5 D. 这三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之比为5:14:21 【答案】BD 【解析】 【详解】AB.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设第一段所用时间为5t,则位移,第二段时间内的位,第三段时间内的位移,所以这三段的位移之比为25:56:63,故A错误,B正确; CD.根据平均速度,第一段的平均速度,第二段的平均速度第,第三段的平均速度第,所以这三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之比为5:14:21,故C错误,D正确。 三、简答题 10.一同学用电子秤、水壶、细线、墙钉和贴在墙上的白纸等物品,在家中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如图甲,在电子秤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壶,记下水壶_________时电子秤的示数F. (2)如图乙,将三细线L1、L2、L3的一端打结,另一端分别拴在电子秤的挂钩、墙钉A和水壶杯带上.水平拉开细线L1,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________和电子秤的示数F1. (3)如图丙,将另一颗墙钉B钉在与O同一水平位置上,并将L1拴在其上.手握电子秤沿着(2)中L2的方向拉开细线L2,使______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2)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 (4)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电子秤拉力F、F1、F2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________,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 【答案】 (1). 静止 (2). 三细线方向 (3). 结点O的位置 (4). F和F′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重合 【解析】 【详解】(1)要测量装满水的水壶的重力,则记下水壶静止时电子秤的示数F; (2)要画出平行四边形,则需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在白纸上记下结点O的位置的同时也要记录三细线的方向以及电子秤的示数F1; (3)已经记录了一个分力的大小,还要记录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则结点O点位置不能变化,力的方向也都不能变化,所以应使结点O的位置和三根细线的方向与②中重合,记录电子秤的示数F2;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F2的合力F′的图示,若F和F′在误差范围内重合,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 11.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1)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b)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2.(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从右向左 (2). 0.19 0.038 【解析】 【详解】(1)小车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故相等的时间内,桌面上连续两水滴的位置会组建减小,故小车在桌面上是从右向左运动的。 (2)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那么各点时间间隔为: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有: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 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 四、计算题 12.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竖直木板A、B间有重力为30N的物体.用两个大小均为的水平力压木板,物体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求: (1)当物体不动时,物体与木板A间的摩擦力大小; (2)若用竖直向上的力将物体拉出来,所需拉力的最小值. 【答案】(1)15N (2)70N 【解析】 详解】(1)物体不动时,竖直方向受力平衡有 而 所以 (2)对物体受力分析如答图所示,设所需拉力的最小值为,则有 而 故 13.在某一笔直的公路上,某人在离公共汽车尾部20m,以速度v=5m/s 向汽车匀速跑过去,与此同时,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启动,作匀加速直线运动。试问, (1)汽车经多长时间速度达到5m/s? (2)汽车从静止开始到速度达到5m/s汽车走过的位移多大? (3)此人能否追上汽车?请说明理由。如果能,要用多长时间?如果不能,则他与汽车之间的最小距离是多少? 【答案】(1)5s(2)12.5m(3)7.5m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时间;(2)根据位移公式求出运动的位移;(3)人和车在速度相等前,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若追不上,速度相等后,两者的距离越来越大,可知判断人是否追上汽车,即判断在速度相等时,是否追上。 (1)当v=5m/s时,根据,解得: (2)根据,解得: (3)当人车速度相等时,人的位移为 因为,所以人不能追上汽车 所以时人与车的距离最小,为 【点睛】本题属于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关键抓住位移关系,运用运动学公式求解,注意在该问题中判断人是否追上汽车,可以判断在速度相等时是否追上。 14.如图所示,质量M=2kg的木块套在水平固定杆上,并用轻绳与质量m=1kg的小球相连,今用跟水平方向成60°角的力拉着小球并带动木块一起向右匀速运动,运动中M、m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g=10m/s2.在运动过程中,求: (1)轻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 (2)木块M与水平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1) 30° (2) 【解析】 【详解】(1)m处于静止状态,其合力为零.以m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 水平方向:Fcos60°-Tcosθ=0 ① 竖直方向:Fsin60°-Tsinθ-mg=0 ② 由①②解得:θ=30° (2)以M、m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 水平方向:Fcos60°-μFN=0 ③ 竖直方向:Fsin60°+FN-mg-Mg=0 ④ 由③④得:μ= 15.近几年,国家取消了7座及以下小车在部分法定长假期间的高速公路收费,给自驾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实惠,但车辆的增多也给道路的畅通增加了压力,因此交管部门规定,上述车辆通过收费站口时,在专用车道上可以不停车拿(交)卡而直接减速通过.若某车减速前的速度为v0=72 km/h,靠近站口时以大小为a1=5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通过收费站口时的速度为vt=28.8 km/h,然后立即以a2=4 m/s2的加速度加速至原来的速度(假设收费站的前、后都是平直大道).试问: (1)该车驾驶员应在距收费站口多远处开始减速? (2)该车从减速开始到最终恢复到原来速度的过程中,运动的时间是多少? (3)在(1)(2)问题中,该车因减速和加速过站而耽误的时间为多少? 【答案】(1)33.6 m (2)5.4 s (3)1.62 s 【解析】 【详解】设该车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 vt=28.8 km/h=8 m/s v0=72 km/h=20 m/s a1=-5 m/s2. (1)该车进入站口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距离收费站x1处开始制动,则:由 vt2-v02=2a1x1 解得:x1=33.6 m. (2)该车通过收费站经历匀减速和匀加速两个阶段,前后两段位移分别为x1和x2,时间为t1和t2,则减速阶段:vt=v0+a1t1, 得t1==2.4 s 加速阶段:t2==3 s 则加速和减速的总时间:t=t1+t2=5.4 s. (3)在加速阶段:x2=t2=42 m 则总位移:x=x1+x2=75.6 m 若不减速所需要时间:t′==3.78 s 车因减速和加速过站而耽误的时间:Δt=t-t′=1.62 s.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