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5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力学实验学案
14 力学实验 核心考点 考纲要求 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等 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 考点1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实验目的 1.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1.打点计时器 (1)作用。计时仪器,每隔0.02 s打一次点。 (2)两种打点计时器的比较 电磁打点计时器 电火花计时器 所用电源 4~6 V低压交流 220 V交流 打点方式 振针打点 电火花打点 时间间隔 每隔0.02 s打一次点 每隔0.02 s打一次点 实验误差 振针和纸带之间有摩擦,误差较大 火花放电不会影响纸带运动,误差较小 (3)纸带上点的意义 表示和纸带相连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通过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利用纸带上打出的点来确定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断 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是恒量,即(不为零),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4.由纸带求加速度 (1)用“逐差法”求加速度 根据,求出加速度、、,再计算出a1、a2、a3的平均值,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即。 (2)利用v–t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 先根据求出多个时刻随对应点的瞬时速度,然后画出v–t图象,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固定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学* / 四、实验步骤 1.仪器安装 (1)把固定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定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如图所示,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 2.测量和记录 (1)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至少重复三次。 (2)从几条纸带中选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确定计数点,为了计算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用连续打点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0.1 s。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并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 (3)利用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4)增减所挂钩码数量,重复实验两次。 3.处理数据并得出试验结论 (1)由试验数据画出v–t图象。 (2)由v–t图象得出小车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五、数据处理 1.目的 通过纸带求解运动的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等。 2.处理的方法 (1)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间距离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 (2)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 (3)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 (4)利用v–t图象求加速度。 六、误差分析 1.电流频率不稳引起的实验系统误差。 2.测量数据不准及描点、连线作图不准等引起的偶然误差。 七、注意事项 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木板平行。 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 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 (1)作出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2)剪下相邻计数点的纸带紧排在一起求解加速度。 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B、C、D、E、F、G等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周期为T =0.02 s的交流电源。经过测量得:d1=3.60 cm,d2=7.70 cm,d3=12.32 cm,d4=17.41 cm, d5=23.00 cm,d6=29.10 cm。(以下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通过计算,打出F点时物体的速度为vF =_____________m/s; (2)物体的加速度a=__________m/s2; (3)如果当时电 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51 H ,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1)0.58 (2)0.50 (3)偏小 【试题解析】因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周期为T=0.02 s所以。 (1)。 (2)。 (3)由实际打点周期小于0.02 s,计算时仍按0.02 s,所以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1.若实验中,算出各点的时刻所对应的瞬时速度,计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A.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出图,量出倾斜角α,由,求出加速度 B.根据任意两点的速度用公式求算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答案】C 度,即C选项是正确的。 2.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发现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不稳定,其原因可能是 A.交流电压不稳定 B.永久磁铁磁性太弱 C.电源的频率不稳定 D.振动片的固有频率与交流电源的频率有偏差 【答案】CD 3.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 ,如图为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3个打点未画出。从纸带上测出x1=3.20 cm,x2=4.74 cm,x3=6.40 cm,x4=8.02 cm,x5=9.64 cm,x6=11.28 cm,x7=12.84 cm。 (1)请通过计算,在下表空格内填入合适的数据(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计数点 1 2 3 4 5 6 各计数点的速度/(m·s-1) 0.50 0.70 0.90 1.10 1.51 (2)根据表中数据,在所给的坐标系中作出v-t图象(以0计数点作为计时起点);由图象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 【答案】(1)1.31 (2)如图所示 2.5(2.4~2.6之间同样给分) 考点2 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1.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定量关系。 2.学会利用列表法、图象法、函数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 1.如图所示,在弹簧下端悬挂钩码时弹簧会伸长,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与所挂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2.弹簧的长度可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伸长量可以由拉长后的长度进行计算。 三、实验器材 铁架台、弹簧、钩码、刻度尺、坐标纸。 四、实验步骤 (1)安装实验仪器(见实验原理图)。 (2)测量弹簧的伸长量(或总长)及所受的拉力(或所挂钩码的质量),列表作出记录,要尽可能多测几组数据。 (3)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以力为纵坐标,以弹簧的伸长量为横坐标。 (4)按照在图中所绘点的分布与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 (5)以弹簧的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再考虑二次函数。 五、数据处理 1.列表法:将测得的F、x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之中,可以发现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比值在误差范围内是相等的。 2.图象法:以弹簧伸长量x为横坐标,弹力F为纵坐标,描出F、x各组数据相应的点,作出的拟合曲线,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学/ *- 3.函数法: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满足F= x的关系。 六、误差分析 1.弹簧的拉力大小不稳定。 2.钩码标值不准确,弹簧长度测量不准确带来误差。 3.画图时描点及连线不准确也会带来误差。 七、注意事项 1.不要超过弹性限度:实验中弹簧下端挂的钩码不要太多,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 2.尽量多测几组数据:要使用轻质弹簧,且要尽量多测几组数据。 3.观察所描点的走向:本实验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前并不知道其规律,所以描点以后所作的曲线是试探性的,只是在分析了点的分布和走向以后才决定用直线来连接这些点。 4.统一单位:记录数据时要注意弹力及弹簧伸长量的对应关系及单位。 某同学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一侧。弹簧轴线和刻度尺都应在________方向(填“水平”或“竖直”)。 (2)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________时,长度记为L0;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记为Lx;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 g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1至L6。数据如下表。 代表符号 L0 Lx L1 L2 L3 L4 L5 L6 数值(cm) 25.35 27.35 29.35 31.30 33.4 35.35 37.40 39.30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________。由表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________。 (3)如图是该同学根据表中数据作的图,纵轴是砝码的质量,横轴是弹簧长度与________的差值(填“L0”或“Lx”)。 (4)由图可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通过图和表可知砝码盘的质量为________g。(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 m/s2) 【参考答案】(1)竖直 (2)静止 L3 1 mm (3)Lx (4)4.9 10 【试题解析】(1)为保证弹簧的形变只由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引起,所以弹簧轴线和刻度尺均应在竖直方向。 (2)弹簧静止时,记录原长L0;表中的数据L3与其他数据有效位数不同,所以数据L3不规范,标准数据应读至cm位的后两位,最后一位应为估读值,精确至mm位,所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为1 mm。 (3)由题图知所挂砝码质量为0时,x为0,所以x=L-Lx。 (4)由胡克定律F= Δx知,mg= (L-Lx),即mg= x,所以图线斜率即为劲度系数 ==4.9 N/m,同理砝码盘质量=0.01 g=10 g。 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中,得到某弹簧的伸长量x与弹力f之间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的劲度系数为30.0 N/m B.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C.由图象可知弹簧原长为5.0 cm D.当弹簧伸长2.5 cm时,弹簧弹力为0.75 N 【答案】ABD 2.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B.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应保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 C.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 D.用几个不同的弹簧,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 (2)若某同学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所用的每个钩码的重力相当于对弹簧提供了向右恒定的拉力,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绳子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的总长度。 ①有一个同学通过以上实验测量后把6组数据描点在坐标纸(如图2所示)中,请做出F–L图线; ②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__________cm,劲度系数 =__________N/m(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若某同学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挂上钩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把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这样操作,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_____。 【答案】(1)AB (2)如图所示 5 20 (3)C 【解析】(1)弹簧被拉伸时,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否则弹簧会损坏,故A正确;用悬挂钩码的方有:。 (3)实验中用横轴表示弹簧的伸长量x,纵轴表示弹簧的拉力F(即所挂重物的重力大小),由可知,图象过原点,故A错误;图中当x=0时,弹簧有弹力,故B错误;当竖直悬挂时,由于自身重力的影响弹簧会有一段伸长量,但此时所挂重物的重力为0 N(即:F=0 N),故C正确;因为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其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图象应为直线,故D错误。学/ /* 3.在“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 (1)关于操作步骤先后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先测量原长,后竖直悬挂 B.先竖直悬挂,后测量原长 C.先后顺序对实验结果无影响 D.先后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弹簧的自重 (2)为了探求弹簧弹力F和弹簧伸长量x的关系,李强同学选了甲、乙两根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出如图所示的图象,从图象上看,该同学没能完全按实验要求做,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图象上端成为曲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根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甲弹簧为__________N/m,乙弹簧为__________N/m。若要制作一个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__________(填“甲”或“乙”)。 (3)以下是一位同学准备完成的实验步骤,请你帮这位同学按操作的先后顺序,用字母排列出来是__________。 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结起来 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0 C.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刻度尺 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 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式 F.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4)下表是这位同学探究弹力大小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所测的几组数据: 弹力(F/N) 0.5 1.0 1.5 2.0 2.5 弹簧原来长度(L0/cm) 15 15 15 15 15 弹簧后来长度(L/cm) 16.2 17.3 18.5 19.6 20.8 弹簧伸长量(x/cm) 请你算出每一次弹簧伸长量,并将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格内;在下图的坐标上作出F–x图线;并写出曲线的函数表达式(x用cm作单位):__________,其中常数的物理意义表示:__________。 【答案】(1)D (2)表明弹簧已经超过了弹簧的弹性限度 66.7 200 甲 (3)CBDAEF (4)F–x图线如图所示 F = 0.43x 函数表达式中的常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表示使弹簧每伸长或压缩0.01 m(1 cm)所需的拉力,大小为0.43N 考点3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一、实验目的 1.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合成时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学会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和得出实验结论。 二、实验原理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F2与另外一个力F′产生相同的效果,看F1、F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的合力F与F′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等。 三、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两个、三角板、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一张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木板上。 2.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如实验原理图所示。 3.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F。 4.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与前面相同的位置O,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 .. 5.比较F′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得的合力F,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 五、数据处理 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O点沿两细绳套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个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并以F1和F2为临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O点画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理F的图示。 2.用刻度尺从O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时的拉力的图示。 3.比较F和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六、误差分析 1.误差 :除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外,还有读数误差、作图误差等。 2.减小误差的办法: (1)实验过程中读数时眼睛一定要正视弹簧测力计的刻度,要按有效数字和弹簧测力计的精度正确读数和记录。 (2)作图时用刻度尺借助于三角板,使表示两力的对边一定要平行。 七、注意事项 1.位置不变: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2.角度合适: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时,其夹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00°之间为宜。 3.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条弹性限度内形变量应尽量大一些。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 4.统一标度: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选定的标度要相同,并且要恰当选定标度,使力的图示稍大一些。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需要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的另一端到某一点并记下该点的位置;再将橡皮条的另一端系两根细绳,细绳的另一端都有绳套,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勾住绳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 (1)某同学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项: A.两根细绳必须等长 B.橡皮条应与两细绳夹角的平分线在同一直线上 C.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 D.在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细绳时要注意使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E.在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细绳时必须将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记下的位置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相应的字母)。 (2)“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示意图。 ①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 ②本实验采用的 学方法是________。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某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丙所示的两个已知力F1和F2,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2 N,两力的合力用F表示,F1、F2与F的夹角分别为θ1和θ2,关于F1、F2与F、θ1和θ2关系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 A.F1=4 N B.F=12 N C.θ1=45° D.θ1<θ2 【参考答案】(1)CE (2)①F′ ②B (3)BC 【试题解析】(1)两细绳套不要太短,但是不一定要等长,选项A错误;橡皮条与两绳夹角的平分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由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选项B错误;用弹簧测力计拉细绳套时,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必须平行,选项C正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测量分力大小的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一定要相等,选项D错误;在同一次实验中,需要保持F1和F2的作用效果与合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即拉到同一位置,所以选项E正确,答案为CE。 (2)F′是利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条拉到结点O位置的力,F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与F′作用效果相同的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所以沿AO方向的力一定是F′。本实验中,需要保证单个拉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拉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即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3)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其对角线表示合力F,由图可知,F1=4 N,F=12 N,θ1=45°,θ1>θ2,所以选项BC正确。 1.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其中的三个步骤是: ①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到达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 ②在纸上根据F1和F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③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一起拉时相同,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的方向 (1)以上三个步骤中均有疏漏,请找出并更正 在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为四位同学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所作的图示,F1和F2是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橡皮条时的力的图示,F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F1和F2的合力的图示,是一个弹簧测力计单独拉橡皮条时的力的图示,其中错误的图是____________。 【答案】(1)应该记下两根细线的方向 在纸上根据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使橡皮条与细线的结点仍然达到O点 (2)B 2.(1)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要使每次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效果,必须_________。 A.每次将橡皮条拉到同样的位置 B.两弹簧测力计的夹角相同 C.每次弹簧测力计示数必须相同 D.只要一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同就行 (2)随后开始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上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如图1所示。先用两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拉橡皮条使之伸长,结点到某一位置O,此时记下两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和两细绳的方向。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F1的读数如图2所示(只画出了弹簧测力计的一部分)则F1= N。 ②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拉长,应该使结点拉到 ,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下 。图3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得到的结果,则其中 同学实验结果比较符合实验事实。 【答案】(1)A (2)1.22 同一位置O 拉力的方向 甲 3.小明同学在学完力的合成与分解后,想在家里做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他从学校的实验室里借来两只弹簧测力计,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学* - A.在墙上贴一张白纸用来记录弹簧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B.在一只弹簧测力计的下端悬挂一装满水的水杯,记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 C.将一根大约30 cm长的细线从杯带中穿过,再将细线两端拴在两只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在靠近白纸处用手对称地拉开细线,使两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在白纸上记下细线的方向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甲所示 D.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两个弹簧测力计的弹力的图示(两弹力夹角为60°),如图乙所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求出这两个力的合力F′ (1)在步骤C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N。 (2)在步骤D中,合力F′= N(保留2位有效数字)。 (3)若 ,就可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答案】(1)3.00 (2)5.2 (3)F′近似在竖直方向,且数值与F近似相等 考点4 验证牛顿运动定律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 2.学会灵活运用图象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二、实验原理(见实验原理图) 1.保持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跟合外力的关系。 2.保持合外力不变,确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3.作出a-F图象和a-图象,确定其关系。 三、实验器材 小车、砝码、小盘、细绳、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天平、米尺。 四、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盛有砝码的小盘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平衡摩擦力。 3.在小盘里放入适量的砝码,把砝码和小盘的质量m′记录在表格中。 4.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砝码的质量,按上面步骤再做5次实验。 5.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并记录在表格中。 6.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合外力,即砝码和小盘的总重力m′g,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 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质量的倒数,在坐标系中根据实验数据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 五、数据处理 1.利用Δx=aT2及逐差法求a。 2.以a为纵坐标,F为横坐标,根据各组数据描点,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a与F成正比。 3.以a为纵坐标,为横坐标,描点、连线,如果该线过原点,就能判定a与m成反比。 六、误差分析 1.因实验原理不完善引起的误差:本实验用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代替小车的拉力,而实际上小车所受的拉力要小于小盘和砝码的总重力。 2.摩擦力平衡不准确、质量测量不准确、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确、纸带和细绳不严格与木板平行都会引起误差。 七、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适当垫高木板的右端,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正好平衡小车受到的阻力。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把悬挂小盘的细绳系在小车上,让小车拉着打点的纸带匀速运动。 2.不重复平衡摩擦力。 3.实验条件:m≫m′。 4.一先一后一按:改变拉力和小车质量后,每次开始时小车应尽量靠近打点计时器,并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且应在小车到达滑轮前按住小车。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请回答下列有关此实验的问题: (1)该同学在实验前准备了图中所示的实验装置及下列辅助器材: A.交流电源、导线 B.天平(含配套砝码) C.秒表 D.刻度尺 E.细线、砂和小砂桶 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 (填代号)。 (2)打点计时器在小车拖动的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迹,以此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其中一部分纸带上的点迹情况如图甲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T=0.02 s,测得A点到B、C点的距离分别为x1=5.99 cm、x2=13.59 cm,则在打下点迹B时,小车运动的速度vB= m/s;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m/s2。(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在验证“质量一定,加速度a与合外力F的关系”时,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图乙所示的a–F图象,其中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图线在末端弯曲的原因是 。 【参考答案】(1)C (2)0.680 1.61 (3)平衡摩擦力过度 砂和小砂桶的总质量m不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M 【试题解析】(1)由于打点计时器就是一个计时装置,所以不需要秒表; (2)由图中知T=0.1 s,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等于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0.680 m/s,由知,,解得,由题中x1=5.99 cm、x2=13.59 cm,代入上式解得a=1.61 m/s2。 (3)由题图乙知,当F=0时,a≠0,说明重力的分力产生了加速度,原因是平衡摩擦力过度,所以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平衡摩擦力过度;以小车、砂和小砂桶整体为研究对象得:,以小车为研究对象得,联立解得,当时,在图线中,F越大,mg越大,就越不满足的条件,所以图线在末端弯曲。学/ *- 1.某实验小组在实验室做“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 (1)甲同学在验证加速度和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时,控制物体所受合外力不变。 ①实验中,描图象而不描a–m图象的理是 。 ②根据实验数据得到图象如图所示,由此你得出的结论为 。 (2)乙同学在保持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多次改变对小车的拉力,由实验数据作出的a–F图象如图乙所示,图象与a轴的截距的物理意义是 ;小车的质量为 g。(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1)①a–m的图线为曲线、不便于发现规律,而图线为直线,偏于发现规律 ②合外力不变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2)不加外力时,重力的分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产生的加速度 1.8(1.7~1.9均正确) 2.在“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的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打上的点计算出。在利用打点计时器和小车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时,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砝码盘及盘内砝码通过定滑轮拴在小车上 B.连接砝码盘和小车的细绳应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C.平衡摩擦力后,长木板的位置不能移动 D.小车释放前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2)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3)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一定,改变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检查出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该做a与________的图象。 (4)如图(a),甲同学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a-F图线,说明实验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 (5)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做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F图线,如图(b)所示,两个同学做实验时的哪一个物理量取值不同的是________。 【答案】(1)BCD (2)M≫m (3) (4)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 (5)两小车及车上砝码的总质量不同 【解析】(1)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绳从小车上拿去,轻轻推动小车,小车沿木板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来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故A错误;若连接砝码盘和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不保持平行,则细绳的拉力分力不等于小车的外力,这样导致误差增大,故B正确;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仍能抵消,以防摩擦力不再平衡,故C正确;实验时,应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由于小车运动较快,可能会使打出来的点很少,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同时要求开之间的关系,故不能做的图象。但,故a与成正比,而正比例函数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就比较容易判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故作a–的图象。 (4)图中没有拉力时产生了加速度,说明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 (5)由题中图(b)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a乙>a丙,根据F=ma,可得,a–F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质量,且m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