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江川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云南省江川二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物理 一、单选题 1. 下列关于同一质点的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即质点运动的方向 B. 路程是标量,即位移的大小 C. 位移的大小,不会比路程大 D. 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位移是矢量,位移的大小等于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的长度,其方向是由初始位置指向末始位置,故A错误;路程是标量,大小等于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故B错误;据定义可知,路程的值可能大于或等于位移,故C正确;当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位移,若质点在一条直线上做往复运动,路程大于位移,故D错误。 考点:对位移和路程的认识与理解 2.甲、乙两辆汽车以相同的恒定速度直线前进,甲车在前,乙车在后,甲车上的人A和乙车上的人B各用石子瞄准对方,以相对自身为v0的初速度同时水平射击对方,若不考虑石子的竖直下落,则( ) A. A先被击中 B. B先被击中 C. 两者同时被击中 D. 可以击中B而不能击中A 【答案】C 【解析】 【详解】两车速度相同、同向行驶,两车相对静止,若以车为参照物,两人相对静止.两人以相对自身为的初速度水平射出,两人同时被击中。故选C。 【点睛】选择两车作为参照系,这时两车相对静止,两人也相对静止,两人抛球速度相同,就像在地面上两人分别用皮球(相同的速度)瞄准对方,故应同时击中。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了解与掌握,分析得出两车相对静止、两人相对静止是本题的关键。 3.某物体由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运动,经t s速度达到v,则在这t s 内,物体在中间时刻的速度与物体位于中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之比为 A 1:2 B. C. D. 【答案】B 【解析】 物体在中间时刻速度为: ① 物体在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为 ② ①②联立得 ,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4. 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小球重G,平衡时小球在A处,今用力F压小球至B处,使弹簧缩短x,则此时弹簧的弹力为( ) A. kx B. kx+G C. G-kx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原来弹簧上弹力大小等于重力G,后来继续加压力,弹簧的压力与形变量成正比,则所加弹力又增大,所以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 弹簧特点。 5.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4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是该秒初的 4 倍 B. 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比该秒初增加了 4m/s C. 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比前秒初改变了 4m/s D. 物体速度的改变量与这段时间的比值一定是 4m/s2 【答案】D 【解析】 【详解】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4m/s2,速度变化量为4m/s,故AB错误,物体在某秒末和前秒初相差2s,则速度的变化量为8m/s。故C错误。加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所以物体速度的改变与这段时间的比值一定是4m/s2.故D正确。故选BD。 6.一人站在体重计上称体重,保持立正姿势时称体重为G,当其缓慢地将一条腿平直伸出台面,体重计指针稳定后示数为G′,则( ) A. G>G′ B. G= G′ C. G< G′ 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对人受力分析,在两种状态下,人一直处于受力平衡状态,对体重计的压力始终等于人的重力,所以B正确。 点睛:无论是双腿站立还是单腿站立,人的重力的大小是不变的,对称体重的压力也不变。 7.汽车刹车后开始做匀减速运动,第内和第内的位移分别为和,那么从末开始,汽车还能继续向前滑行的最大距离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由平均速度得到,汽车在第1s内和第2s内平均速度分别为3m/s和2m/s,则汽车在0.5s、1.5s末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1=3m/s和v2=2m/s,得。由v1=v0+at1,得v0=v1-at1=3.5m/s。汽车从刹车到停下共运动的时间为t==3.5s,2s末后汽车还运动t=1.5s,由x=|a|t2得x=1.125m。故选D。 8.如图所示,质点从N点沿半径为R的两个半圆形轨道运动到P点,质点的路程和位移大小分别为 A. 4R,0 B. 2πR,4R C. 2πR,0 D. 2πR,2R 【答案】B 【解析】 【详解】质点从N点沿半径均为R的两个半圆形轨道运动到P点,路程,位移 故本题选B。 9. 甲、乙、丙三个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甲说“它在做匀速运动”,乙说“它是静止的”,丙说“它在做加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B. 如果选同一参考系,那么三人的说法都对 C. 三人中总有一人或两人讲错了 D. 如果各自选择不同的参考系,那么三人说法都可能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同一物体的运动,观察者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不相同,甲、乙和丙可能选择的参考系不相同,所以有可能它们观察到的结果不一样,所以A、C选项错误而D选项正确;如果三人选择的参考系相同,他们观察到的结果应该一样,B选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对参考系的理解。 10.关于加速度的概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 B. 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大小 C. 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 D. 物体加速度为零,则速度一定为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C对,AB错;加速度和速度在大小上没有任何关系,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则物体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为零,D错。 考点:本题考查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点评:本题学生明确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清楚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多选题 11.以初速度v0从地面竖直上抛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当物体速率减为时,所用时间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BD 【解析】 【详解】当物体速率减为时,物体若在上升,所用时间为 若物体在下降,所用时间为 A. 与计算结果不符,故A错误。 B. 与计算结果相符,故B正确。 C. 与计算结果不符,故C错误。 D. 与计算结果相符,故D正确。 12.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为2 N,那么,在下列情况下它受到的重力还是2 N的是( ) A. 将它竖直向上抛起 B. 将它放到水里,它被浮起 C. 将它放到月球或木星上 D. 将它放到高速行驶的列车上 【答案】ABD 【解析】 【详解】A. 将它竖直向上抛起,而质量m不变,则其重力G=mg不变,故A正确。 B. 将它放到水里,它被浮起,质量m不变,则其重力G=mg不变,故B正确。 C. 将它放到月球上或木星上,质量m不变,g变化了,则其重力G=mg变化,故C错误。 D. 将它放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质量m不变,则其重力G=mg不变,故D正确。 13.一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A点运动到C点所用的时间为t,B为AC段的中点,物体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2v,则( ) A. 物体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v B. A,C之间的距离为1.5vt C.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D.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答案】AC 【解析】 【详解】A、物体在AC段的平均速度,A正确; B、AC间的距离,B错误; C、AB段的平均速度为v,则,BC段的平均速度为2v,则,联立两式解得vC-vA=2v,则加速度C正确,D错误. 故选AC 【点睛】要明确平均速度的概念,并利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待求量。 14.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不通过计算可以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 ) A. 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B. 位移 C. 瞬时速度 D. 平均速度 【答案】AB 【解析】 【详解】A. 打点计时器是每隔0.02s打下一个点,所以数点就知道时间间隔,故A正确; B. 位移需要利用刻度尺直接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得出,故B正确; CD.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需要通过处理纸带求出,故CD错误。 三、实验题 15.小华同学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时,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1所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频率为50Hz,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如纸带上所示. (1)为了达到实验的目的,除了有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细绳、导线、低压交流电源、小木块、长木板外,还需要的仪器有___ A.刻度尺 B.铁架台 C.停表 D.天平 (2)图中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_________s. (3)根据纸带提供的信息,小华同学已经计算出了打下1、2、3、4、6这五个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请你帮助他计算出打下计数点5时小车的速度v5=__________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并填入表中. 计数点 1 2 3 4 5 6 t/s 0.1 0.2 0.3 0.4 0.5 0.6 0.358 0.400 0.440 0.485 0.570 (4)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在图2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v、t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并作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 ( ) (5)根据v﹣t图象可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_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A (2). 0.1 (3). 0.530 (4). (5). 0.403 【解析】 【详解】(1) [1]因为打点计时器可以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所以不需要秒表,该实验不需要测量小木块和小车的质量,不需要天平,在处理纸带时,需要刻度尺测量点迹间的距离,不需要铁架台,故A正确BCD错误。 (2)[2] 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知每隔0.02s打一个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3) [3]第5个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为: (4)[4] 利用描点法可画出速度-时间图象: (5)[5] 根据v-t图象求出图线的斜率k,所以小车加速度 16.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甲连接起来进行探究. (1)某次测量如图乙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__cm. (2)在弹性限度内,将50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B的示数和如表.用表中数据计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重力加速度).由表中数据_______(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 钩码数 1 2 3 4 15.71 19.71 23.66 27.76 29.96 35.76 41.51 47.36 【答案】 (1). 16.00(15.95~16.05均正确) (2). 12.5(12.2~12.8均正确) (3). 能 【解析】 【详解】(1)[1]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精确位的下一位,由题图可知指针示数为16.00cm,考虑到误差范围,15.95~16.05cm均算正确. (2)[2][3]由胡克定律,结合题表中数据可知弹簧Ⅰ的劲度系数 , 考虑到误差范围,12.8N/m均算正确;对于计算弹簧Ⅱ的劲度系数,只需要测出弹簧Ⅱ的形变量,结合两个指针的读数,可知指针B的变化量减去指针A的变化量,就是弹簧Ⅱ的形变量,所以能求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 四、计算题 17.计算物体在下列时间段内的加速度: (1)以60m/s的速度运动的汽车,从某时刻开始刹车,经12s停下 (2)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10s速度达72km/h. 【答案】(1)-5 m/s2(2)2 m/s2 【解析】 (1)汽车刹车,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可知: 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 (2)汽车匀加速直线运动, 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可知: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18.如图所示是某质点运动的图象,请回答: (1)质点在内是怎样运动的? (2)在内、内、内质点的加速度各是多少? 【答案】(1)质点在 s内速度在逐渐增大; s内质点的速度保持10 不变; s内质点的速度逐渐减小,10 s时质点的速度为0; s内质点的速度反方向增大 (2),, 【解析】 【分析】 根据速度的正负分析物体的运动方向,根据图线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 根据直线斜率表示加速度求解加速度大小,注意正负的意义; 【详解】(1)由图中坐标的变化可知,质点在 s内速度在逐渐增大; s内质点的速度保持10 不变; s内质点的速度逐渐减小,10 s时质点的速度为0; s内质点的速度反方向增大; (2)由得: s内质点的加速度 s内质点的加速度 s内质点的加速度 。 【点睛】本题对速度图象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图象两个方面的意义:“斜率”表示加速度,“面积”表示位移。 19.如下图所示,物体A、B的质量为mA=mB=6 kg,A和B、B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等于0.3,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水平力F=30 N.那么,B对A的摩擦力和水平桌面对B的摩擦力各为多大?(取g=9.8 N/kg) 【答案】15 N;30 N 【解析】 【详解】由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f=μN=0.3×6×9.8=17.64N 而B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 f′=μ(mA+mB)g=0.3×12×9.8=35.28N 由于水平力F=30N,当研究A时,绳子的拉力为15N,则A受到静摩擦力,大小即为15N;当研究整体时,水平方向拉力大小为30N,仍处于静止,则地面对B的摩擦力大小为30N; 20.汽车从甲地运动到100 km以外的乙地,问: (1)汽车先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10 s后达到速度72 km/h,则其在此过程中加速度是多少? (2)汽车加速到72 km/h后,保持匀速行驶,某时刻发现汽车有故障,用了20 s刹车,假设刹车过程中,汽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求汽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 (3)汽车运动过程如下,加速10 s后,匀速走了1小时,发现有故障后用20 s刹车,然后修车用了20 min,然后再行驶30 min到达乙地,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2 m/s2(2)1 m/s2 (3)15.1 m/s 【解析】 【详解】(1)v=72 km/h=20 m/s,根据v=at可知:a=2m/s2; (2)刹车过程中,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可知:0=v-a2t2 解得:a2=; (3)平均速度为:=15.1m/s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