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洛阳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押题卷理综物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洛阳市 2020 届高三高考理综物理押题卷 二、选择题 1. 原子弹和核能发电的工作原理都是核裂变。一种典型的铀核裂变的核反应方程是 235 1 89 1 92 0 36 0U+ n X+ Kr+3 n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 原子核中含有 86 个中子,裂变后的总质量数减少 B. X 原子核中含有 144 个核子,裂变 后的总质量数不变 C. X 原子核中含有 144 个核子,裂变后的总质量数减少 D. X 原子核中含有 86 个中子,裂 变后的总质量数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ABCD.根据质量数守恒,则 X 的质量数 m=235+1-89-3=144 可知 X 原子核中含有 144 个核子;根据核电荷数守恒,得 z=92-36=56 所以 X 中的中子数 n=m-z=144-56=88 可知 X 原子核中含有 88 个中子;在核反应的过程中,质量数是守恒的。总质量数既不减小, 也不增加,故 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 B。 2. 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分别在水平力 F1、F2 的作用下从同一地 点,沿同一方向同时开始运动,图示为它们的 v—t 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 0-2s 内,F1 越来越大 B. 在 4~6s 内,乙在甲的前方 C. 6s 时两物体间有最大距离 D. 在 0~4s 内,拉力对甲乙做功一样多 【答案】D - 2 - 【解析】 【详解】A.两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只受拉力作用,而 v t 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从图中 可知甲在 0~2s 内的加速度越来越小,所以 1F 越来越小,A 错误; BC.在 0~4s 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两物体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4s 时两者速度相等, 之后 4~6s 内,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两物体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甲在乙前方,4s 时两 者相距最大,BC 错误; D.两者从静止开始,所以初速度相等,在 4s 末两者的速度相等,又两者的质量相等,所以 0~4s 内甲乙的动能增加量相等,故根据动能定理可得拉力做功相等,D 正确。 故选 D。 3. 在抢险救灾工作中常见到直升机的身影,如图为直升机抢救伤员的情景,直升机悬停在空 中,用绳索将伤员由静止向上吊起,绳索对伤员做功的功率恒定,则在伤员加速上升的过程 中(不计空气阻力)( ) A. 绳索对伤员的拉力越来越大 B. 伤员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恒定 C. 伤员运动的速度变化越来越快 D. 合力对伤员做功的功率越来越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绳索对伤员的拉力做功的功率不变,而伤员加速上升,速度增大,由 P=Fv 可知, 绳索对伤员的拉力 F 越来越小,A 错误; B.速度增大,由 1P mgv 可知,伤员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不断增大,B 错误; C.F 在减小,由 F mg ma 可知,故伤员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变化得越来越慢, C 错误; D.合力对伤员做功的功率 - 3 - P F mg v P mgv 合 由于 P 不变,速度越来越大,则合力对伤员做功的功率越来越小,D 正确。 故选 D。 4. 2018 年 12 月 8 日凌晨 2 点 24 分,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把 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嫦娥四号”经过地月转移轨道的 P 点时实施一次近月 调控后进入环月圆形轨道 I,再经过系列调控使之进入准备“落月”的椭圆轨道Ⅱ,于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 10 点 26 分,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若绕月运行时只考虑月球 引力作用,下列关于“嫦娥四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嫦娥四号”的发射速度必须大于11.2km / s B. 沿轨道 I 运行的速度大于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C. 经过轨道 I 的 P 点时必须进行减速才能进入轨道Ⅱ D. 沿轨道 I 运行至 P 点的加速度小于沿轨道Ⅱ运行至 P 点的加速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嫦娥四号仍在地月系里,也就是说嫦娥四号没有脱离地球的束缚,故其发射速度 需小于第二宇宙速度 11.2km/s,而大于第一宇宙速度 7.9km/s,故 A 错误; B.由公式 GMv r 月 可知,在轨道 I 的半径大于月球的半径,所以沿轨道 I 运行的速度小 于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故 B 错误; C.经过轨道 I 的 P 点时必须进行减速后才能进入更靠近月球的轨道Ⅱ,故 C 正确; D.卫星经过 P 点时的加速度由万有引力产生,不管在哪一轨道只要经过同一个 P 点时,万有 引力在 P 点产生的加速度相同,故 D 错误。 故选 C。 5. 如图所示,边界 OM 与 ON 之间分布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边界 ON 上有一粒子源 S.某 - 4 - 一时刻,从离子源 S 沿平行于纸面,向各个方向发射出大量带正电的同种粒子(不计粒子的 重力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所有粒子的初速度大小相等,经过一段时间有大量粒子从边界 OM 射出磁场.已知∠MON=30°,从边界 OM 射出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等于 1 2 T(T 为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周期),则从边界 OM 射出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短时间为( ) A. 1 3 T B. 1 4 T C. 1 6 T D. 1 8 T 【答案】A 【解析】 【详解】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入射点是 S,出射点在 OM 直线上,出射点与 S 点的连线为轨迹的一条弦.当从边界 OM 射出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最短时,轨迹的弦最 短,根据几何知识,作 ES⊥OM,则 ES 为最短的弦,粒子从 S 到 E 的时间即最短. 由题意可知,粒子运动的最长时间等于 1 2 ,设 OS=d,则 DS=OStan30°= 3 3 d ,粒子在磁 场中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DS 3 2 6r d , 由几何知识有: ES=OSsin30°= 1 2 d,cosθ= 2 2 2 2 ES 2 r r = 1- 2 ,则:θ=120°, - 5 -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最长时间为: tmin= 1 360 3T T ,故 A 正确,BCD 错误. 6. 如图所示,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光滑的半圆轨道固定在水平面上,O 点为圆心,带电荷量为 aq 、 质量为 am 的 a 小球固定在半圆轨道底端的 A 点,带电荷量为 bq 、质量为 bm 的 b 小球静止于半 圆轨道内的 B 点,此时∠AOB=74°.由于 a b、 、两小球的质量变化或电荷量变化使得 b 小球沿 半圆轨道缓慢下滑,恰好静止于 C 点,∠AOC=60°,此时 a b、 两小球的质量分别为 am 、 bm , 电荷量分别为 aq 、 bq ,已知 a b、 两小球均可视为带电质点,sin37°=0.6,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b 小球受到的支持力一定大于其重力 B. b 小球的质量和电荷量至少有一个应发生变化 C. 可能仅是 b 小球的质量 bm 增加至 216 125 bm D. 可能仅是 a b、 两小球电荷量的乘积 a bq q 减小至 5 6 a bq q 【答案】C 【解析】 对小球 b 在 B 处受力分析如图:由图可知,△OAB∽△BFF1,则 1Fmg F OA OB AB ,即 NFmg F R R AB ,所以 NF mg .小球 b 所受的支持力大小不变.由图可知 2 a bkq qF L - 6 - sin 2L R , mg F R AB 即 2 2 (2 sin )2 2 sin 2 a b a b kq q kq q Rmg L R L R .整理得 3sin 2 2 a b b kq q m g .初末 态比为 sin30 5 sin37 6 ,则 2 a b b kq q m g 变为原来的 125 216 即可( aq 、 bq 、 bm 三个数据都可以变化); 若只改变 b 小球的质量,则变为原来的 216 125 的倍;若改变 a、b 两小球电荷量的乘积,则减小 至原来的 125 216 .综上分析,C 正确. 7. 静电场方向平行于 x 轴,其电势φ随 x 的分布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折线.一质量为 m、带 电量为-q 的粒子(不计重力),以初速度 v0 从 O 点(x=0)进入电场,沿 x 轴正方向运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 粒子从 x1 运动到 x3 的过程中,电势能一直增大 B. 粒子从 O 运动到 x1 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减小 C. 要使粒子能运动到 x3 处,粒子的初速度 v0 至少为 0q m D. 若 v0= 0q m ,粒子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 03q m 【答案】AD 【解析】 【详解】粒子从 x1 运动到 x3 的过程中,电势不断降低,根据负电荷在电势高处电势越小,可 知,粒子的电势能不断增大.故 A 正确.粒子从 O 运动到 x1 的过程中,电势升高,场强方向 沿 x 轴负方向,粒子所受的电场力方向沿 x 轴正方向,粒子做加速运动.故 B 错误.0 到 x3 根据动能定理得:-q(0-(-φ0))=0- 1 2 mv0 2 解得:v0= 02q m ,要使粒子能运动到 x4 处, - 7 - 粒子的初速度 v0 至少为 02q m .故 C 错误.若 v0= 0q m ,粒子运动到 x1 处电势能最小, 动能最大,由动能定理得:-q(0-φ0)= 1 2 mvm 2- 1 2 mv0 2,解得最大速度为:vm= 03q m .故 D 正确.故选 AD. 【点睛】根据电势φ随 x 的分布图线可以得出电势函数关系,由电势能和电势关系式得出电 势能的变化.利用动能定理列方程解答. 8. 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一端固定于 O 点,另一端与可视为质点的小滑块连接,把滑块放在 倾角为θ=30°的固定光滑斜面上的 A 点,此时弹簧恰好水平。将滑块从 A 点由静止释放, 经 B 点到达位于 O 点正下方的 C 点。当滑块运动到 B 点时弹簧与斜面垂直,且此时弹簧恰好 处于原长。已知 OB 的距离为 L,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重力加速度为 g,则滑块由 A 运动 到 C 的过程中( ) A. 滑块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B. 滑块的速度一直在增大 C. 滑块经过 B 点时的速度大于 gL D. 滑块经过 C 点的速度可能小于 2gL 【答案】BC 【解析】 【详解】AB.弹簧原长为 L,在 A 点不离开斜面,则 sin3( )sin c 330 0 os 0Lk mgL 在 C 点不离开斜面,则有 ( )cos30 cos30cos30 Lk L mg 从 A 点滑至 C 点,设弹簧与斜面夹角为α(范围为 30°≤α≤90°);从 B 点滑至 C 点,设弹 簧与斜面的夹角为β,则 2sin30 cosmg kx ma 可知下滑过程中加速度一直沿斜面向下且减小,选项 A 错误,B 正确; - 8 - C.从 A 点滑到 B 点,由机械能守恒可得 21cos30 2p BmgL E mv 解得 2 cos30 2 3 2p p B E Ev gL g m gL Lm 选项 C 正确; D.从 A 点滑到 C 点,由机械能守恒可得 21 cos30 2P C Lmg E mv 解得 4 32 2 22cos30 3 p p C gLE ELv g gLm m 选项 D 错误。 故选 BC。 三、必考题 9. 某实验小组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 后,沿木板滑行,打点计时器工作频率为 50 Hz. (1)为了消除运动过程中所受摩擦的影响,调整时应将木板____(选填“左”或“右”)端 适当垫高以平衡摩擦力. (2)实验中,某同学打出一段纸带如图乙所示,相邻两计时点距离依次为:AB=3.50cm、 BC=3.80cm、CD=DE=EF=FG=GH=4.00cm,则匀速运动的速度 v=______m/s. (3)根据多次测量的数据,画出橡皮筋对小车做功 W 与小车匀速运动速度 v 草图如图丙所示, 根据图线形状猜想,W 与 v 的关系可能为________. A.W∝ v B.W∝v-1 C.W∝v-2 D.W∝v2 【答案】 (1). (1)左; (2). (2) 2; (3). (3)D; 【解析】 - 9 - (1)平衡摩擦力时,将左端垫高形成斜面,使重力的下滑分力与摩擦力平衡; (2)由题给条件可知,小车自 C 点开始匀速运动,则匀速运动的速度: 24.00 10 / 2m / s0.02 CDxv m sT ; (3)根据图象结合数学知识可知,该图象形式和 y 2,3,4nx n ,形式相符合,故选 D. 10. 为了测定电阻的阻值,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待测电阻 R(阻值约 100 Ω)、滑动变阻器 R1(0~100 Ω)、滑动变阻器 R2(0~10 Ω)、电阻箱 R0(0~9 999.9 Ω)、理想电流表 A(量 程 50mA)、直流电源 E(3 V,内阻忽略)、导线若干、开关若干. (1)甲同学设计如上图(a)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 ①请在图(b)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_________. ②滑动变阻器应选_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即可). ③实验操作时,先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到最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再 接通开关 S;保持 S2 断开,闭合 S1,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指针偏转至某一位置,并记下电 流 I1. ④断开 S1,保持滑动变阻器阻值不变,调整电阻箱 R0 阻值在 100Ω左右,再闭合 S2,调节 R0 阻值使得电流表读数为________时,R0 的读数即为电阻的阻值. (2)乙同学利用电路(c)进行实验,改变电阻箱 R0 的值,读出电流表相应的电流 I,由测得 的数据作出 0 1 RI 图线如图(d)所示,图线纵轴截距为 m,斜率为 k,则电阻的阻值为 ________(用 m、k 表示). (3)若电源内阻是不可忽略的,则上述电路(a)和(c),哪种方案测电阻更好________?原 - 10 - 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2). R2 (3). 左 (4). I1 (5). m k (6). (a) (7). 此方案不受电源内阻的影响 【解析】 【详解】(1)①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如图所示: ②因为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式接法时,阻值越小调节越方便,所以变阻器应选 R2; ③实验操作时,应将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置于输出电压最小的一端,即最左端; ④根据欧姆定律,若两次保持回路中电流表读数不变,即电流表读数仍为 I1 时,则根据电路 结构可知,回路中总电阻也应该相等,结合回路中的电阻计算,可知 R0 的读数即为电阻的阻 值. (2)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有:E=I(R+R0) 解得: 01 RR I E E 结合数学知识可知 m= R E ,k= 1 E 解得:E= 1 k ,R=Em= m k (3)若电源内阻是不可忽略的,则电路(a)好,因为电源内阻对用(a)测电阻没有影响, 而导致用(c)测量电阻偏大,有测量误差. 11. 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內有一粗糙斜面轨道 AB 与光滑圆弧轨道 BC 在 B 点平滑连接(滑块 经过 B 点时速度大小不变),斜面轨道长 L=2.5m,斜面倾角θ=37°,O 点是圆弧轨道圆心, OB 竖直,圆弧轨道半径 R=1m,圆心角θ=37°,C 点距水平地面的高度 h=0.512m,整个轨道 是固定的.一质量 m=1kg 的滑块在 A 点由静止释放,最终落到水平地面上.滑块可视为质点, - 11 - 滑块与斜而轨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取 g=10m/s2,sin37°=0.6,cos37°=0.8,不计 空气阻力,求: (1)滑块经过圆弧轨道最低点 B 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 (2)渭块离开 C 点后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t. 【答案】(1) 30N (2) 0.64s 【解析】 【分析】 (1)对滑块在 A 到 B 的过程,由动能定理求解到达 B 点的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滑块 经过圆弧轨道最低点 B 时,对圆弧轨道的压力;(2)由动能定理求解到达 C 点的速度,滑块 离开 C 点后在竖直方向上做竖直上抛运动,由此求解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详解】(1)对滑块在 A 到 B 的过程,由动能定理: 0 0 21sin37 cos37 2 BmgL mgL mv 解得 vB=2 5 m/s 对滑块经过 B 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F-mg=m 2 Bv R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F=F′ 解得 F′=30N 方向竖直向下; (2)对滑块在 B 到 C 的过程,由动能定理: 0 2 21 1(1 cos37 ) 2 2C BmgR mv mv 解得 vC=4m/s 滑块离开 C 点后在竖直方向上做竖直上抛运动,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则: 0 21sin37 =02Ch v t gt 解得 t=0.64s 12. 如图,平行金属导轨由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组成,倾斜部分是两个竖直放置的四分之一 圆弧导轨,圆弧半径 r=0.2m。水平部分是两段均足够长但不等宽的光滑导轨,CC'=3AA'=0.6m, 水平导轨与圆弧导轨在 AA'平滑连接。整个装置处于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 - 12 - 度 B=1T,导体棒 MN、PQ 的质量分别为 ml=0.2kg、m2=0.6kg,长度分别为 l1=0.2m、l2=0.6m, 电阻分别为 R1=1.0Ω、R2=3.0Ω,PQ 固定在宽水平导轨上。现给导体棒 MN 一个初速度,使其 恰好沿圆弧导轨从最高点匀速下滑,到达圆弧最低处 AA'位置时,MN 克服安培力做功的瞬时 功率为 0.04W,重力加速度 g=10m/s2,不计导轨电阻,导体棒 MN、PQ 与导轨一直接触良好。 求: (1)导体棒 MN 到达圆弧导轨最低处 AA'位置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 (2)导体棒 MN 沿圆弧导轨下滑过程中,MN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3)若导体棒 MN 到达 AA'位置时释放 PQ,之后的运动过程中通过回路某截面的电量 q。 【答案】(1)6N;(2)0.397J;(3)0.5C 【解析】 【详解】(1)导体棒 MN 到达圆弧最低处时,克服安培力做功的功率为 P=B1I1l1v,由 E1=Bl1v, 1 1 1 2 EI R R ,解得 v=2m/s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2 N 1 1 vF m g m r 解得 FN=6N 据牛顿第三定律,导体棒 MN 在 AA位置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 6N (2)导体棒 MN 沿圆弧轨道下滑过程中,感应电动势 1 sine Bl v 有效值 1 2 Bl vE - 13 - 经历时间为 2 1 4 rt v 产生的焦耳热为 2 1 2 0.00314JEQ tR R 克服安培力做功 W2=Q=0.00314J 根据动能定理 m1gr-W1-W2=0 解得 W1=0.397J (3)释放 PQ 后,当 Bl1v1=Bl2v2 时回路中的电流为 0,对 MN: -BIl1t=m1v1-m1v 对 PQ: BIl2t=m2v2-0 整理得 v2=0.5m/s 对 PQ: Bl2q=m2v2-0, 解得 q=0.5C 13. 我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7 年 10 月 19 日 09 时 15 分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北纬 35.95 度,东经 111.54 度)发生 3.0 级地震,震源深度 5 千米。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某监 测站截获了一列沿 x 轴负方向传播的地震横波,在 t s 与(t+0.2)s 两个时刻 x 轴上-3 km ~3 km 区间内的波形图分别如图中实线和虚线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4 - A. x=1.5km 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是 2A B. 该地震波的最大周期为 0.8s C. 该地震波最小波速为 5km/s D. 从波源开始振动到波源迁移到地面最长需要经过 1s 时间 E. 从 t 时刻开始计时,x=2km 处的质点比 x=1.5km 处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 【答案】BCE 【解析】 【详解】x =1.5 km 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是 A,选项 A 错误;由波形图可知: 1 0.24nT T s (n=0,1,2,…。),则 0.8 4 1T sn ,当 n=0 时,周期最大,则 Tmax=0.8s, 选项 B 正确;该地震波最小波速为 min max 4 5 /0.8 kmv km sT s ,选项 C 正确;机械波传播时, 波源不随波迁移,选项 D 错误; t 时刻,x=2 km 处的质点将要向下振动,而 x=1.5 km 处 的质点向上振动,则从 t 时刻开始计时,x=2 km 处的质点比 x=1.5 km 处的质点先回到平衡 位置,选项 E 正确;故选 BCE。 14. 如图所示,两块同样的玻璃直角三棱镜 ABC 和 A1B1C1,∠A=∠A1=30°,AC 面和 A1C1 面平行, 且 A、B1、C1 在一条直线上,两三棱镜放置在空气中,一单色细光束 O 垂直于 AB 面入射,光线 从 A1B1 面射出时,出射光线方向与入射光线 O 的方向平行.A、C1 两点间的距离为 d,光线从 A1B1 面上的 b 点(图上未画)射出,ab= 3 2 d. - 15 - (1)画出完整光路图; (2)玻璃的折射率 n. 【答案】(1)光路图见解析;(2) 3n 【解析】 【详解】(1) 光线垂直 AB 射入玻璃,因入射角为 0,因此折射角也为 0,当光线射入 AC 界 面上时,因入射角为 30°,由题意可知,光不会在 AC 面上发生全反射,结合光路可逆性,则 光线从 1 1A B 射出光线仍垂直 1 1A B ,光路图如图所示 : (2)设光线在 1 1C A 边入射角为 ,如上图所示; 根据几何关系: r ,而且 30fce fec ,即 fe fc d , 可以得到: cos 90 2 30 cos 90 2 30ab fe d 整理可以得到: 60 则: sin sin 60 3sin30 sin30n 点睛:考查光的折射定律,与光的全反射条件,理解几何关系的应用,注意正确作出光路图 是解题的关键. - 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