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湖南省郴州市高考一模试卷物理
2018 年湖南省郴州市高考一模试卷物理 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 1.(3 分)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奥斯特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开辟了能源利用的新时代 B.牛顿利用扭秤实验,首先测出引力常量,为人类实现飞天梦想奠定了基础 C.安培首先提出了“场”的概念,使人们认识了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D.伽利略利用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解析:A、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开辟了能源利用的新时代。故 A 错误。 B、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首先测出引力常量,为人类实现飞天梦想奠定了基础。故 B 错 误。 C、法拉第首先提出了“场”的概念,使人们认识了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故 C 错误。 D、伽利略利用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 D 正确。 答案:D 2.(3 分)某区域的电场线分布情况如图所示,M、N、P 是电场中的三个点,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M 点和 N 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相同 B.同一电荷在 N 点受到的电场力大于其在 M 点所受的电场力 C.正电荷在 M 点的电势能小于其在 N 点的电势能 D.负电荷由 M 点移动到 P 点,静电力做正功 解析:A、根据电场强度的方向沿着电场线的切线方向,则知 M 点和 N 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 不同,故 A 错误。 B、电场线的疏密反电场强度的相对大小,电场线越密场强越大,N 处电场线比 M 处密,则 N 处场强大,由 F=qE,知同一电荷在 N 点受到的电场力大于其在 M 点所受的电场力,故 B 正 确。 C、正电荷从 M 移动到 N 点时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会减小,所以正电荷在 M 点的电势能大 于其在 N 点的电势能,故 C 错误。 D、负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方向与电场强度相反,则负电荷由 M 点移动到 P 点,静电力负功, 故 D 错误。 答案:B 3.(3 分)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物块与转台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物块重力的 k 倍,物块 与转轴 OO′相距 R,物块随转台由静止开始转动,当转速缓慢增加到一定值时,物块即将在 转台上滑动,在物块由静止到相对滑动前瞬间的过程中,转台的摩擦力对物块做的功为 ( ) A.0 B.2π kmgR C.2kmgR D.0.5kmgR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R vm 2 kmg , 根据动能定理得:W= 2v 2 1 m = mgRk 2 1 。 答案:D 4.(3 分)如图所示,一物块以初速度 v0 从图中所示位置 A 开始沿粗糙水平面向右运动, 同时物块受到一水平向左的恒力 F 作用,在运动过程总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 0.6F, 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物体从 A 点向右运动到最大位移处所用的时间与从右侧 最大位移处在回到 A 点所用时间之比为( ) A.1:4 B.1:3 C.1:2 D.2:3 解析:物体从 A 点向右运动的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0.6F=ma1. 物体从右侧最大位移处向左运动的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0.6F=ma2. 则得 a1:a2=4:1 物体向右的运动逆过程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由 x= 2at 2 1 ,x 相等,得 t1:t2= 2a : 1a =1:2。 答案:C 5.(3 分)如图所示,平行金属板中带电质点 P 原处于静止状态,不考虑电流表和电压表对 电路的影响,R1 的阻值和电内阻 r 相等。当滑动变阻器 R4 的滑片向 b 端移动时,( ) A.电压表读数增大 B.电流表读数减小 C.电的输出功率逐渐增大 D.质点 P 将向上运动 解析:当滑动变阻器 R4 的滑片向 b 端移动时,其接入电路的电阻减小,外电路总电阻减小,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得知干路电流 I 增大。电容器板间电压等于 R3 的电压。R4 减小, AB 间并联部分的总电阻减小,则 R3 的电压减小,R3 上消耗的功率逐渐减小,电容器板间场 强减小,质点 P 所受的电场力减小,所以质点 P 将向下运动。 流过电流表的电流 IA=I﹣I3,I 增大,I3 减小,则 IA 增大,所以电流表读数增大。 R4 的电压 U4=U3﹣U2,U3 减小,U2 增大,则 U4 减小,所以电压表读数减小。 由于 R1 的阻值和电源内阻 r 相等,则外电路总电阻大于电源的内阻 r,当外电阻减小时,电 源的输出功率逐渐增大。故 ABD 错误,C 正确。 答案:C 6.(3 分)如图所示,甲是不带电的绝缘物块,乙是带正电,甲乙叠放在一起,置于粗糙的 绝缘水平地板上,地板上方空间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现加一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 发现甲、乙无相对滑动一起向左加速运动。在加速运动阶段( ) A.甲、乙两物块间的摩擦力不变的 B.甲、乙两物块可能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C.乙物块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不断减小 D.甲、乙两物体可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解析:A、由于 f 增大,F 一定,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 a 减小,对甲研究得到,乙 对甲的摩擦力 f 甲=m 甲 a,则得到 f 甲减小,甲、乙两物块间的静摩擦力不断减小。故 A 错误。 C、以甲乙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如图,则有 N=F 洛+(m 甲+m 乙)g,当甲乙一起加速运 动时,洛伦兹力 F 洛增大,N 增大,则地面对乙的滑动摩擦力 f 增大,故 C 错误。 B、D、甲乙整体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加,故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最后是一起匀速 运动;故 B 正确,D 错误。 答案:B 7.(3 分)如图所示,ABC 为竖直平面内的金属半圆环,AC 连线水平,AB 为固定在 A、B 两 点间的直的金属棒,在直棒上和圆环的 BC 部分分别套着两个相同的小环 M、N,现让半圆环 绕对称轴以角速度 ω 做匀速转动,半圆环的半径为 R,小圆环的质量均为 m,棒和半圆环均 光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小环可视为质点,则 M、N 两环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之比为( ) A. 242 g gR B. g - 422 Rg C. 422 - g Rg D. g 242 gR 解析:M 点的小球受到重力和杆的支持力,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合力的方向沿水平 方向,所以:Fn=mgtan45°=mω •vM 所以: gv M …① 同理,N 点的小球受到重力和杆的支持力,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合力的方向沿水平 方向,设 ON 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Fn′=mgtanθ =mω vN 所以: gtanv N …② 又: rmF 2 n ' …③ r=Rsinθ …④ 联立②③④得: 242 g1v RN …⑤ 所以: N M v v = 242 g g R 。 答案:A 8.(3 分)两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 a 和 b,用质量可忽略的刚性细杆相连,放置在一个光滑 的半球面内,如图所示。已知小球 a 和 b 的质量之比为 3 ,细杆长度是球面半径的 2 倍。 两球处于平衡状态时,细杆与水平面的夹角 θ 是( ) A.45° B.30° C.22.5° D.15° 解析:因杆可以绕任一点转动,故若杆对 a、b 的作用力不沿杆,则杆不可能处于平衡状态, 故杆对 ab 球的弹力一定沿杆,且对两球的作用力大小一定相等。 设细杆对两球的弹力大小为 T,小球 a、b 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其中球面对两球的弹力方向 指向圆心,即有: cosα = R R 2 2 = 2 2 解得:α =45° 故 FNa 的方向为向上偏右,即 β 1=90°﹣45°﹣θ =45°﹣θ FNb 的方向为向上偏左,即 β 2=90°﹣(45°﹣θ )=45°+θ 两球都受到重力、细杆的弹力和球面的弹力的作用,过 O 作竖直线交 ab 于 c 点,设球面的 半径为 R,则 oac 与左侧力三角形相似;obc 与右侧力三角相似;则由几何关系可得: OC gm a = R NaF = ac T OC gm b = R NbF = bc T 解得:FNa= 3 FNb 取 a、b 及细杆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 FNa•sin β 1=FNb•sin β 2 即 FNb•sin(45°﹣θ )=FNb•sin(45°+θ ) 解得:θ =15°。 答案:D 9.(3 分)2017 年 6 月 19 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中星 9A”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按预定计划,“中星 9A”应该首先被送入近地点约为 200 公里,远地点约为 3.6 万公里的 转移轨道Ⅱ(椭圆),然后通过远地点变轨,最终进入地球同步轨道Ⅲ(圆形)。但是由于火 箭故障,卫星实际入轨后初始轨道Ⅰ远地点只有 1.6 万公里。科技人员没有放弃,通过精心 操作,利用卫星自带燃料在近地点点火,尽量抬高远地点的高度,经过 10 次轨道调整,终 于在 7 月 5 日成功于预定轨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从轨道Ⅰ的 P 点进入轨道Ⅱ后机械能增加 B.卫星在轨道Ⅲ经过 Q 点时和轨道Ⅱ经过 Q 点时的速度相同 C.“中星 9A”发射失利原因可能是发射速度没有达到 7.9km/s D.卫星在轨道Ⅱ由 P 点向 Q 点运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A、卫星从轨道Ⅰ变轨到轨道Ⅱ轨道半径变大,要做离心运动,卫星应从轨道Ⅰ的 P 加速后才能做离心运动从而进入轨道Ⅱ后,卫星加速过程机械能增加,卫星从轨道Ⅰ的 P 点进入轨道Ⅱ后机械能增加,故 A 正确; B、卫星由Ⅱ的 Q 点加速后才能进入Ⅲ,由此可知,卫星在轨道Ⅲ经过 Q 点时的速度大于在 轨道Ⅱ经过 Q 点时的速度,故 B 错误; C、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为 7.9km/s,卫星已经发射,失利原因不可能是发射速度没有达到 7.9km/s,故 C 错误; D、卫星在轨道Ⅱ由 P 点向 Q 点运动时只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相对于地面向上做减速运动, 所以是处于失重状态,故 D 正确。 答案:AD 10.(3 分)t=0 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 70km 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 v﹣t 图象如图所 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第 1 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 2 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 10km C.在前 4 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 D.在第 4 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解析:A、在第 1 小时末,乙车的速度仍然为负值,说明运动方向并未改变。故 A 错误。 B、在第 2 小时末,甲的位移大小 x 甲= 2 1 ×30×2km=30km,乙的位移大小 x 乙= ×30× 2km=30km,此时两车相距△x=70﹣30﹣30=10(km)。故 B 正确。 C、在前 4 小时内,乙图线的斜率绝对值始终大于甲图线的斜率绝对值,则乙车的加速度大 小总比甲车大。故 C 正确。 D、在第 4 小时末,甲车的位移 x 甲= ×60×4km=120km,乙车的位移 x 乙=﹣ ×30×2km+ ×60×2km=30km,因 x 甲>x 乙+70km,可知甲乙两车未相遇。故 D 错误。 答案:BC 11.(3 分)如图所示,形状和质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体 a、b 靠在一起,表面光滑,重力 为 G,其中 b 的下半部刚好固定在水平面 MN 的下方,上边露出另一半,a 静止在平面上。现 过 a 的轴心施加一水平作用力 F,可缓慢的将 a 拉离平面一直滑到 b 的顶端,对该过程分析, 则应有( ) A.a、b 的压力开始最大为 2G,而后逐渐减小到 G B.开始时拉力 F 最大为 G3 ,以后逐渐减小为 0 C.拉力 F 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是 G D.a、b 间的压力由 0 逐渐增大,最大为 G 解析:对于 a 球:a 球受到重力 G、拉力 F 和 b 球的支持力 N,由平衡条件得: F=Ncosθ , Nsinθ =G 则得:F=Gcotθ ,N= sin G , 根据数学知识可知,θ 从 30°增大到 90°,F 和 N 均逐渐减小; 当 θ =30°,F 有最大值,为 3 G,N 有最大值,为 2G; 当 θ =90°,F 有最小值,为 G,N 有最小值,为 0; 故 AB 正确,CD 错误。 答案:AB。 12.(3 分)如图所示,在Ⅰ、Ⅱ两个区域内存在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 B 的匀强磁场,磁场 方向分别垂直于纸面向外和向里,AD、AC 边界的夹角∠DAC=30°,边界 AC 与边界 MN 平行, Ⅱ区域宽度为 d,长度无限大。质量为 m。电荷量为+q 的粒子可在边界 AD 上的不同点射入。 入射速度垂直于 AD 且垂直于磁场,若入射速度大小为 m dqB ,不计粒子重力,Ⅰ区磁场右边 界距 A 点无限远,则( ) A.粒子距 A 点 0.5d 处射入,不会进入Ⅱ区 B.粒子距 A 点 1.5d 处射入,在磁场区域内运动的时间为 Bq m C.粒子在磁场区域内运动的最短时间为 B3q m D.从 MN 边界出射粒子的区域长为 d13 )( 解析:A、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qvB=m r v 2 其中:v= 解得:r=d, 画出恰好不进入Ⅱ区的临界轨迹,如图所示: 结合几何关系,有: AO= sin30 r =2r=2d 故从距 A 点 0.5d 处射入,会进入Ⅱ区,故 A 错误; B、粒子距 A 点 1.5d 处射入,在Ⅰ区内运动的轨迹为半个圆周,故时间为: t= 2 T = Bq m ,故 B 正确; C、从 A 点进入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最短(弦长也最短),时间最短,轨迹如图所示: 轨迹对应的圆心角为 60°,故时间为: t= 6 T = B3q m ,故 C 正确。 D、临界轨迹如图, 根据几何关系得,从 MN 边界出射粒子的区域长为 d)13(rr3r tan30 r1 ,故 D 正确。 答案:BCD 二、实验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 13.(15 分)某同学利用图 1 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 。 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D.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解析:A、为了让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应使小车受力恒定,故应将细线与木板保持水平; 同时为了打点稳定,应先开电源再放纸带;故 AB 正确; C、本实验中只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故不需要让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只要能 让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即可;故 C 错误; D、由 C 的分析可知,只要摩擦力恒定即可,不需要平衡摩擦力;故 D 错误。 答案:AB (2)他实验时将打点机器接到频率为 50Hz 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 如图 2 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 4 个点,图中未画出)。s1=3.59cm,s2=4.41cm,s3=5.19cm, s4=5.97cm,s5=6.78cm,s6=7.64cm。则小车的加速度 a= 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 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 B 点时小车的速度 vB= 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每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故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T=5×0.02=0.1s; 根据逐差法可知,物体的加速度 a= 2 321654 9T )ss(s-)ss(s = 210 0.019 )19.541.4(3.59-)64.778.6.975( =0.80m/s2; B 点的速度等于 AC 段的平均速度,则有:v= 2T ss 21 = 21.0 0441.00359.0 =0.40m/s。 答案:0.80;0.40。 14.(25 分)回答下列问题: (1)用 DIS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电路如图(a)所示,R0 为定值电阻。调节电阻箱 R,记录 电阻箱的阻值 R 和相应的电流值 I,通过变换坐标,经计算机拟合得到如图(b)所示图线, 则该图线选取了 为纵坐标,由图线可得该电源电动势为 V。 解析: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I= rRR 0 E ;要形成与电阻成一次函数关系,则纵坐 标只能取 I 1 ; 则有: = E R + E rR 0 ; 则图象的斜率为:k= E 1 = 5.4 1 ; 则有:E=4.5V; =1, 则有:R0+r=4.5。 答案: ,4.5。 (2)现有三个标有“2.5V,0.6A”相同规格的小灯泡,其 I﹣U 特性曲线如图(a)所示,将它 们与图(a)中电源按图(d)所示电路相连,A 灯恰好正常发光,则电源内阻 r= Ω , 图(a)中定值电阻 R0= Ω 。 解析:A 灯正常发光的电流为:I=0.6A; 则 BC 两灯的电流为 0.3A,由图象可知,BC 两灯的电压为 0.5V; 路端电压为:U=2.5V+0.5V=3V; 则内压为:U 内=4.5﹣3=1.5V; 则内阻为:r= 6.0 5.1 =2.5Ω ; 则定值电阻为:R0=4.5﹣2.5=2Ω 。 答案:2.5;2。 (3)若将图(a)中定值电阻 R0 换成图(d)中小灯泡 A,调节电阻箱 R 的阻值,使电阻箱 R 消 耗的电功率是小灯泡 A 的两倍,则此时电阻箱阻值应调到 Ω 。 解析: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故灯泡与电阻中流过的电流相等,而滑动变阻器阻值约为灯 泡电阻的两倍;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为灯泡两端电压的两倍, 设灯泡两端电压为 U,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 2U,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3U+2.5I=4.5 变形得 I=1.8﹣1.2U;在上图中作出对应的 I﹣U 图象,则与原图象的交点为符合条件点; 由图可知,I=0.48A,U=1.15V; 则滑动变阻器阻值为:R= I U2 = 48.0 15.12 =4.80Ω (4.6﹣4.9 均可); 答案:4.80。 三、计算题(共 3 小题,共 45 分) 15.(15 分)“折返跑”是耐力跑的替代项目。这个项目既能发展学生的速度和灵敏素质, 又能提高变换方向的能力,是一项很有价值的锻炼项目。在某次“20 米折返跑”测试中, 受试者在平直跑道上听到“跑”的口令后,在起点终点线前全力跑向正前方 20 米处的折返 线,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者到达折返线时,用手触摸折返线处的物体(如木箱),再 转身跑向起点终点线,当胸部到达起点终点线的垂直面时,测试员停表,所计时间即为“折 返跑”的成绩,如图所示。设受试者起跑的加速度为 4.0m/s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 6.4m/s,到达折返线处时需减速到零,加速度的大小为 8.0m/s2,返回时达到最大速度后不 需减速,保持最大速度冲线。受试者在加速和减速阶段的运动均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求 该受试者“折返跑”的成绩为多少秒? 解析:对受试者,由起点终点线向折返线运动的过程中; 加速阶段: s a v m 6.1 4 4.6t 1 1 …① 12.56.14.6 2 1 2 1x 11 tvm m…② 减速阶段: sv m 8.0 8 4.6 a t 2 3 …③ mtvx m 56.28.04.6 2 1 2 1 33 …④ 匀速阶段: s v xx m 925.1 4.6 )56.212.5(20)(1t 31 2 …⑤ 由折返线向起点终点线运动的过程中 加速阶段: t4=t1=1.6s,…⑥ x4=x1=5.12m…⑦ 匀速阶段: s325.21t 4 5 mv x …⑧ 受试者“折返跑”的成绩为: t=t1+t2+t3+t4+t5=8.25s。 答案:该受试者“折返跑”的成绩为 8.25s。 16.(15 分)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 MN,PQ 竖直放置,其宽度 L=1m,一 匀强磁场垂直穿过导轨平面,导轨的上端 M 与 P 之间连接阻值为 R=0.40Ω 的电阻,质量为 m=0.01kg、电阻为 r=0.30Ω 的金属棒 ab 紧贴在导轨上。现使金属棒 ab 由静止开始下滑, 下滑过程中 ab 始终保持水平,且与导轨接触良好,其下滑距离 x 与时间 t 的关系如图乙所 示,图象中的 OA 段为曲线,AB 段为直线,导轨电阻不计,g=10m/s2(忽略 ab 棒运动过程中 对原磁场的影响),求: (1)判断金属棒两端 a、b 的电势高低; 解析:由右手定则可知,ab 中的感应电流由 a 流向 b,ab 相当于电源,则 b 点电势高,a 点电势低。 答案:金属棒 a 端电势低,b 端电势高。 (2)磁感应强度 B 的大小; 解析:由 x﹣t 图象求得 t=1.5s 时金属棒的速度为:v= t x = 5.1-1.2 7-2.11 =7m/s, 金属棒匀速运动时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F=BIL,而 I= rR E ,E=BLv 得到:F= rR v22 LB , 根据平衡条件得:F=mg 则有:mg= , 代入数据解得:B=0.1T。 答案:磁感应强度是 0.1T。 (3)在金属棒 ab 从开始运动的 1.5s 内,电阻 R 上产生的热量。 解析:金属棒 ab 在开始运动的 1.5s 内,金属棒的重力势能减小转化为金属棒的动能和电路 的内能。 设电路中产生的总焦耳热为 Q,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 mgx= 2 1 mv2+Q,代入数据解得 Q=0.455J,QR= rR R Q=0.26J。 答案:金属棒 ab 在开始运动的 1.5s 内,电阻 R 上产生的热量为 0.26J。 17.(15 分)如图所示,固定的光滑平台上固定有光滑的半圆轨道,轨道半径 R=0.6m。平台 上静止着两个滑块 A、B,mA=0.1kg,mB=0.2kg,两滑块间夹有少量炸药,平台右侧有一带挡 板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小车质量为 M=0.3kg,车面与平台的台面等高,小车 的上表面的右侧固定一根轻弹簧,弹簧的自由端在 Q 点,小车的上表面左端点 P 与 Q 点之间 是粗糙的,滑块 B 与 PQ 之间表面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0.2,Q 点右侧表面是光滑的。点燃炸 药后,A、B 分离瞬间 A 滑块获得向左的速度 vA=6m/s,而滑块 B 则冲向小车。两滑块都可以 看作质点,炸药的质量忽略不计,爆炸的时间极短,爆炸后两个物块的速度方向在同一水平 直线上,且 g=10m/s2。求: (1)滑块 A 在半圆轨道最高点对轨道的压力; 解析:A 从轨道最低点到轨道最高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Rmmm AAA 2gu 2 1u 2 1 22 A A 在最高点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Ag+FN=mA R V 2 滑块在半圆轨道最高点受到的压力为:FN=1N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滑块在半圆轨道最高点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 1N,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滑块在半圆轨道最高点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 1N,方向竖直向上。 (2)若 L=0.8m,滑块 B 滑上小车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解析:爆炸过程,取向左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AvA﹣mBvB=0 解得:vB=3m/s; 滑块 B 冲上小车后将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弹簧具有最大弹性势能,取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 守恒定律得: mBvB=(mB+M)v 共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EP= 2 1 mBvB 2﹣ (mB+M)v 共 2﹣μ mBgL 解得:EP=0.22J。 答案:滑块 B 滑上小车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0.22J。 (3)要使滑块 B 既能挤压弹簧,又最终没有滑离小车,则小车上 PQ 之间的距离 L 应在什么范 围内? 解析:滑块最终没有离开小车,滑块和小车具有共同的末速度,设为 u,滑块与小车组成的 系统动量守恒,有 mB vB=(M+mB)u 若小车 PQ 之间的距离 L 足够大,则滑块还没与弹簧接触就已经与小车相对静止, 设滑块恰好滑到 Q 点,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22 B1 u)( 2 1u 2 1g MmmLm BBB 联立解得 L1=1.35 m 若小车 PQ 之间的距离 L 不是很大,则滑块必然挤压弹簧,由于 Q 点右侧是光滑的,滑块必 然被弹回到 PQ 之间,设滑块恰好回到小车的左端 P 点处,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22 B2 u)( 2 1u 2 1g2 MmmLm BBB 联立式解得 L2=0.675 m。 综上所述,要使滑块既能挤压弹簧,又最终没有离开小车,PQ 之间的距离 L 应满足的范围 是 0.675 m<L<1.35m。 答案:PQ 之间的距离 L 应满足的范围是 0.675 m<L<1.35m。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