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牛顿运动定律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一第2讲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牛顿运动定律学案

第2讲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牛顿运动定律 ‎[做真题·明考向]              真题体验 透视命题规律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 ‎[真题再做]‎ ‎1.(2016·高考全国卷Ⅲ,T16)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内位移为s,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 A.         B. C. D. 解析: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则物体的速度变为原来的3倍,即v=3v0,由s=(v0+v)t和a=得a=,故A对.‎ 答案:A ‎2.(多选)(2018·高考全国卷Ⅱ,T19)甲、乙两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甲、乙两条曲线所示.已知两车在t2时刻并排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车在t1时刻也并排行驶 B.在t1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 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解析:0~t1时间内,v乙>v甲,t1~t2时间内,v甲>v乙,t2时刻相遇,但0~t1时间内两者的位移差小于t1~t2时间内两者的位移差,则t1时刻甲在乙的后面,A错,B对.由图象的斜率知,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均先减小后增大,C错,D对.‎ 答案:BD ‎3.(多选)(2016·高考全国卷Ⅱ,T19)两实心小球甲和乙由同一种材料制成,甲球质量大于乙球质量.两球在空气中由静止下落,假设它们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与球的半径成正比,与球的速率无关.若它们下落相同的距离,则(  )‎ A.甲球用的时间比乙球长 B.甲球末速度的大小大于乙球末速度的大小 C.甲球加速度的大小小于乙球加速度的大小 D.甲球克服阻力做的功大于乙球克服阻力做的功 解析:设小球在下落过程中所受阻力F阻=kR,k为常数,R为小球半径,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g-F阻=ma,由m=ρV=ρπR3知ρπR3g-kR=ρπR3a,即a=g-·,故知R越大,‎ a越大,即下落过程中a甲>a乙,选项C错误;下落相同的距离,由h=at2知,a越大,t越小,选项A错误;由2ah=v2-v知,v0=0,a越大,v越大,选项B正确;由W阻=-F阻h知,甲球克服阻力做的功更大一些,选项D正确.‎ 答案:BD ‎4.(多选)(2015·高考全国卷Ⅰ,T20)如图(a),一物块在t=0 时刻滑上一固定斜面,其运动的v t图线如图(b)所示.若重力加速度及图中的v0、v1、t1均为已知量,则可求出(  )‎ A.斜面的倾角 B.物块的质量 C.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D.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 解析:由v t图象可求知物块沿斜面向上滑行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 θ+μmgcos θ=ma,即gsin θ+μgcos θ=.同理向下滑行时gsin θ-μgcos θ=,两式联立得sin θ=,μ=,可见能计算出斜面的倾斜角度θ以及动摩擦因数,选项A、C正确;物块滑上斜面时的初速度v0已知,向上滑行过程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为0,那么平均速度为,所以沿斜面向上滑行的最远距离为x=t1,根据斜面的倾斜角度可计算出向上滑行的最大高度为xsin θ=t1·=,选项D正确;仅根据v t图象无法求出物块的质量,选项B错误.‎ 答案:ACD ‎5.(2017·高考全国卷Ⅱ,T24)为提高冰球运动员的加速能力,教练员在冰面上与起跑线相距s0和s1(s1xB,则不能追上.‎ 特别注意: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考向二 运动学图象问题 ‎[典例展示1] (多选)(2018·高考全国卷Ⅲ)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的位置x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B.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C.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 D.在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思路探究] (1)x t图象的物理意义及其图线斜率、交点等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图象中的直线和曲线表示物体怎样的运动特点?‎ ‎[解析] xt图象的斜率表示两车速度,则可知t1时刻乙车速度大于甲车速度,A错;由两图线的纵截距知,出发时甲在乙前面,t1时刻图线相交表示两车相遇,可得0到t1时间内乙车比甲车多走了一段距离,B错;t1和t2两图线相交,表明两车均在同一位置,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C对;在t1到t2时间内,两图线有斜率相等的一个时刻,即该时刻两车速度相等,D对.‎ ‎[答案] CD 图象问题做好“三看”‎ ‎(1)看清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明确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制约关系,是运动学图象(v t、x t、a t)还是动力学图象(F a、F t、F x).‎ ‎(2)看图线本身:识别两个相关量的变化趋势,进而分析具体的物理过程,如例题中甲车的位移—时间图线是曲线表明甲车做速度增大的变速直线运动.‎ ‎(3)看交点、斜率和“面积”:明确图线与图线的交点、图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图线斜率、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物理意义,如例题中两交点表示两车位置相同.‎ ‎4.(多选)甲、乙两质点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 t图象如图所示.对这两质点在0~3 s内运动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 s时,甲、乙两质点相遇 B.在甲、乙两质点相遇前,t= s时,甲、乙两质点相距最远 C.甲质点的加速度比乙质点的加速度小 D.t=3 s时,乙质点在甲质点的前面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的加速度a甲=- m/s2,乙的加速度a乙=0.5 m/s2,加速度是矢量,其正负只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C错误;由图象可得t= s时,两者速度相等,甲、乙两质点的距离为甲、乙两质点相遇前的最大值,故B正确;t=2 s时,甲的位移x甲=×(2+)×2 m= m,乙的位移x乙=×(1+2)×2 m=3 m,这时乙已在甲前,A错误;t=2 s之后乙的速度一直大于甲的速度,乙在甲前,D正确.‎ 答案:BD ‎5.(多选)(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一质点沿一直线运动,以运动起点作为位移参考点并开始计时,设在时间t内所发生的位移为x,其 t图象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知(  )‎ A.质点的初速度为‎1 m/s B.质点的初速度为‎0.5 m/s C.质点的加速度为‎2 m/s2‎ D.质点的加速度为‎4 m/s2‎ 解析: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x=v0t+at2可得=v0+at.由此可知, t图象的纵截距代表初速度,斜率表示加速度的.由纵截距和斜率可知,质点的初速度为1 m/s,加速度为4 m/s2.故本题选A、D.‎ 答案:AD ‎6.(多选)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 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沿杆方向给环施加一个拉力F,使环由静止开始沿杆向上运动.已知拉力F及小环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环的质量是‎1 kg B.细杆与地面间的夹角为30°‎ C.前1 s内小环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2‎ D.前3 s内小环沿杆上升的位移为‎1.25 m 解析:设细杆与地面间的夹角为θ,由v t图象可知0~1 s内小环的加速度为a=0.5 m/s2,因此选项C错误;拉力为F1=5 N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mgsin θ=ma,1 s后小环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的拉力为F2=4.5 N,根据力的平衡有F2=mgsin θ,联立解得m=1 kg,sin θ=,因此选项A正确,B错误;根据题图乙可知,前1 s内小环沿杆上升的位移为x1=×1 m=0.25 m,之后2 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为x2=0.5×2 m=1.0 m,所以前3 s内小环沿杆上升的位移为x=x1+x2=1.25 m,选项D正确.‎ 答案:AD 考向三 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 ‎[典例展示2] (多选)(2018·湖北黄冈高三调研)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2m的物体A,左端用跨过定滑轮的细线连接着物体B,物体B、C的质量均为m,用轻弹簧相连放置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不计一切摩擦.开始时,物体A受到水平向右的恒力F的作用而保持静止,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细线被烧断的瞬间,A的加速度大小为gsin θ B.在细线被烧断的瞬间,B的加速度大小为2gsin θ C.剪断弹簧的瞬间,A的加速度大小为gsin θ D.突然撤去外力F的瞬间,A的加速度大小为gsin θ ‎[思路探究] (1)细线烧断前A、B、C三个物体分别受哪些力?‎ ‎(2)细线被烧断瞬间,细线和弹簧上力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解析] 细线被烧断前,将B、C及弹簧作为整体,由平衡条件得细线的拉力F1=2mgsin ‎ θ,对A,由平衡条件得拉力F=F1=2mgsin θ.在细线被烧断瞬间,对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2maA,解得aA=gsin θ,选项A正确;在细线被烧断瞬间,弹簧的弹力不变,B所受的合力与细线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1′=maB,解得aB=2gsin θ,选项B正确;剪断弹簧的瞬间,设此时细线上的拉力为F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对A,F-F2=2ma,对B,F2-mgsin θ=ma,由以上两式解得a=gsin θ,选项C错误;撤去F的瞬间,细线上的拉力立即发生变化,但绳子仍然绷直,因此A、B可视为整体,由于弹簧弹力不能发生突变,因此C仍处于静止状态,对A、B整体受力分析有F弹+mgsin θ=3ma′,未烧断细线前,对B受力分析,可得F1=mgsin θ+F弹,联立得a′=gsin θ,故A的加速度为gsin θ,选项D错误.‎ ‎[答案] AB ‎1.“整体法、隔离法”应用的两点技巧 ‎(1)当连接体中各物体具有共同的加速度时,一般采用整体法,如例题中求细线被烧断前的拉力大小时,将B、C及弹簧作为整体;当系统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同时,一般采用隔离法.‎ ‎(2)求连接体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必须用隔离法.‎ ‎2.瞬时加速度的两种模型 ‎(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如撤去F瞬间,细线上的拉力立即发生变化.‎ ‎(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通常可以看作保持不变,如例题中烧断细线瞬间,弹簧弹力不变.‎ ‎7.(2018·河北衡水中学第九次模拟)如图所示,相互接触的A、B两物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1和m2,且m1Ffmax ‎,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Ff=Ffmax=4 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加速度为a== m/s2=1 m/s2,位移为x1=at2=×1×4 m=2 m,4 s末的速度为v=at=1×2 m/s=2 m/s,4~6 s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加速度为a1== m/s2=-1 m/s2,位移为x2=vt+a1t2=2×2 m+×(-1)×4 m=2 m,则物体的总位移是x=x1+x2=2 m+2 m=4 m,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8.将一足够长的木板固定在水平面上,倾角为α=37°,将一铁块由长木板的底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木板,经过一段时间铁块的速度减为零,该过程中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则(  )‎ A.长木板与铁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 B.铁块沿长木板上滑的最大距离为‎3.6 m C.铁块沿长木板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 D.铁块滑到长木板底端时的速度大小为 m/s 解析:由铁块上滑过程的速度—时间图象可知,铁块上滑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m/s2=10 m/s2,对铁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sin 37°+μmgcos 37°=ma,代入数据解得μ=0.5,A正确;由速度—时间图象可知,铁块沿长木板上滑的最大距离为x= m=1.8 m,B错误;铁块沿长木板下滑时,由牛顿第二定律mgsin 37°-μmgcos 37°=ma′,代入数据可解得a′=2 m/s2,C错误;由运动学公式v=,代入数据解得v= m/s,D正确.‎ 答案:AD ‎9.(2018·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是因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反应时间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表中“思考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假设汽车以不同速度行驶时制动的加速度大小都相同)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思考距离/m 制动距离/m 速度(m·s-1)‎ 正常 酒后 正常 酒后 ‎15‎ ‎7.5‎ ‎15.0‎ ‎22.5‎ ‎30.0‎ A.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0.5 s B.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7.5 m/s2‎ C.若汽车的初速度增加一倍,制动距离也增大一倍 D.若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60 m处有险情,酒后驾驶不能安全停车 解析:由x1=vt可得正常情况下的反应时间为0.5 s,酒后的反应时间为1.0 s,选项A说法正确;由刹车距离x2=x-x1=解得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7.5 m/s2,选项B说法正确;若汽车的初速度增加一倍,思考距离增大一倍,而刹车距离将增大三倍,选项C说法不正确;若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时,酒后思考距离为25×1.0 m=25 m,刹车距离为=41.7 m,制动距离为25 m+41.7 m=66.7 m,发现前方60 m处有险情,酒后驾驶不能安全停车,选项D说法正确.‎ 答案:ABD ‎10.如图所示,长为L=‎6 m、质量为m=‎10 kg的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一个质量为M=‎50 kg 的人从木板的左端开始向右加速跑动,从人开始跑到人离开木板的过程中,以下v t图象可能正确的是(g取‎10 m/s2,a为人的v t图象,b为木板的v t图象)(  )‎ 解析:人在木板上加速,受到木板向右的摩擦力,Ff=Ma1,木板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fm=μ(M+m)g=120 N;A中人的加速度a1=1 m/s2,Ff=Ma1=50 N<120 N,木板静止不动,t=2 s内人的位移x=6 m,A正确;同理B正确;C中人的加速度a1=3 m/s2,Ff=Ma1=150 N>120 N,木板向左加速,Ff-μ(M+m)g=ma2,a2=3 m/s2,t= s内人的位移大小x1=3 m,木板的位移大小x2=3 m,C正确;D中木板要运动的话只能向左运动,其位移为负值,v t图线应在时间轴的下方,因此D错误.‎ 答案:ABC ‎11.在斜面上,两物块A、B用细线连接,当用力F沿斜面向上拉物块A时,两物块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向上运动,细线中的张力为FT,两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则当用大小为‎2F的拉力沿斜面向上拉物块A时(  )‎ A.两物块向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2a B.两物块向上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大于‎2a C.两物块间细线中的张力为‎2FT D.两物块间细线中的张力与A、B的质量无关 解析:设斜面倾角为θ,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和m,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两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a==-g(sin θ+μcos θ),当拉力为2F时,加速度大小为a′=-g(sin θ+μcos θ),则a′-a=>a,即a′>2a,A项错误,B项正确;两物块间细线中的张力FT=ma+mgsin θ+μmgcos θ=,与斜面倾角和动摩擦因数无关,则当拉力为2F时,细线中的张力为2FT,但张力与两物块的质量有关,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BC 三、非选择题 ‎12.(2018·江西新余一中二模)斜面长度为‎4 m,一个尺寸可以忽略不计的滑块以不同的初速度v0从斜面顶端沿斜面下滑时,其下滑距离x与初速度二次方v的关系图象(即x v图象)如图所示.‎ ‎(1)求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 ‎(2)若滑块下滑的初速度为‎5.0 m/s,则滑块沿斜面下滑的时间为多长?‎ 解析:(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v2-v=2ax得图线的斜率为k=-,‎ 由x v图象知图线的斜率为k=,‎ 则a=-2 m/s2.‎ 所以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2 m/s2.‎ ‎(2)由x v图象可知,当滑块的初速度为‎4 m/s时,滑块刚好滑到斜面底端,故当滑块下滑的初速度为‎5.0 m/s时,滑块可滑到斜面底端.设滑块在斜面上滑动的时间为t,则有x=v0t+at2,‎ 其中x=4 m,a=-2 m/s2,解得t=1 s,或t=4 s.‎ 又因滑块速度减小到零所用时间为 t′== s=2.5 s,所以t=4 s舍去.‎ 答案:(1)2 m/s2 (2)1 s ‎13.《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十条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车速超过每小时100公里时,应当与同车道前车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高速公路上为了保持车距,路边有0、‎50 m、‎100 m、‎200 m车距确认标志牌,以便司机很好地确认车距.一总质量为m=1.2×‎103 kg的小汽车在一条平直的高速公路上以v0=‎108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某时刻发现前方有一辆故障车停在路上,汽车司机做出反应后立即踩下踏板,汽车以a=-‎6 m/s2的加速度减速运动,已知司机的反应时间为t1=0.5 s.求:‎ ‎(1)从司机看到前方故障车开始直到停止,汽车通过的距离x;‎ ‎(2)汽车刹车时受到的阻力F;‎ ‎(3)从司机发现故障车到停止运动,汽车的平均速度.‎ 解析:(1)由题意可知,v0=108 km/h=30 m/s 汽车刹车前行驶的距离x1=v0t1=30×0.5 m=15 m 减速行驶的距离x2= m=75 m 可得x=x1+x2=90 m.‎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a=1.2×103×(-6)N=-7.2×103 N(“-”表示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汽车从刹车到停止的时间 t2== s=5 s 可得从司机发现故障车到停止运动,汽车的平均速度 == m/s=‎16.4 m/s.‎ 答案:(1)90 m (2)7.2×103 N,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16.4 m/s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