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动力学图像、临界极值问题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动力学图像、临界极值问题学案

专题十五 动力学图像、临界极值问题(精讲)‎ 一、动力学图像问题 物理公式与物理图象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题型,也是高考的重点及热点。‎ ‎1.常见的图象有:v-t图象,a-t图象,F -t图象,F-x图象,F -a图象等。图象的实质是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理解图象的轴、点、线、截、斜、面六大功能。‎ ‎2.图象间的联系:加速度是联系v -t图象与F-t图象的桥梁。‎ ‎3.图象的应用 ‎(1)已知物体在一过程中所受的某个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通过图象对物体的受力与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4.解题策略 ‎(1)看清图象的横、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并注意坐标原来是否从0开始。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能够抓住图象的一些关键点,如斜率、截距、面积、交点、拐点的物理意义。‎ ‎(2)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或受力情况,明确因变量与自变量间的制约关系,明确物理量的变化趋势,分析图线进而弄懂物理过程,再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规律列出与图象对应的函数方程式,进而明确“图象与公式”、“图象与物体”间的关系,以便对有关物理问题作出准确判断。‎ 数图结合解决动力学问题 ‎5.解决图象问题的关键有:‎ ‎(1)分清图象的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并且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明确其物理 意义。‎ ‎(2)明确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如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注意图线中一些特殊点所表示的物理 意义:图线与横、纵坐标的交点,图线的转折点,两图线的交点等。‎ ‎(3)明确能从图象中获得哪些信息:把图象与具体的题意、情境结合,并结合斜率、特殊点等的物理意义,确定能从图象中反馈出来哪些有用信息(如v-t图线所围面积表示位移等)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6.分析图象问题时常见的误区 ‎(1)没有看清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 ‎(2)不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 ‎(3)不清楚图线的点、斜率、面积等的物理意义。‎ ‎(4)忽视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 ‎7.解决图像综合问题的三点提醒 ‎(1)分清图像的类别:即分清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明确其物理意义,掌握物理图像所反映的物理过程,会分析临界点。‎ ‎(2)注意图线中的一些特殊点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图线与横、纵坐标的交点,图线的转折点,两图线的交点等。‎ ‎(3)明确能从图像中获得哪些信息:把图像与具体题意、情境结合起来,再结合斜率、特殊点、面积等的物理意义,确定从图像中反馈出来的有用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或关键点。‎ 题型一 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v-t图象 ‎【题1】以不同初速度将两个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抛出并开始计时,一个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忽略,另一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速率成正比,右列用虚线和实线描述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答案】D ‎【题2】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 m,如图a所示。t=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1 s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 s时间内小物块的v−t图线如图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取10 m/s2。求:‎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木板的最小长度;‎ ‎(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 ‎【答案】(1)μ1=0.1 μ2=0.4(2)6 m(3)6.5 m ‎ ‎ 小物块受到滑动摩擦力而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a2= m/s2=4 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μ2mg=ma2,解得μ2=0.4‎ 木板与墙壁碰撞前,匀减速运动时间t=1 s,位移x=4.5 m,末速度v=4 m/s 其逆运动则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可得x=vt+a1t2解得a1=1 m/s2‎ 对小物块和木板整体受力分析,滑动摩擦力提供合外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1(m+15m)g=(m+15m)a1,即 μ1g=a1解得μ1=0.1‎ ‎(2)碰撞后,木板向左做匀减速运动,依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μ1(m+15m)g+μ2mg=15ma3可得a3= m/s2‎ 对小物块,加速度大小为a2=4 m/s2‎ 由于a2>a3,所以小物块速度先减小到0,所用时间为t1=1 s 过程中,木板向左运动的位移为x1=vt1-a3t= m, 末速度v1= m/s 小物块向右运动的位移x2=t1=2 m此后,小物块开始向左加速,加速度大小仍为a2=4 m/s2‎ 木板继续减速,加速度大小仍为a3= m/s2假设又经历t2二者速度相等,则有a2t2=v1-a3t2‎ 解得t2=0.5 s此过程中,木板向左运动的位移x3=v1t2-a3t= m,‎ 末速度v3=v1-a3t2=2 m/s 小物块向左运动的位移x4=a2t=0.5 m 此后小物块和木板一起匀减速运动,二者的相对位移最大,Δx=x1+x2+x3-x4=6 m 小物块始终没有离开木板,所以木板最小的长度为6 m ‎(3)最后阶段小物块和木板一起匀减速直到停止,整体加速度大小为a1=1 m/s2‎ 向左运动的位移为x5==2 m所以木板右端离墙壁最远的距离为x=x1+x3+x5=6.5 m。‎ ‎【题3】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成功。图甲为利用阻拦系统让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快速停止的原理示意图。飞机着舰并成功钩住阻拦索后,飞机的动力系统立即关闭,阻拦系统通过阻拦索对飞机施加一作用力,使飞机在甲板上短距离滑行后停止。某次降落,以飞机着舰为计时零点,飞机在t=0.4 s时恰好钩住阻拦索中间位置,其着舰到停止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乙所示。假如无阻拦索,飞机从着舰到停止需要的滑行距离约为1 000 m。已知航母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则 ‎ ‎ A.从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约为无阻拦索时的1/10‎ B.在0.4 s 2.5 s时间内,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C.在滑行过程中,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g D.在0.4 s 2.5 s时间内,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几乎不变 ‎【答案】C ‎【题4】(多选)受水平外力F作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其v─t图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0 t1时间内,外力F大小不断增大 ‎ B.在t1时刻,外力F为零 C.在t1 t2时间内,外力F大小可能不断减小 D.在t1 t2时间内,外力F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CD 题型二 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F-x图象问题 ‎【题5】如图甲,水平面上质量相等的两木块A、B用一轻弹簧相连,这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拉动木块A,使木块A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图乙),研究从力F刚作用在木块A瞬间到木块B刚离开地面瞬间的这一过程,并选定该过程中木块A的起点位置为坐标原点,则右面图中能正确表示力F和木块A的位移x之间关系的是 ‎ ‎ ‎【答案】A ‎【解析】初始状态弹簧被压缩,弹簧对A的弹力平衡着A所受的重力,设弹簧压缩长度为x0,末状态弹簧被拉长,由于B刚离开地面,弹簧对B的弹力平衡着B所受的重力,由于A、B所受重力相等,故弹簧伸长量也为x0。初始状态A处于平衡状态,则kx0=mg,当木块A的位移为x时,弹簧向上的弹力的减少量为kx,外力F减去弹力的减少量为系统的合外力,故F-kx=ma,则得到F=kx+ma,可见F与x是线性关系,当x=0时,ma>0。‎ ‎【反思】根据胡克定律F=kx得k==,即弹簧弹力的变化量和形变量的变化量成正比。弹簧弹力随位移的变化而做线性变化,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因此作用力F也随位移的变化而做线性变化。‎ ‎【题6】如图,水平地面上有一轻质弹簧,下端固定,上端与物体A相连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用一竖直向下的力压物体A,使A竖直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段距离,整个过程中弹簧一直处在弹性限度内。右面关于所加力F的大小和运动距离x之间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 ‎【答案】D 题型三 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F-t或a -t、F-a图象及和v-t图象的综合应用 ‎【题7】(多选)如图甲所示,用粘性材料粘在一起的A、B两物块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mA=1 kg、mB=2 kg,当A、B之间产生拉力且大于0.3 N时A、B将会分离。t=0时刻开始对物块A施加一水平推力F1,同时对物块B施加同一方向的拉力F2,使A、B从静止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F1、F2方向保持不变,F1、F2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关于A、B两物块受力及运动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t=2.0 s时刻A、B之间作用力大小为0.6 N ‎ B.t=2.0 s时刻A、B之间作用力为零 C.t=2.5 s时刻A对B的作用力方向向左 ‎ D.从t=0时刻到A、B分离,它们运动的位移为5.4 m ‎【答案】AD ‎【解析】设t时刻A、B分离,分离之前A、B物体共同运动,加速度为a,则a==1.2 m/s2,分离时:F2-F=mBa,F2=F+mBa=2.7 N,由F2=kt=t可得t=×2.7 N=3 s,它们运动的位移x=at2=5.4 m,则D正确;当t=2 s时,F2=1.8 N,F2+F′=mBa,F′=mBa-F2=0.6 N,A正确,B错误;当t=2.5 s时,F2=2.25 N,F2+F″=mBa,F″=mBa-F2=0.15 N>0,故t=2.5 s时刻A对B的作用力方向向右,C错误。‎ ‎【反思】分析图象问题时(1)看清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2)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3)清楚图线的交点、斜率、面积等的物理意义。(4)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 ‎【题8】(多选)用一水平力F拉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在F从0开始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加速度a 随外力F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g=10 m/s2,则可以计算出 A.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 B.F为14 N时物体的速度 C.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D.物体的质量 ‎【答案】ACD ‎【题9】(多选)一兴趣小组做了一次实验,实验时让某同学从桌子上跳下,自由下落H后双脚触地,他顺势弯曲双腿,他的重心又下降了h后停住,利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显示该同学受到地面的支持力F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在0至t2时间内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 B.t2时刻该同学的加速度为零 C.t3时刻该同学的速度达到最大 D.在t3至t4时间内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 ‎【答案】ABD ‎【解析】在0到t2时间内,支持力的大小小于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下,所以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A正确;在t2时刻,支持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加速度为0,速度达到最大,B正确,C错误;在t3到t4时间内,支持力的大小大于重力,加速度方向向上,所以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D正确。答案ABD ‎【题10】(多选)如图甲所示,为测定物体冲上粗糙斜面能达到的最大位移x与斜面倾角θ 的关系,将某一物体每次以不变的初速度v0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推出,调节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实验测得x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取10 m/s2,根据图象求出 A.物体的初速率v0=3 m/s B.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75‎ C.取不同的倾角θ,物体在斜面上能达到的位移x的最小值xmin=1.44 m D.当某次θ=30°时,物体达到最大位移后静止 ‎【答案】BCD 二、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 ‎1.概念 当物体的运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必然有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所对应的状态叫做临界状态,这是某种物理现象(或物理状态)刚好要发生或刚好不发生的转折状态。;在临界状态时必须满足的条件叫做临界条件。用变化的观点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同时抓住满足临界值的条件是求解此类问题的关键。‎ ‎2.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 ‎(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3)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 ‎(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加速度”等,即是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3.解答临界问题的三种方法 极限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和数学极值法。‎ 方法一 极限分析法:在题目中如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词语时,一般隐含着临界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时,把物理问题(或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使临界现象(或状态)暴露出来,以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题11】如图所示,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跨过定滑轮后,两端分别悬挂质量为m1和m2的物体A和B。若滑轮有一定大小,质量为m且分布均匀,滑轮转动时与绳之间无相对滑动,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设细绳对A和B的拉力大小分别为FT1和FT2,已知下列四个关于FT1的表达式中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一定的分析,判断正确的表达式是 A.FT1= B.FT1= C.FT1= D.FT1= ‎【答案】C 方法二 假设分析法:临界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特别是非此即彼两种可能时,或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临界条件,也可能不出现临界条件时,往往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题12】如图所示,物体A叠放在物体B上,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A=6 kg、mB=2 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开始时F=10 N,此后逐渐增加,在增大到45 N的过程中,则 A.当拉力F<12 N时,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 B.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拉力超过12 N时,开始相对滑动 C.两物体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 ‎ D.两物体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答案】D 方法三 数学极值法:将物理过程通过数学公式表达出来,根据数学表达式解出临界条件。‎ ‎【题13】如图所示,一儿童玩具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幼儿用沿与水平面成30°角的恒力拉着它沿水平面运动,已知拉力F=6.5 N,玩具的质量m=1 kg,经过时间t=2.0 s。玩具移动了距离x=2 m,这时幼儿松开手,玩具又滑行了一段距离后停下。取g=10 m/s2,求:‎ ‎(1)玩具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2)松开手后玩具还能运动多远?‎ ‎(3)幼儿要拉动玩具,拉力F与水平面夹角多大时,最省力?‎ ‎【答案】(1)(2)1.04 m(3)30°时,拉力最小,最省力 ‎【解析】(1)玩具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位移公式可得x=at2解得a= m/s2‎ 对玩具,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sin 30°-μ(mg-Fcos 30°)=ma解得μ= ‎(2)松手时,玩具的速度v=at=2 m/s松手后,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解得a′= m/s2由匀变速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得玩具的位移x′==0.6 m≈1.04 m ‎(3)设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玩具要在水平面上运动,则Fcos θ-Ff>0 Ff=μFN 在竖直方向上,由平衡条件得FN+Fsin θ=mg解得F> cos θ+μsin θ=sin(60°+θ)当θ=30°时,拉力最小,最省力。‎ ‎4.动力学中极值问题的临界条件 ‎(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N=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FT=0。‎ ‎(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当加速度变为0时。‎ ‎【题14】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体叠放在竖直弹簧上并保持静止,用大小等于mg的恒力F向上拉B,运动距离h时,B与A分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和A刚分离时,弹簧长度等于原长 B.B和A刚分离时,它们的加速度为g ‎ C.弹簧的劲度系数等于 ‎ D.在B与A分离之前,它们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C 对A:kx-mg=ma.即F=kx时,A、B分离,此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由F=mg,设用恒力F拉B前弹簧压缩量为x0,又2mg=kx0,h=x0-x,‎ 解以上各式得k=,综上所述,只有C项正确。 ‎ ‎【题15】(多选)如图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A施加一水平拉力F,则 A.当F<2μ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 B.当F=μmg时,A的加速度为μg C.当F>3μmg时,A相对B滑动 ‎ D.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μg ‎【答案】BCD ‎【解析】当03μmg时,A相对B向右做加速运动,B相对地面也向右加速,选项A错误,选项C正确。当F=μmg时,A与B共同的加速度a==μg,选项B正确。F较大时,取物块B为研究对象,物块B的加速度最大为a2==μg,选项D正确。 ‎ ‎【题16】如图所示,质量为m=1 kg的物块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体上,斜面体质量为M=2 kg,斜面体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地面光滑,现对斜面体施一水平推力F,要使物块m相对斜面静止,试确定推力F的取值范围。(sin37°=0.6,cos37°=0.8,g=10 m/s2)‎ ‎【答案】14.4 N≤F≤33.6 N ‎①设物块处于相对斜面向下滑动的临界状态时的推力为F1,此时物块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取加速度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 对物块,‎ 水平方向有FNsinθ-μFNcosθ=ma1‎ 竖直方向有FNcosθ+μFNsinθ-mg=0‎ 对M、m整体有F1=(M+m)a1‎ 代入数值得:a1=4.8 m/s2,F1=14.4 N ‎②设物块处于相对斜面向上滑动的临界状态时的推力为F2,对物块受力分析如图,‎ ‎5.叠加体系统临界问题的求解思路 ‎(1)隔离叠加体系统;‎ ‎(2)求临界加速度am=Fm/m;‎ ‎(3)利用整体法,假设叠加体间无相对滑动,求解系统加速度a;‎ ‎(4)比较判断:a≤am,无相对滑动;a>am,有相对滑动。‎ ‎(5)计算求解:根据判断的结果进行有关计算。‎ ‎【题17】如图,质量分别为M、m的两物块A、B叠放在一起沿光滑水平地面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t=0时刻对物块A施加一个随时间变化的推力F=kt,k为一常量,则从力F作用开始到两物块刚要发生相对滑动所经过的时间为 A. B. ‎ C. D. ‎【答案】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