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力学实验与创新课时作业
专题限时训练13 力学实验与创新 时间:45分钟 1.(2018·武汉华师一附中模拟)为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总质量用M表示(乙图中M包括小车与传感器,丙图中M包括小车和与小车固连的滑轮),钩码总质量用m表示. (1)为便于测量合外力的大小,并得到小车总质量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的结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三组实验中只有甲需要平衡摩擦力 B.三组实验都需要平衡摩擦力 C.三组实验中只有甲需要满足所挂钩码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M的条件 D.三组实验都需要满足所挂钩码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M的条件 (2)若乙、丙两位同学发现某次测量中力传感器和测力计读数相同,通过计算得到小车加速度均为a,a=g,g为当地重力加速度,则乙、丙两人实验时所用小车总质量之比为12,乙、丙两人实验用的钩码总质量之比为12. 解析:(1)为了便于测量合外力的大小,甲图通过钩码的总质量对应的重力即为合外力,而乙图是力传感器的示数,丙图则是测力计的2倍,因此它们都必须平衡摩擦力,故A错误,B正确;由于甲图通过钩码的总质量对应的重力即为合外力,因此三组实验中只有甲需要满足所挂钩码的总质量m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M的条件,故C正确,D错误.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则有:F=M乙a,2F=M丙a;因此乙、丙两人实验时所用小车总质量之比为12;由牛顿第二定律,对砝码进行研究,则有m乙g-F=m乙a,而m丙g-F=m丙2a,因a=g,解得m乙m丙=12;即乙、丙两人实验用的钩码总质量之比为12. 2.小白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其部分实验操作如下. (1)请完成下列相关内容: a.在木板上记下悬挂两个钩码时弹簧末端的位置O. b.卸下钩码,然后将两绳套系在弹簧下端,用两弹簧测力计将弹簧末端拉到同一位置O,记录细绳套AO、BO的方向及两弹簧测力计相应的读数.图中B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1.40 N. c.小白在坐标纸上画出两弹簧拉力FA、FB的大小和方向如图所示,请你用作图工具在图中坐标纸上作出FA、FB的合力F′. d.已知钩码的重力,可得弹簧所受的拉力F如图所示. e.最后观察比较F和F′,得出结论. 答案:图见解析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C. A.理想实验法 B.控制变量法 C.等效替代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解析:b.图中B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1.40 N;c.图线如图: 3.如图甲所示,某组同学借用“探究a与F、m之间的定量关系”的相关实验思想、原理及操作,进行“研究合外力做功和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 (1)为达到平衡阻力的目的,取下细绳及托盘,通过调整垫片的位置,改变长木板倾斜程度,根据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直线(或匀速)运动. (2)连接细绳及托盘,放入砝码,通过实验得到图乙所示的纸带.纸带上O为小车运动起始时刻所打的点,选取时间间隔为0.1 s的相邻计数点A、B、C、D、E、F、G.实验时小车所受拉力为0.2 N,小车的质量为0.2 kg. 请计算小车所受合外力做的功W和小车动能的变化ΔEk.补填表中空格(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第四位). O—B O—C O—D O—E O—F W/J 0.043 2 0.057 2 0.073 4 0.091 5 0.111_5 ΔEk/J 0.043 0 0.057 0 0.073 4 0.090 7 0.110_5 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W=ΔEk,与理论推导结果一致. (3)实验前已测得托盘质量为7.7×10-3 kg,实验时该组同学放入托盘中的砝码质量应为0.015 kg(g取9.8 m/s2,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第三位). 解析:(1)若已平衡摩擦力,则小车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2)从纸带上的O点到F点,W=F·=0.2×0.557 5 J=0.111 5 J,打F点时速度vF== m/s=1.051 m/s,ΔEk=Mv=×0.2×1.0512 J≈0.110 5 J. (3)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为vB== m/s=0.655 5 m/s,所以小车的加速度a== m/s2≈0.99 m/s2. 小车所受的拉力F=(m0+m)(g-a),所以盘中砝码的质量m=-m0= kg≈0.015 kg. 4.如图甲为某一同学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图,在水平台面上放一长木板,板的右端有一个定滑轮,细绳一端连接小车,另一端跨过定滑轮,连接装有砝码的托盘,将小车同纸带移近打点计时器,由静止释放托盘,每次托盘下落高度一定,木板足够长,小车没有碰到右侧滑轮(小车在碰到右侧滑轮之前,托盘已经着地),将小车中的砝码依次移至托盘中,释放托盘,多次实验打下纸带,实验中小车质量为M,托盘质量为m0,每个砝码的质量也为m0,所有砝码与托盘的总质量为m,托盘下落的高度为h,当地重力加速度为g. (1)减小实验误差,实验操作中先将长木板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接下来再进行一项调节是B.(填正确答案标号) A.将长木板一端垫高,释放空托盘让其拖动小车拉着纸带运动并打点,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一端垫高,撤除细绳,用手拨动小车后让其拉着纸带运动并打点,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一端垫高,撤除细绳,让小车自行下滑拉着纸带并打点,然后判断小车是否做匀加速运动 D.每移动一次砝码,小车对木板的压力都不同,导致摩擦力不同,所以都应平衡一次摩擦力 (2)实验中,用不同数目的砝码拉动小车拖动纸带图乙是一条实验纸带,O为初始点,纸带上的点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原始点,则对纸带上的数据处理正确的是C(填正确答案标号). A.选取OA间距,求OA间的平均速度 B.选取DE间距,求DE间的平均速度 C.选取DG间距,求DG间的平均速度 D.选取AG间距,求AG间的平均速度 (3)实验对多次做功的定量记录和对纸带的分析,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的关系,在数据处理时采用了图象法处理,纵轴为小车最大速度的平方v2,横轴为n(托盘中的砝码个数n码=n-1),得到图丙,图线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是合外力做的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图线斜率的表达式k=. 解析: (1)为了使细绳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绳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除细绳,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即平衡摩擦力,故A、C错误,B正确;平衡摩擦力只需要平衡一次,每移动一次砝码,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D错误. (2)我们要求出最后匀速运动时的速度,所以选取后面点迹比较均匀的DG段,求DG间的平均速度,故C正确,A、B、D错误. (3)对小车、砝码以及托盘整体,根据动能定理得: [(n-1)m0+m0]gh=(m+M)v2 整理得:v2=n, 若v2n图线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则说明合外力做的功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v2n图线斜率的表达式为: k==. 5.(2018·全国卷Ⅱ)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线两端分别与木块和弹簧秤相连,滑轮和木块间的细线保持水平,在木块上方放置砝码.缓慢向左拉动水平放置的木板,当木块和砝码相对桌面静止且木板仍在继续滑动时,弹簧秤的示数即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某次实验所得数据在表中给出,其中f4的值可从图乙中弹簧秤的示数读出. 砝码的质量m/kg 0.05 0.10 0.15 0.20 0.25 滑动摩擦力f/N 2.15 2.36 2.55 f4 2.93 回答下列问题: (1)f4=2.75 N; (2)在图丙的坐标纸上补齐未画出的数据点并绘出fm图线; 答案:如图所示 (3)f与m、木块质量M、木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及重力加速度大小g之间的关系式为f=μ(M+m)g,fm图线(直线)的斜率的表达式为k=μg; (4)取g=9.80 m/s2,由绘出的fm图线求得μ=0.40.(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析:(1)对弹簧秤进行读数得2.75 N.(2)在图象上添加(0.05 kg, 2.15 N)、(0.20 kg, 2.75 N)这两个点,画一条直线,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大致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如答图所示.(3)由实验原理可得f=μ(M+m)g, fm图线的斜率为k=μg.(4)根据图象求出k=3.9 N/kg,代入数据得μ=0.4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