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文学成就及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文学成就及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文学成就及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蒙古人人主中原后,婚姻习俗迥异于汉族,如多妻制、抢婚和收继婚等。“抢妻”是元杂剧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其实施者既有地位显赫的达官,又有行为恶劣的强盗,在现存元杂剧中,明显出现“抢妻”情节的剧本就有20多部。在《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望江亭》等作品中通过女子抗争,表达了剧作家的愤怒。对这些作品分析正确的是 ( )‎ A.突出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 B.体现了元杂剧的作品特点 C.反映了知识分子对黑暗统治和社会现状的不满 D.表达了知识分子对自己地位的不满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相关内容——元杂剧。结合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等作品中通过女子抗争”、“表达了剧作家的愤怒”等,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信息是,“抢妻”等是社会丑陋现象,而元代这些作品均在很大程度上批判这一现象,明显反映出知识分子对黑暗统治和社会现状的不满,即C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无关项;BD均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2.中国自古以来,识字并不普及,下层民众只能通过鼓词等说唱形式来认识人生。《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人生教科书”,鼓词等说唱形式所起的传播作用功不可没。据此可知 A.戏曲是文人创作、传播儒学的艺术 B. 戏曲艺术源于民间、反对儒家伦理 C.戏曲艺术可以传播思想、教化百姓 D. 戏曲是政府普及文化的艺术形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下层民众只能通过鼓词等说唱形式来认识人生”“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人生教科书”的信息可以看出,戏曲艺术可以传播思想、教化百姓,故C项正确,戏曲传播儒学,反对儒家伦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B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 ‎3.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 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 )‎ A.文学艺术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 B.京剧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时京剧发展的根本原因 C.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 D.文学艺术在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事物只有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才能得到发展。所以本题选D,A材料中没有体现,B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推动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C人们的需求是外因,也不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 A.元代城市经济繁荣 B.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文人贫穷,地位低下 D.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 ‎【答案】C ‎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元代城市经济繁荣”、“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品味”、“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在材料中均反应不出来;由文中“(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可知文人的贫穷,联系史实亦可知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低下,故选C项 ‎5.中国的京剧始于18世纪末,外国话剧公元前好几百年那会儿就有了,但新文化运动时期仍然把京剧称为旧戏,把话剧称为新戏。这主要是 ‎①出于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②有利于传播西方的各种观念 ‎③京剧只为帝王将相服务 ‎④对中西文化认同存在绝对化倾向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识记能力。京剧正式形成于大约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而新文化运动时期仍然把京剧称为旧戏,这主要是出于反封建专制的需要,这也有利于传播西方的各种观念,也反映了对中西文化认同存在绝对化倾向。但是并不是因为京剧只为帝王将相服务,因为普通百姓也可以听到京剧。所以答案选D。‎ ‎6.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材料中的“二元性”体现在(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宋元以后”,可排除C项;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化世俗化倾向”和“高雅文化倾向”,可排除B、D两项,因为话本和小说、元曲和傩戏都体现了文化的世俗性,但不能体现高雅文化的倾向;而风俗画体现了“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则体现了“高雅文化倾向”,因此本题选A。‎ ‎7.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并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放射着奇光异彩。这种戏曲形式是( )‎ A.南戏 B. 杂剧 C. 昆曲 D. 京剧 ‎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和“国粹”,即可判断出这是指京剧,因此本题选D。‎ ‎8.“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诗句描述的艺术形式是:‎ A.书法 B.绘画 C.戏剧 D.杂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文“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说的都是小舞台反映大世界,所以这必然是舞台艺术,答案A、B被排除,比价C、D的艺术特点,显然只有C符合,因为杂技一般主要通过高难度的动作来表现,而不会跨度大的出现时空转换。‎ ‎9.下列关于南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随着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的 B.主要是在宫廷内流行 C.体制比较自由 D.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世俗文学随之产生,戏曲既是世俗文学的一种,所以A的说法正确;结合所学南戏篇幅较长,体制比较灵活自由,所以C说法正确;南戏内容主要宣扬民族气节,揭露邪恶势力的罪恶,控诉封建压迫,歌颂坚贞爱情,描写变乱中家庭变故等表达了更多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所以D说法正确;南戏主要在民间比较流行,所以B说法错误,所以选B ‎10.在论及元杂剧时,明朝的王骥德感叹:“(文人的贫穷)由天地开辟以来……俟夷狄立中华,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此话反映了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 ( )‎ A.元代城市经济繁荣 B.迎合蒙古贵族的欣赏口味 C.文人贫穷,地位低下 D.继承发展了前代戏曲精华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夷狄立中华”指的是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元朝的主要文学体裁是元代杂剧,而材料中的“文人的贫穷、于是诸词人一时林立”则足以证明元代杂剧兴盛的原因是文人贫穷,而其他几个选项在材料中是没有体现出来的,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11.传说我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屈原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怀念是因为 A.他是楚国贵族 B.他创作了《离骚》等优秀作 C.他的爱国爱民情怀和文学贡献 D.他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屈原受到人们怀念的原因,屈原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怀念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了《离骚》等优秀作品,不仅仅是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即不仅仅是因为屈原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屈原的博大的爱国爱民的情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屈原是楚国贵族并不是屈原受到人民的怀念的原因,不选A。‎ B.D两个选项错在是重复的,是均不能选的。‎ ‎12.文化学者吴方在著作中写道:“元杂剧成为突出的文化史现象,似乎正反映出传统与时代纵横交会或者说一种‘文化碰撞’。如果元代文人不是抛舍仕途流连于吟风弄曲的光景,一掬其才智,戏曲便仍停留在简陋的艺术和思想水平上。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宋元以来都会生活的要求,也不可能产生雅俗结合的元杂剧”。这说明 ‎①元杂剧对诗体的解放,逐渐占据文坛重要位置 ‎②瓦肆、勾栏为元杂剧提供了生存发展土壤 ‎③杂剧的灵活与通俗隔离了元代社会政治生活 ‎④元代文人反对科举,表达出对社会的反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元代的时候,曾经废止科举制,致使文人致力于元杂剧的发展与创新,故④说法错误,排除AD两项;③中的“隔离”说法错误,故排除B;①②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 ‎13.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答案】C ‎【解析】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特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而元曲在当时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们(戏曲演员)演唱的曲目,在当时属于市民文化受到官修典籍和士大夫(儒硕)的排斥。故选C。A项错误,偷换概念,元代文学主要形式是元曲,但也有其他;B项,并非厚古薄今,而是鄙视市民倾向;D项错误,和八股趋势无直接关系。‎ ‎14.某位历史学家正在为其研究的课题查阅《诗经·风》,据此可以推断,其研究的课题可能是( )‎ A.西周时期王室贵族的饮食起居 B.西周时期妇女的婚姻、家庭状况 C.春秋晚期中国文化教育状况新变化 D.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诗经·风》是《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国风》是收集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故ACD是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15.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 ‎【答案】B ‎【解析】明朝中后期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借助神话人物表达对上层统治阶级强烈不满,故A项错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于没落贵族世家,亲眼目睹家族的衰落,对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深有感触,复合材料题意,故B项正确;《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非作者对于本阶级的强烈批判和否定,故C项错误;《封神演义》是在神话式世界观指导下,向人们诉说上古的民族之战—商周战争,不符合材料题意,故D项错误。‎ ‎1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答案】D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教材的识记能力。这是否定题。明清小说的出现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体现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所以D说法有误,答案选D。‎ ‎17.十七世纪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得到英国女王喜爱而进入国家剧场表演,18世纪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两本名著( )‎ ‎①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 ‎ ‎②都弘扬了各自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元素 ‎③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 ‎④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世俗封建统治势力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带有人文主义色彩,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红楼梦》属于明清小说,属于市民文化,它通过对爱情悲剧的描写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弘扬了人文元素,故②③正确,故C项正确;因为明清之际中国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故①错误。而④不符合《哈姆雷特》,因为它抨击的是教会,倡导人文主义,而不是世俗力量。 ‎ ‎18.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答案】B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本题中《诗经》只可能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其他几个选项都不属于《诗经》的风格特点,例如,中国古代当然也没有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A项错在政治制度的平等;C项中浪漫主义错误,是现实主义;D中大一统是汉赋特点。‎ ‎19.下列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 ‎②千里莺题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是楚辞,节选自屈原的《离骚》,②是唐诗代表作,作者杜牧,③是元曲的马致远代表作,④是宋词,李清照的代表作,以时间为序排列应该是①②④③,故答案选A。BCD排序错误。‎ ‎2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作品的体裁是 A.杂剧 B.赋 C.词 D.散曲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作品的文学体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节选自散曲家马致远的作品,所以该作品的体裁只能是散曲而不是杂剧,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该作品的体裁只能是散曲而不是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该作品的体裁只能是散曲而不是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1.【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昆曲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瑰宝,被誉为“百戏之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独生女杜丽娘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穷。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掘坟开棺使得杜丽娘复活。柳梦梅高中状元后,两人在金銮殿之上终成眷属。‎ ‎——《汤显祖<牡丹亭>简介》维基百科 材料二 “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灯镇),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魏良辅《南词引正》‎ 材料三 在“生”这个家门中,又分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于年龄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官生与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饰演风流儒雅的年轻书生,清洒飘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结合,假嗓成份较大,清脆悦耳;官生在表演上要洒脱大方,大官生更要富于气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结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时更高的音域,以洪亮为美。旦行也细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实践中还有一个贴旦,共为七个家门。‎ ‎——《昆曲的角色行当昆曲六百年》‎ ‎(1)据材料一,指出昆曲《牡丹亭》的文学风格。结合时代背景,说明“《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的原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昆曲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昆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答案】(1)风格:浪漫主义。(1分)原因:明朝政治腐败,人们思想受到压抑。表达了剧中男女大胆追求爱情,广大女性对于封建礼教的抗争。(2分)‎ ‎(2)原因:昆曲艺术家的改革和创新;昆曲演员对精湛技艺的追求;对于前代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5分)‎ ‎(3)特点:表演艺术分工细腻。(2分)影响:推动了昆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得昆曲脱离群众,曲高和寡。(2分)‎ ‎【解析】(1)据材料一“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掘坟开棺使得杜丽娘复活。柳梦梅高中状元后,两人在金銮殿之上终成眷属”即可指出昆曲《牡丹亭》的文学风格属于浪漫主义。结合所学明朝时代特征知识即可说明“《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的原因,即明朝政治腐败,人们思想受到压抑。表达了剧中男女大胆追求爱情,广大女性对于封建礼教的抗争。‎ ‎(2)据材料二“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反映了昆曲艺术家的改革和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补充其他原因:对于前代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3)据材料三“分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 旦行也细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即可指出昆曲表演艺术的特点是表演艺术分工细腻。影响,可以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推动了昆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昆曲脱离群众,曲高和寡。‎ ‎2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灶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4分) ‎ ‎(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4分) ‎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4分)‎ ‎【答案】‎ ‎(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 ‎ ‎(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对京剧珍惜和保护;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明清以后戏曲艺术迅速发展的原因。解题的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和分析。‎ ‎(1)本问从材料一中“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体现了士大夫的推动;由材料“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体现了戏曲的平民化。‎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 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和“徽、汉合流”可归纳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由“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可归纳为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3) 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先要对两种观点做出判断。第一种观点是要抛弃国粹,第二种是要原封不动保留。这些都不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作答时要突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23.文学艺术及其观念往往是时代的见证,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这一主流文学形式具有哪些特点并分析其“兴旺”的原因和条件。(8分)各举一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2分)‎ 材料二 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生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为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入心智,探索研究。‎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 ‎(2)反映明清世俗文学艺术的资料最为丰富,请举例说明。(2分)不同于宋代文艺“兴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三 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文学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之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同时自那时起,西方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19世纪,享乐幸福论非常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行为的依据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快乐和幸福的重要内容就是获得和占有财产。 “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式上所接纳和欢迎的幸福观。在这种原则的驱使下,欧洲载着利炮的坚船驶向各个大洋,在大肆劫掠别人财富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升起了自己的旗帜。‎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文学艺术转向人物本身以及幸福观改变的原因。(6分)材料四 与欧洲普遍流行的幸福观产生的还有另外一些人的别样幸福观,他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制,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他毕生致力于号召实现无产者的幸福生活,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4)材料四所体现的别样幸福观,最终形成的理论是什么。(1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 ‎(1)特点:娱乐艺术性;比以往侧重于个人感情生活;形式自由活泼,句子长短不一;趋于平民化、世俗化。(4分)‎ 原因及条件: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有表达个人情感的需求;词本身句子长短不一,更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适合市民需要;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政治上:专制集权加强压制个人思想,希望通过文学来寻求精神自由);宋代科技发达,活字印刷术出现促进了文化传播。(4分)‎ 举例:宋话本、《清明上河图》风俗画兴起。(2分)‎ ‎(2)明清时期:小说,京剧。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 ‎(3)经济上: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不断解放人的思想;享乐主义思想流行;政治上:反对封建教会束缚,后来反对封建专制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6分,四点写出3点即可。)‎ ‎(4)马克思主义。(1分)‎ ‎(5)文学艺术和观念的变化与当时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具有紧密的联系。任何文艺和观念都是时代的见证。(2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抓住问题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直接联系教材知识可知是宋词,其特点联系教材知识来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及条件,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思考,从宋代政治、经济、科技方面的时代特征来分析归纳即可;第三小问举例联系宋代市民文化的代表来例举即可,如风俗画、话本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明清世俗文学艺术的代表,联系教材知识来例举即可,如明清小说,戏曲等;第二小问原因市民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不同于宋代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欧洲文学艺术转向人物本身以及幸福观改变的原因,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近代欧洲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抓住重大事件来组织答案,可得出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不断解放人的思想;享乐主义思想流行;反对封建教会束缚,后来反对封建专制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和“他毕生致力于号召实现无产者的幸福生活,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莱分析,可得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要结合材料信息来谈认识,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在宋代和明清时期起文学艺术的主流形式是不同的,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近代以来欧洲人的思想观念与中世纪相比,其思想观念明显不同,这说明文学艺术和观念的变化与当时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思想具有紧密的联系。任何文艺和观念都是时代的见证。‎ ‎24.材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 被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 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 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 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而正一派道 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 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 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 大的祭祀活动。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 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案】(1)‎ ‎ 变化: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圣化。‎ ‎(2) 原因: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8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解析】 (1) 变化: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于教材中没有关于关羽的知识依托,所以这里的结合所学知识即是结合我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来回答,相关史实则主要是根据材料获得。由材料中的“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可以得出从地区性到全国性并流传至海外;由“民众开始自发兴建”、“统治者一路加封”、“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可得出从民间流传到政府推崇,各阶层普遍信仰;由“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关羽信仰日盛”可得出关羽奉祀规格不断提升,作用不断扩大,不断被神化圣化。‎ ‎(2) 原因:题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需要从关羽自身的品质、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以及不同时期各种文化活动的推波助澜等角度来回答即可。如,关羽自身的忠义勇武品质;封建统治者基于政治目的而推崇利用;佛教、道教借助利用关羽而对其神化;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对关羽形象的再塑造和广泛传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8分,答出其中任意4点即可) ‎ ‎25.不同的史书呈现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对世界认识角度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世纪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都是应受天谴的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司马迁所著《史记》,主体是中国,但涉及范围几乎是亚欧大陆的一半,这是中国人已知的世界史。‎ ‎——根据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三 ‎ ‎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四 我国1962年出版的世界近代史教材《世界通史·近代部分》的第一章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而1992年出版的《世界史·近代史编》的第一章是“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史书在认知世界方面存在的局限。‎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上有何重大变化?结合中外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 ‎(3)推断材料四两种教材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各自所用的角度。请分别用此两种角度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答案】‎ ‎(1)局限:仅限于局部世界的认知;受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以本民族(地区)为中心。(4分,任意二点得4分)‎ ‎(2)变化:从局部地区扩大到整个世界。(1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形成有机整体;汉朝以来,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明末清初,传教士东来,西方地理知识在中国传播;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军事实力的差距和抵御外侮的需要(或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将眼光投向世界。(任意三点得5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3)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分)‎ 全球史观: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革命史观: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国主义侵略战争。(4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解析】本题从史观史学研究角度考查对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认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一““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并概括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从对世界认识的范围、神学观念、民族观念等角度说明其局限。‎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认知视野”、“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于原书者十之六”‎ 等信息,根据材料说明变化;结合世界和中国有关历史史实分析变化的原因。‎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的史观方面的 知识可以知道,1962年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史的开端,这是体现了阶级斗争史观,是按照阶级斗争进行划分的,1992年的体现的是同一时期东方和西方的对比,体现的是全球史观。用史观分析抗日战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的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是全球史观;从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角度进行分析是革命史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