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跨考点综合学案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跨考点综合 线索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历程 时期 知识定位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8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 (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②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8 ①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过程 ①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2)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2.对外开放的深入 (1)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线索2——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时代 知识定位——背景 表现 鸦片 战争 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出现了洋布、洋装、西餐、欧式洋房、自行车等 辛亥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8 革命 以后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革 开放 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 (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建设中国特色三大政治制度,宪法建设等。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环境。 (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 (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4)文化科教:“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繁荣提供保障。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年中的“左”倾现象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 运动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十年“文革”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8 伟大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对内改革 农村 在农村,实行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城市 在城市,先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中共十四大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开放 过程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进一步开放 格局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开放城市;从东部到西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意义 适应了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 (2)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 (3)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特点 (1)单一公有制 (2)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2)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影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 8 1.命题点 制度自信——地方管理制度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8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共同繁荣 B.独立自主,主权至上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 答案 C 解析 设立经济特区是为了实行对外开放,带动全国经济发展,不是因为与其他地区存在分歧,故A项错误;表格反映的是中国的地方管理政策,故B项错误;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是在地区具体实际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经济特区设立体现出顺应全球化的趋势,故C项正确;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不属于民族问题,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世界意识——中国与世界关联 下列两幅图片所示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对外开放都体现了( ) 图一 图二 A.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 B.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努力 C.中外之间的友好合作交流 D.地理区位因素的相对淡化 答案 A 解析 图一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反映出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为扩大世界市场,而侵略中国,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图二是现代中国主动开放与世界融合,反映的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故A项正确。 3.命题点 价值观引领——经济建设遵循客观规律 8 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森林覆盖率仍为20%,6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只剩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人口急剧增长 B.“大跃进”运动中毁林炼钢 C.盲目垦荒及商业性的采伐 D.长江流域洪灾频繁,造成水土流失 答案 B 解析 在20世纪50年代消耗森林最严重的历史事件是全民大炼钢,比较备选项,答案应选B。 4.命题点 道路自信——改革开放目标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C 解析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自1978年以来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十四大开始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里程碑事件。A、D两项是1978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政策,B项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政策,因而C项符合题意。 5.命题点 唯物史观——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有中国近代竹枝词云:“寿头最怕请西餐,箸换刀叉顶不欢。”意即:寿宴上最忌讳使用西餐刀叉,影响寿宴喜庆的氛围。从文明史观看,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B.近代中国人对西方饮食的抵制 C.西餐已经普遍盛行 D.近代中国饮食受传统思想影响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之所以在寿宴上反对西餐是因为“刀”“叉”的使用影响了寿宴的喜庆的氛围,因为“刀叉”跟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喜庆”的文化相矛盾,从本质上反映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故A项正确。 6.命题点 史料实证——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8 2017年中国暴利行业主要集中在化妆品、日用品、饮料、白酒、药品、保健品、通讯、软件、小家电、汽车等,2018年将有更多的资金涌入这些行业。表面上看资金流向是自发的,但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这说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 )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D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调节,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即国家的宏观调控,根据材料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故选D项。 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