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易错点、易混点精品归全册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易错点、易混点精品归 全册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易错点: 1、 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 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性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 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 “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易混点: 1、 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丞相职权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 3、 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 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易错点 1、 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2、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 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5、 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6、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 中共三大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但不等于中共没有参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9、 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 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 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 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 “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4、 注意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5、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易混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根本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2、近代前期三次运动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农了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易错点 1、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3、 “一国两制”并不是说两制都是主体。“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4、 “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 5、 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6、 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 7、 注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人民代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8、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9、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10、 “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 11、 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易混点: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上半期中国历史上的几部宪法: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孙中山1912年在南京颁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易错点 1、 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 注意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 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 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 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 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 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9、 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0、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易混点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解决的问题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和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后两者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2、用对比记忆法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 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第六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易错点 1、 注意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雅典民主仅仅是对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公民、奴隶和他国公民,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3、 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 万民法与公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易混点 1、 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2、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制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制达到鼎盛。 3、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陪审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五百人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 4、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易错点 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注意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不同的。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4、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5、注意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6、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二者相互制约。 易混点 1、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的总统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法国总统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民选(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世袭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无 有 有 有 政府首脑 内阁首相 总统 内阁部长 宰相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行政权 内阁首相 总统 总统和内阁 皇帝与宰相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的关系 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立法机构 议会 国会 议会 帝国议会、联邦议会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共和制之比较 项目 不同点(异) 不同点(异) 议会制 君主立宪制 ①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②君主系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为礼仪性的 ③政府(掌握行政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君主世袭 终身制 议会制 共和制 ①议会有立法、组织及监督政府之权力 ②总统系国家元首,权力受议会制约 ③政府由政党(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或政党联盟组织,政府对 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须辞职或呈请 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组阁或选举 国家元首选 举产生并有 一定任期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比较表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相同点 理论原则与经济基础 三权分立;私有制 国家性质(国体) 资产阶级专政 司法 独立 不同点 政 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 国王;世袭 总统;间接选举;有任期 国家元首地位 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军权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 总统任命,议会通过 国家元首、议会、政府关系 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元首负责 政府(内阁)对总统负责,内阁、总统不对议会负责,行政与立法相互制约与监督 法国总统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项目) 法国总统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1、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体制。 2、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由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 3、(国家元首地位)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力,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不同点 政 体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总统;国民议会选出 皇帝;世袭 国家权力中心 总统 皇帝 议会产生方式 法国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德意志联邦议会由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组成,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 国家元首、议会、 政府关系 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总统对议会负责; 法国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帝国宰相(内阁首脑)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项目)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相同点 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国家元首 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权力 国王,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和议会、政府关系 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无实权)是立法机构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权力的中心 英、美、法、德四国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表 项目 国别 政治体制 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军权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及产生方式 权力中心 英国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内阁 议会下院 议会 议会 国王 首相。议会选举 议会 美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国会 联邦法院 总统 总统 总统。人民间接选举 总统 法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议会 总统 总统 总统。议会选举 总统 德国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 名归帝国议会,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上 皇帝 皇帝 宰相。皇帝任命 皇帝 2、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是虚,议会是实;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为虚,君主是实。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即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两个趋势: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 4、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的统一性表现: 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 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 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易错点 1、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归宿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2、 俄国的二月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只是推翻了沙皇统治,是十月革命的开端和准备,而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3、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4、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5、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不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是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能够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 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易错点 1、 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2、 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 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摆脱美国的控制。 4、 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5、 “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因为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必修2 第十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易错点 1、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 注意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3、 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4、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5、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6、 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人”不是由商人的国名而来,而是源于商工擅长经商。 7、 “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8、 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9、 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10、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11、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12、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13、 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易混点 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商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出现并成为中国手工业的三大主要经营形态。下面简单归纳总结一下三者的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易错点 1、 注意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 2、 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3、 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5、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6、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7、 注意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8、 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9、 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复习时应对此辩证地看待,培养自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易混点 1、 误区: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点拔: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缺少活力。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这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 但自然经济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 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但它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外国资本,是相对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是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 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先是晚清洋务经济,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除剥削产业工人外,还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在旧中国,它是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消亡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措施中。 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主义比重较大,本国资本比重较小;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官僚资本比重很大,且畸形发展,民族资本比重很小,实力较弱。 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易错点 1、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 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3、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的 “和平过渡”既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4、 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5、 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6、 文革后邓小平大力整顿的突破口并不是在经济上,而是在文教上。 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8、 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色,这个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内容。 易混点: 1、 当今的主动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 背景不同: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被动进行的。 基础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 影响不同:今天的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旧中国的开放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掠夺。 2、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特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漳泉厦三角区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易错点 1、 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 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3、 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4、 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 易混点 1、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之最 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区。 《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点石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 2003年中国电话总用户量居世界第一。 第十四单元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易错点 1、 最终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不是垄断组织的出现而是工业革命。 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3、 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能说成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4、 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易混点 手工工场和机器生产 二者虽然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在手工工场里,生产仍以手工技术和手工劳动进行,而机器生产是使用机械化劳动;规模不同,通常情况下,手工工场的规模要小于机器生产;手工工场是大机器生产的过渡形式。 第十五单元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易错点 1、 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即国家干预经济,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 2、 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3、 人民资本主义并不等于资本家放弃了所有股票,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5、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易混点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第十六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易错点 1、 社会主义阵营中没有南斯拉夫。 2、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3、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易混点 1、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 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第十七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易错点 1、 欧洲经济一休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需要。 2、 欧洲经济一体化起步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而不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3、 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绝对优势。 4、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并不能说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而是反映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5、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体化,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不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说法。 6、 注意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是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 必修3 第十八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点 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 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 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易混点 1、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 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第十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 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 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短篇小说。 5、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易混点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第二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 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3、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易混点 1、 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3、 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4、 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三者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5、 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第二十一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易错点1、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 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易混点1、 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 2、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要求。 3、 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三民主义重点解决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最终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 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可用一、二、三概括 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第二十二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2、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易混点“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含义各有相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第二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易错点 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2 启蒙运动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英国,这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 易混点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1) 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学派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泰戈拉视为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 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第二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和历史足迹 易错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易混点 1、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学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从政治方面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特权的工具,科学则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2、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它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第二十五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易错点 1、 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在表现手法上印象是油画,中国画是水墨画。 2、 现实主义美术并不是现代主义美术,二者虽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区别。 易混点1、 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 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2、 在近代史上,各种文学流派的盛行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它追求主观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而来,一方面,它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一种稳定的题型,因其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优点,因而能有效地发挥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比较、辨析等方面的能力。综观近几年历史学科高考,考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试题所采用的干扰方式缺乏了解。为有效地提高考生解答选择题的正确率,本文试结合高考试卷中的部分选择题,介绍九种干扰项设置的方法,以期广大考生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迪。 1.鱼目混珠法 试题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项,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判别能力。 【例1】(2006年全国文综Ⅱ,15题)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①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 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此题在设计上把“联合国家”与“联合国”混为一谈,实际上《联合国家宣言》是1942年初在华盛顿签署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无关。排除①,答案D正确。 【启示】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关、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扰准确作答。 2. 添枝加叶法 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例2】(2006年北京卷,20题)下列与民族问题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拉美独立运动彻底铲除了封建主义 B.一战中塞尔维亚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 C.提拉克的激进主张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 D.民族成分单一是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最大优势 【解析】A错在“彻底铲除”,C本身是错误,D错在修饰词“最大”,民族成分单一是优势而不是最大优势,最大优势是经济军事实力的强大。正确答案是B。 【启示】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选项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来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须舍去。对题中出现的“所有”、“彻底”、“一定”、“都”、“最”等字词一定要慎重推敲。 3. 答非所问法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有意识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选项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 【例3】(2006年广东单科,8题)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解析】A、C、D若不看题干,都可能是正确的,但从题干来看,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所以不选A、D;从题目信息中无法得出C答案。因此答案是B。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只能选择那些和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选项。对那些和题干无关的选项,不论其本身的说法多么正确也不能选。 4.以偏概全法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选项,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例4】(2006年全国文综Ⅱ,23题)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个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 。“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 【解析】A、B、C项都有以偏概全的错误,正确答案应是D。 【启示】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选项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选项舍去。 5.偷梁换柱法。 试题在推理、判断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中,用偷换概念、偷换命题、移花接木等方式来造成考生推理、分析、判断的障碍,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例5】(1995年全国卷,21题)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 A.按血统关系组成 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解析】此题是一多项选择题,其D项“掌握统治权力”即偷换“起主导作用”的概念。所以正确答案是ABC。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将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题肢的概念作对照,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不可选。 6. 正逆颠倒法。 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考生失误。题干部分的问句中常有"不是""不属于"“不符合”"不正确""错误的""与…无关"等词,往往在这些词下面加着重号。 【例6】(2006年北京卷,2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发展有其区域特色。下列叙述不符合西亚历史发展状况的是: A.改善农业环境,实现了粮食自给B.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C.产油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趋接近 D.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垄断资本斗争 【解析】西亚虽然改善农业环境但最终没有实现粮食自给,正确答案是A。 【启示】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在于判明题干的方向,在确认题目是逆向选择题的前提下,只要将原来正确的题肢舍去即可。 7.因果倒置法 命题者在因果关系的选择题中,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联系。 【例7】(2006年广东单科,18题)16世纪,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文艺复兴 【解析】注意时间限制,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B 项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C是A的影响而不是原因,这里实际上就是因果倒置的一种设计。D项属于思想范畴,与新航路开辟有一定的关系,但与题干不存在主要关系。正确答案是A。 【启示】解这类题,一要注意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要注意题干和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型的试题要注意题干和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选项是不是题干所述原因的原因。 8.舍本求末法 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例8】(2006年广东单科,22题)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它说明了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 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 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解析】巴黎和会是大国操纵的产物,是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行动,所以小国即使有利益相关的事情,也轮不到它们讲话,所以只能游玩了,像中国提出了主权问题,英美法等国却不加理睬。B、C、D都是一种表面现象,或是对此问题的一种推测与假设,实际上此题是用重要词语“多数国家”来透视少数国家的操纵。这才是重要的问题。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把"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排除干扰,否则就会舍本求末,导致失误。 9.变换叙述法。 这一做法是在题干或备选项部分,将材料原有叙述变换成新面孔,或设计出高于教材的结论,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应变能力。此法在近年高考中比例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例9】(2006年天津卷,17题)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图8所示上述两类发明,属于后者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题干中第一类发明的描述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即机器发明是建立在生产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属于这一类发明的是①③;题干中对第二类发明描述反映的是第二次革命的特点,即机器的发明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属于这一类发明的是②④。正确答案是C。 【启示】目前历史选择题可以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的很少,考题往往把传统考点进行新情景、新材料、新视角的重新定位“包装”,变成了新的题目,所以在解答此类选择题要学会对所学知识的概括与迁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