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十一考点56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十一考点56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学案

考点56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加试)——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考纲考情 考试内容 考试要求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必考 加试 ‎10月 ‎4月 ‎10月 ‎4月 ‎11月 ‎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统一六国 b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b T33‎ ‎(4)秦始皇的功过 c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c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b T33‎ ‎(3)“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c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 b ‎(2)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 b T33‎ ‎(3)抗击沙俄侵略 b ‎(4)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c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秦统一六国——(b)‎ 8‎ ‎(1)条件:①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②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③秦国广泛吸纳贤士;④秦王审时度势,战略策略正确。‎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 ‎(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易错提醒 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秦将其推广到全国,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更有利于维护统一局面。‎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 ‎(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微点拨 (1)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钱,蕴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理念。‎ (2)文化上采取的举措,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反过来其又巩固了统一局面,影响深远。‎ ‎4.秦始皇的功过——(c)‎ ‎(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c)‎ ‎(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3)用人:选贤任能,虚心纳谏。‎ ‎(4)经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5)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6)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8‎ ‎2.“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b)‎ ‎(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3)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4)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加强。‎ ‎3.“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c)‎ 唐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微点拨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1.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b)‎ ‎(1)平定三藩之乱:扫除了西南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2)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取得平叛的胜利,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广大疆域。‎ 微点拨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时代特征,康熙帝以武力平叛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时代特征。‎ ‎2.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b)‎ ‎(1)统一台湾:令施琅攻占澎湖,迫使郑氏政权降清。设台湾府,巩固东南海防,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清朝特封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3.抗击沙俄侵略——(b)‎ 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1689年,中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中国主权。‎ ‎4.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c)‎ ‎(1)功绩:康熙扫除了西南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缔结、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近代中国的落后埋下隐患。‎ 8‎ ‎(3)总评: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1.不同时代对秦始皇的评价 史料 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当朝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论从史出 从秦朝人对秦始皇的称赞中,我们能够得出的表面信息: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颁布统一的秦律,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深层信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具有绝对的最高权威,人们只能对其歌功颂德,而不能对他的过失进行评价。晋朝人和当朝人对秦始皇的评价都有偏颇之处,晋朝人只看到了秦始皇的暴政,而当朝人只强调了秦始皇的功绩。‎ ‎2.唐太宗的“为君之道”‎ 史料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论从史出 史料表明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唐朝的封建统治。‎ ‎3.康熙帝的自我评价 史料 康熙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合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章梫《康熙政要》‎ 论从史出 关于史料中康熙帝的自我评价是否客观合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 看法一:合理。康熙帝一生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是中国古代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看法二:不合理。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世界潮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 ‎1.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 ‎(1)政治上:都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修筑长城,北击匈奴;统一车轨,修筑驰道,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 8‎ ‎②唐太宗东征西讨,统一全国,奠定了唐朝基业。他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重用贤才、心存百姓,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局面。采取了灵活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③康熙帝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战争。‎ ‎(2)经济上:都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唐太宗提倡节俭,注重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③康熙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派人治理黄河水患,六次南巡,视察河工;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等措施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民族关系上:都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①秦始皇对北方的匈奴族一方面进行军事战争,一方面修筑长城,防止匈奴南下侵扰;对南方的越族采取军事措施,统一岭南后,实行郡县制进行管辖。‎ ‎②唐太宗对突厥族采取了军事战争和安抚册封的策略;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对东北和西南则采取册封政策以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 ‎③康熙帝对叛乱的蒙古族噶尔丹采取军事征服的政策;对西南藏族地区进行册封。‎ ‎(4)文化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对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①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措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但“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又不利于文化的自由发展。‎ ‎②唐太宗延续隋朝的科举制,有利于重视人才风气的形成。‎ ‎③康熙帝重视文教,选用文士,组织编成《康熙字典》,以宽宏的心态对待西方,接受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等都有利于文化发展,但出现的“文字狱”现象又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与影响 措施 影响 巩固 统一 国家 平定三藩之乱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统一台湾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三征噶尔丹 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势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 维护 国家 主权 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国家主权 ‎                   ‎ 8‎ ‎1.(2017·镇海选考测评)(加试题)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  )‎ 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理解能力。题中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A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B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D项促进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C项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2017·余杭选考测评)(加试题)下列对下图所示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汉代丝绸之路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 B.唐太宗经营边疆,揭开民族史新篇章 C.玄奘西行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D.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巩固了统一国家 答案 C 解析 汉代丝绸之路的行程是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又由安息到西亚和欧洲大秦,与图片不符,故A项错误;图片地点有天竺,并非边疆地区,故B项错误;图片所示路线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符合玄奘西行路线,故C项正确;噶尔丹在蒙古,中国的西北,故D项错误。‎ ‎3.(2017·嘉兴选考测评)(加试题)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置谏官 ②完善内阁制 ③以御史治吏 ④慎用刑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故①正确;内阁制出现于明朝,故②错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以制度约束官吏,故③正确;慎用刑法面对的是所有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8‎ ‎4.(2017·宁波选考测评)(加试题)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基本定型于康熙时期。下列事件体现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事件有(  )‎ ‎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 ②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 ③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 ④修建清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场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属于中外关系问题,排除含②的选项;清漪园修建于乾隆时期,与康熙帝无关,④错误。故选C项。‎ ‎5.(2016·4月浙江选考)(加试题)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记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 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③康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④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 ‎——据《清史》等整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要予以展开。‎ 答案 (1)木兰围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处理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 ‎(2)选择①: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统一国家。‎ 选择②:康熙帝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矛盾。‎ 选择③:康熙帝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平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 8‎ 选择④:康熙帝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 ‎6.(2016·10月浙江选考)(加试题)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立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 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②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1)阅读材料一,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 答案 (1)预期目的: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 实际结果: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形成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2)侧重解读①,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侧重解读②,内政:贞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外交: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