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积累运用 ‎1.(5分)按要求填空。‎ ‎(1)落木千山天远大,   。(黄庭坚《登快阁》)‎ ‎(2)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作者)《劝学》)‎ ‎(3)杜甫《月夜》一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突出表现对妻子的思念、担忧的诗句是“   ,   。‎ ‎2.(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正值赵兄乔迁新居之际,小弟我无以为贺,唯有献上拙作一幅,聊供补璧。 ‎ B.晚生垂念师恩,本该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递,唯以贺卡一张,遥祝老师寿比南山。 ‎ C.老朽年近半百才得此千金,难免骄纵了些。今后定当严加管教,再不唐突。 ‎ D.听说朋友来访,王强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备下薄酒,恭候各位光临。”‎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对观众来说,看综艺、追偶像的目的除了放松、娱乐之外,汲取正能量也是一大需求。‎ ‎ 从《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屡受热捧,到《最强大脑》等节目选手被视为榜样,都证明了这一点。不仅上述棚内综艺, , , , , , 。 在新一季的许多档真人秀中,我们都可以欣喜地看到明星地位正在弱化,文化与正能量输出的意识逐渐增强。‎ ‎①在这个过程中正能量的传递变得更加重要 ‎②户外真人秀在这方面也应大有作为 ‎③与观众获得共鸣 ‎④户外节目能够突破舞台和场景求制的限制 ‎⑤利用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时代素材 ‎⑥让观众在欢笑之余进行更多的自我观照 A.⑤①②⑥③④ B.②④⑤③⑥① C.③②④①⑤ D.④②①⑥⑤③‎ 二、现代文阅读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议“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則应当迺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而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賺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則”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規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妤。当然,規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規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規則,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矣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規定 ‎⑩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 ‎⑪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 ‎⑫第三,盖然论。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代海教学上的论述。‎ ‎⑬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无數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航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囚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 ‎⑭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規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计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定雞,包揉那多人的狮宀与計文物古i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他们可知道五十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傲过思索?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己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美的迫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遇着“伪善”的唐难?‎ ‎(1)第⑦段中加点的词“义务”的含义是   。‎ ‎(2)下列材料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是   ‎ A.纳粹德国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素质,消灭清洗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 B.某个美国公民为了净化美国社会刺杀某色情杂志的创刊人,致其瘫瘓。‎ C.资本家为了赚钱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D.上班族为了抓紧时间,在上下地铁时奋勇向前。‎ ‎(3)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下列能反映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B.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C.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D.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4)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分析其作用。‎ ‎(5)概括本文论证思路。‎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阴翳札赞(节选)‎ ‎[日]谷崎润一郎 ‎①京都有一家著名餐馆,叫“草鞋屋”。这家餐馆的容厅历衣不用电灯,以点燃古老的烛台而广为人知。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这朦胧的微光里才能发挥到极致。烛火摇曳,灯影里的饭盘、饭碗,一眼瞅去,蓦然发现这些涂漆的餐具蹙得幽深、厚重起来,具有先前无可比拟的魅力。可以说,没有“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体味漆器之美。自古以来,漆器的肌理唯有黑、褐、红,这三种颜色是一重重“黑暗”堆积出来的,可以看做是在包裹四围的黑暗中的必然产物。漆器上泥金的豪华绚烂的画面大半潜隐于黠淡之中,催发着一种无可名状的闲情余绪。而且,那闪光的肌理,于暗中看上去,映着摇曳的灯大,使得静寂的房间里,仿佛有阵阵清风拂面而来,不知不觉将人引入箕想之中。假如阴翳的室内没有一件湊器烛光火影酿造出来的奇妙的梦幻世界,还有那闪动的光明所荡起的夜的沝捭,真不知要减损几多魅力啊!这正如榻榻术上有几条小河在流淌,水聚满了池子,随处捕捉着灯影,逐渐变纤、幽薇、闪闪跳跃,在夜的肌肤上织造着泥金画般的绫罗。我每次端起汤碗来,就感到掌心里承载着汤汁的重量,我最爱那新鲆而温暖的情味。那感觉宛菪手里捧着一个刚落地的婴儿胖乎乎的肉体。汤碗至今依然使用漆器,这是很有遁理的。‎ ‎②我把汤碗置于而前,汤碗发出咝咝声,沁λ 耳里。我傾听着这遥远的虫鸣般的声音,暗想着我即将享用的食物的味道,每当这时,我便感到堕入了三昧之境。这是黑暗中闪烁的烛光与漆器,合奏出来的无言的音乐所起的作用。漱石先生曾经在《草枕》一书中贊美羊羹的颜色,这么说来,那种颜色不也是冥慇之色吗?冰清玉洁的表层,深深汲取着阳光,梦一般明净,含在嘴里,那感觉,那深沉而复杂的色相,绝非西式点心所能见到。奶醅等与之相比,何其浅簿、单调!这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未明显地黯演而深沉,同样唤起人的冥想。人将这种冰冷滑腻的东西含在嘴里的时侯,感到室内的黑暗伢佛变成一个大糖块,在自己的舌尖上融化。哪怕是口感不佳的羊羹,这时也会平添一层持别的美味。细想想便会明白,我们的饭茉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踣”有着割不断的关系。‎ ‎③也许有人说,黯淡光线里的樸糊之美不是真正的美。然而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东方人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使阴翳生成,就是创遭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夜明珠至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宝石曝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魑力,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 ‎④最近《大阪朝日新闻》有文章嘲笑大阪府官员为了开辟高尔夫球场,滥伐森林,毀坏山丘。将深山老林里的暗影也要剝夺,简査是昧着良心造孽。不过,这也是一种牢骚话,我也深知今天的形势很难得,不管怎么说,日本既然沿西方文化迈岀了脚步,也就只好勇往直前了。然而,我们必须觉捂,只要我们皮肤的颜色不变,我们所承担的损失将永远压在自己的肩头。当然,我写这些的意思是,我想在某些方面,例如文学艺术等,或许也还有弥补这种损失的办法。‎ ‎⑤我想,我们已经失去的阴翳的世界,至少要在文学的领域唤回来,使文学的殿堂庇檐更深,将过于明亮的空间塞进黑暗,剥去室内无用的装饰。不一定家家如此,哪怕先有一家也行。究竟如何呢?姑且先把电灯熄灭看看吧。‎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分析第②段引漱石先生在《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的目的。‎ ‎(3)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4)评析第⑤段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诗歌阅读 ‎6.(8分)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懈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②鸣弦暂辍弹:此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③渤檞: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律诗 B.小令 C.古体诗 D.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迴,浮天渤檞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 ‎7.(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①,弃妻子奔行在②,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矢,裂裳濡血为吐蕃所执,死焉。‎ ‎②时隋婴孺,逮长,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疏宜许,不报。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謇隋五上疏请修妤,冀得泌还,诏可。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③,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服除,擢隋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 ‎③穆宗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进承旨学士,迁兵部侍郎。‎ ‎④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訾其非实,帝诏隋刊正。隋建言:“‎ 夫史册者缳动所在匹夫美委尚丕可诞况人君乎?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臣宗冈、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无害公谊。请夆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久之,辞疾,不听,册拜太子太师。明年病卒,年六十。赠太保,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路隋传》‎ 注释:①德宗出奉天:指唐德宗因属下兵变而到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②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处。③报聘:一种外文礼节。为答谢邻国的来访,而前往该国访问。‎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时隋婴孺,逮长   ②韦夏卿高其节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隋怡然坐肆   ‎ A.放纵 B.店铺 C.扩展 D.陈列 ‎②訾其非实   ‎ A.诋毁 B.计算 C.资财 D.疾病 ‎(3)第④段中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B.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C.大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D.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4)把第④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愈所书己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5)根据文意,概括路隋的形象特点。‎ ‎8.(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褚亭记 ‎[明]袁中道①‎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子;“此不村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榄李。”‎ 子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醒④,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颗⑥面,其用亦甚夥 昔子瞻作《有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⑦一台。植竹为亭,盖以著,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著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⑨.之哉?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颥:洗险。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谷。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哉 B.也 C.焉 D耳 ‎(2)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3)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4)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 ‎(5)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五、写作 ‎9.(70分)懒,是世人眼中的一种恶习,在菜些宗教的教义里,懒,甚至是一种罪恶。但仍有不少诗人歌颂着懒,标榜着懶,唐代诗人杜甫曾说,懒性从来水竹居:宋代文人许月卿还说,平生懶意琴三叠……懒,似乎又是一种风雅的存在。‎ ‎ 你对“懒”有什么样的认知?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9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运用 ‎1.(5分)按要求填空。‎ ‎(1)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 ‎(2)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 (作者)《劝学》)‎ ‎(3)杜甫《月夜》一诗中运用反衬手法,突出表现对妻子的思念、担忧的诗句是“ 遥怜小儿女 , 未解忆长安 。‎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重点考查字形的书写。‎ ‎【解答】故答案为:‎ ‎(1)澄江一道月分明(重点字:澄)‎ ‎(2)吾尝跂而望矣;荀子(重点字:跂)‎ ‎(3)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重点字:遥)‎ ‎【点评】《劝学》中的名句辑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正值赵兄乔迁新居之际,小弟我无以为贺,唯有献上拙作一幅,聊供补璧。 ‎ B.晚生垂念师恩,本该当面贺寿,无奈路途迢递,唯以贺卡一张,遥祝老师寿比南山。 ‎ C.老朽年近半百才得此千金,难免骄纵了些。今后定当严加管教,再不唐突。 ‎ D.听说朋友来访,王强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备下薄酒,恭候各位光临。”‎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解答时据得体要求分析判断即可。得体的具体要求是:‎ ‎(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 ‎(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 ‎(4)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解答】A.表达得体。‎ B.“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如,承蒙垂念,不胜感奋)。此处用于称自己对老师的挂念,用错对象。‎ C.“千金”是用于称他人的女儿的敬辞,此处用于称自己的女儿,用错对象。‎ D.“府上”是敬词,用于称对方的住所或故乡,此处用于称自己的住处,用错对象。‎ 故选:A。‎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要看清场合,分清对象,注意谦敬。‎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 对观众来说,看综艺、追偶像的目的除了放松、娱乐之外,汲取正能量也是一大需求。‎ ‎ 从《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屡受热捧,到《最强大脑》等节目选手被视为榜样,都证明了这一点。不仅上述棚内综艺, , , , , , 。 在新一季的许多档真人秀中,我们都可以欣喜地看到明星地位正在弱化,文化与正能量输出的意识逐渐增强。‎ ‎①在这个过程中正能量的传递变得更加重要 ‎②户外真人秀在这方面也应大有作为 ‎③与观众获得共鸣 ‎④户外节目能够突破舞台和场景求制的限制 ‎⑤利用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时代素材 ‎⑥让观众在欢笑之余进行更多的自我观照 A.⑤①②⑥③④ B.②④⑤③⑥① C.③②④①⑤ D.④②①⑥⑤③‎ ‎【考点】26:排列句子顺序.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连贯性这个考点,我们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 ‎【解答】本段文字在阐述有关综艺节目的问题。首先,根据与上文的衔接,与“棚内综艺”相对应的应该是“户外节目”或“户外真人秀”,所以排除AC两项;前面说《国家宝藏》《最强大脑》等棚内综艺受到热捧,这里用的是“不仅上述棚内综艺”,与关联词“不仅”搭配的应是②里的“也”,说到户外真人秀在这方面也应大有作为,④在阐述户外节目的优势,应在②后,所以排除D,选B项。‎ 故选:B。‎ ‎【点评】做此类题时要多注意上下文的衔接,注意一些关联词的使用,事情的先后逻辑关系,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符合生活实际和我们日常表达的习惯。‎ 二、现代文阅读 ‎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议“伪善”‎ 陈家琪 ‎①知道恶而为恶,或故意为恶,这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伪善”。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 ‎②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 ‎③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則应当迺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⑥主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 ‎⑦前面是孔子的,后而是康德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 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使一切行为本身从一开始就“出于义务”,而不是“合于义务”“做买卖童叟无欺”,要“出于义务”,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合于义务”。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或者说,賺钱是对的,但要有制度和规则,使那些在行为上总是“合于规則”的人总能赚到钱,越“合规则”就越发财,而违反規则就一定让你人财两空。客观化的规则越强硬,越普遍,就越妤。当然,規则总是人“出于义务”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来,就不管你的行为出于什么动机了,只管行为本身是否“合于规则”。做买卖你“童叟无欺”是不是出于义务,没有人管你;但时间长了因为越合于規则就越能赚钱,“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規則,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⑧“伪善”就是只强调从行为动机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动机上纯正了,行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就一定是不矣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⑨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規定 ‎⑩第一,意图上的善决定一切,于是所有行为﹣﹣批斗老师,烧书,砸烂旧世界,就都是对的,这叫从动机上把自己的恶解释为善。‎ ‎⑪第二,用外在的原因解释别人的动机,于是既可以把别人的善行解释成恶行,也可以把对方的恶行解释为善行:出身、历史、经历、看了什么书、听了谁的话等等都可以成为解释的理由 ‎⑫第三,盖然论。到底什么样的动机是善、是恶,是出于义务,最后只有靠权威的认定,于是有多少权威,也就有了多少必须“出于义务”的行为动机;权威也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大家无形中养成了“听话”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作风,直接知觉与偶然想代海教学上的论述。‎ ‎⑬第四,善与恶的界限终于消失了,人们各自选择自己的行为,然后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无數的人由“坏人”变成好人,又有无数身居高位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如此反复,终于使善恶不再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利益与选择。大家也就只习惯于从道德上(也就是从动机上)对诸如三聚航胺、毒疫苗之类的事进行谴责,而这些谴责既无效也无力,囚为你只会把问题归结为道德、动机、良知、信念等主观因素,而所有应做什么、不做什么的善恶之别,只能等待着权力意志的任性解释。‎ ‎⑭‎ 现代世界从一个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满诗意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法律与伦理世界客观化,人们只知做一个守法公民,过平庸、琐碎、乏味生活的时代。在这变化中,沉湎于或自恋于个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让这种道德情感通过法規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规定性,从而寻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安宁与闲暇,则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我们这代人,五十年前,“文革”开始时,从内心到外在过的都是一种英雄、道德、崇高、让信念充满诗意的生活,计于发生在身边的种种定雞,包揉那多人的狮宀与計文物古i的极其彻底的、可怕的破坏一无所感或毫不在意。五十年后的年轻人呢?他们可知道五十年前所发生过的一切?他们可从理论上对道德与政治、法治与权利的关系傲过思索?作为一个在高校中己经工作了超过三十五年的老教授,听到对社会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天良丧尽之美的迫德谴责时,怎能不忧心忡忡,并在直接知觉与偶然想象中不断遇着“伪善”的唐难?‎ ‎(1)第⑦段中加点的词“义务”的含义是 动机上的善的意图/动机的善 。‎ ‎(2)下列材料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是 C ‎ A.纳粹德国为了提升本国国民素质,消灭清洗被视为劣等民族的犹太人。‎ B.某个美国公民为了净化美国社会刺杀某色情杂志的创刊人,致其瘫瘓。‎ C.资本家为了赚钱的需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 D.上班族为了抓紧时间,在上下地铁时奋勇向前。‎ ‎(3)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下列能反映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D ‎ A.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B.所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C.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D.有的最纯正的行为动机不是不妥协地与一切“不出于义务”的行为做斗争。‎ ‎(4)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分析其作用。‎ ‎(5)概括本文论证思路。‎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2)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③到第⑥段引用了孔子与康德的名言的作用,需要概括名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内容分析作用。‎ ‎(5)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于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明确论证中使用了论证方法。明确论证的角度,即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的词语。‎ ‎【解答】(1)结合文本内容“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观意志可以成为行为的客观性法则”“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个‘己’字,都只在强调人的主观意愿的纯正”分析可知,动机上的善的意图。‎ ‎(2)能够证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一项,ABD项都是从出于义务,即出于善的动机出发,而最终导致了恶。故选C。‎ ‎(3)第⑧段画线句表达的是“伪善”者的观点,A.与画线句同;B.与画线句相反,“所有”二字绝对化,不妥;C.与画线句有交叉或者被包含关系。因此选择D。‎ ‎(4)结合文本内容“所以重要的只是动机上的善。我们选两个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论来分析一下”“其实,对人性、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让我们确信要求‘合于义务’要远好于对‘出于义务’的要求”分析可知,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结合下文内容“‘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分析,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论。‎ ‎(5)结合文本内容“真正的‘伪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观意图的行为理解为对恶的铲除或消灭,认为只要出于主观意图,即动机上善的意图的行为,就一定是善的”“‘合于义务’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出于义务’.这就说明重要的是行为本身要合于规则,而这套规则又出于义务,慢慢就变成了对每个人而言的‘出于义务’的习惯”“‎ 黑格尔由此概括出‘伪善’的四个形式化规定”等分析概括,结合最后一节内容分析,主要讲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 答案:‎ ‎(1)动机上的善的意图/动机的善 ‎(2)C ‎(3)D ‎(4)作者引用的孔子和康德的名言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上说明了有很多人认为动机的善最为重要,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将出于义务看得更重要。引出了下文作者对于“合于义务”比“出于义务”更重要的分析议论。‎ ‎(5)首先解释什么是伪善,然后指出伪善的问题所在,并阐述了合于义务比出义务更重要的观点,接着作者论述了伪善的四种形式及其表现,进一步揭示出了伪善泛滥会造成的恶果。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引发青年人对于“伪善”、“合于义务”和“出于义务”的现实思考。‎ ‎【点评】归纳文本要点: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阴翳札赞(节选)‎ ‎[日]谷崎润一郎 ‎①京都有一家著名餐馆,叫“草鞋屋”。这家餐馆的容厅历衣不用电灯,以点燃古老的烛台而广为人知。日本的漆器之美,只有在这朦胧的微光里才能发挥到极致。烛火摇曳,灯影里的饭盘、饭碗,一眼瞅去,蓦然发现这些涂漆的餐具蹙得幽深、厚重起来,具有先前无可比拟的魅力。可以说,没有“黯淡”作为条件,就无法体味漆器之美。自古以来,漆器的肌理唯有黑、褐、红,这三种颜色是一重重“黑暗”‎ 堆积出来的,可以看做是在包裹四围的黑暗中的必然产物。漆器上泥金的豪华绚烂的画面大半潜隐于黠淡之中,催发着一种无可名状的闲情余绪。而且,那闪光的肌理,于暗中看上去,映着摇曳的灯大,使得静寂的房间里,仿佛有阵阵清风拂面而来,不知不觉将人引入箕想之中。假如阴翳的室内没有一件湊器烛光火影酿造出来的奇妙的梦幻世界,还有那闪动的光明所荡起的夜的沝捭,真不知要减损几多魅力啊!这正如榻榻术上有几条小河在流淌,水聚满了池子,随处捕捉着灯影,逐渐变纤、幽薇、闪闪跳跃,在夜的肌肤上织造着泥金画般的绫罗。我每次端起汤碗来,就感到掌心里承载着汤汁的重量,我最爱那新鲆而温暖的情味。那感觉宛菪手里捧着一个刚落地的婴儿胖乎乎的肉体。汤碗至今依然使用漆器,这是很有遁理的。‎ ‎②我把汤碗置于而前,汤碗发出咝咝声,沁λ耳里。我傾听着这遥远的虫鸣般的声音,暗想着我即将享用的食物的味道,每当这时,我便感到堕入了三昧之境。这是黑暗中闪烁的烛光与漆器,合奏出来的无言的音乐所起的作用。漱石先生曾经在《草枕》一书中贊美羊羹的颜色,这么说来,那种颜色不也是冥慇之色吗?冰清玉洁的表层,深深汲取着阳光,梦一般明净,含在嘴里,那感觉,那深沉而复杂的色相,绝非西式点心所能见到。奶醅等与之相比,何其浅簿、单调!这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未明显地黯演而深沉,同样唤起人的冥想。人将这种冰冷滑腻的东西含在嘴里的时侯,感到室内的黑暗伢佛变成一个大糖块,在自己的舌尖上融化。哪怕是口感不佳的羊羹,这时也会平添一层持别的美味。细想想便会明白,我们的饭茉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踣”有着割不断的关系。‎ ‎③也许有人说,黯淡光线里的樸糊之美不是真正的美。然而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东方人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使阴翳生成,就是创遭美。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如此。美,不存在于物体之中,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夜明珠至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宝石曝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魑力,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 ‎④最近《大阪朝日新闻》有文章嘲笑大阪府官员为了开辟高尔夫球场,滥伐森林,毀坏山丘。将深山老林里的暗影也要剝夺,简査是昧着良心造孽。不过,这也是一种牢骚话,我也深知今天的形势很难得,不管怎么说,日本既然沿西方文化迈岀了脚步,也就只好勇往直前了。然而,我们必须觉捂,只要我们皮肤的颜色不变,我们所承担的损失将永远压在自己的肩头。当然,我写这些的意思是,我想在某些方面,例如文学艺术等,或许也还有弥补这种损失的办法。‎ ‎⑤我想,我们已经失去的阴翳的世界,至少要在文学的领域唤回来,使文学的殿堂庇檐更深,将过于明亮的空间塞进黑暗,剥去室内无用的装饰。不一定家家如此,哪怕先有一家也行。究竟如何呢?姑且先把电灯熄灭看看吧。‎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分析第②段引漱石先生在《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的目的。‎ ‎(3)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4)评析第⑤段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考点】42:散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及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进行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第③段的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概括第三节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4)本题主要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思想感情分析,可以结合作者背景、语言情感色彩、整体倾向等内容分析。‎ ‎【解答】(1)结合“那烛光火影酿造出来的奇妙的梦幻世界,还有那闪动的光明所荡起的夜的脉搏”“正如榻榻米上有几条小河在流淌”分析,用比喻,将充满动态的烛光火影比作小河流淌;结合“随处捕捉着灯影,逐渐变得纤细、幽微、闪闪跳跃,在夜的肌肤上织造着泥金画般的绫罗”分析,将光与黑暗的交错比作泥金画般的绫罗,描绘出由阴翳所形成的光影梦幻之美。‎ ‎(2)第②段引漱石先生在《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的目的,结合语段内容“那种颜色不也是冥想之色吗……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来明显地黯淡而深沉”分析,《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着重于羊羹所呈现的梦一样的深沉复杂的色相,突出了羊羹这种食品与西方食物相比下的独特性。结合“这羊羹盛在漆器果盘里,其表面的色泽看起来明显地黯淡而深沉,同样唤起人的冥想”“细想想便会明白,我们的饭菜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分析,写出了阴翳之美带给人的心理上的舒适与安慰,强调“我们的饭菜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 ‎(3)结合文本内容“我们东方人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使阴翳生成,就是创造美”“‎ 夜明珠置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宝石曝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魅力,离开阴翳的作用,也就没有美”等分析可知,第三段从描写转入了议论。指出阴翳之美是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认知下产生的,并以夜明珠与宝石作为材料,论证阴翳是具有魅力的。结合后面内容“最近《大阪朝日新闻》有文章嘲笑大阪府官员……”分析可知,为后文的针对现实的思考议论张本。‎ ‎(4)结合文本内容“日本既然沿西方文化迈出了脚步”分析,“电灯”是指西方的文化,“电灯熄灭”喻指先切断西方文化的影响。结合“我想,我们已经失去的阴翳的世界,至少要在文学的领域唤回来”分析可知,作者对于日本的传统文化抱着深深的热爱,能够充分认识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美的特质,作者期待能够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的美,并尝试从“文学”做起。结合“不一定家家如此,哪怕先有一家也行。究竟如何呢?姑且先把电灯熄灭看看吧”分析,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其积极意义,面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是积极的。‎ 答案:‎ ‎(1)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充满动态的烛光火影比作小河流淌,将光与黑暗的交错比作泥金画般的绫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由阴翳所形成的光影梦幻之美。‎ ‎(2)《草枕》中对羊羹的描写着重于羊羹所呈现的梦一样的深沉复杂的色相,突出了羊羹这种食品与西方食物相比下的独特性。作者以羊羹与漆器相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阴翳之美带给人的心理上的舒适与安慰,强调“我们的饭菜总是以阴翳为基调,和“暗”有着割不断的关系”。从而更加凸显了日本传统文化中对于“阴翳”之美钟爱。‎ ‎(3)全文在第三段从描写转入了议论。批判有些人对阴翳之美的否定,指出阴翳之美是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认知下产生的,并以夜明珠与宝石作为材料,论证阴翳是具有魅力的。是对于全文阴翳之美的进一步肯定。为后文的针对现实的思考议论张本。‎ ‎(4)①“电灯”是指西方的文化,“电灯熄灭”喻指先切断西方文化的影响。②作者对于日本的传统文化抱着深深的热爱,能够充分认识到日本传统文化的美的特质。③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其积极意义,然而作者也认识到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传统文化的式微是一种损失。④作者期待能够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的美,并尝试从“文学”做起,先屏蔽掉西方的文化影响。⑤作者面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是积极的,有建设意义的。‎ ‎【点评】理解句子的含义包括:‎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分析内容;分析形式,结合语句的位臵;分析艺术手法)。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关键词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等。句子含义分析题:内容+手法+作用,这句话用了……手法(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写出了……的内容(解释句子意思),突出某一景象或人物的……特点或者强调上文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或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三、诗歌阅读 ‎6.(8分)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懈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②鸣弦暂辍弹:此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③渤檞: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 ‎ A.律诗 B.小令 C.古体诗 D.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迴,浮天渤檞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考点】52:古诗词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常识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平时积累把握即可。‎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解答】(1)这首诗歌共八句,每句有五个汉字,故为五言律诗,故选A。‎ ‎(2)D.“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错误,“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3)“照日秋云迴,浮天渤檞宽”写出的是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等自然景象,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答案:‎ ‎(1)A ‎(2)D ‎(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译文:‎ ‎ 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拔。‎ ‎ 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 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 ‎ 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赏析:‎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且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诗的起句先声夺人,很有力量。次句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这句暗用孔子弟子宠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三、四句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五、六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到了“惊涛来似雪”,才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鹭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其实也合作诗之道。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这首诗以雄健壮丽为主,可以说它是壮逸中有冲淡之气。‎ ‎ 这首诗层层渲染,句句紧凑,结构严密,造成逼人的气势。这首诗意境雄阔,比起诗人描绘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来,雄壮稍逊,但通篇写江潮奇景,一意贯之,不像《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前半写湖景,后半意在干谒。因此,从全篇结构的严整和意境的自然浑成来看,略胜一筹。‎ ‎【点评】炼句题的答题步骤:(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四、文言文阅读 ‎7.(17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 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①,弃妻子奔行在②,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中流矢,裂裳濡血为吐蕃所执,死焉。‎ ‎②时隋婴孺,逮长,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三上疏宜许,不报。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謇隋五上疏请修妤,冀得泌还,诏可。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③,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治丧。服除,擢隋左补阙、史馆修撰,以鲠亮称。‎ ‎③穆宗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进承旨学士,迁兵部侍郎。‎ ‎④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訾其非实,帝诏隋刊正。隋建言:“夫史册者缳动所在匹夫美委尚丕可诞况人君乎?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臣宗冈、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无害公谊。请夆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久之,辞疾,不听,册拜太子太师。明年病卒,年六十。赠太保,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路隋传》‎ 注释:①德宗出奉天:指唐德宗因属下兵变而到奉天(今陕西乾县)避难。②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处。③报聘:一种外文礼节。为答谢邻国的来访,而前往该国访问。‎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时隋婴孺,逮长 到,等到 ②韦夏卿高其节 敬重 ‎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隋怡然坐肆 B ‎ A.放纵 B.店铺 C.扩展 D.陈列 ‎②訾其非实 A ‎ A.诋毁 B.计算 C.资财 D.疾病 ‎(3)第④段中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B.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C.大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D.夫史册者/褒劝所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 ‎(4)把第④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愈所书己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付史官刊定。‎ ‎(5)根据文意,概括路隋的形象特点。‎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是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是以客观题形式考查,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 ‎【解答】(1)①“逮”所涉及的语境是“时隋婴孺,逮长”,大意是说当时路隋是个幼儿,(  )长大以后,这里“逮”据推测是表时间,可译为“等到”。‎ ‎②“高”据揣测应是一个动词,句子大意是书夏卿认为他气节高尚,这里“高”可解释为“敬重”。‎ ‎(2)①这里“肆”做的是“坐”的宾语,应是一个名词,可联想“酒肆”这样的词语,这里可解释为“店铺”,选B项。‎ ‎②“訾”所涉及的语境是“宦竖不喜,訾其非实”,句子大意是宦官们很不高兴,就诋毁这本史书的内容不真实,这里“訾”据推测可解释为“诋毁”,选A项。‎ ‎(3)根据句意断句。虚词“者”后应断句,排除AC;“美恶尚不可诬”的主语是“匹夫”,要连在一起,排除D,选B项。这段话翻译为: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 ‎(4)“循”,沿用;“逮今”,直到现在;“请”,请“让我”;“条示”,分条指明;“刊定”‎ ‎,修改审定。句子翻译为:况且韩愈所写的已经不是他自己所想的,而是元和年以来沿用到现在的,对大家的情谊没有伤害。请让我分条指明特别错误的地方,交给史官修改审定。‎ ‎(5)据原文“知父执吐蕃,日夜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者,终身不引镜”“吐蕃款謇隋五上疏请修妤,冀得泌还,诏可”可知,他的父亲路泌被吐蕃扣留,路隋日夜哭泣,坐着时必定向着西面(父死之处),不吃肉。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长得很像父亲,终身都不照镜子。多次上疏请求与吐蕃交好,希望父亲泌能够回来。由此可见其为人至孝,对父感情很深;据原文“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肆,不为屈”可知,他受到了上司李锜的刁难,被派去管理市场,他安然坐在肆中处理事务,坚决不向李锜屈服。由此可见其路隋不屈服强权,有气节;据原文“每除制出,以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可知,他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时有人向他赠送财物,他都以公事不受私赠为由拒绝了。由此可见其为官清廉,不收他人财物;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他监修国史时,有人提出《顺宗实录》内容不实,他一方面为作者韩愈辩护,一方面根据事实指出错误并作了修正。由此可见其实事求是,修史态度严谨。‎ 答案:‎ ‎(1)①到,等到;②敬重 ‎(2)①B ②A ‎(3)B ‎(4)况且韩愈所写的已经不是他自己所想的,而是元和年以来沿用到现在的,对大家的情谊没有伤害。请让我分条指明特别错误的地方,交给史官修改审定。‎ ‎(5)①路隋为人至孝,对父感情很深。‎ ‎②路隋不屈服强权,有气节。‎ ‎②路隋为官清廉,不收他人财物。‎ ‎④路隋实事求是,修史态度严谨。‎ 参考译文:‎ ‎①‎ 路隋,宇南式,他的祖先起源于阳平。父亲路泌,宇安朝,通晓五经,端正诚实,不多说话,因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闻名。建中末年,路泌担任长安尉。德宗逃往奉天的时候,路泌丢下妻子儿女牵赴德宗所在的地方,陪同德宗在梁州避难,冲破叛军包围逃出梁州的时候,两次被乱箭射中,他撕下衣服包扎,衣服都被鲜血浸湿了。他被吐蕃人抓住(当作人质),最后死在那里。‎ ‎②当时路隋是个幼儿,等到长大以后,路隋知道父亲被抓到吐蕃去了,日夜号哭,坐下来一定要面向西边,(吃饭的时候)不吃肉。母亲告诉路隋,他的相貌很像父亲,他为此终身都不再照镜子。贞元末年,吐蕃求和,路隋三次上疏朝廷认为应该同意吐蕃请和的要求,朝廷没有回复。他参加明经科考试考中,被授予润州参军事。李錡想刁难他,让他管理市场的事务,路隋安闲地坐在店铺里、不为(李錡的刁难)而屈服。书夏卿认为他气节高尚,征召他到东都幕府任职。元和年间,吐蕃前来通好,路隋五次上疏朝廷请求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希望父亲路泌能够生还,朝廷下诏同意了。派祠部郎中徐复回访吐蕃,(不久)路泌已死的消息传到京城,皇帝怜悯他,追赠他为绛州刺史,由朝廷为他办理丧事。丧期过后,朝廷提拔路隋担任左补阙、史馆修撰,路隋因为刚正坦诚而被人称道。‎ ‎③穆宗继位后,路隋与韦处厚一起被提升为侍讲学士,两次升迁后担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次朝廷授官的诏令出来,有人向他赠送财物,路隋谢绝说:“(我是为)公家做事,怎么能接受私人的赠送呢?”提升为承旨学士,升迁做了兵部侍郎。‎ ‎④文宗继位后,路隋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监督编修国史。起初,韩愈编撰《顺宗实录》,记录宫中的事情真切率直,宦官们很不高兴,就诋毁这本史书的内容不真实,皇上下诏让路隋校正。路隋进谏说:“史册,是奖励劝勉人的记录,平民百姓的美德和恶行尚且不能捏造,何况是对国君的是非呢?议论的人以至于引用隽不疑、第五伦作比,来欺骗皇上的视听。大臣李宗闵、牛僧孺认为史官李汉、蒋系都是韩愈的女婿,他们不能参与修撰国史,让臣来落笔(修订)。臣认为不是这样。况且韩愈所记载的事情已并非自己的创制,而是元和以来沿袭至今。虽然李汉等人因此而有嫌疑,也不妨害公事。请朝廷逐条指出明显错误的地方,交付史官修正定稿。”过了一段时间,他因病辞职,朝廷没有许可,又任命他为太子太师。第二年路隋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岁。追赠为太保,谥号是“贞”。‎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8.(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褚亭记 ‎[明]袁中道①‎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子;“此不村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榄李。”子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②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③,嗅之狂醒④,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⑤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颗⑥面,其用亦甚夥 昔子瞻作《有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冷冷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⑦一台。植竹为亭,盖以著,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著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而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⑨.之哉?日将九锡⑩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选自《珂雪斋集》)‎ 注释:①袁中道,明代文学家,主张“性灵说”。②枳:停留。③商丘之木:《庄子•人间世》中“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④酲:指喝醉神志不清。⑤枅栌:指方木。⑥颥:洗险。⑦夥:多。⑧樾:树荫。⑨宥:通“侑”,酬谷。⑩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1)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D ‎ A.哉 B.也 C.焉 D耳 ‎(2)下列有关“楮树”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A.作者认为楮树成荫较早,所以在亭旁种植它。‎ B.楮树的子可以用来绘染,它并非无用之材。‎ C.楮树叶有手掌那样大小,树荫可以遮蔽整个亭台。‎ D.作者日日陶醉于楮树的树荫之中,对其钟爱有加。‎ ‎(3)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做铺垫。‎ ‎(4)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鉴赏第②段画线句。‎ ‎(5)依据第①段中对楮树“界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推测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考点】51:文言文阅读.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1)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要在翻译的基础山抓住核心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语言的能力,要从句子的外在形式等方面探求其表达方面的技巧,分析其表达效果。‎ ‎(5)本题考查分析探究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应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 ‎【解答】(1)虚词出现的语境是“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大意是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这里并非强烈疑问语气,排除A.这里句末有“罢了”这样的语气,而“耳”用在句末可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应选“耳”。‎ ‎(2)据原文“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可知,楮树原本就有,作者是想建一座亭子用来纳凉,这是他的目的,所以A项表述有误。‎ ‎(3)C.“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分析有误,对典故的作用阐述有误,这里用“商丘之木”的典故是作对比,说它虽然不像商丘之木一样可以 让人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但是它有其它的作用,是为后文阐述其作用作铺垫。‎ ‎(4)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语言生动富有变化。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楮树叶比作人的手掌,突出其大,突出了遮阴的效果甚好。且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楮树叶遮阴挡雨突出的是静,写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是突出动,动静相宜,写出了楮树的价值与作用。‎ ‎(5)这里实则是托物而言志。表面在说“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缯,可以颗面”,说他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是“不能成材”。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很多,也是“材”。其实是写自己,是对人才价值与成才环境的思索,也就是人成才与不能成才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不同的环境价值就不同,有人赏识就可以显出自己的才华。‎ 答案:‎ ‎(1)D ‎(2)A ‎(3)C ‎(4)可以从比喻、动静、描写、对比、整散等角度鉴赏。‎ ‎(5)文中说楮树可造纸制衣入药洗面等作用,是为“材”;可从树的角度而言,木质疏松,不能建造之用,是为“不材”。作者表面写楮树,实则指自己,隐隐表达了对人才生存环境的思索,而一旦有人赏识,便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参考译文:‎ ‎ 金栗园后面,有一个二十多亩的莲池,水边有一个园子,楮树生长的茂盛。我想要在那建一个小亭子以乘凉,有的人劝我说:楮树不是一种可做木材的树,最好把它砍伐了,种上松柏。我回答说: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我怎能等得了。有的人又建议:种桃树李树。我回答: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怎能滞留于一处呢。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虽然不能作为木材,也不像商丘的树木,闻了之后让人狂醉三天而不能自己。也介于可作为木材和不可作为木材之间。用它做木材,那么不能用来作为顶梁柱。不把它作为木材,那么它的皮可以做纸,结的子可以用药,也可绘染,洗脸,用处还是很多的。以前苏轼作《宥老楮》诗,大概也是来源于此种说法。‎ ‎ ‎ ‎ 今年夏天,非常热,呆在前面的堂屋像火烧的一样,到了这个地方却清风送爽,凉快无比。而且楮树叶都有手掌那样大小,荫凉的地方很大,整个亭台都在树荫之下。种植了竹子作为亭子,亭子上盖着箬叶,那么阳光就遮住了,还可以避雨。太阳西下,茂密的树林隐藏着酷烈的阳光,树叶中的小鸟因为热在鸣叫着,低沉的气氛就像是深山老林一样。这几天以来,在楮树下纳凉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不能有一天停息,非常合乎我的心意。自己思量种植别的树木,还是应当种植楮树,而且到了现在,楮树已经长得繁盛茂密,难道不只能感谢它的吗?那么就用最高的殊荣对待它,所以把它取名叫做“吾亭”(我的小亭子)。‎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五、写作 ‎9.(70分)懒,是世人眼中的一种恶习,在菜些宗教的教义里,懒,甚至是一种罪恶。但仍有不少诗人歌颂着懒,标榜着懶,唐代诗人杜甫曾说,懒性从来水竹居:宋代文人许月卿还说,平生懶意琴三叠……懒,似乎又是一种风雅的存在。‎ ‎ 你对“懒”有什么样的认知?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考点】91:材料作文.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懒惰(跟“勤”相对)②疲倦;没力气。材料中第一句话取“懒”的第一个义项,而材料中的第二句话中的两首诗中的“懒”‎ 倾向于不汲汲于功名富贵之意思,字典中并无此义项,更多为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时人生态度的表现,材料的第三句话则为出题老师的要求:“你对‘懒’有什么样的认知?”学生们在写作时最忌讳在未厘清材料中“懒”的意思,而一边倒的去批判“懒”,或者一味迎合材料中“风雅的存在”去赞颂“懒意”;还有可能出现的就是学生简单地将材料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懒”套作为对行动和结果不同态度的文章。‎ 参考立意:‎ ‎1、懒惰是一种风雅的体现;‎ ‎2、懒惰是一种智慧。‎ ‎【解答】‎ 谈懒惰 ‎ 大多人都在赞美勤奋,今日,我却来谈一谈懒惰的好处。不过,在最开始,我得先说明。这懒惰,不泛指对于职业有惰性之人,而是指不苟于一种生活方式一直重复的人,而是善于走捷径找门路不重复的人。‎ ‎ 没有懒惰者,社会就无法进步,或许会被勤奋者的单一劳作所留滞不前,懒惰而具有智慧者,才是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科学研究表明,人在一天时间内,如果能让自己“懒惰”,头脑放空半小时,反而更有利于接下来工作的集中精神。牛顿年轻时虽然天资聪颖,却又常常使自己放慢脚步,“懒惰”一回。正是在那天的懒惰空间之时,才能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仅因为他的想法落在了掉落的苹果上。‎ ‎ 人类的大多发明都与充满智慧的懒惰者有关。古人打水,常人用手去乘,每次来回都要花去好长时间,而懒惰者并不喜欢这种重复性行为,虽然这种行为兴许会被后人所赞美勤奋,可这毕竟不是正确的出路。懒惰者利用这个时间,想到了水桶。在勤奋者过河只能绕河而行或者努力学习游泳时,懒惰者往往不想这么做,他们砍树,把树干掏空,第一只简易木船就发明出来了,大大减少了路程,懒惰者对自己“懒”的智慧皆表示出自己的满意。‎ ‎ 懒而注重效率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另一大类人。工程师﹣﹣弗兰克•科尔布莱恩专注于生活的各业工人,把他们的事迹拍成影片。他向人们报告:最优秀的工人也不过是从懒惰者中选拔出来的,他们因为不愿意多做一个多余的动作,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而勤奋者不在意有多余的工作上浪费自己的时间,终生循规蹈矩,碌碌无为,却芸芸众生。‎ ‎ 雨果中年被医生断定得了心脏病。他几乎在一时失掉了生命中希望。在他的后半生中,人们大可不必仔细查询他的事迹,因为他的后半生,都是有一个“懒”‎ 字组成,他对于生命中的事物不再积极关心,也不再常著文字,只是犯“懒”,在懒惰中生活,使自己散漫,再懒惰中思考,心情好时才给院外浇花。可是无人得知,他生活懒惰却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思考时间,他在轻松的后半生写下巨著《悲惨世界》。‎ ‎ 懒惰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在懒惰中思考,得以提高生活效率,再从这种思考中回归生活。‎ ‎【点评】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题关键句“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本题就可以先明确观点,接着阐述原因的角度行文。‎ ‎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4/18 6:36:04;用户:qgjyuser10032;邮箱:qgjyuser10032.21957750;学号:2198503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