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圆锥曲线典型例题必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圆锥曲线典型例题必考

9.1 椭 圆 典例精析 题型一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 1】已知点 P 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 P 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4 5 3 和 2 5 3 ,过 P 作长轴的垂线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求椭圆的方程. 【解析】故所求方程为x2 5 +3y2 10 =1 或3x2 10 +y2 5 =1. 【点拨】(1)在求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常用待定系数法,但是当焦点所在坐标轴不确定时,需要考虑两种情 形,有时也可设椭圆的统一方程形式:mx2+ny2=1(m>0,n>0 且 m≠n);(2)在求椭圆中的 a、b、c 时, 经常用到椭圆的定义及解三角形的知识. 【变式训练 1】已知椭圆 C1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x 轴上,抛物线 C2 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 x 轴上. 小明从曲线 C1,C2 上各取若干个点(每条曲线上至少取两个点),并记录其坐标(x,y).由于记录失误,使得 其中恰有一个点既不在椭圆 C1 上,也不在抛物线 C2 上.小明的记录如下: 据此,可推断椭圆 C1 的方程为 . x2 12 +y2 6 =1. 题型二 椭圆的几何性质的运用 【例 2】已知 F1、F2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上一点,∠F1PF2=60°. (1)求椭圆离心率的范围; (2)求证:△F1PF2 的面积只与椭圆的短轴长有关. 【解析】(1)e 的取值范围是[1 2 ,1).(2) 21FPFS =1 2mnsin 60°= 3 3 b2, 【点拨】椭圆中△F1PF2 往往称为焦点三角形,求解有关问题时,要注意正、余弦定理,面积公式的使用; 求范围时,要特别注意椭圆定义(或性质)与不等式的联合使用,如|PF1|·|PF2|≤(|PF1|+|PF2| 2 )2,|PF1|≥a-c. 【变式训练 2】已知 P 是椭圆x2 25 +y2 9 =1 上的一点,Q,R 分别是圆(x+4)2+y2=1 4 和圆 (x-4)2+y2=1 4 上的点,则|PQ|+|PR|的最小值是 .【解析】最小值为 9. 题型三 有关椭圆的综合问题 【例 3】(2010 全国新课标)设 F1,F2 分别是椭圆 E:x2 a2 +y2 b2 =1(a>b>0)的左、右焦点,过 F1 斜率为 1 的直线 l 与 E 相交于 A,B 两点,且|AF2|,|AB|,|BF2|成等差数列. (1)求 E 的离心率; (2)设点 P(0,-1)满足|PA|=|PB|,求 E 的方程.(1) 2 2 .(2)为x2 18 +y2 9 =1. 【变式训练 3】已知椭圆x2 a2 +y2 b2 =1(a>b>0)的离心率为 e,两焦点为 F1,F2,抛物线以 F1 为顶点,F2 为焦点,P 为两曲线的一个交点,若|PF1| |PF2| =e,则 e 的值是( ) A. 3 2 B. 3 3 C. 2 2 D. 6 3 【解析】选 B 题型思 有关椭圆与直线综合问题 【例 4】【2012 高考浙江理 21】如图,椭圆 C: 2 2 2 2+ 1x y a b  (a>b>0)的离心率为 1 2 ,其左焦点到点 P(2,1) 的 距 离 为 10 . 不 过 原 点 O 的 直 线 l 与 C 相 交 于 A , B 两 点 , 且 线 段 AB 被 直 线 OP 平 分.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 (Ⅱ) 求  ABP 的面积取最大时直线 l 的方程. . 【变式训练 4】【2012 高考广东理 2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椭圆 C1: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离心率 e= 2 3 ,且椭圆 C 上的点到 Q (0,2)的距离的最大值为 3. (1)求椭圆 C 的方程; (2)在椭圆 C 上,是否存在点 M(m,n)使得直线l :mx+ny=1 与圆 O:x2+y2=1 相交于不同的两点 A、B, 且△OAB 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点 M 的坐标及相对应的△OAB 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总结提高 1.椭圆的标准方程有两种形式,其结构简单,形式对称且系数的几何意义明确,在解题时要防止遗漏. 确定椭圆需要三个条件,要确定焦点在哪条坐标轴上(即定位),还要确定 a、 b 的值(即定量),若定位条件 不足应分类讨论,或设方程为 mx2+ny2=1(m>0,n>0,m≠n)求解. 2.充分利用定义解题,一方面,会根据定义判定动点的轨迹是椭圆,另一方面,会利用椭圆上的点到 两焦点的距离和为常数进行计算推理. 3.焦点三角形包含着很多关系,解题时要多从椭圆定义和三角形的几何条件入手,且不可顾此失彼, 另外一定要注意椭圆离心率的范围. 练习 1(2009 全国卷Ⅰ理)已知椭圆 2 2: 12 xC y  的右焦点为 F ,右准线为l ,点 A l ,线段 AF 交C 于点 B , 若 3FA FB  ,则| |AF  =( ) A. 2 B. 2 C. 3 D. 3 选 A .2(2009 浙江文)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左焦点为 F ,右顶点为 A ,点 B 在椭圆上,且 BF x 轴,直线 AB 交 y 轴于点 P .若 2AP PB  ,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A. 3 2 B. 2 2 C. 1 3 D. 1 2 【答案】D 3.(2009 江西卷理)过椭圆 2 2 2 2 1x y a b   ( 0a b  )的左焦点 1F 作 x 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 P , 2F 为右焦点, 若 1 2 60F PF   ,则椭圆的离心率为 A. 2 2 B. 3 3 C. 1 2 D. 1 3 【答案】B 4.【2012 高考新课标理 4】设 1 2F F 是椭圆 2 2 2 2: 1( 0)x yE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P 为直线 3 2 ax  上一 点, 12 PFF 是底角为 30 的等腰三角形,则 E 的离心率为( ) ( )A 1 2 ( )B 2 3 ( )C   ( )D   【答案】C 5【2012 高考四川理 15】椭圆 2 2 14 3 x y  的左焦点为 F ,直线 x m 与椭圆相交于点 A 、 B ,当 FAB 的周长最大时, FAB 的面积是____________。【答案】3 6【2012 高考江西理 13】椭圆 )0(12 2 2 2  ba b y a x 的左、右顶点分别是 A,B,左、右焦点分别是 F1, F2。若 1AF , 21FF , BF1 成等比数列,则此椭圆的离心率为_______________.【答案】 5 5 【例 4】【解析】(Ⅰ): 2 2 + 14 3 x y  . (Ⅱ)易得直线 OP 的方程:y= 1 2 x,设 A(xA,yA),B(xB,yB),R(x0,y0).其中 y0= 1 2 x0. ∴ 2 2 0 2 2 0 + 1 23 3 34 3 4 4 2 2+ 14 3 A A A B A B AB A B A BB B x y xy y x xk x x y y yx y                  . 设 直 线 AB 的 方 程 为 l : y = ﹣ 3 2 x m (m ≠ 0) , 入 椭 圆 : 2 2 2 2 + 14 3 3 3 3 0 3 2 x y x mx m y x m          =- . 显 然 2 2 2(3 ) 4 3( 3) 3(12 ) 0m m m        .∴﹣ 12 <m< 12 且 m≠0.由上又有: A Bx x =m, A By y = 2 3 3 m  . ∴|AB|= 1 ABk | A Bx x |= 1 ABk 2( ) 4A B A Bx x x x  = 1 ABk 2 4 3 m . ∵点 P(2,1)到直线 l 的距离表示为: 3 1 2 1 1AB AB m md k k        . ∴S  ABP= 1 2 d|AB|= 1 2 |m+2| 2 4 3 m ,当|m+2|= 2 4 3 m ,即 m=﹣3 或 m=0(舍去)时,(S  ABP)max= 1 2 . 此时直线 l 的方程 y=﹣ 3 1 2 2x  . 【变式训练 4】【解析】(1)设 2 2c a b  由 2 22 2 3 3 ce c aa     ,所以 2 2 2 21 3b a c a   设 ( , )P x y 是椭圆 C 上任意一点,则 2 2 2 2 1x y a b   ,所以 2 2 2 2 2 2(1 ) 3yx a a yb     2 2 2 2 2 2 2| | ( 2) 3 ( 2) 2( 1) 6PQ x y a y y y a            当 1b  时,当 1y   时, | |PQ 有最大值 2 6 3a   ,可得 3a  ,所以 1, 2b c  当 1b  时, 2 26 3 6 3PQ a b     不合题意 故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 13 x y  (2) AOB 中, 1OA OB  , 1 1sin2 2AOBS OA OB AOB       当且仅当 90AOB   时, AOBS 有最大值 1 2 , 90AOB   时,点 O 到直线 AB 的距离为 2 2d  2 2 2 2 2 1 2 22 2d m n m n        又 2 2 2 23 13 3 ,2 2m n m n     ,此时点 6 2( , )2 2M   。 9.2 双曲线 典例精析 题型一 双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 【例 1】已知动圆 E 与圆 A:(x+4)2+y2=2 外切,与圆 B:(x-4)2+y2=2 内切,求动圆圆心 E 的轨 迹方程.【解析】x2 2 -y2 14 =1(x≥ 2). 【点拨】利用两圆内、外切圆心距与两圆半径的关系找出 E 点满足的几何条件,结合双曲线定义求解, 要特别注意轨迹是否为双曲线的两支. 【变式训练 1】P 为双曲线x2 9 -y2 16 =1 的右支上一点,M,N 分别是圆(x+5)2+y2=4 和 (x-5)2+y2=1 上的点,则|PM|-|PN|的最大值为( ) A.6 B.7 C.8 D.9 【解析】选 D. 题型二 双曲线几何性质的运用 【例 2】双曲线 C:x2 a2 -y2 b2 =1(a>0,b>0)的右顶点为 A,x 轴上有一点 Q(2a,0),若 C 上存在一点 P, 使 PQAP  =0,求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解析】(1, 6 2 ). 【点拨】根据双曲线上的点的范围或者焦半径的最小值建立不等式,是求离心率的取值范围的常用方法. 【变式训练 2】设离心率为 e 的双曲线 C:x2 a2 -y2 b2 =1(a>0,b>0)的右焦点为 F,直线 l 过焦点 F,且 斜率为 k,则直线 l 与双曲线 C 的左、右两支都相交的充要条件是( ) A.k2-e2>1 B.k2-e2<1 C.e2-k2>1 D.e2-k2<1【解析】,故选 C. 题型三 有关双曲线的综合问题 【例 3】(2010 广东)已知双曲线x2 2 -y2=1 的左、右顶点分别为 A1、A2,点 P(x1,y1),Q(x1,-y1)是双 曲线上不同的两个动点. (1)求直线 A1P 与 A2Q 交点的轨迹 E 的方程;(2)若过点 H(0,h)(h>1)的两条直线 l1 和 l2 与轨迹 E 都只 有一个交点,且 l1⊥l2,求 h 的值. 【解析】(1)轨迹 E 的方程为x2 2 +y2=1,x≠0 且 x≠± 2.(2)符合条件的 h 的值为 3或 2. 【变式训练 3】双曲线x2 a2 -y2 b2 =1(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F2,离心率为 e,过 F2 的直线与双 曲线的右支交于 A,B 两点,若△F1AB 是以 A 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 e2 等于( ) A.1+2 2 B.3+2 2 C.4-2 2 D.5-2 2 【解析】故选 D 总结提高 1.要与椭圆类比来理解、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但应特别注意不同点,如 a,b, c 的关系、渐近线等. 2.要深刻理解双曲线的定义,注意其中的隐含条件.当||PF1|-|PF2||=2a<|F1F2|时,P 的轨迹是双曲线; 当||PF1|-|PF2||=2a=|F1F2|时,P 的轨迹是以 F1 或 F2 为端点的射线;当 ||PF1|-|PF2||=2a>|F1F2|时,P 无轨迹. 3.双曲线是具有渐近线的曲线,画双曲线草图时,一般先画出渐近线,要掌握以下两个问题: (1)已知双曲线方程,求它的渐近线; (2)求已知渐近线的双曲线的方程.如已知双曲线渐近线 y=±b ax,可将双曲线方程设为x2 a2 -y2 b2 =λ(λ≠0), 再利用其他条件确定λ的值,求法的实质是待定系数法. 练习 1、【2012 高考山东理 10】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离心学率为 3 2 .双曲线 2 2 1x y  的渐 近线与椭圆C 有四个交点,以这四个焦点为顶点的四边形的面积为 16,则椭圆C 的方程为 (A) 2 2 18 2 x y  (B) 2 2 112 6 x y  (C) 2 2 116 4 x y  (D) 2 2 120 5 x y  【答案】D 2.直线 y=kx+2 与双曲线 x2-y2=6 的右支交于不同两点,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A.(- 15 3 , 15 3 ) B.(0, 15 3 ) C.(- 15 3 ,0) D.(- 15 3 ,-1) 3.【2012 高考湖北理 14】如图,双曲线 2 2 2 2 1 ( , 0)x y a ba b    的两顶点为 1A , 2A ,虚轴两端点为 1B , 2B , 两焦点为 1F , 2F . 若以 1 2A A 为直径的圆内切于菱形 1 1 2 2F B F B ,切点分别为 , , ,A B C D . 则 (Ⅰ)双曲线的离心率 e  ;(Ⅱ)菱形 1 1 2 2F B F B 的面积 1S 与矩形 ABCD 的面积 2S 的比值 1 2 S S  .【答案】 ;2 15 e 2 52 2 1  S S 【例 3】由题意知|x1|> 2,A1(- 2,0),A2( 2,0),则有直线 A1P 的方程为 y= y1 x1+ 2 (x+ 2),①直线 A2Q 的方程为 y= -y1 x1- 2 (x- 2).②方法 一:联立①②解得交点坐标为 x=2 x1 ,y= 2y1 x1 ,即 x1=2 x ,y1= 2y x ,③则 x≠0,|x|< 2. 而点 P(x1,y1)在双曲线x2 2 -y2=1 上,所以x21 2 -y21=1. 将③代入上式,整理得所求轨迹 E 的方程为x2 2 +y2=1,x≠0 且 x≠± 2. 方法二:设点 M(x,y)是 A1P 与 A2Q 的交点,①×②得 y2= -y21 x21-2 (x2-2).③ 又点 P(x1,y1)在双曲线上,因此x21 2 -y21=1,即 y21=x21 2 -1. 代入③式整理得x2 2 +y2=1. 因为点 P,Q 是双曲线上的不同两点,所以它们与点 A1,A2 均不重合.故点 A1 和 A2 均不在轨迹 E 上.过点(0,1)及 A2( 2,0)的直线 l 的方程为 x+ 2y- 2=0. 解方程组      12 ,022 2 2 yx yx 得 x= 2,y=0.所以直线 l 与双曲线只有唯一交点 A2. 故轨迹 E 不过点(0,1).同理轨迹 E 也不过点(0,-1). 综上分析,轨迹 E 的方程为x2 2 +y2=1,x≠0 且 x≠± 2. (2)设过点 H(0,h)的直线为 y=kx+h(h>1), 联立x2 2 +y2=1 得(1+2k2)x2+4khx+2h2-2=0. 令Δ=16k2h2-4(1+2k2)(2h2-2)=0,得 h2-1-2k2=0, 解得 k1= h2-1 2 ,k2=- h2-1 2 .由于 l1⊥l2,则 k1k2=-h2-1 2 =-1,故 h= 3. 过点 A1,A2 分别引直线 l1,l2 通过 y 轴上的点 H(0,h),且使 l1⊥l2,因此 A1H⊥A2H,由 h 2 ×(- h 2 )=-1,得 h= 2. 此时,l1,l2 的方程分别为 y=x+ 2与 y=-x+ 2, 它们与轨迹 E 分别仅有一个交点(- 2 3 ,2 2 3 )与( 2 3 ,2 2 3 ). 所以,符合条件的 h 的值为 3或 2. 【变式训练 3】据题意设|AF1|=x,则|AB|=x,|BF1|= 2x. 由双曲线定义有|AF1|-|AF2|=2a,|BF1|-|BF2|=2a ⇒(|AF1|+|BF1|)-(|AF2|+|BF2|)=( 2+1)x-x=4a,即 x=2 2a=|AF1|. 故在 Rt△AF1F2 中可求得|AF2|= |F1F2|2-|AF1|2= 4c2-8a2. 又由定义可得|AF2|=|AF1|-2a=2 2a-2a,即 4c2-8a2=2 2-2a,两边平方整理得 c2=a2(5-2 2)⇒c2 a2 =e2=5-2 2,. 9.3 抛物线 典例精析 题型一 抛物线定义的运用 【例 1】根据下列条件,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抛物线过点 P(2,-4); (2)抛物线焦点 F 在 x 轴上,直线 y=-3 与抛物线交于点 A,|AF|=5. 【解析】(1)y2=8x 或 x2=-y.(2)方程为 y2=±2x 或 y2=±18x. 【变式训练 1】已知 P 是抛物线 y2=2x 上的一点,另一点 A(a,0) (a>0)满足|PA|=d,试求 d 的最小值. 【解析】dmin= 2a-1. 题型二 直线与抛物线位置讨论 【例 2】(2010 湖北)已知一条曲线 C 在 y 轴右侧,C 上每一点到点 F(1,0)的距离减去它到 y 轴距离的 差都是 1. (1)求曲线 C 的方程; (2)是否存在正数 m,对于过点 M(m,0)且与曲线 C 有两个交点 A,B 的任一直线,都有 FBFA  <0? 若存在,求出 m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y2=4x(x>0). (2)3-2 2<m<3+2 2. 由此可知,存在正数 m,对于过点 M(m,0)且与曲线 C 有两个交点 A,B 的任一直线,都有 FA ·FB < 0,且 m 的取值范围是(3-2 2,3+2 2). 【变式训练 2】已知抛物线 y2=4x 的一条弦 AB,A(x1,y1),B(x2,y2),AB 所在直线与 y 轴的交点坐 标为(0,2),则1 y1 +1 y2 = .【解析】1 2. 题型三 有关抛物线的综合问题 【例 3】已知抛物线 C:y =2x2,直线 y=kx+2 交 C 于 A,B 两点,M 是线段 AB 的中点,过 M 作 x 轴的垂线交C 于点 N. (1)求证:抛物线 C 在点 N 处的切线与 AB 平行; (2)是否存在实数 k 使 NA · NB =0?若存在,求 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析】 【点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一般要用到根与系数的关系;有关抛物线 的弦长问题,要注意弦是否过焦点,若过抛物线的焦点,可直接使用公式|AB|=x1+x2+p,若不过焦点, 则必须使用弦长公式. 【变式训练 3】已知 P 是抛物线 y2=2x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 P 作圆(x-3)2+y2=1 的切线,切点分别 为 M、N,则|MN|的最小值是 .【解析】4 5 5 . 总结提高 1.在抛物线定义中,焦点 F 不在准线 l 上,这是一个重要的隐含条件,若 F 在 l 上,则抛物线退化为 一条直线. 2.掌握抛物线本身固有的一些性质:(1)顶点、焦点在对称轴上;(2)准线垂直于对称轴;(3)焦点到准线 的距离为 p;(4)过焦点垂直于对称轴的弦(通径)长为 2p. 3.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形式,要掌握抛物线的方程与图形的对应关系.求抛物线方程时,若由已知 条件可知曲线的类型,可采用待定系数法. 4.抛物线的几何性质,只要与椭圆、双曲线加以对照,很容易把握.但由于抛物线的离心率为 1,所以抛物 线的焦点有很多重要性质,而且应用广泛,例如:已知过抛物线 y2=2px(p>0)的焦点的直线交抛物线于 A、 B 两点,设 A(x1,y1),B(x2,y2),则有下列性质:|AB|=x1+x2+p 或|AB|= 2p sin2α(α为 AB 的倾斜角),y1y2= -p2,x1x2=p2 4 等. 练习 1.【2012 高考全国卷理 8】已知 F1、F2 为双曲线 C:x²-y²=2 的左、右焦点,点 P 在 C 上,|PF1|=|2PF2|, 则 cos∠F1PF2= (A) 1 4 (B) 3 5 (C) 3 4 (D) 4 5 【答案】C 2.【2012 高考安徽理 9】过抛物线 2 4y x 的焦点 F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 ,A B 两点,点O 是原点,若 3AF  , 则 AOB 的面积为( ) ( )A 2 2 ( )B 2 ( )C 3 2 2 ( )D 2 2 【答案】C 【例 3】证明:如图,设 A(x1,2x21),B(x2,2x22),把 y=kx+2 代入 y=2x2,得 2x2-kx-2=0, 由韦达定理得 x1+x2=k 2 ,x1x2=-1,所以 xN=xM=x1+x2 2 =k 4 ,所以点 N 的坐标为(k 4 ,k2 8 ). 设抛物线在点 N 处的切线 l 的方程为 y-k2 8 =m(x-k 4 ),将 y=2x2 代入上式,得 2x2-mx+mk 4 -k2 8 =0, 因为直线 l 与抛物线 C 相切,所以Δ=m2-8(mk 4 -k2 8 )=m2-2mk+k2=(m-k)2=0,所以 m=k,即 l∥AB. (2)假设存在实数 k,使 NA · NB =0,则 NA⊥NB, 又因为 M 是 AB 的中点,所以|MN|= 2 1 |AB|. 由(1)知 yM=1 2 (y1+y2)=1 2 (kx1+2+kx2+2)=1 2 [k(x1+x2)+4]=1 2 (k2 2 +4)=k2 4 +2.因为 MN⊥x 轴,所以|MN|=|yM-yN|=k2 4 +2-k2 8 =k2+16 8 . 又|AB|= 1+k2·|x1-x2|= 1+k2· (x1+x2)2-4x1x2= 1+k2· (k 2 )2-4×(-1)=1 2 k2+1· k2+16. 所以k2+16 8 =1 4 k2+1· k2+16,解得 k=±2.即存在 k=±2,使 NA · NB =0. 9.4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典例精析 题型一 直线与圆锥曲线交点问题 【例 1】若曲线 y2=ax 与直线 y=(a+1)x-1 恰有一个公共点,求实数 a 的值. 【解析】综上所述,a=0 或 a=-1 或 a=-4 5. 【点拨】本题设计了一个思维“陷阱”,即审题中误认为 a≠0,解答过程中的失误就是不讨论二次项 系数 a a 1 =0,即 a=-1 的可能性,从而漏掉两解.本题用代数方法解完后,应从几何上验证一下:①当 a=0 时,曲线 y2=ax,即直线 y=0,此时与已知直线 y=x-1 恰有交点(1,0);②当 a=-1 时,直线 y =-1 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恰有一个交点(代数特征是消元后得到的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系数为零); ③当 a=-4 5 时直线与抛物线相切. 【变式训练 1】若直线 y=kx-1 与双曲线 x2-y2=4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实数 k 的取值范围为( ) A.{1,-1,5 2 ,- 5 2 } B.(-∞,- 5 2 ]∪[ 5 2 ,+∞) C.(-∞,-1]∪[1,+∞) D.(-∞,-1)∪[ 5 2 ,+∞) 【解析】答案为 A. 题型二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相交弦问题 【例 2】(2010 辽宁)设椭圆 C:x2 a2 +y2 b2 =1(a>b>0)的右焦点为 F,过 F 的直线 l 与椭圆 C 相交于 A,B 两点,直线 l 的倾斜角为 60°, AF =2 FB . (1)求椭圆 C 的离心率; (2)如果|AB|=15 4 ,求椭圆 C 的方程. 【解析】(1)e=c a =2 3.(2)x2 9 +y2 5 =1. 【点拨】本题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及相交弦的弦长问题,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方程. 【变式训练 2】椭圆 ax2+ by2=1 与直线 y=1-x 交于 A,B 两点,过原点与线段 AB 中点的直线的斜 率为 3 2 ,则a b 的值为 .【解析】a b =y0 x0 = 3 2 . 题型三 对称问题 【例 3】在抛物线 y2=4x 上存在两个不同的点关于直线 l:y=kx+3 对称,求 k 的取值范围. 【解析】故 k 的取值范围为(-1,0). 【点拨】(1)本题的关键是对称条件的转化.A(x1,y1)、B(x2,y2)关于直线 l 对称,则满足直线 l 与 AB 垂 直,且线段 AB 的中点坐标满足 l 的方程; (2)对于圆锥曲线上存在两点关于某一直线对称,求有关参数的范围问题,利用对称条件求出过这两点 的直线方程,利用判别式大于零建立不等式求解;或者用参数表示弦中点的坐标,利用中点在曲线内部的 条件建立不等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训练 3】已知抛物线 y=-x2+3 上存在关于 x+y=0 对称的两点 A,B,则|AB|等于( ) A.3 B.4 C.3 2 D.4 2 【解析】设 AB 方程:y=x+b,代入 y=-x2+3,得 x2+x+b-3=0, 所以 xA+xB=-1,故 AB 中点为(-1 2 ,-1 2 +b). 它又在 x+y=0 上,所以 b=1,所以|AB|=3 2,故选 C. 总结提高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判别式方法及弦中点问题的处理方法. 2.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可以转化为相应方程组的解的讨论,即联立方程组      ,0),( ,0 yxf CByAx 通过消去 y(也可以消去 x)得到 x 的方程 ax2+bx+c=0 进行讨论.这时要注意考虑 a=0 和 a≠0 两种情况,对双曲线和抛物线而言,一个公共点的情况除 a≠0,Δ=0 外,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 行或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时,都只有一个交点(此时直线与双曲线、抛物线属相交情况).由此可见, 直线与圆锥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并不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相切的充要条件. 3.弦中点问题的处理既可以用判别式法,也可以用点差法;使用点差法时,要特别注意验证“相交 9.5 圆锥曲线综合问题 典例精析 题型一 求轨迹方程 【例 1】已知抛物线的方程为 x2=2y,F 是抛物线的焦点,过点 F 的直线 l 与抛物线交于 A、B 两点, 分别过点 A、B 作抛物线的两条切线 l1 和 l2,记 l1 和 l2 交于点 M. (1)求证:l1⊥l2; (2)求点 M 的轨迹方程. 【解析】(1)所以 l1⊥l2. (2)M 的轨迹方程是 y=-1 2. 【点拨】直接法是求轨迹方程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题用的就是直接法.要注意“求轨迹方程”和“求 轨迹”是两个不同概念,“求轨迹”除了首先要求我们求出方程,还要说明方程轨迹的形状,这就需要我 们对各种基本曲线方程和它的形态的对应关系了如指掌. 【变式训练 1】已知△ABC 的顶点为 A(-5,0),B(5,0),△ABC 的内切圆圆心在直线 x=3 上,则顶点 C 的轨迹方程是( ) A.x2 9 -y2 16 =1 B.x2 16 -y2 9 =1 C.x2 9 -y2 16 =1(x>3) D.x2 16 -y2 9 =1(x>4) 【解析】,方程为x2 9 -y2 16 =1(x>3),故选 C. 题型二 圆锥曲线的有关最值 【例 2】已知菱形 ABCD 的顶点 A、C 在椭圆 x2+3y2=4 上,对角线 BD 所 在 直 线 的斜率为 1.当∠ABC=60°时,求菱形 ABCD 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因为四边形 ABCD 为菱形,所以 AC⊥BD. 于是可设直线 AC 的方程为 y=-x+n. 由      nxy yx ,43 22 得 4x2-6nx+3n2-4=0. 因为 A,C 在椭圆上,所以Δ=-12n2+64>0,解得-4 3 3 <n<4 3 3 . 设 A,C 两点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 x1+x2=3n 2 ,x1x2=3n2-4 4 , y1=-x1+n,y2=-x2+n. 所以 y1+y2=n 2. 因为四边形 ABCD 为菱形,且∠ABC=60°,所以|AB|=|BC|=|CA|. 所以菱形 ABCD 的面积 S= 3 2 |AC|2. 又|AC|2=(x1-x2)2+(y1-y2)2=-3n2+16 2 ,所以 S= 3 4 (-3n2+16) (-4 3 3 <n<4 3 3 ). 所以当 n=0 时,菱形 ABCD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 4 3. 【点拨】建立“目标函数”,借助代数方法求最值,要特别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考试中很多考生 没有利用判别式求出 n 的取值范围,虽然也能得出答案,但是得分损失不少. 【变式训练 2】已知抛物线 y=x2-1 上有一定点 B(-1,0)和两个动点 P、Q,若 BP⊥PQ,则点 Q 横坐 标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如图,B(-1,0),设 P(xP,x2P-1),Q(xQ,x2Q-1), 由 kBP·kPQ=-1,得x2P-1 xP+1 ·x2Q-x2P xQ-xP =-1. 所以 xQ=-xP- 1 xP-1 =-(xP-1)- 1 xP-1 -1. 因为|xP-1+ 1 xP-1 |≥2,所以 xQ≥1 或 xQ≤-3. 题型三 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及最值的综合题 【例 3】(2010 浙江)已知 m>1,直线 l:x-my-m2 2 =0,椭圆 C: x2 m2 +y2 =1,F1,F2 分别为椭圆 C 的左、右焦点. (1)当直线 l 过右焦点 F2 时,求直线 l 的方程; (2)设直线 l 与椭圆 C 交于 A,B 两点,△AF1F2,△BF1F2 的重心分别为 G,H.若原点 O 在以线段 GH 为直径的圆内,求实数 m 的取值范围. 【解析】(1)故直线 l 的方程为 x- 2y-1=0. (2)A(x1,y1),B(x2,y2), 由         1 ,2 2 2 2 2 ym x mmyx 消去 x 得 2y2+my+m2 4 -1=0, 则由Δ=m2-8(m2 4 -1)=-m2+8>0 知 m2<8, 且有 y1+y2=-m 2 ,y1y2=m2 8 -1 2. 由于 F1(-c,0),F2(c,0),故 O 为 F1F2 的中点, 由 AG =2GO , BH =2 HO ,得 G(x1 3 ,y1 3),H(x2 3 ,y2 3), |GH|2=(x1-x2)2 9 +(y1-y2)2 9 . 设 M 是 GH 的中点,则 M(x1+x2 6 ,y1+y2 6 ), 由题意可知,2|MO|<|GH|,即 4[(x1+x2 6 )2+(y1+y2 6 )2]<(x1-x2)2 9 +(y1-y2)2 9 , 即 x1x2+y1y2<0. 而 x1x2+y1y2=(my1+m2 2 )(my2+m2 2 )+y1y2=(m2+1)(m2 8 -1 2). 所以m2 8 -1 2 <0,即 m2<4. 又因为 m>1 且Δ>0,所以 1<m<2. 所以 m 的取值范围是(1,2).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几何性质,直线与椭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同时考查解析 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解题能力. 【变式训练 3】若双曲线 x2-ay2=1 的右支上存在三点 A、B、C 使△ABC 为正三角形,其中一个顶点 A 与双曲线右顶点重合,则 a 的取值范围为 . 【解析】即 a 的取值范围为(3,+∞). 总结提高 1.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 某种条件的 动点的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用“坐标 法”将其转 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这类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充分考查了 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因此这类问题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同学们的一大 难点.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常采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代入法、参数法、待定系数法. 2.最值问题的代数解法,是从动态角度去研究解析几何中的数学问题的主要内容,其解法是设变量、 建立目标函数、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其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由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即判别式与 0 的关系)确定. 3.范围问题,主要是根据条件,建立含有参变量的函数关系式或不等式,然后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其 解法主要有运用圆锥曲线上点的坐标的取值范围,运用求函数的值域、最值以及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等知 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