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数学高考考试说明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数学高考考试说明

‎2015年江苏省高考说明-数学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江苏省普通高考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既考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又考查考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试卷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1.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 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在试卷中要占有较大比例.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注重对中学数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2.重视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查 数学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这几方面的能力.‎ ‎(1)空间想象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题设条件想象并作出正确的平面直观图形,能够根据平面直观图形想象出空间图形;能够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并能够对空间图形进行分解和组合.‎ ‎(2)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通过对实例的探究,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能够从给定的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结论,并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 ‎(3)推理论证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经获得的正确的数学命题,运用归纳、类比和演绎进行推理,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真假性.‎ ‎(4)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或近似计算.‎ ‎(5)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查要求是: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能够综合地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较为困难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 ‎3.注重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 数学的应用意识的考查要求是: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构造数学模型,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 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是: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与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数学试卷由必做题与附加题两部分组成.选修测试历史的考生仅需对试题中的必做题部分作答;选修测试物理的考生需对试题中必做题和附加题这两部分作答.必做题部分考查的内容是高中必修内容和选修系列1的内容;附加题部分考查的内容是选修系列2中的内容以及选修系列4中专题4-1《几何证明选讲》、4-2《矩阵与变换》、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4-5《不等式选讲》这4个专题的内容(考生只需选考其中两 个专题).‎ 对知识的考查要求依次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在下表中分别用A、B、C表示).‎ 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最基本的认识,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解决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 掌握: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解决综合性较强的或较为困难的问题.‎ 具体考查要求如下:‎ ‎1.必做题部分  ‎ 内 容 要 求 A B C ‎1.集合 集合及其表示  ‎ ‎√‎ 子集  ‎ ‎√‎ 交集、并集、补集 ‎√‎ ‎2.函数概念 与基本初 等函数Ⅰ  ‎ 函数的概念 ‎√‎ 函数的基本性质 ‎√‎ 指数与对数  ‎ ‎√‎ 指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 ‎√‎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 ‎√‎ 幂函数  ‎ ‎√‎ 函数与方程  ‎ ‎√‎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 ‎√‎ ‎3.基本初等 函数Ⅱ(三 角函数)、‎ 三角恒等 变换 三角函数的概念 ‎ ‎√‎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 ‎√‎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诱导公式 ‎√‎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 ‎√‎ 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 ‎√‎ 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及正切 ‎√‎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及正切  ‎ ‎√‎ ‎4.解三角形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应用 ‎√‎ ‎5.平面向量 平面向量的概念 ‎√‎ 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及数乘运算 ‎√‎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 平面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 平面向量的应用 ‎√‎ ‎6.数列 数列的概念 ‎√‎ 等差数列 ‎√‎ 等比数列 ‎√‎ ‎7.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 ‎√‎ 一元二次不等式 ‎√‎ 线性规划 ‎√‎ ‎8.复数 复数的概念  ‎ ‎√‎ 复数的四则运算  ‎ ‎√‎ 复数的几何意义  ‎ ‎√‎ ‎9.导数及其应用  ‎ 导数的概念  ‎ ‎√‎ 导数的几何意义  ‎ ‎√‎ 导数的运算  ‎ ‎√‎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 ‎√‎ 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 ‎10.算法初步 算法的含义  ‎ ‎√‎ 流程图  ‎ ‎√‎ 基本算法语句  ‎ ‎√‎ ‎11.常用逻辑用语  ‎ 命题的四种形式 ‎ ‎√‎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 ‎√‎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 ‎√‎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 ‎√‎ ‎12.推理与证明  ‎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 ‎√‎ 分析法与综合法  ‎ ‎√‎ 反证法  ‎ ‎√‎ ‎13.概率、统计  ‎ 抽样方法  ‎ ‎√‎ 总体分布的估计  ‎ ‎√‎ 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 ‎√‎ 随机事件与概率  ‎ ‎√‎ 古典概型  ‎ ‎√‎ 几何概型  ‎ ‎√‎ 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 ‎√‎ ‎14.空间几何体  ‎ 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  ‎ ‎√‎ 柱、锥、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 ‎√‎ ‎15.点、线、面 之间的位置关系  ‎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 ‎√‎ 直线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 ‎√‎ 两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 ‎√‎ ‎16.平面解析 几何初步  ‎ 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  ‎ ‎√‎ 直线方程  ‎ ‎√‎ 直线的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  ‎ ‎√‎ 两条直线的交点  ‎ ‎√‎ 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 ‎√‎ 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 ‎√‎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 ‎√‎ ‎17.圆锥曲线 与方程  ‎ 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椭圆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 ‎√‎ 中心在坐标原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 ‎√‎ 顶点在坐标原点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 ‎√‎ ‎  ‎ ‎2.附加题部分  ‎ 内 容 要 求 A B C ‎   选修系列:不含选修系列中的内容 ‎1.圆锥曲线 与方程  ‎ 曲线与方程  ‎ ‎√‎ 顶点在坐标原点的抛物线的标准 方程与几何性质 ‎√‎ ‎2.空间向量 与立体几何  ‎ 空间向量的概念  ‎ ‎√‎ 空间向量共线、共面的充分必要条件  ‎ ‎√‎ 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及数乘运算  ‎ ‎√‎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 ‎√‎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 ‎√‎ 空间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 ‎√‎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  ‎ ‎√‎ 空间向量的应用  ‎ ‎√‎ ‎3.导数及其应用  ‎ 简单的复合函数的导数 ‎√‎ ‎4.推理与证明  ‎ 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 ‎√‎ 数学归纳法的简单应用  ‎ ‎√‎ ‎5.计数原理 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 排列与组合  ‎ ‎√‎ 二项式定理  ‎ ‎√‎ ‎6.概率、统计  ‎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 ‎√‎ 超几何分布  ‎ ‎√‎ 条件概率及相互独立事件 ‎√‎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  ‎ ‎√‎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 ‎ 选修系列中个专题 ‎ ‎7.几何证明 选讲  ‎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 射影定理  ‎ ‎√‎ 圆的切线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 ‎√‎ 圆周角定理,弦切角定理  ‎ ‎√‎ 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  ‎ ‎√‎ 圆内接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 ‎√‎ ‎8.矩阵与变换  ‎ 矩阵的概念  ‎ ‎√‎ 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  ‎ ‎√‎ 常见的平面变换  ‎ ‎√‎ 矩阵的复合与矩阵的乘法  ‎ ‎√‎ 二阶逆矩阵  ‎ ‎√‎ 二阶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 ‎√‎ 二阶矩阵的简单应用  ‎ ‎√‎ ‎9.坐标系与 参数方程  ‎ 坐标系的有关概念  ‎ ‎√‎ 简单图形的极坐标方程  ‎ ‎√‎ 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  ‎ ‎√‎ 参数方程  ‎ ‎√‎ 直线、圆及椭圆的参数方程  ‎ ‎√‎ 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 ‎√‎ 参数方程的简单应用  ‎ ‎√‎ ‎10.不等式选讲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求解  ‎ ‎√‎ 不等式的证明(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 ‎√‎ 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与柯西不等式 ‎√‎ 利用不等式求最大(小)值 ‎√‎ 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 ‎√‎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 闭卷、笔试,试题分必做题和附加题两部分.必做题部分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选考物理科目的考生要做附加题,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 ‎(二)考试题型  ‎ ‎1.必做题 必做题部分由填空题和解答题两种题型组成.其中填空题14小题,约占70分;解答题6小题,约占90分.  ‎ ‎2.附加题 附加题部分由解答题组成,共6题.其中,必做题2小题,考查选修系列2中的内容;选做题共4题,依次考查选修系列4中4-1、4-2、4-4、4-5这4个专题的内容,考生从中选2个题作答.  ‎ 填空题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只要求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计算和推理过程;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 ‎(三)试题难易比例  ‎ 必做题部分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在试卷中所占分值的比例约为4:4:2.  ‎ 附加题部分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组成.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在试卷中所占分值的比例约为5:4:1.‎ 四、典型题示例 A.必做题部分 ‎(一)填空题 ‎1.设复数满足(i是虚数单位),则的虚部为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复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基本运算.本题属容易题.‎ ‎【答案】.‎ ‎2.设集合,则实数的值为 .‎ 结束 k←k +1‎ 开始 k←1‎ k2-5k+4>0‎ N 输出k ‎ Y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概念、交集运算等基础知识.本题属容易题.‎ ‎【答案】1.‎ ‎3.右图是一个算法流程图,则输出的k的值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算法流程图的基础知识,‎ 本题属容易题.‎ ‎【答案】5.‎ ‎4.函数的定义域为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的定义域等基础知识.本题属容易题.‎ ‎【答案】‎ ‎5.某棉纺厂为了解一批棉花的质量,从中随机抽取了根棉花 纤维的长度(棉花纤维的长度是棉花质量的重要指标),所得数 据均在区间中,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则在抽测 的根中,有_ _根棉花纤维的长度小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统计中的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本题属容易题.‎ ‎【答案】由频率分布直方图观察得棉花纤维长度小于的频率为 ‎,故频数为.‎ ‎6.将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一种各个面上分别标有1,2,3,4,5,6个点的正方体玩具)先后抛掷2次,则出现向上的点数和小于10的概率是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古典概型、互斥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等基础知识.本题属容易题.‎ ‎【答案】.‎ ‎7.已知函数,它们的图像有一个横坐标 为的交点,则的值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基础知识,考察数形结合的思想,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容易题.‎ ‎【答案】.‎ ‎8.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中,若,则的值是______.‎ D A B 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基础知识,考察运算求解能力.本题属容易题.‎ ‎【答案】4.‎ ‎9.如图,在长方体中,,‎ ‎,则四棱锥的体积为 cm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四棱锥的体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 和运算能力.本题属容易题.‎ ‎【答案】6.‎ ‎10.设直线是曲线的一条切线,则实数的值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答案】.‎ ‎11.设是定义在R上且周期为2的函数,在区间[—1,1)上,其中,则值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概念、函数的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答案】‎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圆C的方程为,若直线上至少存在一点,使得以该点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与圆C有公共点,则K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圆的方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等基础知识,考查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答案】.‎ ‎(第13题)‎ ‎13.如图,在△中,D是BC的中点,E,F是AD上的两个三等分点,,则的值是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平面向量的概念、平面向量的运算以及 平面向量数量积等基础知识,考查数形结合和造价转化思想,‎ 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本题属难题.‎ ‎【答案】.‎ ‎14.已知正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函数的导数等基础知识,考查代数式的变形和转化能力,考查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难题.‎ ‎【答案】.‎ 二、解答题 ‎15.在中,角.已知 ‎(1)求值;‎ ‎(2)求的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角恒等变换、正弦定理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本题属容易题.‎ ‎【参考答案】‎ ‎(1)在中,因为,‎ 故由正弦定理得,于是.所以.‎ ‎(2)由(1)知.所以.又因为,所以 ‎.从而.‎ 在,所以.‎ 因此由正弦定理得.‎ 第16题 ‎16.如图,在直三棱柱中,分别是的中点,点在侧棱上,且,.‎ 求证:(1)直线平面;(2)平面平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本题属容易题.‎ ‎【参考答案】‎ ‎(1)在直三棱柱中,.‎ 在△ABC中,因为D,E分别为AB,BC的中点,所以DE//AC,于是DE//.‎ 又因为平面,平面,所以直线平面.‎ ‎(2)在直三棱柱中,.因为平面,所以.‎ 又因为,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因为平面,所以.‎ 又因为,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因为直线平面,所以平面平面.‎ ‎17.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椭圆 ‎ 于两点,其中点在第一象限.过作轴的垂线,垂足为,连结,‎ 并延长交椭圆于点.设直线的斜率为.‎ ‎(1)当时,求点到直线的距离;(2)对任意,求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直线方程、直线的垂直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参考答案】‎ ‎(1)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得,解得,因此,‎ 于是,直线的斜率为,故直线的方程为.‎ 因此,点到直线的距离为.‎ ‎(2)解法一:将直线的方程代人,解得,记,‎ 则,于是,从而直线的斜率为,其方程为.‎ 代入椭圆方程得,解得或.‎ 因此,于是直线的斜率,‎ 因此,所以.‎ 解法二:设,则且.‎ 设直线PB,AB的斜率分别为因为C在直线AB上,所以.‎ 从而 ‎.因此所以.‎ ‎18. 如图:为保护河上古桥,规划建一座新桥,同时设立一个圆形保护区,规划要求,新桥与河岸垂直;保护区的边界为圆心在线段上并与相切的圆,且古桥两端和到该圆上任一点的距离均不少于‎80m,经测量,点位于点正北方向‎60m处,点位于点正东方向‎170m处,(为河岸),.‎ ‎(1)求新桥的长;‎ ‎(2)当多长时,圆形保护区的面积最大?‎ ‎【解析】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圆、解三角形等基础知识,考查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算求解能力,考查 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本题是中等难度题.‎ ‎【参考答案】‎ 解法一:‎ (1) 如图,以O为坐标原点,O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由条件知A(0,60),C(170,0),‎ 直线BC的斜率k BC=-tan∠BCO=-.又因为AB⊥BC,所以直线AB的斜率k AB=.‎ 设点B的坐标为(a,b),则k BC=,k AB=.‎ 解得a=80,b=120. 所以BC=.‎ 因此新桥BC的长是‎150 m.‎ ‎(2)设保护区的边界圆M的半径为r m,OM=d m,(0≤d≤60).‎ 由条件知,直线BC的方程为,即.‎ 由于圆M与直线BC相切,故点M(0,d)到直线BC的距离是r,即.‎ 因为O和A到圆M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均不少于‎80 m,‎ 所以即解得.‎ 故当d=10时,最大,即圆面积最大.‎ 所以当OM = ‎10 m时,圆形保护区的面积最大.‎ 解法二:‎ ‎(1)如图,延长OA, CB交于点F.‎ 因为tan∠FCO=.所以sin∠FCO=,cos∠FCO=.因为OA=60,OC=170,‎ 所以OF=OC tan∠FCO=,CF=,从而.‎ 因为OA⊥OC,所以cos∠AFB=sin∠FCO=.‎ 又因为AB⊥BC,所以BF=AF cos∠AFB=,从而BC=CF-BF=150.‎ 因此新桥BC的长是‎150 m.‎ ‎(2)设保护区的边界圆M与BC的切点为D,连接MD,则MD⊥BC,且MD是圆M的半径,并设MD=r m,OM=d m(0≤d≤60).‎ 因为OA⊥OC,所以sin∠AFB =cos∠FCO,‎ 故由(1)知,sin∠CFO =,所以.‎ 因为O和A到圆M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均不少于‎80 m,‎ 所以即解得.‎ 故当d=10时,最大,即圆面积最大.所以当OM = ‎10 m时,圆形保护区的面积最大.‎ ‎19. 设函数,,其中a为实数.‎ ‎(1)若在(1,)上是单调减函数,且在(1,)上有最小值,求a的取值范围;‎ ‎(2)若在(—1,)上是单调增函数,试求零点的个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最值、零点等基础知识,考查灵活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探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难题.‎ ‎【参考答案】‎ ‎(1)令,考虑到的定义域为(0, ),故a>0,进而解得x>,即在(, )上是单调减函数.同理,在(0, )上是单调增函数.由于在(1,)上是单调增函数,故(1,+∞)(, ),从而1,即a1. ‎ 令,得.当时,;当时,.又在(1,)上有最小值,所以lna>1,即a>e.‎ 综上,a的取值范围是(e,).‎ ‎(2)当时,必为单调增函数;当a>0时,令,解得,即,因为在(—1,)上是单调增函数,类似(1)有,即.结合上述两种情况,有.‎ ‎(i)当时,由及,得存在唯一零点;‎ ‎(ii)当时,由于,,且函数在[]上的图象不间断,所以函数在()上存在零点.另外,当时,,故在(0,)上是单调减函数,所以只有一个零点.‎ ‎(iii) 当时,令,解得.当时,;当时,且,所以是的最大值点,且大最大值为.‎ ‎①当,即时,有一个零点.‎ ‎②当即时,有两个零点.‎ 实际上,对于,由于,,且函数在上的图象不间断,所以在存在零点.另外当时,故在上是单调增函数,所以在上只有一个零点.‎ 下面考虑在上的情况.先证.为些,我们要证明:当时,.设,则,再设=,则.当时,,所以=在上是单调增函数.故当时,,从而在上单调增函数,进而当时,.即当时,.当,即时,,又,且函数在上图象不间断,所以在上存在零点.又当时,,故在上是单调减函数,所以在上只有一个零点.‎ 综合(i), (ii), (iii),当或时,的零点个数为1;当时,的零点个数为2.‎ ‎20. 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对任意的正整数n,总存在正整数m,使得,则称是“H数列”.‎ ‎(1)若数列的前n项和为,证明:是“H数列”;‎ ‎(2)设是等差数列,其首项,公差.若是“H数列”,求的值;‎ ‎(3)证明:对任意的等差数列,总存在两个“H数列”和,使得成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基础知识,考查探究能力和推理谁能力.本题属难题.‎ ‎【参考答案】‎ ‎(1)由已知,当≥1时,.于是对任意的正整数,总存在正整数,使得.所以是“H数列”.‎ ‎(2)由已知,得.因为是“H数列”,所以存在正整数m,使得,即 ‎,于是.‎ 因为,所以,故.从而,当时,=,=是小于2的整数,.于是对任意正整数n,总存在正整数,使得=2-m=,所以是“H数列”.因此d的值为-1.‎ ‎(3)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n-1)d=n+(n-1)(d-)( ).‎ 令=n,=(n-1)(d-),则=+.‎ 下证{}是“H数列”.‎ 设{}的前n项和为,则=().‎ 于是对任意的正整数n,总存在正整数m=,使得=.所以{}是“H数列”.‎ 同理可证{}是“H数列”.‎ 所以,对任意的等差数列,总存在两个“H数列”和,使得成立.‎ B.附加题部分 ‎1.选修 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是圆的直径,为圆上一点,过点作圆的切线交的延长线于点,若,求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与圆的一些基础知识,如三角形的外接圆、圆的切线性质等,考查推理论证能力.本题属容易题.‎ ‎【参考答案】连结.‎ 因为是圆的直径,所以.因为是圆 的切线,所以.又因为所以.于是 ‎≌从而即得故 ‎2.选修矩阵与变换 已知矩阵,,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逆矩阵、矩阵的乘法,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本题属容易题.‎ ‎【参考答案】‎ 设的逆矩阵为,则,即,故,,‎ ‎,,从而的逆矩阵为,所以,.‎ ‎3.选修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极坐标中,已知圆经过点,圆心为直线与极轴的交点,求圆的极坐标方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和圆的极坐标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转化问题的能力.本题属容易题.‎ ‎【参考答案】‎ 在中令,得.‎ 所以圆的圆心坐标为(1,0).‎ 因为圆经过点,∴圆的半径为.‎ ‎∴圆经过极点.∴圆的极坐标方程为.‎ ‎4.选修不等式选讲 已知是非负实数,求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考查推理论证能力,本题属容易题.‎ ‎【参考答案】‎ 由是非负实数,作差得 ‎.‎ 当时,从而得; ‎ 当时,,从而得.‎ 所以.‎ ‎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xOy中,已—经直线l:x—y—2=0,抛物线C:=2px(p>0).‎ ‎(1)若直线l过抛物线C的焦点,求抛物线C的方程;‎ ‎(2)已知抛物线C上存在关于直线l对称的相异两点P和Q.‎ ‎①求证:线段PQ的中点坐标为(2-p,-p);‎ ‎②求p的取值范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和抛物线的方程、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及推理认证能力.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参考答案】‎ ‎(1)抛物线C:=2px(p>0)的焦点为,由点在直线l:x-y-2=0上,得,即p=4.‎ 所以抛物线C的方程显=8x.‎ ‎(2)①设,,PQ的中点为.‎ 因为点P和Q关于直线l对称,所以l垂直平分线段PQ,于是PQ的斜率为—1,则可设其方程为y=—x+b.‎ 由消去x得.(*)‎ 因为P和Q是抛物线C上的相异两点,所以,从而,化简得.‎ 方程(*)的两根为,从而==—p.因为M在直线l上,所以=2-p.‎ 因此,线段PQ的中点坐标为(2-p,-p).‎ ‎②因为M(2—p,—p)在直线y=—x+b上,所以—p=—(2—p)+b,即b=2—2p.‎ 由①知p+2b>0,于是p+2(2—2p)>0,所以p<.因此,p的取值范围是.‎ ‎6.(1)求的值;‎ ‎(2)设m,n,n≥m,求证:‎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组合数及其性质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和推理认证能力.本题属难题.‎ ‎【参考答案】‎ ‎(1)=.‎ ‎(2)当n=m时,=m+1==,结论成立.‎ 当n>m时,===,k=m+1,m+2,---,n.‎ 又因为+=,所以==(—),k=m+1,m+2,---,n.‎ 因此,‎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