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总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总复习

‎《高考数学总复习系列》——高中数学选修2-1‎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特别注意:本章历来不做重点,只需知道“且”“或”“非”的特点即可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1.充要条件的判定可利用集合包含思想判定:若,则A是B的充分条件;若,则A是B的必要条件;若且即,则A是B的充要条件.‎ ‎2.充要条件的问题要十分细心地去辨析:“哪个命题”是“哪个命题”的充分(必要)条件;注意区分:“甲是乙的充分条件(甲乙)”与“甲的充分条件是乙(乙甲)”,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问题.‎ ‎3.掌握命题的四种不同表达形式,会进行命题之间的转化,会正确找出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能根据条件与结论判断出命题的真假. 有时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转换去判定也很方便.‎ ‎4. 会用集合的子集的方法判断充要条件:‎ ‎①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即A ‎②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 ‎ ‎③A是B的充要条件 ‎ ‎ 二、基础例题【必会】‎ 注意在解题中误将必要条件作充分条件或将既不充分与不必要条件误作充要条件使用,导致错误结论。‎ 例1.(2009全国高考卷)已知函数是减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是在内单调递减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在解题过程中易误作是充要条件,如在R上递减,但。‎ ‎【解析】:求函数的导数(1)当时,是减函数,则故解得。(2)当时,易知此时函数也在R上是减函数。(3)当时,在R上存在一个区间在其上有,所以当时,函数不是减函数,综上,所求a的取值范围是。‎ ‎【知识归类点拔】若函数可导,其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现以增函数为例来说明:①与为增函数的关系:能推出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定。如函数在上单调递增,但,∴是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②时,与为增函数的关系:若将的根作为分界点,因为规定,即抠去了分界点,此时为增函数,就一定有。∴当时,是为增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③与为增函数的关系:为增函数,一定可以推出,但反之不一定,因为,即为或。当函数在某个区间内恒有,则为常数,函数不具有单调性。∴是为增函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一条重要性质,也是高中阶段研究的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个关系,用导数判断好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新教材为解决单调区间的端点问题,都一律用开区间作为单调区间,避免讨论以上问题,也简化了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端点的讨论问题,要谨慎处理。‎ 因此本题在第一步后再对和进行了讨论,确保其充要性。在解题中误将必要条件作充分条件或将既不充分与不必要条件误作充要条件使用而导致的错误还很多,这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思维的严密性。‎ ‎【练习】是否存在这样的K值,使函数在上递减,在上递增?‎ 答案:。(提示据题意结合函数的连续性知,但是函数在上递减,在上递增的必要条件,不一定是充分条件因此由求出K值后要检验。)‎ 注意:易由特殊性代替一般性误将必要条件当做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使用,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 例2.(2010年高考数学江苏卷,)设无穷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Ⅰ)若首项,公差,求满足的正整数k;‎ ‎(Ⅱ)求所有的无穷等差数列{an},使得对于一切正整数k都有成立.‎ ‎【分析】本小题主要考查数列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第(Ⅱ)时极易根据条件“对于一切正整数k都有成立”这句话将k取两个特殊值确定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但没有认识到求解出的等差数列仅是对已知条件成立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条件成立的充分条件。还应进一步的由特殊到一般。‎ ‎ 【解析】:(I)当时 ‎ 由,即 又.‎ ‎ (II)设数列{an}的公差为d,则在中分别取k=1,2,得 ‎(1)‎ ‎(2)‎ ‎ ‎ ‎ 由(1)得 当 ‎ 若成立 ,‎ 若故所得数列不符合题意.当 ‎ 若 ‎ 若.‎ ‎ 综上,共有3个满足条件的无穷等差数列:‎ ‎ ①{an} : an=0,即0,0,0,…;②{an} : an=1,即1,1,1,…;③{an} : an=2n-1,即1,3,5,…,‎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1.椭圆的定义,第一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即|PF1|+|PF2|=‎2a (‎2a>|F‎1F2|=‎2c).‎ 第二定义: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同一个常数e(0b>0),‎ 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若焦点在y轴上,列标准方程为 ‎ (a>b>0)。‎ ‎3.椭圆中的相关概念,对于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 ‎,‎ a称半长轴长,b称半短轴长,c称为半焦距,长轴端点、短轴端点、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a, 0), (0, ±b), (±c, 0);与左焦点对应的准线(即第二定义中的定直线)为,与右焦点对应的准线为;定义中的比e称为离心率,且,由c2+b2=a2知0b>0), F1(-c, 0), F2(c, 0)是它的两焦点。若P(x, y)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则|PF1|=a+ex, |PF2|=a-ex.‎ ‎5.补充知识点:‎ 几个常用结论:‎ ‎1)过椭圆上一点P(x0, y0)的切线方程为 ‎;‎ ‎2)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为;‎ ‎3)过焦点F2(c, 0)倾斜角为θ的弦的长为 ‎。‎ ‎6.双曲线的定义,第一定义:‎ 满足||PF1|-|PF2||=‎2a(‎2a<‎2c=|F‎1F2|, a>0)的点P的轨迹;‎ 第二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之比为常数e(>1)的点的轨迹。‎ ‎7.双曲线的方程: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方程为 ‎,‎ 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 ‎8.双曲线的相关概念,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a, b>0),‎ a称半实轴长,b称为半虚轴长,c为半焦距,实轴的两个端点为(-a, 0), (a, 0). 左、右焦点为F1(-c,0), F2(c, 0),对应的左、右准线方程分别为离心率,由a2+b2=c2知e>1。两条渐近线方程为,双曲线与有相同的渐近线,它们的四个焦点在同一个圆上。若a=b,则称为等轴双曲线。‎ ‎9.补充知识点:‎ 双曲线的常用结论,‎ ‎1)焦半径公式,对于双曲线,F1(-c,0), F2(c, 0)是它的两个焦点。设P(x,y)是双曲线上的任一点,若P在右支上,则|PF1|=ex+a, |PF2|=ex-a;若P(x,y)在左支上,则|PF1|=-ex-a,|PF2|=-ex+a.‎ ‎2) 过焦点的倾斜角为θ的弦长是。‎ ‎10.抛物线: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若取经过焦点F且垂直于准线l的直线为x轴,x轴与l相交于K,以线段KF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KF|=p,则焦点F坐标为,准线方程为,标准方程为y2=2px(p>0),离心率e=1.‎ ‎11.补充知识点 抛物线常用结论:若P(x0, y0)为抛物线上任一点,‎ ‎1)焦半径|PF|=;‎ ‎2)过点P的切线方程为y0y=p(x+x0);‎ ‎3)过焦点倾斜角为θ的弦长为。‎ ‎12.极坐标系,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为极点记为O,从O出发的射线为极轴记为Ox轴,这样就建立了极坐标系,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记|OP|=ρ,∠xOP=θ,则由(ρ,θ)唯一确定点P的位置,(ρ,θ)称为极坐标。‎ ‎13.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到定点的距离与到定直线的距离的比为常数e的点P,若01,则点P的轨迹为双曲线的一支;若e=1,则点P的轨迹为抛物线。这三种圆锥曲线统一的极坐标方程为。‎ 二、基础例题【必会】‎ ‎1.与定义有关的问题 例1 已知定点A(2,1),F是椭圆的左焦点,点P为椭圆上的动点,当3|PA|+5|PF|取最小值时,求点P的坐标。‎ ‎[解] 见图11-1,由题设a=5, b=4, c==3,.椭圆左准线的方程为,又因为,所以点A在椭圆内部,又点F坐标为(-3,0),过P作PQ垂直于左准线,垂足为Q。由定义知,则|PF|=|PQ|。‎ 所以3|PA|+5|PF|=3(|PA|+|PF|)=3(|PA|+|PQ|)≥3|AM|(AM左准线于M)。‎ 所以当且仅当P为AM与椭圆的交点时,3|PA|+5|PF|取最小值,把y=1代入椭圆方程得,又x<0,所以点P坐标为 例2 已知P,为双曲线C:右支上两点,延长线交右准线于K,PF1延长线交双曲线于Q,(F1为右焦点)。求证:∠F1K=∠KF1Q. ‎ ‎[证明] 记右准线为l,作PDl于D,于E,因为//PD,则 ‎,又由定义,所以,由三角形外角平分线定理知,F1K为∠PF1P的外角平分线,所以∠=∠KF1Q。‎ ‎2.求轨迹问题 例3 已知一椭圆及焦点F,点A为椭圆上一动点,求线段FA中点P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 利用定义,以椭圆的中心为原点O,焦点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椭圆方程:=1(a>b>0).F坐标为(-c, 0).设另一焦点为。连结,OP,则。所以|FP|+|PO|=(|FA|+|A|)=a.‎ 所以点P的轨迹是以F,O为两焦点的椭圆(因为a>|FO|=c),将此椭圆按向量m=(,0)平移,得到中心在原点的椭圆:。由平移公式知,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解法二] 相关点法。设点P(x,y), A(x1, y1),则,即x1=2x+c, y1=2y. 又因为点A在椭圆上,所以代入得关于点P的方程为。它表示中心为,焦点分别为F和O的椭圆。‎ 例4 长为a, b的线段AB,CD分别在x轴,y轴上滑动,且A,B,C,D四点共圆,求此动圆圆心P的轨迹。‎ ‎[解] 设P(x, y)为轨迹上任意一点,A,B,C,D的坐标分别为A(x-,0), B(x+,0), C(0, y-), D(0, y+), 记O为原点,由圆幂定理知|OA|•|OB|=|OC|•|OD|,用坐标表示为,即 当a=b时,轨迹为两条直线y=x与y=-x;‎ 当a>b时,轨迹为焦点在x轴上的两条等轴双曲线;‎ 当a0, b>0)的右焦点F作B1B2轴,交双曲线于B1,B2两点,B2与左焦点F1连线交双曲线于B点,连结B1B交x轴于H点。求证:H的横坐标为定值。‎ ‎[证明] 设点B,H,F的坐标分别为(asecα,btanα), (x0, 0), (c, 0),则F1,B1,B2的坐标分别为(-c, 0), (c, ), (c, ),因为F1,H分别是直线B‎2F,BB1与x轴的交点,所以 ‎ ①‎ 所以 ‎ ‎。‎ 由①得 代入上式得 即 (定值)。‎ 例7 设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为F,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点C在准线上,且BC//x轴。证明:直线AC经过定点。‎ ‎[证明] 设,则,焦点为,所以,,,。由于,所以•y2-y1=0,即=0。因为,所以。所以,即。所以,即直线AC经过原点。‎ 例8 椭圆上有两点A,B,满足OAOB,O为原点,求证:为定值。‎ ‎[证明] 设|OA|=r1,|OB|=r2,且∠xOA=θ,∠xOB=,则点A,B的坐标分别为A(r1cos θ, r1sinθ),B(-r2sinθ,r2cosθ)。由A,B在椭圆上有 即 ①‎ ‎ ②‎ ‎①+②得(定值)。‎ ‎4.最值问题 例9 设A,B是椭圆x2+3y2=1上的两个动点,且OAOB(O为原点),求|AB|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 由题设a=1,b=,记|OA|=r1,|OB|=r2,,参考例8可得=4。设m=|AB|2=,‎ 因为,且a2>b2,所以,所以b≤r1≤a,同理b≤r2≤a.所以。又函数f(x)=x+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所以当t=1即|OA|=|OB|时,|AB|取最小值1;当或时,|AB|取最大值。‎ 例10 设一椭圆中心为原点,长轴在x轴上,离心率为,若圆C:1上点与这椭圆上点的最大距离为,试求这个椭圆的方程。‎ ‎[解] 设A,B分别为圆C和椭圆上动点。由题设圆心C坐标为,半径|CA|=1,因为|AB|≤|BC|+|CA|=|BC|+1,所以当且仅当A,B,C共线,且|BC|取最大值时,|AB|取最大值 ‎,所以|BC|最大值为 因为;所以可设椭圆半长轴、半焦距、半短轴长分别为2t,,t,椭圆方程为,并设点B坐标为B(2tcosθ,tsinθ),则|BC|2=(2tcosθ)2+=3t2sin2θ-3tsinθ++4t2=-3(tsinθ+)2+3+4t2.‎ 若,则当sinθ=-1时,|BC|2取最大值t2+3t+,与题设不符。‎ 若t>,则当sinθ=时,|BC|2取最大值3+4t2,由3+4t2=7得t=1.‎ 所以椭圆方程为。‎ ‎5.直线与二次曲线 例11 若抛物线y=ax2-1上存在关于直线x+y=0成轴对称的两点,试求a的取值范围。‎ ‎[解] 抛物线y=ax2-1的顶点为(0,-1),对称轴为y轴,存在关于直线x+y=0对称两点的条件是存在一对点P(x1,y1),(-y1,-x1),满足y1=a且-x1=a(-y1)2-1,相减得x1+y1=a(),因为P不在直线x+y=0上,所以x1+y1≠0,所以1=a(x1-y1),即x1=y1+‎ 所以此方程有不等实根,所以,求得,即为所求。‎ 例12 若直线y=2x+b与椭圆相交,(1)求b的范围;(2)当截得弦长最大时,求b的值。‎ ‎[解] 二方程联立得17x2+16bx+4(b2-1)=0.由Δ>0,得0)的准线与圆(x-3)2+y2=16相切,则p的值为 ‎ ‎ (A) (B)1 (C)2 (D)4‎ ‎【答案】 C ‎ 解析:本题考查抛物线的相关几何性质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法一: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方程为,因为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与圆(x-3)2+y2=16相切,所以 法二:作图可知,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与圆(x-3)2+y2=16相切与点(-1,0)‎ ‎ 所以 ‎4.(2010辽宁文)(9)设双曲线的一个焦点为,虚轴的一个端点为,如果直线与该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垂直,那么此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 (B) (C) (D)‎ ‎【答案】D 解析:选D.不妨设双曲线的焦点在轴上,设其方程为:,‎ 则一个焦点为 一条渐近线斜率为:,直线的斜率为:,,‎ ‎,解得.‎ ‎5.(2010辽宁文)(7)设抛物线的焦点为,准线为,为抛物线上一点,,为垂足,如果直线斜率为,那么 ‎(A) (B) 8 (C) (D) 16‎ ‎【答案】 B 解析:选B.利用抛物线定义,易证为正三角形,则 ‎6.(2010辽宁理) (9)设双曲线的—个焦点为F;虚轴的—个端点为B,如果直线FB与该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垂直,那么此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B) (C) (D) ‎ ‎【答案】D ‎【解析】设双曲线方程为,则F(c,0),B(0,b)‎ 直线FB:bx+cy-bc=0与渐近线y=垂直,所以,即b2=ac 所以c2-a2=ac,即e2-e-1=0,所以或(舍去)‎ ‎7.(2010辽宁理)(7)设抛物线y2=8x的焦点为F,准线为l,P为抛物线上一点,PA⊥l,A为垂足.如果直线AF的斜率为,那么|PF|=‎ ‎ (A) (B)8 (C) (D) 16‎ ‎【答案】B ‎【解析】抛物线的焦点F(2,0),直线AF的方程为,所以点、,从而|PF|=6+2=8‎ ‎8.(2010全国卷2文)(12)已知椭圆C:(a>b>0)的离心率为 ‎,过右焦点F且斜率为k(k>0)的直线于C相交于A、B两点,若。则k =‎ ‎(A)1 (B) (C) (D)2‎ ‎【答案】B ‎【解析】,∵ ,∴ , ∵ ,设,,∴ ,直线AB方程为。代入消去,∴ ,∴ ,‎ ‎,解得,‎ ‎9.(2010浙江文)(10)设O为坐标原点,,是双曲线(a>0,b>0)的焦点,若在双曲线上存在点P,满足∠P=60°,∣OP∣=,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A)x±y=0 (B)x±y=0‎ ‎(C)x±=0 (D)±y=0‎ ‎【答案】 D ‎【解析】:选D,本题将解析几何与三角知识相结合,主要考察了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几何图形、几何性质、渐近线方程,以及斜三角形的解法,属中档题 ‎10.(2010重庆理)(10)到两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过其中一条直线且平行于另一条直线的平面内的轨迹是 A. 直线 B. 椭圆 C. 抛物线 D. 双曲线 ‎【答案】 D 解析:排除法 轨迹是轴对称图形,排除A、C,轨迹与已知直线不能有交点,排除B ‎11.(2010山东文)(9)已知抛物线,过其焦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交抛物线与、两点,若线段的中点的纵坐标为2,则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 ‎ (A) (B)‎ ‎ (C) (D)‎ ‎【答案】B ‎12.(2010四川理)(9)椭圆的右焦点,其右准线与轴的交点为A,在椭圆上存在点P满足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过点,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解析】:由题意,椭圆上存在点P,使得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过点,‎ 即F点到P点与A点的距离相等 而|FA|= ‎ ‎ |PF|∈[a-c,a+c]‎ 于是∈[a-c,a+c]‎ 即ac-c2≤b2≤ac+c2‎ ‎∴‎ Þ ‎ 又e∈(0,1)‎ 故e∈‎ ‎【答案】D ‎13.(2010江苏卷)18、(本小题满分16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已知椭圆的左、右顶点为A、B,右焦点为F。设过点T()的直线TA、TB与椭圆分别交于点M、,其中m>0,。‎ ‎(1)设动点P满足,求点P的轨迹;‎ ‎(2)设,求点T的坐标;‎ ‎(3)设,求证: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定点(其坐标与m无关)。‎ ‎【解析]】‎ ‎(1)设点P(x,y),则:F(2,0)、B(3,0)、A(-3,0)。‎ 由,得 化简得。‎ 故所求点P的轨迹为直线。‎ ‎(2)将分别代入椭圆方程,以及得:M(2,)、N(,)‎ 直线MTA方程为:,即,‎ 直线NTB 方程为:,即。‎ 联立方程组,解得:,‎ 所以点T的坐标为。‎ ‎(3)点T的坐标为 直线MTA方程为:,即,‎ 直线NTB 方程为:,即。‎ 分别与椭圆联立方程组,同时考虑到,‎ 解得:、。‎ ‎(方法一)当时,直线MN方程为:‎ ‎ 令,解得:。此时必过点D(1,0);‎ 当时,直线MN方程为:,与x轴交点为D(1,0)。‎ 所以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定点D(1,0)。‎ ‎(方法二)若,则由及,得,‎ 此时直线MN的方程为,过点D(1,0)。‎ 若,则,直线MD的斜率,‎ 直线ND的斜率,得,所以直线MN过D点。‎ 因此,直线MN必过轴上的点(1,0)。‎ 第三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一、基础知识【理解去记】‎ 公理1 一条直线。上如果有两个不同的点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记作:aa.‎ 公理2 两个平面如果有一个公共点,则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即若P∈α∩β,则存在唯一的直线m,使得α∩β=m,且P∈m。‎ 公理3 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即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l 直线与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2 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3 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公理4 在空间内,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定义1‎ ‎ 异面直线及成角: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过空间任意一点分别作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中,不超过900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成角.与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的直线叫做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公垂线夹在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线段长度叫做两条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 定义2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直线在平面内和直线在平面外.直线与平面相交和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叫做直线与平面平行)统称直线在平面外.‎ 定义3 直线与平面垂直:如果直线与平面内的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与这个平面垂直.‎ 定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直线与平面垂直.‎ 定理2 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个平面,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定理3 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垂直,则另一条也和这个平面垂直.‎ 定理4 平面外一点到平面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平面的距离,若一条直线与平面平行,则直线上每一点到平面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叫做直线与平面的距离.‎ 定义4 一条直线与平面相交但不垂直的直线叫做平面的斜线.由斜线上每一点向平面引垂线,垂足叫这个点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有这样的射影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叫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斜线与它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结论1 斜线与平面成角是斜线与平面内所有直线成角中最小的角.‎ 定理4 ******【常考】(三垂线定理)若d为平面。的一条斜线,b为它在平面a内的射影,c为平面a内的一条直线,若cb,则ca.逆定理:若ca,则cb.‎ 定理5 直线d是平面a外一条直线,若它与平面内一条直线b平行,则它与平面a平行 定理6 若直线。与平面α平行,平面β经过直线a且与平面a交于直线6,则a//b.‎ 结论2 若直线。与平面α和平面β都平行,且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于b,则a//b.‎ 定理7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则两个角相等.‎ 定义5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平行或相交.没有公共点即平行,否则即相交.‎ 定理8 平面a内有两条相交直线a,b都与平面β平行,则α//β. ‎ 定理9 平面α与平面β平行,平面γ∩α=a,γ∩β=b,则a//b.‎ 定义6 (二面角),经过同一条直线m的两个半平面α,β(包括直线m,称为二面角的棱)所组成的图形叫二面角,记作α—m—β,也可记为A—m一B,α—AB—β等.过棱上任意一点P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棱的垂线AP,BP,则∠APB(≤900)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它的取值范围是[0,π].‎ 特别地,若∠APB=900,则称为直二面角,此时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称为垂直,即αβ.‎ 定理10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定理11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定理12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过第一个子面内的一点作交线的垂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定义7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而其余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公共边(称为侧棱)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底面.如果底面是平行四边形则叫做平行六面体;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叫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底面是矩形的直棱柱叫做长方体.棱长都相等的正四棱柱叫正方体.‎ 定义8 有一个面是多边形(这个面称为底面),其余各面是一个有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的多面体叫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的棱锥叫正棱锥.‎ 定理13 【了解】(凸多面体的欧拉定理)设多面体的顶点数为V,棱数为E,面数为F,则 V+F-E=2.‎ 定义9 空间中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一个球面.球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球.定长叫做球的半径,定点叫做球心. ‎ 定理14 如果球心到平面的距离d小于半径R,那么平面与球相交所得的截面是圆面,圆心与球心的连线与截面垂直.设截面半径为r,则d2+r2=R2.过球心的截面圆周叫做球大圆.经过球面两点的球大圆夹在两点间劣弧的长度叫两点间球面距离.‎ 定义10 【了解】 (经度和纬度)用平行于赤道平面的平面去截地球所得到的截面四周叫做纬线.纬线上任意一点与球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所成的角叫做这点的纬度.用经过南极和北极的平面去截地球所得到的截面半圆周(以两极为端点)叫做经线,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所在的半平面所成的二面角叫做经度,根据位置不同又分东经和西经.‎ 定理15 【了解】(祖 原理)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截,如果截得的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 定理16 【了解】 (三面角定理)从空间一点出发的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三条射线共组成三个角.其中任意两个角之和大于另一个,三个角之和小于3600.‎ 定理17 【了解】(面积公式)若一个球的半径为R,则它的表面积为S球面=4πR2。若一个圆锥的母线长为l,底面半径为r,则它的侧面积S侧=πrl.‎ 定理18 【了解】(体积公式)半径为R的球的体积为V球=;若棱柱(或圆柱)的底面积为s,高h,则它的体积为V=sh;若棱锥(或圆锥)的底面积为s,高为h,则它的体积为V=‎ 定理19 如图12-1所示,四面体ABCD中,记∠BDC=α,∠ADC=β,∠ADB=γ,∠BAC=A,∠ABC=B,∠ACB=C。DH平面ABC于H。‎ ‎(1)射影定理:SΔABD•cosФ=SΔABH,其中二面角D—AB—H为Ф。‎ ‎(2)正弦定理:‎ ‎(3)余弦定理:cosα=cosβcosγ+sinβsinγcosA.‎ cosA=-cosBcosC+sinBsinCcosα.‎ ‎(4)四面体的体积公式DH•SΔABC ‎=‎ ‎(其中d是a1, a之间的距离,是它们的夹角)‎ SΔABD•SΔACD•sinθ(其中θ为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二、基础例题【必会】‎ ‎1.公理的应用。‎ 例1 直线a,b,c都与直线d相交,且a//b,c//b,求证:a,b,c,d共面。‎ ‎[证明] 设d与a,b,c分别交于A,B,C,因为b与d相交,两者确定一个平面,设为a.又因为a//b,所以两者也确定一个平面,记为β。因为A∈α,所以A∈β,因为B∈b,所以B∈β,所以dβ.又过b,d的平面是唯一的,所以α,β是同一个平面,所以aα.同理cα.即a,b,c,d共面。‎ 例2 长方体有一个截面是正六边形是它为正方体的什么条件?‎ ‎[解] 充要条件。先证充分性,设图12-2中PQRSTK是长方体ABCD-A1B‎1C1D1的正六边形截面,延长PQ,SR设交点为O,因为直线SR平面CC1D1D,又O∈直线SR,所以O∈平面CC1D1D,又因为直线PQ平面A1B‎1C1D1,又O∈直线PQ,所以O∈平面A1B‎1C1D1。所以O∈直线C1D1,由正六边形性质知,∠ORQ=∠OQR=600,所以ΔORQ为正三角形,因为CD//C1D1,所以=1。所以R是CC1中点,同理Q是B‎1C1的中点,又ΔORC1≌ΔOQC1,所以C1R=C1Q,所以CC1=C1B1,同理CD=CC1,所以该长方体为正方体。充分性得证。必要性留给读者自己证明。‎ ‎2.异面直线的相关问题。‎ 例3 正方体的12条棱互为异面直线的有多少对?‎ ‎[解] 每条棱与另外的四条棱成异面直线,重复计数一共有异面直线12×4=48对,而每一对异面直线被计算两次,因此一共有24对。‎ 例4 见图12-3,正方体,ABCD—A1B‎1C1D1棱长为1,求面对角线A‎1C1与AB1所成的角。‎ ‎[解] 连结AC,B‎1C,因为A‎1AB1BC‎1C,所以A‎1AC‎1C,所以A1ACC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1C1AC。‎ 所以AC与AB1所成的角即为A‎1C1与AB1所成的角,由正方体的性质AB1=B‎1C=AC,所以∠B‎1AC=600。所以A‎1C1与AB1所成角为600。‎ ‎3.平行与垂直的论证 例‎5 A,B,C,D是空间四点,且四边形ABCD四个角都是直角,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证明] 若ABCD是平行四边形,则它是矩形;若ABCD不共面,设过A,B,C的平面为α,过D作DD1α于D1,见图12-4,连结AD1,CD1,因为ABAD1,又因为DD1平面α,又ABα,所以DD1AB,所以AB平面ADD1,所以ABAD1。同理BCCD1,所以ABCD1为矩形,所以∠AD‎1C=900,但AD1,‎ ‎ 所以cos,>=‎ ‎ 即二面角O—AC—O1的大小是 二面角与探索问题 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D=AA1=1,AB=2,点E在棱AB上移动.‎ ‎ (1)证明:D1E⊥A1D;‎ ‎ (2)当E为AB的中点时,求点E到面ACD1的距离;‎ ‎ (3)AE等于何值时,二面角D1—EC—D的大小为.‎ 解法(一)‎ ‎(1)证明:∵AE⊥平面AA1DD1,A1D⊥AD1,∴A1D⊥D1E ‎(2)设点E到面ACD1的距离为h,在△ACD1中,AC=CD1=,AD1=, ‎ 故 ‎(3)过D作DH⊥CE于H,连D1H、DE,则D1H⊥CE,‎ ‎ ∴∠DHD1为二面角D1—EC—D的平面角. ‎ 设AE=x,则BE=2-x 解法(二):以D为坐标原点,直线DA,DC,DD1分别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E=x,则A1(1,0,1),D1(0,0,1),E(1,x,0),A(1,0,0)C(0,2,0)‎ ‎(1)‎ ‎(2)因为E为AB的中点,则E(1,1,0),‎ 从而,‎ ‎,‎ 设平面ACD1的法向量为,‎ 则 也即,得,从而,所以点E到平面AD‎1C的距离为 ‎(3)设平面D1EC的法向量,∴‎ 由 令b=1, ∴c=2,a=2-x,‎ ‎∴‎ 依题意 ‎ ‎∴(不合,舍去), .‎ ‎∴AE=时,二面角D1—EC—D的大小为.‎ ‎[ ]‎ ‎6.距离问题 例12 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a,求对角线AC与BC1的距离。‎ ‎[解] 以B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12-11所示。设P,Q分别是BC1,CA上的点,且,各点、各向量的坐标分别为A(a,0,0),B(0,0,0),C(0,a,0),,所以,所以a×a+a×a=0, a×a-a×a=0.所以。所以PQ为AC与BC1的公垂线段,所以两者距离为 例13 如图12-12所示,在三棱维S—ABC中,底面是边长为的正三角形,棱SC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面,E,D分别是BC,AB的中点,求CD与SE间的距离。‎ ‎[分析] 取BD中点F,则EF//CD,从而CD//平面SEF,要求CD与SE间的距离就转化为求点C到平面SEF间的距离。‎ ‎[解] 设此距离为h,则由体积公式 计算可得SΔSEF=3,所以 三、趋近高考【必懂】‎ ‎1.(2010全国卷2理)与正方体的三条棱、、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 ‎(A)有且只有1个 (B)有且只有2个 ‎(C)有且只有3个 (D)有无数个 ‎【答案】D ‎【解析】直线上取一点,分别作垂直于于则分别作,垂足分别为M,N,Q,连PM,PN,PQ,由三垂线定理可得,PN⊥PM⊥;PQ⊥AB,由于正方体中各个表面、对等角全等,所以,∴PM=PN=PQ,即P到三条棱AB、CC1、A1D1.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所以有无穷多点满足条件,故选D.‎ ‎2.(2010辽宁理)有四根长都为2的直铁条,若再选两根长都为a的直铁条,使这六根铁条端点处相连能够焊接成一个三棱锥形的铁架,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0,) (B)(1,)‎ ‎ (C) (,) (D) (0,)‎ ‎【答案】A ‎【解析】根据条件,四根长为2的直铁条与两根长为a的直铁条要组成三棱镜形的铁架,有以下两种情况:(1)地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三条侧棱长为2,a,a,如图,此时a可以取最大值,可知AD=,SD=,则有<2+,即,即有a<‎ ‎(2)构成三棱锥的两条对角线长为a,其他各边长为2,如图所示,此时a>0;‎ 综上分析可知a∈(0,)‎ ‎3.(2010全国卷2文)与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三条棱AB、CC1、A1D1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 ‎(A)有且只有1个 (B)有且只有2个 ‎(C)有且只有3个 (D)有无数个 ‎【答案】D ‎【解析】: ∵到三条两垂直的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在以三条直线为轴,以正方体边长为半径的圆柱面上,∴三个圆柱面有无数个交点,‎ ‎4.(2010全国卷2文)已知三棱锥中,底面为边长等于2的等边三角形,垂直于底面,=3,那么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立体几何的线与面、面与面位置关系及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A B C S E F 过A作AE垂直于BC交BC于E,连结SE,过A作AF垂直于SE交SE于F,连BF,∵正三角形ABC,∴ E为BC中点,∵ BC⊥AE,SA⊥BC,∴ BC⊥面SAE,∴ BC⊥AF,AF⊥SE,∴ AF⊥面SBC,∵∠ABF为直线AB与面SBC所成角,由正三角形边长3,∴ ,AS=3,∴ SE=,AF=,∴ ‎ ‎5.(2010全国卷1文)正方体-中,与平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B) (C) (D)‎ A B C D A1‎ B1‎ C1‎ D1‎ O ‎【答案】D ‎ ‎【解析1】因为BB1//DD1,所以B与平面AC所成角和DD1与平面AC所成角相等,设DO⊥平面AC,由等体积法得,即.设DD1=a,‎ 则,.‎ 所以,记DD1与平面AC所成角为,则,所以.‎ ‎【解析2】设上下底面的中心分别为;与平面AC所成角就是B与平面AC所成角,‎ ‎6.(2010全国卷1理)已知在半径为2的球面上有A、B、C、D四点,若AB=CD=2,则四面体ABCD的体积的最大值为 ‎(A) (B) (C) (D) ‎ ‎7.(2010全国卷1理)正方体ABCD-中,B与平面AC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B) (C) (D)‎ ‎8.(2010四川文)半径为的球的直径垂直于平面,垂足为,是平面内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线段、分别与球面交于点、,那么、两点间的球面距离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由已知,AB=2R,BC=R,故tan∠BAC=‎ cos∠BAC=‎ 连结OM,则△OAM为等腰三角形 AM=2AOcos∠BAC=,同理AN=,且MN∥CD 而AC=R,CD=R 故MN:CD=AN:AC Þ MN=,‎ 连结OM、ON,有OM=ON=R 于是cos∠MON=‎ 所以M、N两点间的球面距离是 ‎9.(2010辽宁文)(19) 如图,棱柱的侧面是菱形,‎ ‎(Ⅰ)证明:平面平面;‎ ‎(Ⅱ)设是上的点,且平面,求的值.‎ ‎【解析】:(Ⅰ)因为侧面BCC1B1是菱形,所以 ‎ 又已知 ‎ 所又平面A1BC1,又平面AB‎1C ,‎ ‎ 所以平面平面A1BC1 .‎ ‎ (Ⅱ)设BC1交B‎1C于点E,连结DE,‎ ‎ 则DE是平面A1BC1与平面B1CD的交线,‎ ‎ 因为A1B//平面B1CD,所以A1B//DE.‎ ‎ 又E是BC1的中点,所以D为A‎1C1的中点.‎ ‎ 即A1D:DC1=1.‎ ‎10.(2010辽宁理)(19)‎ 已知三棱锥P-ABC中,PA⊥ABC,AB⊥AC,PA=AC=½AB,N为AB上一点,AB=4AN,M,S分别为PB,BC的中点.‎ ‎(Ⅰ)证明:CM⊥SN;‎ ‎(Ⅱ)求SN与平面CMN所成角的大小.‎ 证明:‎ 设PA=1,以A为原点,射线AB,AC,AP分别为x,y,z轴正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则P(0,0,1),C(0,1,0),B(2,0,0),M(1,0,),N(,0,0),S(1,,0).……4分 ‎(Ⅰ),‎ 因为,‎ 所以CM⊥SN ……6分 ‎(Ⅱ),‎ 设a=(x,y,z)为平面CMN的一个法向量,‎ 则 ……9分 因为 所以SN与片面CMN所成角为45°。 ……12分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www.ks5u.com 来源:高考资源网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u.com)‎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