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节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鉴赏小说的情 节 一、必备知识 (一)考试要求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 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和技巧, 又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 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开端”是小说 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 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 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 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 情句段)。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 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 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 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 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 暗线两种。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 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则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 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 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3.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 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仍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 ①悬念式。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 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 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如《骆驼祥子》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 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多次提到哨棒,给读者以武松会依仗哨 棒打虎的印象,接着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 提起铁锤般的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3)小说结尾 段的作用。 小说结尾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 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 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 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能凸显出美好 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情节结构总结 1.情节的作用 序号 作用 ①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 照应前文。 ⑤ 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 刻画人物性格。 ⑦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小说的情节由线索来贯穿。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情节表现特点各不相同,注意表现为以下几种: 序号 表现形式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 性。 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叙述的方法 叙述方法 作用 顺叙 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 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重要内容相关的内容 的叙述方法。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 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在叙述中心事件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把发 生在前面的有关内容推移到后面叙 述,推后叙述的内容常常是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之处。这关键的内容往往会给读者造 成错觉和悬念,当后面补叙谜底时,读者便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从而达到画龙点 睛的艺术效果。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叙述的角度 人称 作用 第一人称 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 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以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 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 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 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二、关键能力 提问模式: 1.XXXX 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 XXXX 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3.小说设置了 XXXX 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题思路】 考查情节,重点在分析其作用。分析其作用,一般都会选择文中的某处段落或句子为切入口,有的是 单问情节作用,有的是把情节作用纳入其中的综合分析。无论哪一种角度,都离不开对情节内在关联性(因 果链)的把握,它是整个情节题的核心。对这类句段在情节中的作用题目,应做好以下步骤: 第一步,阅读全文,梳理情节脉络并作概括。一般按情节发生发展的阶段分点概括,每一阶段可采用 这样的语言表述形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 第二步,细读所给文字,分层抓住其层意或关键词语。这一步工作是基础、前提,绝不可粗略读之。 第三步,分析所给文字在情节上发生了哪些关联。所谓关联,就是情节发生发展的依据,或者因果关 系。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还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 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典例分析】 一、【2019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 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 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 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 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 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 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 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 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 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 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 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 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 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 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 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 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 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 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 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 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 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 【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 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 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 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但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 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环境描 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 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 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 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 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 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 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二、【2019 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 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 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 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 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 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 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 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 ‘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 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 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 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 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一一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 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 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 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 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 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 年 5 月 (有删改) 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 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首尾都写到 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 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小说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 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 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答题方法是: 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理解语段的 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大致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 真实性;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制造悬念,引起阅读 的兴趣。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铺垫。结尾段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总结上文;首尾呼应, 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或照应开头等。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抒发 作者的情感;表现人物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第一问要求筛选“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关键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 柔和得有些异常”以及文章倒数第四段内容,都在暗示赶车老人的话使老赵、谢主任产生触动,并陷入沉 思。第二问要求分析小说首尾部分细节描写的作用,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 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结尾又说“不 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三、【2017 年浙江高考语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种美味 巩高峰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 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 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 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 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 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 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 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 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 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 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 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 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 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 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 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 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 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 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 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 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 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 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 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 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 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 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 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 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 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 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1.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 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 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 本文的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里。情节在结尾处 突然逆转,出人意料。这个结尾其实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比如前文“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 等。这个结尾安排说明全家人感觉鲜美的“鱼汤”,其实鱼并没有入汤。提示“美味”的含义不只是表层 所写的“鱼汤”,引发读者对“美味”深层含义的思考。同时还和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深化文章 主旨。 三、方法小结 【解题指津】 1.审题 (1)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文中写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③某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要关注以下几点: ①审出所给文字的特点,它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心理)描写,或者环境描写等,弄清文字特点对答题 起着方向性作用。 ②审出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位置,以此判定它与上下文的关联。 ③审问法,a.是单一问(只问情节作用)还是综合问(该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b.是问的某一段落的 作用还是段落中的某处文字的作用,甚至某处描写的作用。 2.答题 (1)答题模式。 分析情节作用也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的,具体来说: ①结构(情节自身)作用 a.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b.照应前文;c.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d.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e.线索,贯穿全文。 ②内容作用 a.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b.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c.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答题时可采用这样的形式:××情节(内容)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2)注意使用术语 ①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或提供依据。情节说明要具体,不能笼统地说。 ②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 ③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3.情节结构类试题方法突破 设题角度 解题指津 基本答题模式 概括梳理情节,用一句 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 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 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 某一环节的内容(包括指出 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 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 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 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 包括“原因、经过、结果”。从主人 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 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 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 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情节作用(术语) +结合文本的具体分 分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分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①从情 节本身看;②从小说主题看;③从人 物形象的塑造来看。 析 技巧+作用 分析某情节的作用 分析某情节作用题:①对整个故 事情节构成上的作用;②对整个故事 情节人物塑造的作用;③对表现主题 的作用。 分析情节安排的特点和技巧 情节安排技巧题:①欧·亨利手 法;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