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全国通用教师word文档二轮复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全国通用教师word文档二轮复习

专题七 当代国际社会 考情分析 高频考点 命题规律 备考建议 主权国家与联合国 ‎3年6考,均是选择题。常结合南海问题,考查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结合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世贸组织、20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的活动,考查联合国的宗旨及作用、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 知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要求考生在提炼、分析、解读、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 热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果、亚投行成立促进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建设初显成效、人民币“入篮”、难民潮冲击欧洲及全球反恐形势严峻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3年7考,均是选择题。常结合推动自贸区建设、深化南南合作等热点,考查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常与我国的外交政策、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竞争的实质等知识点结合考查 当今时代的主题与多极化趋势 ‎3年6考,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均有。常结合伊朗核问题、欧洲难民问题及全球反恐等热点,考查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新秩序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经常与国家利益的知识结合考查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年13考,以选择题为主。常结合国家领导人的出访活动,考查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其基本目标、宗旨、基本准则和基本立场;结合我国推动伊朗核问题解决协议的签署,考查我国的外交成就、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知识 ‎ 国际社会与国际形势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1 联合国的宗旨、作用、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1.(2016·新课标Ⅱ卷,18)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成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这些措施(  )‎ ‎①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奉献与担当 ②坚持并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的权利 ④奠定了南南合作的经济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2 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 ‎2.(2016·江苏卷,17)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中国、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六国领导人围绕“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会议主题,共商澜湄合作发展大计。澜湄合作机制的启动(  )‎ ‎①有助于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②说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③体现了国际组织在促进国家间合作的作用 ④说明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3 时代主题 ‎3.(2016·新课标Ⅰ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材料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对于国际组织,高考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联合国的地位作用、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对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和国际形势的考查往往结合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进行命题,既有选择题,又有主观题。‎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联合国 性质 由主权国家组成,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作用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也有局限性,如何才能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且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中 国 与 联 合 国 重要地位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一个遵循 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一个支持 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一个参加 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 两个贡献 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国际关系 含义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内容 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形式 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影响因素 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本原则 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点拨 做有关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的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内容:‎ ‎(1)不能认为国际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利益追求不同,实行的对外政策也不同,使得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2)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不能认为只有一种形式。另外,要注意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和内容的区分。‎ ‎(3)不能认为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唯一因素,也不能认为任何国家的国家利益都与该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国际责任,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牺牲本国的国家利益。‎ ‎(5)国家具有阶级性,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因此不能认为任何国家的国家利益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6)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起建设性作用,而不起主导或决定作用。‎ ‎(7)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国家结盟。‎ ‎3.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依据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内容 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要求 ‎①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增强国家实力,提升综合国力;②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干涉我国内政,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⑤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⑥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同时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尊重别国合理的国家利益;⑦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4.从动态角度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主题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②当今世界仍不安宁,南北发展不平衡,和平与发展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③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 世界多极 化趋势 ‎①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②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国际竞争 ‎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我国应抓住机遇,增强综合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知识拓展 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主权国家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 ‎(2)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际组织,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的作用。‎ ‎(4)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各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在国际法上国家地位是由国家力量决定的。(  )‎ ‎(2015·江苏卷,16④)‎ ‎2.国际社会不同反应的根本原因是国际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 ‎(2014·广东卷,28B)‎ ‎3.安理会上述决议表明联合国代行成员国刚果(金)的部分独立权和自卫权。(  )‎ ‎(2014·新课标Ⅰ卷,18②)‎ ‎4.中国尊重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 ‎(2015·山东卷,29③)‎ ‎5.经济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 ‎(2015·江苏卷,17C)‎ ‎6.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自身利益。(  )‎ ‎(2013·新课标Ⅱ卷,18③)‎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2016年全球反恐形势、朝核问题、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南海争端等一系列全球热点都可能作为2017年高考命题的载体,以考查主权国家、联合国、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 题型一 结合“国际反恐”、“朝核会谈”等热点问题,考查主权国家和联合国的相关知识 示例1 (2016·宁波一模)去年10月18日,新当选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沙特阿拉伯宣布拒绝出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该消息令联合国内外感到震惊。沙特拒绝出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主要理由是,沙特认为安理会未能“结束叙利亚的战乱”、“制裁巴沙尔·阿萨德政权”。另外,沙特也认为安理会“在过去数十年间未能有效解决巴以冲突,推动中东和平”。由此可见(  )‎ ‎①一些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遵守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 ②联合国安理会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③联合国在其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但有局限性 ④主权国家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预测1 2016年3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 270号决议,针对朝鲜核导计划规定一系列制裁措施,重申支持重启六方会谈及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半岛无核化。外交部部长王毅7日表示,联合国安理会涉朝第2 270号决议需要完整、全面地加以执行,各方都不能采取使局势进一步紧张的行动。这表明(  )‎ ‎①中国一贯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 ②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③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题型二 结合主权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活动情况,考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示例2 (2016·苏州调研)近年来,面对美国加大重返亚太的“攻势”、日本在钓鱼岛以及菲律宾在南海的“无理”,我国政府既要捍卫海洋权益,又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关系、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表明(  )‎ ‎①竞争、合作、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 ②处理好与周边国家关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预测2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16年6月20日,习近平出访塞尔维亚,双方决定将两国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同心之言,其香如兰”。中塞两国在关系到两国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彼此支持和广泛共识,是中塞关系发展的柱石。两国加强合作说明(  )‎ ‎①世界多极化使得国家间联系越来越密切 ②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重要基础 ③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兼顾对方合理关切 ④把维护本国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出发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 我国的外交政策 ‎1.(2015·新课标Ⅰ卷,19)我国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截至2014年底,我国同67个国家、5个地区或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伙伴关系,基本覆盖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结伴但不结盟”的外交实践表明我国(  )‎ ‎①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与价值观念 ②通过伙伴关系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第三方威胁 ③处理国际问题时主要根据伙伴国的利益制定政策 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4·新课标Ⅱ卷,18)201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指出,中方愿与非方合作建设非洲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航空网络,促进非洲大陆互联互通,并愿提供金融、人才和技术支持,中国对非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 ‎①彰显中非是战略互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 ②符合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中非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反映了中国是推动非洲经济发展、造福非洲人民的主导力量 ④表明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拓展中非共同利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考主要结合我国政府的外交活动或者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以选择题或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材料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哪些基本内容,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等。‎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决定因素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基 本 内 容 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基本目标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宗旨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知识拓展 正确理解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 一个国家在对外活动中,无论表现出友好合作还是表现出冲突对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所以,一定的外交政策是由一定的国家利益决定的,是为实现和维护一定的国家利益服务的。‎ ‎(2)外交政策与国家性质 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国家性质不同对外政策也不同。如我国的外交政策和美国的外交政策因国家性质不同而不同。‎ ‎(3)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国家的外交政策体现国家性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国家力量的变化,会导致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从而引起国际关系的变化。‎ ‎(4)外交政策与国家职能 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外交活动的形式 外交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2.我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为 什 么 ‎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了时代主题和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 怎 么 做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纵横相连                   ‎ 我国外交行为在不同模块中的体现 ‎(1)经济生活: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应对贸易摩擦,规避贸易风险。‎ ‎(2)政治生活: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外交政策。‎ ‎(3)文化生活:文化具有多样性,在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4)生活与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矛盾分析法。‎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彰显中非是战略互信、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区域共同体。(  )‎ ‎(2014·新课标Ⅱ,18①)‎ ‎2.中国在东盟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 ‎(2014·山东卷,29④)‎ ‎3.平等互利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 ‎(2014·江苏卷,17①)‎ ‎4.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 ‎(2013·安徽卷,7②)‎ ‎5.独立自主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 ‎(2015·江苏卷,17A)‎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中国外交,告别韬光养晦,纵横捭阖,让人刮目相看。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习近平讲话、“一带一路”战略、“16+1合作”‎ 政策框架等,中国梦与世界梦互融共生。中国外交活动取得的成就、在世界的影响等都将会成为高考命题背景。‎ 题型 依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为,考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或综合考查我国在对外关系中做法的原因或措施 示例 (2016·杭州一模)“多栽花,不栽刺”。十年来,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引领着东亚地区合作,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这一成就得益于各成员国(  )‎ ‎①能够彼此尊重,加强交流与合作 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坚持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利共赢 ④在对话合作中消除彼此间差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预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材料二 过往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如今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在日益多元化的进程中通过对碎片化形象的整合而实现的。作为次国家行为体的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每一个行为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开始承担着与自身相符的责任,“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的理念对于不同层级的行为体都是适用的。‎ ‎(1)联系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2)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能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做些什么?‎ 答案 (1)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加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③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④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⑤作为主权国家,自觉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2)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②‎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③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④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文明出国行出国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答题模板11 我国在对外关系中为什么和怎么做 ‎(1)为什么?‎ 答题要素:必要性(权利义务、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国际形势等)+意义(国内、世界)‎ ‎①必要性: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②意义:对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对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怎么做?‎ 答题要素:国际义务+国际竞争+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外交政策 ‎①国际社会成员角度: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②国际竞争的实质角度:抓住战略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③国际形势角度: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④国际关系角度: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⑤外交政策角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7.构建命运共同体,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要闻点击】‎ ‎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当中,曾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这样的寄语。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从“周边命运共同体”到“亚洲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过去一年,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携手前进的心意越发坚定。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亚投行开业运营、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启动、互联互通逐渐成形、产能合作全面推进。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和而不同”、“和平发展”已熔入民族血脉当中。【学以致用】‎ 时政术语 ‎1.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2.“一带一路”是“商贸之路”,也是各国文明的“文化交流之路”。3.“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4.有利于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创新预测】‎ ‎1.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打开了“筑梦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口、经济规模等数据图 图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除了有利于西部实现产业升级,还使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更加便利。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建设,以综合交通通道的开拓为发展空间,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方面的国际交流,拓展了国际市场,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材料三 某些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存有疑虑,称其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尹卓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全球化时代的高度开放性,不仅在地域和国别上开放,也在合作领域与项目上开放,其本质是倡导建立一个共同合作平台,体现的是和平意图,把它同马歇尔计划相比,完全是历史的无知;中国本着与邻为善、富邻、睦邻的原则,希望建设一个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共同利益平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与其他既有地区机制和倡议并行不悖。‎ ‎(1)概况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怎样才能增信释疑?‎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材料二 “合则强,孤则弱。”2013年,中国以贯通古今的战略眼光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大漠戈壁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当下,“一带一路”又将沿线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互连接在一起。这条从历史深处里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并参与。2016年1月,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正式开业,57国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计利当计天下利。”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新平台,“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堪称中国“合”文化的典范。‎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元素。‎ ‎(2)运用联系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我国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 ‎(3)请以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写两句宣传口号,要求围绕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及其作用来表述。‎ 答案 (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人类情怀,又秉承了中国处理复杂问题的卓越智慧。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引领中华儿女和国际社会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2)①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这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合则强,孤则弱”,世界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人类才有机会一起迈向未来。②‎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和现代一带一路的建设,体现了事物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动议,是把握创造条件来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的生动体现。④要有全局观念,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寻求最优目标。“计利当计天下利”,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路径、新平台,“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必将在更高的水平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 ‎(3)示例:①一带一路穿越古今引领辉煌未来,亚投行携手欧亚共谋盛世华章。②中国梦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古丝路今联通明相融齐迎大同。‎ ‎(依托高考大数据分析软件精编而成)‎ 一、选择题 ‎1.针对2016年2 月7日朝鲜宣布成功发射“光明星4号”地球观测卫星,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朝鲜利用弹道导弹技术从事发射活动,表示将迅速通过包含重要举措的新决议。对此,中方认为,朝本应有和平利用太空的权利,但目前朝这一权利受到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限制。中方对朝方不顾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执意以弹道导弹技术实施发射表示遗憾。我国的主张表明(  )‎ ‎①我国尊重主权国家的权利 ②我国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的一切言行 ③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④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016·山东烟台一模)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时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这表明(  )‎ ‎①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促进共同发展 ②消除贫困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 ‎③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④促进发展是维护和平的重要保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2016·苏州联考)2016年南海局势风起云涌。南海的和平稳定应该由中国和东盟等南海周边国家共同维护。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和平的捍卫者,恰恰是美国的介入致使南海局势变得紧张。要让南海恢复平静,必须(  )‎ ‎①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加快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②大力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和国防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③改变我国的外交政策,积极捍卫我国独立安全发展利益 ‎④依据联合国的宪章精神、宗旨和原则来处理好南海争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二十国集团(G20)2016年峰会9月4日和5日在中国杭州举行,其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二十国集团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领域最重要的核心平台,其峰会的举办使全球经济治理更具有广泛性;在应对危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国际金融体系建设,降低了风险;制定了综合增长战略;建立了相互评估的过程机制。这表明(  )‎ ‎①国际组织能够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②国际组织能够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③解决国际问题必须通过国际组织 ④国际组织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年6月7日,纪念《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俄互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希望双方以今年共同庆祝《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为契机,大力弘扬和传承中俄友好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中俄互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其原因是(  )‎ ‎①经济全球化使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 ②中俄之间没有利益冲突 ③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 ④中俄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6.2016年10月15~16日,第八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印度南部城市果阿举行,以“打造有效、包容、共同的解决方案”为主题,以机制建设、成果落实和人文交流为重点,金砖国家领导人就金砖国家合作及其他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看法并达成相关共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 ‎①是当今时代主题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 ②是新兴市场国家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 ③以成员国根本利益一致性为基础 ④是带动全球经济增长、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 ‎7.2016年1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指出,“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这表明(  )‎ ‎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②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决定力量 ④中国与中东各国在根本利益上存在广泛的一致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6年6月3~5日,第十五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召开。在全球局势面临复杂多变因素、亚太战略格局酝酿调整的背景下,“香会”对于相关各国把握趋势、沟通信息、协调政策等,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区域安全议题的重要平台,香格里拉对话会有利于(  )‎ ‎①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②协调亚太各国在安全方面的利益关系 ③维护大国在安全方面的共同利益 ④推动各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16年10月,我国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乘载2名航天员在完成与天宫二号对接后,进行为期30天的驻留试验,最终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我国实施航天工程的政治意义在于(  )‎ ‎①增强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 ②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 ‎③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④确保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0.(2016·深圳质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仪式于2016年1月16~18日在北京举行。截止2016年6月,已经拥有57个创始成员国,又有约30个国家表达了加入亚投行的意愿,预计到2016年年底,加入亚投行的国家和地区将接近100个。申请加入的国家遍布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非洲。许多国家加入亚投行,希望通过投资共享发展成果。这主要是基于(  )‎ ‎①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③中国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导者 ④亚投行是非政府的、专门性的国际组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6·惠州模拟)“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接受外国专访时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这是因为中国(  )‎ A.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际地位 B.应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需要 C.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抉择 D.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 ‎12.(2016·福州质检) “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发展之路,是推进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外交方略,显示出我国外交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为中国外交点赞,下列说法适合的是(  )‎ A.大国崛起,统领国际发展趋势 ‎ B.创新格局,谋求根除国际问题 C.亲诚惠容,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D.大气包容,照顾邻国所有关切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人民币被认定为可自由使用货币,并将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道构成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为10.92%,人民币成为真正的“世界货币”。人民币加入SDR,是自1980年以来IMF首次调整SDR货币篮子,对优化SDR、缓解全球国际货币体系过于依赖美元的弊端、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尽管这在初期看似无关乎普通百姓的生活,但从长期看,可以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方便国内乃至全球居民和企业的海外支付和自由换汇,不但可以逐步提高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国内改革更加国际化。‎ 材料二 人民币加入SDR确立了人民币在世界上可以广泛使用的地位,也意味着国际社会对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有更多期许,对我国的政府治理能力、法治建设以及政策透明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与成熟经济体相比,我国的货币和金融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人民币加入SDR将成为国内金融市场和相关主体加速创新、开放与改革的动力,否则“不进则退”。对于我国,这是新的开始而不是结局。未来,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人民币加入SDR对于我国居民有何意义。‎ ‎(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你如何看待中国加入SDR的政治意义。‎ ‎14.(2016·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5年中国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 ‎,首期提供了20亿美元,力争2030年达到120亿美元。免除了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2016年1月,中国向中东国家提供550亿美元资金,用于向中东地区提供多个专项贷款及设立共同投资基金。2016年2月2日,中国国家能源局与缅甸电力部签署了电力物资援助协议,明确总价值约为人民币3 600万元的电力物资。‎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之前顺访美国,助力中美跳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双方在多个领域共达成49项重要共识,原本外界预测的网络安全等“冲突点”成为双方未来共同发力的合作点。中国在塑造中美关系上变得越来越主动,开始提出各种倡议,积极参与话语权构建。中国外交正走向更加积极进取,既清晰界定和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又能让对方感到放心,构建起双方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的举措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美能够跳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因。‎ ‎(3)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的知识,就如何推动国际社会健康发展提出两条建议。‎ 解析 第(1)问,本题考查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分析我国的举措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的原因。材料中强调了我国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这些举措展示了我国的大国风范,体现了我国在坚定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有助于推动全球发展问题的解决。第(2)问,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知识,设问指向中美能够跳出“修昔底德陷阱”的原因,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回答。解答本题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调动利用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我国的外交政策等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并总结现实意义。第(3)问,本题考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的知识,设问指向推动国际社会健康发展,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分别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然后依据知识提出措施,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高综合国力,推动多极化进程;加强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答案 (1)①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促进世界共同发展。②我国在坚定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③我国的举措符合当今时时代的主题和联合国的宗旨,保障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有助于推动全球发展问题的解决。‎ ‎(2)①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美在多领域达成共识、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中美两国加强合作、避免战争。②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积极构建起双方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中美关系健康发展。‎ ‎(3)答案示例:‎ ‎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②提高综合国力,推动多极化进程。‎ 接轨高考二 政治知识体系整合 政治生活主体集释之(一)——公民和政府 主题解读]‎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以及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依法有序地多途径多方式进行政治参与;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依法行政、履行职能并自觉接受监督。(1)公民的常考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民主的特点;公民的监督权;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2)政府的常考点:宗旨和原则;基本职能;依法行政;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科学、民主、依法决策。(3)公民和政府关系的常考点: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思维导图]‎ 循规阐释]‎ 一、公民 材料中涉及该主体常见称谓:网民、群众、老百姓、居民、村民、专家学者、张三(某人)等。‎ ‎(一)公民为什么政治参与 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庄严地载入了我国的宪法。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二)公民应怎样政治参与 ‎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政治自由。‎ ‎(2)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3)民主管理 ‎(4)民主监督 二、政府 材料中涉及该主体常见称谓: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省、市、县、乡政府)、政府领导人(总理、省长、县长、乡长)、政府机构(中央:公安部、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央行、教育部等;地方:公安局、财政局、物价局、工商局等)、政府工作人员等。‎ ‎(一)如何认识我国的政府 ‎1.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 ‎2.宗旨: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3.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政府担负着哪些职责 ‎1.基本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加强社会建设。‎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三)政府怎样把工作做好 ‎1.依法行政 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2.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确保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3.自觉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4.政务公开 三、公民和政府的关系 ‎1.关系 ‎(1)从政府角度: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便民利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行使管理与服务的职能,维护人民的利益。‎ ‎(2)从公民角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正确处理我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1)从政府角度: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2)从公民角度: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命题视角]‎ 主观题命题点(一) 公民 ‎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一 现行体制下,政府存在着多方面的生态责任缺失①,这是雾霾等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公民应该参与到雾霾治理决策当中②,实行开放式决策制度。从草案的提出、方案的讨论、决策会议的举行、决策实施和反馈等全过程向公民与媒体开放,并依法组织公众有序参与的决策制度,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材料二 “毒雾”面前,付出代价的我们应反省,哪些生活习惯增加了“环境负荷”:乱扔垃圾,贪图方便使用塑料袋,一次性物品,无节制购物③……如果每个人都能理智消费,抵制浪费性消费,实现绿色出行,绿色生活,就会为环境的清新怡人作出一份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知识说明我们如何为环境的清新怡人作出贡献?‎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设问的主体是公民;考查的问题是如何为环境的清新怡人作出贡献。‎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实行民主监督。‎ ‎②参与民主决策。‎ ‎③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公民要依法行使监督权,通过民主监督,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环保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②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以及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到决策中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③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理智消费,抵制浪费,绿色出行,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主观题命题点(二) 政府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 新常态下,挑战增多,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挑战,配套打出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以改革为导向,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加快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①;以经济发展为着力点,有效推进经济增长后劲和可持续性②;以百姓诉求为关键点,牢牢把握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三条“底线”③;以依法治国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④。‎ 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适应新常态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设问的主体是政府;考查的问题是为适应新常态是如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履行政府职能。‎ ‎③政府宗旨和原则。‎ ‎④依法行政。‎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 ‎③关心群众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④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建设法治政府。‎ 政治生活主体集释之(二)——人大、中国共产党、政协 主题解读]‎ 首先要着重从“在……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角度把握人大、中国共产党、政协三大主体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注意区分三大主体的性质和地位,区分并切实掌握人大的四种职权与人大代表的四种权利;另外,还要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以及政协的三种职能。(1)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考点:人大的地位、职权;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2)中国共产党的常考点: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3)人民政协的常考点:人民政协的性质及其职能。‎ 思维导图]‎ 循规阐释]‎ 一、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中涉及该主体常见称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省、市、县、乡人大等)。‎ ‎(一)人大为什么及怎样做某件事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地方各级人大在同级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3.职权: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二)人大代表为什么及怎样做某件事 ‎1.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产生:由民主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3.权利:主要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4.义务: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等。‎ 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中涉及该主体常见称谓:中共中央、中央政治局、总书记、政治局常委、各级党委(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党支部、党员干部等。‎ ‎(一)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1.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4.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党在现代化建设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2.基本执政方式:依法执政。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3.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三、政协 材料中涉及该主体常见称谓:全国政协及其主席、省政协、市政协、县政协。‎ ‎(一)如何认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 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二)人民政协如何发挥作用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一般是在决策之前征求意见,民主监督一般是在决策之后的建议与批评,参政议政一般是指主动建议。‎ 命题视角]‎ 主观题命题点(一) 人大及人大代表的地位及职权 ‎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①,“法”是最突出的关键字;一年来,共审议20件法律草案,修改法律10件,制定法律2件,作出8个法律解释②;一年来,共听取审议“一府两院”13个工作报告,检查4部法律实施情况,开展3次专题询问、3项专题调研③;一年来,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及时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设立知识产权法院、设立国家宪法日和烈士纪念日等重要问题作出决定④。‎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设问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考查的问题是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民主集中制的组织活动原则。‎ ‎②行使立法权。‎ ‎③行使监督权。‎ ‎④行使决定权。‎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贯彻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②行使国家立法权,审议20件法律草案,修改法律10件等,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法律基础。‎ ‎③行使监督权,通过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专题询问和调研等,督促法律的落实。‎ ‎④行使决定权,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设立国家宪法日和烈士纪念日等重要问题作出决定。‎ 主观题命题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及执政方式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面部署了2016年经济工作,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①。‎ 材料二 《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当下中国,执政党正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②;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在成为新常态;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推动中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正在成为新常态③;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正在成为新常态;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正在成为新常态④。‎ 结合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是怎样有所作为的?‎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设问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考查的问题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是怎样有所作为的。‎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党的地位、与时俱进,提高执政能力。‎ ‎②党的宗旨、执政理念。‎ ‎③党的性质。‎ ‎④依法执政。‎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召开会议,全面部署经济工作,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行促进以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全面深化改革。‎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走在时代前列。‎ ‎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以法治推进改革,坚持依法执政。‎ 主观题命题点(三) 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一 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2016年下半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①。‎ 材料二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2016年工作部署中指出,要紧扣改革发展建言献策②。把围绕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议政建言作为全年履职重点,通过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②;要围绕提升政府公信力、加强科研经费使用有效管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等问题,开展履职活动,如实反映情况,坦率提出批评和建设性意见,促进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加强③;要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能量。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扎实做好团结各界、凝聚人心的工作④。‎ 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人民政协的哪些知识?‎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设问的主体是人民政协;考查的问题是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政治协商职能。‎ ‎②参政议政职能。‎ ‎③民主监督职能。‎ ‎④人民政协的性质。‎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中共中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体现了人民政协具有履行政治协商的职能。‎ ‎②人民政协紧扣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努力提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体现了人民政协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 ‎③围绕加强科研经费使用有效管理、中共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等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设性意见,促进相关工作的改进和加强体现了人民政协要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 ‎④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能量体现了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⑤材料综合体现了人民政协围绕民主、团结两大主题认真履行职能。‎ 政治生活主体集释之(三)——民族和主权国家 主题解读]‎ 结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等热点问题,重点把握好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有关的一系列考点。(1)民族的常考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主权国家的常考点:主权的重要性;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及其决定性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 思维导图]‎ 循规阐释]‎ 一、民族 ‎(一)民族关系及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各民族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民族团结原则。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怎样认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2.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三)怎样看待宗教政策 ‎1.基本内容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要求 ‎(1)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主权国家 ‎(一)怎样认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主权国家 ‎(1)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主权国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2.国际组织 ‎(1)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 ‎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是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②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 ‎(二)主权国家如何处理国际关系 ‎1.国际关系的内容与形式 ‎(1)内容: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2)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原因: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如何决定: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原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3)措施: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适应多极化趋势,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义务,同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三)如何认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1.当今时代两大主题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2.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3.当前国际竞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四)如何认识我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内容: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走和平发展道路 ‎(1)原因:第一,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第二,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第三,是由当前的国际形势决定的。第四,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 ‎(2)措施:第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第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第三,切实履行主权国家的义务,自觉遵循《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第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第五,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命题视角]‎ 主观题命题点(一) 民族原则及民族政策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一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1周年①。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西藏社会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材料二 ‎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提出并大力实施以安居乐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的对口援助②,自治区干部群众的努力③,使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西藏取得飞跃式发展的原因。‎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设问的主体是民族;考查的问题是西藏取得飞跃式发展的原因。‎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②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党和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他兄弟省份的对口支援,促进了西藏飞跃式发展。‎ ‎③西藏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充分发挥本民族、本地区的优势,是其取得飞跃式发展的根本原因。‎ 主观题命题点(二) 主权国家 ‎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以发展为目标①,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②,相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通过共商、共建、共享③,既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又互利互补,积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④。这一符合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布局,无疑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大智慧。‎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如何体现政治智慧的?‎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设问的主体是主权国家;考查的问题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如何体现政治智慧的。‎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④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一带一路”构想以发展为目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一带一路”构想弘扬新丝路精神,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 ‎③“一带一路”构想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体现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④“一带一路”构想积极打造利益、命运共同体,符合沿途国家及地区的共同利益。‎ ‎《政治生活》偶考点查缺补漏练(二)‎ ‎1.“民生利益无小事”,搞好食品安全,需要在生产、流通环节加强监管;需要深入社会、家庭做好宣传;需要加强立法、执法力度。这样做的依据是(  )‎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平等适用法律 ③发展基层民主建设,开展民主监督管理 ④参与民主决策过程,直接审议制定法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经过十年的奋起直追,中国网民总数达到2.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手机网民达到3.18亿。微博井喷式发展大大拓展了国人的言论空间。如今,更多的民众认识到,丰富的表达渠道不过是“麦克风”,要想发出“好声音”,还要练就“好嗓子”,这才能让网络形成静水深流的力量。要想在政治生活中练就“好嗓子”,发出“好声音”,公民必须(  )‎ ‎①增强公民意识,参与民主管理 ②积极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③创造多种途径,充分表达意愿 ④遵守法律规则,有序参与政治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根据下表某市的统计数据,你可作出的判断是(  )‎ 区县人大代表(人)‎ 乡镇人大代表(人)‎ 候选人 ‎6 615‎ ‎15 145‎ 应选代表 ‎4 349‎ ‎9 941‎ 团体推荐 ‎719‎ ‎1 108‎ 联名推荐 ‎5 896‎ ‎14 037‎ 妇女 ‎2 446‎ ‎5 494‎ 少数民族 ‎439‎ ‎636‎ ‎①选举方式是采用间接选举 ②选举方式是采用差额选举 ③民族平等原则得以体现 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为适应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实际,民政部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现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以在2016年6月26日前,通过多种方式提出意见。你认为以下哪些方式是切实可行的(  )‎ ‎①通过登陆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相关窗口,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 ②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北京市2067信箱 ‎③给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打电话,反映当地环境污染问题 ‎④行使国家权力,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建言献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市民姜先生车辆被盗后,向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申请重新配置指标,得到的答复是“只能重新参加摇号”。姜先生认为该做法无法律依据,遂向丰台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市交通委行政行为违法。姜先生的做法(  )‎ ‎①是依法实行民主监督的表现 ②是参与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③会干扰政府正常的公务活动 ④有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民工的比例,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该举措(  )‎ ‎①保证了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特点 ③优先保护了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 ④能够有序扩大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沈阳军区某部藏族战士降巴克珠一家三代4人参军,7次荣立一等功,1人在剿匪战场牺牲。为何如此赤诚、奉献和牺牲?因为降巴克珠一家三代的心里只装着一个“没有国,哪有家”的朴素真理。从《政治生活》角度看,这启示我们(  )‎ ‎①要珍惜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②要依法行使自己的基本民主权利 ③要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④要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下列属于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是(  )‎ A.某地政府在网站上开设网络举报监督专区 B.国家审计署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等的监督 C.某地人大代表就当地环境治理状况进行检查 D.中纪委通报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典型问题 ‎9.康熙十九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这就是“立檄拒礼”的典故。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对人民负责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基本原则 B.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C.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注重品行并以身作则 D.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10.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晒”出了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规定行使权力的条件、承办岗位、办理时限、监督制约环节以及廉政风险防控等级等,方便群众“按图索骥”给予监督。这一做法的积极影响是(  )‎ A.工作更加透明→利于民主监督→增强政府权威 B.规范工作流程→杜绝权钱交易→优化公共服务 C.简化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维护公民权利 D.实行民主监督→集中专家智慧→改进政府工作 ‎11.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人民政协的生命线。人民政协一头连着党政机关,一头连着群众。政协可以既做好各界群众的“代言人”,又当好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这要求人民政协(  )‎ ‎①要拓宽渠道,搭建载体,执政为民 ②进一步加强与各界群众的联系 ③发挥其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 ‎④行使好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下列做法体现这一职能的是(  )‎ A.人大代表提议建立中小学入学人口监测机制和教师补充机制 B.某市政协委员就民政、招商问题深入相关部门进行民主评议 C.中共北京市委召开市民主党派、工商联领导班子成员座谈会 D.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呼吁出台防止医院暴力事件的措施 ‎1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上提到,宁夏各族干部群众要继续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促进民族团结,扎实有效地推动宁夏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这说明了(  )‎ ‎①西部大开发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逐步形成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4.“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疆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这一成就说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民族经济 B.我国解决了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C.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D.坚持民族平等,消除民族差别,促进了民族融合 ‎15.李克强总理在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指出,两年来,全国19个支援省市、中央和国家机关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有关企业、慈善爱心人士积极响应中央的倡议,团结协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全力推进新疆工作。全国上下之所以有这种政治责任感是因为(  )‎ ‎①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我国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的前提 ④维护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包括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宗教文化中“天人合一”“尊重生命”等内容,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正能量。因此(  )‎ A.要鼓励宗教信仰,凝聚各界力量 B.要全面阐释和吸收宗教教义教规 C.要尊重信教群众,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D.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7.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越南、菲律宾等国相继提出所谓“主权诉求”,同时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大国搅局,这使南海由“平静之海”变为“复杂之海”。某班同学就此展开讨论,最切合讨论主题的观点是(  )‎ ‎①国家间的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②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③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仍然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④发展问题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8.当前,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以下事例不符合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是(  )‎ A.深化中俄两国军事同盟,共同应对恐怖威胁 B.我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实施国家安全战略 C.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对该区域实施监管 D.中美双方深化战略互信,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19.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继承和弘扬了古丝路精神,顺应了沿线各国“搭上中国经济快车”的愿望,是一项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 ‎①充分体现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②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说明共同的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 ④体现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立场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20.历史上,新兴大国与既有大国之间由竞争走向冲突甚至对抗,似乎成为一种难以摆脱的宿命。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明确提出,中美要发展“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其依据是(  )‎ ‎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中国与美国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④中国与美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专题八 文化的作用与文化发展 考情分析 高频考点 命题规律 备考建议 文化与经济、‎ 政治的关系 ‎3年17考,其中选择题8次,非选择题9次;涉及“一带一路”战略、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梦”等热点,主要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等知识;在非选择题中多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 知识:复习本专题、要注意把握一个作用——文化的作用;归纳两个措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具体措施;理解并学会运用三个关系来分析问题——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关系 热点:主要有“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影响,“中国旅游(文化)年”在各国举行、首届传统医学大会、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等 趋势:备考要兼顾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特别要关注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有关的非选择题 文化对人 的影响 ‎3年22考,其中选择题19次,非选择题3次;涉及现实生活中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具体事例,如寻找“最美”活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等,重点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和表现 文化的交 流与传播 ‎3年19考,其中选择题12次,非选择题7次;涉及“一带一路”战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等热点,主要考查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意义等知识;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和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出现的概率较大 文化的继 承与发展 ‎3年19考,其中选择题12次,非选择题7次;涉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古建筑艺术、传统戏曲、春节等传统节日、中华美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等,主要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知识 文化创新 ‎3年15考,其中选择题4次,非选择题11次;涉及近年的文艺创作、教育创新及其他文化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等热点,主要考查文化创新的作用和途径 ‎ 文化的作用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 (2016·新课标Ⅱ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 文化的作用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跨度较大,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作用,都可以在此出现。2017年备考,结合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的形势,应重点关注传统文化、先进健康文化对国家社会发展和对人的影响作用的知识。‎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文化对国家社会的作用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文化发展带来社会、经济效益,或经济发展带动文化繁荣的具体事例 选择题、‎ 非选择题 说明促进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措施 怎样答 ‎(1)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对人的作用(影响)‎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某种积极的或消极的文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 选择题 文化如何对人产生影响,以及有哪些影响 怎样答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两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知识拓展 ‎1.文化对人的影响给我们的启示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启示我们要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和两重性,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熏陶,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从不同角度把握文化的作用 ‎(1)从文化的性质看:不同性质的文化其作用不同。优秀文化可以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对人生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起到消极、阻碍作用。‎ ‎(2)从不同主体看 ‎①对国家: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对个人: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纵横相连                   ‎ 文化作用在文化生活模块中的具体体现 ‎(1)文化交流: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2)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5)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6)精神文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决定作用。(  )‎ ‎ (2015·四川卷,5A)‎ ‎2.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 ‎(2015·浙江卷,34③)‎ ‎3.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 ‎(2015·北京卷,27①)‎ ‎4. 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 ‎(2015·天津卷,10B)‎ ‎5.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 ‎(2014·安徽卷,8①)‎ ‎6.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2013·天津卷,4C)‎ ‎7.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 ‎(2016·江苏卷,20)‎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培育健康网络文化、倡导全民阅读、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中国传统年画展等2016年国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家风建设、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素材,极有可能作为2017年命题点出现。‎ 题型 聚焦文化现象依托文化活动,考查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示例 (2016·南宁一模)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洋插队、新能源、电子污染、北漂、贪腐”等词语3 000个,真实记录了当代的社会生活。这表明 (  )‎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②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预测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国好人榜、时代楷模事迹宣传……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模范评选与宣传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性的高尚光辉,他们每个人的事迹,都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缩影,带领我们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和道德风尚。‎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各类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的原因。‎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发展。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及综合国力。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塑造人生。开展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答题模板12 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文化对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表现、特点、塑造人生)‎ ‎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 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⑤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⑥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文化在传播交流中发展 ‎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2016·江苏卷,23)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2016·北京卷,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鲁迅和雨果分别是中国和法国的伟大作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下文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在“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话的部分内容。‎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换句话说,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困苦,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鲁迅先生以他高度浓缩的小说、精美绝伦的散文和浩瀚滚烫的杂文,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和同样的意志,正如他那首《无题》绝句所言:‘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结合材料,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多以保护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为载体,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原则。2017年备考应特别关注弘扬民族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具体事例,探究其反映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一般是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具体事例 选择题、非选择题 如何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国与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原因 怎样答 为什么 必要性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②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②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怎么样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途径手段 ‎①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活动等 ‎②手段:大众传媒 任务要求 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知识拓展 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1)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的部分。‎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 ‎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 意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错误倾向 割裂文化的个性和共性,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而看不到普遍规律;二是只看到民族文化的共性,而抹杀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 ‎■纵横相连                   ‎ 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从民族文化发展看: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从文化传承看: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文化创新奠定根基。‎ ‎(3)从民族发展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维系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 ‎ (2015·江苏卷,21③)‎ ‎2.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 ‎ (2015·江苏卷,21④)‎ ‎3.中法两国文化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 ‎ (2014·新课标Ⅰ卷,19④)‎ ‎4.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 ‎ (2014·江苏卷,24C)‎ ‎5.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 ‎ (2013·山东卷,22④)‎ ‎6. 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 ‎ (2015·广东卷,31B)‎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2017年高考命题将以中外文化交流的热点素材为载体,考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措施,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可能出现。‎ 题型一 结合灿烂的中华文化,考查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示例1 (2016·大连一模)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中国古琴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从文化的角度对其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表述最准确的一组关键词是(  )‎ A.大众文化 文化创新 文化丰富性 文化创新与发展 B.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民族性 文化批判与继承 C.先进文化 文化发展 文化多元性 文化传播与开发 D.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承与保护 预测1 中国的围桌而食,追求的是一种家庭气氛,体现的是一种情感关怀;西方分食制、快餐化,显现一种独立性。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形,更注重饮食文化;西方饮食,讲究营养搭配,更注重对人体的健康。这表明(  )‎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C.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D.社会实践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 题型二 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素材,考查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示例2 (2016·潍坊质检)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迄今为止,全球已有123个国家设立了465所孔子学院,注册学员达85万人。孔子学院在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请你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可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 A.文化平等 尊重差异 文化趋同 B.文化传承 文化融合 文化霸权 C.色彩斑斓 文化借鉴 文化渗透 D.文化平等 求同存异 文化自信 预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韩剧、美剧风靡,外来文化对“80后”“90后”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本土文化是否会受到冲击?有人担忧,有人乐观。‎ 担忧者认为:‎ ‎“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自尊何来文化的自信,没有文化的自信又何来文化的自尊。国产电视剧引不起国人的关注,韩剧被引进国内,却受到了热烈追捧。”‎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20年急剧地流失,几百种传统戏剧,几乎是以每几天消失一种的速度在走向死亡。一旦传统文化流失,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也就缺失了,空出来的位置就留给了外来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日剧、韩剧、欧剧、美剧都进来了,这个领域的教化,是潜移默化完成的,如果现在国产电视剧和电影还是只想着收视率、赚钱,可能到时候就来不及了,因为年轻一代都接受了外来文化。”‎ 乐观者认为:‎ ‎“国外的文化在国内流行是一种自然现象。韩国的鸟叔引来美国士兵的模仿,风靡一时之后,‘style’风也就过去了。披头士乐队当时也是到美国之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这说明,开放的世界是流通的,这并不可怕。”‎ ‎“韩剧在国内有众多粉丝是很正常的事,虽然有冲击,但没有必要恐慌,国内的电视剧、电影行业也发展得很好。这种冲击是很有必要的,能刺激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 ‎“这个非常好,让我们做影视的有压力,不好糊弄。老是片面看票房在升高,那个没有意义,不提高内在的质量,没有持续发展空间。”‎ ‎(1)就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你是乐观还是担忧?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请就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提两条建议。‎ 解析 回答第(1)问,如果选择乐观,应该从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交流的意义考虑,如果选择担忧,应该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分析。回答第(2)问,只需提两条建议即可。‎ 答案 (1)①乐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②担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年轻一代对外来优秀文化的热烈追捧会挤压中国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之一,外来文化的风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答题模板13 如何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答题要素:态度+原则+博采众长+以我为主+反对错误倾向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 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的部分。‎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 ‎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2016·新课标Ⅱ卷,19)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北京卷,2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6·新课标Ⅲ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多以传统文化相关素材为载体,考查传统文化的意义、所持态度。2017年备考还应特别关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事例,探究其反映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一般是我国传统文化某种具体形式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选择题、非选择题 谈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怎样答 ‎(1)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知识拓展 传统文化有何现实价值 ‎(1)从社会发展看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成长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受者,才能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纵横相连                   ‎ 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和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 ‎(2015·北京卷,26A)‎ ‎2.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 ‎(2015·山东卷,31A)‎ ‎3.传统文化要排除陋习、移风易俗,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 ‎(2014·安徽卷,7BC)‎ ‎4.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 ‎(2014·北京卷,25②)‎ ‎5.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  )‎ ‎(2013·浙江卷,31B)‎ ‎6.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 ‎(2013·广东卷,32①)‎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传统文化道德大讲堂报告会”、“传统文化汇”、“洋地名”清理等,2017‎ 年高考命题将以2016年影响比较大的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美德)的具体事例、政策为载体,考查相关的文化生活道理。‎ 题型一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示例1 (2016·无锡一模)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梅、兰、竹、菊常被作为托物言志的题材,承载作者对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如今,在一些公益广告中,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这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蕴涵着传统思想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D.中华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 预测1 中国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养儿防老”的观念。如今,许多人仍然把养老寄托在儿女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化养老事业的发展。这表明(  )‎ ‎①传统思想对人们的价值观仍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③传统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④人们的养老观念应因时而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题型二 依托具体事例,考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示例2 (2016·镇江调研) 材料一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遗产,值得加以挖掘整理,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材料二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认为,如今我们处于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如何正确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之转化为当代的资源? ‎ ‎(2)说明材料二中对待传统文化的“三个态度”的内涵。‎ 预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严峻的现实是:“皮影戏有9个流派面临失传,水晶雕刻传承人不足8人,古琴斫琴师仅存7位名家,精通户撒刀锻造的工匠不到6人,中药炮制技术国家级传承人已不足5人,宣纸刺绣大师不足4人,花丝镶嵌国家级传承人少于3人,青田石雕2种技法濒临失传,勉萨派唐卡绘画传承大师仅剩1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无人”之忧。‎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解析 本题应注意从多角度探寻我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原因。首先,可从文化作用角度来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塑造人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其次,可从文化遗产本身的地位、作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角度说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原因和影响;最后,应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属于传统文化,因而可从传统文化的特征角度予以阐述。‎ 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②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展示民族文化的历史成就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重视其保护和传承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展示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答题模板14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答题要素:批判继承+发展创新+反对错误倾向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 基础上发展、创新。‎ ‎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 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 文化创新 ‎1.(2016·新课标Ⅰ卷,19)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6·新课标Ⅲ卷,19)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近几年90%以上高考试题都是以情景材料为载体,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另外一小部分涉及到了文化创新的作用。2017年备考还是应重点放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全面理解文化创新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我国在文化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文艺创作的重要讲话 非选择题 分析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以及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怎样答 重要意义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源泉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根本途径 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创新主体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 ‎(2014·重庆卷,8④)‎ ‎2.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2014·北京卷,25①)‎ ‎3.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2015·江苏卷,20A)‎ ‎4.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 ‎(2015·山东卷,30③)‎ ‎5.英雄家书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  )‎ ‎(2015·北京卷,27④)‎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2017年高考备考要关注2016年创新方面的具体事例,重点把握文化创新的途径、措施。‎ 题型 契合国家创新的基调,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示例 (2016·郑州一模)‎ ‎ 文化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然而面对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少文化企业所创作的文化产品却难以取得理想的经济、文化与社会效益,更不用说走出国门了。究其原因大多在于对历史的过度娱乐化、同质化以及一味抄袭国外产品而缺乏创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去甚远。反观众多的结合本土文化元素与外国文化元素的好莱坞大片却能引领潮流、风靡全球,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为文化企业打造文化精品提出合理化建议。‎ 预测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家园情怀和乡土情结,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不仅吸引了80后年轻群体的集体观看,还在网络和媒体上引起热烈讨论。‎ ‎《舌尖上的中国》首次采用高清设备微距拍摄,MV式的镜头和剪辑,BBC范儿的国际化表达方式,充满人性关怀的平民视角,传递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敬意。这部纪录片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法,都成功地玩了把创新。‎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2)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如果你是海外留学生,你如何让中华文明走出去。‎ 解析 第(1)问,知识范围限定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可依据教材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及其要求作答。第(2)问,采用模拟角色的方式进行设问,可从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促进文化传播等方面回答。‎ 答案 (1)①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④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文化创新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⑤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 ‎(2)①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创新;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④学习掌握文化传播技术,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答题模板15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答题要素: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反对错误倾向+内容形式 ‎①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⑤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⑥内容形式: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 ‎8.传承良好家风 涵养时代风尚 ‎【要闻点击】‎ 家有家风,国有国风。“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国一体,治国如治家。家风关系党风、连着政风、影响民风。家风、民风、国风息息相关,我们的家庭美德上来了,国家的民族风范才会大气磅礴,走得出,叫得响,硬气、正气、和气。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家风正、民风淳、国风强。以家风建设为抓手,促进民风、国风的健康发展,既能落到实处,看到效果,又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应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学以致用】‎ 时政术语 ‎1.“家风正,则国正。”2.为家风传承注入新的时代内涵。3.让传统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轨。‎ ‎【创新预测】‎ ‎1.在当代中国,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中国核心价值的体现。家风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事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家风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现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的传统家风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好转。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鲜活,更能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 ‎(1)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继承家风文化?‎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 ‎2.“家”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键点,是一座桥。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训、家风传承的是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美德,它是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例如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陈子昂,他的成才与家教密切相关。其父陈敬元,一生不肯入仕。他弥留之际留给儿子的家训是:居家务期简朴、教子要有义方、和平以待人、为官务守廉正、凡事当留余地、恤贫苦乡亲、敬老兼爱幼、富不淫贫不盗。之后的100多年,他的儿子、孙子和重孙,都遵循此家教,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传承优良家风在新时代的文化意义。‎ ‎(2)结合材料,用《生活与哲学》中联系的相关知识,说明传承优良家风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3)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以弘扬优良家风的作用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要求:①写出两条倡议;②不得显示个人身份的任何信息)‎ 答案 (1)传承优良家风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培育文明风尚身体力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答出其中四条即可得满分)‎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优良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进步发展。②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中国民族传统价值观、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优良家风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3)倡议可包括:挖掘传统家风蕴涵的传统美德,促进思想道德建设;赋予传统家风新的时代内容,更好的发挥其凝聚家庭的精神纽带作用;弘扬积极进取的家庭传统风尚,扩大其对社风民风的影响,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等。(答出其中的两条可以得满分。其它言之有理、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 ‎(依托高考大数据分析软件精编而成)‎ 一、选择题 ‎1.(2016·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三模)阅读是简单的休闲与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行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建设“书香社会”,已经刻不容缓。这表明(  )‎ A.文化对社会发展能产生深刻影响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 C.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D.文化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2.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罗金斯说:人的思想是可塑的。一个人如果每天观赏一幅好画,阅读某部佳作中的一页,聆听一支妙曲,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这说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欣赏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是修身养性的最佳途径 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 ④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大雪漫天,炉火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记》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这段话主要是想说明(  )‎ A.读书选择可以随时空环境不同而变化 B.读书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读书过程影响人们的实践和文艺创作 D.人们读书必须要有特定环境才能深入 ‎4.2016年5月16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幕。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文博会专门增设了丝绸之路馆,优选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国内15个丝绸之路城市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及演艺等内容参展,以促进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材料表明(  )‎ ‎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等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商业贸易能克服时空局限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功不可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2016·焦作市三模)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习近平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吴良镛 上述两句话告诉我们的共同道理是(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遗产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6.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并明确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国学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传承着我们民族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传统。重视国学有利于(  )‎ ‎①形成良好的国学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③全面继承传统思想,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 ④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7.2016年6月16日,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首个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幕。迪士尼公司CEO罗伯特·艾格表示:“上海迪士尼乐园将尊重本地文化,在给游客带来原汁原味的迪士尼文化的同时,也将呈现独一无二的中国味。”罗伯特·艾格的话旨在强调(  )‎ ‎①中国味的文化与原汁原味的迪士尼文化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 ②一国优秀文化不应仅为自身所独有,它是世界共有的文化财富 ③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点,又要尊重他国文化个性 ④要积极发展自身文化,使之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2016·株洲二中模拟)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②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品质 ③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 ④现代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6·武汉二中摸考)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人们的常备装备,利用各类电子终端阅读电子书已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但对于一些真正爱书的人来说,在读有意义的书时还是愿意选择纸质版。他们认为,读纸质书才能让人享受慢慢思考的乐趣。这说明(  )‎ ‎①纸质书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②电子传媒将取代印刷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④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2016·宜昌一中期中)内地很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大力开发当地的文化遗产,对此,有学者表示,“开发”是个野蛮的词,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使用 “开发”一词,联合国用的是“利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用的是“活化”。“开发”与“活化”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  )‎ ‎①“开发”偏重于经济效益,“活化”重视文化的传承 ‎②“开发”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活化”割裂了二者的联系 ③“开发”是虚无的,“活化”是复古的 ④“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活化”有助于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1.(2016·商丘模拟)保护,对于破坏来说是好词汇,对于发展来说却不一定是。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创新之路的时候,非要保留那么多的东西是有问题的。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文化发展要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文化发展要与时俱进,去其糟粕 D.传统文化缺的不是保护而是创新 ‎12.(2016·河北师大附中东校高三第一阶段考试)下图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志。该标志以汉字书法“冬”‎ 字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起来,冬字下方两点又顺势融入2022,生动自然。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印证了(  )‎ A.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体现时代精神 C.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 D.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二、非选择题 ‎13.材料一 韩国济州、日本奈良、中国宁波当选为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此项活动开始于2013年,是中日韩三国共同发起的多边文化活动,通过两届活动的开展,目前已成为三国文化领域的重要品牌。每年中日韩三国分别有一个城市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在这一年中可以“东亚文化之都”名义,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材料二 2016年宁波“东亚文化之都”将围绕东亚文化圈渊源共生的基本要素,以“东方大港、东南佛国、东方儒学”等为核心元素,依托和融合宁波地域文化特色,组织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浙东学术、建筑寻根、霓裳飞扬、非遗巡展、演艺争秀、旅游美食等十大板块100余场东亚及国际多层次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弘扬东亚文化之都精神,促进东亚文化交流、合作与发展,进一步提升宁波城市文化底蕴、知名度和影响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开展“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宁波是如何为打造“东亚文化之都”做准备的?‎ 解析 第(1)问,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和市民文化品位,据此,运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第(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中宁波将要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找出与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方法论相关的内容,并将材料与理论知识一一对应进行分析。‎ 答案 (1)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发展,开展此项活动可以弘扬传播东亚文化和地方城市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发展和繁荣。②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开展此项活动可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国家间的友好交流和合作。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此项活动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和市民的文化品位,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加强与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托和融合宁波地域文化特色,组织开展多层次文化交流活动。③把握主要矛盾,突出活动的核心和主题。④充分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弘扬东亚文化之都精神,提升宁波城市文化底蕴、知名度和影响力。‎ ‎14.(2016·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材料一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材料二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3)请你从认识论角度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提两点方法论建议。‎ 解析 第(1)问,考查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应从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促进文化交流传播等角度加以分析。第(2)问,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材料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该着眼沿线国家的实际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机遇、顺应潮流、尊重规律。第(3)问,考查认识论知识,可以从实践、认识、真理等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 (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③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④既要热情欢迎沿线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别国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更加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必须顺应潮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从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出发。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古老的丝绸之路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发展。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有满腔的热情,还要稳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 ‎(3)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坚持和发展真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专题九 中华文化与文化强国建设 考情分析 高频考点 命题规律 备考建议 知识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3年16考,其中选择题12次,非选择题4次。命题取材多融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为一体,通过有代表性的文化作品、风俗习惯、特定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等知识 ‎:基本线索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发挥中华文化的作用,要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热点:“汉语热”、重大考古发现、“一带一路”战略、全国道德模范表彰等 中华民族精神 高频考点,3年11考,以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其中,爱国主义是重要考点 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3年19考,以选择题为主。重点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等知识。涉及新农村文化建设、年度人物的先进事迹、文化惠民的一系列新举措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年11考,以非选择题为主且多与其他知识结合考查。涉及“最美群体”、志愿精神、“感动中国人物”、“书香中国万里行”等,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等知识 ‎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2016·新课标Ⅲ卷,21)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  )‎ ‎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5·新课标Ⅱ卷,39)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高考的常考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民族精神的知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尤其要重点关注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重大考古发现、我国某区域(民族)在历史或现实中的特色文化、古代中国在科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不同文化的交流等 选择题、非选择题 选择题一般考查区分两个基本特征;非选择题一般要求分析某一材料如何体现基本特征、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怎样答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历程 萌动——春秋战国、诞生——秦统一、发展——汉代、强盛——隋唐、扩展——宋元明 表现与见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中华文明的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书典籍以其自身的传承性,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呈现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展示自身的特征,同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呈现多样化 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基于自身的政治、经济、习俗等因素,在文化上呈现多样化。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知识拓展 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1)感知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①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③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创新: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⑤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纵横相连                   ‎ 中华文化与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1)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是什么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特征。‎ ‎(2)为什么 ‎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怎么样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⑤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纵横相连                   ‎ 民族精神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1)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民族精神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2)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 ‎(4)民族精神与文化发展创新。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特征,民族精神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与时俱进的体现。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5)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6)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包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可以反过来推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7)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弘扬爱国主义的现实意义 ‎①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②文化与人的关系角度;③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角度;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角度;⑤思想道德建设角度。‎ ‎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 ‎(2015·广东卷,31)‎ ‎2.英雄家书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 ‎(2015·北京卷,27①)‎ ‎3.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 ‎(2014·新课标Ⅱ卷,19④)‎ ‎4.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 ‎(2015·福建卷,29①)‎ ‎5.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 ‎(2015·山东卷,31B)‎ ‎6.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2016·北京卷,24④)‎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2016中埃文化年、“工匠精神”、‎ ‎“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等2016年国家重视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建设的素材,极有可能作为2017年命题点出现。‎ 题型一 结合历史或现实中的特色文化,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示例1 (2016·泰州一模)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预测1 千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民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大批同名村。“台湾有板桥,大陆也有板桥!”在厦门集美板桥村举行的两岸同名村恳亲会上,祭祖访亲,老乡见老乡,亲情说不完。同名村恳亲会的举办能(  )‎ ‎①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 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④坚实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型二 依托(灾难面前)中华民众的作为,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示例2 (2016·太原一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下列诗词名句与上述材料体现的人文思想不一致的是(  )‎ A.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陈汉卿)‎ B.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预测2  回眸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巨大发展,这不仅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③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2016·新课标Ⅰ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栋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郑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2016·新课标Ⅲ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 考向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2015·新课标Ⅰ卷,39)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 ‎ 净化文化环境、文化惠民建设、文化权益等相关知识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近两年也出现了主观题的考查形式。2017年备考,应重点关注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文化惠民项目,重点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相关知识。‎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我国的文化现状 是什么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怎么办 ‎①从国家角度看: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②从文化企业角度看: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③从个人角度看: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原因 ‎①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措施 ‎①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③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⑤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⑥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⑦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根本任务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主要内容 ‎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文化: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④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根本途径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主体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一般是当年发生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具体事例 选择题、非选择题 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因及措施 怎样答 ‎(1)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原因: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②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措施:①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为什么 ‎①道德具有时代性,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添新内容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怎么做 国家 ‎①充分挖掘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弘扬传统美德和优秀革命道德 ‎②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个人 ‎①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纵横相连                   ‎ 关于“个人如何做”的文化生活知识汇总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自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要求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又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要求我们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7)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之魂。要求我们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8)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要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需要我们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10)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在遵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 ‎(2015·北京卷,26D)‎ ‎2.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 ‎(2014·山东卷,30A)‎ ‎3.经典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 ‎(2015·江苏卷,22C)‎ ‎4.文化建设应当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 ‎(2011·山东卷,21D)‎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2014·江苏卷,3C)‎ ‎6.“不妄、不苟、不敢”这一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  )‎ ‎(2014·广东卷,31④)‎ ‎7.科学文化修养越高则思想道德修养越高,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基础。(  )‎ ‎(2014·天津卷,11 BC)‎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结合文艺精品下乡惠民活动、精准文化扶贫、建设文化娱乐综合体、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等文化活动,2017备考,主观题应重点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和素材,选择题关注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和素材。‎ 题型一 面对令人忧虑的文化现象,考查国家、个人的作为 示例1 (2016·苏州一模)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市场快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网络游戏也给部分消费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针对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广大网民应该(  )‎ ‎①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 ②加强道德修养,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③合理利用网络,维护网络文明 ④离开网络,拒绝虚拟世界的诱惑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预测1 针对网络直播平台较多出现涉“黄”、涉“低俗”情况,2016年2月至4月,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组织协调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部署开展了网络直播平台专项整治,分别对不同直播内容加强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清理淫秽色情及低俗、不良信息,查办了一批网络直播平台违法违规案件。这表明(  )‎ ‎①要避免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危害文化市场 ②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③应提供以流行文化为主的、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④要发展先进、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题型二 依托文化符号,考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示例2 (2016·天津五县区一模)天津有一支扎根在农村、山区的文化服务队,他们常年奔走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用双手把文化送到农民家门口。他们夯实了文化惠民之路,把幸福和梦想带给了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服务队的活动有利于(  )‎ A.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B.开拓农村文化市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C.保障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D.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预测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为更好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民魂”内涵,建设农民群众共有精神家园,2016年3月份,永春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以“美丽乡村·精神家园”为主题的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健全完善了县、镇、村三级社区阵地和各街道、居委会的社区教育学校和市民文明学校,以此为基础,广泛开展了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编写、发放了《社区论语》,集中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培训教育,市民文明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该县的做法对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启示。‎ 题型三 以具体举措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示例3 (2016·南昌模拟)近年来,W市加大投入力度,新建或扩建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工程,精心打造“名家论坛”,邀请梁晓声、易中天、李培根等一大批名流大家开展了数百场公益性文化讲座,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开阔了文化视野。这说明该市(  )‎ ‎①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②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为市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 ③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保障市民基本的文化权益 ④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预测3 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阐释中国特色”时谈到四个“讲清楚”:一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二是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三是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四是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总之,四个“讲清楚”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的责任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四个“讲清楚”对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哪些启示?‎ 解析 本题考查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回答好本题,对四个“讲清楚”既要一一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才能全面组织答案。‎ 答案 ①每个国家发展道路不同,我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 ‎②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⑤四个“讲清楚”充分肯定中华文化价值和文化发展的责任,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主动担当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 题型四 依托文化活动,考查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 示例4 (2016·洛阳一模)互联网时代新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人人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用自己的善举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人们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  )‎ ‎①丰富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④提升了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没有反映②;④中的“提升了公民思想道德”符合材料要求,但是“科学文化素养”并没有体现。排除②④。‎ 答案 B 预测4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创设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怎样“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答案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②创设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③完善学校、家庭、社会“‎ 三结合”教育网络,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④立足社会实践,把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⑤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⑥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造主观世界。‎ 答题模板16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答题要素:指导思想+核心价值+文化创新+自觉自信+体制保证+精神文明+中心环节+中国道路+主体作用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⑦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闻点击】‎ 转型期中国,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但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时代推进改革,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要创设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学以致用】‎ 时政术语 ‎1.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3.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创新预测】‎ ‎1.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所谓人的现代化即是要实现传统的臣民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现代公民人格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另一个是公民意识。中国人自辛亥革命起即获得了公民身份,但是严重缺乏公民意识,观念上仍停留在臣民意识阶段。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的核心区别在于其价值观的根本不同,现代公民以自由、民主、平等、公正、自强、独立为价值理念,迥然不同于传统臣民的依附、奴役、服从、人情至上等理念。漫长的封建统治和落后的近现代教育造成了公民意识在全国范围内的树立缓慢。可以说,我国的公民人格培养任重而道远。‎ 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开放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但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的压舱石、价值的定盘星,培育昂扬向上的公民品格。在利益多元、思想多样、观念多变的时代推进改革,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因此,转型期中国,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1)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论证材料中“转型期的中国,最需要的是共识的凝聚、精神的引领”论断的合理性。 ‎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基本论断,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 ‎(3)有人说,现代公民人格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大计。结合材料中公民人格培养方面的问题,就如何培养公民人格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解析 第(1)问实质考查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第(2)问,一是注意其知识范围要求,二是结合第二、三段材料的有效信息。第(3)问,要针对材料中公民人格培养方面的问题,即“严重缺乏公民意识,观念上仍停留在臣民意识阶段”,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用哲学方法论来统帅。‎ 答案 (1)①在思想文化纷繁复杂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社会思潮,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②转型期的中国,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共识,引领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有正确的方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公民品格,能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共识和精神引领作用,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改革顺利进行。‎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转型期的中国、相对滞后的公民意识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②价值观具有重要的驱动和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中国的顺利转型。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给不同的利益群体传递正能量,推动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合乎社会主义要求的现代公民,推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3)从哲学的角度,结合社会实际,推动公民树立现代价值观念;引导公民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理论,发挥正确的意识能动作用;结合当前的实践,推动公民自觉追求真理。‎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良好家风建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一向重视家风的建设,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更是汗牛充栋。从孔子对儿子的庭训,到颜之推的家训,到诸葛亮的家训,到曾国藩的家训,到傅雷的家训,不一而足。良好的家风应秉承爱国爱家、与人的情怀,体现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应发挥“家庭主心骨”作用,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 正确处理好父母、亲戚朋友以及邻里间的各种关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1)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知识,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怎样建设好家风。‎ ‎(2)有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加强传统家风的教育。请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3)历史上有许多良好家风的范例,传承这些,就能形成正能量,而这些正能量聚集起来,就能形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请你就如何传承发扬良好的家风家规提出两点可行性建议,并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 答案 (1)①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良好家风需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以及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道德,这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②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家庭主心骨”应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好家庭以及邻里间的各种关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社会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④每个公民应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脚踏实地,不尚空谈,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 ‎(2)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传统家风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传统家风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也包含一些对当今时代家风建设仍有价值的普遍性道德准则。③对传统家风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则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适应时代要求,对传统家风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发掘其现实价值,积极改造其不合时宜的内容。‎ ‎(‎ ‎3)例如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将一些家风家规进行汇集整理并出版发行。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在校园中开展良好家风家规活动,引导青少年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说明:答案不唯一, 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依托高考大数据分析软件精编而成)‎ 一、选择题 ‎1.(2016·广东揭阳一模)400字简历写出24个错别字,重庆大学生面试遭拒。如今,大多数人可以在键盘上敲字如飞,却无法在纸上流畅书写。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化品质的传承就会严重缺损。要提高文化传承品质,要求(  )‎ ‎①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传承好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文化 ④在博采众长中提高文化素养 A.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2.(2016·杭州地区七校联考)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这说明(  )‎ ‎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 ②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016·长泰一中期中)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4.(2016·温州十校联考)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5.(2016·百校联盟1月监测)近几年来,微信朋友圈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改变着人们与世界的连接状态。但是,随着微信用户数蒸蒸日上,根据可疑的养生秘籍、五花八门的商业广告充斥其间,让人不堪其扰。从文化的角度看,材料说明(  )‎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6.(2016·百校联盟2月监测)从公园跳到广场,从国内跳到国外,广场健身操舞已成为我国最为普及的健身活动之一。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将在全国推出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编排科学合理、群众简单易学的“新国标”,并按照引导、扶持、规范的方针,推动广场健身操舞健康有序发展。这表明(  )‎ ‎①中华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异彩纷呈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国家对文化活动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④我国大力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2016·隆师中学模拟)文化既有“魂”又有“体”,核心价值观是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体。“魂”与“体”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改革发展之中,目标就是“强魂健体”。下列有利于“强魂健体”的措施有(  )‎ ‎①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 ②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设施 ③要奏响大众文化这一主旋律 ④推动文化产业投资融资体系建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回答下题。‎ ‎8.党的舆论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媒必须姓党,是因为(  )‎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③党和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为党说话就是为人民代言 ④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铜臭气。这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 ‎①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②坚持“双百”方针以促进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③弘扬主旋律,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④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2016·蚌埠二中月考)文化遗产广受关注,世界各地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举措。例如在法国,人们视遗产为生命,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公立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法国人举家出动,与文化珍品亲密接触。而在意大利,人们坚持与遗产的消失抗争,该国对文化损毁方面的修复技术在世界都属一流……,这启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该(  )‎ A.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加大对公益文化基础设施投入 B.树立文化自强意识,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C.树立文化自尊意识,对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D.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 ‎11.时下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层出不穷,已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新增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专家提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网络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对此我们的正确理解是(  )‎ ‎①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我们必须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能力,自觉抵制网络文化 ③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④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是文化建设的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2016·长春质检)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 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踏上旅程,享受难得的放松。然而,随着大量中国游客涌入旅游市场,一些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出现,这不但破坏了环境和中国游客的形象,也为旅游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为此,我们要(  )‎ ‎①努力实施文化“走出去”,继承并弘扬中华文化 ②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③加强文化交流,熟悉并掌握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务院要求,统筹城乡,进一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利用时政、税收等政策不断增加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到2020年要全面脱贫任重道远。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要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大局意识。‎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实现区域性整体扶贫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整体扶贫要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实现区域性整体扶贫的经济意义。”本题的切入点较大,因此学生需要结合材料分析,材料:“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出有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材料:“统筹城乡”体现了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材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材料:“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体现了有利于增加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消费水平,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第(2)问,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整体扶贫要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原因。”经过分析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作用。通过对文化生活知识点的理解我们知道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属于民族精神,因此本题可以从优秀文化的作用、民族精神的作用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的作用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 (1)①有利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②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③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④有利于增加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消费水平,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2)①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发挥优秀文化促进我国整体扶贫发展的积极作用。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为我国整体扶贫提供大的精神动力。③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精神奠定了我国整体扶贫的立业根基,为贫困地区人民不断开拓进取提供精神力量。④发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有利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14.(2016·泰安模拟)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几年来,N市的各类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各种文化场馆和设施越来越齐全,实现了城市“文化自信”与市民“文化幸福感”的不断提升。‎ 年份 活动内容 ‎2012‎ 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 ‎2013‎ 省会文化艺术中心“一院三馆”建成;为民族村(社区)配备文化科技图书 ‎2014‎ 建立50个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辅导点;举办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2015‎ 第六届社区广场电影节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第二届市文化艺术惠民展演以及开心甜沫、宝贝剧场演出等系列文化品牌活动 ‎2016‎ 推进“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等基层特色公共文化品牌,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 材料二 体系不完善、服务效能不高、发展不均衡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最迫切问题。对此,2016年4月21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明确意见要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于改革开放的现实,认真研究文化发展的内在趋势,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实现社会公平。‎ ‎(1)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一N市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的意义。‎ ‎ (2)请结合材料二,说明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道理?‎ ‎(3)就如何推进“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等基层特色公共文化品牌提两点建议。‎ 解析 第(1)问,要注意材料中的信息,从免费开放文化设施,考虑文化事业;从建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点,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考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2)问,考查唯物论知识,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可以想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意见的作用考虑意识的指导作用;从研究内在趋势等,考虑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统一。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只要能结合文化生活有关知识,所提建议具体,理论切合实际即可,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 答案 (1)①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的需求。②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③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人民抵御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④该市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有利于市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要从基本国情出发。②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要求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意识。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科学规划。③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创新文化发展模式。‎ ‎(3)①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②根植传统文化沃土,接近群众、深入群众。‎ ‎接轨高考三 文化知识体系整合 从一般到特殊之(一) ——文化作用 主题解读]‎ 全面理解文化的作用,要做到文化一般(共性)和文化具体(特殊)相结合。(1)文化一般常考的知识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及优秀文化的作用。(2)文化特殊常考的知识点:文化交流的作用意义、传统文化的作用意义、教育的作用意义、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作用意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意义等。‎ 思维导图]‎ 循规阐释]‎ 一、文化的一般作用 ‎1.从文化的实质角度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角度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体现在科学技术的作用、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及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上;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体现在国内民主、法制建设与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两个方面。‎ ‎3.从文化与综合国力角度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等;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各种具体文化现象的意义和作用 ‎1.推动文化交流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各种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教育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4.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 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求。‎ ‎6.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能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命题视角]‎ 主观题命题点(一) 文化对人的影响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绍兴市近年来将乡贤文化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资源,深入挖掘当地乡贤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乡贤遗产保护、乡贤家规家训整理、乡贤文化研讨等活动①,组织评选道德模范、好支书、爱心人士等新乡贤,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家风,用乡贤文化凝聚道德力量②,传播主流价值,有力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③。‎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重视乡贤文化建设的意义。‎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知识范围是文化对人的影响;考查问题内容是重视乡贤文化建设的意义。‎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这种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文化塑造人生。‎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发展乡贤文化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这种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发展乡贤文化有利于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有力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 ‎ ‎③文化塑造人生。发展乡贤文化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主观题命题点(二)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故宫博物院拥有三大“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文化资源”——17万平方米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堪称世界之最;180余万件馆藏文物,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中国古代艺术宝库;每年1 500万以上的观众,是世界上唯一观众数量超过1 000万的博物馆①。去年故宫累计开发6 700多种文创产品,600年的紫禁城,90年的故宫博物院,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力量②。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是故宫研发文化产品的出发点。真正让大众通过产品学习文化、引发思考、获取精神升华才是故宫博物院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理念和落脚点③。‎ 据材料,运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对故宫研发文化产品的认识。‎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考查问题内容是对故宫研发文化产品的认识。 ‎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③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故宫研发文化产品,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故宫依托珍藏文物研发文化产品,有利于激发民族的创造活力,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故宫研发文化产品,通过产品学习文化、获取精神升华,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建设文化强国。 ‎ 从一般到特殊之(二) ——文化发展 主题解读]‎ 全面掌握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措施,要做到一般措施和具体措施相结合。把握一对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围绕两条主线——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熟记四项措施——文化创新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措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措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1)文化发展(一般)常考的知识点: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及其途径。(2)文化建设(特殊)常考的知识点:如何推动文化交流、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及关键、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如何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 思维导图]‎ 循规阐释]‎ 一、文化发展的一般做法 ‎1.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推动文化发展。‎ ‎2.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的发展。‎ ‎3.立足实践,促进文化创新。‎ ‎4.重视经济、政治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为文化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良好的环境。‎ ‎5.重视科技、教育和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具体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的措施和做法 ‎1.如何保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利用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 ‎(4)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对待传统文化,要辩证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立足社会实践,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 ‎(3)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进行文化创新要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4.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 ‎(1)“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优良传统(继承与发扬)。‎ ‎(3)外来思想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4)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5)立足于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加强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3)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6.如何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族、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4)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命题视角]‎ 主观题命题点(一) 文化发展与创新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在世界法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中华法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树立起民族的文化自信,于中华民族法治文明中寻求历史的智慧,于世界法治文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树法治思维,在全社会营造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我国如何推进法治文明建设?‎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知识范围是文化发展;考查问题内容是如何推进法治文明建设。‎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要立足实践,不断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 ‎②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和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立足实践,不断创新。 ‎ ‎②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开展法治文明宣传活动,倡树法治思维,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 主观题命题点(二) 继承传统美德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资源需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需要极大丰富。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①。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②。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学习材料内容时,有人认为,丰富精神财富就是要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请运用文化发展的知识从赞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知识范围是文化发展;考查问题内容是如何评价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二、分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可以因时而变。文化发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 ‎②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精神财富。 ‎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可以因时而变。‎ ‎②文化发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精神财富。‎ ‎③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④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带有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印记,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精神财富。‎ ‎《文化生活》偶考点查缺补漏练(三)‎ ‎1.“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从下图关于“功夫电影对外国人产生的影响”的调研问卷结果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③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6·佛山二模)“什么都可以谈,只有价值观不能谈判”,这是马云收购“雅虎中国”时的核心原则。因为,一家公司一旦扩张到500人以上,仅仅靠管理很难继续成长,必须借助统一的价值观聚集人心。由此可见(  )‎ A.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B.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公司产生积极的影响 C.优秀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影响更加持久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表明(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④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动都是其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 A.人们总是在有形的文化氛围中生活 B.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C.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D.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付出了沉重代价才得以奋起。但至今仍有人是非不分,亵渎我们民族的历史和进步事件。要认清历史,明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必然需要我们(  )‎ A.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抵制外来文化和思想 B.培育形成民族精神,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C.端正文化价值取向,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 D.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保护传统历史与文化 ‎7.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始终难以赢得国内观众的喜爱,而韩剧在中国内地掀起了一股疯狂的追韩潮。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  )‎ ‎①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支持国产电视剧的发展 ‎②自觉抵御韩剧入侵,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③坚持兼收并蓄原则,推动国产电视剧的创新 ④韩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应该鼓励韩剧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十几年来,中国影视产业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竞争机制,释放了文化创造力,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走向世界,捧回了一个个国际电影节大奖。这说明文化市场化(  )‎ ‎①可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②实现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 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是促进我国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从平板电脑到电子阅读器,再到近日一些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的上市,有限的“身材”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阅读可能。这表明(  )‎ A.科技能拓展文化空间 B.科技能促进文化继承 C.科技丰富了文化内涵 D.文化离不开物质活动 ‎10.汉语作为中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与国外“汉语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社会外语风潮蔓延,许多人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而写出的汉语文章却错误连篇,这与多年来中国忽视学生的汉语教育是分不开的。对此(  )‎ ‎①国家应加强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功能 ‎②我们应变革教育方式,以开放的心态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③我们应学会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④国家应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这强调了(  )‎ A.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中起着决定作用 B.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 C.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D.教育是文化传播最主要的手段 ‎12.近年来,“书写危机”这个名词越来越被人们广泛提及。面对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书法,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让更多的孩子们用毛笔书写美丽的汉字。这是因为(  )‎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13.在历史上,中华不同民族的文化,如匈奴、鲜卑、契丹、辽、金、蒙、满等民族的文化,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同样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这表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4.“勤”应是孩子的必备素质,但如今这一标准越来越被淡化。勤劳挣钱被认为是“死脑筋”;勤奋学习被嘲笑为“不聪明”;勤恳工作被定义成“有点傻”。加强勤劳教育有利于(  )‎ A.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B.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品格 C.增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在气质 D.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15.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下列选项体现文化自信的是(  )‎ ‎①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穿着特色鲜明的中式服装,出席荷兰国王举行的盛大国宴 ②教育部探索高考改革方案,拟对外语科目社会化考试,增加语文在高考中的分值 ‎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积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④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社会正在形成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和商业性 ②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文化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④文化建设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7.近年来,网络游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但在网络游戏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网络游戏产品中存在淫秽、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针对网游中的不健康的内容,我们应该(  )‎ ‎①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②注重改造,精心剔除 ③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④正确引导,批判继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些网站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不时传播低俗、淫秽色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造谣传谣、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也时有出现。这要求网络媒体做到(  )‎ ‎①坚持正确导向,提高网民思想道德素质 ②消除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③不断提供网络产品,满足网民文化需求 ④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下列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④二者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专题十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 考情分析 高频考点 命题规律 备考建议 意识的能动作用 ‎3年20考,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题干材料涉及安全生产、在不同处境下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认识、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等社会生活热点,主要考查意识的本质及作用、意识的特点以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知识:一条基本线索(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四大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及上升性)‎ 热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科技领域的新突破、精准扶贫等 客观规律性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3年9考,题干材料涉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取得明显成效等事例,主要考查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规律与意识能动作用的关系等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年25考,非选择题出现4次。题干材料大多涉及最新科技成就及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查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等知识 真理及其特征 ‎3年13考,主要是选择题。多以漫画、诗词为背景材料,考查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等知识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及上升性 ‎3年21考,主要是选择题。题干材料大多涉及社会观念的转变、政府政策的调整,一般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的原因等角度进行考查 ‎ 哲学及其基本派别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 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 ‎ (2016·江苏卷,25)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此考点全国新课标卷没有考查,地方卷的高考试题全部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以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经典言论、漫画为载体,重点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形态,其他知识涉及较少。‎ ‎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哲学与实践、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 内容 启示 哲学与实践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源于实践,决定于客观世界,同时又对实践和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把握任何一个哲学原理,都要注意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去掌握 哲学与具体科学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在研究哲学的相关概念(如物质、规律、矛盾等)时,要把握其概括性,不能等同于具体生活中的相关事物 ‎2.哲学的两大阵营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哲学家们关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经典论述或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漫画、诗歌等 选择题 分析判断区别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观点以及各自对人类思想的贡献 怎样答 阵营 观点 派别 主要区别 唯物 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唯心 主义 意识决 定物质 主观唯 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 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特别提醒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②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④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 ‎(2015·海南卷,21②)‎ ‎2.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 ‎(2014·广东卷,33D)‎ ‎3.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 ‎(2013·天津卷,7D)‎ ‎4.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 ‎(2013·广东卷,33D)‎ ‎5.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 ‎(2012·上海卷,17A)‎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为哲学史上的两大阵营,主要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是一切哲学思想的源头。该考点题目取材广泛,尤以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名人名言、社会现象或漫画为主。‎ 题型 结合社会现象,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的理解 示例 (2016·大连调研) 研究发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③意识是人脑活动的产物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预测 2016年4月4日,清明到来,祭品市场销售也进入最高峰。除了最新的“iPhone6”,还有各式电话卡、红包卡,可以往冥间给先人派红包,最贴心的是就连 ‎“自拍神器”——自拍杆都有卖了。有店主说,卖这类祭品是为了“让先人也能感受到社会的进步”。 下列观点中与店主观点所体现的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 A.万物皆备于我 B.气者,理之依也 C.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D.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在显现 ‎ 物质、运动、规律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 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 (2016·新课标Ⅱ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高考常考点。从命题的特点看,或以漫画、名人名言、哲理为命题载体,或以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意识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等知识,以主观题的形式综合考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原理内容。‎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物质、运动、静止的关系 原理内容 错误倾向 物质和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反对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列举国家、团体或个人遵循规律或违背规律的事例 选择题、非选择题 考查物质运动的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怎样答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3)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 (2015·江苏卷,27③)‎ ‎2.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  ) (2015·安徽卷,11①)‎ ‎3.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 (2015·山东卷,33 B)‎ ‎4.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 (2015·北京卷,24③)‎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以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素材载体,如最新科技成果、生态环保、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等,考查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可能出现。‎ 题型 结合重大热点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考查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示例 (2016·厦门一模)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多次重复“数落”‎ 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从哲学角度看,克服超限效应需要(  )‎ ‎①尊重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②坚持适度,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③注意方法,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④避免刺激,因为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预测 宏观经济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意识能动作用、物质意识关系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1 意识的能动作用 ‎1.(2016·新课标Ⅱ卷,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向2 物质和意识关系 ‎2.(2016·新课标Ⅲ卷,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 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意识能动性是高考常考点,从考查的题型看,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17年备考要特别关注“意识能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意识的能动作用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列举国家、团体或个人在理念指引下取得成功的事例 选择题、非选择题 材料中的做法所体现出来的意识能动性的特点、表现 怎样答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内容阐释 方法论 物质决 定意识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 质具有能 动作用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点拨 ‎1.通过三个“并不意味着”正确把握“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对物质的被动反映。‎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区分意识的特点 ‎(1)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 ‎(2)自觉选择性强调意识对象的选择。‎ ‎(3)主动创造性突出意识反映的程度(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和时间跨度(追溯过去、反映当前、推测未来)。‎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两个依据: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四个要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两个结合:①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①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知识拓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别 地位 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依据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矛盾特殊性原理 侧重点 强调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 强调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联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辩证法领域的体现。二者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 ‎(2015·江苏卷,19③)‎ ‎2.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 ‎(2015·重庆卷,3B)‎ ‎3.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 ‎(2015·天津卷,9C)‎ ‎4.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 ‎(2014·新课标Ⅱ卷·20①)‎ ‎5.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2015·广东卷,33①)‎ ‎6.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 ‎ (2014·江苏卷·27B)‎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以“工匠精神”、“阿尔法狗”、“引力波”、“供给侧改革”、“五大发展理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容错机制激励机制”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素材载体,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知识点。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可能出现。‎ 题型一 结合国家政策或企业、个人的活动,考查意识能动性的知识 示例1 (2016·福州调研)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面对失信问题屡禁不止的情况,要诉诸制度和法律。国务院发布实施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下称《纲要》),为深化诚信制度化建设工作指明方向。刘奇葆强调诚信是道德之基,要立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重点,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的认识。‎ 预测1 近年来,外贸汽车品牌垄断我国市场的行为愈演愈烈,已经比较严重地扭曲了市场行为,特别是消费行为,导致消费者不能客观、公正的对待自己的消费需求。而外资品牌则抓住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扭曲,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的控制和价格的控制。如汽车零部件市场,就受到了许多外资品牌的全方位控制,不仅中国企业难以进入到这些领域,消费者也难有可供选择的余地,导致消费者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最近,国家发改委反垄断局对奔驰、奥迪等豪车品牌,以及十二家日本汽车零部件商的调查让汽车行业反垄断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调查汽车零部件的价格垄断问题对防止整车企业的利润通过价格垄断转给零部件企业,进而通过进口转出对我国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对汽车行业开展反垄断调查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答案 ①针对外资汽车品牌垄断中国市场的行为开展反垄断调查,选择相关豪车品牌和汽车零部件商作为调查对象,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②我国对汽车行业开展反垄断调查是在意识指导下规范汽车企业经营行为、促进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活动,符合消费者利益,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③我国对汽车行业开展反垄断调查是从当前汽车行业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尊重了市场规律,做到了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题型二 结合国家政策制定或实施情况,综合考查唯物论的知识 示例2 (2016·威海一模)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这意味着扶贫工作要(  )‎ ‎①从扶贫对象的实际出发制定扶贫措施 ②抓住时机,促成扶贫工作的精准飞跃 ③具体分析造成扶贫对象贫困的具体原因 ④将扶贫力度与贫困户的自立自强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预测2 “十二五”期间, 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 政府采用了 “西医” 治疗,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十三五”期间,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上述举措。‎ 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针对我国存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答题模板17 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的命题 ‎(1)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世界物质性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材料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 ‎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怎样做某一件事?‎ 答题要素: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科学理论指导+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做到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答题要素: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材料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作指导。‎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 实践和认识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1 真理 ‎1.(2016·新课标Ⅲ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考向2 认识的过程 ‎2.(2016·新课标Ⅰ卷,20)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属性、认识的过程是高频考点,且“认识的过程”考点有逐年增多趋势。从形式上看,一般以当前重大的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2017年备考应关注当前重大的时政热点,尤其国家政策的变化、新的法律法规的修改出台等素材,考查真理的属性、认识的过程。‎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实践及其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列举最新的科技成就、社会热点问题等具体事例 选择题、非选择题 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 怎样答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 和特点 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 和认 识的 辩证 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当前国家某项政策的调整;人们对某一问题看法的变化、观念的转变;党和政府重大决策中的新提法和新表述 选择题、非选择题 判断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体现了真理的哪些特征; 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的 怎样答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特点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发展的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 ‎(2015·福建卷,35②)‎ ‎2.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 ‎(2015·广东卷,35C)‎ ‎3.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 ‎(2014·新课标Ⅰ卷·22 ④)‎ ‎4.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 ‎(2014·山东卷·35D)‎ ‎5. 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 ‎(2015·安徽卷,10 C)‎ ‎6.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 ‎(2016·江苏卷,28)‎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2017年重点关注“引力波”、“供给侧改革”、“五大发展理念”、“推广街区制”、“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全面二孩政策”、转基因之争、高考制度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等重大热点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所体现出来的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点。‎ 题型一 从物质世界可知性的角度,考查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示例1 (2016·西宁一模) 在医学领域,一种革命悄然而至。长期以来以“心死亡”判断死亡的标准将被“脑死亡”取代。“脑死亡”不再仅是一种理念,而是已经有了首次实践。当然,其中必然伴随着争议,但这毕竟是科学和理性的选择,是对人的生命的最大尊重。从哲学上看,“脑死亡”取代“心死亡”成为判断死亡的标准表明(  )‎ ‎①正确认识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 ②没有实践的检验就不会有正确认识的产生 ③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④ 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预测1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场方程,建立了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几代物理学家付出了无数努力,可这神秘的引力波却一直没有被发现。2016年2月11日,研究引力波的科学家们向全世界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填补了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 ‎①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②伟大的理论产生伟大的实践 ③ 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 追求真理是人们实践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题型二 结合科技创新或社会热点,考查真理的客观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或综合考查认识论知识 示例2 (2016·青岛调研)《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放开二孩,执行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新的人口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但计划生育政策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表明(  )‎ ‎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政府决策应坚持自己的态度 ③继续观察能促进谬误与真理的相互转化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预测2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成熟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和升华: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建设目标;十六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会会,明确提出“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提升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新观点、新举措,凸显法治在国家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我国法治思想演变所蕴含的哲理。‎ 答题模板18 有关“认识论的知识”的命题 ‎(1)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 答题要素:真理特点+认识过程+材料 ‎①真理特点:真理含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 ‎②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运用哲学知识,分析探索实践过程。‎ 答题要素:实践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过程 ‎①实践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 ‎③认识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0.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永续发展 ‎【要闻点击】‎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2016年5月26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和环境署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共同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6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学以致用】‎ 时政术语 ‎1.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2.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3.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4.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创新预测】‎ ‎1.材料一 2016年9月11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一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旨在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方案》指出,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采取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依法严惩重罚;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以损害程度等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额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方案》指出,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人员、部门负责人,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领导干部离任后出现重大生态环境损害并认定其需要承担责任的,实行终身追责。‎ 材料二 2016年6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相关规定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2) 有人说建设生态文明,关键看司法机关提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是否到位。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这一观点。并结合材料一,说明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如何履行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 ‎2.H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宜中药材生长,被誉为“天然的中药材资源库”。近年来,当地干部群众把这绿水青山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引进和培养中药材专业化培植、研发、休闲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目前,该县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深加工、市场贸易、休闲养生、生态旅游、中药文化为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达到20多亿元,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子。‎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H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结果。‎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同一性知识,阐明H县为什么能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子。‎ ‎(3)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为H县发展经济设计两条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广告语。‎ 答案 (1)①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从中药材专业化培植、研发到产业链的延伸,科学技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②引进和培养中药材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③H县中医药产业弘扬中医药文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了文化生产力在当地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2)①绿水青山是指生态环境保护,金山银山是指经济发展,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具有同一性。②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H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H县发挥科技、人才等作用,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把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路子。‎ ‎(3)①科学发展人为本,宾至如归H为家。②矛盾特殊具体析,H县特色请探秘。(从其他角度,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都可给分)‎ ‎(依托高考大数据分析软件精编而成)‎ 一、选择题 ‎1.(2016·南通二模) 几年前,意大利蒙扎市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提案者解释说,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实”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真实?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 ‎①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③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物的“真实”性做出判断 ④感知无法对“现实”做出是否“真实”的回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2016·纪元中学月考)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心里的事情一多,心也跟着乱起来。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将心灵除尘,能够使黯然的心变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别烦乱。有人因此总结出幸福人生必须懂得必要的放下。以下说法,具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观点是(  )‎ ‎①放下压力:心态决定成或败 ②放下懒惰:奋斗改变命运 ③放下狭隘:心宽前路必然宽 ④放下犹豫:行动才有收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16·仙游一中)“时间去哪儿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点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一个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它都感到幸福的事情。”这启示我们(  )‎ ‎①只有在时间静止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知亲情的可贵 ②承认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就会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③要正确把握好时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④要善于在时间的相对静止中创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2016·全国大联考Ⅱ卷)长期以来,科学家就知道眼睛可以透露人们的内心世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法赛尔撰写了能够将“惊鸿一瞥”‎ 转化为指挥轮椅行动、敲击鼠标或者开展瞳孔游戏的算法。2015年法赛尔建造了一种护目镜,能够记录用户的眼球移动过程,并传输数据给计算机,软件将数据翻译成机器指令。几乎所有运动受损人士都能应用这项技术,上述现象说明(  )‎ ‎①科技产品的属性随着实践的深入而改变 ②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客体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试想有一天,只需对着手机说几句话,它便会自动精准识别你的需求,“一站式”轻松解决吃穿住行等问题。这并非幻想,“虚拟助理”正进入人们的生活。最近,百度公司在汉语语音识别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在安静环境下,汉语普通话语音识别的准确率接近97%。这说明(  )‎ ‎①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机能逐渐实现由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 ②随着科技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发展 ‎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本领越来越强 ④认识工具的进步是认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近日,一张猫咪走在楼梯上的图(下图)掀起了争论热潮。对于这只猫究竟是在上楼还是下楼,网友有截然相反的看法和理由。这说明(  )‎ ‎①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③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④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7.(2016·中原名校联考)可见光通信是利用LED灯的光线实现“有光照就能上网”新型高速数据传输技术。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研发团队采用光学和电学相协调的处理方法,突破了可见光空间通道互干扰高效抑制等关键技术,实时通信速度至50gbps(比特每秒),进入集成化微成化设计与实现阶段。材料表明(  )‎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前提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 ‎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6·豫东、豫北模拟)前瞻性研究注重对对象的牵连性、影响性、可发展性的把握,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潜在性)的挖掘。在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能够提前把握具有潜力的对象是异常重要的。可见,做好前瞻性研究需要(  )‎ ‎①把握研究对象运动中前进上升的必然趋势 ②分析把握研究对象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③推测未来,创造关于研究对象的幻想世界 ④不断深化对研究对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6·威海二诊)科学家发现,在已知最大的病毒——潘多拉病毒的基因组中,有93%不能追溯到自然界已知的任何生物演化支系中。而这些独特的基因很可能成为真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三个生命域之外的“第四个生命域”存在的有力证据。这一新发现佐证了(  )‎ ‎①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②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也有可能被推翻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客观事物的本质随着实践的深化不断显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其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对大数据中所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 ‎ ‎②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根源于人们对大数据特有价值的正确认识 ③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大数据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大数据”本身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6年2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印证了100年前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在一片嘈杂的背景噪音中,一声“噗”的声响,如水滴落水,持续时间短暂得不到1秒,这正是由引力波转化成的宇宙之声。人类探索引力波经历了长期的历程,引力波的发现将让人类了解宇宙起源真相。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能力是惊人的,可以破解任何自然界难题 B.自然科学的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C.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过程 D.自然科学研究是一种从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12.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根据人口形势的变化,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一个从“独生子女”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二孩”的不断调整过程。这表明(  )‎ ‎①认识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②认识是在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企业过度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工厂老板等不及工程师匠艺精神的开花结果,社会也等不得工厂匠艺精神的精雕细做。这意味着,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痴迷,不再能得到回报。这就摧毁了工匠精神所必须经过的煎熬。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 互联网时代,创意为王不假,但创意之王,不是出自低俗、投机取巧,而是做到极致的产品。在创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不仅不会OUT,还会被真正有责任、有远见的企业请上头等舱。走捷径会取得暂时成功,但只有秉承工匠精神专注敬业,精益求精,才能获得长久而更巨大的成功。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发扬工匠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如何利用工匠精神促进互联网创意的发展。‎ ‎14.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扶贫脱贫现实状况,中央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宏伟目标,并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总体谋划和顶层设计。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提出,要创新扶贫攻坚新机制,实施扶持对象、项目安排、措施到户、脱贫成效等“6个精准”举措,要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施策,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材料二 W市着力在精准扶贫中突出科技和科技工作者的智力优势。积极争取和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1项,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组织开展一系列科技宣传服务活动,加快转变贫困群众的科技意识,提高了脱贫能力;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与优良品种,提高了农业科技在贫困村生产中的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打造好基于IP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三屏互动”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各类科普信息、开展在线答疑等形式的农业科技传播活动。努力发挥科技在精准扶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 ‎(1)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央为什么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发挥科技在精准扶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 ‎(3)结合两则材料,请你就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专题十一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考情分析 高频考点 命题规律 备考建议 联系观 ‎3年12考,主要是选择题;可能涉及供给侧改革、人与自然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热点,主要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经常与辩证法的其他知识结合命题 知识:重点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分析法,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要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等等 命题特点:选择题材料既可能是诗词、名言警句、俗语、漫画等,也可能结合热点材料;非选择题侧重于考查某一小专题知识或某一哲学具体原理 热点:“一带一路”战略、大国关系、精准扶贫、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城乡一体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纲要、人口政策调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生态价值观、文化创新举措等 发展观 ‎3年8考,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可能涉及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新常态,“互联网+”等热点;主要考查发展的实质、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发展的状态等;经常与辩证法的其他知识结合命题,非选择题可能单独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矛盾观 ‎3年17考,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分值占比较大;可能涉及我国某一领域的深化改革、“三农”问题、污染治理等热点;主要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尤其是矛盾观的综合运用等 辩证否定 观和创新 意识  ‎ ‎3年7考,主要是选择题;可能涉及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就等热点;主要考查辩证否定观、创新的社会作用等;经常与辩证法的其他知识结合命题 ‎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2015·新课标Ⅰ卷,23) 卤水豆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食品。卤水是制作卤水豆腐必需的稳定剂和凝固剂,其主要成分氯化镁是有毒的,但用卤水点制的豆腐不仅无毒,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表明(  )‎ ‎①事物的特性是不变的,其功能是不断变化的 ②事物的不同特性是由人的不同需要确定的 ③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的联系的依据 ④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5·新课标Ⅱ卷,22)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理解和运用,且有增加的趋势。2017年备考应继续关注“一带一路”、区域发展合作、生态治理等热点素材,牢牢把握联系的特征及方法论、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系统与要素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以诗词、名言、漫画、热点材料为背景 选择题 考查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或系统优化知识的理解,以体现类和启示类为主 怎样答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②整体由部分构成,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方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知识拓展 ‎1.关于“联系”的考查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误区 ‎(1)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也就是说只有进入矛盾统一体内部的两个事物才存在着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整体功能并非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整体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科学、有序组合时,才能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一般来说,部分不能决定整体,但是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任何一个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它们有根本的区别。‎ ‎2.系统与要素 系统的基 本特征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整体性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 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有序性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要争取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系统优化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2015·江苏卷,28A)‎ ‎2.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2015·四川卷,7③)‎ ‎3.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  )‎ ‎(2014·安徽卷,10③)‎ ‎4.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 ‎(2014·江苏卷,23①)‎ ‎5.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 ‎(2015·浙江卷,29②)‎ ‎6.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 ‎(2013·广东卷,33B)‎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素材,如“五大发展理念”、“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生态治理保护、区域发展、“家风”建设、城镇化建设等,考查联系的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等知识点。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可能出现。‎ 题型一 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分析实际问题 示例1 (2016·无锡一模)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各个时期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元青花绘画精美生动,其纹样特点既带有一些西亚美术的装饰形式,又带有浓厚的中国民间图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风格华丽,与当时织金锦的图案和效果极为相似。元青花的特点表明 (  )‎ ‎①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 ‎③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④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着认识活动的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预测1 “全面二孩”是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完善,顺应了群众期盼,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专家表示,“全面二孩”可调节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不会导致人口暴涨。为确保“全面二孩”政策的有效实施,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应该成为各级政府下一步行动的焦点。这说明(  )‎ ‎①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②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创造新的联系 ‎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要坚持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题型二 以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示例2 (2016·宁波调研)智能手机“核”战再次升级,由“四核之争”升级至“八核大战”。有专家指出,八核手机是拼硬件规格孕育的“怪胎”。如果硬件之间不协调、软件优化不到位,单纯提高CPU核心数不但不能提高手机性能,还会带来发热量过大、电池持续时间短等问题。这说明(  )‎ ‎①搞好部分就能带动整体的发展 ②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③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 ④科学思维方法决定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预测2  “创造幸福中国,实现中国梦想”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其中蕴含着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蕴含着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蕴含着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蕴含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 依据材料,简要说明如何用“系统优化方法”来指导实现中国梦。‎ 答题模板19 有关“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命题 ‎(1)体现了联系观的哪些知识?‎ 答题要素: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联系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结合材料)。‎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不割裂联系、不臆造联系,可以建立新的联系,结合材料)。‎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结合材料)。‎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的地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关键部分的重要性,要求我们重视局部)。‎ ‎⑤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特征、要求,结合材料)。‎ ‎(2)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和××的关系。‎ 答题要素:总的关系+具体关系+方法论+结合材料 ‎①总的关系(辩证统一)。‎ ‎②具体关系(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联系)。‎ ‎③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的发展)。‎ ‎④结合材料。‎ ‎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 发展的状态 ‎1.(2016·江苏卷,33)与普通微信群不一样,“日行一善”微信群有个特别的群规,群友发出的红包不能抢。所有微信红包里的钱,都被用来帮助贫困人群,日行一善,积小善成大善,弘扬社会正能量。材料表明(  )‎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 ③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因时而变的 ④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5·新课标Ⅱ卷,21)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我国经济九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辩证法的观点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  )‎ ‎①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②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③制约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已经解决 ④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已经形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以社会热点事件为素材,或者以漫画、诗句、挫折等为载体,考查发展的实质、趋势、状态等知识点,对“发展的状态”知识点考查有增多趋势。2017年备考仍要重点关注相关的热点事件,注意掌握“漫画类”题目答题技巧。‎ ‎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以诗词、名言、漫画或重大改革等热点材料为背景 选择题、‎ 非选择题 选择题考查发展的实质、趋势、量变质变关系;非选择题或单一或结合其他知识考查量变质变关系 怎样答 原理内容 方法论 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 ‎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发展的趋势 ‎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发展的状态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纵横相连                   ‎ 正确把握联系、发展、矛盾之间的联系 ‎(1)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 ‎(2)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它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3)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发展的实质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  )‎ ‎(2015·浙江卷,30②)‎ ‎2.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  )‎ ‎(2015·江苏卷,33③)‎ ‎3.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运动。(  )‎ ‎(2015·海南卷,20D)‎ ‎4.善、恶的积累必导致相应的质变。(  )‎ ‎(2014·浙江卷,27④)‎ ‎5.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 ‎(2013·重庆卷,11B)‎ ‎6.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  )‎ ‎(2015·广东卷,34④)‎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关注“五大发展理念”、“3D打印”等有关发展知识点的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国家的方针政策,或诗歌警句漫画等素材,主要是选择题形式。‎ 题型 综合考查发展的相关知识 示例 (2016·台州一模)难走的路是上坡路。处在发展关键节点的中国,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只有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才能柳暗花明、风光无限。这启示我们(  )‎ ‎①面对前进中的困难,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②必须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中国的飞跃和发展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积极推动事物的质变 ④发挥顽强拼搏精神对事物发展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预测  3D打印技术具有划时代意义。运用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从艺术品到人体器官等各种物体,让人欢欣鼓舞,但任何人都可以在家里打印枪支,又让人忧心忡忡。这告诉我们(  )‎ ‎①任何事物都有优点与缺点 ②新事物始终是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③事物的价值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④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1 矛盾的基本属性 ‎1.(2016·江苏卷,34)什么是好电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电影经常出现“叫好”和“叫座”的矛盾,有些电 影的艺术价值很高,但是票房却遭到冷遇;有些电影过度关注“眼球效应”,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立得住的文化内核,虽获得高票房,却是“低口碑”。‎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人认为,只要能“叫座”的电影就是好电影。请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此加以评析。‎ 考向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2016·新课标Ⅱ卷,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扶贫工作,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和要求。‎ 十八洞村是由4个寨子合并而成的贫困村,村民生活困难,观念相对保守,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村不同心,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要求,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花垣县派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办“道德讲堂”,评选明理尚德星级示范户,组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培育村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活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根据当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精准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如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和苗绣;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42人,摸索出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合作社)走,能人(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扶贫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3 580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先后报道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考向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016·新课标Ⅰ卷,23)图中漫画《学习先进经验》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  )‎ ‎①学习他人经验就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②先进经验通过实践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东西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事物的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的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16·新课标Ⅲ卷,20)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 ‎①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基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③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向4 两点论与重点论 ‎5.(2016·新课标Ⅰ卷,21)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  )‎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 ‎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该考点属于必考点,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矛盾的基本属性考查最多 ‎ 。以漫画、典故、诗句、社会热点为载体,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2017年备考应全面把握矛盾观,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国情、地域特点、国内外形势、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推广试点等,从包括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矛盾的主次主面等多个方面对矛盾观的知识进行理解。‎ ‎ ‎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原理内容 方法论 矛盾的同 一性和斗 争性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①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②相互转化。二者在不同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坚持从个性到共性,再从共性到个性的认知顺序。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次矛盾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知识拓展 矛盾观点在实践中的应用 ‎(1)“既……又……、虽然……但是……、双赢、双刃剑、成就、困难、机遇、挑战、相反相成”此类语言哲理是:矛盾是对立统一,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2)“根据……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优势、特色、特征”,此类关键词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试点、推广、抓好典型、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此类语言哲理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 ‎(4)“第一(要务)、重点、关键、首要(问题)、中心、重心、重中之重、突破口、根本途径、主题、核心”,此类语言哲理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抓重点和关键。‎ ‎(5)“主流、主体、方向、大局、认清形势、大于、强于、总体上、总的”此类语言哲理是: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性质、利大于弊、本质”此类语言哲理是: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以诗词、名言、漫画、热点材料为背景 选择题、非选择题 考查如何体现主次矛盾原理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怎样答 ‎(1)关键词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要矛盾多用重点、关键、中心、重中之重、主题、第一要务等词语。矛盾的主要方面多用主流、主体、性质、方向、大局、总的来看、利弊、本质等词语。‎ ‎(2)方法论的区别:主次矛盾用于解决问题,侧重分析“怎么办”;矛盾主次方面用于看待问题,侧重分析“如何评”。‎ ‎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抓住主流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 ‎(2015·江苏卷,28D)‎ ‎2.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 ‎(2014·新课标Ⅱ卷,22③)‎ ‎3. 系统优化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2015·江苏卷,28 A)‎ ‎4.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 ‎(2016·江苏卷,30④)‎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以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素材载体,如改革方案试点推广、“精准扶贫、精确识别”、“城乡发展一体化”、“供给侧改革”、“网络民主”的两面性、经济发展形势、反腐等,考查相关知识点。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可能出现。‎ 题型一 要求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分析实际问题 示例1 (2016·烟台一模) 面对复杂问题和形势,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力争最好的结果”,这种“底线思维”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克服困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预测1  复杂的中美关系决定了两国既竞争又合作,“吵而不破”将是两国交往的常态。从哲学角度看,中美双方“吵而不破”(  )‎ ‎①坚持了适度原则,重视了量的变化 ②体现了在矛盾的对立中把握统一 ③正确反映了大国关系,求同存异  ④佐证了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题型二 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示例2 (2016·郑州一模)抢滩北上广,还是退居二、三线城市,始终是困扰年轻人就业去向的难题。大城市房价高、压力大但相对公平,充满机会;小城市生活宁静平和但因循守旧,缺少文化氛围。做出正确的选择,要懂得(  )‎ A.任何对立的双方总是以同一作为存在的基础 B.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D.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预测2 ‎ ‎ 当今中国正处于大转型时期,财富的持续增长、社会的不断变动,激发出空前活跃的思想,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利益诉求更趋多元。此时,只有共同的社会认知、道德理念、行为规则,才能保证思想的交锋、价值的角力、利益的博弈不至于沦为撕裂社会秩序的负资产,而成为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从哲学角度看,寻找我们社会的正能量就是(  )‎ A.要抓主要矛盾 B.要统筹兼顾 C.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D.不要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题型三 综合考查矛盾分析法或唯物辩证法 示例3 (2016·杭州一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区内实行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进一步在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探路。自贸区的探路举措启示我们(  )‎ ‎①要善于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善于在矛盾的特殊性中寻求矛盾的普遍性 ③要善于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 ‎④要善于通过变革上层建筑,以巩固经济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预测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八岁意味着青春和自立,意味着责任和使命。某中学高二年级同学以“我们是‘90后’”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认识自我】‎ 对于“90后”的评价,大家莫衷一是:有人认为,“90后”是“温室长大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一代不如一代;有人认为,“90后”是“有爱心的一代”“有担当的一代”“可敬的一代”,一代牛过一代;还有人认为,对“90后”的认识不能标签化……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要正确审视自己。‎ ‎【青春誓言】‎ 在学校举行的成人仪式上,18岁的同学们欢聚一堂,在老师、家长、知名校友和各级领导的祝福下,向青春致礼,立下神圣誓言:“我已长大成人,永远做祖国忠诚的儿女,从今天开始,我以诚心对他人,以孝心对父母,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提高修养,增长才干。天地为鉴,国旗为证,十八而志,青春万岁!”铮铮誓言蕴含了我们青年学子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更是我们“90后”学子的行动指南!‎ 请联系实际,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应怎样正确认识自我。并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角度为塑造“90后”形象,拿出你的个人行动方案,至少写出两条行动措施,并分析其哲学依据。‎ 解析 作答时注意本题涉及两个小问,第一小问的答题范围为矛盾分析法,具体指向是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可以从矛盾的普遍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流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试题,要求为塑造“90后”形象,写出两条行动措施,注意关键是要给出哲学依据。‎ 答案 (1)①正确认识自我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勇于承认和直面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②正确认识自我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正确认识自我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自身的优、缺点。④正确认识自我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2)如:“告别幻想,面对现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或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如:“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再如“向先进人物学习”“取其精华”等,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等(其他言之有理,均可)‎ 答题模板20 有关“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命题 ‎(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和××的关系。‎ 答题要素:原理内容+具体关系+如何做 ‎①原理内容(对立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②具体关系(具体表述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③如何做(两者并重,既要……又要……)。‎ ‎(2)材料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答题要素:一分为二+承认分析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答题模板21 有关“唯物辩证法”的命题 ‎ (1)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 答题要素: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 ‎①联系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②发展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③矛盾观(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④创新意识(相关原理、相应方法论、关键词句、进行结合)。‎ ‎(2)某做法给我们的唯物辩证法启示。‎ 答题要素:概括做法+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①联系观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②发展观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③矛盾观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④创新意识角度(某做法、符合的原理及方法论、如何做)。‎ ‎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 辩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2016·新课标Ⅱ卷,21)某市打造北斗卫星导航功能型平台,初步建成智能公交应用、高精度位置服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部署完成了78 275台北斗终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这表明(  )‎ ‎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②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③科技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 ④科技创新总是通过吸收、改造传统技术而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6·江苏卷,30)在北京的胡同、百工坊博物馆,深藏着很多身怀绝技的手工艺大师,他们不断转变观念,将传统文化体验、国际流行的私人定制等概念引入到工艺品的制作中,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活力。这些手工艺大师们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树立辩证的否定观 ②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③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以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创新事例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辩证否定观的实质、创新的意义等知识。2017年备考应结合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事例,把握辩证否定观的相关知识。‎ ‎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 辩证否定观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①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抛弃旧的)‎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关注新的)‎ ‎2.创新有哪些要求 ‎(1)一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 ‎(2)二破: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3)五新: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纵横相连                   ‎ 创新的理论依据 ‎(1)唯物论:创新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树立创新精神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2)辩证法: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③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要求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 ‎(3)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体现了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 ‎(2015·四川卷,9②)‎ ‎2.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  )‎ ‎(2014·安徽卷·9①)‎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 ‎(2014·江苏卷·22②)‎ ‎4.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 ‎(2012·天津卷,3④)‎ ‎5. 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 ‎(2015·天津卷,7④)‎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关注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重大社会变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具体的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热点素材,重点把握辩证否定观的特点、实质及其方法论意义。‎ 题型 要求运用辩证否定观和创新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示例 (2016·成都一模)习近平在谈到“制度自信”问题时说“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这主要表明(  )‎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的界限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发展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辩证的否定是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预测  “手机养鱼种菜”这是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上展示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只需在农场或者鱼塘安装一个无线终端和传感器,就能和手机实现互联互通。当土壤出现干涸、鱼塘水质异常等情况发生时,用户不管身在何方,都可以通过手机遥控田地或者鱼塘里的传感器,水龙头就会自动开启。这给我们的辩证法启示是(  )‎ A.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C.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D.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 ‎11.五大理念绘蓝图 ‎【要闻点击】‎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着眼,确立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也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 ‎【学以致用】‎ 时政术语 ‎1.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4.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5.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创新预测】‎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材料一 坚持创新发展,需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蓬勃发展。实现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投融资体系、分配制度等。深化行政体制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材料二 确保到2020年农村7 000万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创新发展是如何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意义。‎ 答案 (1) ①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创造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②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使市场信息更加完善准确,促进资源优化配置。③建设制造强国,为我国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促进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④构建发展新体制,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⑤深化行政体制管理体制改革,使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充分发挥政府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2)①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方向保证。②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党坚持科学执政,不断深化对脱贫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③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④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群众基础。‎ ‎2.时隔37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这句看似简单朴实的话,却触动了众多文化学者、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赵中枢说:“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是提高中国文化自信,树立城市精神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预期,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将走上正轨,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冯骥才先生说:“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顺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幸福。”‎ 材料二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材料三 有专家在解读“十三五”规划建议时认为,中国出现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城市原因之一就是面向全国的服务性功能过度集中在一两个城市。以北京为例说,北京城市病问题的根源是集中了太多非首都功能,若把企业总部、医疗高地、最高学府等功能转移,自身“城市病”解决的同时也能促进其他地区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延续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做好城市工作?‎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针对解决材料三中的“城市病”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 (1)①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城市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用欣赏和敬畏的观点看待城市传统文化,并纳入城市规划,对城市中尚存的文脉进行抢救性保护。②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文脉,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结合城市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富有特色的当代城市精神。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推进城市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释放城市发展的新功能。‎ ‎(2)①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结构优化的趋向。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城市人口要与用地相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的新形势、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好城市工作,要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④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集约发展,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⑤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它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做好城市工作,要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3)①对特大城市的文化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削减特大城市发展的文化功能,使大城市发展保持一定的“度”。②提高中小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中小城市有举办国际性重要文化活动的机会和能力,提升中小城市的国际文化竞争力。‎ ‎(依托高考大数据分析软件精编而成)‎ 一、选择题 ‎1.德国制定各类企业排行榜时,不像中国按营业额大小排名,而是依据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价,获奖者往往是“小而精、小而强”的企业。在这种氛围下,企业就不会追求简单做大规模,而是坚守“工匠精神”,竞相在技术上积累创新。德国这一做法启示我们(  )‎ A.要树立创新意识,另辟质变捷径实现成功 B.要勇于实践探索,因为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要坚持辩证否定观点,积极面对挑战战胜困难 D.要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认清事物发展的实质 ‎2.2016年1月11日,中央军委宣布将四个总部改为15个职能部门等重大举措,重新调整划设战区、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着力构建军委——战区——部队的作战指挥体系和军委——军种——部队的领导管理体系,推进领导掌握部队和高效指挥部队有机统一。这表明(  )‎ A.整体功能总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C.采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能有效提高整体功能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发展方向 ‎3.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换、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主要在供给侧。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蕴含的哲理是(  )‎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应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③改革始终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法 ④创造条件改变事物固有联系方能实现质的飞跃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6·华南师大附中三模)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出现坏结果。“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有备才能无患。这就是底线思维,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有(  )‎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 ②忧患意识是人们做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③应根据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提高活动的预见性 ④要把握事物质变的节点,防止质变的发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6·宁波联考)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描绘了一个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与有效沟通,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推动认识变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④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7.“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这一法则要求我们(  )‎ ‎①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立足全局 ②关注事物量的变化,坚持适度原则 ‎ ‎③关注细节,把握关键部分的影响  ④杜绝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8.(2016·甘肃二诊)“旧题新做”“新题旧做”是一位高三同学总结的做题经验。所谓“旧题新做”就是考试中遇到以前做过的题,一定要注意与旧题不一样的地方;所谓“新题旧做”就是看上去从没见过的题,一定有以往旧题的经验可以借鉴。以下哲理最能概括该同学做题经验的是(  )‎ A.系统优化的方法 B.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C.一分为二的方法 D.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9.(2016·大足三中月考)中国在哪里?我想,中国在屈夫子的峨冠中,在太史公的竹简中,在李太白的潇洒诗篇中,在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里,在黄土高原的秦腔怒吼中,在江南小桥的吴侬软语中,在谭嗣同的琴里,在梅兰芳的戏里……这说明(  )‎ ‎①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②个性决定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 ‎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④共性起主导和支配作用,个性依赖共性 A.③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0.(2016·皖南八校联考)把氢加入到植物油里,就会生成反式脂肪酸,它经常被用来提高食品的外观、保质期或风味。但从健康的角度出发,反式脂肪酸摄入与更高的体重、更强的攻击性和心脏病有关。反式脂肪酸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却会缩短人类的“保质期”。这说明(  )‎ ‎①辩证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反式脂肪酸对人类“保质期”有否定作用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1.每个人的内心就好比一只杯子,里面盛满了荣誉、功利、挫折、偏见等,只有在心态和思想上将这些东西倒空,才能重新出发,获得更大的突破和超越。空杯心态就是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整,清空过时的思想,为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出空间,保证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总是最新。从哲学角度看,保持空杯心态意味着(  )‎ A.个人心态决定着自我发展 B.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否定 C.对鲜花和掌声要提高警惕 D.个人发展空间由环境决定 ‎ ‎12.(2016·中原名校联考)据调查,新一代创业者并不愿意做“风口上的那头猪”,他们想做的是现在世界上没有的商业模式。在他们看来:现在行得通的模式在未来未必仍然可行,而在未来行得通的模式可能现在并不被理解。他们的观点(  )‎ ‎①错误,这是以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规律 ②正确,因为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③错误,好高骛远,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正确,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对城市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一些城市提出了建设世界文化中心城市或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文化之翼的打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城市文化建设理念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不足,千城一面、文化个性丧失等城市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将文化竞争力纳入战略考量,寻找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方法、路径与模式,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材料二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存储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城市文化构成了整个城市内在的精神要素,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中华数千年历史传承而来的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赋予了每个城市个性禀赋差异,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也构成了城市提升自身文化竞争力的基础。‎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推动城市文化发展要“存储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的理解。‎ 解析 第(1)问考查辩证法的知识。解答时要依据设问要求,具体分析材料中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千城一面、文化个性丧失等,针对这些问题,调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等知识,归纳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具体措施即可。第(2)问,首先要注意分析存储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内涵,“存储文化”突出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流传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创造文化”强调了文化的创新。其次要提出存储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后知识与材料相结合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1)①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很多城市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要把握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促进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②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要推动城市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③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在城市发展中要正确认识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解决。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依据时代要求,具体分析自己城市的文化个性,避免千城一面。‎ ‎(2)①存储文化是要继承与发展城市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内涵。②流传文化是要求不同城市之间传播、交流与借鉴彼此文化,推动城市文化“走出去”,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③创造文化是要求立足每个城市发展的实际,推动城市文化创新,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和动力。④要存储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就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诺基亚公司是芬兰曾经享誉世界的著名通讯公司。但近年来,在市场竞争中逐步走向衰落。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诺基亚的衰落拯救了芬兰经济。诺基亚公司不断裁员,被裁员工从诺基亚出走后并未失业,他们在手机制造和无线通讯领域都有很深的技术积累,于是组建了无数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初创公司,诞生的知名公司包括“愤怒的小鸟”、“部落冲突”、“ JollyA”等移动互联网新贵,盘活了就业和芬兰经济。在这个过程中,诺基亚充分发挥了大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对这些初创企业进行了大力扶持,加上政府的支持,使得芬兰的创业氛围空前高涨。‎ 材料二 ‎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措施相结合,通过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自然“海绵体”和广场、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人工“海绵体”实现雨水的城区自然循环,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否定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进行“减负”和补充,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功能,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材料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理论突破和实践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发展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基础,坚持创新发展要遵循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分析法解读为什么“诺基亚的衰落拯救了芬兰”? ‎ ‎(2)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并结合材料二,简述海绵城市建设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3)结合材料三,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创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理论依据。‎ 解析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分析法解读为什么“诺基亚的衰落拯救了芬兰”,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矛盾分析法”,考生首先可以从一分为二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其次可以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可以从矛盾具有特殊性的角度分析说明诺基亚和芬兰特殊的情况成就了这样一个结果。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并结合材料二,简述海绵城市建设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系统优化法”,然后考生可以从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即可。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三,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创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理论依据,属于依据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即辩证法的知识。考生思考时,要紧紧扣住创新一词,首先可以从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其次可以从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角度分析说明;再次可以根据材料,从抓主要矛盾的角度分析说明创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理论突破和实践突破是发展的重点;最后可以从创新的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即可。‎ 答案 (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诺基亚在手机行业自巅峰走向衰落。但作为大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对被裁员工初创企业进行了大力扶持,使得芬兰的创业氛围空前高涨,从而拯救了芬兰。②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被裁员工从诺基亚出走后,利用很深的技术积累组建了无数个移动互联网公司盘活就业和芬兰经济。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诺基亚的衰落对于芬兰来说,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恶梦,现在看反而是拯救了芬兰。‎ ‎(2)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全局; ②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利用各种“海绵体”的共同作用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净化; ③协调城市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④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充分发挥城市自身的功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若答“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亦可)。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和起着决定作用。要求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创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理论突破和实践突破,是发展的重点。③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专题十二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情分析 高频考点 命题规律 备考建议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年21考,其中选择题11次,非选择题10次;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新农村建设等热点,主要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特别是社会意识的作用;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时,多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知识结合考查 知识:‎ 备考时要注意本专题与人民群众有关的知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等;理解三个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掌握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热点:考点1和考点2涉及我国重大改革措施,如退休制度、供给侧改革等;考点3和考点4涉及民生问题,如养老医疗、精准扶贫等;考点5涉及当年先进模范人物的具体事迹 趋势:备考时要兼顾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特别要注意综合运用唯物史观知识回答原因类的非选择题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3年14考,其中选择题8次,非选择题6次;涉及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等热点,主要考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具体做法、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具体表现和要求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年15考,其中选择题5次,非选择题10次;涉及党和政府当年关于民生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等热点,主要考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知识;一般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等知识结合考查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3年15考,其中选择题11次,非选择题4次;主要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要求等知识。‎ 注意:本考点近年来出非选择题的概率增大,也出现过漫画类选择题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3年14考,其中选择题10次,非选择题4次;一般选用当年先进模范人物的具体事迹,主要考查人生价值的具体实现方式 ‎ 社会历史观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1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2016·新课标Ⅰ卷,22)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2016·新课标Ⅲ卷,22)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人民群众的作用。2017年备考还是应围绕“改革”和“民生”等热点问题,掌握其所体现的唯物史观知识。‎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方法论要求。‎ ‎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②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2.社会发展规律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及机构改革;法律政策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等 选择题、非选择题 区分两个基本规律;分析我国一系列改革的原因 怎样答 ‎ (1)两个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两个基本规律的区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涉及的主要是经济关系,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变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涉及的主要是政治关系,体现的主要是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变化。‎ ‎(3)改革的原因:‎ 一是联系具体材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自关系中的“决定”和“反作用”两个方面找原因。“决定”回答的是客观依据(必要性),“‎ 反作用”回答的是现实意义(重要性)。二是从我国改革的方式、根本目的、作用等方面,指出某一具体改革的原因。‎ 知识拓展 ‎1.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趋势之间的关系 ‎2.如何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1)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社会历史的主体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有关民生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等 选择题、非选择题 分析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意义;为更好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出合理化建议 怎样答 ‎(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2015·江苏卷,28B)‎ ‎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 ‎(2014·广东卷,33C)‎ ‎3.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 ‎(2013·海南卷,17①)‎ ‎4. 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 ‎(2015·上海卷,26A)‎ ‎5. 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 ‎(2015·海南卷,19④)‎ ‎6. 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2015·广东卷,33①)‎ ‎7.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2016·江苏卷,31)‎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汉语盘点2016”、“两个是否”评价标准、“‘十三五’第一民生工程”、户籍制度、高考招生制度、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全面二孩”政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延迟退休等一系列改革正在启动,这些都可以作为热点素材考查相应的知识点。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可能出现。‎ 题型一 结合国家一系列改革措施,考查两大基本规律及改革的知识点 示例1 (2016·株洲模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讲话的理论依据是(  )‎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实践决定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预测1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农民”、“农民工”等词将被扫入历史垃圾箱。这表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④社会存在的发展推动社会意识同步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题型二 结合民生话题,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或综合考查唯物史观知识 示例2 (2016·山大附中模拟) “民齐者强”。改革关系人民利益,需要统筹各方诉求。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言: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这体现了(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历史性特征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③我们的各项工作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预测2 目前,我国拥有6.48亿网民,互联网经济占GDP比重7%,全球前十的互联网市值公司中国有4家,中国堪称互联网大国。可是,李克强总理却敦促有关部门加快协调工作,提网速、降网费。‎ 网速方面,世界有关权威机构发布的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全球平均网速为4.5兆位/秒,韩国以22.2兆位/秒列首位,其后依次为中国香港、日本、瑞典,而中国大陆宽带下载平均速度为4.25兆位/秒。网络流量资费方面,我国约为100元/GB左右,美国约为60元/GB,英国约为50元/GB,日本约为40元/GB。面对这一现象,有专家分析认为,这一现象不利于总理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大原因在于宽带市场缺乏有效竞争,中国互联网接入市场被少数几家网络运营商垄断,中国宽带产业实质上还是处于行政垄断的处境。‎ 运用唯物史观知识,分析总理的敦促和专家的观点的合理性。‎ 答题模板22 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答题要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 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另外,应与时俱进,使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跟上时代的步伐。‎ ‎ 人生价值观 放眼真题 觉悟命题]‎ 考向1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2016·新课标Ⅱ卷,20)1708年,清政府组织传教士绘制中国地图,历经10年成功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已达到很高的科学水平,却一直被作为密件珍藏于内府。反之,参加测绘的传教士把资料带回西方后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中国地理的了解超过中国人。可见,《皇舆全览图》价值的实现(  )‎ ‎①以对其价值的真理性认识为前提 ②取决于其科学内容适用范围的扩大 ③受到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制约 ④以其科学内涵的不断发展为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向2 人生价值 ‎2.(2016·北京卷,28)“奔跑,两腿以最简单的方式交替前行,无数次地重复,但每一步都是新的迈进,最后能成就一个看似难以企及的跨越。”“奔跑,让我知道自己正在努力,普通可以变得独特,平凡可以变得卓越。”从以上跑步爱好者的感受中,可以领悟到(  )‎ A.人生价值的大小通常来自于个人体验 B.生命的意义在于社会对个体的肯定 C.人可以在量的积累中获得精神提升 D.人的意志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以典型人物事迹或带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事件、漫画等为载体,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实现和创造等知识点。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2017年备考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重点掌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的实现和创造。‎ ‎ 圈定高频 多维贯通]‎ 人生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如何考 材料设置 常考题型 考查角度 以某一具体事例展示人们的价值取向或展示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有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关系的理解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怎样答 人生价值 ‎①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②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价值观 ‎①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①特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 ‎②客观标准: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知识拓展 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主体、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变化发展的事物,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故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决定人生的真正价值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其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 ‎ 疑误排查 清除盲点]‎ ‎1.价值观念决定人的行为选择。(  )‎ ‎(2015·安徽卷,9 B)‎ ‎2.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  )‎ ‎(2015·山东卷,35 A)‎ ‎3. 愿望、动机和现实结果之间是一致的。(  )‎ ‎(2015·北京卷,25③)‎ ‎4.正确的价值观可消除价值判断的差异和冲突。(  )‎ ‎(2014·广东卷·33D)‎ ‎5.价值判断应基于价值选择。(  )‎ ‎ (2014,安徽卷·11②)‎ ‎6.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 ‎(2014·重庆卷·12①)‎ 热点题型 命题预测]‎ 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典型人物事迹、“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正能量”现象或诗歌警句漫画等素材为载体,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实现和创造等知识点。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可能出现。‎ 题型一 结合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或国家政策,考查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 示例1 (2016·郑州一模)看到一位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如今这个问题让人纠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是中国人的美德,但近年来曝光的多起助人为乐反遭讹诈的事件,让这一传统美德陷入了莫名的尴尬。上述事实说明价值判断(  )‎ ‎①具有导向性,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制约、驱动作用 ②具有相对性,对同一事物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判断 ③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应学会与时俱进、因时而变 ‎ ‎④具有不确定性,每个人应根据自身实际作出判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预测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中多次提出,让人民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十三五”规划建议也提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如何才能有获得感,众说纷纭。有说要让低收入者尽快脱贫的,有说要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的,有说要努力推进教育公平化的……都对。这反映出(  )‎ ‎①人的客观获得与主观认同总是一致的 ②获得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人们对真理的评价标准会因立场而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 ③④‎ 题型二 结合诗歌警句或励志案例,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创造 示例2 (2016·南京一模)习近平主席在给北京大学学生的回信中说: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这要求我们要(  )‎ A.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B. 大力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水平 C. 全面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D.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预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0年,年仅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第九天决定回国效力。从1958年开始,他隐姓埋名,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原子弹、氢弹的研究上去。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谜,他带领团队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他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两年零八个月之后氢弹研制成功。‎ 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回答邓稼先的人生经历对我们的启示。(至少写出三条)‎ 答案 ①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③要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④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人生价值。‎ 答题模板23 有关“人生价值观”的命题 ‎(1)运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认识。‎ 答题要素:人的价值的内容+人的真正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①人的价值的内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分析材料)。‎ ‎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分析材料)。‎ ‎③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价值观、践行核心价值观、结合材料)。‎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结合材料)。‎ ‎⑤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2)青少年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答题要素: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①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②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实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④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12.深化改革谋发展 同心共筑中国梦 ‎【要闻点击】‎ 梦想承载希望和未来。“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汇聚起了中华儿女变革中国、富强中国的磅礴力量。改革催生中国梦,中国梦就是改革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依靠人民来实现。‎ ‎【学以致用】‎ 时政术语 ‎1.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3.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4.“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也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创新预测】‎ ‎1.融入城市生活,消除城乡差别,这是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城市梦”,也是“中国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开放催生了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及城市之间的流动人口,因城市管理的需要,他们被要求办理“暂住证”。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局限,流动人口不能与当地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为破解这一难题,‎ ‎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居住证暂行条例》,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另外,还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等方式落户的通道。‎ 材料二 《居住证暂行条例》为流动人口享有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提供了制度框架。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既意味着暂住证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开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居住证制度改革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和长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国家制定《居住证暂行条例》的依据。‎ ‎2.材料一 改革催生中国梦,中国梦就是改革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材料二 有专家认为,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思想、“舍生取义,效忠祖国”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1)结合材料一,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关系。‎ ‎(2)结合材料二,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的独特魅力,助推‘中国梦’实现”观点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为宣传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设计两条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不超20字)‎ 解析 第(1)问,首先注意设问对知识范围的限定,即认识论的知识,这涉及实践、认识过程等知识点;其次,要明确“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的关系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围绕着这一关系展开分析;再次,答案组织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材料信息,根据信息指向确定分析的思路。第(2)问, 首先围绕传统文化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其次,注意设问对解答指向的要求,即只分析观点的合理性,而不是作全面的分析评价。第(3)问,具有开放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摸着石头过河”意在强调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顶层设计”强调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顶层设计”要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发展起促进作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互作用,推动理论提升和实践发展。‎ ‎(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独特的魅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③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①“中国梦”我们的梦;②改革成就梦想,中国梦就是改革梦。③汇聚正能量,实现中国梦等(从其他角度,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都可给分)‎ ‎(依托高考大数据分析软件精编而成)‎ 一、选择题 ‎1.(2016·北京丰台期末) “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发展基金……”“十三五”规划建议将此前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顶层设计,由“概念图”转换为“施工图”,必将大幅度推进我国绿色发展进程。材料折射出(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前于事物发展  ②上层建筑适应社会存在,就会促进社会发展 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有益于社会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和你在一起,你却在抢红包。”从“小众试水”到“全民狂欢”,2016年春节期间网络红包人气一路飙涨。有人说,网络红包的走俏,为传统年俗注入新活力,满足了人们联络情感和商家营销的多重需求。也有人说,红包毁了这个春节,这个年过得不太好。对网络红包的不同看法表明(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④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6·南昌二中摸考)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梦幻般的发展屡屡震撼世界。在一些人心目当中,中国已从地区大国一跃成为世界大国。而就在前不久,作为美国政策制定重要依据的《全球趋势2030》报告提出,中国极有可能在2030年前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又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波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锤炼我们的大国气质,应该(  )‎ ‎①登高望远,用发展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②宁静致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保持一颗平常心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求同存异,拥有开放包容胸怀 ④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彰显决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2016·福建质检)在一次测试中,老师要求全班学生在30秒内写出自己所不喜欢的同学姓名。有的学生仅能写出一个,而有的学生一口气能写出十多个。结果表明,那些列出不喜欢的同学人数最多的,自己也正是最不受别人喜欢的。这表明(  )‎ ‎①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都是一致的 ②有了价值观的引导才能处理好同学关系 ③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④友善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得到同学的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6·莆田质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在不断改革,从“3+2”模式到“3+综合”模式,再到不分文理的“3+3”模式。改革仍将不断稳步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这体现了(  )‎ ‎①事物的量变必然能够引起质变 ②认识具有循环反复性和无限上升性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15·北京石景山模拟)2000多年前,韩非子就提出“奉法者强则国强”的思想,但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古代社会里,人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非常有效,而法律思想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价值判断日趋多元,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人治管理模式与之难以相容,无从维系下去。这表明(  )‎ ‎①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6·日照二模)新一轮农村改革,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这表明(  )‎ ‎①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③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④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6·德州一模)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人们应该尊重规律、利用客观规律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9.“寒门何能出贵子”是近年来人们讨论的教育热点之一。“寒门难出贵子”是现代社会走向公平的一种“阵痛”。从寒门学子个人的角度看,要坚持(  )‎ ‎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推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对待求学路上的一切困难 ③顽强拼搏,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 ‎④抓住人生的主要矛盾,埋头苦学,提高升学率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城市的气度不在于地标式的惊人建筑,也不在于看不见小商小贩的整齐街道,因为这些东西和老百姓的生活没多大关系。最能体现城市气度的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他或她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所以,提高一个城市的气度应(  )‎ ‎①把握城市气度的本质,提高人们幸福感 ②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经济,改善市民生活 ③重视价值观导向作用,引导市民树立正确价值观 ④把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2016·河南郑州质检)科学实验发现,人的味觉会随着背景音乐的改变而改变。同样的太妃糖,用音调偏高的音乐伴奏时人们感觉吃到的太妃糖更甜,而用音调偏低的音乐伴奏时人们感觉太妃糖不够甜,甚至有些苦。这项研究有助于人们通过改变音乐与味道的搭配使自己吃得更愉悦,也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事物的属性会随主体需要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②人们的主观感受会随事物属性搭配的变化而不同 ③人们的价值判断是作出合理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2016·嘉兴二模)社会最大的悲剧不是恶的横行,而是善的沉没。如果大家都对善举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既无向善之念,更无行善之举,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恶压倒善”。这告诉我们(  )‎ ‎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们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 ②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为善”的前提 ③投身实践,服务社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④“善”“恶”的价值判断要以相关的价值选择为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材料一 经国务院批准,每年10月17日为全国“扶贫日”。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弱势群体的特殊关爱,是创新社会扶贫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对于弘扬“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期践行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材料二 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广西融水的大方村,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惠农产业,但因市场信息不对称、项目不符合当地实际等原因,农民实际收益有限,“赔钱赚吆喝”的更不在少数,一些群众对政府的扶贫项目极其排斥,嘲讽说:“政府让种什么,就亏什么。”针对这种现状,当地政府在大方村改变扶贫策略:不再要求农民“认领”扶贫项目,不主动资助农民创业,而让其完全成为农民个人行为、市场行为;为那些有基础、有干劲、有思路的农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其申请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观念一变天地宽,大方村的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我国设立“扶贫日”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所学“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谈一谈大方村扶贫策略的转变对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有何启示?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 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果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015年12月27日审议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本修正案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有人担心,放开“全面二孩”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运用所学知识为其解忧。‎ ‎(3)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从文化角度给出提升我国人口素质的建议。‎ 解析 第(1)问,本题的知识范围是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中心问题是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有关我国人口政策演变的信息,然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进行解读分析。从材料中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口政策的调整,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作出的,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口政策的调整也是我国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对人口价值的不同认知有关系,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第(2)问,本题的设问没有明确的知识范围要求,中心问题是为担心二孩政策的观点解忧。这需要根据材料中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出台的依据进行解答,说明了实行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和意义,也就解除了题中观点的忧虑。组织答案时,结合材料依据进行解读即可:‎ 人们养儿防老等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生育率下降,这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来回答;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独生子女政策引发社会问题,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发生不利变化,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可以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优化人口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角度回答。第(3)问,本题设问要求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怎样提高人口素质,思路具有发散性,只要是文化生活范围内,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都可以作为答案。从个人的角度看,可以是自觉参加社会实践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接受先进文化熏陶,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等角度组织答案。从国家的角度看,可以从加强管理和引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人口政策也要作相应调整。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人口政策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对人口问题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变化。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人口政策的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①放开“全面二孩”不会导致人口剧增。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人们“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思想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抚养成本不断提高等诸多因素,都会制约人口剧增。②放开“全面二孩”不会引起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人们生活水平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新的人口政策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③放开“全面二孩”有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新人口政策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稳定家庭结构,增加家庭幸福感,有利于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促进家庭、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 ‎(3)①国家: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②个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接轨高考四 哲学知识体系整合 知识板块(一)——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 主题解读]‎ 本知识板块重点把握4对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关系等。(1)唯物论常考的知识点主要有: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 (2)认识论常考的知识点主要有: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真理的标准和特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 思维导图]‎ 循规阐释]‎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际运用]‎ ‎(1)一般来说,材料中出现“事实,现象、现状,情况、状况,国情、形势等词语”是关于物质具体形态的描述。‎ ‎(2)判断“物质决定意识”常用词句:因时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依据、根据……情况;在……形势下;符合……实际;在……现状上;各地各部门;适时等。‎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实际运用]‎ ‎(1)当材料中有涉及“人们有能力认识……事物或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制定了……方案、计划;获得了认识上的……理论与发展”时一般体现能动地认识世界。‎ ‎(2)当材料中有涉及“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认识对事物(包括人、事、社会)的影响或作用”时一般体现能动地改造世界。‎ 二、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 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实际运用]‎ ‎(1)首先要能在材料中找到相关性的动词,如:深入实际,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 ‎(2)区分:在实际中得到了什么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结果得到证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认识应用到了实际中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原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方法论] 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际运用] 材料中涉及理论的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指引等词体现了认识的指导作用。‎ 四、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际运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材料中一个认识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内容不断丰富完善等。‎ 命题视角]‎ 主观题命题点(一) 规律的客观性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 最近,山东、广东、北京等地将出版国学教材,在秋季中小学开设国学必修课。在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甲专家认为,国学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必须进行删减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①;乙专家认为,学习国学经典,不应该删减,要保持经典原样、保持作品完整性,这有利于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培养正确的历史文化观②。‎ 依据材料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评价上述专家的意见。‎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知识范围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试题类型是评析类试题。 ‎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必须进行删减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②要保持经典原样、保持作品完整性——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甲专家提出将国学经典进行删减进入课堂观点,符合文化建设规律,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将国学经典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解读做法,坚持了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会让国学经典保持旺盛生命力。‎ ‎③乙专家观点遵循了国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__两位专家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和不严谨性,应该结合起来。‎ 主观题命题点(二) 实践与认识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①。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②。‎ 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知识范围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考查的内容是为何需要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应该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追求。‎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外化为人们自觉行动”,经受了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彰显其生命力和自身价值。‎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知识板块(二)——唯物辩证法 主题解读]‎ 本知识板块,宏观上一定把握好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等,微观上要把握好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的否定观等知识。本部分内容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从命题内容上看,重视重点原理与方法论的考查,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 思维导图]‎ 循规阐释]‎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 原理]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 原理]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也不能离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 (1)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2.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途径 原理]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实际运用] 理解材料时注意其中关键词句,如:长期性与艰巨性、复杂性……从而取得了成功、荣誉;……挫折……成就;奋斗、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 ‎ ‎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实际运用] 一般有以下词语明示或暗示:一步一步、一点一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分步走,分阶段、步骤;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无以成……;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水到渠成;结构调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等。‎ 三、矛盾分析法 ‎1.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即对立统一)‎ 原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二者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 要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实际运用] 题目材料中一定要同时存在着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双方。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让人欢喜让人愁;有利有弊等。‎ ‎2.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原理]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又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方法论] 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实际运用]一般来说,材料中出现“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和……”;“同时”;“……但是……”;“兼顾”(或“统筹”)等词眼或意思,说明要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 ‎3.矛盾的特殊性 ‎ 原理]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不对事物作具体分析,搞形而上学的“一风吹”“一刀切”。‎ 实际运用]‎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如果设问没有限定是唯物论和辩证法,那么选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可以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原理及方法论。‎ ‎(2)材料中如果出现以下两类情况都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点、特色、特征、分类、分别、各地、各部门、具体(不同)情况、具体实际”等词语。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入乡随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成语俗语。‎ ‎(3)违背该原理的反面观点(千篇一律地对待矛盾):一刀切、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抱薪救火、火上浇油、粗枝大叶、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照猫画虎等。‎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 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 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实际运用]‎ ‎ “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试验、推广经验要结合实际、先进事迹报告;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针对……部分地区,观察……形成报告,……认识、理论、政策用来指导实践等。‎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原理] (1)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 ‎(2)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主次不分,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单打一”的错误观点。‎ 实际运用]‎ ‎(1)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如“中心、核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首位、首要任务、集中力量、根本(主要)任务”等。‎ ‎(2)体现主次矛盾的俗语:牵牛要牵牛鼻子;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工作做到点子上、好钢用在刀刃上、蛇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提纲挈领;国企改革中“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 “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根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 原理]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实际运用]‎ ‎(1)提醒: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在认识、评价事物,尤其是认识评价判断事物的性质、利弊、优劣、功过方面。‎ ‎(2)把握关键性词语:性质、本质(实质)、主流、方向、主体(主导)、总的看、绝大多数(九个指头)、成功(成就)、形势、辨方向识大局、利大于弊或弊多利少等。‎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原理] 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统筹兼顾,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错误倾向]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矛盾分析法主要方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看问题。‎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4)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辩证否定观 原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实际运用] 材料中有对旧事物、旧理论中积极因素的保留,同时又有对其消极因素的抛弃,并增添时代的新内容加以创新,促使事物向前发展。‎ 命题视角]‎ 主观题命题点(一)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 当前广东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打破捆住群众手脚、束缚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不合理限制①,着力推动面向市场需求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②,推动金融改革,微众银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③。希望广东在科学发展中起示范作用,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上走在全国前列④。‎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出发,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进一步阐述广东贯彻这一方法论的具体要求。‎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考查的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考查问题内容是阐述广东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体现出来的方法论的具体要求。‎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②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进微众银行成长壮大。‎ ‎③重视量的积累。‎ ‎④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①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敢于打破捆住群众手脚、束缚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不合理限制。‎ ‎②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促进微众银行成长壮大。‎ ‎③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大众创业推动发展。‎ ‎④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加快发展。借助改革实现经济提质升级。‎ 主观题命题点(二) 矛盾观点与矛盾分析法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①,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②。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④。”‎ 请结合材料中《决定》的要求,指出并阐述其在法治建设中是如何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考查知识范围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考查的问题是阐述《决定》在法治建设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要从国情出发。‎ ‎②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法治理论创新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推动依法治国。‎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法治建设要符合中国实际,又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 ‎④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知识板块(三)——历史唯物主义 主题解读]‎ 本专题高考考查的重点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评价标准、价值的实现方式。命题热点:(1)结合社会生活的热点材料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尤其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结合关注民生的材料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3)结合当前的先进人物、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考查人生价值的内容、创造与实现。‎ 思维导图]‎ 循规阐释]‎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方法论] 要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实际运用]‎ ‎(1)只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强调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和意识的反作用是相通的。‎ ‎(2)注意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对应。强调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只能用物质决定意识。‎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原理]‎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实际运用] 凡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所有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都属于改革生产关系;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的修改和完善都属于改革上层建筑。‎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1)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解决基本矛盾实现的。‎ ‎(2)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是非对抗性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主要方式),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 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实际运用] 材料中出现“为民、信民、靠民、深入群众实际、听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以人为本”等大都与历史唯物主义有关。‎ 三、实现人生的价值 ‎1.人生价值 原理] 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 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原理]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但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 原理] ‎ ‎(1)特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 ‎(2)客观标准: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方法论] 树立和坚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即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4.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 ‎(1)根本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 命题视角]‎ 主观题命题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价值判断、选择与实现 读材料·抓关键信息]‎ 材料 河北某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做一个电商分析软件时,发现我国涉农电商比较薄弱。于是他们发起了“爱帮农—我为家乡代言”公益项目①,让家乡农副产品搭上“电商列车”,增加农民收入。同学们在150余个县开展调研,选取了30余种农副产品作为首批上线产品②,通过大数据分析每款农产品的市场营销状况,从而确定该产品上架的时间和形式,并通过“爱帮农”微信平台、淘宝众筹等电商平台推广营销③。从发掘特产到农民、企业沟通对接,再到产品包装上市的过程,既满足了他们为家乡做一点事的心愿,也从中得到了创业的锻炼④。‎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评析该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行为。‎ 循流程·学规范答题]‎ 一、审设问,定思考方向 由设问可知,设问的知识范围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主体是大学生;考查问题内容是评析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行为。‎ 二、析材料,定答题要点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④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三、组答案,术语加材料 ‎①该团队针对我国涉农电商比较薄弱的现状发起公益项目帮助农民增收,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该团队实地调研选择农产品,与农民、企业沟通对接,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该团队遵循市场规律,努力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做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④该团队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发展服务,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了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了成功。‎ ‎《生活与哲学》偶考点查缺补漏练(四)‎ ‎1.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将于2018年由中国承办,这是中国首次获得世界哲学大会的承办权。哲学具有无限关怀和终极追问的特点,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这段话表明(  )‎ ‎①哲学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 ②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规律 ③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④哲学把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6世纪后半叶,研究永动机风靡一时,但没有一例获得成功。在探讨永动机失败原因过程中,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规律被发现,这也坚定了人们对自然规律客观性的理解。由此可见(  )‎ A.哲学能够正确反映时代精神 B.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哲学能够指导具体科学研究 D.具体科学的发展决定哲学的高度 ‎3.“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外交部发言人在谈及美国总统奥巴马亚太之行不包括中国时这样说。下列选项与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 D.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 ‎4.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许下一个预言,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 A.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方法论反作用于世界观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5.关于哲学之于具体科学,有学者指出:哲学智慧展示了其“无用之大用”。对该学者的观点,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能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 ②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解决具体问题 ③离开哲学,科学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柏拉图认为存在着一个由观念组成的实在世界,即所谓“理念世界”,它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柏拉图的思想(  )‎ A.把个人的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B.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C.认为思维和存在是不可区分的 D.认为理念世界是人类意识的“摹本”‎ 关于命运,我国古代思想家有不同论述。《论语·颜渊》中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张“知命”。墨子提出“非命”,认为“寿夭贫富,安危治乱”,不是先天命定,而是可以通过人力来加以变更的。孟子主张“立命”,强调努力尽人的本分。庄子主张“安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王夫之提出“造命”,认识和追寻事物的必然性,人就可以主宰命运。回答7~8题。‎ ‎7.材料中关于命运的各种观点中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的是(  )‎ A.孔子的“知命”和孟子的“立命”‎ B.墨子的“非命”和王夫之的“造命”‎ C.孟子的“立命”和王夫之的“造命”‎ D.孟子的“立命”和庄子的“安命”‎ ‎8.不论是“知命”“非命”“立命”“安命”,还是“造命”都有其合理成分。下列关于这些思想合理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孔子的“知命”主张否定了命运不可知论 B.孟子的“立命”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命运 C.庄子的“安命”主张强调了命运的客观性 D.墨子的“非命”主张否定了命运先天注定论 ‎9.古代哲学家用诗词标榜自己所从属的哲学阵营,当代歌手的歌词中也蕴含着哲学思想。以下歌词中与孟子的“心之官则思”的观点具有不同的哲学倾向的是(  )‎ ‎①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难道是缘分,难道是天意(《我的歌声里》) ②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我的歌声里》)  ‎ ‎③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几千年(《求佛》)  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勾勒出我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愿景,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 下面对于“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认识不科学的是(  )‎ A.“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是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符合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 B.“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光辉品质 C.“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D.“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时间都去哪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些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时间都感到幸福的事情。这启示我们(  )‎ ‎①明白时间静止的意义能让我们感知亲情的幸福和芬芳 ‎②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一切皆变,只能在回味中流泪 ‎③时间的长短有无完全由我们自己随意控制 ‎④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和发扬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给植物放音乐,植物会长得比较好”这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呢?许多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和人一样都喜欢音乐。音乐是有声波的,声波可以促进植物的细胞分裂,所以植物就生长得快。听音乐的植物会长得比较好,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不同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一切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荷兰著名的代尔夫特蓝瓷的蓝色比中国青花瓷的蓝色更浓郁,给人无尽的想像空间,这都源于特别的制作过程,画师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氧化钴黑色成分的颜料,经过特别烧制,发生化学反应,黑色就会变为著名的代尔夫特“蓝”。这种特别的制作过程(  )‎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B.立足于实践探索,建立新的人为事物联系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原有的矛盾 ‎14.人们常说,人生三不等:孝老,行善,健身。所谓的“不等”要求我们(  )‎ A.正确区分新事物与旧事物 B.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发展 C.努力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 D.努力促成事物的质变发生 ‎ ‎15.这是一则列入教科书的工业设计案例:“面包机出口价4美元,煮蛋器3美元,通过工业设计把两种功能合成在一台设备中,原理没有改进,成本没有增加,出口价立刻上升为12美元。”从哲学角度看,实现利润倍增的秘笈在于(  )‎ A.注重联系,系统优化,追求综合效益 B.立足现实,解放思想,不断适应变化 C.舍弃传统,批判创新,变革思维方式 D.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赢得竞争优势 ‎16.为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国务院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2016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6.5~7.0%,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这蕴含的道理是(  )‎ ‎①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②辩证否定源于外来力量,其实质是“扬弃” ③事物发展需要多种条件,必须统筹兼顾 ④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缺点,应该全面分析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7.读书是有益的,但人却不可因为“书”而框住手脚。我们应懂得(  )‎ ‎①与认识相比,实践是第一位的 ②认识不过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③解放思想要打破一切现存的东西 ④坚持革命批判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近些年来,在中国妇联领导下进行的“母亲水窖”活动是将雨水收集到水窖储存,配备专用的雨水净化器,让干旱地区农民喝上干净水。“母亲水窖”活动(  )‎ ‎①是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 ②表明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 ③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说明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9.大黄鸭是由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以经典浴盆黄鸭仔为原型创作的巨型橡皮鸭艺术品。虽然东西方社会背景不同,但憨态可掬的大黄鸭畅游在北京颐和园时,中国百姓同样能感受到它的和平寓意、它的快乐与爱。这是因为(  )‎ A.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 B.社会意识的变化影响着社会存在的变化 C.不同的社会存在能形成相同的社会意识 D.不同的社会意识都源自相同的社会存在 ‎20.《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以500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叙述骨架,揭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有真实地认识历史,才能客观地把握未来。这(  )‎ ‎①说明历史是客观的、普遍联系的 ②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坚持辩证唯物史观 ③说明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可以为昨天所借鉴 ④说明历史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