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及高考压轴题型
第一篇章: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第一部分 集合 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 ; 2.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 3.(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4.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 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是奇函数f(-x)=-f(x);是偶函数f(-x)= f(x) ⑶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则; ⑷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⑸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6.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 ①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当时有; ②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当时有; ⑵单调性的判定 ① 定义法:一般要将式子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 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④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若有 (其中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为周期函数,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2)三角函数的周期 ① ;② ;③; ④ ;⑤; (3)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或的周期为;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 ( ;⑵指数函数:; ⑶对数函数:;⑷正弦函数:; ⑸余弦函数: ;(6)正切函数:;⑺一元二次函数:; ⑻其它常用函数: ① 正比例函数:;②反比例函数:;③函数; 9.二次函数: ⑴解析式: ①一般式:;②顶点式:,为顶点; ③零点式: 。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方程是,顶点坐标是。10.函数图象: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 ⑵图象变换: ① 平移变换:ⅰ),———左“+”右“-”; ⅱ)———上“+”下“-”; ② 对称变换:ⅰ;ⅱ; ⅲ ; ⅳ; ③ 翻转变换: ⅰ)———右不动,右向左翻(在左侧图象去掉); ⅱ)———上不动,下向上翻(||在下面无图象);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与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①曲线C1:f(x,y)=0关于点(0,0)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x,-y)=0; 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0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x, y)=0; 曲线C1:f(x,y)=0关于直线y=0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x, -y)=0; 曲线C1:f(x,y)=0关于直线y=x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y, x)=0 ③f(a+x)=f(b-x) (x∈R)→y=f(x)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特别地:f(a+x)=f(a-x) (x∈R)→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⑴直接法(求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 (4)零点定理:若y=f(x)在[a,b]上满足f(a)f(b)<0,则y=f(x)在(a,b)内至少有一个零点。 13.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①是增函数;②为减函数;③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ⅱ)求方程的根;ⅲ)列表得极值。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弧度,弧度,弧度 ⑵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 2.三角函数定义:角α中边上任意一P点为,设则: 3.三角函数符号规律: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 4.诱导公式记忆规律:“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 5.⑴对称轴:;对称中心:; ⑵对称轴:;对称中心:; 6.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7.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 的递增区间是,递减区间是;的递增区间是,递减区间是,的递增区间是,的递减区间是。 8.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① ②③ 。 9.二倍角公式:①; ②;③。 10.正、余弦定理: ⑴正弦定理: (是外接圆直径 ) 注:①;②;③。 ⑵余弦定理:等三个;等三个。 11。几个公式: ⑴三角形面积公式:; ⑵内切圆半径r=;外接圆直径2R= 第四部分 立体几何 1.三视图与直观图: 2.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表面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①表面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⑶台体:①表面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h; ⑷球体:①表面积:S=;②体积:V= 。 3.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 ⑴直线与直线平行:①公理4;②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⑵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⑶平面与平面平行:①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推论;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 ⑷直线与平面垂直: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⑸平面与平面垂直:①定义---两平面所成二面角为直角;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注:理科还可用向量法。 4.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①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②用向量法: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①直接法(利用线面角定义);②用向量法: 5.求距离:(步骤-------Ⅰ。找或作垂线段;Ⅱ。求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①等体积法;②向量法:。 6.结论: ⑴长方体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条棱长分别为a,b,c,则对角线长为,全面积为2ab+2bc+2ca,体积V=abc。 ⑵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对角线长为,全面积为6a2,体积V=a3。 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接球直径2R等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对角线长。 ⑷正四面体的性质:设棱长为,则正四面体的: ① 高:;②对棱间距离:;③内切球半径:;④外接球半径:。 第五部分 直线与圆 1.直线方程 ⑴点斜式: ;⑵斜截式: ;⑶截距式: ; ⑷两点式: ;⑸一般式:,(A,B不全为0)。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步骤是: (1)列约束条件;(2)作可行域,写目标函数;(3)确定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直线方程 平行的充要条件 垂直的充要条件 备注 有斜率 已知l1:A1x+B1y+C1=0,l2:A2x+B2y+C2=0,则l1⊥l2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 4.几个公式 ⑴设A(x1,y1)、B(x2,y2)、C(x3,y3),⊿ABC的重心G:(); ⑵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 ⑶两条平行线Ax+By+C1=0与 Ax+By+C2=0的距离是; 5.圆的方程: ⑴标准方程:① ;② 。 ⑵一般方程: ( 注:Ax2+Bxy+Cy2+Dx+Ey+F=0表示圆A=C≠0且B=0且D2+E2-4AF>0; 6.圆的方程的求法:⑴待定系数法;⑵几何法。 7.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主要掌握几何法) ⑴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表示点到圆心的距离) ①点在圆上;②点在圆内;③点在圆外。 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表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①相切;②相交;③相离。 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表示圆心距,表示两圆半径,且) ①相离;②外切;③相交; ④内切;⑤内含。 8、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 第六部分 圆锥曲线 1.定义:⑴椭圆:; ⑵双曲线:;⑶抛物线:|MF|=d 2.结论 ⑴焦半径:①椭圆:(e为离心率); (左“+”右“-”); ②抛物线: ⑵弦长公式: 注:⑴抛物线:=x1+x2+p;⑵通径(最短弦):①椭圆、双曲线:;②抛物线:2p。 ⑶过两点的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可设为: (同时大于0时表示椭圆,时表示双曲线);当点与椭圆短轴顶点重合时最大; ⑷双曲线中的结论: ①双曲线(a>0,b>0)的渐近线:; ②共渐进线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为参数,≠0); ③双曲线为等轴双曲线渐近线为渐近线互相垂直; ⑸焦点三角形问题求解:利用圆锥曲线定义和余弦定理联立求解。 3.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解法: ⑴直接法(通法):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注意以下问题: ①联立的关于“”还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考虑了吗? ③判别式验证了吗? ⑵设而不求(代点相减法):--------处理弦中点问题 步骤如下:①设点A(x1,y1)、B(x2,y2);②作差得;③解决问题。 4.求轨迹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 (2)直接法(列等式);(3)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⑷待定系数法;(5)参数法;(6)交轨法。 第七部分 平面向量 ⑴设a=(x1,y1),b=(x2,y2),则: ① a∥b(b≠0)a=b (x1y2-x2y1=0; ② a⊥b(a、b≠0)a·b=0x1x2+y1y2=0 ⑵a·b=|a||b|cos=x2+y1y2; 注:①|a|cos叫做a在b方向上的投影;|b|cos叫做b在a方向上的投影; ① a·b的几何意义:a·b等于|a|与|b|在a方向上的投影|b|cos的乘积。 ⑶cos=; ⑷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P,A,B三点共线; (理科)P,A,B,C四点共面。 第八部分 数列 1.定义: ⑴等差数列 ; ⑵等比数列 2.等差、等比数列性质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前n项和 性质 ①an=am+ (n-m)d, ①an=amqn-m; ②m+n=p+q时am+an=ap+aq ②m+n=p+q时aman=apaq ③成AP ③成GP ④成AP, ④成GP, 3.数列通项的求法: an= S1 (n=1) Sn-Sn-1 (n≥2) ⑴定义法(利用AP,GP的定义);⑵累加法(型);⑶公式法: ⑷累乘法(型);⑸构造法(型); ⑺间接法(例如:);⑻(理科)数学归纳法。 4.前项和的求法:⑴分组求和法;⑵裂项法;⑶错位相减法。 5.等差数列前n项和最值的求法: ⑴ ;⑵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九部分 不等式 1.均值不等式: 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变形,。 2.绝对值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⑴;⑵;⑶; ;⑷;; ;⑸;⑹ 第十部分 复数 1.概念: ⑴z=a+bi∈Rb=0 (a,b∈R)z= z2≥0;⑵z=a+bi是虚数b≠0(a,b∈R); ⑶z=a+bi是纯虚数a=0且b≠0(a,b∈R)z+=0(z≠0)z2<0; ⑷a+bi=c+dia=c且c=d(a,b,c,d∈R); 2.复数的代数形式及其运算:设z1= a + bi , z2 = c + di (a,b,c,d∈R),则: (1) z 1± z2 = (a + b) ± (c + d)i;⑵ z1.z2 = (a+bi)·(c+di)=(ac-bd)+ (ad+bc)i;⑶z1÷z2 = (z2≠0) ; 3.几个重要的结论: ;⑶;⑷ ⑸性质:T=4;; 4.模的性质:⑴;⑵;⑶。 第十一部分 概率 1.事件的关系: ⑴事件B包含事件A:事件A发生,事件B一定发生,记作; ⑵事件A与事件B相等:若,则事件A与B相等,记作A=B; ⑶并(和)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或B发生,记作(或); ⑷并(积)事件:某事件发生,当且仅当事件A发生且B发生,记作(或) ; ⑸事件A与事件B互斥:若为不可能事件(),则事件A与互斥; ﹙6﹚对立事件:为不可能事件,为必然事件,则A与B互为对立事件。 2.概率公式: ⑴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概率公式:P(A+B)=P(A)+P(B); ⑵古典概型:; ⑶几何概型: ; 第十二部分 统计与统计案例 1.抽样方法 ⑴简单随机抽样: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通过逐个不放回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且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称这种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 注:①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②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法。 ⑵系统抽样:当总体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均衡的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制定的 规则,从每一个部分抽取一个个体,得到所需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系统抽样。 注:步骤:①编号;②分段;③在第一段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其时个体编号; ④按预先制定的规则抽取样本。 ⑶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有差异比较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使样本更充分的反映总体的情况,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分层抽样。 注:每个部分所抽取的样本个体数=该部分个体数 2.总体特征数的估计: ⑴样本平均数; ⑵样本方差 ; ⑶样本标准差= ; 3.相关系数(判定两个变量线性相关性): 注:⑴>0时,变量正相关; <0时,变量负相关;⑵① 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② 接近于0时,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4.回归分析中回归效果的判定: ⑴总偏差平方和:;⑵残差:;⑶残差平方和: ; ⑷回归平方和:-;⑸相关指数 。 注:①得知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则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②越接近于1,,则回归效果越好。 5.独立性检验(分类变量关系): 随机变量越大,说明两个分类变量,关系越强,反之,越弱。 第十三部分 算法初步 1.程序框图: ⑴图形符号: ① 终端框(起止况);② 输入、输出框; ③ 处理框(执行框);④ 判断框;⑤ 流程线 ; ⑵程序框图分类: ①顺序结构: ②条件结构: ③循环结构: r=0? 否 求n除以i的余数 输入n 是 n不是质素 n是质数 i=i+1 i=2 in或r=0?否 是 注:循环结构分为:Ⅰ.当型(while型)——先判断条件,再执行循环体; Ⅱ.直到型(until型)——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 2.基本算法语句: ⑴输入语句: INPUT “提示内容”;变量 ;输出语句:PRINT “提示内容”;表达式 赋值语句: 变量=表达式 ⑵条件语句:① ② IF 条件 THEN IF 条件 THEN 语句体 语句体1 END IF ELSE 语句体2 END IF ⑶循环语句:①当型: ②直到型: WHILE 条件 DO 循环体 循环体 WEND LOOP UNTIL 条件 第十四部分常用逻辑用语与推理证明 1. 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p则q; ⑵逆命题:若q则p; ⑶否命题:若p则q;⑷逆否命题:若q则p 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 2.充要条件的判断: (1)定义法----正、反方向推理; (2)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若,则A是B的充分条件或B是A的必要条件;若A=B,则A是B的充要条件; 3.逻辑连接词: ⑴且(and) :命题形式 pq; p q pq pq p ⑵或(or):命题形式 pq; 真 真 真 真 假 ⑶非(not):命题形式p .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真 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⑴全称量词-------“所有的”、“任意一个”等,用表示; 全称命题p:; 全称命题p的否定p:。 ⑵存在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用表示; 特称命题p:; 特称命题p的否定p:; 第十五部分 推理与证明 1.推理: ⑴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在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称为合情推理。 ①归纳推理:由某类食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有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注: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类似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注:类比推理是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⑵演绎推理:从一般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叫演绎推理。 注: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⑴大前提---------已知的一般结论; ⑵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⑶结 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得出的判断。 二.证明 ⒈直接证明⑴综合法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或由因导果法。 ⑵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义、定理、公理等),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 2.间接证明------反证法 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附:数学归纳法(仅限理科) 一般的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一个命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⑴证明当取第一个值是命题成立; ⑵假设当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那么由⑴⑵就可以判定命题对从开始所有的正整数都成立。 这种证明方法叫数学归纳法。 注:①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时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 ① 的取值视题目而定,可能是1,也可能是2等。 第十六部分 理科选修部分 1. 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 ⑴排列数公式:=n(n-1)(n-2)…(n-m+1)=(m≤n,m、n∈N*),当m=n时为全排列=n(n-1)(n-2)…3.2.1=n!; ⑵组合数公式:(m≤n),; ⑶组合数性质:; ⑷二项式定理: ①通项:②注意二项式系数与系数的区别; ⑸二项式系数的性质: ①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②若n为偶数,中间一项(第+1项)二项式系数最大;若n为奇数,中间两项(第和+1项)二项式系数最大; ③ (6)求二项展开式各项系数和或奇(偶)数项系数和时,注意运用赋值法。 2.概率与统计 ⑴随机变量的分布列:①随机变量分布列的性质:pi≥0,i=1,2,…; p1+p2+…=1; ②离散型随机变量: X x1 X2 … xn … P P1 P2 … Pn … 期望:EX= x1p1 + x2p2 + … + xnpn + … ; 方差:DX= ; 注:; ③二项分布(独立重复试验): 若X~B(n,p),则EX=np, DX=np(1- p);注: 。 ⑵条件概率:称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 注:①0P(B|A)1;②P(B∪C|A)=P(B|A)+P(C|A)。 ⑶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P(A)P(B)。 ⑷正态总体的概率密度函数:式中是参数,分别表示总体的平均数(期望值)与标准差; (6)正态曲线的性质: ①曲线位于x轴上方,与x轴不相交;②曲线是单峰的,关于直线x= 对称; ③曲线在x=处达到峰值;④曲线与x轴之间的面积为1; ① 当一定时,曲线随质的变化沿x轴平移; ② 当一定时,曲线形状由确定:越大,曲线越“矮胖”,表示总体分布越集中; 越小,曲线越“高瘦”,表示总体分布越分散。 注:P=0.6826;P=0.9544 P=0.9974 第二篇章:经典训练题型及答案(高考压轴题型) 1.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注意下列性质: (3)德摩根定律: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的取值范围。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A→B,是否注意到A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义域是_____________。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12. 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 (①反解x;②互换x、y;③注明定义域) 13. 反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②保存了原来函数的单调性、奇函数性; 14. 如何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取值、作差、判正负) 如何判断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 15. 如何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值是() A. 0 B. 1 C. 2 D. 3 ∴a的最大值为3) 16. 函数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什么? (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注意如下结论: (1)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奇函数的乘积是偶函数;两个偶函数的乘积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奇函数的乘积是奇函数。 17. 你熟悉周期函数的定义吗? 函数,T是一个周期。) 如: 18. 你掌握常用的图象变换了吗? 注意如下“翻折”变换: 19. 你熟练掌握常用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了吗? 的双曲线。 应用:①“三个二次”(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二次方程 ②求闭区间[m,n]上的最值。 ③求区间定(动),对称轴动(定)的最值问题。 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由图象记性质!(注意底数的限定!) 利用它的单调性求最值与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区别是什么? 20. 你在基本运算上常出现错误吗? 21. 如何解抽象函数问题? (赋值法、结构变换法) 22. 掌握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了吗? (二次函数法(配方法),反函数法,换元法,均值定理法,判别式法,利用函数单调性法,导数法等。) 如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23. 你记得弧度的定义吗?能写出圆心角为α,半径为R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吗? 24. 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线的定义 25. 你能迅速画出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吗?并由图象写出单调区间、对称点、对称轴吗? (x,y)作图象。 27. 在三角函数中求一个角时要注意两个方面——先求出某一个三角函数值,再判定角的范围。 28. 在解含有正、余弦函数的问题时,你注意(到)运用函数的有界性了吗? 29. 熟练掌握三角函数图象变换了吗? (平移变换、伸缩变换) 平移公式: 图象? 30. 熟练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和诱导公式了吗? “奇”、“偶”指k取奇、偶数。 A. 正值或负值 B. 负值 C. 非负值 D. 正值 31. 熟练掌握两角和、差、倍、降幂公式及其逆向应用了吗? 理解公式之间的联系: 应用以上公式对三角函数式化简。(化简要求:项数最少、函数种类最少,分母中不含三角函数,能求值,尽可能求值。) 具体方法: (2)名的变换:化弦或化切 (3)次数的变换:升、降幂公式 (4)形的变换:统一函数形式,注意运用代数运算。 32. 正、余弦定理的各种表达形式你还记得吗?如何实现边、角转化,而解斜三角形? (应用:已知两边一夹角求第三边;已知三边求角。) 33.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角时要注意角的范围。 34. 不等式的性质有哪些? 答案:C 35. 利用均值不等式: 值?(一正、二定、三相等) 注意如下结论: 36.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都掌握了吗? (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数学归纳法等) 并注意简单放缩法的应用。 (移项通分,分子分母因式分解,x的系数变为1,穿轴法解得结果。) 38. 用“穿轴法”解高次不等式——“奇穿,偶切”,从最大根的右上方开始 39. 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要注意对字母参数的讨论 40. 对含有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如何去解? (找零点,分段讨论,去掉绝对值符号,最后取各段的并集。) 证明: (按不等号方向放缩) 42.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常用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可转化为最值问题,或“△”问题) 43.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0的二次函数) 项,即: 44.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 46. 你熟悉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吗? 例如:(1)求差(商)法 解: [练习] (2)叠乘法 解: (3)等差型递推公式 [练习] (4)等比型递推公式 [练习] (5)倒数法 47. 你熟悉求数列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吗? 例如:(1)裂项法: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 解: [练习] (2)错位相减法: (3)倒序相加法:把数列的各项顺序倒写,再与原来顺序的数列相加。 [练习] 48. 你知道储蓄、贷款问题吗? △零存整取储蓄(单利)本利和计算模型: 若每期存入本金p元,每期利率为r,n期后,本利和为: △若按复利,如贷款问题——按揭贷款的每期还款计算模型(按揭贷款——分期等额归还本息的借款种类) 若贷款(向银行借款)p元,采用分期等额还款方式,从借款日算起,一期(如一年)后为第一次还款日,如此下去,第n次还清。如果每期利率为r(按复利),那么每期应还x元,满足 p——贷款数,r——利率,n——还款期数 49.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2)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 (3)组合:从n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组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 50. 解排列与组合问题的规律是: 相邻问题捆绑法;相间隔问题插空法;定位问题优先法;多元问题分类法;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相同元素分组可采用隔板法,数量不大时可以逐一排出结果。 如:学号为1,2,3,4的四名学生的考试成绩 则这四位同学考试成绩的所有可能情况是() A. 24 B. 15 C. 12 D. 10 解析:可分成两类: (2)中间两个分数相等 相同两数分别取90,91,92,对应的排列可以数出来,分别有3,4,3种,∴有10种。 ∴共有5+10=15(种)情况 51. 二项式定理 性质: (3)最值:n为偶数时,n+1为奇数,中间一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且为第 表示) 52. 你对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熟悉吗? 的和(并)。 (5)互斥事件(互不相容事件):“A与B不能同时发生”叫做A、B互斥。 (6)对立事件(互逆事件): (7)独立事件:A发生与否对B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53. 对某一事件概率的求法: 分清所求的是:(1)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常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即 (5)如果在一次试验中A发生的概率是p,那么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A恰好发生 如:设10件产品中有4件次品,6件正品,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从中任取2件都是次品; (2)从中任取5件恰有2件次品; (3)从中有放回地任取3件至少有2件次品; 解析:有放回地抽取3次(每次抽1件),∴n=103 而至少有2件次品为“恰有2次品”和“三件都是次品” (4)从中依次取5件恰有2件次品。 解析:∵一件一件抽取(有顺序) 分清(1)、(2)是组合问题,(3)是可重复排列问题,(4)是无重复排列问题。 54. 抽样方法主要有: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表法)常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少时,它的特征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系统抽样,常用于总体个数较多时,它的主要特征是均衡成若干部分,每部分只取一个;分层抽样,主要特征是分层按比例抽样,主要用于总体中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和平等性。 55. 对总体分布的估计——用样本的频率作为总体的概率,用样本的期望(平均值)和方差去估计总体的期望和方差。 要熟悉样本频率直方图的作法: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率分布表; (5)画频率直方图。 如:从10名女生与5名男生中选6名学生参加比赛,如果按性别分层随机抽样,则组成此参赛队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56. 你对向量的有关概念清楚吗?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在此规定下向量可以在平面(或空间)平行移动而不改变。 (6)并线向量(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7)向量的加、减法如图: (8)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的分解定理) 的一组基底。 (9)向量的坐标表示 表示。 57.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2)数量积的运算法则 [练习] 答案: 答案:2 答案: 58. 线段的定比分点 ※. 你能分清三角形的重心、垂心、外心、内心及其性质吗? 59. 立体几何中平行、垂直关系证明的思路清楚吗? 平行垂直的证明主要利用线面关系的转化: 线面平行的判定: 线面平行的性质: 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线面垂直: 面面垂直: 60. 三类角的定义及求法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θ≤90°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θ≤90° (三垂线定理法:A∈α作或证AB⊥β于B,作BO⊥棱于O,连AO,则AO⊥棱l,∴∠AOB为所求。) 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练习] (1)如图,OA为α的斜线OB为其在α内射影,OC为α内过O点任一直线。 (2)如图,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对角线BD1=8,BD1与侧面B1BCC1所成的为30°。 ①求BD1和底面ABCD所成的角; ②求异面直线BD1和AD所成的角; ③求二面角C1—BD1—B1的大小。 (3)如图ABCD为菱形,∠DAB=60°,PD⊥面ABCD,且PD=AD,求面PAB与面PCD所成的锐二面角的大小。 (∵AB∥DC,P为面PAB与面PCD的公共点,作PF∥AB,则PF为面PCD与面PAB的交线……) 61. 空间有几种距离?如何求距离? 点与点,点与线,点与面,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间距离。 将空间距离转化为两点的距离,构造三角形,解三角形求线段的长(如:三垂线定理法,或者用等积转化法)。 如:正方形ABCD—A1B1C1D1中,棱长为a,则: (1)点C到面AB1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 (2)点B到面ACB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3)直线A1D1到面AB1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4)面AB1C与面A1D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 (5)点B到直线A1C1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 62. 你是否准确理解正棱柱、正棱锥的定义并掌握它们的性质? 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它们各包含哪些元素? 63. 球有哪些性质? (2)球面上两点的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长。为此,要找球心角! (3)如图,θ为纬度角,它是线面成角;α为经度角,它是面面成角。 (5)球内接长方体的对角线是球的直径。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半径R与内切球半径r之比为R:r=3:1。 积为() 答案:A 64. 熟记下列公式了吗? (2)直线方程: 65. 如何判断两直线平行、垂直? 66. 怎样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67. 怎样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 68. 分清圆锥曲线的定义 70. 在圆锥曲线与直线联立求解时,消元后得到的方程,要注意其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0的限制。(求交点,弦长,中点,斜率,对称存在性问题都在△≥0下进行。) 71. 会用定义求圆锥曲线的焦半径吗? 如: 通径是抛物线的所有焦点弦中最短者;以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准线相切。 72. 有关中点弦问题可考虑用“代点法”。 答案: 73. 如何求解“对称”问题? (1)证明曲线C:F(x,y)=0关于点M(a,b)成中心对称,设A(x,y)为曲线C上任意一点,设A'(x',y')为A关于点M的对称点。 75.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注意讨论范围。 (直接法、定义法、转移法、参数法) 76. 对线性规划问题:作出可行域,作出以目标函数为截距的直线,在可行域内平移直线,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