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第二辑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第二辑

高2007级高考考点百题训练系列之 现代文阅读 第二辑 ‎ (十一) 月,阙也(有删节)‎ 张晓风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 五个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币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那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早。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妄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那一刻不美好完满?那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将“月”解释为“阙”“使我着谜”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 ‎2.作者认为“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3.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请作简要概括(6分)‎ 答:‎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那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 作用:‎ ‎(2)本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 答:‎ ‎(十二)干细胞——器官之源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发育成神经、肌肉或血液等成熟细胞、再生各种组织器官或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人体干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全能干细胞,可用于直接克隆人体;另一种是多功能干细胞,可直接复制各种脏器和组织。人类寄希望于利用干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在体外繁育出组织和器官,并最终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 ‎  人类疾病的产生一般是以器官、组织、细胞坏死或死亡作为病理基础的,比如角膜损伤或者病变会引起失明;胰腺的胰岛细胞不能分泌会导致糖尿病;大脑中某一部分神经细胞病变会引起痴呆或者是肢体的震颤麻痹等等。干细胞则可以修复那些不能再生的被损坏器官或组织,从而治疗癌症、心肌坏死、自身免疫疾病(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并取代以往的异体间的器官移植。‎ ‎  造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早在1909年迈克斯莫(Max·mow)就推测血液中有一些细胞可以造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动物的交叉输血实验中证实了外周血循环中存在着放射动物血细胞再生的细胞,由此证明了外周血干细胞的存在。近30年来,随着实验和临床血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对造血的发生与调控、造血干细胞的特性、移植免疫学的深入认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技术、血液制品及抗生素等联合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过去造血干细胞的移植主要指骨髓移植,近10多年来,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快速发展起来。‎ ‎  造血干细胞含量极少,约为骨髓含量的1%。造血干细胞移植是20余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某些遗传性疾病得到根治的最佳手段。我国科学家仅用20年的时间,就使该领域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起来。通过移植造血干细胞,成年的白血病病人能长期在无病状态下生存,生存率从以前单用化疗的20%左右上升到移植后的70%~80%,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救治。‎ ‎  将脑部的干细胞培育成脑细胞并移植给脑患者,可以治疗脑部损伤、帕金森氏症等脑疾病。但是成年动物脑部的干细胞很少,大约每300个细胞中才有1个,它们在脑部的具体位置也不清楚。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很难成功地提取出纯度超过5%的脑部干细胞群。‎ ‎  干细胞的应用还包括体外制造人体器官,然而这比体内移植干细胞要复杂得多。科学家设想利用干细胞和动物组织工程的结合来解决难题,比如通过形成嵌合体,在严格的控制下,使动物的某些器官来源于人体干细胞。这些来自人体干细胞的器官可应用于临床移植治疗。‎ ‎1.下列有关人体干细胞的说法,和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人体干细胞是一种“万用细胞”,既可以用于直接克隆人体,也可以直接复制各种脏器和组织。‎ B.人体干细胞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或人体的潜在功能,为取代异体间的器官移植、实现对某些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C.人体干细胞是一种“万用细胞”经过发育,会分化成神经、肌肉或血液等成熟细胞。‎ D.用人体干细胞治疗疾病的一条途径是:分离干细胞→体外培养繁育出组织和器官→将这些组织和器官移植到患者体内。‎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含量极少,而在外周血液中含量较多。‎ B.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具有光明前景。‎ C.成年动物脑部的干细胞含量很少,并且没有固定位置。‎ D.将动物的某些来源于人体干细胞的器官应用于临床移植治疗的实验尚未取得成果。‎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胚胎期起,人的个体发育越成熟,干细胞含量越少。‎ B.干细胞治疗的目标是用干细胞移植取代组织、器官移植。‎ C.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肿瘤及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最佳选择。‎ D.曾植入人体干细胞的动物,其器官可以应用于临床移植治疗。‎ ‎(十三)悠悠垂钓 ‎  龙潭湖公园自有它的迷人处。东湖的湖心岛,面积不大,像金龟伏卧波中。岛上杨柳婀娜,芳草萋迷,杂花丛丛。每当晨光熹微之时,笑吟吟的钓客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流动。刹时间,岛上充满活力;有人忙着选水窝,有人忙着整理钓竿,有的则往水里抛洒鱼食。一阵“动乱”之后,岛上除偶尔一两声鸟鸣外,一切又变得悄无声息。这时的湖心岛,四周伸出了许多长长的触角——一条条钓竿。‎ ‎  千百年来,垂钓入诗又入画。然而,它留给我的印象是凄冷的。传说中,姜太公渭水磻溪之钓,东汉严子陵富春江之猎,很有点远离人间烟火之味;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也不能不说有点孤独感;再读读自号“烟波钓徒”的张志和的《渔父》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以及“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江雪》诗,又总觉得他们与其说是写钓,倒不如说是借钓表达有志不得伸的抑郁心情而已。至于海上钓鳌客李白扬言“以虹霓为丝,以明月为钩”,“以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的钓鱼法,更属遣愤之音了。‎ ‎  前几天,我带孩子去龙潭湖玩。在离湖心岛不远的小径上,迎面碰到了一对钓客,一老一少。六十多岁的老者,持钓竿前面走,后面紧跟着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手里提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我上前搭话:“哎呀!钓这么大的一条鱼,您老今天下酒有活鲜了!”老者一听,知道我是外行,摇着钓竿指了指湖心岛笑着说:“我年岁大了,想活动一下身体,锻炼锻炼目力、腕力。”年青人接着道:“我们师徒俩是搞玉雕的。一件大型玉雕作品,仅磨磨光就需一年功夫。我坐不住,又粗心,操刀时常出毛病,师傅说,垂钓须静若处子,心神专一,就带我到这里‘学艺’来了。”‎ ‎  我看着师徒俩,一股激情直荡心灵:生活中随手撷取一朵浪花,竟能映照出建设者的心!看来平静的垂钓,也响着时代的强音!我们有什么理由,在多姿多彩的生活里,硬是把发光的东西遮蔽起来呢?‎ ‎1.本文第三段中“学艺”的“艺”字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第二段中说垂钓留给他的印象是“凄冷”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作者看来,古今垂钓者的垂钓目的有相通的地方,纵观全文,有哪些方面相通?(6分)‎ ‎  答:在作者看来,古今大多数垂钓者都不以________为唯一目的,而是以通过垂钓达到________的目的。‎ ‎4.有人认为第三段写“师徒两人垂钓”的文字破坏了全文的和谐整体美,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请写出两条理由。(5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从“格致”到“科学”‎ 西学中源,这个词的意思是,西方学问源自中国。Science(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就遇到这种情况。中国士大夫问,Science是什么?洋人说,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获得知识。中国士大夫说,这种学问,中国自古有之,叫做“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四书集注》的作者朱熹先生解释说,“格”就是“到”,“格物致知”就是“到物质上面去研究物质,获得知识”,这不是你们的Science吗?洋人一听,大为叹服,从此Science便译为“格致”,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使用了半个世纪。‎ 朱熹先生教诲我们,从自身到万物,一草一木都要“格”(研究),今日格一物,得到一点知识,明日再格一物,又得到一点知识,积累多了,万物之理,豁然贯通。这套“格致”学问,表面上看,很像搞科研,却只是假象。原来朱熹先生所谓“格物”,不是动手动脚做实验,而是瞅着那物想问题;“格物”不是研究那物,而是通过那物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达到圣贤境界。在朱熹先生看来,真要用全副精力去研究实物,那叫“玩物丧志”;让你观察外物,为的是内省,好像参禅,与科研风马牛不相及。明朝的另一个理学家王阳明曾讥笑朱熹的“格致”说:“有一位朋友姓钱,想成为圣贤,我就让他去‘格’庭前竹子。钱先生面对竹子,‘格’了三天三夜,‘格’不出个道理。我就自己去试,‘格’了七天,也‘格’不出道理来。我们只好叹口气,说,圣贤是做不成了!”对此,胡适先生说,“王阳明这段话最可以表示中国的士大夫从来没有研究自然的风气,从来没有实验科学的方法,所以虽然有‘格物致知’的理想,终不能建立科学。”‎ ‎《四书集注》里的“格致”与“科学”无关,却在中国近代史上,最终演变为“科学”。读《四书五经》,遇到“格致”二字,不能解为“科学”,否则,《四书五经》就读不懂;可读中国近代科技书刊,遇到“格致”二字,那意思却大致等同于“科学”。1866年,丁韪良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为学生编译《格致入门》,放在今天,与《科学入门》同义。1874年,徐寿和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英文译作“上海综合工学院”,又创办中国第一份科学杂志,刊名为《格致汇编》,英文称作“中国科学杂志”,发行23种,译介了西方近代科学的方方面面。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各门科学学科,如数学、化学、电学、声学、光学、热学等等,都有了对应的中文译名,但“格致”向“科学”的过渡却步履维艰。‎ 日本学者岛尾永康考证,日本最早将英文的Science译为“科学”的时间在1874年;中国科技史家樊洪业先生考证,中国最早引入“科学”二字的学者是康有为先生,他在1897年11月前编写的《日本书目志》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两本书:“《科学入门》,普及舍译;《科学之原理》,本村骏吉著。”樊先生说,“虽然中日两国的‘科学’在写法上没有差别,但中文从前无此词,康有为的书目志意味着把日文的‘科学’译为中文,是中文第一次出现‘科学’,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有其特殊意义。”同一年,严复先生开始翻译《原富》,将“格致”与“科学”并用。但直到十年后的民国初年,“科学”才逐渐取代“格致”,在中国学术界广泛流行。‎ ‎ (2005年12月《中国青年报》)‎ ‎1、关于中国古代“格致”之学的实质,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获得知识。‎ B、到物质上面去研究物质,获得知识。‎ C、从自身到万物进行研究,最终达到万物之理豁然贯通。‎ D、通过研究事物来反照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从而达到圣贤境界。‎ ‎2、关于中国近代对“科学”一词的理解和使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科学”一词是康有为首次从日本借用过来的。‎ B、中文“科学”一词的含义与英文Science的含义完全是一致的。‎ C、《四书五经》里的“格致”不能理解为“科学”,但中国近代科技书刊里的“格致”却与“科学”的含义完全遗址。‎ D、中国近代科技史上近半个世纪时间里,各门科学学科都有对应的中文译名,但“科学”一词却一直未得到确认。‎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的“科学”,强调实验的方法,强调研究自然规律,求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 B、西方的“科学”,经中国士大夫依据朱熹的言论,译为“格致”,让人大为叹服。‎ C、中国古代的“格致”之学,不是真正研究事物,所以,“格致”最终没有成为“科学”的代名词。‎ D、由“格致”向“科学”的过渡,其实质上是由主观臆想向实证研究的过渡。‎ ‎4、下面对导致“‘格致’向‘科学’的过渡”“步履维艰”的直接原因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长期的封建统治,导致中国人思想保守、落后,不愿接受任何新鲜事物和新鲜知识。‎ B、中国士大夫饱读圣贤之书,却没有“科学”的观念,错将“格致”之学理解为西方的“科学”。‎ C、近代有些进步的知识分子,赞同戏噱中源说,乐意以中国的“格致”指称西方的“科学”。‎ D、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格致”与“科学”的认识是模糊的。‎ ‎(十五)收藏昨天    余秋雨   ① 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一些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② 这并非搪塞之言。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③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一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为前代而自强,真可谓生生不息。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一个人就像一个家族一样,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誉、有责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变脉络认真留存。     ④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⑤ 我最合适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魁力?在何种气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顿?……这一切,都是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却只能在自己以往的体验中慢慢爬剔。昨天已经过去又没有过去,经过一夜风干,它已成为一个深奥的课堂。这个课堂里没有其他学生,只有你,而你也没有其它更重要的课堂。   ⑥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 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1、根据原文,理解文意:(4分)‎ ‎(1)文章说,“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短路’”。其中“精神上的‘短路’”喻指什么?(2分)‎ 答:‎ ‎(2)文章称“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其中的“这样的事情”指代什么?(2分)‎ 答:‎ ‎2、作者为什么说“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4分)‎ 答:‎ ‎3、联系全文,分条表述作者就“如何收藏昨天”提出的主张。(6分)‎ 答:‎ ‎4、这篇文章在语言及表达方式上很有特色,请任选十个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十六)‎ 有人认为,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改善机体免疫力以防止辐射对机体的损害是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的。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但专业人员认为太过于乐观。‎ 当我们的细胞把氧气和食物转化成化学能量时,我们身体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自由基。自由基能损害DNA和细胞膜,这种伤害可导致衰老。当然,很多生物都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可能会延缓衰老。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而在这种理论的鼓噪下,乐开了怀的是一些厂家和商人。君不见眼下消费者的钞票正在大把大把地流入生产维生素和抗衰老补充剂厂商的腰包。‎ 事情的真相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都绝不可能消除体内所有的自由基。而且,如果能消除所有的自由基,事情又向另外一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发展。因为,我们的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自由基来维持自身的免疫系统。此外,在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身体内在的防御自由基的免疫系统也许进化得天衣无缝,所以基本上难以接受改进。例如,催化清除剂EUK—8和EUK—134可能帮助短命的线虫增强脆弱的免疫力,但是对于人来说却毫无用处。这些催化清除剂对果蝇的免疫系统也不起作用。‎ 也有事实表明,促进免疫系统清除自由基对提高寿命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对生物体的免疫起重要促进作用的有两种酶,它们是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实验证明,经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因此它们的寿命比一般果蝇要延长约10%。但是,也不完全是这样,有些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尽管能产生较多的这两种酶,但它们的寿命甚至比普通果蝇还要短,其中的原理尚不清楚。‎ 不过,如果对人进行同样的基因工程改造,使超氧化物歧化酶产生增多,那么对于人来说并非幸福,而只是一种灾难。这种过多的酶不仅不能促使人长寿,而且会导致一种严重的神经疾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所以,改善免疫力和摄取维生素也并非是科学对我们延年益寿的有效承诺。‎ ‎1.下面对“自由基”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会伤害DNA和细胞膜,从而导致人的衰老。‎ B.阻止自由基的产生的唯一方法,是补充带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的生物。‎ C.人体的自由基,并非清除得越多越好。‎ D.我们的机体需要一定数量的自由基来维持自身的免疫系统。‎ ‎2.“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可能会延缓衰老。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论”对此句中的“理论”阐述不当的一项是 ( )‎ A.文字上有其合理的因素,有其成立的理由,但实践上行不通。‎ B.是一种研究领域的假设和推理,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 C.言之有理、自成体系、指导实践的真理。‎ D.依据科学研究衍生的某种设想,实践难以证明。‎ ‎3.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都有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酶,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 B.在千万年的自然进化中我们的身体内在防御自由基的免疫系统进化得天衣无缝。‎ C.对人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而增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并不能使人长寿。‎ D.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或模拟抗氧化酶的药物会延缓衰老。‎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摄取维生素和改善免疫力,可以阻止自由基的产生,使人们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B.实践证明,经遗传工程改造的果蝇能产生使生命延长的两种酶,这给人类寿命的延长以有益的启示,使人们看到了增寿的希望。‎ C.眼下,科学仍然不能弄清限制食物摄人对我们究竟是增寿还是减寿。‎ D.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体内有长寿基因存在,所以,摄取维生素和改善免疫力没有 多大的必要。‎ ‎(十七)从一个微笑开始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熳,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数、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蔽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是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粲然一笑;即使是限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棵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1.开头说“又是一年春柳绿”,将人们惯用的“春草”改成了“春柳”,这是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体的微笑……心灵的净化剂”一句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从语言表达和表述对象的排列这两个方面来概括说明。(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该如何理解?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强调微笑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它是人生幸福的标尺,是医治人们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是战胜虚伪冷漠的锐利武器。号召人们从一个微笑开始,坦然地面对人生。‎ B.第七段中“然而我们……超越悲欢”,形象而深刻地强调了微笑具有给人以深层享受的超越悲欢的重要价值。‎ C.最后一段“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与第一段“又是一年春柳绿”相呼应,因为依依柳枝恰似人在微笑,春柳与微笑在都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上有相似之处。‎ D.这篇文章与《歌声与微笑》中的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有差异曲同工之妙。‎ E.本文就语言表达而言很具创造力,文中大量运用同韵字,使人读来琅琅上口;就内容而言,也做到了条分缕析,使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十八)大气污染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和持续时间过长,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 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1.下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A.在大气层中,如果出现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过多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大气污染。‎ ‎ B.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没有达到有害程度,还没有对人或物造成危害,这种情况还不能称作大气污染。 ‎ ‎ C.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人为因素,如火山爆发可以说是自然因素。‎ ‎ D.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在大量消耗能源的时,会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而使大气环境的质量变差。‎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 A.大气污染物中引起公害的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而天然污染不会引起公害。‎ ‎ B.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而给人类带来危害。‎ ‎ C.只有含杂质的燃料不完全燃烧,才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 ‎ D.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就会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产生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 A.有的痕量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但因为有的痕迹量气体不会产生温室效应,所以痕量气体不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 ‎ B.如果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不被破坏,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不被吸收,地球的气温就不会升高而产生“温室效应”。‎ ‎ C.要是没有臭氧层挡住太阳的紫外线的话,太阳的紫外线将会普照大地,人类和动物、植物将因紫外线照射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 D.南极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使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还有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有害物质也对臭氧层的变化有影响。 ‎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 A.如果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和迅速发展生产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杜绝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大气污染就不会出现。‎ ‎ B.如果人类自觉地控制减少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排污量,那么人为污染大气的程度将会减小,引起公害的程度也就因此减小。‎ ‎ C.大气温室效应增长可能是全球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 ‎ D.南极臭氧实验表明的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的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必将会引起科学界对大气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 ‎(十九)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朱光潜 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是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惊讶它们的奇景;但在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实在也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方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 这些经验你一定也注意到的。它们是什么缘故呢!‎ 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现在,看自己的境遇,看习见的景物,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兼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昼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到人们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末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许多人本来是笨伯而自信是可能的诗人或艺术家。他们常埋怨道:“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1.第一段举的一些例子,主要用来说明什么观点,请概括出来。(4分)‎ ‎ ‎ ‎2.第二段中的“缘故”指的是什么,请将具体内容表述出来。(4分)‎ ‎ ‎ ‎3.阅读第四至第六段,概述作者认为的艺术要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理由。(6分)‎ ‎ ‎ ‎ ‎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 A.作者否定艺术创作中的写实主义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妙肖人生和自然,会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而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 B.按照作者的看法,人生和自然有了缺陷,弥补的途径不可能在人生和自然中而只有在艺术中才能找到,弥补这些缺陷就是艺术的最高目的。‎ ‎ C.作者认为一般人有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和深刻的情感,但还是没有创作出艺术作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 ‎ D.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思痛”就是这两个诗人在写切身的情感时,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加以客观化的过程。‎ ‎ E.作者虽然强调艺术家要站在一定的距离将切身的情感客观化,才能创造出好作品,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情感是创造好作品的基本前提。‎ ‎(二十)不容忽视的热污染 所谓热污染,是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热污染可以污染大气和水体。火力发电厂、核电站和钢铁厂的冷却系统排出的热水,以及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排出的生产性废水中均含有大量废热。这些废热排入地面水体之后,能使水温升高。在工业发达的美国,每天所排放的冷却用水达4.5亿立方米,接近全国用水量的1/3;废热水含热量约2500亿千卡,足够2.5亿立方米的水曙升高10℃。‎ 热污染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水生物,由于水温升高使水中溶解氧减少,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同时又使水生生物代谢率增高而需要更多的氧,造成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从而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此外,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得以滋生、泛滥,引起疾病流行,危害人类健康。1965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后经科学家证实,其祸根是一种变形原虫,由于发电厂排出的热水使河水温度增高,这种变形原虫在温水中大量孳生,造成水源污染而引起了这次脑膜炎的流行。‎ 随着人口和耗能量的增长,城市排入大气的热量日益增多。按照热力学定律,人类使用的全部能量终将转化为热,传入大气,逸向太空。这样,使地面反射太阳热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国辐射热减少,沿地面空气的热减少,上升气流减弱,阻碍雨云形成,造成局部地区干旱,影响农作物生长。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一些原本十分炎热的城市,变得更热。专家们预测,如按现在的能源消耗速度计算,每10年全球温度会升高0.1℃—0.26%:一个世纪后即为1℃—0.26℃,而两极温度将上升3℃—7℃,对全球气候会有重大影响。‎ 造成热污染最根本的原因是能源未能被最有效、最合理利用。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热污染将日趋严重。然而,人们尚未有用一个重值来规定其污染程序,这表明人们并未对热污染有足够重视。为此,科学家呼吁应尽快制订环境热污染的控制标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防治热污染。‎ ‎1、下列对于“热污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热污染”是一种主要污染大气和水体的环境污染。‎ B、“热污染”是热量来源是工业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热。愈是工业发达的国家,“热污染”愈严重。‎ C、地面水温升高是废热对水体污染的直接表现。‎ D、“热污染”是由于对能源的利用缺乏先进的技术造成的。‎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第二段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水温升高,水中溶解氧减少,同时,水生生物代谢加快,这样造成水生生物缺氧而直接受损。‎ B、“热污染”能够引起疾病流行,目前唯一可以证实的事例是1965年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 C、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的直接原因是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 D、河水水温上升给所有的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使它们大量繁殖,引起民疾病流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第三段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消耗的能量,最终只能转化为热,传入大气,逸向天空。‎ B、由于地表对太阳能的反射率增高,吸收太阳辐射热减少,使空气流动减弱从而阻碍了云雨的形成。‎ C、气候变暖,冰川积雪融化,使海水水位上升,已经使原本炎热的城市,变得更加炎热,造成这种状部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中。‎ D、按照现在的能源消耗现状,一个世纪后,城市的温度变化要比农村更为明显。‎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推断。解决“热污染”的最佳途径是( )‎ A、人们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以快速提高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技术水平。‎ B、一定要控制人口数量,最大限度 地减少能源消耗,以降低生活中的废热排放。‎ C、对“热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最合理、最有效地进行能源进行。‎ D、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热污染”控制标准,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 ‎(十一)1.“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民族能挺脊骨生活下去,是因为相信残缺不但可以接受,而且是美丽的。(6分)‎ ‎2.参考答案:圆是相对,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从另一角度,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4分)‎ ‎3.(答出起、承、转、合的过程亦可,从着迹→探因→感悟的过程即可)‎ 参考答案:对“月阙”着迹——着谜原因——没有真正的圆——任何时候都可以赏花——人生的每个时刻都美好——让我们受阙月吧(6分)‎ ‎4.(1)修辞手法:反问(1分)‎ 作用:突出地表达了作者至人生感到美好的喜悦之情。(3分)‎ ‎(2)人生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完满美好的。(2分)‎ ‎(十二)1.A(人体干细胞的全能干细胞才可以用于直接克隆人体)‎ ‎2.B(A没有根据。C“它们在脑部的具体位置也不清楚”不等于说“没有固定位置”。D原文没有进行这种实验的信息)‎ ‎3.A(B原文说“人类寄希望于利用干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在体外繁育出组织和器官,并最终通过组织或器官移植,实现对临床疾病的治疗”。C推断时没有注意原文的限制性词语,“20余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某些遗传性疾病”,“及其”的“其”也指“血液系统”。D从原文“使动物的某些器官来源于人体干细胞。这些来自人体干细胞的器官可应用于临床移植治疗”,这个推断张冠李戴)‎ ‎(十三)1.“艺”特指细心、有耐性、专一对待工作的性情。(或“静若处子,心神专一”的性情)(要对应原文“坐不住,又粗心”或“静若处子,心神专一”回答。语句不通酌扣1-2分)‎ ‎2.因为千百年来,有的垂钓者给人留下远离人间烟火(1分)、孤独不群(1分)的印象,有的垂钓者借此表达有志不得伸的抑郁之情(1分),或借以遣愤(1分),而这些印象和表达的情绪都可以用“凄冷”来概括(2分)。‎ ‎3.不以追求物质收获(或“真正钓到鱼”)为唯一目的(3分),而是以垂钓达到寄托某种精神生活(表达心绪,陶冶性情)的目的(3分)。‎ ‎4.A不认同。其一,本段文字与文章题目相照应。看似“悠悠”的垂钓之中大有讲究,合乎散文“形散”的特点。其二,用一则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将文章引入现实,达到了揭示文章主旨的目的。其三,以点带面的手法运用成功,反映出新时期人们垂钓的情趣自有不同。其四,有了这段文字,为文章结尾作铺垫,使结句水到渠成。 B认同。其一,材料选择和运用略显生硬,有硬凑之感。其二,与第二段的典雅和第一段的清新相比,本段略显浅俗。其三,过于直白,不合乎“散文贵在含蓄”的审美标准。(答对一条理由得2分,答对二条理由得5分)‎ ‎(十四)1、D 2、C 3、D 4、A ‎(十五)1、(1)喻指迷失方向,找不到人生的真正价值。(2分)‎ ‎(2)指自己动手动笔,把过去那些珍贵的人生片断纪录(保存)下来。(2分)‎ ‎2、收藏人生,个体生命就会前后互济,互相滋润,(1分)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1分)让人长久受益,(1分)而书籍,古董对人的影响终究有限。(1分)‎ ‎3、‎ ‎①动手动笔,将过去一些珍贵的生活片断保存下来。‎ ‎②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将过去的生活片断连成完整的脉络。‎ ‎③将“收藏的昨天”变成自己的一个深奥的课堂,从中获得人生的经验。‎ ‎4、有观点,有赏析,即可。‎ ‎(十六)1.C(“其实”一词,带有转折意味,此句有“未经实践证实”之意。)‎ ‎2.C(A项见第二段第三句,“很多”缺失,使此句的陈述对象“部分生物”变成了“全部生物”。B项见第三段第四句,丢掉副词“也许”,就使原文中的推测变成了现实。D项见第二段第四句,“可能”的缺失,将可能变成了必然。)‎ ‎3.C(A项“使人们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的表述是错的,第二段第四句提到这只是一种可能。B项见第四段末句“但它们的寿命甚至比普通果蝇还要短,其中的原理尚不清楚”,这一已知消息否定了“‎ 使人们看到了增寿的希望”的推断。D项把人长寿的原因仅仅归于“长寿基因的存在”是错误的,后一句结论性的语言也欠妥。C项限制食物摄人的确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但自由基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就能增寿,因此C项推断是正确的。‎ ‎(十七)1.为下文“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作铺垫。‎ ‎2.(1)运用排比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2)从大到小,由外向内(或:从不同对象),揭示出微笑的巨大作用。‎ ‎3.让自信、自爱、自持战胜疑惑、烦恼、辛酸,坦然地面对人生。‎ ‎4.C、E(C:首尾呼应,柳枝恰似微笑,显得牵强。E:本文不是议论文,因此说“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不当。)‎ ‎(十八)1.A(“大气层中”原文为“大气中”,“或”与“和”意思不同。)‎ ‎2.D(A原文有“往往”,“天然污染不会引起公害”说法绝对。B“对全球的气候将会产生严重影响”应该是“温室效应”。C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3.B(A这个因果关系没有科学依据。C“挡住”应为“吸收”“紫外线”应是“大部分紫外线”。D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的是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有害物质)‎ ‎4.A(造成大气污染的还有自然因素。)‎ ‎(十九)‎ ‎1、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2、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从实用世界跳开,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就能见出事物本身的美。‎ ‎3、(1)有了距离,才能使观者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2)有了距离,艺术才能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3)有了距离,作家才能将切身的经验和情感客观化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4、A、B(A按作者的观点应是“极端的写实主义”,而不是“写实主义”,两者的内涵是不一致的;B项的说法夸大了艺术的作用和绝对化)‎ ‎(二十)1、D(最后一段:是因没有足够重视而使“能源未能被最有效、最合理地利用”‎ ‎2、A(B项从文中看,“澳大利亚曾流行过一种脑膜炎”是其中一个例证,但没有证据说是唯一的事例;C项“一些水生生物在热效力作用下发育受阻或死亡”能够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但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之因并不仅仅是由于这一点;D项原文是“河水水温上升给一些致病微生物造成一个人工温床”)‎ ‎3、B(原文是“上升气流减弱,阻碍云雨形成”)‎ ‎4、C(最后一段第一句有提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