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人教版本高考历史一轮过关测试题8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性测试题8 新人教版必修3‎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莆田质检)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下图,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B.金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C.隶书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官方文字 D.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平直稳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排除A、B两项;小篆是秦朝通行的官方文字,排除C项。故选D项。‎ ‎2.(2014·江西红色六校联考)司马光在叙述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时说:“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这表明(  )‎ A.这部巨著是为更新体例,完善典籍而作 B.这部巨著是为考证史料,辨伪求真而作 C.这部巨著是为删冗举要,通古鉴今而作 D.这部巨著是为惩恶扬善,明性修养而作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依据材料“删削冗长,举撮机要”和“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可以判断出C项正确。‎ ‎3.(2014·杭州一模)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体现了盛唐意境”,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 ‎4.(2014·西安五校一模)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 B.八仙来自于民间 C.道教的广泛传播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元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体现其要求的世俗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小说为主要形式的文学著作蓬勃发展起来。故应选A项。‎ ‎5.(2014·郑州一模)有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字上的所谓美,表面上虽若流连风景,其暗中深处,都藏有这一个因素在内。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就是为此。”据此,以下诗句中,该评论家认为较为浅薄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诗词必须有寄托,才觉得有味,真正流连风景的,总觉得浅薄”是指诗词不光要写景抒情,更要蕴含哲理,所以依据材料含义可以判断出A项仅仅是写景符合题意,B、C、D三项均蕴含深刻的哲理而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项。‎ ‎6.(2014·南京、盐城一模)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依据材料中的“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可知是活字印刷术,但是根据材料中时间“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可知当时处于南宋,而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所以B项说法中的“最早”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7.(2014·景德镇质检)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常有的图书分类。“经”主要指儒家经典,“史”是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子”主要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书籍,“集”指历代作家诗歌文词等。据此分类,《农政全书》应属于(  )‎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学著作《农政全书》以及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所著,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治国思想中的“农政”思想,由此可判断出《农政全书》属于子部,故选C项。‎ ‎8.(2014·莆田质检)宋人叶梦得说:“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宋代杭州雕版印刷业水平最高 B.宋代活字印刷术已经普及 C.宋代印刷业出现竞争之势 D.宋代中国传统文化重心的南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可知A项正确;依据材料“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可知C项正确;由材料中“杭州”“蜀”“福建”等地均在南方可知D项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 ‎9.(2014·武汉调研)唐代《开元占经》中提到:“五谷生、长日种者多实,以老、死日种者无实,又难生,以忌日种之一人不食”,“麦生于酉,疾于卯,长于辰,老于午,死于巳,恶于戌,忌于子。”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 B.中国古代农学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C.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多 D.中国古典科技侧重于对经验的总结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题干材料叙述了农作物种植的时间,即何时适宜种植,何时忌种植。这实际上与阴阳五行学说一致。故选B项。‎ ‎10.(2014·潍坊一模)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②不注重科学分析 ‎③不重实用 ④注重经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中国人缺乏心智……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和“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题意。‎ ‎11.(2014·眉山一诊)某研究性学习课题组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认为哪些是最适宜的 ‎①造纸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②印刷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者 ‎③火药——荡平西欧封建城堡的致命武器 ‎④指南针——西欧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造纸术传播了中华文明;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故选A项。‎ ‎12.(2014·潍坊一模)“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材料主张(  )‎ A.兴办洋务 B.实业救国 C.实行“商战” D.学习西方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早期维新思想。依据材料“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 ‎13.(2014·杭州一模)在查禁鸦片时期,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此,林则徐采取的行动主要是(  )‎ 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B.撰写《海国图志》和《华事夷言》等著作 C.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D.提出“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革主张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林则徐对联的意思是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据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海国图志》是魏源的著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是维新派的主张,排除B、C、D三项。‎ ‎14.(2014·南京、盐城一模)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这表明当时(  )‎ 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 B.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C.提倡合理的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 D.男尊女卑思想已经不复存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的进步思想。材料是1907年的杂志上的一篇主张要兴女学的文章,不能以此判断A、B、D三项是正确的,而且这三项也不符合史实,所以应该排除,故选C项。‎ ‎15.(2014·荆州质检)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 A.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B.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C.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D.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维新思想特点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信息可以判断出A项正确。‎ ‎16.(2014·深圳一模)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  )‎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依据题干中的时间“1916年”和“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信息,可以判断陈独秀主张实现国民的思想觉醒,以实现共和政治,这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旨吻合。故选B项。‎ ‎17.(2014·青岛一模)某校校本课程“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拟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单元,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第三单元,民主共和,三民立宪;第四单元,……;第五单元,柳暗花明,以俄为师。其中,第四单元的主题应是(  )‎ A.五四精神,旗帜高扬 B.欲变社会,先变思想 C.国共合作,国民革命 D.武装割据,开创新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依据所学可知,第一单元是洋务运动,第二单元是维新变法,第三单元是辛亥革命,第四单元应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故选B项。‎ ‎18.(2014·河西五市联考)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进步思想的发展。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不久,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实行独裁专制,因而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表示失望,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故选D项。‎ ‎19.(2014·江苏百校联考)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文献与其观点相似的是(  )‎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依据材料“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新文化运动,故选C项。‎ ‎20.(2014·潍坊一模)“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过去之历史,则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科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字在演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B.汉字承载文化糟粕,应使用拼音文字 C.否定汉字的目的是反封建、革新社会 D.对汉字的批判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了方向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题干中材料全面否定汉字的作用,符合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的特点,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并进行社会变革。故选C项。‎ ‎21.(2014·兰州一中)胡适指出:“……评判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天还是不错的吗?’(3)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我也应该这样做吗?’”材料中胡适强调的是(  )‎ A.对古代制度要加以区别的否定 B.对事物的评判要依据现状 C.基本不相信过去存在的事物 D.对旧事物持怀疑、质疑的态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的基本思想是依靠人的理性和判断,通过质疑对过去的制度、圣贤教训和社会上公认的一些行为进行一个基本的是非判断。文中指出对古代的一些制度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应该持怀疑的态度,不是彻底否定,排除A项,材料说的只是对事物的态度而不是评判的依据,排除B项;C项的叙述也失之偏颇,不符合材料的基本思想,故应选D项。‎ ‎22.(2014·新余质检)“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 A.白话文的自身价值 B.胡适、陈独秀的推动 C.制度和环境的根本变化 D.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抓住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可,根据“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说明白话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23.(2014·西安五校一模)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C.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毛泽东重视两个方面的斗争,一个是民众运动,一个是武装斗争,且是走向农村,即“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集中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故应选C项。‎ ‎24.(2014·杭州一模)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以下著作分别体现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发展三个阶段特征的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 C.《井冈山的斗争》;《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 D.《井冈山的斗争》;《论十大关系》;《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产生、发展。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发展的标志是《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故选C项。‎ ‎25.(2014·武汉调研)毛泽东曾写道:“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因此,全世界多种多样的国家体制中,按其政权的阶级性质来划分,基本地不外乎这三种:(甲)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乙)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丙)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以上内容出自(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联系所学可知属于过渡形式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12分)(2014·景德镇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两个特点的历史原因。(10分)‎ ‎[答案] (1)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明朝中期以后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2分)‎ ‎(2)①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封建经济繁荣;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加强。(4分)‎ ‎②中国落后的原因:明朝中后期以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严重地限制了生产力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明清统治者实行严格的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制约了科技的进步;当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时,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跟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失去了学习别人提高自己的良好机会。(4分)‎ 西方先进的原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理性主义确立(启蒙运动),促进了科技的迅猛发展。(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过程及特点以及学生阅读、处理表格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二抓住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时间段,是在公元1600年前后,即处于明朝中后期,由此可得出在1500年之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之后逐渐落后于世界。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调用已学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应结合中外科技发展的表现,归纳概括出现变化和转折的原因,解题时一方面需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归纳,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分为两个时期分析,即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帝国、明朝中后期以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7.(13分)(2014·临沂一模)近代中国出现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有识之士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的原因。(3分)‎ 材料二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这一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3分)‎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2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3分)‎ ‎[答案] (1)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分)‎ ‎(2)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全面危机。(2分)政治:领土主权大量丧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文化:西方思想不断传入,冲击传统价值观念。(3分)‎ ‎(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2分)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3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新思潮。第(1)问,从材料“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分析中国“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第(2)问,近代以来中国出现数千年未见之变局的原因主要是中国遭受到西方的侵略,民族危机严重。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文化上中国也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新思潮。第(3)问,面对民族危机不断严重的情况,中国的救亡努力也不断地进行。林则徐、魏源等率先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 ‎28.(12分)(2014·济宁期末)历史是一面镜子,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均可以说是一部生存竞争的历史。竞争过程的顺逆和结果的成败,决定这个国家民族的福祸命运。顺逆成败,又决之于国家民族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亦就是决之于近代化的程度。……民族文化的竞赛是无时或已的,进步是不可稍停的。‎ ‎——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结合近代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相关史实,论证说明“顺逆成败……决之于国家民族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8分)‎ ‎(2)新文化运动对推动“民族文化”的进步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它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有何重要地位?(4分)‎ ‎[答案] (1)顺: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1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分)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分)‎ 逆: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1分)洋务运动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没有适应政治民主化的潮流。(2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最终破产。(2分)‎ ‎(2)作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分)‎ 地位:将中国近代化推进到思想变革的层面,为近代化的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清政府为适应时代潮流,开展洋务运动。从洋务运动的利弊角度(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等;弊:不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论证说明“顺逆成败……决之于国家民族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猛烈批判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促进了思想解放。它表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29.(13分)(2014·宝鸡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毛泽东于1941年5月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在1941年9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首先严厉批评了长期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主观主义思想路线。在1942年2月毛泽东做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会议和报告中,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同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了《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从此开始了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 材料二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指出,在伟大的胜利面前,党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滋长。同时,由于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这样,有一些共产党员将可能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会议号召全党同志要牢固地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防止骄傲自满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全会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防止资产阶级腐蚀的反对突出个人的6条措施:(1)不给党的领导祝寿。(2)不送礼。(3)少敬酒。(4)少拍掌。(5)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6)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 材料三 ‎2013年11月9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以上材料均从党建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你列举相关史实,指出党内长期以来主观主义思想路线的表现以及危害。(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这次会议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的规定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4分)‎ ‎(3)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得出什么认识?(5分)‎ ‎[答案] (1)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最终导致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后期的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4分)‎ ‎(2)历史:在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之机,在全党做出了思想的充分准备,让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思想高度的团结统一,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现实:在今天的新世纪新阶段,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4分)‎ ‎(3)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国情,实事求是,不断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党的作风建设,将反腐倡廉始终放在重要位置;逐步形成科学有效地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这是深化改革,在市场经济发展面前必须要走的关键步骤,否则阻碍国家社会的发展;抓好作风建设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党的建设。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内长期以来主观主义思想路线的表现极其严重,主要有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后期的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2)问,依据材料二“‎‎1949年3月5日 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有一些共产党员将可能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提出了防止资产阶级腐蚀的反对突出个人的6条措施”,结合该历史时期的历史背景,即可分析出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3)问,依据材料“……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再结合时政内容不难得出相关认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