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史观题专项训练

史观、史料、史学 ‎【知识提要】‎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 全球 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 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 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 演进的历史。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 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 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 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 ”,关注“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 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 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种科学 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是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 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例1: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的认识 ‎① 从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②从现代化史观: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③从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④从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例2:多种史观评价孙中山 ‎①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②现代化(近代化)史观: “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 ‎③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 ‎ ‎④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练习巩固】‎ A ‎1.“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2.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毛泽东对近代通商口岸的观察所体现的视角是(  )‎ A.阶级斗争视角      B.全球视角 C.文明演进视角 D.近代化视角 ‎3.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B.阶级斗争分析法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历史结构分析法 ‎4.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 B.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C.判断历史现象需要多种材料的印证 D.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 ‎5.下表记录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历史学习基本方法、论证过程较为科学准确的是(  )‎ 第一步 第二步 A 提出观点: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于各诸侯国普遍确立 史实依据: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丈量田亩)而税也 B 查阅资料: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得出结论:德国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迈入资本主义阶段 C 摘引资料:互动百科——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发展状况 确定主题:《创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D 收集素材:采访家人邻居的衣食住行 形成观点: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6.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7.“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 C.①③   D.②④‎ ‎8.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 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 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 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 学贯中西 ‎9.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基之作。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  )‎ A.经部、集部 B.经部、史部 C.子部、集部 D.经部、子部 ‎10.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史实 结论 A 王安石实行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表明北宋一度放弃了抑商政策 B 古希腊梭伦改革把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 为近代代议制民主奠定了基础 C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意味着两极格局被打破 D ‎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标志农业经营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 ‎11.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强调历史研究应(  )‎ A.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D.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2.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13.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 材料一 ‎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内容、地理范围 公元前2世纪 古希腊 波利比奥斯 ‎《历史》‎ 记载罗马扩张的历史。地理上除罗马之外还记载了地中海周边世界 公元前2~1世纪 中国汉朝 司马迁 ‎《史记》‎ 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地理上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6世纪初 威尼斯 萨贝利科 ‎《恩奈阿德》‎ 反对神本思想,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摘编于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二 抗战史学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史学;既有改良主义史学,也有文化保守主义史学……通史以致用,成了史学家们普遍的学术倾向。……内容上:一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大量出现,历代的节义之士受到极大的关注;二是国史的编著上……企图以祖国的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来鼓励抗战精神;三是大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四是反击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与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2)据材料一说明,与古代历史学家相比,16~18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的视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史学的特征并分析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学家的视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B ‎1. 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这种观点是(  )‎ A.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 C.唯物史观 D.唯心史观 ‎2.《全球通史》写道:“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以下能体现作者指导思想的是(  )‎ A.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 B.否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C.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政治 D.研究与推进经济全球化 ‎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多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 ‎4.有人在采访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时提出:“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化中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韦德里纳回答:“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②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 ③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 ④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⑤经济全球化是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6.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7.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这说明(  )‎ 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 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 ‎8.庞卓恒先生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历史学著述,总要对各种历史事物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一定的判断,总要对历史人物作为的成败原因或国家民族的兴衰原因做出一定的阐释。”这一史学思想说明,历史学的主要任务是(  )‎ A.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的、纯事实的历史陈述或纯客观的历史真相 B.研究真实的历史,作出纯历史的叙述,对历史事件不发表评论 C.在正确的史学观指导下,对历史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判断或阐释 D.根据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对历史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阐释 ‎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该论述在“因为”到“所以”之间缺少的必要条件是(  )‎ A.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B.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 C.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向 ‎10.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竞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孙中山称赞的某国是(  )‎ A.德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11.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12.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国家“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1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的,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400年之前,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1837年到1897年间,西方确立了它在全世界的优势地位,便是这一进程的圆满结局。”‎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材料三 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并联系中外历史,概括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简述变化的原因。‎ ‎(2)如何评价汤因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3)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对材料三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A ‎1.(2015·山东·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题干材料“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说明中国与世界之间联系越来越密切且相互影响。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中材料没有体现,C、D两项明显与题意不符。‎ ‎2.(2014·山师附中)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毛泽东对近代通商口岸的观察所体现的视角是(  )‎ A.阶级斗争视角      B.全球视角 C.文明演进视角 D.近代化视角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可以看出这是阶级斗争史观。‎ ‎3.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B.阶级斗争分析法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历史结构分析法 ‎【答案】 C ‎【解析】 由题目中的信息“记住这个时代”“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即可知该观点应属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故本题应选C项。‎ ‎4.2006年4月6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正式将一份遗失了约1700余年的《犹大福音》手稿及翻译公之于世。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对此,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流传的古代文献大都符合历史事实 B.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C.判断历史现象需要多种材料的印证 D.历史记载只有经过考古证实方才可靠 ‎【答案】 B ‎【解析】 古代文献带有主观意志,大都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手稿经过放射性碳14测定、墨水分析、多光谱照影术、内文比对、古字比对等五种技术鉴定后,被认为货真价实”说明对历史文献的多重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材料真伪的辨析,不是材料的印证,故C项错误;历史记载如有些史书记载,若有多方面佐证,也是可靠的,故D项错误。‎ ‎5.下表记录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历史学习基本方法、论证过程较为科学准确的是(  )‎ ‎【答案】 B ‎【解析】 初税亩只是个案,不能证明观点“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于各诸侯国普遍确立”;新经济政策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已废除;衣食住行变化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小方面,不足以支撑观点“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依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迈入资本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故应选B。‎ ‎6.(2015·浙江·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学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实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 A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史实的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说是“永远难有定论”,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也并不一定就愈客观,其实B、C、D三个选项本身也均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7.(2015·北京·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如无史实作依据,虽圣人亦不能写出《春秋》;如不了解某个人的事迹,虽圣人也不知如何对其进行褒贬。据此可知这段话包含了言必有据和论从史出两个原则,故选B项。‎ ‎8.(2015·合肥一模)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 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 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 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 学贯中西 ‎【答案】 C ‎【解析】 由“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可知作者强调的是鉴往知来、贯通古今,C项正确。‎ ‎9.(2015·淮南)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基之作。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  )‎ A.经部、集部 B.经部、史部 C.子部、集部 D.经部、子部 ‎【答案】 A ‎【解析】 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诗经》是孔子整理编定的儒家经典之一,应属于经部。“楚辞”是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文集,应属于集部。故本题选A。‎ ‎10.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答案】 D ‎【解析】 A项中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是加强对市场的管理,而不是放弃抑制商业的措施;古希腊民主属于直接民主,B项错误;两极格局被打破是在苏联解体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国际关系格局,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 ‎11.(2015·广东联考)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强调历史研究应(  )‎ A.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D.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解析】 “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说明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反对单一的价值判断,强调多角度的认识和考察历史,材料与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的主次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无关,故A、B、D各项错误,C项正确。‎ ‎12.(2015·海南·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旨在考查正确认识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据题干中信息可知,谣谶带有一定目的性、常被当做预言来传唱,后周时“点检作天子”的谣谶纯属有人故意制造,周世宗虽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但仍被推翻。据此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谣谶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略 ‎——摘编于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材料二 抗战史学既有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史学;既有改良主义史学,也有文化保守主义史学……通史以致用,成了史学家们普遍的学术倾向。……内容上:一是弘扬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传记的大量出现,历代的节义之士受到极大的关注;二是国史的编著上……企图以祖国的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来鼓励抗战精神;三是大力研究帝国主义侵华史;四是反击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与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在记载历史时有什么相同之处?‎ ‎(2)据材料一说明,与古代历史学家相比,16~18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的视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史学的特征并分析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历史学家的视野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 ‎ ‎(1)内容上只是本地区或本国历史;地理范围上是局部地区;地理上扩大了已知的范围。‎ ‎(2)变化:强调世界历史是一个世俗的演变过程;记载的地区由局部扩大到了世界范围。‎ 原因:古代经济、交通落后,地理知识的匮乏、人类的交往范围十分有限。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宣扬人文主义;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世界了解加深。‎ ‎(3)特征:学派众多;强调致用;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原因:马克思主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实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民族意识的发展。‎ ‎(4)因素:时代的局限,科技的发展程度,史学家的立场等。‎ ‎【解析】 (1)对比表格中古希腊与中国汉朝的历史学家著作中所记历史的内容和空间范围即可。‎ ‎(2)变化在于16~18世纪的历史记载范围扩大,同时认识历史的角度发生巨大变化,强调世界历史是一个世俗的演变过程。原因从近代以来交通、科技、思想发展等方面分析。‎ ‎(3)结合材料中关于抗战时期的史学研究派别、内容和目的的语句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学派众多;强调致用;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原因需结合当时日本侵华的史实、民族危机严重等信息分析。‎ ‎(4)史学家的视野影响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客观上离不开时代条件限制,不可能脱离时代。同时还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观上主要受个人立场的影响。‎ ‎ B ‎1.有学者认为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的局面。这种观点是(  )‎ A.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 C.唯物史观 D.唯心史观 解析 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文明并存、竞争”可知考查的是文明史观。答案 A ‎2.《全球通史》写道:“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以下能体现作者指导思想的是(  )‎ A.主张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 B.否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C.尊重和平等对待各国政治 D.研究与推进经济全球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理论“全球史观”,作者主张以“全球史观”指导研究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承认文明的多样性,且材料本身未涉及政治、经济方面。答案 A ‎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历史观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而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多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这样的划分显示出作者的历史观是(  )‎ A.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 D.社会史观 解析 1500年以前,世界相对隔绝,1500年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全球化的历程。‎ 答案 A ‎4.有人在采访法国前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时提出:“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化中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韦德里纳回答:“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以下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②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 ③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 ④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⑤经济全球化是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 ‎ 材料说的意思是美国在当今的全球化中如鱼得水,占据优势,②⑤正确;从材料和现实看,全球化不等同于美国化,①不正确;当今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美国不可能无所不能,③不正确;④本身说法错误。答案 B ‎5.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 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学习西方的梦想的层次。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最后上升到思想层次。由此可推断题干中的“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是指新文化运动。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也可得出。答案 D ‎6.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历史事件是(  )‎ ‎①太平天国运动 ②洋务运动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较难理解的是①,可联系《资政新篇》来思考。答案 D ‎7.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这说明(  )‎ A.梁启超注重运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梁启超强调修史论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C.梁启超全面否定旧史观,提倡新史观 D.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为民主革命打下了基础 解析 梁启超指出研究历史应使后人“鉴之裁之,以为经世之用”,即强调修史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强调修史要“古为今用”和“以史为鉴”。答案 B ‎8.庞卓恒先生指出:“本来意义上的历史学著述,总要对各种历史事物的是非善恶或利弊得失做出一定的判断,总要对历史人物作为的成败原因或国家民族的兴衰原因做出一定的阐释。”这一史学思想说明,历史学的主要任务是(  )‎ A.提供真实而不是虚假的、纯事实的历史陈述或纯客观的历史真相 B.研究真实的历史,作出纯历史的叙述,对历史事件不发表评论 C.在正确的史学观指导下,对历史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判断或阐释 D.根据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对历史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阐释 解析 由材料中“作出一定的判断”“作出一定的阐释”,可知A、B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的信息相符合。D项错在“主观意志”和“是非善恶”,这样的历史研究是不科学的。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原因是历史研究总是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史学家要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作出判断进行阐述。答案 C ‎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该论述在“因为”到“所以”之间缺少的必要条件是(  )‎ A.自由主义思潮兴起 B.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 C.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D.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向 解析 材料中“因为”到“所以”是工业革命的开展,推进了城市近代化。工业革命的开展,大量新型工厂建立,推动了人口的迁移。答案 C ‎10.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竞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孙中山称赞的某国是(  )‎ A.德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知,该国推翻了专制,建立了共和国,并且与中国相邻,结合孙中山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该国应为俄国。答案 D ‎11.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解析 “研究视角”从各著作的名称进行归纳可知。“知识分子”“绅商”“学堂学生”“军人集团”等,可知其研究视角是社会群体。答案 D ‎12.美国比较现代化学者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国家“十分相似”的“前提”是指(  )‎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解析 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殖民国家的侵略,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文明的影响和刺激,也逐渐步入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答案 D ‎13.文明史观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的,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感慨地写道:“189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执政60周年。庆典活动使人不禁回想起60年来的种种往事。抚今追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400年之前,哥伦布横越大西洋,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西部海岸,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1837年到1897年间,西方确立了它在全世界的优势地位,便是这一进程的圆满结局。”‎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材料三 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无论是强势文明还是弱势文明)不得不仿效它……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并联系中外历史,概括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简述变化的原因。‎ ‎(2)如何评价汤因比“一部历历在目、简洁明了的人类文明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3)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对材料三有何认识?‎ 答案 (1)变化:欧洲日益兴起,中国开始落后;工业文明发展起来;人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原因:世界,新航路开辟。加强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美洲等地的联系。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代议制度;工业革命建立了现代企业。欧洲国家开展海外殖民活动;文艺复兴弘扬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宣扬人权民主理念。中国,仍在农业文明时代徘徊。‎ ‎(2)近代西方在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化思想等方面确实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人类文明史的全部。而且其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侵略、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具有血腥的一面。‎ ‎(3)认识:历史上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