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七单元 第20讲 城市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衡水中学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第七单元 第20讲 城市化

第20讲 城市化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一、城市化 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回答问题并填表。‎ ‎1.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 驱动力 含义 因素 推力(乡村)‎ 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A: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B: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城市)‎ 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C:就业机会多;D: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E: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城市化水平(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 ‎(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深度思考1】 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 提示 ‎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 读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1.阶段和特点 阶段 特点 A: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地区差异 ‎(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C(填字母)阶段。‎ ‎(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A或B(填字母)阶段。‎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环境影响面面观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 ‎(3)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深度思考2】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对城市的气温、湿度、地表径流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 城市硬化面积增加,植被减少,会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热岛效应”;城市凝结核增多,导致城市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硬化面积增加,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加,易形成城市内涝。‎ 四、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非常广泛 包括城市建设、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 ‎2.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主要包括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长期的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持续的产生作用。‎ 考点一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差异分析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如下表所示。‎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初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 国家 中期 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 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 国家 ‎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起步 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多在75%以上 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目前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目前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 ‎(2019·豫北七校联考)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项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下图示意1965~2019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及某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1965~197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经济快速发展 B.自然灾害频发 C.城市化问题突出 D.国家人口政策的影响 ‎(2)由图示信息可推测,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  )‎ A.停滞增长 B.缓慢增长 C.快速增长 D.持续下降 解析 第(1)题,经济快速发展会促进城市化发展,故A项错误;自然灾害频发、城市化问题突出一般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快速下降,故B、C项错误;国家通过人口政策影响人口迁移,会使城市人口向乡村迁移,可能导致城市化水平快速下降,故D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的变化可推知,近15年该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上升,与世界城市化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故近15年该国城市人口比重快速增长。‎ 答案 (1)D (2)C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题目的分析思路 ‎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考法一 城市化进程的判断 ‎1.(2019·江苏地理,21~22)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 A.1985~2019年增多 B.1985~2019年减少 C.2019~2019年增多 D.2019~2019年减少 ‎(2)2019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  )‎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城市0~6 km的中心城区,累计百分比下降,数量和企业总数有关,该年数量等于总数乘以百分比,通过简单计算不难得出,1985~2019年增多,2019~2019年减少,故选AD。第(2)题,2019年之后,中心城区工业数量减少,郊区数量增多,大量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处于郊区化阶段;2019年之后,企业数量增加迅速,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故选BC。‎ 答案 (1)AD (2)BC 考法二 城市化状况分析 ‎2.(2019·广东文综,4)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  )‎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 本题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由表中关于中国、印度的数据,可看出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故D正确;再比较中国、美国数据,可看出C选项表述错误;该表只能体现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不能反映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以及城市化水平,故A、B选项可排除。‎ 答案 D ‎3.(2019·四川文综,11~12)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完成(1)~(2)题。 ‎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19‎ ‎2019~2019‎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1)1985~2019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 第(‎ ‎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1985~2019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小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即城市用地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说明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不断增加。第(2)题,1985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新增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转化而来,因此城市新增用地以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城市用地的增加,使农业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 (1)C (2)D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3)建设生态城市:‎ ‎(2019·山东文综,3~4)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1)~(2)题。‎ ‎(1)上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A.8:00 B.12:00 C.14:00 D.18:00‎ ‎(2)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  )‎ 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 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 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 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 解析 第(1)题,考查城市交通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读图正确获取关于交通状况的信息。据图知,拥挤路段主要分布在环线与放射线交会处及进城放射线路的右侧车道,故图示时刻最可能为上班时间。根据选项提供的时间可判断A项正确。第(2)题,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钟摆”交通现象的含义,一天当中人们往返于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像“钟摆”一样的交通,称为钟摆式交通。这种“钟摆”交通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要缓解城市的“钟摆”交通现象,主要是解决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由于城市郊区出现了一些大 型居住区,但是缺乏企事业单位,如果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就可以解决部分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的问题,缓解“钟摆”交通现象。故D选项正确。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又增加了部分人口的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加剧“钟摆”交通现象,A选项错误;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和优化城市中心区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剧人口工作区和居住区的分离问题,加剧“钟摆”交通现象,B、C选项错误;综上所述,选项D正确。‎ 答案 (1)A (2)D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思路 考法一 城市绿化隔离带功能分析 ‎1.(2019·课标Ⅰ,2)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9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题。‎ 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景观图差异的原因。绿化隔离带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分离车道”,则景观整齐美观应是规划的共同要求,也是居民的共同爱好,故可排除B、C两项;既然都具有分离车道的功能,则“用地类型”应相同,故可排除A项;则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为管理差异所致,结合选项,可能是行政管辖不同,管理差异所致。故D正确。‎ 答案 D 考法二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2.(2019·海南地理,10~12)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9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在1.00时最为平衡。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C。第(2)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B。第(3)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故选A。‎ 答案 (1)C (2)B (3)A 考法三 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3.(2019·课标Ⅰ,3)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 由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 答案 C 考法四 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2019·课标Ⅱ,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 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法五 城市化对住宅建设的影响 ‎5.(2019·课标Ⅱ,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 第(1)题,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周边地价较高,建设“握手楼”可以节省土地面积,同时增加房屋面积,农民将房屋出租可增加收入,因此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出租房屋增加收入。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握手楼”楼间距很小,说明寸土寸金,城市房价昂贵。“握手楼”‎ 主要目的是出租,不能反映居住人口减少;不是销售给市区居民,所以也不是反映人居环境恶化;周边农民的住宅不属于城区扩大。故选B。‎ 答案 (1)D (2)B 借题发挥 城市中心“岛屿”效应 热岛效应 城市市区气温通常比郊区高 雨岛效应 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原因: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干岛效应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低于郊区 湿岛效应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混浊岛效应 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湖北调研)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9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 200多万。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据此完成1~2题。‎ 城市人口规模 个数 ‎>100万的大城市 ‎4‎ ‎100万~50万的中等城市 ‎10‎ ‎50万~10万的小城市 ‎70‎ ‎<10万的乡镇 ‎13 500‎ ‎1.图表数据表明,德国(  )‎ A.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 B.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 C.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 D.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 ‎2.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B.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C.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 D.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解析 第1题,图示德国城市人口比重为58.32%+32.91%。则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4个,体现了人口集中在中小城镇。故C正确。第2题,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分布以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答案 1.C 2.D ‎(2019·江西鹰潭一模)城市空间的极度蔓延是目前城市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某学者通过构造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模型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公共服务中心的出行距离角度探索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模式,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下表为我国某市公共服务中心的平均出行距离比较(单位:km),据此并结合典型城市增长的模式及其公共服务中心分布图,完成3~4题。‎ 现状 圈层增长模式 双城增长模式 新城增长模式 市级 ‎3.40‎ ‎3.50‎ ‎3.31‎ ‎6.17‎ 区级 ‎1.86‎ ‎1.95‎ ‎1.84‎ ‎1.87‎ 综合 ‎2.21‎ ‎2.33‎ ‎2.21‎ ‎2.94‎ ‎3.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中最优的低碳化模式是(  )‎ A.现状 B.圈层增长模式 C.双城增长模式 D.新城增长模式 ‎4.最优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 A.新组团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 B.新组团职能转移中心城市的经济职能 C.新组团职能控制中心城市人口增长规模 D.城市发展向各个方向均衡无限增长 解析 第3题,表中数据显示双城增长模式出行距离最短,所以消耗的能源最少,排放的碳也最少,故C正确。第4题,图示双城增长模式中两个城市范围相当,中心城市均为市级服务中心,说明规模大体和中心城市处于同一水平,故A正确。‎ 答案 3.C 4.A ‎(2019·山西名校联考)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存在着类似河流一样的主流和支流,支流汇入主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市场。下图是流域型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上游城市(  )‎ A.资源的集聚效应强 B.彼此联系能力强 C.多分布在沿边地区 D.与海洋联系密切 ‎6.从要素流动和产业链来看,中游城市(  )‎ A.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工业制成品 B.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工业制成品 C.位于产业链末端,提供初级原材料 D.位于产业链前端,提供初级原材料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知,“上游城市”城市潜能小,城市间联系强度弱,应该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因此多分布在沿边地区,故选C。第6题,要素的流动多从城市潜能较小的上游城市向城市潜能较大的下游城市汇集,中游城市处在产业链的前端,生产工业制成品,产品主要通过下游城市汇入市场,故选B。‎ 答案 5.C 6.B ‎(2019·大连调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7~8题。‎ ‎7.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①水泥路面多 ②下水道多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开采地下水 ③‎ 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④⑤‎ 解析 第7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第8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 答案 7.A 8.C ‎(2019·河北名校俱乐部联考)下图示意2019~2019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与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的比较。读图,完成9~11题。‎ ‎9.2019~2019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面积(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呈增加趋势 D.呈减少趋势 ‎10.据上图结合相关知识可判断,2019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大量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11.为解决图示城市化问题,我国应该(  )‎ A.加快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化 B.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 C.把农民工全部转变为城市人口 D.使农业用地尽快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解析 第9题,图示2019~2019年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则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第10题,据图可知,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率在 ‎2%~8%之间,而同时期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应小于1%,则城镇人口增长率远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说明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人口的迁入。第11题,图示反映的城市化问题是我国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大于城镇人口增长率,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故应避免城市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张。‎ 答案 9.C 10.D 11.B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山东青岛模拟)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材料一 “纳瑟姆曲线”是1979年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Ray.M.Northam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城市发展“纳瑟姆曲线”规律显示,当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代表经济发展势头较为缓慢的准备阶段,这个国家尚处于农业社会;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第一个拐点出现,代表经济发展势头极为迅猛的高速阶段,这个国家进入工业社会;城市化水平继续提高到超过70%之后,出现第二个拐点,代表经济发展势头再次趋于平缓的成熟阶段,这时,这个国家也就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表。‎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8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6分)‎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8分)‎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 (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 ‎13.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24分)‎ ‎(1)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6分)‎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6分)‎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推进?(6分)‎ 解析 第(1)题,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由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从1980年开始。第(2)题,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第(4)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 答案 (1)1980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 ‎(2)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 ‎(3)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将城镇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扩大城镇用地规模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