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08高考岳麓版一轮复习必修三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 【课标要求】知道相对论、量子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温故梳理】 【预习思考】 一、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1、经典物理学的创立 (1)时间:17—19世纪 (2)基础:17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 (3)体系: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等新兴学科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经典物理学体系。 (4)意义:经典物理学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2、经典物理学的危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出现的背景 (1)经典物理学的绝对化:当时人们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看作了绝对权威的理论,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用经典物理学加以说明。 (2)物理学的新发现:物理学的新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都无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析,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揭示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这就要求人们对物理学要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 二、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1、爱因斯坦的生平: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多所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的院士。1921年,他因在光点效应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的迫害,迁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籍。 2、相对论的提出:1905年提出匀速运动体系狭义相对论;1916年提出加速运动体系的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统称相对论。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狭义(1905年):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广义(1916年):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是人类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 3、相对论提出的意义: (1)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危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的领域; (2)相对论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3)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 三、量子理论中的微观世界 1、普朗克生平:朗克(1858—1947年),德国物理学家、哲学家,量子理论的奠基人,1879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基尔大学任教授。1888年任柏林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他在物理学上最大的贡献是1900年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并因此获得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主要内容:1900年,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玻尔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论。 3、意义:(1)量子理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量子力学对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科学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4、现代物理学兴起的意义:(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1)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量子理论和相对论弥补了经典物理学在宏观世界和微观的粒子世界的不足,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不仅对物理科学本身,对自然科学,而且对整个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 牛顿经典物理学有哪些内容?有何历史意义? 2.如何理解相对论? 3.量子力学的产生和相对论的产生有什么共同点 ?这说明了什么? 【重难阐释】1、爱因斯坦能够取得伟大成就有哪些条件? (1)科学发展提供的基础; (2)科学发展需要提供动力; (3)个人坚持不懈勤奋追求真理的优秀品质; (4)科学的工作和研究方法。 2、量子力学的产生和相对论的产生有什么共同点?这说明了什么? 共同点: 从背景上看,19世纪末,物理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物理学的研究一方面深入到物质内部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扩展到整个宇宙。但是,一系列新的发现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这使得经典物理学陷入了危机,面临着挑战。 从产生过程看,第一,都是科学大师们敢于向权威挑战,追求真理的结果。第二,都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 说明了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科学的发展是在打破了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3、牛顿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 (1)为力学学科确定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使力学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体系而达到成熟和完善,并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 (2)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大综合。 (3)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4)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巩固应用】1、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 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坐飞机旅行 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你认为近代光学、热力学、电磁学、天体物理学等新学科形成的基础是 A. 解析几何学 B. 微积分学 C.牛顿创立的经典学 D. 达尔文进化论 3、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的发展,说明:①任何科学成就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现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③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以下生产动力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畜力 ②水力和风力 ③蒸汽 ④电力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②④ 5、下列科技成果与人物一一对应,不正确的是: A、改良蒸汽机——牛顿 B、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 C、电灯——爱迪生 D、大功率发电机——西门子 6、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伽利略——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B、牛顿——其经典力学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形成 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D、普朗克——量子理论 7、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大革命,它: A. 否定了牛顿的力学原理 B. 借鉴了法国科学家的的学说 C. 提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D. 修正了能量、质量互相转化的理论 8、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主要是因为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②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本质属性 ③打破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局限 性 ④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 A牛顿力学 B相对论 C量子假说 D量子理论、相对论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B、经典物理学所适用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C、相对论的提出证明经典的物理学是完全错误的 D、量子理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11、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 革命,主要是因为 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②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本质属性 ③打破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局限性 ④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是①相对性原理②质量守恒定律③光速不变 原理④万有引力定律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3、材料解析题: 爱因斯坦说,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请回答: ① “牛顿时代”在物理学上指什么时代? ② 有人认为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在历史上的光辉完全被摸掉。爱因斯坦是如何评价牛顿的?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14、爱因斯坦根据相对论的观点提出质能转换理论后,曾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研制原子弹,以便在二战中尽快战胜法西斯国家。1945年8月,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畸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但对无辜平民的伤害也同样令全世界震惊。爱因斯坦为此非常懊悔。从这件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我们应如何对待科学的发展? 15、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提出有什么共同点? 这说明了什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B A A B C A D C A C 13、①经典力学体系建立的时代 ②爱因斯坦认为,牛顿“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其理论对现代物理学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同意第一种: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在欧洲启蒙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神学的运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科学时代。相对论是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14.答题要点:科学理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能造福人类,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也能危害人类。 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课标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例,立即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温故梳理】 【预习思考】 一 电脑与网络 1.计算机和数字化技术的产生(1946年) 1946年,第一台电脑在 正式诞生,电脑的发明最初是与军事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 1.互联网对青少年有什么样的影响? 2、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具有 的部分功能,能够 和 ,可以代替 进行 劳动,被人们誉为“ ”。 3、电脑发展 (1)发展两个方向:①存储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智能化) ②体积更小,更轻便实用。 (2)发展阶段: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3)应用领域:从国防、生产、办公、教育娱乐到家庭,无所不在。 (4)发展概况:① 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正式问世,中文根据音译简称为“因特网”。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美国 ② 1995年,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迎来了网络建设的高潮,这一年被称为“ 年” 4、因特网的影响: (1)积极:(P117)互联网是继电报、电话、电脑之后的一个伟大发明,互联网也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已经溶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人类跨入信息社会,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全世界的电脑能够通过互联网联系起来,进行通讯或分享信息资源,它在发展远程教育、人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消极:①垃圾信息、不良内容②网络犯罪③青少年沉溺网络世界。 二、探索生命的奥秘 1、生物工程技术和转基因技术 (1)生物工程技术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一门新兴科学,即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它是在分子水平上对DNA动手术的工程 。 (2)转基因技术被应用于实际,在农业、医药等行业中生产出生物制品,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 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的应用:①转基因食品的贡献:提高产量,增加养分,也可以使作物变得更耐旱、或不怕虫害;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我们把改造后的基因或蛋白质食入后,究竟会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2、遗传工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1)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9年我国加入这项计划。 (2)进入21世纪,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3、克隆:克隆Clone,意思是人工诱导一个生物体或细胞通过无性繁殖而产生一个新的个体或群体,该个体或群体在基因型上与原生物体或细胞应该是相同的。1997年,人类第一次用哺乳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出绵羊“多莉” 。 三、登上太空 1、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与登月计划 (1)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宇航事业的开端 。 (2)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 (3)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登上月球 。 2、空间站和航天飞机 1981年4月,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这是世界宇航事业德又一个里程碑。 3、航天事业的意义: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各种民用、军用卫星陆续升空,广泛运用于气象、资源勘测、通讯等许多领域,航天技术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4、中国的航天事业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 ”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于次日安全返回地面,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宇航员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上发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一次以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 。它改变和添加了人类生活的内容,如网络技术的应用,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并且对传统的信息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对人类本身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改变着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思考方式,让人类对自己和事物的认识不断加深和更新。 2.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今天的 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社会、文化、生活、 科技、政治以及军事领域),从身边说起,从小事说起,也可以把你所听到的影响、你看到的变化说出来。 【重难阐释】1.互联网对青少年有什么样的影响? 利——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增强对外交流;可以促进个性化发展;可以促进学业等等。 弊——①各种宣扬色情、凶杀、暴力、赌博等信息污染青少年心灵; ②沉迷于虚拟世界,脱离实际社会; ③现实交际能力缺乏; ④沉迷于网络,耗费时间,荒废学业等等. 2、1961年4月12日的108分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使全世界的人记住了加加林的名字,尤里.加加林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降落在苏联境内,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陆月球,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首次登上月球。 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3、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 世界上第一位女太空人。1963年,她驾驶“东方6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70小时50分钟。迄今为止,她仍是世界上惟一一位在太空单独飞行3天的女性。2000年10月9日,英国“年度妇女”国际学会授予她“20世纪女性”荣誉称号。 4.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5.三次科技革命 项目 时间 代表 生产力 社会结构 世界格局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 蒸汽机 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生产 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密切了世界的联系,初步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电力 内燃机 新通讯 化学工业 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进入电气时代 资本主义 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40、50年代开始 原子能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 生产力迅猛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 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 政治格局多极化 6.面对着不断发展的高新科技,时刻在改变的世界,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那么我们该如何去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呢? 1)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技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实施教育兴国;重视人才,鼓励知识创新等。 2) 充分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的增长转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3)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教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7.、牛顿力学体系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牛顿以天体运动和物体运动的规律为基础,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它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爱因斯坦在新的力学与电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宏观和微观世界在内更为广阔范围的物质运动规律。他的理论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质,又使用于光速运动或接近光速运动的物质。他不仅否定了牛顿绝对的时空观,而且提出了质能转化原理,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加深了人民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在科学、哲学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但并不是说,牛顿力学的光辉由此被抹掉,相反,牛顿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仍然在广阔的领域发挥着指导作用。 【巩固应用】 1、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人类以往的发明,最明显的不同是: A、能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力 B、能部分代替人脑,进行脑力劳动 C、能广泛地应用于生产 D、能迅速地推广到世界各地 2、电子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向是:①存储量更大 ②体积更大,便于存储量增加 ③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④体积变小,更轻便实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计算机的出现最早是为了满足军事和战争的需要 B、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 C、计算机发明后将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 D、网络使世界各地的距离缩小了 4、有文章指出:“美国领先的沙漠风暴行动通过推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一举将其击溃,由此证明那些奔腾处理器的勇士能够决定战争的胜负。”这说明: A、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人而是武器 B、战争不再是双方经济实力的较量 C、现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D、电脑技术在战争中起很大作用 5、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技术是: A、细胞工程 B、遗传工程 C、转基因技术 D、克隆技术 6、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开端的是: A、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 C、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 D、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7、目前,世界上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有:①苏联 ②美国 ③中国 ④日本 ⑤法国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诗人亚历山大•波普赞颂道:自然界和自然界的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成为光明。19世纪末,科学界普遍认为物理学的主要框架已经一劳永逸地构成了,以后需要做的就是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再推进一位。这反映出: A、牛顿力学体系已经解决了包括宏观和微观世界的一切问题 B、牛顿力学体系被奉为物理学的圣经,作为权威对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C、经典物理学到十九世纪末已发展得比较完整,研究宏观物理和超高速物理学的各部门 D、牛顿力学体系还没有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9、牛顿认为,只要有足够长的尺子和足够精确的时钟,就可以精确测定地球表面某一事件发生的准确地点和两个单独发生的时间之间的准确时间。爱因斯坦设计了两个理想实验,一辆行驶的车,乘客翻书的地点和车下观察者的位置是相对的,车上头尾气球同时的爆破声对车下观察者却是前后的两声,爱因斯坦揭示的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哪一局限: A、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实验揭示经典物理学下光电传播载体以太是不存在的 B、经典物理学热辐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不相符合 C、运动和时间的绝对性 D、物质运动初始状态来自上帝之手 10、“我有时自问,为什么我会是那个发现相对论的人。我想原因在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绝不会停下来思考有关空间和时间的问题。这些是小孩子想的东西。但当我长大成人以后,我才开始对空间和时间产生疑问。自然,我要比一个孩子思考得更深入些”。爱因斯坦发现的革命性的科学观念是: A、真理存在于人的童贞的状态 B、科学真理面前不分年龄大小 C、要用于思考怀疑一切习以为常的事物 D、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否定经典物理学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 11、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实验发现光速不变。爱因斯坦在设计的理想实验里得出这样的结论:两个运动方向相反、时速为光速的火车,其相对速度仍为光速;两个以光速同向运动的物体,其相对速度亦为光速。爱因斯坦的这一想法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爱因斯坦的理论是: A、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 B、光速不变原理 C、光电效应 D、波粒二象性 12、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条件和因素有:① 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为标志的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 科学与技术结合更加紧密,相互促进 ③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和平条件下的激烈竞争 ④ 科学技术社会化,各国政府有组织的大规模投入和有计划的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第一次实现了,最符合上述叙述的史实是: A、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上太空 C、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D、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升空,杨利伟成为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中国宇航员 14.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人们工作方式的变化。②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③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④.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科技成就,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是 A.原子能技术 B.航天技术 C.无线电技术 D.电子信息技术 16、互联网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自 ①信息泛滥 ②网络犯罪 ③沉迷虚拟社会 ④网络安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出现 B、互联网具有界面直观、链接灵活、高速传输等特点 C、互联网是超大规模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组成的信息与服务共享的网络 D.19世纪8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18、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人物是谁?他最伟大理论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2)图二、三、四所示的宇航员是人类历史上的三位重要人物,请分别指出其名字、国籍及各自在航天史上的地位。 (3)图四所示事件对中国产生什么积极意义? (4)图一与图二、三、四之间有什么关系。 19.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搭乘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17日凌晨4时33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了飞行任务顺利返回。读下面四幅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四幅图中所示人物在世界航天史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2)20世纪40至60年代,苏联人和美国人先后进入太空,而中国人却在这方面相对滞后。结合中国的有关史实说明其原因。 (3)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技术发展迅速,试简要分析其原因。 (4)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B D C D B A A B C D B C B B C D D 18、(1)爱因斯坦;相对论。 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出现的危机,可以广泛地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同时,相对论也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绝对化的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2)加加林 苏联 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地球人;阿姆斯特朗 美国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地球人;杨利伟 中国 第一位遨游太空的中国人。 (3)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太空新时代;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的又一光辉历程碑。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4)科技的发展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 19.(1)图一:加加林,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地球人;图二:阿姆斯特朗,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地球人;图三:杨利伟,第一个遨游太空的中国人。图四:费俊龙、聂海胜,打开返回舱与轨道舱连接处的舱门,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一些科学实验活动,为中国今后的航天员出舱、建立小型空间站和天地往返系统,进行空间飞行器之间的对接和分离,实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等,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原因:①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处于内战动荡状态; ②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技术落后,综合国力相对薄弱; ③国际上受到敌对势力的封锁包围;④“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 (3)原因: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②物质条件的具备;③技术的具备;④国际竞争的促进等等。 (4)影响①有助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扩大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空间;②促进高科技和相关技术的发展;③促进太空探险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等;④频繁的卫星发射也造成了许多“太空垃圾”,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温故梳理】 【预习思考】 一、两弹一星 1、背景和目的: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⑤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⑥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历程:①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而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影响: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②1967年,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特点: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③1964年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④1966年成功试验导弹核武器。 ⑤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⑥1975年,中国又首次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3、“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二、“东方魔稻” 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成就: (1)理论上: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 (2)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意义: 解决了中国以致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信息技术的重大成就: (1)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2)1992年,“银河--Ⅱ”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10亿次 (3)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2、信息技术的重大意义:我国政府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政治、军事、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神舟”号飞船 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发射成功,两名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飞行了115个多小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这是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航天技术的重大意义: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一)两弹一星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附:“两弹元勋”邓稼先 钱学森“ 1964.6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 ①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②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两弹一星的意义:①维护了我国的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②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特点: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1 号”发射成功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二)东方魔稻和银河系列计算机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73年 (1)理论上:袁隆平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 1.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科技?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的传统观念;(2)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2.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 1983 年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 一亿次的计算机。 1997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每秒运算 130 亿次的计算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1999 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2003 年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其他重要的科技成就(三) 年份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68 南京长江大桥落成 我国自行设计建设长江上最长铁路公路大桥 1984 同步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首次发射定卫星,进行广播、通信、电视的传播 1985 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 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新的水平 1988 北京正负电子对接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3 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运转 我国最大的核电站 21C初 三峡大坝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并开始并网发电 2003 “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外科技比较 类别 外国 中国 电脑与网络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1983年“银河—Ⅰ” 1969年国际互联网 1997年“银河—Ⅲ” 生 物 学 19C70S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73年袁隆平培养出第一个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1993年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正式投放市场 1999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7年“克隆羊”出现 1999年中国第一只克隆羊 21C完成对人类基因组的框架图和对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初步分析 航天技术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 1964年“原子弹”;“中近程运载火箭” 1969年,美“阿波罗—11”登月飞船 1966年核导弹、1967年氢弹、 1986年前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 1993年美国、俄罗斯等组成“国际空间站” 1970年“东方红—Ⅰ”号人造地球卫星 2004年欧美火星探测器大闹火星 2003年“神五” 2005年“神六” 【重难阐释】1、航天技术 1957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苏联发射“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 1969年美国“阿波罗——Ⅱ ”登月计划成功 2003“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2、生物工程技术 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兴起 20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正式形成 1990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3年世界第一种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正式投放市场 1997年克隆技术成功 3.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科技发展 (2)人民政府重视科技工作,制定科技发展战略 (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 (4)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科教兴国。 (4)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5)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 5.中国农民为什么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1)这主要指邓小平在中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2)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6.比较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发展商科技侧重点的不同及原因。 (1)80年代前:主要是为了冲破美苏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原因A、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企图扼杀新生人民政权;B、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C、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2)80年代后: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原因A、80年代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B、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C、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 【巩固应用】 1、建国后,科学技术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B、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C、工人、农民的大力支持D、美国的慷慨援助 2、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 A、核武器研制成功B、杂交水稻研制成功 C、“银河-1”型机问世D、“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 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我国只用了: A、2年多时间 B、4年时间 C、4年多时间 D、7年多时间 4、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A、世界性的植树造林运动 B、中国杂交水稻的培育 C、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共识 D、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生产 5、我国科学家研究杂交水稻的动机是: A、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B、攻克世界级难题 C、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D、解决全球性粮食危机 6、标志着我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是: A、1978年巨型计算机研制工作开始起步 B、1983年“银河-1”巨型计算机诞生 C、1993年“银河-11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 1997年“银河-111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7、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 A、研制氢弹成功 B、“东方魔稻” C、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 D、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8.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两弹一星”所指为①原子弹 ②氢弹③导弹 ④遥感卫星 ⑤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②④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9.我国第一颗被送入太空的人造卫星是 A、“东方-1号” B、“长征-1号” C、“东方红-1号” D、“长征-2号” 10.我国研究与发展杂水稻技术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是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赵忠尧 11.标志着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的成就是 A、“银河-Ⅰ” B、“银河- Ⅱ”C、“银河- Ⅲ ” D、“长征-Ⅰ号” 12.中国最早发射成功的载人宇宙飞船是 A、“神舟”五号 B、“神舟”四号C、“神舟”三号 D、“神舟”六号 13、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A、钱学森 B、袁隆平 C、杨利伟 D、邓稼先 14、促进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因素是 A、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 B、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D、国际贸易的发展 15、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C、全国人民的支持 D、科技工作者队伍的不断壮大 1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努力 B、国际上的基础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有较好的科研基础 17、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不包括 A、“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B、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C、巨型计算机 D、载人航天技术 18、下列关于袁隆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B、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C、培育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 D、他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 19、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里程碑是 A、“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B、“银河-Ⅲ” 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C、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D、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0、背景材料:神舟六号成功发射 (1)读材料一,结合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说明“曾几何时,我们遭受着外国列强的侵犯”,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答案应包含史实及主要影响)。 (2)联系所学简要谈谈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各自的科技观。 (3)谈谈上述所引图文材料给你的启示和感受。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的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① 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 ②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③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三出现的原因。 ④据材料三可得出什么认识? 22. 20世纪中国发展的三个台阶:孙中山的救国道路,毛泽东的建国道路,邓小平的强国道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的主要救国思想和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2)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是什么? (3)邓小平理论的实质问题和精髓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立的? (4)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23.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结果怎样?为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4.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而原子弹、氢弹等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研制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究核武器所耗费的巨大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父辈那时候不至于那么贫困。另一种意见认为:研制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必需的,因为那时美国拥有核武器,一直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甚至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严重地威胁着中国的安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另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苏联也曾与中国为敌。因此,正是为了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中国才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了核武器。只有这样,才使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不敢欺负我们,我们的安全才能有保障,才谈得上进行经济建设。何况,中国承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原子弹,表明我们是真正热爱和平的国家。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答案 D A A B C D B D C C C C D C A C B C A 20.答:(1)①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强迫清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北京条约等,程度加深; ③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①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科技; ②农民阶级:奖励技术发明; ③民族资产阶级:重视创新发明。(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均给分) (3)答:①落后就要挨打,重科技发展才能强国; ②上述图文材料展示了自近代以来国人对科技的孜孜孜不倦的追求; ③要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同时要有自主创新意识,力争赶超他国。(任意写出两点,即给分。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均给分。) 21.①答:新中国成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 ②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丰硕的成果,不仅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而且有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答: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B、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C、与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分不开的。 ④答: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结合,促进经济发展,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2.答:(1)孙中山的主要救国思想:倡导“三民主义”。主要贡献:创建民国,维护共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2)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3)邓小平理论的实质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经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总结出来的。 (4)共同道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23.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结果是促进了我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但仍处于落后地位,也没有改变中国“弱国无外交”的社会地位。 原因: 洋务派学西方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因而不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目。 资产阶级学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 启示: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除了向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外,最根本的是要获得民族的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29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温故梳理】 【预习思考】 一 扫盲教育 1.扫盲教育重要性(重中之重) (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努力: (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 “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3.成效: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03亿, 成人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到了15%以下,青壮年文盲降低到5%以下。 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 1.我国为何要进行扫盲教育工作? 2. 的帽子。 二.义务教育 1.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 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 2.措施: (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90年代以来, 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3)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3.成就: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抛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三 高等教育 1. 我国的高等教育曲折发展历程: (1)建国初,中国的高校改造和调整参照苏联,忽视中国实际情况 (2)1958年起,实施“教育大革命” (3)1961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4)“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学校教育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 (6)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2.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成就: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3.新时期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为扫盲,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 【重难阐释】1。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巩固应用】 1、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宗旨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C、教育配合国家经济建设 D、十年摘掉“文盲大国”的帽子 2、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扫除文盲,因为文盲大量存在:①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②不利于法制社会的建设 ③最基本的人权无法落实 ④无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3、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 A、素质教育 B、高等教育 C、初等教育 D、义务教育 4、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 A、使高等院校数目、高校招生人数、在校学生数量减少 B、许多违反教育规律的改革造成很大混乱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D、教育上的“大跃进”导致高效率教育齐头并进 5、1958年,“大跃进”对教育产生冲突,在“教育大革命”的口号下,教育的核心改为: A、以扫除文盲为重中之重 B、以培养各类人才为目标 C、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办学 D、加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6、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教育破坏最为严重的是: A、1957年的反右运动 B、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 C、1959年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 D、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 7、粉碎“四人帮”后,发展高等教育的第一个举措是: A、新时期教育方针的制定 B、教育大革命 C、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方针D、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一邓小平 材料二: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一——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材料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请回答: (1) 优先发展教育有何战略意义? (2) 科技与教育两者的关系怎样?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5年,党中央分析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进程,并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党的“十五大”强调,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实现我国技术的跨越。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日本1952――1961年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3.4%)+科学技术(66.6%) 【材料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科技成为各国提升国力的主要手段,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因此,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定为战略要务。各国比较一致的作法是:加大投资;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向两头延伸;推进教育形式和手段的现代化。 问题: (1)根据材料一,简述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当今教育和经济战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D B C D D 8.(1)优先发展教育有何战略意义? 教育发展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教育又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优先发展教育正是为了造就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和知识分子群体;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竞争,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也是人才的挑战,当然也是教育的挑战。 (2)科技与教育两者的关系怎样? 科技和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没有科技、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因而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教育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相互促进、密切联系。 9.(1)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则要依赖教育的发展;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而这又依赖教育的发展 (2)反映了当今经济的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战略是正确。 (3)加大投资;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向两头延伸; 第三十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温故梳理】 【预习思考】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提出的正确性:“双百“方针的提出。是为了摆脱苏联模式,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道路。贯彻之后科学文化事业繁荣的事实也说明了“双百”的正确性。 3.内容和意义:“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而“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二.“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1.原因: (1)毛泽东错误的将“双百”方针作为阶级斗争的手段。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2)受“对立统一”思想支配,将“双百”方针的意义狭隘化。认为文艺上的“香花”与“毒草”对立统一,学术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统一。 2.表现:(1)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表现在:观点的错判和 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批判“文革”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双百”的窜改和歪曲,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而且科学研究几乎停止 三.文学艺术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文学上: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各个领域争奇斗艳,流光异彩。 学术和科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上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出现了许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的见解。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日益繁荣 1.什么是“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2.“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其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重难阐释】“双百”方针的含义、实质和意义 含义:在科学文化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割据,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只要是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便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双百”方针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情感纽带,是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的政策依据。只要符合繁荣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这一民族的最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促进和体现社会的进步,就应该纳入先进文化的格局范围。 意义:它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这两个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科学上不同的学派之间的矛盾同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需要一条正确的路线去解决,而这条路线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巩固应用】 1、对“双百”方针理解错误的是 A、是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B、提出于20世纪60年代 C、推动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新发展 D、其实践过程也遇到过曲折 2、“双百方针”的推行带来的后果不包括: A、文学理论思想活跃 B、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 C、创作了八个样板戏 D、学术界围绕着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 3、对马寅初的错误批判,错在: A、不允许马寅初辩护 B、将学术观点政治化 C、压制了正确的建议 D、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4、1957年后,“双百”方针不能贯彻的主要原因是: A、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B、“大跃进”运动的干扰 C、林彪、江青等人的破坏 D、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后果 5、“文革”期间,“双百”方针被篡改和歪曲的直接原因是: A、毛泽东从根本上放弃了这一方针 B、坚持正义的老一辈革命家被打倒 C、两个反革命集团实行文化专制 D、为防止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 6、不属于“文革”期间单纯的八个“样板”戏的是: A、《奇袭白虎团》 B、《智取威虎山》 C、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D、《李慧娘》 7、新时期文学艺术出现了发展的春天,主要的原因是: A、摆脱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束缚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 C、知识分子政策得到重新落实 D、进行对外开放,引进吸收外国先进科技 8.“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改革开放以后 D.抗日战争时期 9.对党的“双百”方针理解正确的是: A.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B.大力提倡自由争论 C.继承传统文化,批判颓废文化 D.尽适用于文学艺术界 10、以下有关党的“双百”方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提出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 B.“双百”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它是我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 D.促进了我国文艺和科研事业的繁荣 11.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主要是针对①科技领域 ②军事领域 ③文艺领域 ④金融领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2、“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C、左倾错误的影响 D、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看待 13、材料一: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干涉他们。在刊物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毛泽东 材料二: 马寅初表示:“决不向专以力压服 “文革”中,剧作家吴祖光和他的妻子 不以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著名演员新凤霞曾被下放劳动改造。 材料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新局面》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言论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 (4)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14、为什么说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是正确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C B A C D A A A A C C 13、(1)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 (2)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3)材料三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把“双百”方针的贯彻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从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角度来认识“双百”方针的作用。 (4)说明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能够吸取教训,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也说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 14、“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