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最后冲刺卷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最后冲刺卷一

‎2007年高考历史最后冲刺卷一 安徽 熊永海 第Ⅰ卷(选择题 共69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使关中平原成为千里沃野的大型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芍陂 ‎2、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其政绩不包括 A.使殿试成为定制 B.建立北庭都护府 ‎ C.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D.于洛阳引漕渠开新潭 ‎3、下列各项不是宋辽、宋夏、宋金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 A.结束了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D.赵宋王朝都要贡纳岁币 ‎4、下列史实能正确反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繁盛的是 A.西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B.以佛教为纽带隋唐加强同日本往来 C.雍正时期下令禁止传教 D.宋元时期指南针传入欧洲各国 ‎5、标志着我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的是 A.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B.行省制度的确立 C.特务统治的建立 D.军机处的设立 ‎6、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规定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7、19世纪末,清政府考虑调整民族工业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企业产生的利润的刺激 B.扩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影响 ‎ C.甲午战争后出现的财政危机 D.帝国主义提出了扩大市场的要求 ‎8、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主要是因为 A. 同盟会创建共和国的使命已经完成 B.辛亥革命中有许多立宪派人物混入同盟会 C. 二次革命后同盟会内部出现了分化 D.要仿效西方政党政治以维护民主制度 ‎9、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其思想本质是 A.改造儒家传统道德 B.深刻揭露封建礼教 C.用科学扫荡封建迷信 D.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 ‎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的意义在于 ‎ A.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 ‎ C.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标志着中共走向成熟 ‎11、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实的基础”是指 ‎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 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③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壮大 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人人心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建设,其要点不包括 ‎ A.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改组国民政府 ‎ C.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 D.国民党结束“训政”‎ ‎13、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 C.中国工农红军的改编 D.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持续迅速发展,对其发展原因归纳最准确的是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对外开放 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④国内稳定的政治局面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政策作了重要调整,其中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为了 ‎ A.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B.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C.适应和平发展的世界形势 D.实施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对外政策 ‎16、开辟由欧洲绕过非洲直接到达印度的新航线的航海家是 A.达伽马 B. 哥伦布 C. 迪亚士 D. 麦哲伦 ‎17、法国大革命中吉伦特派完成的革命任务是 A.结束法国的君主制度 B. 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 C.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D.颁布了全面限价法令 ‎18、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美德日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 B.消除外国控制 C.镇压人民革命 D.废除奴隶制度 ‎19、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A.南方种植园经济被铲除 B.向以重工业为主导转变 C.产生了垄断经济组织 D.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 ‎20、19世纪晚期,石油工业作为一种能源支柱工业开始崛起。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资本主义对外掠夺的需要 B.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D.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2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体现的国际关系的最主要特点是 A.战后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B.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国际社会要求维护世界和平 D.帝国主义试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22、一战后到二战后初期英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A.由争夺世界霸权到英国追随美国 B.由互不干涉到积极争夺世界霸权 C.由争夺世界霸权到共同主宰世界 D.至始至终争夺世界霸权 ‎23、面对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的表现有 ‎①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 ②对意大利实施贸易禁运 ‎③苏伊士运河仍然给意军使用 ④未将石油列入禁运范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1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4分,第25题15分,第26题14分,共计43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赋税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皆书印焉。凡丁岁役二旬(注:二十天),无事(注:不能去的)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注:十五天)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 凡丁户旱虫霜为灾害,则有分数。十分损四(注:损失十分至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以上课役俱免。‎ ‎ ——引自《大唐六典》卷3 ‎ 材料二 (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其租庸杂徭悉省,(注:全部免去)而丁税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收之。……自是(注:从此)人不断土而地著(注:拥有土地而安居),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 ‎ ——引自《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三 (北宋)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 ——引自《中国古代史》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政府的赋税政策中体现减轻农民的负担的内容。(6分)‎ ‎(2)材料三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2分)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何相同之处。(4分)‎ ‎(3)三则材料反映的共同实质是什么?(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1952年~1957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情况简表 项目品种 ‎1952年 ‎1957年 粮 ‎1.639亿吨 ‎1.95亿吨 棉 ‎130.4万吨 ‎164万吨 钢 ‎135万吨 ‎535万吨 石油 ‎44万吨 ‎146万吨 材料二 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生产状况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8‎ ‎20000‎ ‎——‎ ‎1959‎ ‎17000‎ ‎3000‎ ‎1960‎ ‎14350‎ ‎2650‎ ‎1961‎ ‎14750‎ ‎——‎ 材料三 中国1966年~1975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 工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亿元)‎ 比上年(%)‎ ‎1966‎ ‎2453‎ ‎+17.3‎ ‎558.7‎ ‎+24.4‎ ‎1967‎ ‎2104.5‎ ‎-10‎ ‎419.4‎ ‎-25‎ ‎1968‎ ‎2015.3‎ ‎-4.2‎ ‎361.3‎ ‎-13.9‎ ‎1975‎ ‎3219‎ ‎15.1‎ ‎815.6‎ ‎——‎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1957年各项指标为什么有大幅度提高?(3分)‎ ‎(2)结合史实指出造成材料二这种现象的主观原因是什么?(2分)为什么1961年的粮食产量比1960年有小幅回升?(2分)‎ ‎(3)指出材料三中我国经济发展态势。(2分)分析其原因。(4分)‎ ‎(4)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李斯特(德国经济学家)描述统一前德国的经济状况时说:“德国人越来越把自己限制住。德国的38道关税线和过境线,使国内的往来陷于瘫痪。”‎ 材料二 德国于1879年统一了法院和诉讼程序,扫清了地主司法权的最后残余。钱币改革把马克作为货币单位,替代了1878年还在使用的各种货币。此外还实现了度量衡的统一。职业自由和与之紧密相关的迁徙自由扩大到整个帝国范围。同样,扩建帝国的邮政事业适应了现代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对俾斯麦来说,德国的殖民政策也始终是以欧洲的总形势为转移的。有很长一段时间,俾斯麦不仅对殖民政策有很大的怀疑,而且刚开始,鉴于帝国外交形势不稳定而完全采取拒绝的态度。‎ 材料四 随着俾斯麦被解职,德国外交政策的领导、方式和路线变化时,国际政治正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如果说国际关系至今是由以欧洲均势为主导的欧洲大国体系所支配的话,那么现在世界大国体系取代了欧洲大国体系。世界大国体系是由欧洲国家的、(19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还有日本和美国的争先恐后殖民扩张所决定的。‎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阻碍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材料二又为德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4分)‎ ‎(2)材料三中俾斯麦的对外政策有什么特点?(2分)材料四中俾斯麦被解职后德国的对外政策有什么变化?(2分)‎ ‎(3)德国外交政策变化的根源和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38分。‎ ‎27、结合史实指出清朝前期阻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与以往相比,其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2分) 概括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发展的原因。(4分)‎ ‎28、结合史实指出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发展的状况如何?(10分)并指出这一时期制约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29、一战后,日本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渐趋紧张,20年代有所缓和,30—40年代矛盾尖锐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试结合一战至二战期间美日关系的变化过程,分别指出导致这些局面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美日之间这种争夺的实质。(1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ABCD 6-10  ACDDC 11-15 CBDDA 16-23  AAABDBAC 二、材料解析题 ‎24、(1)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愿意多服劳役的,可以减免调与租。农民遇到灾荒,可依灾荒的情况分等级处理,适当减免租调以及徭役。(6分)‎ ‎(2)方田均税法。(2分)收税标准都由人丁为主,变为以土地为主。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4分)‎ ‎(3)封建国家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分)‎ ‎25、(1)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57年大幅度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3分)‎ ‎(2)①“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分)②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分)‎ ‎(3)1966年到1968年国民经济大副下降,到1975年经济又逐渐回升。2分1967、1968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分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思想,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人民群众自觉抵制“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2分)‎ ‎(4)发展经济要遵循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中国共产党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她能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错误。(符合题意即可2分)‎ ‎26、(1)因素:国家分裂,关卡重重。(2分)。‎ 条件:①建立全国统一的法律和司法程序;②统一度量衡和货币;③居民可以享有职业自由和迁徙自由的权利;④扩建邮政事业等。(4分)‎ ‎(2)俾斯麦把外交重心放在欧洲,不重视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2分俾斯麦之后德国积极参与争夺海外殖民地和世界霸权。(2分)‎ ‎(3)统一后德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2分德国加入到争夺殖民地的行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加快了一战的爆发。(2分)‎ 三、问答题:‎ ‎27、(1)因素:少数民族贵族的分裂活动,如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等;外国侵略者对边疆的侵略,如沙俄入侵东北等;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如三藩、台湾等割据势力。(6分)‎ ‎(2)特点:一是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与加强民族联系和军事行政管理相结合。(2分)‎ ‎(3)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加强,有利于巩固统一;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人民群众支持国家统一。(4分)‎ ‎28、政治: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4分)‎ 经济:帝国主义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侵略加剧;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4分)‎ 思想: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革命思想开始传播。(2分)‎ 制约因素: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地制约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封建主义,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4分)‎ ‎29、(1)原因:紧张原因:一战中,日本利用欧美列强忙于一战的有利时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侵略势力,一战后,经济实力大增的美国加紧了对亚太地区的争夺;(4分)‎ 缓和原因:华盛顿会议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暂时缓和了美日在远东地区的争夺,;(2分)‎ 尖锐原因:日本的国策基准,明确了向亚太地区的扩张目标,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日本确立了法西斯专政,加大在亚太地区的扩张;美国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沉重打击了依靠进口生存的日本,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4分)‎ ‎(2)实质:争夺原料和市场。(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