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讲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讲解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 第I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图1,回答1~2题。‎ ‎1.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 A.并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2.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图2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2,回答3~4题。‎ ‎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图3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3,回答5~7题。‎ ‎5.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A.10% B.20%‎ ‎ C.30% D.40%‎ ‎6.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7.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图4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图4,回答8~9题。‎ ‎8.若图中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 ‎ A.春分 B.夏至 ‎ C.秋分 D.冬至 ‎9.图4五地中 ‎ 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 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 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 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 图5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读图5,完成10~11题。‎ ‎10.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 ‎ A.地震破坏 B.滑坡 C.海潮侵袭 D.暴雨 ‎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 ‎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免役法 D.市易法 ‎15.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特权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共享。反映这一过程的条约包括 ‎ A.《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 C.《望厦条约》《黄埔条约》《辛丑条约》‎ ‎ D.《黄埔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6.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 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 ‎17.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回答18~20题。‎ ‎18.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 ‎ 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 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C.重新划分根据地的阶级成份 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20.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 ‎2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之处是 ‎ A.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B.优先进行经济改革 ‎ C.改变了旧的政治体制 D.开始发展资本主义 ‎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3.图6照片摄于1945年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 ‎ A.宣布决不与法西斯国家单独媾和 ‎ B.决定苏联参加对战后欧洲的安排 ‎ C.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 D.确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 ‎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25.经过多年发展,某地初步形成了汽车生产的完整配套网络,从而吸引了众多汽车厂商进入该地。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厂商选择该地的直接原因在于,进入该地能够 ‎ A.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B.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 C.提高市场占有率 D.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26.假定债券市场上一年期债券的利率有2.25%、2.50和3.0%三档。一般来讲,与此三档利率水平相对应的债券的发行主体分别是 ‎ A.政府 金融机构 工商企业 ‎ B.金融机构 政府 工商企业 ‎ C.政府 工商企业 金融机构 ‎ D.工商企业 金融机构 政府 ‎27.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下列经济活动中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形式的是 ‎ A.某公司赊购国外的生产设备,并以所生产的产品偿还设备款 ‎ B.某公司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后再出口 ‎ C.某公司与外国的一家公司相互购买对方等价的商品 ‎ D.某公司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洽谈生意、进行进出口交易 ‎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回答28~29题。‎ ‎28.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9.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应有的科学态度是 ‎ 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 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 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 D.根据最新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30.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质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31.经验告诉我们,手接触到火会感觉到烫,甚至被灼伤。《庄子·天下》中的辩者却提出了“火不热”命题。分析这一看上去荒谬的命题,可以使我们在一般与个别、主观与客观关系等问题上得到的一些有益启示。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 ①“一般的火”独立于“个别的火”,前者不热,后者热 ‎②“一般的火”寓于“个别的火”之中,不能说“火不热”‎ ‎③“热”的感觉由“火”引起,但不存在于“火”中,所以说“火不热”‎ ‎④“热”的感觉由“火”引起,没有标准,所以可说“火不热”‎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2.美国、日本和德国老师当今世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德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这表明 ‎ ①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②一国采取什么政体与国家的性质无关 ‎③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 ‎④国体确定后采取什么政体并不重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3.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的地方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大大超出当地人口。然而,由于某些原因,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不能参与务工所在地地方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对此,有人大代表提出,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因为 ‎ ①在权力机关中外来务工人员需要有自己的政治代表 ‎②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③这有利于将人民群众的不同意见和要求集中到权力机关中来 ‎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公民的法定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总则中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大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是 ‎①既监督又支持的关系 ②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 ‎③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④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5.“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歌颂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确保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自治机关 ‎①是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 ②享有独立的立法权 ‎③依法管理内部事务 ④依法行使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第II卷 本卷共4大题,共160分 ‎36.(36分)图7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4分)‎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10分)‎ ‎(3)分析该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条件。(12分)‎ ‎(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10分)‎ ‎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部分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 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年 份 棉纱 棉织品 ‎1913‎ ‎72 537‎ ‎109 882‎ ‎1914‎ ‎67 091‎ ‎111 168‎ ‎1915‎ ‎68 415‎ ‎80 885‎ ‎1916‎ ‎63 977‎ ‎72 705‎ ‎1917‎ ‎66 501‎ ‎93 449‎ ‎1918‎ ‎55 573‎ ‎95 807‎ 材料四 ‎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纺车和手织机,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侵略者打碎了印度的后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 ~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12分)‎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分)‎ ‎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它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购物袋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是的广泛关注。‎ ‎ 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保护的方案和提案共35件,其中多件涉及塑料袋的使用问题。到2007年底,全国有1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1)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限塑令”对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和消费者将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企业和消费者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16分)‎ ‎(2)分析上述材料,指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自发挥的作用。(8分)‎ ‎(3)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8分)‎ ‎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户数 口数(每户以5口计算)‎ 隋 ‎11 673‎ ‎58 365‎ 唐中期 ‎12 635‎ ‎63 175‎ 北宋初期 ‎21 386‎ ‎106 930‎ ‎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换寰宇记》等 材料三 ‎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13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计,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很多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计划遮住太阳。”‎ ‎ ——摘编自(美)唐纳德·活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于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末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步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10分)‎ 材料四 ‎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190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8),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9),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0分)‎ ‎(4)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10分)‎ 材料五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5)联系材料五,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同。(8分)‎ 材料六 ‎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诊断:‎ ‎ 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6)联系材料五、六,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12分)‎ ‎ ‎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 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 ‎2‎ ‎3‎ ‎4‎ ‎5‎ ‎6‎ ‎7‎ ‎8‎ ‎9‎ A C D A B D C A C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C C A D A C D D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B C A B B C D A A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B A D C B B B C 选择题:‎ ‎1.A 【解析】本题考查判别天气系统的位置和类型,属于基础知识。B项中北半球反气旋,在M点处的风向为西北风;C项中南半球气旋,在M点处的风向为东北风; D项中南半球反气旋,在M点处的风向为西南风。北半球气旋或反气旋中气流的运动受向右偏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气旋或反气旋中气流的运动受向左偏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此可以知道A为正确选项。‎ ‎2.C 【解析】本题考查北半球气旋中心气流的移动方向,属于基础知识。由于北半球气旋中气流逆时针旋转,该气旋中心会向西、向北、或西北方向移动。北半球气旋和南半球反气旋中气流逆时针旋转,其中心会向西、向北、或西北方向移动;南半球气旋和北半球反气旋中气流顺时针旋转,其中心会向东、向南、或东南方向移动;由此可以知道C为正确选项。‎ ‎3.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国土整治措施,属于基础知识。A项中增大坡耕地面积,会使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 B项中大量开垦荒地,会使土地荒漠化加剧;C项中受到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制约,在该地区建立商品粮基地是不可行的;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农牧交错带上退耕还林,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同时该交错带有丰富的饲草料可以进行舍饲养殖。由此可以知道D为正确选项。‎ ‎4.A 【解析】本题考查在治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可取得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生产功能,属于基础知识。农牧交错带的植被覆盖良好,是东部农耕区的稳产和高产保证;并由图可得,草原牧区供农牧交错带待育肥家畜,然后在此地育肥后进行畜产品深加工,最后供给东部农耕区,因此该地成为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农牧交错带的降水相对草原牧区好,水源相对丰富,同时从图上可得该地供给草原牧区饲草料,所以该地成为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由此可以知道A为正确选项。‎ ‎5.B 【解析】本题考查城镇化水平的计算和地理图像的判别,属于基础知识。由图可知,在1982年城镇人口约为20000万人,乡村人口约800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城镇人口/总人口=20000万/(20000万+80000万)*%=20%。由此可以知道B为正确选项。‎ ‎6.D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图像变化趋势的相关知识。属于重点知识。A项中60年代初期,城镇人口比重没有上升反而下降;B项中70年代中期,城镇人口比重也是下降的趋势; D项中80年代中期,城市人口数量增长有所加快,但农村人口数量基本没有变化,城镇人口比重没有较大程度的增长。观察本地理图像的变化趋势需要看图像的斜率,斜率大的增长相对较快,同时乡村人口的减少也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可以知道D为正确选项。‎ ‎7.C 【解析】本题考查城镇化总体水平的变化趋势,属于基础知识。A项中乡村人口在90年代后期,呈现下降趋势; B项中城镇人口增长出现先慢后快的趋势; D项中此图并不能看出该地区进入郊区城市化阶段。图像总体变化趋势为城镇人口上长,乡村人口下降,由此可以知道C为正确选项。‎ ‎8.A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属于重点知识。B项中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但在a点时刻 不同地区不可能为昼夜平分;C项中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但在a点时刻以后,位于北半球的①地昼长大于夜长也就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即:从春分日到秋分日;D项中冬至日时,不同地区的昼夜长度不可能为昼夜平分。全球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为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大于夜长;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北半球各地昼长均小于夜长。由此可以知道A为正确选项。‎ ‎9.C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属于重点知识。A项中③地终年昼夜平分,应为赤道地区,②地昼夜长短有变化,不为赤道地区,故③地纬度低于②地纬度;B项中④地昼夜长短并不是终年昼夜平分,所以不为赤道地区; D项中②地如果位于极圈以内就会出极昼极夜现象,从图上可以看出②地昼夜变化幅度很小。不同地区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为越接近赤道昼夜变化幅度越小,越接近两极变化幅度越大。由此可以知道C为正确选项。‎ ‎10.D 【解析】本题考查适于海水养殖的区位条件,属于基础知识。A项中①地为现代河床,沙洲,没有充足的水源无法养殖;B项中②地为冲积、海积平原离海比较远没有充足的水源;C项中③地为侵蚀丘陵,地势较高不适于海水养殖。海水养殖一般应在地形相对平坦,靠近海洋的浅滩地区进行。由此可以知道D为正确选项。‎ ‎11.C 【解析】本题考查该地自然灾害分布规律,属于基础知识。A项中地震破坏在甲、乙都会存在不需要特别注意防范; B项中甲地在冲积、洪积平原发生山体滑坡可能性极小; D项中暴雨会对乙地的影响比甲地更大,因为在乙地由可能出现泥石流等相关的自然灾害;由于甲地地势较低离海洋比较近,海潮的侵袭。会使甲地有可能被淹没。由此可以知道C为正确选项。‎ ‎12. C.【解析】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学派的主张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关键词“言仁义”,即主张仁义,是儒家学派。‎ ‎13. A.【解析】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中国四大发明传入阿拉伯的时间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人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 ‎14.D.【解析】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的能力。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没有讲到,C项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15.A.【解析】该题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审清题意:西方列强相继得到协定关税的特权。英国从《南京条约》,美国从《望厦条约》,法国从《黄浦条约》中获得此特权,《马关条约》是与日本签订的,签订《辛丑条约》时列强都已获得此特权。‎ ‎16.C.【解析】该题考查提取和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一新增加的考点。立宪派反对革命,也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清政府向他们开放政权,从1903年起公开呼吁实行君主立宪,日俄战争爆发后,立宪派希望立宪的日本打败专制的俄国,以推动清朝推行宪政。‎ ‎17.D.【解析】该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胡适的意思是30年(1893-1923)来为中国人最广泛接受的什么。近代中国各新政治势力不管其主张有多么不同,但都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故科学最受推崇。‎ ‎18. D.【解析】该题考查对中共土地革命政策内容的理解能力。土地革命中实行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A项没收富农土地是错误的,B项不允许买卖是错误的,C项农民不仅获得土地使用权而且获得土地所有权。‎ ‎19. B.【解析】该题考查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背景的理解能力。C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B项都是目的,但是中共调整土地政策的背景是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力量抗日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选B。‎ ‎20.C.【解析】该题考查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的再认再现能力,是新增加的考点。《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ABD项与史实不符。‎ ‎21.A.【解析】该题考查对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分析能力。俄国只废除了农奴制,沙皇的专制统治依然存在,所以BC项错误,改革前两国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所以D项错误,其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故选A。‎ ‎22.B.【解析】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苏俄(联)的经济政策的再认再现能力,是新增加的考点。从材料中“粮食垄断”“禁止粮食贸易”“禁止保存或隐藏余粮”可判断是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3.B.【解析】该题考查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雅尔塔会议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图片上是被称为二战“三巨头”的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应该是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A项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C项是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内容。D项最有迷惑性,雅尔塔会议规定苏、美、英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对德国分区占领的设想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就提出来了。‎ ‎24. C【解析】(1)2008年某国M商品因增加劳动者10%,而其他条件不变,故该国M商品的数量应该是:10亿件×(1+10%)=11亿件;而不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么提高,同一时间,同一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故2008年的M商品的价值总额是:11亿件×10元/件=110亿元。(2)某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特别是2008年某国M商品单位商品的价格与2007年一样。2008年某国M商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在某国M商品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的基础上,该商品的数量还要增加10%。这样某国M商品的价格总额在其价值总额基础上,还要增加10%。即110亿元+110亿元×10%=121亿元。‎ ‎25.D【解析】某地初步形成了汽车生产的完整配套网络,这为众多汽车厂商提供了优越的生产条件,减少了这些工厂进行配套设施的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成本降低只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方面,也只是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故直接原因只能是D。‎ ‎26.A【解析】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收益率是依次提高的,说明这三档利率水平相对应的债券分别是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这三种债券的发行主体分别是政府、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故选A。‎ ‎27. A 【解析】 根据我对外贸易的形式,判断A是补偿贸易,这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形式。B是来料加工贸易, C是对等贸易, D是展卖。后三者都只是一种贸易方式,不涉及利用外资形式。故选A。‎ ‎28.B【解析】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和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这是人们获得关于维生素问题正确认识的条件。但维生素问题的争论也说明对此问题还是不完善的。故①正确。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是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分析得出的各自不同的结论。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正确认识。故②说法排除。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要发展、深化和扩展的,故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只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故排除④‎ ‎29.A【解析】 这考查的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只能根据人身体的客观需要来确定,不能根据别人经验、个人感受和研究报告这些主观的东西来确定。故只有A正确。‎ ‎30.D【解析】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错误。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但必须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和规律。而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改造规律存在的条件,并不能改变规律本身。故BC错误。D的说法反映了人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自然界许多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这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31.C【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故“一般的火”不可能独立于“个别的火”。 ①的说法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排除。②的说法正确。 “热”的感觉是主观,是由“火”引起,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并不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只要人没有通过实践接触火,人是不可能感觉到火的热”的感觉的。故③正确。火“热”是的,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存在热”与“不热”因人而异的问题。故排除④。‎ ‎32.B 【解析】 一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也就是一国的政体。这三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性质是相同的,但政体不同。这说明①正确。国家性质决定政体,并不是无关。故排除②‎ ‎。因为三国各自的历史条件传统习惯和国际环境不同,各自采用的政体不同,反映了政体具体相对独立性。故③正确。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一个国家采用什么样的政体产东是不重要。故排除④。‎ ‎33.B 【解析】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基本政治权利。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让他们有权选举出人大代表或自己当选为人大代表,将他们的意愿和要求集中反映到人民代表大会上来,让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实现自己当家作主。但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是让他们享有这一法定政治权利,并不是外来务工人员一定能当选为人大代表,成为人民代表大会中的成员。故①错误,应该排除。‎ ‎34.B 【解析】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国家机关的组织原则。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方面,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据此说明①③正确。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不存在三权分离和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故排除②。材料只涉及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无关。‎ ‎35.C【解析】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只是权力机关。故排除①。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有关法律,有权制定若干自治条理和单行条理的权力,但不是享有独立的立法权。故排除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依照工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非选择题:‎ ‎36.(答案要点)‎ ‎(1)(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悬殊(山高坡陡)‎ ‎(2)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 ‎ 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3)(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 ‎(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 ‎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 生活能源需求,‎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解析】本题以尼泊尔的地理环境为背景,主要考查该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及所存在的环境问题。‎ 第(1)问,尼泊尔的地形可以从等高线的数值判断,地势则可从河流的流向做出判别。第(2)问,降水特点可以从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地形(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问,水能的开发的区位条件可以从自然条件也就是流量和落差上分析和社会经济条件即:经济、技术等方面分析。第(4)问,从人口、地形、传统农牧业类型等方面入手分析该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人为原因。‎ ‎37.答案 ‎(1)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 ‎(2)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3)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解析】‎ 第(1)问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问题的能力。印度手工棉纺织业衰落的原因,只要抓住材料一中“英国工业”“印度手工业”两个关键词去思考,就能切合题意。‎ 第(2)问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印度民族工业的特点,材料二从两个方面(发展和从属)表述,按此概括即可。‎ 第(3)问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三的数据可得出一战期间外国棉纺织品输入中国的趋势是下降,下降原因可换一个角度,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去思考。‎ 第(4)问考查对殖民主义的“双重作用”的理解能力。马克思这段话是我们评价殖民主义的理论依据:直接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灾难;客观上改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使其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侧重于肯定其客观进步性。‎ ‎38.答案:(1)就企业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限塑令”会使生产塑料袋企业直接面对需求减少的状况。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面临的选择有:①改进企业生产技术,转产不在“限塑令”范围内的其他塑料产品。②被兼并或退出该领域。③企业提高符合标准的塑料袋售价,将增加的成本转移给商业企业;或通过加强企业管理等措施,将增加的成本消化在企业内部。‎ 就消费者而言,①“限塑令”增加了消费成本,影响消费行为,如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等。②“限塑令”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如使用布袋等。‎ ‎(2)人大代表针对塑料购物袋危害环境的问题向人大提交议案,行使了提案权;人大代表对政府保护环境、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的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察和督促,行使了国家权力机关成员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政协委员针对为什么限制塑料购物袋、如何限制塑料购物袋等问题向政府建言献策,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作出了贡献;对政府部门履行保护环境的公共职能、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情况发挥了民主监督作用。‎ ‎(3)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两重性,既便利了消费者,也由于过量使用和回收处理不到位而造成环境污染,便利与污染构成了购物塑料袋的使用产生的矛盾的两方面。购物塑料袋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危害已经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发布“限塑令”,禁止和限制使用购物塑料袋,要求消费者在享受塑料购物袋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以减轻塑料袋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 本大题是以重大经济时政热点“限塑令”为背景材料,从对经济的影响,人大政协成员的作用和矛盾的角度来切入。‎ 第(1)问,对企业的影响,关键要抓住实行“限塑令”后,市场塑料袋需求减少,竞争更激烈,利润空间更小。这就把此问题转换成企业如何应对市场和利润减少的问题。一是继续在此行业经营,就得设法依靠科技,加强管理提高本企业在法定产品范围的竞争能力;二是自动退出此领域的竞争,主要有被兼并或直接转向其他行业。对消费者的影响,关键要抓住实行“限塑令”后,商品的价格必然上涨,而物价水平的上涨会导致减少消费,转向其他替代品的消费。,从而转变消费观念。‎ 第(2)问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对接教材相关的知识来说明问题。本题必须紧扣“作用”,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两个方面来分析,材料从两个方面来呈现,一是提议案和提案,二是建议和监督。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作用也需要从材料这两个方面一一分析即可。‎ 第(3)问是要求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切口很小,针对性强。首先必须明确这个知识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材料中的具体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是什么。材料中的具体矛盾有两个,一是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两重性。二是“限塑令”)对消费者的要求有两个方面。其中哪个方面是主要的方面,一定要做到一一对应。‎ ‎39.答案:‎ ‎(1)东晋十六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变化:建城之初当地水草肥美,后逐渐变为沙漠。原因:改牧业为农业。植被破坏;人口不断增加,过度开发。‎ ‎(2)原因:西进运动;大批移民不断开垦土地,植被破坏,粗放式耕作。‎ 影响:农业遭受损失;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并发;使美国人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出含S0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 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4)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实现了对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5)国家利益是每一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每一国家既重视自己的国家利益,又努力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共同点,它不仅关系到当代人的利益,也关系到下一代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不仅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系到发达国家的利益。在当今世界,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发展问题上,经过联合国的努力,不仅达成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共识,而且形成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被不同国家所认可的原因之一。‎ ‎(6)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认识活动对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解析】‎ 本题是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综合题,是以生态环境为背景,突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时政热点。历史学科是运用史学知识分析中国统万城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及成因和美国沙尘暴发生原因及影响。地理学科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为背景,主要考查在该流域开发过程中,由于人为原因而出现的环境问题及治理过程中所取得的效益。政治学科是从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切入点,扣住了十七大首次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这个最新提法。‎ 第(1)问问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涉及南北朝北方经济的恢复这一新增考点。统万城从水草肥美之地变成沙漠的原因,从材料一中“牧业变农业”“植被遭破坏”和材料二“户口增加”等角度思考得出答案。‎ 第(2)问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沙尘暴这一地理问题切入考查历史成因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要打开思路,从“美国中西部地区”联想到西进运动,从“30年代”联想到经济危机,再结合材料“土地荒芜”“农业减产”等信息,就能全面作答。‎ 第(3)问,从人为原因分析所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第(4)问,从建大坝、船闸和港口等方面进行分析所取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5)问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主题,考查国际社会中各国和联合国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的原因。这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特别是综合运用教材相关知识解释材料中的生动现象。国家间出现良好关系主权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国家间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共同利益是达成共识的关键。同时材料中还提到联合国在此问题上达成发挥了重大作用,涉及到考查联合国的作用。‎ 第(6)问围绕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名言,从理解和处理两个层面来,即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把握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辩证地综合地运用教材相关知识对这一对关系进行阐释。在理解上,从恩格斯的观点可以归纳出,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论中的自然观,并用这种自然观来指导人们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处理上,从马克思从的观点可以得出,要从人类两个基本实践活动,一是人同自然的和解,就是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产实践。二是人同本身的和解,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即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