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复习研究链接热点精准备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高考历史复习研究链接热点精准备考

链接热点 精准备考 热点一 反腐倡廉——警钟长鸣标本兼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十九大报告着眼于实现新时代我们党的历史使命,针对反腐败斗争提出要“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要“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 [教材链接]‎ 一、历史上的监察途径 ‎1.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1)概况: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在地方设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2.近代西方的权力制衡制度:三权分立制度在西方各国的具体模式不尽相同,但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国家职能部门分别拥有其特定的权力,并在相互牵制中达到权力的平衡。‎ ‎3.巴黎公社的廉政措施: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二、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 ‎1.1949年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特别提出了“两个务必”。‎ ‎2.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倡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各个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 ‎4.当今制度反腐常抓不懈 ‎(1)制度反腐是中国反腐走向持续化的方向所在。制度反腐的一个核心环节就是财产申报。财产申报制度的出台,为后续制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由于财产申报在整个制度反腐体系中居于特殊位置,它的施行在实质性反腐之外还传递着一种强力态度。‎ ‎(2)完善民主政治,推进反腐倡廉:民主政治是腐败的“天敌”,有效的民主政治制度是腐败现象最有力的“克星”。只有以民主来编织反腐败的天罗地网,才能把反腐倡廉建设落到实处。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形成,我国民主政治逐步制度化、法律化,有力地推进了反腐倡廉。‎ ‎[巩固训练]‎ ‎1.《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2.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地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俞可平认为 A.中国的民主模式是最佳模式 B.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具有世界意义 ‎3.反腐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中国反腐任重道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一是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万机;二是太尉,掌管军事;三是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材料二 行政伦理是一种软约束,其作用的发挥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但它一旦与法律结合,则既能够继续发挥其内在约束的功能,又能够获得有效的外部保障……总统的被提名者都要详细公开其个人财产,以供公众和媒体检查。被提名者的配偶及他们所抚养的子女的财产也必须同时申报……高薪养廉制度是对政府官员合理的自利需要的满足与激励……以权力制约权力,道德核心思想是分权,并使不同权力机构之间形成一种制约与被制约或相互制约的关系……采用跳跃式监督模式即(公众)权利监督(公共)权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大规模公共行政改革运动,其核心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打造企业型政府,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从而打破原有的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并有利于铲除政府官员谋求自利的温床。‎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反腐的主要手段。‎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的反腐措施,并指出体现了哪些启蒙思想?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对中国当今反腐有何启示?‎ ‎【答案】1.C 2..B ‎3.(1)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教化;以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制定和推行监察制度,监控官员行为。‎ ‎(2)措施:财产公开;高薪养廉;权力制衡;公开监督;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思想:法治、人民主权、分权与制衡。‎ 启示:重视道德教化;依法治国;采用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完善国家机构的权力制衡制度;完善民众监督和举报制度;实现政府经济问题的公开透明等。‎ 热点二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宪政治国的不懈追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权不可任性,用权必受监督。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 ‎[教材链接]‎ 一、古代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1.古代中国 ‎(1)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地位。‎ ‎(2)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2.古代西方 ‎(1)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分享政治权力的途径。‎ ‎(2)罗马法:《十二铜表法》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法典的编纂是平民的胜利,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 二、近代欧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1.英国君主立宪制: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到18世纪中叶,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联邦共和制:美国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原则等,开创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新形式。‎ ‎3.法国议会共和制:法国大革命后,共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法国政体也几经反复,最终于1875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4.德意志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后期,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1871年制定了帝国宪法,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 三、康梁维新和孙中山共和的法理设想。‎ ‎1.康梁维新派: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设想 ‎(1)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借助历史考证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有力的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践。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学堂、报纸,宣传维新变法想,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政治团体,上书光绪帝,与顽固派展开论战等,使维新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3)康梁维新思潮的核心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制,表明中国学习西方进入到 “制度”层面。‎ ‎(4)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中国上层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梁思想是封建社会急剧崩溃和民族危机极端严重的现实反映,表达了这个阶级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应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 ‎2.孙中山革命派: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1)以跟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国家的主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显著的里程碑。‎ 四、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时俱进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49年9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写入宪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2.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吸取“文化大革命”‎ 教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制度,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制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扩大基层民主有利于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适应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巩固训练]‎ ‎1.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种现象是指 A.汉初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B.察举征辟广泛选拔人才 C.科举入仕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D.中央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2.(2017·武汉高三调研)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政府 国会(立法权)‎ 总统(行政权)‎ 最高法院(司法权)‎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 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总统任命的司法法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国会可依法弹劾总统 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二 而这个政府则应当按工人代表苏维埃的方式组织起来。‎ 苏维埃不仅把立法权和对执行法律的监督权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且通过苏维埃全体委员把直接执行法律的职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以便逐步过渡到全体劳动居民人人履行立法和管理国家的职能。‎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维埃俄国政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归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代议制民主对政治文明发展历程所起的进步作用。‎ ‎【答案】1.C 2.D ‎3. (1)基本特征:人民主权;三权分立、分权制衡;法治。‎ 政体特点:代表由人民民主选出;立法权与行政权统一。‎ ‎(2)特点:权力主体是人民(或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权力广泛;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进步作用:推动世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保证公民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人民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政治稳定,缓和社会矛盾。(言之有理即可)‎ 热点三 关注民生——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主张,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各国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热点问题,高考从来不回避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考查。‎ ‎[教材链接]‎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1.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强调轻徭薄赋、不夺农时。‎ ‎3.老子: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4.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力量的强大。‎ ‎5.墨子:代表平民利益,主张“兼爱”“非攻”。‎ 二、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活动 ‎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2.理解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内容,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节制私人资本的思想、关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福利民生、和谐社会的旨意,在今天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三、世界史上落实民生问题的具体事例 ‎1.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社会主义苏联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 ‎(2)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 ‎3.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2)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现阶段在事关民生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强化责任,对于政府“失位”或“错位”的地方要赶紧“补位”或“正位”,对于明显滞后的公共管理制度,要及时调整。‎ ‎(3)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4)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 ‎[巩固训练]‎ ‎1.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 A.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的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2.(2017·怀化模拟)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每个公民都享有福利权 B.对社会福利实行统一管理 C.福利要求体现均一性原则 D.福利建设制度化、体系化 ‎3.(2017·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中,中国人惯于以卧游、神游来取代激烈的运动。即便是外出旅游,也不过是依傍“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自然共享一份安闲之乐,与西方人奉行“生命在于运动”不同,中国许多理学和道学大师们都主张“生命在于静止”。传统休闲活动也大多是练拳、练气功、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作诗、登高等个人项目;而西方则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 ‎——摘编自李田、黄安民《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日常休闲逐渐远离宗教生活,礼拜日的宗教活动逐渐被全新的周末度假旅游代替;日常阅读的书籍也由原来的以宗教书籍为首选变成了以阅读报纸、通俗小说等为主;与原来到教堂做祷告相比,到酒吧喝酒、观看体育比赛,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更加吸引人。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各种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为足球、拳击格斗等运动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比赛规则,且在娱乐场所加强了立法和规范。……原来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休闲生活也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上流社会和经济实力雄厚者,总是先参与到新的休闲方式中;中产阶级则比较喜欢选择逛公园、看喜剧表演、到音乐厅欣赏音乐和爬山、远足等户外休闲娱乐方式。……到19世纪,英国人的休闲生活已经与整个商业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越虹《工业化与英国休闲生活的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休闲生活的变化。‎ ‎【答案】1.A 2.D ‎3. (1)特点:中国,注重内心的宁静,具有静态特征;大多为个人项目;西方,注重个性张扬,具有动态特征;以集体活动为主。‎ 原因:中国,农耕经济的封闭性、稳定性,崇尚平静;以儒释道为哲学基础;西方,工商业经济发达,推崇竞争和冒险精神;植根于人文主义传统思想。‎ ‎(2)变化:逐渐世俗化;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逐渐理性化、文明化;逐渐以立法规范;逐渐普及化和层次化;日益商业化。(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热点四 “中国梦”——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教材链接]‎ 一.中国近代各阶级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富强的努力 ‎1.地主阶级的努力: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清王朝内部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企图维护其统治和国家的独立。‎ ‎2.农民阶级的抗争:面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农民阶级先后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由于时代及阶级局限性,都以失败告终。‎ ‎3.资产阶级的探索 ‎(1)思想启蒙: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民国初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对传统封建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2)政治革命: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革命手段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具有里程碑意义。‎ ‎(3)实业救国: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派,主张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4.无产阶级的斗争 ‎(1)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中共二大上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给中国革命带来新的希望。‎ ‎(2)走向成熟:通过国民革命和国共十年对峙的锤炼,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民主革命道路,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国共两次合作 ‎(1)国民革命: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正式结成革命统一战线,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由此展开,经过北伐战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基本被推翻。‎ ‎(2)抗日战争: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1937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一带一路”‎ ‎1.“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一带一路”构想借助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存在,后来不断演变为沟通中国与亚非欧多国的商贸、物流及文化大通道的古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方交流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2.秦汉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时期 ‎(1)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亚非欧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的总称。‎ ‎(2)汉武帝以后,国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与西域地区建立联系。‎ ‎(3)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加强了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扩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4)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①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海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海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3.隋唐是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 ‎(1)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环境稳定,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2)唐初以后的两百年,是丝绸之路通畅、贸易发展、经济交往顺畅的全盛时期。 自贞观以来,唐与位于西方的大食、印度等建立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3)随着高僧玄奘西行印度取经求法等活动,丝绸之路在唐朝前期进入黄金时期。‎ ‎4.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发展由低落到繁荣 ‎(1)宋代由于国家政权极为薄弱,与西域的联系受到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几乎废弃。“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 ‎(2)元朝统一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更是繁荣昌盛。‎ ‎5.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趋于萧条,几近停滞 ‎(1)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不再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而是作为记录中外交往历史遗迹的标志而存在。‎ ‎(2)清代,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统治者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几近停止。‎ ‎(3)清朝虽然开设“十三行”,但是与西方的联系大为减少,因此,当西方正在革新政治体制,开展经济运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的时候,古老的东方还沉浸在自己的文明里“自我陶醉”,此时的中国与先进的西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丝绸之路的价值已荡然无存。‎ ‎6.丝绸之路留给人们的历史启迪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悠久,虽然发展历程复杂艰难,但是它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和变化,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得到开拓和发展的,这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发展中的丝绸之路,更好地分析丝绸之路发展变化的相关问题。‎ ‎7.“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1)“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 ‎①“一带一路”‎ 倡议是我国加快发展,统筹国际国内关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推行“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我国审时度势,有效统筹国内关系,调整国内不协调因素,促进我国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拓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实现平衡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面。‎ ‎(2)“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①“一带一路”是我国着眼全球而提出的一项涉及面极广的重大对外倡议。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 ‎②历史经验表明,一国的重大对外政策,往往对区域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涉及多个领域和多方利益的调整重构,既需要着眼长远,又需要考虑不同阶段的环境与目标,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一带一路”面临诸多挑战。‎ ‎[巩固训练]‎ ‎1.(2017·北京东城区模拟)“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主张(  )‎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2.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合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一举措 A.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B.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 C.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隶属地位 D.摆脱了全球经济危机痼疾 ‎3.“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百年坎坷寻梦”‎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在考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时,认识到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方针,制定发展战略。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华访问,在第一次谈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小康战略”。小康战略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认“温饱”(到1990)——小康(到2000)——基本现代化(到2050)的三步走战略。‎ ‎——何爱国《重探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康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3)关于“百年坎坷寻梦”到“梦想照进现实”的曲折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B 2.A ‎3. (1)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的独立是个人自由人权的前提;革命的同时进行经济社会改革。‎ ‎(2)时代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吸取历史教训,进行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中国梦”的主体是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国梦”‎ 的前提;制定方针政策要实事求是,既要立足国情,又要借鉴外来先进经验;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任答两点即可)‎ 热点五 国际风云——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应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十九大政治报告的一个重要外交思想贡献就是重新定义了新型国际关系,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作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为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指明了方向。‎ 与一切旧的国际关系模式相比,中国倡导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一是相互尊重,就是强调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对方的领土主权完整和政治制度,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关切。二是公平正义,就是强调国家无论大小都要公平对待,公道处事,恪守国家法原则和国际关系准则,坚决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一切形式的以大压小、以强凌弱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三是合作共赢,强调共同发展,利益共享,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致力于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教材链接]‎ 一、中美关系历史发展与趋势:‎ ‎1、近代的中美关系(公元1844年——1949年): ‎ ‎(1)、1844年,美国驻华公使乘中国满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惧怕洋人之机,在广东澳门附近的望厦村逼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从中获取大量利益。这可以说是中美两国最早的一次直接交往。‎ ‎(2)、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美国驻华公使以从中为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调停为名,伺机获得清军情报,并为英法侵略军出谋献策。 ‎ ‎(3)、1899年 ,美国继1898年美西战争夺取菲律宾和关岛之后,来到中国,为获取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的侵略权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共同侵略中国。 ‎ ‎(4)、1900年,参入“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许诺:赔给侵略者白银4.5亿两,美国人用这笔赔款办教育,在北京创立了“燕京大学”即清华大学,主观上是进行文化渗透,文化侵略,培养中国本土高层次的亲美人才,为美国的进一步侵略打下基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 ‎(5)、国民党统治期间,中美关系较为和睦,为了阻止、防范日本独霸中国,美国曾劝说张学良东北易帜,协助蒋介石统一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曾向中国提供大量军用物资,并派陈纳德将军带领航空飞行大队赴华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抗战胜利后,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给钱给枪炮,协助其占领战略要地,送其战略物资,派谴军事顾问团,同时,还以国共内战调停者自居,为国民党赢得主动和时间。 ‎ ‎2、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 ‎(1)、相互敌对时期<‎1949年10月1日——1972年2月> 。‎ ‎①‎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美国开始对中国实施政治上不承认,外交上孤立遏制,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 ‎②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随即,美国第7舰队侵驻中国台湾。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夏,中美双方在朝鲜半岛大打出手,美军伤亡39万人,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中的其他国家军人死亡逾70万人,美国经济损失830亿美元,而中国军队牺牲也超过10万人。结果是中国赢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和政治上的尊严与地位,其成果便是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③朝鲜战场的失利,美国并不甘心。1961——1973年,美国又出兵越南,企图从西南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被迫进行抗美援越.经过一次又一次交手,美国在损失数千亿美元、死亡五万多人、受伤三十余万人之后,于1973年仓皇逃离越南。‎ ‎(2)、从缓和到加强交往时期(1972年2月—1989年6月) 。‎ ‎① 1971年4月,第26届世界乒乓球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毛泽东果断决策,邀请美国国家乒乓球队访华。毛泽东的“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中美两国间的坚冰被打破。中美怎么会走到一起呢?是基于双方战略利益上的共同需要,是防范苏联威胁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之间开始出现摩擦,直至苏联从中国撤走专家组、停建援华的大型项目、中止核领域的合作,同盟关系名存实亡。‎ ‎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并不时挑起边界争端,以武力对中国相威胁。美国此时也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苦不堪言。同时,面对苏联人在全球重要地区的步步紧逼,美国人是步步防守,处于劣势。中美联手制衡苏联。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两次,敲开了中美关系新篇章的大门。 ‎ ‎②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主动和周恩来总理握手,并拜会了毛泽东主席。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到一个没有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③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企图用军备竞赛拖垮苏联。同时,为了增加抗衡苏联的威胁与扩张,美国也极需要中国进一步的帮助。因此,发展、深化与中国的关系,成为美国战略上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的根本战略利益,美国总统里根及其政府同中国有关方面就分步骤解决美国出售给台湾武器问题举行多次会谈,并最终因美国的妥协、答成一致,‎1982年8月17日,中美为此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答应:在1983年售台武器价值8亿美元的基础上,以后每年金额递减20%,即2000万美元,直至完全停止出售。‎ ‎④‎2001年9月11日,美国华盛顿时间上午9:00余<北京时间晚上8:00多>,由“基地组织”派出的恐怖分子劫持了三架民航客机,分别撞毁了美国纽约的世贸中心大楼和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的一部分,造成上千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美元,史称“9.11”事件。‎ ‎“9.11”事件给极力奉行单边主义的小布什政权以沉重打击,使美国国土安全的神话成为历史,恐怖主义成为美国人民和小布什政府所要面对的最主要的现实威胁。而所谓中美是“战略竞争对手”之说,不得不让位于迫在眉睫的更为直接的威胁。正是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迫使小布什在中美关系上采取主动姿态,使中美关系得以逐步改善。‎ ‎10月21——22日,亚太经合组织即APEC非正式首脑会议在上海举行,小布什参加会议,美国反恐需要中国的支持、合作与配合。 ‎ ‎3、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 中美关系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台湾问题。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台湾作为一张“牌”来遏制中国。虽然美国政府有时会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甚至国内政治的需要,在台湾问题上的表态和对台政策会有所调整,但其两面性一直很突出。‎ 台湾的统与独,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与崛起,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这个问题上,不存在意气,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在这个问题上,任何党派、任何团体、任何政治体制以及任何政治家谁也没有权利退缩,没有权利让步。 ‎ ‎4、中美关系的展望:‎ 站在新世纪,展望中美关系的未来必定是前景美好、道路曲折.中美双边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双方的合作还会更加密切。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会不可避免的被美方认为侵害美国利益或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这显然与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有直接关系。‎ 总之,中美两国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符合和尊重各自国家根本利益的国际关系才能稳固持久。‎ ‎ 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1)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总体趋向缓和,但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世界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2)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和谐世界,并以此为目标,推行和谐外交。‎ ‎(3)国际格局处于新旧交替阶段,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巩固训练]‎ ‎1.(2017·池州高三联考)有英国学者指出:美国霸权已经衰落,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世界未来的多极化格局仍不明朗,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这表明 A.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化 B.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有关 C.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多极化趋势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 A.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B.时间的不断更替 C.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D.国际格局的变革 ‎3.(2017·资阳高三二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是由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的。它们是: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世界格局将取决于八大文明的相互作用。“未来世界政治的轴心”将是西方和非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尽管西方文明目前还掌握着主导权,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所占的比重相比其他文明正在缩小,西方文明要受到所有其他文明的挑战。‎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C 2.D ‎4.观点一:世界格局取决于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冲突,西方文明受到其他文明挑战。‎ 评析:人类文明发展史说明,世界上很早就已经形成了西方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美洲印第安文明圈、东方儒家文明圈等。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通过炮舰、商品、资本和技术向全世界扩展,逐渐把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极大的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同时在世界不同文明的冲突过程中也逐渐确立了西方文明主导世界的地位。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上逐渐形成了基于各大文明圈而崛起的几大力量中心,分别是美国、西欧、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等,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所占的比重相比其他文明大为缩小,越来越受到其他文明的挑战。‎ 亨廷顿站在文明的角度,认可不同类型的文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西方优越论”的观点;为分析国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观点二:世界政治格局是由大国力量对比决定的。论证:略 观点三:世界格局取决于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冲突。论证:略 观点四:西方文明受到其他文明挑战。 论证:略 ‎(观点二、三、四的论证参照观点一相应部分论述,论证充分即可)‎ 热点六 社会转型——历史剧变精彩时刻,人类文明演进新起点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起点。这种社会转型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一系列变革和革命构成的,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教材链接]‎ 专题一:中国社会形态的变迁—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一、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上出 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潮流。‎ ‎5.从思想文化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 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意义。‎ 二、近代中国: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 ‎1.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转型的前夜 ‎(1)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渐腐朽。‎ ‎(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态。‎ ‎(3)对外交往:实行“海禁”政策,在闭关锁国中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思想领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思想,提倡个性、批判专制、抨击君主专制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5)文学领域:《红楼梦》等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2.鸦片战争前世界发展的潮流 ‎(1)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向工业化方向迈进,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2)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建立,民主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3)思想文化上,启蒙运动蓬勃发展,近代科学硕果累累,民主科学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 ‎(4)国际关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处于殖民霸主的地位,中国作为传统大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3.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政治上: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经济上 ‎①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②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喝咖啡、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 ‎(3)思想上 ‎①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 ‎②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通过洋务运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4.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全面近代化的展开 ‎(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2)经济领域: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政策 ‎(1)国际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苏冷战对峙,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奉行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形成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维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独立。‎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淡化了外交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特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制度基本形成。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政党制度: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后,政治协商会议成为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 ‎(4)民主政治过渡性的表现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社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 ‎②1949—1954年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立法、选举等职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阶段结束。‎ ‎3.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 ‎(1)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恢复后,1953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3)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与文艺方针 ‎(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2)1956年春,“双百”方针提出,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5.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特点: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运输:“一五”计划期间,内地的交通运输业获得较大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专题二:近现代世界的社会巨变: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到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并存 一、近代欧美:从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1.西欧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14—16世纪)‎ ‎(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4)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2.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世界市场的拓展(17一18世纪)‎ ‎(1)政治领域:英、美、法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2)经济领域:欧美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3)思想领域: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 ‎(4)对外关系:积极进行对外殖民扩张,英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5)科技方面:科技取得巨大进步,其中,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3.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 ‎(1)经济上:工业革命相继展开并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主要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同时加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政治上:代议制民主政体在欧美大陆不断扩展、完善和巩固,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西方政治文明转型完成;工人运动蓬勃开展。 ‎ ‎(3)思想上:马克思主义诞生;自由主义兴起;基于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反思之上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风潮兴起。‎ 二、现代世界: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到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立的转型 ‎ ‎1.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模式基本成熟;同时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西方完成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2)政治上: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巩固。‎ ‎(3)思想文化上:自由主义受到垄断组织的影响;基于物理学发展之上的印象派艺术开始流行。‎ ‎2.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被打破,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20世纪前期)‎ ‎(1)政治上: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确立,开始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化进程启动;同时经济大危机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受到严重挑战,出现重大波折。‎ ‎(2)经济上:苏联逐步探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创了工业化新模式,逐步实现工业化,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大危机重创西方,美国首开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国家干预经济新时期。‎ ‎(3)思想上:凯恩斯主义兴起;基于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现代派艺术兴起。‎ ‎[巩固训练]‎ ‎1.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 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 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2.恩格斯说:“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 而来看支配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这 种生产组织方式 A.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B.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C.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中国外来词的演变状况 时期 演变状况 汉唐时期 葡萄、珊瑚、牡丹、石榴、菠菜、茉莉、胭脂等成为汉语基本词汇;浮屠、法宝、无常、终生、不二法门等词走进汉语 明末清初至五四时期 汉语吸收的外来词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哲学及日常用品;大量的日语译名进入汉语,一些转用日本的词汇如哲学、科学、物理学、化学、意识、观念等成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 改革开放至今 外来词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新词迭出。不仅有物质性名词,还有精神性名词;不仅有科技性名词,还有文化哲学名词。甚至还出现许多“字母外来词”,如CT扫描、IC卡、B超、T恤衫等 ‎——摘编自高圣兵《中国思想现代转型期对外来词的接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外来词与社会变革”为主题,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 ‎【答案】1.C 2.B ‎3.示例一:汉唐时期,传入中国的外来词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和佛教用语;明末清初至五四时期,外来词涉及的范围扩大到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哲学等领域;改革开放至今,外来词涉及的范围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在性质上,较前两个时期均有进一步深化。这既反映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加深,也说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深化与发展,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示例二:汉唐时期,西方日常生活用品词语传入,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明末清初至五四时期,西方语言词汇更大规模涌入,亦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改革开放至今,字母外来词数量激增,并成为常用汉语词汇。不同历史时期,汉语均能对外来词进行消解和建构,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反映了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词,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