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考点解析与训练 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强化训练 ‎ 《当代中学生报》“文言文阅读典题精练(一)”(教师版五~六第22~24页)‎ 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强化训练 ‎《当代中学生报》“文言文阅读新题巧解(一)”(教师版五~六第25~27页)‎ 考点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句式强化训练 ‎《当代中学生报》“文言文阅读典题精练(二)”(教师版五~六第40~42页)‎ 考点四: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阅读下面的语段,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八岁能诗。补将作监主簿。复中进士第,为高密广平院教授。神宗立,迁殿中侍御史,为右司谏。奉使契丹。故事,两国忌日不相避。契丹张宴白沟,日当英宗祥祭,庠丐免,契丹义而听之。除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元祐初,加枢密直学士,知渭州。卒,年六十四。卒后,苏颂论庠治平建储之功,诏褒录其子。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 ‎1.主簿:                                    ‎ ‎2.教授:                                    ‎ ‎3.殿中侍御史:                                    ‎ ‎4.右司谏:                                    ‎ ‎5.转运使:                                    ‎ ‎6.枢密直学士:                                    ‎ ‎[答案] 1.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2.教授:古时设置在地方官学中的学官。3.殿中侍御史:官职名,宋时掌纠弹百官朝会失仪事。4.右司谏:谏官,该官职不常设。5.转运使: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6.枢密直学士:备顾问应对,地位次于翰林学士的官职。‎ 刘庠,字希道,彭城人。八岁时能写诗。补授将作监主簿。后来又考中进士,官任高密广平院教授。宋神宗继位,刘庠升为殿中侍御史,担任右司谏。奉命出使契丹。按照旧例,两国在皇帝的忌日做事彼此都可以不避讳。契丹在白沟设宴,当天恰好是宋英宗的祭祀之日,刘庠请求停止宴会,契丹被道义感动,‎ 听取了刘庠的要求。被授予集贤殿修撰、河东转运使。元祐初年,加封为枢密直学士,任渭州知府。去世时,享年六十四岁。去世后,苏颂论述刘庠在治平时建立储君之功,皇帝下诏褒奖并录用他的儿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广东,廉能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盗不获,坐免。盗就执,乃复官。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宁夏旧有五渠,而鸣沙洲、七星汉、伯石灰三渠淤。濂请浚之,溉芜田一千三百余顷。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经筵。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节选自《明史·金濂传》)‎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巡按”,谏官的一种,可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行政官员之权力。‎ C.“廉能”,是对官员的考核用语,意思是 “清廉能干”,类似于我们今天“优秀”的考核语。‎ D.“参赞”,古代官职名,参与谋划军务。今天多指驻外大使馆中顾问、参事之类的职衔。‎ 答案:B (“巡按”是御史的一种,可结合前面的“授御史”和后面的“巡按御史”解答。)‎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统元年”,“正统”为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的年号,“元年”,改元的第一年。‎ B.“都指挥使”,官职名,五代始用作统兵将领之称。宋、辽、元、明虽名称有异,但都有设置。‎ C.“侍经筵”,皇帝为讲论经史的官员特设的筵席,招待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的讲师。‎ D.“谥荣襄”,“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荣襄”,都是有褒扬意味的称号。‎ 答案:C (“侍经筵”,不是喝酒吃饭的筵席。皇帝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中进士,被授予御史。宣德初年,做广东巡按,(官员考核时)他的廉洁和才能最突出。后来改巡按江西、浙江。因没能把大盗抓获,被免职。盗贼就擒后,他才得以官复原职。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就官员清浊自分,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采纳了他的建议,(金濂)因此被推荐升任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金濂上书请将各卫的缺官补上,增加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这些建议大多经过讨论后实行。正统三年,他升为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金濂有心计,善于筹划,西陲平安无事。宁夏过去有五条水渠,而鸣沙洲、七星汉、伯石灰三条渠已经淤塞。金濂请求疏通它们,可灌溉一千三百多顷荒芜的田地。当时皇上下诏令富民交纳粮食助边,交纳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正统八年秋他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侍奉讲经筵。景泰五年,他在任上去世,因军功追封他为沭阳伯,谥号荣襄。‎ 二、综合训练 ‎《当代中学生报》“文言文阅读新题巧解(二)”(教师版五~六第43~45页)‎ 考点五:文言断句 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限划8处)‎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 绍 爱 此 二 子 莫 适 立 也 今 权 力 相 侔 各 有 党 与 急 之 则 相 保 缓 之 则 争 心 生 不 如 南 向 荆 州 以 待 其 变 变 成 而 后 击 之 可 一 举 定 也。”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解析] 这段文字的断句,限定了划断的数量,目的是防止断碎、断破。可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结合重要文言实词“爱”“适”“侔”“急”“缓”“待”“击”“定”等在语句中的意思,逐一划分层次,分解出若干个句子。‎ ‎【答案】 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春季,二月,曹操进攻黎阳,与袁谭、袁尚在黎阳城下大战,袁谭、袁尚败走,退回邺城。曹军各将领想要乘胜攻打邺城,郭嘉说:“袁绍(生前)喜欢这两个儿子,没能决定让谁做继承人。如今,他们权力相当,各有党羽辅佐。局势危急,就相互援救;局势稍有缓和,就会争权夺利。不如向南进攻荆州来等待他们兄弟变乱,变乱发生后,再攻打他们,可以一举平定。”曹操说:“好!”五月,曹操回到许都,留部将贾信驻守黎阳。‎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齐 桓 公 问 管 仲 曰 王 者 何 贵 曰 贵 天 桓 公 仰 而 视 天 管 仲 曰 所 谓 天 者 非 谓 苍 苍 莽 莽 之 天 也 君 人 者 以 百 姓 为 天 百 姓 与 之 则 安 辅 之 则 强 非 之 则 危 背 之 则 亡 民 怨 其 上 不 遂 亡 者 未 之 有 也 (选自刘向《说苑》)‎ ‎[解析] 这是一段人物对话,“曰”是重要的断句标志。理清谁说,说什么,即可准确断出这段文字的停顿之处。‎ ‎[答案]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给民众当君主的,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最后政权却不灭亡的,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用“/”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自仲尼之亡,六经之道,遂散而不可解。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选自《苏轼文集·诗论》)‎ ‎[解析] 要给画波浪线部分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盖、而、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也”属于句尾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 ‎[答案] 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 ‎/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自仲尼去世以后,六经的事理,就散失而不能让人理解了。其弊端大概在于后人对于意义的探求太深,对于理法的探究又太急切。六经的事理,就是因为它贴近人的性情,所以才能流传很久而没有遭废弃。而社会上那些迂腐之士,却都曲解立说,即使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的,也一定牵强附会硬认为是这样,因此它阐释的事理不流畅透彻。‎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子 曰 爱 亲 者 不 敢 恶 于 人 敬 亲 者 不 敢 慢 于 人 爱 敬 尽 于 事 亲 而 德 孝 加 于 百 姓 刑[注]于 四 海 盖 天 子 之 孝 也 ‎(选自《孝经》)‎ ‎[注] 刑:通“型”,做榜样。‎ ‎[解析] 这段文字阐述了天子应该怎样遵行孝德,可以从动词入手,找准搭配,体会句意,进而断句。‎ ‎[答案]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孝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孔子说:“能够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为天下百姓做榜样,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 ‎[解析] 短文中“扁鹊”(包括“医扁鹊”)、“武王”(包括“秦武王”)、“左右”、“君”等,这些名词或代词或在句首,或在句尾,它们的前后有可能需要断句。再借助对话标志“曰”,以及虚词“也”“之”等,基本上可正确断句。‎ ‎[答案]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希望为他医治。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 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到。”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理的人一道讨论,破坏治疗。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有使国家灭亡的危险。”‎ 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1)臣 之 妻 私 臣 臣 之 妾 畏 臣 臣 之 客 欲 有 求 于 臣 皆 以 美 于 徐 公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2)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玉 者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解析] (1)句中紧密相连的相同词语是“臣”,(2)句中类似的词语是“子罕”和“玉人”,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断句。‎ ‎[答案]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2)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1)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于是)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2)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进献的。”‎ 文言文中常有对比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 之 欲 明 明 德 于 天 下 者 先 治 其 国 欲 治 其 国 者 先 齐 其 家 欲 齐 其 家 者 先 修 其 身 欲 修 其 身 者 先 正 其 心 欲 正 其 心 者 先 诚 其 意 欲 诚 其 意 者 先 致 其 知 致 知 在 格 物。‎ ‎(选自《大学》)‎ ‎[解析] 这段文字句式整齐,找到排比句的标志即可正确断句,注意关键点“欲”“先”。‎ ‎[答案]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的人,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请用“/”给下面短文中的画波浪线处断句。‎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解析] 文段中有固定句式“无以……者”,可作为断句的标志,然后根据主语、对话关系和句首句末语气词进行断句即可。‎ ‎[答案] 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 等到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说:“我听说富贵者拿财物送人,仁者用言语送人。我虽然不能富贵,但私下用一下仁者的称号,请让我用言语送你吧:凡是当今的士人,因聪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因知识广博喜好辩论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作为人臣要尽职全身。”孔子说:“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诲。”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2015·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 [答案] A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如果说:“他们自己不去整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做什么?”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辈说:“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用“/”给下面文段中的文字断句。‎ 诸 葛 亮 之 次 渭 滨 关 中 震 动 魏 明 帝 深 惧 晋 宣 王 战 乃 遣 辛 毗 为 军 司 马 (选自《世说新语》)‎ ‎[解析] 句中共有四个人物“诸葛亮”“魏明帝”“晋宣王”“辛毗”,两个地名“渭滨”“关中”,一个官名“军司马”;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 ‎[答案]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诸葛亮驻扎在渭水南岸的时候,关中地区人心震动。魏明帝非常害怕晋宣王(司马懿)出战,于是派遣辛毗去担任军司马。‎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 ‎[注] 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答案]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比较A、C,“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选择A。)‎ 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次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子》:“在朝廷做官却不能实行大道,这是可耻的。”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要求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 原涉,字巨先。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时又少行三年丧者。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注]送,行丧冢庐三年,繇是显名京师。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馀。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 赙(fù):送给丧家的布帛、钱财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死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答案]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考虑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以此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如“殷富”的主语是“天下”,其后要停顿;“二千石”是修饰“死官”的,中间不能断开;而“受”的主语是“妻子”、宾语是“之”,可以判断“妻子”前、“之”后要停顿。)‎ 原涉,字巨先。其祖父在汉武帝时以豪杰的身份从阳翟迁徙到茂陵。原涉的父亲在汉哀帝时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天下非常富裕,担任大的郡县的太守死在官位上,所收到人家送来助办丧事的钱财都在千万以上,妻子儿女全数得到这笔钱,便可以用来置办产业。当时又很少有人能够为死者守丧三年的。等到原涉的父亲死后,原涉不仅退还了南阳郡人赠送的助丧钱财,还住进了冢庐,为父亲守了三年丧,因此他在京城有很大的名声。由于受到大司徒史丹的推荐,说他能处理繁难事务,原涉便当上了谷口县令,当时他才二十多岁。谷口县的百姓早就听说过原涉的名声,他没有发什么号令,谷口就安定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覃之侍讲,每以厚风俗、黜朋比再三为天子言,故终为相。然疾恶多所不容,世以为太过,惮之。以病乞去位,有诏解太子太师,许五日一入中书商量政事。俄罢为尚书左仆射。武宗初,李德裕复用,欲援覃共政,固辞,乃授司空,致仕,卒。 (选自《新唐书·郑覃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 B.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 C.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 D.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 ‎[答案]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找出各项差异处,然后通过语法分析及句意理解,确定正误。如“位相国”中“位”为谓语,“相国”为宾语,指郑覃居相国之位,其前、后均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妾媵”为名词性词组,泛指侍妾,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D项。)‎ 郑覃清廉正直谦让俭约 ‎,和人相处不曾串通结党。任宰相时,所居住的宅第不加修饰,家中没有侍妾。他把孙女嫁给崔皋为妻,崔皋是个九品卫佐,皇帝推重他不与有权人家联姻。郑覃任侍讲时,每每以厚风俗、黜朋党向天子再三陈说,因而最终被任用为宰相。但是凡为他所憎恨的多不能容忍,世人认为太过分了,然而还是畏惧他。郑覃因有病请求免官,皇帝下诏解除太子太师之职,允许他五天到中书省一次商量政事。不久免去别的官职任尚书左仆射。武宗初年,李德裕被起用,打算引荐郑覃共同执政,郑覃坚决辞让,于是授任司空,退休,去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答案]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作答本题,可找出各项差异处,然后对其进行语法分析,确定正误。如第一处,当断“还”之后,与“束”构成主谓关系;“父”当为下句主语,不可作“还”的宾语。第二处当断在“卒”之后,“卒”为“父”的谓语;“已前”为“卒”的修饰语。第三处当断在“饮水”之后,与“枕块”同为“束”的谓语。第七处当断在“位”之后,“嗣位”不可分开。)‎ 沈束回到家,父亲已经去世了。沈束枕土块饮水,假装癫狂自我颓废。刚刚两个月,世宗死了,穆宗继位。复任沈束为原官职,沈束不到任。父丧期满,被召为都给事中。不久又提升为南京右通政。又以病辞官。穿粗布衣服吃粗食,最终在家去世。沈束被囚入狱共十八年,等到他出狱,最终也没有子嗣。‎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癸未,木华黎卒,子孛鲁嗣。武仙叛,据邢。实(指何实,传主)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是夜,仙党遁去。实下令,敢有擅剽掠者斩,军中肃然。 (选自《元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B.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C.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D.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答案]D (根据语法关系断句,关注人名“实”、代词“之”、动词“立”“登”“突”等。)‎ 癸未年,木华黎死了,他的儿子孛鲁继承了他的职位。武仙叛乱,占据了邢地。何实率领五千士兵包围邢地,士兵们竖起云梯。(何实)身先士卒,登上城墙,手持长矛猛冲敌军。城池被攻破,武仙逃跑。何实追逐逃跑的敌军追了四十里,打败了敌人。当晚,武仙的同伙都逃跑了。何实下令,胆敢擅自抢夺百姓财物的人将被问斩,军中秩序良好。‎ 考点六: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答案]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不索吾),我也应当跟太子一起去,求见两位首领当面谴责他们,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宾语前置]‎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 [答案](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定语后置]‎ ‎3、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答案] 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被动句]‎ ‎4、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答案] 古代安葬,用柴薪把死者厚厚地裹住,埋葬在原野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后来的圣人用棺椁替换了这一习俗。[状语后置]‎ ‎5、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答案] 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判断句]‎ ‎6、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答案]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主谓倒装]‎ ‎7、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 ‎[答案] 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固定句式“得无……乎”]‎ ‎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答案] B (A.名词作状语,向下;B.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C.名词作状语,向西;D.名词作状语,亲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火尚足以明也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答案] A ( A.形容词作动词,照明;B.形容词作名词,圣人;C.形容词作名词,深度;D.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 [即时小练]‎ ‎(2016·高考全国卷丙,T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答案]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可保留的词有:珪、吏部、雍。 采分点有:“忠谠”,忠诚正直;“报”,回复,答复。]‎ 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而傅珪刚好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录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 [即时小练]‎ ‎(2015·高考浙江卷,T20)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答案] 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可删削的词有:之。 采分点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把“王侯”翻译准确,不能翻译成“王侯将相”。]‎ 有一位经过的客人感叹说:“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现在的当涂,还是过去的当涂,来担任太守的,哪一个不知道学校应该修葺,却唯独忘记修葺,难道是真的忘记了吗?是力量达不到罢了!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王侯解除百姓的担忧,把他们引入安乐的地方,用他的余力重新修葺这个学校,没有役使老百姓,用下巴示意一下就办成了。贤明真的像这样没有止境啊!”‎ ‎ [即时小练]‎ ‎(2016·高考北京卷,T12)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答案] (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可替换的词有:“应”换为“应对”;“奉”换为“带领”;“归”换为“归顺”。采分点有:除以上词语以外,句子缺少主语,结合语境要补充出“衡山之君”。 ]‎ 天下各国听说了这件事,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十七个月,施行购买粮食的策略五个月,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臣(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带领自己的使者回国。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 [即时小练]‎ ‎(2015·高考四川卷,T10)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答案]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 ‎[可增补的词有:(己)才不及(人);亦(为)骥之乘。采分点有:“学者”是古今异义词,学习的人,联系《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可知其意义;“患”,担心;“才不及”是省略句,(自己的)才智赶不上(别人);“希”,羡慕;“亦骥之乘”省略谓语中心语“成为”;最后一个“之”,代词,这;“伦”,同类。]‎ 工匠染色时,先处理好底子,然后给它上颜色,底子处理好了,颜色沉积,染色的工作就完成了。学习也有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诚、守信。君子能够在内端正自己的思想,在外修正自己的行为,行事有余力,就来学习学问,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这样就形成了真正的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又说如果雕刻停止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折断;如果雕刻不止,金石也能雕出花纹。这难道不是学习的效果吗!‎ ‎ [即时小练]‎ ‎6.(2015·高考安徽卷,T7)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答案]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可调序的句子是: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采分点有:“于”,向;“誓于神”即“于神誓”;“污”,玷污,“自污”即 “污自”,宾语前置。]‎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 [即时小练]‎ ‎(2014·高考安徽卷,T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 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答案] 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可凝缩的词有:趋谒、势要。采分点有:“既”,副词,已经,在……以后;“趋谒”是动词,趋附巴结;“势要”指有权势,居要职,此处指有权有势的人。]‎ 先生性格刚直,疾恶如仇,世俗之人不敢到他的门前,贫穷的读书人有一点美德,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师时,用车子载着酒要和他交往的人,车辆堵塞了道路;他所到之处,跟从游学的有几十上百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 [即时小练]‎ ‎(2015·高考山东卷,T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答案] 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须贯通的词有:社稷。 采分点有:“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代表国家。“一”,全,都,一概。“不臣”,不肯臣服。“愿”,动词,希望。“应”,动词,应对,引申为征讨、讨伐。]‎ 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郭舒,字稚行。幼请其母从师,岁余便归,粗识大义。乡人、宗人咸称舒当为后来之秀,终成国器。始为领军校尉,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王澄闻其名,引为别驾。澄终日酣饮,不以众务在意,舒常切谏之。及天下大乱,又劝澄修德养威,保完州境。澄虽不能从,然重其忠亮。荆土士人宗庾廞尝因酒忤澄,澄怒,叱左右棒廞。舒厉色谓左右曰:“使君过醉,汝辈何敢妄动!”澄恚曰:“别驾狂邪,诳言我醉!”因遣掐其鼻,灸其眉头,舒跪而受之。澄意少释,而廞遂得免。‎ 澄之奔败也,欲将舒东下,舒曰:“舒为万里纪纲,不能匡正,令使君奔亡,不忍渡江。”乃留屯沌口,采稆湖泽以自给。乡人盗食舒牛,事觉,来谢。舒曰:“卿饥,所以食牛耳,余肉可共啖之。”世以此服其弘量。‎ 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至是,澄又转舒为顺阳太守,‎ 曾密遣兵袭舒,遁逃得免。‎ ‎(1)坐擅放司马彪,系廷尉,世多义之。‎ ‎(2)舒少与杜曾厚,曾尝召之,不往,曾衔之。‎ ‎ [答案](1)(郭舒)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被廷尉拘禁,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2)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因为这件事)对他怀恨在心。‎ 郭舒,字稚行。他年幼的时候请求母亲让他拜师求学,学了一年多就回家了,粗略懂得了为人处事的要义。乡里人、宗族人都称郭舒会是后起之秀,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郭舒开始做官担任领军校尉,因为犯了擅自释放司马彪的罪,被廷尉拘禁,当时的人大多认为他为人仗义。‎ 王澄听说了郭舒的名声,征召他担任别驾。王澄整天痛饮,不把政务放在心上,郭舒经常直言劝谏他。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郭舒又劝王澄修养德行,树立威望,保全州境。王澄虽然没有听从郭舒的劝告,但是敬重他的忠诚坚贞。荆州当地的读书人宗庾廞曾经因为饮酒得罪了王澄,王澄发怒,命令手下人棒打宗庾廞。郭舒神色严厉地对王澄的手下说:“使君喝得太多了,你们这些人怎么敢胡乱行动!”王澄发怒说:“别驾发狂了吗,诓骗说我醉了!”于是让人掐他的鼻子,烫他的眉头,郭舒跪着承受。王澄的怒气稍稍缓解,而宗庾廞也就免于处罚。‎ 王澄失败奔逃的时候,想带郭舒渡江向东撤退,郭舒说:“我作为州郡官员,不能匡正乱世,却令使君奔逃,我不忍心渡江。”于是留守在沌口,在湖泽里采集野生的稻子养活自己。乡下人偷吃了郭舒的牛,事情被发觉,偷牛的人来谢罪。郭舒说:“你饿了,所以才吃我的牛,剩下的肉可以与我一起吃。”世人因此佩服他宽宏的度量。‎ 郭舒年轻时与杜曾交情深厚,杜曾曾经征召郭舒,郭舒不肯前往,杜曾(因为这件事)对他怀恨在心。到这时候,王澄又调郭舒担任顺阳太守,杜曾暗中派兵袭击郭舒,郭舒逃走免于灾难。‎ 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 ‎ [即时小练]‎ ‎(2014·高考福建卷,T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 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解析] 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抓住关键点。“君”是敬词,对人的尊称,您;“辈”是名词,相当于“类”;“……,……也”是判断句;“勿辱于县”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即“勿于县辱”。‎ ‎[答案] 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洪武元年,闽中一带法令严厉苛刻,约束官吏的法律尤其严峻。害怕受征召服劳役的人邀请张祖剁掉右手大拇指来消除自己的徭役。张祖对此感到怀疑,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躲过去,指头剁去不能再长了,怎么能够剁掉它呢?”于是(张祖)躲出去藏了起来。不久,剁手指逃避徭役的事情被发觉了,朝廷下令逮捕这些人去戍守边疆。犯人们说张祖开始时与某人相约这样做。(于是就去抓张祖,)抓了许久也未能捕获。恰逢天象变异而被赦免,(张祖)才回到家里。屋里空无一物,到了(可以)拴马拦牛,砸毁斗与木桶当柴烧的地步。考虑到若不努力学习就无法树立门户,于是决定学习儒学。这时,皇上下令拥有八顷以上民田的人家,要选儿子或者孙子中的一人去做小吏。县里的文书到了,张祖扔掉它不肯接受,手拿书卷激动地说:“我只能做个小吏吗?”县令告诉了按察司,(按察司)又下令让张祖前往,张祖坚决不肯到县里就职。使者仔细看了看他,说:“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于是带他一起离开。‎ ‎ [即时小练]‎ ‎(2016·高考浙江卷,T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解析] “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见识。“小”,结合语境,译为浅陋。‎ ‎[答案] (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秦始皇下令焚书,咸阳火烧得正盛。这里(琅嬛福地)藏有所有的书,‎ 并没有落下一字。书籍记载上溯到书契前,结绳记事时期也有记载。向前看伏羲那时代的事情,已是其后的事情了。海外有诸多国家,九州就如同一个黑痣。读过的书有三十车,只是天下书籍的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如同石彭与鸭子上的细毛,我的见识就像小儿一般。想再次进入琅嬛福地问一下老者,已找不到来时路,不能到达。回头再看石壁,只有杂草灌木。懊悔啊,一出琅嬛福地,只可念想,再也不能企及了。已经在这里住了约十年了,琅嬛福地或许会再次开启。‎ ‎[即时小练]‎ ‎(2015·高考福建卷,T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解析] “岩”“川”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在山岩上”“在河岸边”;“系”是实词,“束缚”。‎ ‎[答案] 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停留八天,就为生计所迫来到宣城和歙县一带,这期间经过泾水。路上看到左右两边高高的山峰直冲云霄,河水清凉见底,崖岩参差重叠,风云往来,古树、奇藤、高大的竹子茂盛盘曲生机勃勃。村落里的居民,样子看起来很清闲。于是联想到古代的庄周、陶潜这一类人,逍遥自在、放逸超脱,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天地、日月、山川的精气,浸灌到他们的胸怀,来增加他们的奇特,所以他们写出的文章都能把大自然的精神如实反映出来。假使让我在这里有一亩宅院、几顷田地,一边耕作,一边修养道德身心,深入钻研经籍并且撰写文章,胸中开阔通达,不受外物的侵扰,自己能够取得的成就,不一定就比古人小。(而我)竟然一年到头困苦不堪,向人索取衣食,有时在山水之间奔波,颠沛困顿,为贫困所迫,有时形体劳累,心怀忧惧,为世俗事情所束缚,不能有一天宽闲自己的身心。有德行的人坚守穷困,不惧怕自己辛苦憔悴,(‎ 却)很害怕自己的神智纷乱,学问的积累、增进荒废停止,抱着远大的志向而最终一事无成。‎ ‎ [即时小练]‎ ‎(2015·高考全国卷Ⅱ,T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 ‎[解析] “凶逆”是谓语“肃清”的宾语,形容词作名词,凶恶悖逆的人。王室,王朝,朝廷。泉壤,黄泉之下,地下。‎ ‎[答案] 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 那天早上来护儿将去上朝的时候,被叛贼捉拿。来护儿说:“陛下现在在哪里?”旁边的人说:“如今被拿下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了。来护儿重信用,讲交情,淡泊财利,不经营产业。至于出征用兵,计谋很多,每次阅览兵书,说:“这难道也是异于常人的想法!”善于安抚士兵,部署处置纪律严明,所以士兵都愿意为他效死力。‎ ‎ [即时小练]‎ ‎5.(2016·高考江苏卷,T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 ‎[解析] “已”,结束、停止,可联系“学不可以已”;“还”是动词,回去,照应语境中的“顾大父”和送别的场景;“坠”是使动用法,使……掉落、坠落,可联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答案] 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掉楼下梯子,让人用轴轳传送食物,‎ 三年都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来到越州,凭吊张文恭,张文恭坟墓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了,邓文洁攀折枝条哭泣,悲伤呜咽着离开。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面对祖父闷闷不乐,因为文洁听到嫉妒祖父的人说的话,谣传祖父近来开酒馆,不从事读书写作已经很久了,所以看到祖父就长吁短叹。这一日将要分别,(邓文洁)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侄儿命运坎坷,只是耕耘却没有收获罢了,读书学习不敢不勤奋。”文洁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考你。”于是命制了“六十而耳顺”的题目,祖父挥笔疾书,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文洁惊喜地赞赏道:“你的文章应当在世上扬名,哪里只是获得功名呢?张阳和的儿子大概可以永垂不朽了!”‎ ‎ [即时小练]‎ ‎(2016·高考天津卷,T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 ‎ ‎[解析] 坐,让……坐,使……坐。礼,礼待。“礼以客主”是状语后置。‎ ‎[答案] 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坐了一会儿,一个乞讨的老妇人走到他面前,作揖说:“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喝过茶后,宗质问她的家乡和姓氏。‎ 上述语法分析法三步中所列的各条,涉及到文言文中的各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高考要求掌握的几种文言特殊句式,基本涵盖了文言句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句式情况,乍看有些难理解,但结合具体句子使用的次数多了,就能做到熟能生巧,从而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 考点七: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阅读相关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5·高考安徽卷)原文信息:‎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注],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 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 ‎[注] 内典:佛经。‎ T6-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原文说,官吏为了名声,都在努力突显自己,唯独梁熙淡泊宁静。但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熙“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当时,世祖章皇帝(顺治帝)正重视广开言路,御史台和地方官员都趾高气扬,为了名声大而追求凶悍严厉。只有先生淡泊宁静,当值结束后就焚香扫地,平静地坐上一整天,就像脱离了寺院的闲僧一样。有空闲时就与他的朋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这些人外出游览丰台、草桥等风景名胜,有时大家也一起到寺庙、道观聚餐。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这时候)先生默然坐在那里,或者微笑着一言不发。先生偶尔说出一句话,每个人就会觉得自己说错了,觉得自己说得太烦琐了。先生本来就沉醉于佛经,对于佛教三藏十二部经书没有不研究的,而通过《楞严经》更是领悟了潜心修行和修行成功的要旨。每次到他住的地方拜访,(我们看到)除了简陋的绳床和药灶之外,陪伴他的只有几卷经书而已。‎ 阅读相关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5·高考江苏卷)原文信息:‎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T7-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解析] 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选文最后一句“而宪来求铭”可知,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 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先前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为寿安县君。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欧阳发被埋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的欧阳文忠公的墓地,‎ 欧阳宪来请我写了这篇墓志铭。‎ 阅读相关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3·高考广东卷)原文信息:‎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 T8-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 [解析] 本题从时间错位的角度设误。原文中是“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借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接连几年(庄稼)歉收,很多百姓靠贩卖私盐来维持生计。官府抓获了几百名犯法的人,张咏全部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并遣送他们回家。下属官员劝说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贩卖私盐的行为)。”张咏说:“钱塘州十万多户人家,饥饿的人十有八九,如果不靠贩卖私盐养活自己,一旦像蜜蜂一样聚集在一起做盗贼,那么成为祸患就严重了。等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按旧法执行。”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政绩优异,再次任命他做益州知州。‎ 阅读相关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5·高考广东卷)原文信息:‎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T8-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 [解析] 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选项中“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的意思是“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为名(将弘文的情况)上报朝廷。卢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 侯弘文,是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兵。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达楚地,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为名上报朝廷。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发配戍边。天下的百姓因为这件事为弘文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的义举)。‎ 阅读相关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3·高考全国卷Ⅱ)原文信息:‎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 T6-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 [解析] 本题从因果失当的角度设误。“密令捏造吕的过失”,并不是因为“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原文中“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 李揆担任丞相的时候,决断事务、进献策略、更替人事,虽然广博明辨,但因生性热衷于名利,深受众人的非议。并且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跟李揆一起做官的吕,虽然地位名望与李揆差很多,但在政务管理方面在李揆之上,(吕)被罢免相位,以太子宾客的身份任荆南节度使,名声很好。李揆害怕他再一次进入朝廷,于是暗中让主管部门到吕管辖的区域内捏造吕的过失。吕暗中上疏为自己辩白,于是皇上把李揆贬为莱州长史同正员。‎ 阅读相关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2015·高考湖北卷)原文信息:‎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T11-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 [解析] 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原文中“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说的是“大概是即使(他们)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吧”,而并没有说“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唉!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说的廉洁的官吏呢?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从不见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开始的。不见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所以他对自身的奉养比较微薄;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虽然他没有羡慕和忧惧的东西,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他们)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吧。‎ 阅读相关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信息:‎ 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T12-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 [解析] 本题从颠倒顺序的角度设误。选项中说申甫“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明显将“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与皇帝授予申甫官职这两件事的先后顺序弄错了。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刘老先生出资让申甫到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诸位公卿大臣,常常不被信任接纳。愍帝即位后,北兵从大安口入侵,迅速逼近京城,京城九门白天都紧闭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先生、金声先生知道形势紧急,就向朝廷推荐了申甫。愍帝在便殿召见了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诏谕慰问他,申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殿前的台阶下面叩头谢恩,喊道:“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报效皇恩。”于是皇帝立刻任命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凭借御史的身份做参军,而申甫做京营副总兵,然而实在没有士兵派给申甫,只能听任他自己招募士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欧阳守道,字公权,吉州人。少孤贫,无师,自力于学。里人聘为子弟师,主人其每食舍肉,密归遗母,为设二器驰送,乃肯肉食,邻媪儿无不叹息感动。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 里有张某丧其父,小祥[注],而舅氏讼以事,系之狱,使不得祭,邀其售己地以葬。守道闻之,叹曰:“吾惟痛斯子之不得一哭其父也,且其痛奈何?”明日告之邑令曰:“此非人心,滨祭而薄之,挠葬而夺之,舅如此,是自食其肉也。请任斯子出,祭而复狱。”令亟出之。其舅丑诬守道,守道亦不自辩。转运使包恢为请祠于朝。‎ 迁校书郎兼景宪府教授,迁秘书郎,转对,言:“欲家给人足,必使中外臣庶无复前日言利之风而后可。风化惟反诸身。化之以俭,而彼不为俭,吾惟有卑宫室、菲饮食;化之以廉,而彼不兴廉,吾惟有不贵难得之货、不厚无益之藏。”以言罢。守道徒步出钱塘门 ‎,唯书两箧而已。理宗遗诏闻,守道与其徒相向哭踊,僮奴孺子各为悲哀。‎ 守道之兄之妻蚤丧,其子演五岁余,且多病,浚生甫数月,守道三十未有室,顾无能乳哺者,日夜抱二子泣,里巷怜之。演既长,出莫知所之,守道哭而求诸野,终不能得,三年不食肉,憔悴不释者终身。吉州有贤守而大家怨之,厚诬以赃者,下其事常平使者。会旱甚,祷云腾,守道曰:“无以祷也,云腾之神,唐郡守吴侯也。冤莫甚于前守,冤不直而吴侯于祷,侯有辞矣。匹妇藏冤,旱或三年,冤在民牧,害岂其小。”反覆千余言,或迂笑之,守道不改,告来者不倦,守卒以得直。‎ ‎(选自《宋史·欧阳守道传》,有删节)‎ ‎[注] 小祥:一种祭祀。古代在父母死后一周年而祭祀,叫作小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守道谨守孝道,因德高受人敬仰。担任同乡孩子的老师时,每次吃饭都把肉省下悄悄送给母亲,乡邻深受感动,视之为“儒宗”。‎ B.欧阳守道推己及人,体谅人子的尽孝之心。同乡张某在准备父亲祭礼时,被其舅舅状告入狱,欧阳守道出于孝义,劝说县令暂放张某。‎ C.欧阳守道清廉忠贞,虽遭贬谪而忠心不改。因进言被罢官,只带了两箱书徒步出钱塘门,但听闻遗诏,欧阳守道和他的弟子还是相视痛哭。‎ D.欧阳守道重义尽责,抚养兄长后代不遗余力。亡兄亡嫂留下的年幼多病的独子不幸失踪,欧阳守道倾力寻找未果,为此被痛苦折磨了一生。‎ A项对应的原文是第1段,从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B项对应的原文是第2段,从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C项对应的原文是第3段,概括语为“清廉忠贞”“忠心不改”,从本段所述事实看,无错误点。D项对应的原文是第4段,说欧阳守道“重义尽责,抚养兄长后代不遗余力”的概括准确,但分析事实时有误,原文“守道之兄之妻蚤丧,其子演五岁余,且多病,浚生甫数月”,可见是两个孩子,而不是“亡兄亡嫂留下的年幼多病的独子”。‎ ‎[答案] D 欧阳守道,字公权,是吉州人。(欧阳守道)从小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他没有老师,在学问上自己很努力地学习。同乡的人请他担任自己孩子的老师,主人偷看到他每次吃饭时都不吃肉,而是秘密地带回家把肉送给母亲,主人就替他用两个容器装好肉赶紧送给他母亲,他才肯吃肉食,邻居妇女、儿童没有不为他叹息和感动的。欧阳守道不到三十岁,就凭借自己的德行成为乡里儒者的宗师。‎ 乡里有位丧父的张某,在父亲死后一周年准备举行祭祀礼时,他的舅舅因事状告他,他被投到监狱里,使张某不能祭祀父亲,张某的舅舅想让他卖自 己的土地埋葬父亲。欧阳守道听说这件事后,叹着气说:“我只痛惜这个儿子不能去哭祭父亲啊,但只痛惜又能怎么样?”第二天(欧阳守道把这事)报告给县令说:“这不是人心所能想到的,在将要举行祭礼时而去逼迫他,阻挠安葬而剥夺他尽孝之义,舅舅这样,是在自己吃自己的肉。请让这个儿子出来,等他祭祀完父亲再回到狱中。”县令马上放出了张某。张某的舅舅诬陷欧阳守道,欧阳守道也不替自己申辩。转运使包恢替他向朝廷请求任祠禄之官。‎ 欧阳守道被升为校书郎兼景宪府教授,升为秘书郎,在百官轮次奏对时,他说:“陛下要想做到家家富裕,人人丰足,一定要让朝内外的群臣百姓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讲求利,然后才能达到目的。要改变只讲求利的风气,只能从自身做起。用勤俭教化群臣百姓,但他们不做勤俭的事,陛下就只能不建高大的宫殿,在饮食上简单和平常;用廉洁教化群臣百姓,但他们不做廉洁的事,陛下就只有对那些难得到的东西不看重,不储藏那些没有好处的东西。”欧阳守道因进言而被罢官。欧阳守道徒步走出钱塘门,只带了两箱书而已。理宗的遗诏传来,欧阳守道和他的弟子们相视痛哭顿足,书童、仆人也都很悲哀。‎ 欧阳守道的哥哥和嫂子都死得早,他们的儿子欧阳演五岁多,而且常有病,欧阳浚生下才几个月,欧阳守道三十岁还没成家,周围没有能给孩子喂奶的人,他就日夜抱着两个孩子哭,邻里们都可怜他们。欧阳演长大后,出去不知到了什么地方,欧阳守道哭着四处寻找,始终没找到,因此他三年不吃肉,失去欧阳演的痛苦折磨他一生。吉州有位贤德的郡守,但世家望族怨恨他,说了很多诬陷他贪污的话,郡守被交给常平使者处置。恰逢天大旱,人们祈雨,欧阳守道说:“不用祈祷了,雨神是唐代的郡守吴侯。冤屈没有比前任郡守大的,冤屈不伸,那么吴侯对祈雨的人也有话回答了。一个妇人有冤屈,或许还要大旱三年,郡守有冤屈,灾害也不能小啊。”(欧阳守道)反复讲了一千多句这种话,有的人就嘲笑他,欧阳守道仍然不动摇,不知疲倦地对来祈雨的人说,郡守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 第三单元:强化提升训练 一、(2017·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少苦学,治《左氏春秋》。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后唐天成中,为邹平令。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咸以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习力奏留之。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 不避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知温诸子不慧,衎劝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晋祖嘉之,归功于衎。俄迁都官员外郎,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痺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亲自掬矢,未尝少倦。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连使促召至阙,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以本官奉朝请。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丁父忧,哀毁甚。俄召为驾部郎中、盐铁判官。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开运末,授左谏议大夫,权判河南府,召拜御史中丞。丧乱之后,朝纲不振,衎执宪颇有风采。尝上言:“才除御史者,旋授外藩宾佐,复有以私故细事求假外拜,州郡无参谒之仪,出入失风宪之体,渐恐四方得以轻易,百辟无所准绳。请自今藩镇幕僚,勿得任台官;虽亲王、宰相出镇,亦不得奏充宾佐。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杂务。”诏惟辟召入幕如故,余从其请。复抗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衎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即与其母东归。‎ 汉乾祐末,丁忧。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周广顺初,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太祖征兖州,驻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城平,以衎权知州事。归朝,权知开封。时王峻持权,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会峻败,观左迁,衎罢职,守兵部侍郎。显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书,致仕还乡里,台阁缙绅祖饯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之。建隆三年春,卒于家,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列传二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B.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C.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D.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答案:B (可根据“曰”“也”等标志性的词语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 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缙绅,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B.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 C.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相同意思。因年老、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称为“乞骸骨”“填沟壑”。祖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祀祖先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D.丁忧,亦称丁艰,即遭遇父母丧事。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权知开封”中的“权知”是“暂且管理”的意思。‎ 答案:C (“填沟壑”是死的自谦的说法,“祖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祀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衎曾因向符习进献贺礼而受到笞刑,但事后符习很后悔,又上表推荐他做观察推官,暂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 B.颜衎曾因王峻的引荐而被重用,后又受到王峻的牵连而被罢官。最后退休回家,临行时朝内官员争相为他送行。‎ C.父亲去世后,颜衎因母亲年老需要侍候,上表辞官,不许;后又两次上疏请求,最终得到皇帝褒奖,与母亲回家了。‎ D.颜衎担任都官员外郎时,收到家信,得知父亲生病,没有奏报就弃官回家侍候老人,最后不再有当官的想法。‎ 答案:D (应是“担任河阳三城节度副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 ‎(2)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 ‎ [解析] 重点词语:“以”“故”“寻”“服除”“津遣”“赴阙”“辞”。‎ ‎[答案] (1)颜衎没有接到书信,按照过去的规矩来做,不久被属吏诉讼。‎ ‎(2)守丧期满,(皇帝)下诏让郓州的高行周资助遣送(颜衎)入朝,颜衎以腿脚有病为由推辞不去。‎ 颜衎,字祖德,兖州府曲阜人。小时候学习刻苦,研读《左氏春秋》。五代时梁朝龙德年间科举考试及第,脱去布衣,开始进入仕途 ‎,担任北海主簿,靠政绩而闻名。五代时后唐天成年间,颜衎做邹平县令。符习当初镇守天平,用书信告诉所辖城邑的官员不要聚敛财物作为贺礼。颜衎没有接到书信,按照过去的规矩来做,不久被属吏诉讼。符习立刻召来颜衎用鞭子打了他,幕僚和下属都认为是羞辱了正直的人,符习很后悔,立即上书推荐颜衎做了观察推官,暂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长兴初年,皇上下令任命颜衎做太常博士,符习极力上奏挽留颜衎。符习退休,颜衎也回家奉养双亲。‎ 不多久,房知温镇守青州,又征召颜衎做了幕僚。房知温阴险固执,聚敛的财物多是违法的,颜衎常常极力劝谏,不考虑后果。晋祖进入洛阳,房知温依仗兵力强而非常傲慢,颜衎劝说他向晋祖进贡。房知温能有好的结局,全是颜衎的功劳。房知温的儿子都不聪明,颜衎劝说他们用十多万的家财献给晋祖。晋祖很赞赏他们,这也是颜衎的功劳。不久颜衎被提拔为都官员外郎,充任东都留守判官,后改任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管理州中事务。过了半年,收到家中的书信,得知父亲在青州身患重病,颜衎没有奏报就辞去官职回家侍候父亲,不再有当官的想法。过了一年多,父亲病得不能起床,颜衎亲自捧屎捧尿,从没有一点倦怠。晋祖听说后,召他为工部郎中,接连派使者催促他到朝廷,颜衎推辞说:“我没有其他才能,不知道什么人误传让您听说。希望能让我回家,遂了我奉养双亲的愿望。”晋祖说:“我本来就了解你,不是其他人推荐的。”不久废除了枢密院,凭着原来的官职参加朝会。过了一年,又上书请求回家侍奉双亲,被授予青州行营司马。后父亲去世,非常哀痛。不久又被召做了驾部郎中、盐铁判官。以母亲年老为由恳请辞官,晋祖下诏让他保有现在的官职。开运末年,授予左谏议大夫,暂且代管河南府,又拜为御史中丞。经过战乱之后,朝廷中纲纪混乱,颜衎执政却很有神采。曾经进言说:“刚出任御史的人,又接着兼任边远州郡的幕宾佐吏,再有因为个人的原由和小事请求到外地任职,州郡中缺少参拜的礼节,进出没有风纪法度,担心会渐渐地让各地州郡轻视,百官失去了遵循的标准。请求从今以后各藩镇的幕僚不能担任御史以上的官职;即使是亲王和宰相出镇,也不能奏请出任幕宾。不是接受皇帝命令下去巡查,不得擅自出京,从此不能管理杂务。”下诏只有征召做幕宾的还和以往一样,其余的都按颜衎的提议。又上表请求回家奉养老母,被改任户部侍郎。颜衎坚决请求辞官,皇帝下诏赞扬了他,然后颜衎与母亲回到老家。‎ 五代汉朝乾祐末年,颜衎母亲去世。守丧期满,(皇帝)下诏让郓州的高行周资助遣送(颜衎)入朝,颜衎以腿脚有病为由推辞不去。周朝广顺初年,起用他做尚书右丞,不久做了端明殿学士。周太祖征讨兖州时,驻军城下,派颜衎前去曲阜到孔庙祭祀。攻克兖州后,让颜衎暂且管理兖州。太祖回朝后,又让颜衎 暂时管理开封。当时王峻把持朝政,颜衎和陈观都是由王峻推荐的。等到王峻倒台,陈观贬官,颜衎被免去其他职务,只任兵部侍郎一职。显德初年,上书请求辞官,又任命他为工部尚书,退休后回到家乡,朝廷官员都到京城城门外给他送行,达官贵人很多,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很荣耀。建隆三年春天,死在家中,享年七十四岁。‎ 二、(2017·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 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 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诏加少保,乘传归。‎ 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答案: A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通读上下文理解大意,再抓住名词“阉尹、郡守、重臣、孙朝、程守训、陈保、室庐、坟墓”断句。断完之后再回归原文,判断是否正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 答案: C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把握情况。C项弄混了“殿试”与“典试”,典试,主持考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万历年间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 答案: A (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原文是“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没有上报给皇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 ‎(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 ‎ [解析] 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赀”(钱财、财货)、“率”(大都、大多)、“近幸”(皇帝身旁的人)、“辄”(总是,表强调)。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秩满”(官吏任期届满)、“至是”(到这时)、“乞休”(乞求退休)、“疏十三上”(上了十三道奏疏)。‎ ‎[答案] (1)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 ‎(2)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 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检举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不久,巡视厂库。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提升礼科都给事中。‎ 万历三十年(1602)十月,星象发生变化,张问达又请求全部废除矿税。当时连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张问达认为纯阳之月出现这一情况预示灾变尤其大,先后请求皇帝修身反省,言辞极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终没有接受。不久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湖广。湖广境内发水灾,多次请求免除借债。皇帝正在营造三座宫殿,在湖广采集木材,共耗资四百二十多万两银子。张问达多方辛劳,使百姓免于多重困苦。一段时间后,征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办公外,还兼理都察院的事情。‎ 天启元年(1621)冬天,代替周嘉谟成为吏部尚书。掌管朝内朝外的大事,处理公众的议论都很融洽。这时,万历年间上书提意见而受牵连遭到谴责的各大臣蒙冤已经很久了,大多都已死去。张问达等人规定:受廷杖刑、关进监狱、流放充边的人定为一等,追赠官职,‎ 荫封他们的后代;贬职流放、削官职为平民的人定为一等,只追赠他们的官职。(因此)受到保护的有七十五人。‎ 张问达屡担重任,持论公正,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皇帝下诏加封少保,乘着驿车回了家。‎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当政。御史周维持弹劾张问达极力引荐王之寀树立派系,搞乱朝政,于是剥夺张问达的官职。皇帝命令张问达捐钱十万两银子资助军事建设。不久,张问达去世。因巡抚张维枢的请求,减免捐款的一半。张问达家由此破产。崇祯初年,赠太保,荫封他的一个儿子做官。‎ 三、(2017·福建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①,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②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③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④,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⑤。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选自《汉书·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 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②奸:同“干”。③太子庶子:官职。④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⑤中书二千石:官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B.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C.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D.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 答案: A( 根据语法结构及动词“用”“信任”“浸废”“不行”等断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答案:C (“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其二是薪俸。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张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盖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盖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C.盖宽饶为司隶校尉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旨意,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 D.盖宽饶性格刚直,高风亮节,志在奉公。同时他又为人苛刻,好陷害他人。太子庶子王生赞赏宽饶的节操,但不同意他的这些做法,写信劝他,盖宽饶却始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答案:C (“他的职位不升反降”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2)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 [答案] (1)(盖宽饶)提升为司隶校尉之后,揭发不加回避,官职不分大小一律举报,被检举揭发的人很多。‎ ‎(2)皇上不听,就把盖宽饶交给御吏。盖宽饶举刀在北阙下面自杀,众人无不怜惜他。‎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借孝廉的身份做了郎官。被推举为方正,对策被定为优等,升任为谏议大夫。弹劾卫将军张安世的儿子张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并牵连到张安世居官位而无补朝政。张彭祖当时实际上下了车,盖宽饶因犯上奏大臣不实的罪,被贬职为卫司马。‎ 盖宽饶刚任司马一职时,亲自巡视士卒住室,察看他们的饮食情况,有疾病的亲自探视慰问,并送来医药,对待士卒很有恩德。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士卒都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来报答盖宽饶的厚德。汉宣帝嘉奖他,让盖宽饶做太中大夫,派他巡察各地风俗,查出的多数上报,有的被提拔,有的被降职或免职,接受使命做事符合皇上的心意。(盖宽饶)提升为司隶校尉之后,揭发不加回避,官职不分大小一律举报,被检举揭发的人很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官吏出使到长安,都恐惧,不敢触犯法令,京城因此清静。‎ 盖宽饶为人性格刚直,高风亮节,志在奉公。家中贫困,每月俸禄几千钱,其中一半赏给当耳目送消息的吏民。身为司隶,他的儿子经常步行前去戍守北方边境,公正廉洁就像这样。然而他为人苛刻,好陷害他人,在位官员及贵戚人人跟他结怨,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旨意。同僚后进有的官至九卿,盖宽饶自以为行为清廉,才能过人,有益于国家,却被平庸之辈超越,更加失意不快,多次上疏谏诤。太子庶子王生赞赏盖宽饶的节操,但不同意他的这些做法,写信对他说:“英明君主知道你廉洁公正,不畏强暴,所以把司察的官职授予你,把奉行使命的大权交付给你,高官厚禄也给了你。你应该日夜思虑当世急务,执行法律,宣扬教化,担忧天下,即使日日办好事,月月有功劳,还是没有很好地称职报恩。”盖宽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这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信任重用中尚书宦官,盖宽饶上奏说:“如今圣人之道渐渐废弃,儒家的学说不被推行,拿宦官当周公、召公,用法律代替《诗》《书》。”‎ 皇上因为盖宽饶怨谤始终不改,把他的奏书交给中书两千石官吏处理。谏议大夫郑昌怜悯盖宽饶忠直忧国,因为奏事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而被文官诋毁侮辱,上书称赞盖宽饶。皇上不听,就把盖宽饶交给御吏。盖宽饶举刀在北阙下面自杀,众人无不怜惜他。‎ 四、(2017·珠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慎行从容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进左谕德,日讲如故。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木舜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复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由侍讲学士擢礼部右侍郎。转左,改吏部,掌詹事府,寻迁礼部尚书。‎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累章上,乃许。‎ 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节选自《明史·于慎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B.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C.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D.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异数也 答案: C(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 ‎,本段话意思是: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实为少见。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故事”常单独使用,其后要停顿,“者”之后常有停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之”即为他加冠。古代男子到成年(一般在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B.“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 C.“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也代指太子。文中的“册立”,是指让皇帝封立太子的事。‎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秀才”。‎ 答案:D (中试者称为“举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日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其诚实的品格得到皇帝的赞赏。‎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于慎行致函前往逮捕他的侍郎丘木舜,为张母及诸子求情,当时的舆论认为于慎行做得对。他也因此被多次提升官职。‎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两次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使皇帝更不高兴。‎ 答案: C(“张居正被追究论罪后”错误,应是前往抄家之时。另外多次提升官职与前事无直接关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也?”‎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 [答案] (1)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 ‎(2)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十七岁时,‎ 乡试中举。御史想在为新举子举行的宴会上为他加冠,他以没得到父亲的许可而推辞了。隆庆二年(1568),考中进士,授职为编修。万历初年,《穆宗实录》撰成,晋升为修撰,担任日讲官。先朝成例,都是由翰林大臣负责日讲,没有涉及史官的事。于慎行与张位、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是以史官身份参与日讲,实为少见。他有一次讲课后,皇帝拿出宫藏图画,请讲官分别题字。于慎行不擅长书法,(诗词做成后,)吩咐别人书写好,并详细地从实告诉了皇帝。皇帝很高兴,曾经大书“责难陈善”四个字赏赐给他,这在词林诗界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和朋友都躲避他,唯独于慎行前往探视。等到张居正服丧未满夺情出仕时,他与同官便上奏劝谏。吕调阳从中阻拦,没能递入宫中。张居正听说后恼怒,日后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人,也这样做吗?”于慎行从容自如地回答:“正是因为您厚爱我的缘故。”张居正很不高兴。于慎行不久就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他出任原职。晋升左谕德,主持日讲如故。当时张居正已被追究论罪,侍郎丘木舜前往江陵抄家。于慎行致函给他,称张居正的母亲年老,诸位儿子在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值得同情,应该推及明主覆盖之恩,成全大臣曾经侍候皇上的情谊。话语极为诚恳真挚,当时的舆论也认为他是对的。他由侍讲学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又转任左侍郎,改任吏部职,负责詹事府。不久,升任礼部尚书。‎ 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上奏请求早日建立东宫,让嫡长子出宫接受讲读教育。到了冬季,又上奏请求。皇帝恼怒,再次下严旨责难。于慎行不为所动,第二天又劝谏:“册立的事,由我部负责,我们不提,是罪过。希望皇帝迅速决定大计,将我放归乡里。”皇帝更加不高兴,责备他要挟皇帝,怀疑圣上,搅乱国家的根本,将他的同僚下属都剥夺了俸禄。山东的乡试,预先传说负责考试人的名字,事后果然如此。言官便弹劾礼部官员,于是礼部官员都停发俸禄。于慎行称罪请求退休。奏章接连呈上,皇帝终于答应了。‎ 在家居住十多年,朝廷内外屡次举荐,均不答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赠封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五、(2017·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高智耀,字显达,世仕夏国。曾祖逸,夏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 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皇子从其言,欲奏官之,不就。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 ‎“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诏复海内儒士徭役,无有所与。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帝悦,更宠赉之。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 B.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 C.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 D.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 答案:C(“召见又力言”混淆了“召见”和“力言”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分别是世祖和高智耀;“潜邸已闻其贤”是误把“潜邸”当成人名,不合上下文的语境。)‎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纲常,即“三纲五常”的简称。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 B.徭役,指古代统治者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 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礼记》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 C.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设立于汉朝,掌监察之事,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三台,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 D.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庙号是皇帝于祖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汉武帝是庙号而非谥号。‎ 答案: D( 武是谥号,汉武帝庙号是汉世宗。)‎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智耀家族世代为西夏服务,为西夏望族,本人也考中了西夏的进士。西夏灭亡后,他隐居于贺兰山。后来,元太宗召见了他,并对他很赏识,打算任用他,他却很干脆地拒绝了。‎ B.皇子阔端非常赏识高智耀,想要上奏朝廷给予官职,高智耀却拒绝了。等到阔端登上皇位后,采纳了他的建议,理解并重视儒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宽待儒生,免除了儒生的徭役。‎ C.元世祖很早就了解高智耀的才华,即位后召见了他,专门铸了一枚印让其有权力来免除儒生徭役;后来高智耀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到各个郡县去巡视,最终使得好几千名儒生脱离了奴仆的身份。‎ D.西北其他的藩王对元世祖采纳汉法的做法存在疑惑,世祖就让高智耀出使西北来解答他们的疑问,不想高智耀行至上京时竟然病逝了。世祖非常伤心,对他追赠官职和封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答案: B( “登上皇位后,采纳了他的建议,理解并重视儒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是元宪宗,不是皇子阔端。)‎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 ‎(2)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 ‎[答案] (1)皇帝责问他,他回答说:“儒士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浅,(因为成色浅)就说它不是金子,(这)是不对的;人的才艺有深浅,(因为才艺浅)就说他们不是儒士,(这)也是不对的。”‎ ‎(2)高智耀拜见,请求出使,皇帝问他所要回答的内容,他一一奏对,皇帝很满意,当天就派遣他出发。‎ 高智耀,字显达,世代在西夏为官。曾祖高逸为大都督府尹,祖父高良惠为右丞相。高智耀考中西夏进士,西夏亡后,‎ 隐居在贺兰山中。太宗寻找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贤才的子孙,众人推荐了高智耀,太宗召见并要任用他,智耀赶紧推辞回家了。‎ 皇子阔端镇守西凉时,命儒生服徭役,高智耀到王府拜见皇子说,免除儒生的赋税徭役已经很久了,现在忽然把他们视作厮役,不妥当,请收回成命。皇子听取了他的意见,并打算上奏朝廷赐予他官职,他没有答应。宪宗即位后,高智耀入朝拜见皇帝,说:“儒生所学的是尧、舜、禹、汤、文、武治国之道,自古为君王的,用儒生国家就强盛,不用国家就衰败。今天应注意培养人才,以备将来任用。应免除儒生徭役并培养教育他们。”皇帝问:“儒家和巫医相比怎么样?”高智耀回答:“儒者用纲常治理天下,哪里是这些巫医所能比的。”皇帝说:“好。你说的这些以前没有人告诉过我。”(皇帝)诏令免除海内儒士徭役。世祖即位前就听说高智耀贤能,即位后召见他,他又极言儒家学说对治国的重要,高智耀引古证今,反复论辩,滔滔不绝。世祖认为他见识奇异,就专铸官印交给他,并下令凡是免除徭役的儒生都必须有他验证的公文。当时,淮蜀一带被俘的儒生,都被充为奴隶,高智耀奏请说:“把儒生当作驱使的奴隶,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陛下您正打算用古道来治理天下,就应当根除这种现象,来劝勉天下的儒生。”世祖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他为翰林学士,让他巡视各郡县甄选儒生,最终他甄选出的儒生有数千人。有些权贵说他放人太多(失实),皇帝责问他,他回答说:“儒士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浅,(因为成色浅)就说它不是金子,(这)是不对的;人的才艺有深浅,(因为才艺浅)就说他们不是儒士,(这)也是不对的。”皇帝听了很高兴,赏赐了他。高智耀又建议说:“国家各项制度刚刚创立,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应当效仿前代,设置御史台来纠察整肃官员。”至元五年(1268年)设立御史台,就是采用高智耀建议的结果。高智耀升任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 恰好此时西北藩王派遣使者入朝,奏问:“本朝习俗与汉人不同,现在我们占有了汉人的土地,建都建城,礼仪文化制度为何要遵用汉人的?”皇帝寻求能回访的使者来解答他们的疑问,高智耀拜见,请求出使,皇帝问他所要回答的内容,他一一奏对,皇帝很满意,当天就派遣他出发。高智耀行至上京竟然病逝。世祖为之惊愕悲悼。后来追赠高智耀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赠谥“文忠”。‎ ‎19、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说出其构图要素,并对其寓意进行简单评述。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 ‎19、 ①漫画由字母“w”“i”“f”和一个被吊死在“f”上的人一起,构成无线网络“wifi”字样。警示人们,要理智看待和使用无线网络,否则会给人带来恶果。 (说出其构图要素得2分,说出其寓意得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