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全国卷生物部分试卷及答案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08高考全国卷生物部分试卷及答案解析

‎2008—2011全国卷(生物部分)答案及解析 ‎2008 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Ⅰ(生物部分)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 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 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身对照的运用。给正常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会使鼠体内的血糖浓度 迅速降低而出现休克等症状,而此症状可通过补充血糖来恢复。注射胰岛素出现症状只能说 明胰岛素与症状的相关性;用注射葡萄糖溶液使症状消失说明了此症状与葡萄糖浓度的相关 性。‎ ‎2.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 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 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 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 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 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 下丙种群 ‎【答案】C ‎【解析】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 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食物链的话应该是:藻 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 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 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 显然A 项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 时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3.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能以NH3 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 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 合成有机物 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 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D ‎【解析】某些细菌如蓝细菌(蓝藻)、光合细菌以及红螺菌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因子是 指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而微生物的营养 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它们都是要从外界获得补充的。常用的伊红 美蓝乳糖培养基,可用来鉴别饮用水和乳制品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等细菌,如果有大肠杆菌,‎ 因其强烈分解乳糖而产生大量的混合酸,菌体带H+,故菌落被染成深紫色,从菌落表面的 反射光中还可以看到金属光泽。‎ ‎4.已知某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线性DNA 分子上有 ‎3 个酶切位点,如图中箭头所指。如果在该线性DNA 分子在3 个酶切位点上都被该酶切断,则会产生a、b、‎ c、d 四种不同长度的DNA 片段。现有多个上述线性DNA 分子,若在每个DNA 分子上至少有1 个酶切位点被该 酶切断,则从理论上讲,经该酶酶切后,这些线性DNA 分子最多能产生长度不同的DNA 片段种类数是()‎ A.3 B.‎4 C.9 D.12‎ ‎【答案】C ‎【解析】从这三个切点进行酶切,可得到片段种类有四种(即a、b、c、d 四种);从其中二 个切点进行酶切,可得到不同于前面的片段种类有三种(即a+ b、b+ c、c+d 三种);只有一 个切点,得到不同于前面的片段种类有二种(即a+ b+ c、b+ c+d 三种)。故最多能产生片段 种类4+3+2=9 种。‎ ‎5.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B.去除植物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 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D.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D ‎【解析】通过植物细胞工程中的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得到的甲乙两植物的体细胞杂种染色体 数目是甲乙体细胞染色体之和;而通过有性杂交得到的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是 甲乙两品种体细胞染色体之和的一半(或两品种的配子所含染色体之和)。‎ 二、非选择题 ‎30.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图中A、B 曲线分别表示在适宜的条件 下,一定时间内某一必需矿质元素从大麦幼根不 同部位向茎叶的输出量和在大麦幼根相应部位 积累量的变化。请回答:‎ ‎(1)只依据B 曲线 (能、不能)‎ 确定幼根20~60mm 部位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 量,理由是 。‎ ‎(2)一般情况下,土壤中该矿质元素的浓 度比根细胞中的浓度 ,所以幼根 表皮细胞通过 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矿 质元素。缺氧条件下,根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量 ,原因是 。‎ ‎(3)若大麦吸收该矿质元素不足,老叶首先表现缺乏该矿质元素的症状,说明该矿质 元素 (能、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大麦对该矿质元素 的需要量 (相同、不同)。‎ ‎(4)该大麦幼根大量吸收该矿质元素的部位与大量吸收其他矿质元素的部位 ‎(相同、不同),该部位称为 。‎ ‎【答案】(1)不能 该部位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等于输出量与积累量之和,只考虑B 曲线 只能得到积累量的数据。‎ ‎(2)低 主动运输 减少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缺氧时根细胞呼吸作用降 低,产生能量减少。‎ ‎(3)能 不同 ‎(4)相同 成熟区 ‎【解析】关键是要根据根尖的结构的功能判断出A、B 曲线的含意。某部位对矿质元素 的吸收量等于输出量与积累量之和,积累量主要是用于该部位对矿质元素的需求及留存于该 部位的含量,相对来说,积累量是保持相对恒定的。幼根的根尖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 和成熟区,根冠和分生区吸收和输导能力都较弱,积累的矿质元素主要满足自身的需求,从 伸长区到成熟区,吸收和输导能力逐渐增强。所以,B 曲线是幼根不同部位的积累量,A 曲 线是幼根的不同部位的输出量。‎ 能被再度利用的元素当缺乏时,代谢旺盛的幼叶可以从衰老的老叶中夺取,故幼叶正常 而老叶出现缺乏症。‎ Ⅱ.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肌 肉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 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 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 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 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 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 湿润标本),如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 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请回答:‎ ‎(1)①、②、③、④中能进行兴奋传递的是 (填写标号);能进行兴奋传导的是 ‎(填写标号)。‎ ‎(2)右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形成的 电流会对③的神经纤维产生 作用,从而引起③的神经纤维兴奋。‎ ‎(3)直接刺激③会引起收缩的肌肉是 。‎ ‎【答案】(1)②、④ ①、③‎ ‎(2)局部 刺激 ‎(3)左肌肉和右肌肉 ‎【解析】兴奋传递是指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或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的传递过程,是要依靠 释放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来进行的;而兴奋传导是指兴奋在同一细胞(或神经纤维)内 依靠局部电流的作用进行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可以是双向的,所以,刺激神经纤维③,‎ 兴奋会分别传导到左、右肌肉使之收缩。‎ ‎31.某自花传粉植物的紫苗(A)对绿苗(a)为显性,紧穗(B)对松穗(b)为显性,‎ 黄种皮(D)对白种皮(d)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这三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现以绿苗紧穗白种皮的纯合品种作母本,以紫苗松穗黄种皮的纯合品种作父本进行杂交实 验,结果F1 表现为紫苗紧穗黄种皮。‎ 请回答:‎ ‎(1)如果生产上要求长出的植株一致表现为紫苗紧穗黄种皮,那么播种F1 植株所结的 全部种子后,长出的全部植株是否都表现为紫苗紧穗黄种皮?为什么?‎ ‎(2)如果需要选育绿苗松穗白种皮的品种,那么能否从播种F1 植株所结种子长出的植 株中选到?为什么?‎ ‎(3)如果只考虑穗型和种皮色这两对性状,请写出F2 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4)杂交失败,导致自花受粉,则子代植株的表现型为 ,基因型为 ;‎ 如果杂交正常,但亲本发现基因突变,导致F1 植株群体中出现个别紫苗松穗黄种皮的植株,‎ 该植株最可能的基因型为 ,发生基因突变的亲本是 本。‎ ‎【答案】(1)不是。因为F1 植株是杂合子,F2 性状发生分离。‎ ‎(2)能。因为F1 植株三对基因都是杂合的,F2 代能分离出表现绿苗松穗白 种皮的类型。‎ ‎(3)紧穗黄种皮:紧穗白种皮:松穗黄种皮:松穗白种皮=9:3:3:1‎ ‎(4)绿苗紧穗白种皮 aaBBdd AabbDd 母 ‎【解析】从题意可知,亲本是纯合子(♀aaBBdd×♂AAbbDD),F1 基因型是AaBbDd。F2‎ 会发生性状的自由组合(相对性状发生分离),形成四种表现型,其中绿苗松穗白种皮为三 隐性重组类型(aabbdd)。‎ 如果杂交失败,能进行自花受粉的只能是母本绿苗紧穗白种皮(aaBBdd),纯合子自交,‎ 基因型和表现型保持稳定。‎ 如果是正常杂交,F1 是紫苗紧穗黄种皮的植株,基因型应该为AaBbDd;但亲本发生了 基因突变,出现了紫苗松穗黄种皮(A_bbD_)的植株,显然,发生基因突变的基因是母本的 紧穗基因(B),由于基因突变的稀有性,同时发生其他基因也突变的可能是极小的(即只考 虑一个基因的突变),故F1 得到的紫苗松穗黄种皮的植株基因型极可能是AabbDd。‎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II卷)‎ 生物试题评析 1.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B.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进行呼吸 C.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D 解析:呼吸作用是生物活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释放能量并且生成ATP的过程。当然也包括叶肉细胞,虽然叶肉细胞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释放出氧气,只是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的速率,故表现出来的是放出氧气。‎ 评价:这道题更像是一道会考试题,试题的难度不大,保持了生物题“打头阵”的简单的特点,应该可以给考生一个增强信心的作用。‎ ‎2.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鸡肉抽搐 B.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D.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答案:B 解析:当血钙降低时,动物会出现抽搐现象。而钙的来源主要是通过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进入血液。根据题的内容,可以很容易联想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的作用。两种激素共同维持了一个平衡,并且两种激素对血钙的浓度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如下图:‎ 评价:难度适中。本题考查的是两种激素间的作用关系,没有直接使用书上已有的一些激素,而是通过题中的信息给出一对书上没有的激素,从而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3.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个体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衰老 B.幼鹿经过变态发育过程长出发达的鹿角 C.胚后发育过程中伴有细胞分化 D.来自原肠胚同一胚层的细胞经分化发育成不同的组织 答案:B 解析:幼鹿经过发育长出角并不属于变态发育。变态发育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而且改变的形态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种胚后发育叫变态发育。变态发育一般指昆虫纲与两栖动物的发育方式。‎ 评价:难度适中。本题的考察点集中于高等动物个体发育这部分,而且D选项对书上小字部分有所涉及。‎ ‎4.为防止甲型H1N1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人流感疫苗,接种人流感疫苗能够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条件之一是:甲型H1N1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具有相同的 A.侵染部位 B.致病机理 C.抗原决定簇 D.传播途径 答案:C 解析: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输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称之为免疫接种。如果让机体通过接种人流感疫苗达到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目的,则两种流感病毒应该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评价:难度一般。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总会注意到一些热点问题的讨论,复习中就反复强调:太空育种、病毒&免疫(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热点问题,看来本次高考生物又一次“赶流行”。生物热点问题还是要成为高三复习的一个必要条件。‎ ‎5.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D 解析:蚂蚁和蚜虫的关系比较特殊,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因此我们经常称这种关系为“互利共生”‎ 而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能构成种间竞争。细菌与噬菌体应该属于寄生关系,虽然都使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但是并不构成竞争。而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一定不能使捕食关系,而且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所以属于竞争关系,应该是竞争阳光、养料等。‎ 评价:较难。这道题在B和D的选择上可能会让学生犹豫,因此要求学生对种间竞争的定义要十分熟悉。种间竞争是不同种的许多个体,对食物和空间等生活的必需资源有共同的要求,因此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就称为种间竞争。‎ ‎31.(8分)‎ ‎(1)右图表示A、B两种植物的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对环境中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据图判断在CO2浓度为300μL·L-1 (接近大气CO2浓度)时,光合作用强度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__。‎ ‎(2)若将上述两种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闭的玻璃罩中,在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生长首先受影响的植物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3)当植物净固定CO2量为0时,表明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2)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不同,在低浓度CO2条件下,B植物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能力弱,积累光合产物少,故随着玻璃罩中CO2浓度的降低,B植物生长首先受影响;(3)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等于呼吸释放CO2量 解析:响应特性是指确定条件下,激励与对应响应之间的关系。根据图可以看出,A为C4植物,B为C3植物。而植物净固定CO2量为0时即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为0。‎ 评价:这个图有点熟悉,因为在2007年高考全国II卷中有一个类似的图,但是又有点不一样,就是图所代表的意义,以及曲线的起点等有一些区别。同时本题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响应特性,虽然对理解题没有太大影响,但是仍然会扰乱考生的思维,所以本题的难度应该归于较难的行列。同时本题的答案描述我只能说自叹不如呀!‎ ‎32.(17分)‎ 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四种溶液,菲林试剂、试管、‎37℃‎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 溶液 试管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甲 ‎+‎ ‎—‎ ‎+‎ ‎—‎ ‎(2)实验步骤:‎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②‎ ‎③‎ ‎④‎ ‎(3)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上述试验中,如果仅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的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 溶液 试管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甲 ‎+‎ ‎—‎ ‎+‎ ‎—‎ 乙 ‎—‎ ‎+‎ ‎—‎ ‎+‎ 丙 ‎+‎ ‎—‎ ‎—‎ ‎+‎ 丁 ‎—‎ ‎+‎ ‎+‎ ‎—‎ ‎(2)②混匀,‎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沸水浴一段时间;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含有蔗糖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试管甲),以及含有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试管乙)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4)(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5)‎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解析:本题可参照生物第二册实验五的内容进行回答。最后一问考察了酶的催化作用与温度的关系。‎ 评价:来源于书上的实验,但是又不同于书上的实验,根绝已给的材料及步骤,完成实验设计的试题已经有3年没有在全国II中见到了,在很多老师都以为不会考实验设计的时候再次考察了实验设计。不过本次的考察要简单很多。‎ ‎33.(10分)‎ 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有野生菌株对淀粉的转化效率低,某同学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以获得高效菌株。‎ ‎(1)实验步骤:‎ ‎①配置________(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接入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 ‎③立即用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和变化范围的大小。周围出现_______________现象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经分离、纯化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变异菌株I和II,其淀粉转化率交稿,经测定菌株I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株II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发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推测出菌株I的突变发生在__________区,菌株II的突变发生在____________区。‎ 答案:(1)①固体、玉米淀粉;②野生菌株;③(诱发野生菌株发生基因突变)对野生菌株进行诱变;④(透明圈)浅色范围大;(2)编码区、非编码区 解析: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应选择固体培养基。本题主要考察了诱变育种的内容,而且是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所以可以参照相关内容填写。而最后考察了基因的结构的内容,更是对编码区和非编码区进行了一次检阅。‎ 评价:不知道各位老师对这道题是否熟悉呀?好为了便于大家对这道题的理解,我将《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生物部分转给大家看看:‎ ‎31.(20分)‎ ‎(1)人们不会在热泉中发现活着的嗜冷海藻,而经常可以在冷水环境中分离出嗜热微生物。请根据酶的特性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为了提高酶的产最,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诱变育种方法,获得产生淀粉酶较多的菌株。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②根据诱发突变率低和诱发突变不定向性的特点预期实验结果。‎ 提示: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随其生长可释放淀粉酶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 ‎【答案】‎ ‎31.(20分)‎ ‎(1)嗜冷海藻体内的酶遇到高温后,酶的分子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海藻很快会死亡;而嗜热微生物体内的酶遇到低温环境,酶的性降低,但酶分子结构没有被破坏,遇到合适的温度又可以恢复活性。‎ ‎(2)①主要实验步骤:‎ ‎ 第一步:将养好的生产菌株分两组。一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另一组不处理做对照。‎ ‎ 第二步:制备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 ‎ 第三步:把诱变组的大量菌株接种于多个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同时接种对照组,相同条件下培养。‎ ‎ 第四步: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选出透明圈变大的菌株。‎ ‎ ②预期实验结果:‎ ‎ a.由于诱发突变率低,诱变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对照组相同。‎ ‎ b.由于诱发突变不定向性,诱变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 可以看到,本题与2004年天津卷有一些相似,但是本次考试中却没有提示学生什么叫做透明圈,因此我认为在答题的时候学生可以用同意的词语来表达这个内容。‎ ‎34.(10分)‎ ‎(1)人类遗传病一般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____________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还与___________有关,所以一般不表现典型的___________分离比例。‎ ‎(2)系谱法是进行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系谱图中必须给出的信息包括:性别、性状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每一个体在世代中的位置。如果不考虑细胞质中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单基因遗传病可分成4类,原因是致病基因有_____________之分,还有位于_____________上之分。‎ ‎(3)在系谱图记录无误的情况下,应用系谱法对某些系谱图进行分析时,有时得不到确切结论,因为系谱法是在表现型的水平上进行分析,而且这些系谱图记录的家系中_____________少和____________少。因此,为了确定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往往需要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合并分析。‎ 答案:(1)染色体异常、环境因素、孟德尔;(2)亲子关系、世代数、显性和隐性、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3)世代数、后代个体数、多个具有该遗传病家系的系谱图 解析:围绕遗传系谱图,对遗传和变异的整体考查。‎ 评价:本题看似在考察一些概念,但是这些概念要想都回答正确,需要对生物的遗传及变异的只是有全面的了解,难度不小!试题中涉及的内容更多的是教师在上课时所讲授的方法,而并非考察实际问题,所以学生答起来会相对困难。‎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生物学部分试题解析 ‎1. 下列过程中,不直接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就能完成的是 A.植物体胞杂交中原生质体融合 B.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 C.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植物体细胞杂交中原生质体的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外排作用,吞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属于内吞作用,内吞和外排作用均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直接的关系;而mRNA与游离核糖体的结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答案】B ‎2.光照条件下,给C3植物和C4 植物叶片提供14CO2,然后检测叶片中的‎14C。下列有关检测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C3植物的淀粉和C4植物的葡萄糖中可检测到‎14C B.在C3植物和C4植物呼吸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中可检测到‎14C C.随光照强度增加,从C4植物叶片中可检测到含‎14C的C4大量积累 D.在C3植物叶肉组织和C4植物维管束鞘的C3中可检测到‎1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C3植物和C4 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同位素标记法,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根据C3植物和C4 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场所、过程[C3植物:C5+14CO2→‎2C3(只有两个‎14C)→C5+(14CH2O);和C4植C4植物的光合作用:C3+14CO2→C4(只有一个‎14C)→C3+14CO2,C5+14CO2→‎2C3(只有两个‎14C)→C5+(14CH2O)]和呼吸作用的过程[C6H12O6+6O2+6H2O→6H2O+12CO2]可知,A、B和D三项均正确;C4途径中的C4为中间代谢产物,不可能大量的积累。‎ ‎【答案】C ‎3.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右图表示的是 A.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 B.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C.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D.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生理过程中的数量变化趋势,涉及到新陈代谢与细胞分裂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如图曲线的走势为先增加后稳定,曲线有两个关键点:即起点(m,0)(m>0)和饱和点。符合这一曲线的为A选项;B项对应的曲线起点不正确,曲线的走势一直为增函数,不会出现饱和效应;C项对应的曲线就更不正确了,起点纵坐标等于终点,且大于0;D项曲线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答案】A ‎4.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A>ia、iA=ia和iA<ia的情形。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答案】D ‎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学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所以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C ‎31.(8分)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现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 原因1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2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 ‎ 从题干上来看,(1)幼茎段无叶无侧芽,暗示我们不会再有新的生长素产生;(2)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暗示我们只考虑低浓度的促进效应,不考虑高浓度的抑制效应;(3)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暗示我们不能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单纯归结为内外两侧的细胞吸水膨胀不同引起的。‎ ‎ 从图示的情形可以推测出来,应该是半边茎内侧细胞生长比外侧快形成的;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则可能是:(1)内侧生长素比外侧高,这可能与内侧细胞和外侧细胞的吸水能力不同有关;(2)内外两侧细胞内生长素的浓度是相等的,但是内外两侧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一致;(3)其他合理的原因。‎ ‎【答案】‎ 原因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 ‎ 原因2: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32.(10分)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 (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其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中。‎ ‎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右图),立即刺激A端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第(1)小题中,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和粘膜中,神经中枢主要是脑和脊髓,结合题意,本小题的答案为:皮肤,脊髓。‎ 第(2)小题中,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突触的结构所决定的。‎ 第(3)小题中,刺激A端,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但是该活动的进行,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不符合反射的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生物体对内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称为反射),不能称为反射;刺激B端,兴奋无法传到效应器,不能引起左后肢的收缩。‎ ‎【答案】‎ ‎(1)皮肤 脊髓 ‎(2)突触的结构 ‎(3)能 不能 不能 该活动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的 ‎33.(12分)现有4个纯合南瓜品种,其中2个品种的果形表现为圆形(圆甲和圆乙),1个表现为扁盘形(扁盘),1个表现为长形(长)。用这4个南瓜品种做了3个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1:圆甲×圆乙,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 = 9 :6 :1‎ 实验2:扁盘×长,F1为扁盘,F2中扁盘:圆:长 = 9 :6 :1‎ 实验3: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分别对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F1植株授粉,其后代中扁盘:圆:长均等于1:2 :1。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南瓜果形的遗传受__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__________定律。‎ ‎(2)若果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圆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扁盘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长形的基因型应为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1)中的结论,可用长形品种植株的花粉对实验1得到的F2植株授粉,单株收获F2中扁盘果实的种子,每株的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得到一个株系。观察多个这样的株系,则所有株系中,理论上有1/9的株系F3果形均表现为扁盘,有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扁盘:圆 = 1 :1 ,有__的株系F3果形的表现型及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1)小题,根据实验1和实验2中F2的分离比 9 :6 :1可以看出,南瓜果形的遗传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2)小题,根据实验1和实验2的F2的分离比 9 :6 :1可以推测出,扁盘形应为A_B_,长形应为aabb,两种圆形为A_bb和aaB_。‎ 第(3)小题中,F2扁盘植株共有4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9AABB、2/9AABb、4/9AaBb和2/9AaBB,测交后代分离比分别为:1/9A_B_;2/9(1/2A_B_:1/2A_bb);4/9(1/4A_B_:1/4Aabb:1/4aaBb:1/4aabb);2/9(1/2A_B_:1/2aaB_)。‎ ‎【答案】‎ ‎(1)2 基因的自由组合 ‎ ‎(2)AAbb、Aabb、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 aabb ‎(3)4/9 4/9 扁盘:圆:长 = 1 :2 :1‎ ‎34.(12分)下列是与微生物培养有关的问题,请回答:‎ ‎ (1)某细菌固体培养基的组成成分是KH2PO4、Na2HPO4、MgSO4、葡萄糖、尿素、琼脂和蒸馏水,其中凝固剂是_______,碳源是_______,氮源是_______。已知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故该培养基属于____培养基。按照化学成分分类,该培养基属于___培养基。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用该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属于____。‎ ‎ (2)将少量细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液体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定时取样测定菌体数目,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可得到细菌的______曲线。该曲线中以菌体数目的对数作为纵坐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中,为了获得形态和生理特征一致的菌体,一般应在___期取材;在生产中,常搜集培养至___期的细菌用于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微生物的营养。 ‎ 第(1)小题,该培养基中,琼脂为凝固剂,葡萄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由于只有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可以用来选择出能够合成脲酶的细菌,在功能上称为选择培养基;由于其化学成分明确,故又称为合成培养基;由于该培养基中存在着有机碳源葡萄糖,故可推测从同化作用类型上看,用该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属于异养型。‎ 第(2)小题,在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定期取样,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称为微生物的群体生长曲线,之所以以菌体数目的对数作为纵坐标的原因是菌体数目往往非常大,且变化率也很高,直接以菌体数目为纵坐标不利于作图。实验室中,为了获得形态和生理特征一致的菌体,一般应在对数期取材;在生产中,常搜集培养至稳定期的细菌用于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 ‎【答案】‎ ‎(1)琼脂 葡萄糖 尿素 选择 合成 异养型 ‎(2)群体生长 菌体数目往往非常大,且变化率也很高,以菌体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有利于作图 对数 稳定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B、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C、高尔基体膜主要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 D、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功能 答案B 解析:抗体是分泌蛋白,需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 ‎2、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T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种抗体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细胞免疫 D、一个效应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 答案B 解析: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并分泌的。‎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热带雨林气温较高,分解者代谢活动强,土壤有机物不易积累。‎ ‎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 B、1:‎2 C、2:1 D、3:1‎ 答案A 解析:根据亲代AA、Aa两种基因型的比例为1:2,求出A的基因频率为2/3,a的基因频率为1/3。按照遗传平衡,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为AA=AⅹA=4/9 ,Aa=2ⅹAⅹa=4/9。‎ ‎5、下列叙述符合基因工程概念的是 A、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B、将人的干扰素基因重组到质粒后导入大肠杆菌,获得能产生人干扰素的菌株 C、用紫外线照射青霉菌,使其DNA发生改变,通过筛选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D、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噬菌体自行感染细菌后其DNA整合到细菌DNA上 答案B 解析:基因工程是人为转基因的过程。A为细胞工程C为人工诱变D为自然基因重组。‎ 第2卷 ‎31、(10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氮、磷、镁3种元素中,构成生命活动所需直接能源物质的元素是______① ,构成细胞膜的元素是 ______② 。‎ ‎(2)缺镁时植物叶片发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 。‎ ‎(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过程中,研磨叶片时通常需加少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及适量丙酮,二氧化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⑤ ________________ ;‎ 丙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⑥ _______________ 。‎ ‎(4)光反应中能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的叶绿素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______⑦ 。‎ 答案(1)氮、磷 氮、磷 ‎(2)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缺镁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有助于磨碎植物细胞 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被破坏 色素的提取溶剂(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4)叶绿素a 解析:(1)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含有C H O N P 。细胞膜也含有这五种元素。‎ ‎(2)缺镁叶绿素不能合成,叶片显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 ‎32、(9分)‎ 请回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葡萄糖由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______① 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属于______② 的过程。‎ ‎(2)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葡萄糖由上皮细胞进入血液,驱动该转运过程的动力来自______③ (葡萄糖浓度差、ATP的分解)‎ ‎ (3)正常人体的血糖含量为80~120mg/dl,机体长时间运动时,血糖不断被消耗,此时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④ 增加,该分泌物可促进机体内的______⑤ 分解,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 (4)当血糖浓度高于180mg/dl 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该过程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_____⑥ 增多,此时收集尿液并加入班氏试剂,经加热后尿液颜色呈______⑦ 。[21世纪教育网]‎ ‎(5)当体内血糖浓度降至50mg/dl 时,人会感觉头昏,其原因是_____⑧ 。‎ 答案(9分)[21世纪教育网]‎ ‎(1)载体 主动运输[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葡萄糖浓度差 ‎(3)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4)尿量 砖红色 ‎(5)脑组织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血液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较低的血糖含量不能满足脑组织活动对能量的需要(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解析:葡萄糖进入小肠细胞属于主动运输。血液中的葡萄糖不断被消耗,浓度比小肠上皮细胞较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补充血糖。鉴定尿糖的方法是用班氏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氧化亚铜。‎ ‎33、(11分)‎ 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如图甲。已知某种方法能够使正常基因A显示一个条带,白化基因a则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上述家系中的每个个体进行分析,条带的有无及其位置表示为图乙。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条带1代表______① 基因。个体2~5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② 、‎ ‎______③ 、______④ 和______⑤ 。‎ ‎(2)已知系谱图和图乙的实验结果都是正确的,根据遗传定律分析图甲和图乙,发现该家系中有一个体的条带表现与其父母的不符,该个体与其父母的编号分别是______⑥ 、______⑦ 和______⑧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______⑨ 。‎ ‎(3)仅根据图乙给出的个体基因型的信息,若不考虑突变因素,则个体9与一个家系外的白化病患者结婚,生出一个白化病子女的概率为______⑩ ,其原因是______ 。‎ 答案(12分)‎ ‎(1)A Aa AA AA aa ‎(2)10 3 4 基因发生了突变 ‎(3)0 个体9的基因型是AA,不可能生出aa的个体 解析: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条带1是A基因,条带2是a基因。10号个体的基因型是AA,同8 、9一样,在图乙中应该只有条带1.。9号和白化病个体结婚,后代的基因型只能是Aa,不会患病。‎ ‎34、(12分)‎ 某种细菌体内某氨基酸(X)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 这种细菌的野生型能在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细菌生长的简单培养基)上生长,而由该种细菌野生型得到的两种突变型(甲、乙)都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若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若添加中间产物1,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而乙不能积累。请回答:‎ ‎(1)根据上述资料推论:甲中酶______① 的功能丧失;乙中酶______② 的功能丧失,甲和乙中酶______③ 的功能正常。由野生型产生甲、乙这两种突变型的原因是野生型的______④ (同一、不同)菌体中的不同______⑤ 发生了突变,从而导致不同酶的功能丧失。如果想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来生产中间产物1,则应选用_⑥ (野生型、甲、乙)。‎ ‎(2)将甲、乙混合接种于基本培养基上能长出少量菌落,再将这些菌落单个挑出分别接种在基本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上述混合培养时乙首先形成菌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⑦ _______________ 。‎ ‎(3)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中X含量过高时,其合成速度下降。若要保持其合成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改变菌体细胞膜的______⑧ ,使X排出菌体外。‎ 答案(12分)‎ ‎(1)b a c 不同 基因 甲 ‎(2)甲产生的中间产物1供给乙,使乙能够合成X,保证自身生长产生菌落(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通透性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A.进行ATP的合成 B.进行mRNA的合成 C.存在血红蛋白 D.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 ‎  【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ATP的合成发生在所有活细胞中,A不能说明;在没有分化的细胞中也进行mRNA的合成,B不能说明;存在血红蛋白的细胞一定是红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C能说明;所有的正常细胞中都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D不能说明。‎ ‎【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对相关生物学概念理解到位,记忆准确,解读题目信息的难度不大。‎ ‎2.将紫色洋葱在完全营养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撕取外表皮,先用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在该实验中,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甲,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时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为乙,则甲、乙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 A.甲<乙,被动运输 B.甲>乙,被动运输 C.甲>乙,主动运输 D.甲=乙,主动运输 ‎【解析】考查查渗透作用相关知识。水分子过膜方式是是自由扩散,属于被动运输。洋葱表皮细胞在‎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说明细胞失水了。把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立即将外表皮放入蒸馏水中,直到细胞中的水分不再增加,此时细胞吸水且细胞液应该小于蔗糖溶液处理前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 ‎【答案】B ‎ ‎【点评】本题主要利用课本实验进行展开。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3.将生长状态一致的同一品种玉米植株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培养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淀粉积累;乙组培养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检测到淀粉。乙组未检测到淀粉的原因是( )‎ A.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B.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淀粉的积累 C.维管束鞘细胞没有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 D.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玉米是C4植物,淀粉是在维管束鞘细胞中合成的。只有在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叶片中才有淀粉的积累。乙组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检测到淀粉的原因是弱光条件下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淀粉的积累。‎ ‎【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动物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草原生态系统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5.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解析】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B(浆)细胞。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相当于抗原,可刺激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31.(10分)同学从温度为55~65"C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________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解析】考查酶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 ‎(1)测定脂肪酶活性应选择脂肪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液呈紫色,说明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3)明确要求写出的是 “实验思路”而不是实验步骤。‎ ‎【答案】(1)脂肪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包括55~65"C)设置温度,分别测量酶活性,若所测数据出现内峰值 ,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化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点评】本题是关于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立足教材,以教材素材“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置问题,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问题的分析及理论知识的把握能力。‎ ‎32.(11分)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重金属含量(μg/Kg鲜重)‎ ‎0.0037‎ ‎0.0037‎ ‎0.035‎ ‎0.035‎ ‎0.34‎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解析】本题考查了与生态相关的内容。‎ ‎(1)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由于外来物种引起本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竞争、捕食、寄生的关系。‎ ‎(2)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营养级越高重金属含量越多,可推测甲乙是最低营养级,丙丁是第二营养级,戊是第三营养级,由于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最可能为:。‎ ‎【答案】(1)竞争、捕食、寄生 (2)如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及绘图能力。‎ ‎33.(11分)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下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下表。‎ 编号 组1‎ 组2‎ 组3‎ 组4‎ 组5‎ 组6‎ 组7‎ 组8‎ 处理 葡萄糖溶液浸泡 溶液中通入空气 葡萄糖溶液浸泡 溶液中通入CO2和N2‎ 蒸馏水浸泡 水中通入空气 蒸馏水浸泡 水中通入CO2和N2‎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检测结果 有淀粉 有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回答问题:‎ ‎(1)光照条件下,组5叶片通过__________作用产生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___________的光解。‎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______。‎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___________,直接能源物质是_________,后者是通过__________产生的。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_ __‎ ‎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________(有、无)淀粉。‎ ‎【解析】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图表分析的能力。图表分组比较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能够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关系、影响因素等的掌握情况。‎ ‎(1)组5叶片有光照、CO2,可进行光合作用产和淀粉。叶肉细胞释放出的氧气来自于光反应中H2O的光解。‎ ‎ (2)进行有氧呼吸的条件是有氧气,还要注意题中条件是“黑暗条件下”,组2和组 6符合要求。‎ ‎(3)组2叶片,没有C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利用葡萄糖合成淀粉,此过程需要有氧呼吸产生的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与组2相比,组4叶片不同的条件是组4叶片无氧气,所以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4组无氧气,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合成缺少ATP。‎ ‎(4)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无C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无淀粉。‎ ‎【答案】(1)光合 H2O (2)组2和组 6 (3)葡萄糖 ATP 有氧呼吸 ‎ ‎4组无氧气,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合成缺少ATP (4)无 ‎【点评】本题综合对呼吸作用及实验设计等内容的考查,难度不大。‎ ‎34.(10分)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控制褐色眼(D)和蓝色眼(d)的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其表现型不受性别影响。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 回答问题:‎ ‎(1)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秃顶男性与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位其父亲为秃顶蓝色眼而本人为秃顶褐色眼的男性与一位非秃顶蓝色眼的女性结婚。这位男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_或___________,这位女性的基因型为__ __ ___或___________。若两人生育一个女儿,其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解析】(1)非秃顶男性基因型为BB,非秃顶女性结婚基因型为BB或Bb,二人的后代基因型为BB、Bb。BB表现型为非秃顶男、非秃顶女性。Bb表现型为秃顶男、非秃顶女性。‎ ‎(2)非秃顶男性(BB)与秃顶女性结婚(bb),后代基因型为Bb,表现型为秃顶男、非秃顶女性。‎ ‎(3)其父亲基因型为Bbdd或bbdd;这位男性的基因型为BbDd或bbDd。这位女性的基因型为Bbdd或BBdd。若两人所生后代基因型有BBDd、BBdd、Bbdd、BbDd、bbDd、bbdd。女儿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非秃顶褐色眼、秃顶褐色眼、非秃顶蓝色眼、秃顶蓝色眼。‎ ‎【答案】(1)女儿全部非秃、儿子为秃顶或非秃顶 ‎(2)女儿全部为非秃、儿子全部为秃顶 ‎(3)BbDd bbDd Bbdd BBdd 非秃顶褐色眼、 秃顶褐色眼、非秃顶蓝色眼、秃顶蓝色眼 ‎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结合定律、限性遗传,难度较大。‎ ‎2008卷2‎ 参考答案(不一定准确)‎ ‎1-5:DBCDA ‎30.‎ I ‎(1)浅、淀粉、I ‎(2)深、还原糖、II ‎(3)加快、加快 II ‎(1)无机盐(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矿质元素等)、光、氧 ‎(2)乙、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大、蓝藻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使水中含氧量上升 ‎(3)蓝藻、浮游动物、鱼(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31.‎ ‎(1)步骤:‎ a.二倍体植株(rrYyMm)自交,得到种子 b.从自交后代中选择白色块根、单果型的二倍植株,并收获其种子(甲)‎ c.播种种子甲,长出的植株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四倍体植株,并收获其种子(乙)‎ d.播种甲、乙两种种子,长出植株后,进行杂交,得到白色块根、单果型三倍体种子 ‎(若用遗传图解答题,合理也给分)‎ ‎(2)不一定,因为表现型红色块根、复果型的植株有多种基因型,其中只有基因型为或的植株自交后代才能出现基因型为的二倍体植株。‎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B ‎31. (10分)‎ ‎(I)纤维素 纤维素酶 果胶质 果胶酶 (2)A ‎(3)适当降低温度 低温可降低有关酶的活性.延缓果实软化 ‎(4)用乙烯进行处理 适当提高贮存温度 ‎(5)叶绿素含量降低 ‎32.(11分)‎ ‎(I)①取3支试管,各加入等量且适量的H2O2 溶液,放入‎37℃‎ 恒温水浴锅中保温适当时间 ‎②分别向上述3支试管加入等量且适量的蒸馏水、FeCI3 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 ‎③观察各管中释放气泡的快慢 ‎(2)加酶溶液的试管、加FeCI3溶液的试管、加蒸馏水的试管 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 ‎(3)加FeCI3溶液的试管 在此温度下,FeCI3催化作用加快,而过氧化氢酶因高温变性而失去了活性 ‎33.(11分)‎ ‎(1)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下丘脑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反馈 ‎(3)不能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34.(1 0分)‎ ‎(1) ‎ ‎(2)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都不同(或牛食玉米秸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 ‎(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太阳能 CO2‎ ‎(4)减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了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的能量减少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1.C 2. B 3.B 4.C 5.C ‎29.(1)‎ ‎(3)高;‎ ‎30.(1)核糖体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含有 ‎ (2)B 浆 记忆 特异性 ‎31.(1)竞争和捕食 寄生 ‎ (2) ‎ ‎ (3)增加 ‎ (4)减弱 ‎32.(1)答: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分离定律(或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2)答:4对。‎ ‎(二)选考题 ‎39.(1)原油 、 选择;‎ ‎ (2)平板划线法顾问 、 稀释涂布平板法 ‎ (3)强 ‎ (4)干热灭菌 、 高压蒸汽灭菌 、 火焰 ‎40.(1)无氧和有氧(或细胞);‎ ‎ (2)群落 、 一 、 太阳;‎ ‎ (3)物质循环再生 、 物种多样性 ;‎ ‎ (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